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送严士元主旨3篇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送严士元主旨 主旨 严士元

送严士元主旨3篇送严士元主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宋]柳永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西出阳关无故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严士元主旨3篇,供大家参考。

送严士元主旨3篇

篇一:送严士元主旨

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雨霖铃》[宋] 柳永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元] 王实甫劝君更尽一杯酒,[唐] 王维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 高适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孤帆远影碧空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惟见长江天际流。[唐] 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随风直到夜郎西。[唐] 李白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宿豫中学朱先平

 解题 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作者简介1 、 陈子昂, 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 梓州射洪(今属 四川)

 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有《陈伯玉集》 (或《陈子昂集》 )

 。2、 主张:

 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 的“风、 雅” 传统, 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

 存诗100余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 38首和《登幽州台歌》 。3、 地位:

 他的诗歌创作, 是唐代诗坛从初唐向盛唐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白居易评价:

 “杜甫陈子昂, 才名括天地。

 ”

 写作背景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共有两首, 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 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 四川射洪, 奔赴东都洛阳, 准备向朝廷上书, 求取功名。

 临行前, 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 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面对金樽美酒。

 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

 这首离别之作, 就从眼前宴会的情景落笔。

 朗读诗歌疏通诗意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 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 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 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 此会在何年。

 [知识链接]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1 、 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2、 体贴入微的宽慰 (莫愁---)3、 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 前途艰险的担忧5、 坦陈心志的告白6、 积极奋发的勉励

 探究情感 1 .找出本诗的主旨句, 并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主旨句:

 悠悠洛阳道, 此会在何年。 情感:

 表达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以及此后可能不会再见的隐忧。这种情感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的

 知识链接送别习俗喝酒送别, 折柳送别、 古道相送、 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送别诗的意象地点:

 长亭、 南浦、 古道、 渡口时间:

 傍晚、 月 、 月 夜物象:

 芳草、 晚风、 柳树、 笛声、 远山、 浊酒

 分析意象 2.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的出现有什么顺序? 诗人想通过这些景物抒发什么情感?

  意象:

 银烛青烟 金樽绮筵 琴瑟明月高树 长河晓天 山川 意境:

 宁静惆怅 情感:

 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的真挚友谊, 以及分离在即的依依惜别之情。 手法:

 寓情于景

 (1 )

 首联“银烛吐青烟, 金樽对绮筵” , 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 分离在即的场景, 分析句中“吐” “对”字的妙处。(2)

 简要分析“明月 隐高树, 长河没晓天” 一联的表达效果。品味语言

 (1 )

 首联“银烛吐青烟, 金樽对绮筵” , 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 分离在即的场景, 分析句中的“吐” “对” 字的妙处?“吐” 在这里是指冒着青烟, 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银烛静静地冒着青烟, 离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青烟出神的情境。

 这种相对无言的情境, 让人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对” 是面对的意思, 描绘了面对华丽的筵席, 离人只是频举酒杯, 希望借酒浇愁, 但离愁更浓。炼字品味语言

 (2)

 简 要分析“明月 隐高树, 长河没晓天” 一联的表达效果。精于炼字, 巧用衬托。“隐” 意思是隐藏, 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 , 暗示环境的宁静以及时间的流逝;“没” 是消失的意思, 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 暗示时光催人, 难舍难分。以景暗示时光飞逝, 宴饮之久, 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 难舍难分的心绪。

 炼字题答题步骤: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可点出修辞手法)2、 展开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 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 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点出表现手法)

 《春夜别友人二首》情景空间室内离堂绮筵银烛吐青烟,相对无言离情缠绵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室外别路山川别路绕山川。时光催人难舍难分明月 隐高树,长河没晓天。遥想洛阳古道悠悠洛阳道,悠悠离情后会难期此会在何年。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 “看” 字看似平常, 实际上非常传神, 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

 同意。

 看, 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 还频频回望, 每一次回望, 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 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 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 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本诗小结:诗人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 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 情感随着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

 诗中没有哀伤语句, 却在沉静之中现真挚情愫, 恰如其分地传递出依依惜别之情。

  (2010 江苏)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 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 雨入舟凉。愁听清猿梦里长。 忆君遥在潇湘月 , (1)

 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 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分) 橘柚香。 (2)

 一、 二两句诗中“醉别” “江风引雨” 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4分)多 情自 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惜别知音, 借酒浇愁; 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

 三、 四两句诗, 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 云: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 请作具体分析。

 (4分) 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 通过想象拓展意境, 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四、 送别诗常见的表现手法1 、 直接抒情 。

 如高适的《送董大》 中, “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 ” 直抒胸臆, 表达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2、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如柳永《雨霖铃》 词中的“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一句, 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 道路修远, 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 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3、 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

 如刘长卿的《送严士元》 第三联写道:

 “日斜江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情。

 ” 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4、 比喻修辞手法。

 如刘迁的《柳梢青·卢梅坡》雁, 水上浮萍” 的比喻来表现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 飘泊无定的离别之苦。“云边孤

篇二:送严士元主旨

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城②, 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注】

 ① 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 阖闾城,苏州城。

 ③ 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 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 “倚 ”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 “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B. 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 “细 ”得看不见, “落地 ”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C. “日斜江上孤帆影 ”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D. “草绿湖南万里情 ”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与王诗的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答案】

 (1)D(2)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不同点:

 ① 王诗借 “冰心在玉壶 ”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② 刘诗用 “青袍误儒生 ”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解析】

 【分析】( 1)

 D 选项 “‘ 草绿湖南万里情 ’属于远景描写 ”错误,应该是虚景,意中之景。故选 D。( 2)由注释 “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和 “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可知,两首诗的主人公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写了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

 你转告他们,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王诗的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故答案为:

 ⑴D;⑵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不同点:

 ①王诗借 “冰心在玉壶 ”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② 刘诗用 “青袍误儒生 ”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与手法的对比鉴赏能力。解答时可先分别分析两首词(诗)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进行对比,找出异同。比较鉴赏这类题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从 军 行[隋]明余庆①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②, 笳③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④。[注] ① 明余庆(约公元 588 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

 ② 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③ 笳: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

 ④ 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边庭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B. 颔联写隋军摆出 “常山阵 ”,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C. 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

 神。D. 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城。(2)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

 (1)B(2)① 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从 “十万且横行 ”“ 风卷常山阵 ”“ 笳喧细柳营 ”“ 剑花寒不落 ”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

 ②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 “朔方之城 ”。③ 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 “大国之气 ”“ 强国之音 ”。【解析】

 【分析】( 1)B 项, “打败来犯之敌 ”“ 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 ”错。颔联描述的是隋军同仇敌忾,奋力抗击敌人的壮烈场面,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响起。故选 B 项。(2)诗歌注释说 “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 ”,这就暗示了诗歌的第一个情感,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 “朔方之城 ”, 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从 “十万且横行 ”“ 风卷常山阵 ”“ 笳喧细柳营 ”“ 剑花寒不落 ”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故答案为:

 ⑴B;⑵① 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从 “十万且横行 ”“ 风卷常山阵 ”“ 笳喧细柳营 ”“ 剑花寒不落 ”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

 ② 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 “朔方之城 ”。③ 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 “大国之气 ”“ 强国之音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木兰花慢 ·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 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③, 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⑤, 不堪带减腰围。【注】

 ① 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 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

 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兴元,汉中。

 ② 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 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 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 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B. “一编书 ”,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 “小试 ”,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答案】

 (1)D(2)① 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 “追亡事,今不见 ”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

 ② 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 “回首处 ”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解析】

 【分析】( 1)D 项, “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抒发了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 ”错。

 “君思我,同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一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孤独的友人望雁寄情,寓情于景;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一句,从白己思念友人出发,写留别苦情和别后相思。故选 D。(2)上阙开篇点题,首句词人提到 “汉中 ”,自然地联想到汉朝基业的建立。他满怀报国之志,渴望光复故土。接着 “想剑指三秦 ”三句,词人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然后词人笔锋一转,由 “追亡事,今不见 ”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最后抒情:

 “胡尘未断 ”和“塞马空肥 ”,既写出严重的民族危机,又抒发报国无路的悲愤。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写起,表达词人心中对友人不舍的离愁。

 “更草草离筵 ”三句,以 “更”字领起,纵笔直抒沉恨离愁,充分揭示出别离时的愁苦心境。接着以 “回首处 ”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于是 “安得车轮四角 ”,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留别苦情; “不堪带减腰围 ”,从自己思念友人出发写别后相思。综上分析,本篇结构颇为紧凑,可以这样回答本题:上片只有两层意思,其问以 “今不见,但

 山川满目泪沾衣 ”过渡,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这样,就使怀古与伤今浑然联成一体,可以全面地表达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片在结构安排上也有相似之处,即从张仲同写起,以 “回首处 ”二句过渡,接写作者的愁怀。故答案为:

 ⑴D;⑵① 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 “追亡事,今不见 ”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

 ② 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 “回首处 ”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点评】

 ⑴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此类题解答,第一步:点明结构技巧的类型名称。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第三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作用。这首词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 “追亡事,今不见 ”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 “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湖南部曲 ①辛弃疾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 ③ ,负君赤手缚於菟 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注释】

 ① 部...

篇三:送严士元主旨

新风

 导入新课  同学们,我国是诗的王国,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丽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峰的时期。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陈子昂

 学习目标  1.让学生了解陈子昂的生平。

  2.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

  3.体会本诗炼字艺术。

 难点:体会本诗炼字艺术。规范“炼字”答题技巧

 一、介绍初唐四杰

 

 初唐四杰 即唐高宗到武后时期的四位职小而才高的诗人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应该说声律和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的。唐代蓬勃昂扬的时代气息,卓尔不群的才华名声使四杰都满怀兼济天下的胸怀和抱负,而卑微的官职和地位却使他们怀才莫展、坎坷失意。在他们的诗歌里, 表现为题材的开拓 ,四杰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的开拓同时带来了一种严肃的思想,一种豪放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风格。四杰的诗歌也因而成为初唐诗歌中风骨凝练的佳作。

 陈

 子

 昂

 1 1 、唐代文学家。字 伯玉 ,梓州射洪(今属

 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 陈拾遗 。有 《 陈子昂集 》 。

 2 2 、主张:

 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 《 诗

 经 》 的 “ 风、雅 ”传统,强调 比兴寄托 ,

 提倡汉魏风骨 。存诗 100 余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 感遇 》 38 首和 《 登幽州台歌 》 。

 3 3 、地位:

 他的诗歌创作,是唐代诗坛 从初唐向盛唐发展的一个分水岭。白居易评价:

 “ 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

 二、写

 作

 背

 景

 684 春,年方二十六岁的 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 奔赴东都洛阳 ,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 , 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

 初读诗歌,读懂诗意

  银烛:晶莹洁白的蜡烛。

   绮筵:华丽的筵席。

  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语出《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 

 隐:隐藏。

   长河:即天上的银河。

 没:淹没。

   晓:天亮,黎明。

 再读诗歌,理解诗意

  用自己的话描述每一联的场景。(时间顺序)

  首联:写别筵将尽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 颔联:写离堂把臂伤琴瑟,别路遥迢情缠绵。

  颈联:写户外所见,时光无情催人离。

 沉静之中见真挚情愫。

  尾联:写遥望将赴之古道,隐隐哀愁胸中涌。

 1. 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夜?

  银烛、明月、长河、晓天 2. 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 “ 别 ” ?

 离堂、别路、金樽 3. 全诗在时间上有一个怎样的流转变化?

 夜晚→ 拂晓 4. 全诗在空间上有怎样的流转变化?

 室内→ 室外

 归纳主旨 即:全诗通过什么事情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由一场筵席来表达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三读诗歌,赏析评点

 分析意象  首联:银烛、金樽、绮筵  这一联用词比较 华丽 ,目的在于 通过对宴会隆重热闹场面的由衷赞美,来烘托出友情的深厚。

 炼字  首联:吐

 、对

  “ 吐 ” :使人想见离人 相对无言,怅然无绪 , 目光只是 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 “ 对 ” :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 “ 劝君更尽一杯酒 ” 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 颈联:隐、没

  “ 隐 ” 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

  “ 没 ” 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

 

  由于主宾双方 不愿分离 ,遂使宴会 从夜晚延续到拂晓 。

 通过 饮宴之长,暗示别情之深, 这种以景衬情的 含蓄 手法,比正面抒写离情更加耐人寻味。

 总结:这首送别诗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

 空

  间 离堂 华筵(室内)

 景

  色 明月高树 长河晓天 情

  感 悠悠离情 隐隐哀愁 银烛青烟

 金樽绮筵 相对无言怅然无绪 时光催人

 离情缠绵 别路山川(户外)

 洛阳古道(遥想)

 悠悠古道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幽州,今北京附近。古代属燕国。战国时,燕昭王为了招纳天下贤士而筑黄金台,理遇贤士郭隗,乐毅等,并在他们的帮助下,打败屡次侵犯燕国的齐国。燕国晚期也曾出现燕太子丹礼遇贤士田光、荆轲的千古美谈,诗中感慨由此而发。

  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寂寞苦闷

 拓展阅读

 拓展延伸:  由于交通落后,古人别离动辄数年,相会无期,故而古人更重离别。文人士大夫们离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或留给居者。这类诗歌,统称为别离诗。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拓展延伸:  送别诗小结

  (一)送别习俗 喝酒送别,折柳送别、古道相送、夕阳挥手、芳草离情

   (二)送别诗的意象 1、长亭、短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

 南浦。

 拓展延伸:  (三)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

  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 2、体贴入微的宽慰

  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 4、前途艰险的担忧

  5、坦陈心志的告白

 6、积极奋发的勉励

 拓展延伸:  送别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 1、直接抒情 。如高适的《送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直抒胸臆,表达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

 拓展延伸:  3、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如刘长卿的《送严士元》第三联写道:“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

   4、比喻修辞手法。如刘迁的《柳梢青·卢梅坡》

 “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飘泊无定的离别之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