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对照材料 >

关注出处知整体,概括材料明逻辑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概括 逻辑 出处 关注 材料

摘 要:“跨文本閱读”的技巧,首先是关注材料出处的标题,找出核心话题,并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推断所选的材料与核心话题之间的关系,形成阅读的整体认识。然后是在分别概括材料的基础上,对所选材料进行归纳整合,理清材料彼此之间意义上的逻辑关系。

关键词:跨文本阅读;逻辑推断;归纳整合

笔者在执教以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真题为例的“‘跨文本阅读’的技巧”一课时,通过分步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探究并总结“跨文本阅读”的技巧,形成解题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课堂实录与感悟整理如下,以供同行交流研讨。

一、课堂实录

(一)从生活材料入手,理解文本知特点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张“蛇胆川贝液”药盒封面。]

师:阅读这张图,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药的名字是“蛇胆川贝液”。还有药的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款药是吉林省长中制药有限公司出品的。

生:我知道了它的国药准字号。

师:我们大家刚才都是通过药盒封面的文字来获得信息的,除了从文字上获得信息,可不可以从图片上获得信息?

生:通过OTC图片,我还知道了这药是非处方药。

生:通过小象的图片,我知道这个药是属于儿童用药。

师:大家能从一张药盒的封面获得那么多信息,观察很仔细!那么整张药盒的封面核心信息是什么?

生:(齐)蛇胆川贝液。

师:如果我把这些信息在封面上换个位置,比如把“功能主治”与“用法用量”对换一下,把“商标”图片与小象图片的位置换一下,影响不影响信息的获得?

生:除了影响整个布局的美观外,并不影响信息的获得。

[教师用多媒体再出示一张关于妇女节的三则材料。]

师:快速浏览这三则材料,它的核心话题是什么?围绕这个话题呈现出哪些信息?

生:(齐)妇女节。

生:第一则是妇女节的来历。

生:第二则是孩子在妇女节送给妈妈的手工绘画的贺卡。

生:第三则是我们学校在妇女节这一天组织女教师去千岛湖一日游。

师:我们刚刚看到的这三则阅读材料其实就是“跨文本阅读”材料。根据刚才的阅读感知,你能说说“跨文本阅读”有哪些特点和优势吗?

生:文本不是连续性的,是由好几个不同形式的材料组合起来的。

生:内容都差不多。

师:内容都差不多?你是不是想表达它们都是围绕同一个话题组合在一起的?

生:嗯。

生:几则材料可以相互调换位置,也不影响表达。

生:材料虽然是围绕同一个话题,但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明的,因此方便人们获取更多的信息。

生:文本之中的图片材料,既简明直观,又包含许多信息。

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到位。“跨文本阅读”材料具有形式多样、相对独立等特点,又有简明直观、概括性强、信息互补、丰富全面等优势,这样的文本顺应时代发展,是我们了解社会、获取信息并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途径,具有很强的社会实用价值。所以“跨文本阅读”形式逐渐走进高考试卷中,继2017年全国卷之后,浙江2018年的高考第一次采用了“跨文本阅读”形式来替代传统的“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方式。面对这样全新的阅读考查方式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咱们就以2018年的浙江高考真题为例,来探究一下阅读技巧。

(二)从材料出处入手,合理推断知整体

师:阅读这样的文本,第一步须从材料的出处入手,关注材料出处的标题。因为标题是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核心思想。关注出处的标题,就基本知道所选材料的核心话题或观点。

[教师出示2018年浙江高考试题四则材料的出处。]

师:通过这四则材料的出处标题,你知道核心话题是什么?

生:(齐)自然教育。

师:那通过每则材料的出处标题,你看出它们的核心话题分别是什么?

生:第一则的核心话题是“自然缺失症”。

生:第二则的核心话题是“自然教育发展现状”。

生:第三、四则的核心话题是“生命的未来”。

师:这四则“跨文本阅读”材料虽然相互独立,位置可以调换,文脉关联性不强,但是既然能把它们放到同一个文本中来,就说明它们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而是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联的。那么,根据四则材料的标题,谁能推断出它们分别与“自然教育”这个核心话题之间的关系?

生:我感觉材料一和“自然教育”之间是因果关系。因为材料一的标题中有“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字眼,就说明很多儿童患有自然缺失症,还没有接受自然教育,所以才要推行自然教育。

师:说得很好,逻辑推断能力很强,是个很好的开始,其他同学对其他的材料判断呢?

生:第二则材料和“自然教育”之间也是因果关系。从材料的标题“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现状”,我推断“自然教育”行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这也正是推行“自然教育”的必要性。

师:你不仅有严密的逻辑推断力,还有对文字的敏感力,很棒!

生:我感觉材料三、四是“自然教育”的表现。

师:你的感觉是对的,只是表达还不太清晰,应该说材料三、四是自然教育的作用或意义。

师:我们看,这样经过我们大家一分析,就发现跨文本的材料之间,表面上看是没联系的,其实,只要稍作分析,就能推断出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从整体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意义链!哪位同学能把刚才的分析,用一句话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述一下?

生:因为“自然教育”发展现状堪忧,所以要大力倡导推行自然教育,这样对生命的未来会有很大的意义。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中两则材料的出处标题。]

师:咱们做一个小练习,把刚才学的内容巩固一下。这两则材料的核心话题是什么?

生:(齐)垃圾分类。

师:说说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与核心话题是怎样的关系?

生:材料一的出处标题有“垃圾变资源”这个词组,由此推断出,材料一和“垃圾分类”之间是因果关系。正是因为有了垃圾分类这个行为,才让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变成了新资源。

生:材料二的出处标题是“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从中可以推断出它说的是垃圾分类的做法,“自扫”就是垃圾分类从自我做起,“门前雪”就是从身边做起。

师:很好!不仅推断能力非常强,品词的功夫也很棒!这样不用看具体的材料,单从每则材料的出处标题,就能大致推断出材料选文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但是,这些内容及其关系只是我们通过选文的出处标题猜测推断而来的,到底推斷得准不准确,还要回到材料文本本身。因此,“跨文本阅读”我们还要进行第二步,那就是概括所选的每则材料。

(三)从材料概括入手,归纳整合明关系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平时拿到一个文本是如何概括的?

生:靠感觉。

生:找中心句。

师:由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看,大家在语段概括上,还基本停留在语感上,缺乏理性思考。其实一个语段的组成常有以下几个逻辑关系:因果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面对具有这些关系的语段,你一般都是怎么概括的?

生:因果关系的,一般抓因;总分关系的,一般抓总说内容。

生:递进关系的抓最后一句。

师:不是抓最后一句,应该说抓最后一层意思。

生:转折关系的抓后面一层意思。

师:并列关系的呢?

[学生无人应答。]

师:并列关系的确不好概括,我这里提一个方法,那就是在并列材料中寻找相同点,加以提炼。比如2018年浙江卷的“跨文本阅读”材料一中,作者罗列了四个孩子的话,如果想要概括这则材料,就要看看四个孩子表达的内容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骑车感受自然。

师:骑车感受自然无可厚非,现在很多人也都喜欢骑车去感受自然,但能说这是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的主要原因吗?再仔细读读他们的话。

生:老师,我知道了。他们在自然中骑车的时候,都会有安全隐患。比如第一个男孩说“骑车不走大路”,还和“汽车比赛”,这样有可能给动植物带来伤害;第二个小男孩说“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这样有可能因此丧命!第三个男孩说“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也是有安全隐患!第四个是女孩子,虽然没说这些,但是通过她的表达,可以看出她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自然。

师:你的观察分析能力真强!既然这几个孩子的话有一些共同点,我们基本上就可以把这则材料概括为“儿童骑车盲目亲近自然”!

师:那么第二则柱状图表要怎么概括呢?

[学生无人应答。]

师:看大家都比较茫然,现在老师教给大家一个简单的读图方法。其实这里的读图要比语言运用“图文转换”中的读图题简单。读柱状图要做到三关注:关注总体趋势,关注两极发展,关注特殊同类。从这三个角度来看材料二的柱状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从关注两极发展角度看,在自然教育受众中“儿童”和“亲子”占据的比例最大,“政府机构等”和“中老年人”占据比重最小。

生:从关注特殊同类角度看,中老年人占据比重最小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老人年龄大,腿脚不便,感受自然力不从心。

师:选择题的第一题针对这个图表,B选项有这样一个表述,你感觉对不对——“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二者是自然教育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

生:我觉得是对的,“较小”的表述不绝对,符合图表信息。另外政府机构人员和公司的职员人群庞大,但自然教育受众人数占比较小,这就说明自然教育市场非常广阔!

师:那么这个表格可以怎么概括呢?

生:自然教育受众群体单一、不均;政府机构和公司的自然教育市场广阔。

师:你概括得很好,但是还有点烦琐,如果这两句话只保留一句,你会保留哪一句?

生:自然教育受众群体单一、不均。

师:材料三和材料四在句子组合上大致属于什么关系?该如何概括呢?

生:它们是总分关系,我用找核心句的方法概括。材料三的核心句是“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材料四的核心句是“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师:你找的位置比较准确,但直接用这两个句子还有点啰唆,能不能抓住关键词,再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压缩整合一下?

生:材料三概括为“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 ‘亲生命性’”;材料四概括为“人有一种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生物恐惧症’”。

师:四则材料概括好了,我们能不能根据概括的内容,来给它们归归类?比如,你感觉材料一和哪一则材料关系最为密切?

生:和材料三关系最密切。

师:可以说说理由吗?

生:材料三说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 “亲生命性”,正是因为这个,所以儿童才会天生地喜欢盲目亲近自然。它们是因果关系。

师:嗯,说得很好。那么材料一、三又和哪一则材料关系最密切呢?

生:和材料四。因为材料一、三说的是“亲生命性”话题,而材料四说的是“生物恐惧症”的话题,一个是“亲”,一个是“恐”,二者属于话题相反的并列关系。

师:剩下的材料二就是一种事实列举了。这样归类组合之后,你们能不能运用恰当的关联词,把这四则材料的概括句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成一段话呢?老师可以给你提供一个语言环境。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

因为_____,所以_____,但是_____,而且_____。因此,____。

生:因为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 “亲生命性”,所以儿童喜欢骑车盲目亲近自然,但是人在后天学习实践过程中又会得“生物恐惧症”,而且现实自然教育受众群众单一、不均。因此,人的自然教育很重要。

师:说得非常好,语言简洁,逻辑性强,此处应该有掌声!

[掌声。]

师:探究到此,我们可以知道,虽然“跨文本阅读”中的每一则材料看似相对独立,没有什么联系,但只要我们通过以上的两步来阅读,就可以理顺文本关系,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再做题,特别是做最后一个简答题就显得容易多了。比如浙江2018年高考真题的最后一小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你是不是感觉这个问题很容易?

生:是啊。事实依据就是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概括内容,理论依据就是材料三和材料四的概括内容。

师:下课之前,老师用两句口诀来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也请大家能够记诵下来,并结合学案的巩固练习,进一步揣摩、运用。

生:(齐读教师出示的口诀) 关注出处集信息,合理推断知整体;概括材料找同类,归纳整合明关系。

师:下课。

二、教后感想

“跨文本阅读”是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的一大亮点,也是整张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得不引起师生关注。怎样迅速掌握这类文本的阅读技巧,获取有效信息,并把相应的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实战训练中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结合本节课的课堂实际,笔者试从如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紧扣文本,形成逻辑

在“跨文本阅读”技巧的课堂教学操作中,分析文本是重点,培养逻辑思维是目的。确定这样一个主题,基于2018年高考小阅读这部分的文本类型发生了变化——由论述类文本向实用类文本的跨越。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曾预设了三种教学主题方案:一是“跨文本阅读”中的图表阅读法,二是“跨文本阅读”中的客观题解题技法,三是“跨文本阅读”技巧讲解。前两个教学主题,看似突破口较小,但在教学实际中并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因为第一种方案只对应了“跨文本阅读”中的一则材料,打破了整个文本的整体性,不够全面,且容易上成图文转换课,背离了教学目标;第二种方案的重点在于破解客观题,然而,高考小阅读的文本类型发生了变化,题型无变化,如果一味讲解解题技巧,就落入传统论述文解题方法的窠臼,而且单纯的解题技法忽略了对文本本身的阅读,太过功利。经过比较、权衡,笔者确定了第三种方案。此方案的优势在于突出文本整体性,侧重文理逻辑结构,能纠正应试中重考题轻文本、先题后文的弊端。

(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本着以文为据、法从文出、文法结合的教学理念,本课达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效果。从教的方面来看,笔者考虑到学生对“跨文本阅读”这个术语十分陌生,就避免概念化讲解的方式。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两则生活材料,自然而然就引出了“跨文本阅读”的特点;接着,由2018年浙江卷高考真题材料引入“核心话题”,通过关联材料的出处标题和核心话题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跨文本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形成逻辑推断能力;最后,还是以2018年浙江卷高考真题材料为依据,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具体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完成从感性思维到理性认知的质变。整个教学过程紧扣文本,从材料中找方法,去除套路化,层层递进,井然有序。从学的方面来看,学生能学以致用。比如,学生能根据对2018年高考浙江卷真题材料的分析技巧触类旁通,顺利完成对2017年全国卷Ⅱ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内容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核心话题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升了逻辑判断能力。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从课堂气氛来看,师生互动性很好,学生思维活跃且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很高,能学会用相应的方法,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由此可見,教与学具有同步性,“跨文本阅读”的步骤是成功的。

(三) 一文多教,临“危”不惧

本次教学活动,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然而,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改进,因为每次上课的学生群体是不同的,学生自身基础也是不同的,同一方法不一定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对象,使课堂教学臻于完美的方法是不断实践,所以面对不同的授课群体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教。此外,教师还要应对课堂突发状况,比如本次课上出现了两次提问“无人应答”的局面:一次是提问怎样概括表示并列关系的语段,另一次是提问怎么概括柱状图表。诚然,学生能成功回答出每个问题是值得欣慰的,但这样的课堂却显得不够真实,因为他们的年龄、心理、思维方式等因素决定他们的认知水平暂时还达不到理想的高度。因此,不应该苛求。适时缄默,也是一种留白的艺术。在教学中,笔者抓住契机,对教学难点加以指引点拨,使学生得到应有的提示,且茅塞顿开,从而使课堂教学环节得以顺利进行。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