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送严士元颔联赏析9篇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送严士元颔联赏析 赏析 严士元

送严士元颔联赏析9篇送严士元颔联赏析 送别诗常见的意象和主要内容思想 送别诗指以送别时的场景、别后的想象等为内容,表现诗人对友人(亲人) 的依依不舍或对友人(亲人) 的劝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严士元颔联赏析9篇,供大家参考。

送严士元颔联赏析9篇

篇一:送严士元颔联赏析

诗常见的意象和主要内容思想

  送别诗指以送别时的场景、 别后的想象等为内容, 表现诗人对友人(亲人)

 的依依不舍或对友人(亲人)

 的劝慰勉励或自伤身世、 坦陈心志等的诗歌。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可以归类为:

 ①送别的地点:

 如离亭、 长亭、 劳劳亭、 谢亭、 南浦、 西楼、 灞桥、霸陵、 古道、 歧路、 渡头等。

  ②送别的音乐:

 如骊歌、 离歌、 劳歌、 阳关曲、 渭城曲、 折柳曲等。

  ③送别时常见的景物、 事物:

 如柳、 芳草、 浮萍、 孤蓬、 烟波、 浮云、酒、 月、 寒蝉、 鸿雁、 清猿、 班马(离群的马)、 孤帆、 征帆、 暮砧等。

  ④送别的习俗:

 如折柳赠别、 饮酒饯别、 唱歌送别、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等。

  送别诗常见的思想内容有:

  ①体现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诗歌通过描写送别时环境的凄迷黯淡或想象中别后的孤单思念, 来表现诗人诚挚的留恋和无奈的伤感。

 如: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诗歌首句交代了 送别的时间、 地点。

 江楼之上, 橘柚飘香, 正值金秋,却要分别。“醉” 字暗示着主客情谊之深厚。

 第二句写与友人分别之时,秋风萧瑟, 寒雨纷飞。“凉” 字既指外界环境的寒凉, 也指人物内心的凄

 凉。

 三四句未按常理抒别情, 而是从对方落笔, 设想朋友夜泊潇湘之上,明月孤寂, 梦中愁听猿的凄清长鸣。

 虚实结合的手法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使诗中表达的依依不舍和别后的伤感更朦胧含蓄, 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并回味无穷。

  柳永《雨霖铃》 中“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两句词也同此诗, 设想别后场景, 拓展了 诗歌的表现空间, 使送别时的缠绵悱恻更震撼人心。

  ②表达对朋友的安慰、 劝勉、 鼓励, 展现诗人的旷达胸襟。

 有些送别诗没有一般送别诗悲凉凄清的氛围, 情绪积极开朗, 意境开阔高远。

 如:

  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风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

  诗歌首句点明朋友将去的地方, “接” 字让人感到距离很近, 不像是分离。

 第二句诗人一反送别诗的感伤传统而直言不觉离伤, 让人好奇。

 原因在三四句, 诗人写到与友人同住一条江边, 共睹一轮明月, 这哪里是分离呢? 读完全诗, 我们可以感到, 诗人并非没有离伤, 只是为了劝慰友人,减轻对方的离愁, 才有意这样说。

 这样表达不仅不会让人们误解, 反而会让人们感动, 感动于诗人的阔达, 感动于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丈夫非无泪, 不洒离别间。

  仗剑对樽酒, 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 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 离别何足叹!(陆龟蒙《别离》)

  此诗写离别却丝毫没有离情别恨, 议论充满全诗, 慷慨激昂。

 前两联

 刻画了主人公威武刚毅、 潇洒轩昂的风姿。

 第三联用成语“蝮蛇螫手, 壮士解腕”(毒蛇咬手后, 为保全性命, 壮士不惜斩断手腕)

 体现主人公的大无畏精神。

 最后一联又回到离别主题, 点明壮士的志向在建功立业, 离别何足叹息。

 此诗奔放的感情给人以壮美之感。

  记得武陵相见日, 六年往事堪惊。

 回头双鬓已星星。

 谁知江上酒, 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 使君犹寄边城。

 只愁飞诏下青冥。

 不应霜塞晚, 横槊看诗成。(周紫芝《临江仙》)

  开篇写对往事的回忆, 他们分别已经六年, 这六年中经历的种种心酸让人不堪回首,“往事堪惊” 这四个字简练含蓄地表达了 这种痛苦的心态。现在二人又重逢, 可是都已华发苍颜, 并且马上要面对的, 依然是匆匆的别离。

 下片诗人设想友人到达目的地后的境况:

 铁马驰骋, 红旗猎猎, 虽日暮天寒, 但胸怀豪壮, 不顾岁末寒霜, 只求建功立业( “横槊赋诗”, 代指人的文才武略)。

 此词虽为送别, 但更多的是对友人在边塞施展才华、建功报国的勉励。

  ③在叙别离的同时抒发个人的复杂感情。

 诗人在送别亲人、 友人时,往往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浮沉, 所以很多送别诗除抒别情外, 还会表达诗人自身的某种心情。

 如:

  春风倚棹阖闾城, 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 青袍今已误儒生。(刘长卿《送严士元》)

  诗前三联都是写景, 在写景中暗示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

 诗人与

 朋友在江南水乡 相逢, 赏美景, 叙别情。

 最后一联, 友人即将远去, 诗人心底的无限愁绪被激起:

 如果有熟识的人问起我, 就说我的前程被这卑微的官职耽误了 ( “青袍”, 唐代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

 诗人满腔抱负, 可是居在这么卑微的官位上, 前程可谓一片渺茫。

 在别离之际道出这样的情绪, 实让人心酸。

  故关衰草遍, 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 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 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 风尘何处期?

 (卢纶《送李端》)

  此诗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氛围。

 衰草遍地, 一片苍茫, “悲” 字直抒胸臆, 奠定全诗深沉伤感的基调。

 颔联写送别时的场景, 阴云笼罩, 暮雪纷纷, 友人已经离去, 诗人无奈转身。

 第三联, 诗人回忆自己的漂泊身世,抒发伤感之情。

 尾联“掩泪” 总结了 全诗所抒发的多种悲凉之情, “何处期” 让人们不断感慨回味。

  一别都门三改火, 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 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 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这首词富含理趣, 所送之人钱穆父与词人志趣相投, 感情深厚。

 上片最后两句, 称赞钱穆父清高淡泊、 耿介自守。

 下片写送别友人的场景:

 月色朦胧, 微云飘浮, 孤帆远去, 离别依依。

 最后两句以哲理入词, 收束全词。

 词人写道:

 人人都是天地间匆匆的过客, 何必伤感眼前暂时的别离呢?以此来劝勉友人不必伤别。

 最后两句虽是议论, 但这两句是在用文学的语

 言阐述哲理, 使表达的哲理涵义更丰富深刻。

  唱彻《阳关》 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 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 别有人间行路难!(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此词虽然名为“送人”, 但表达的大多是对人事艰难的感慨。

 上片“唱彻《阳关》” 直言送别, 把“功名” 看作“余事” 是词人对朝廷求和的不满, 和对自己报国无门、 无奈隐居的愤懑。

 下片开头三句说离别不是唯一值得悲伤的事情, 人事斗争上的风波要比旅途中遭遇的风波更要险恶。

 词人一生志在抗金, 收复失地, 可是仕途坎坷, 最后这两句, 正是词人经历许多艰难险阻后发出的感慨。

  高考对送别诗考查的角度:

  ①鉴赏诗中塑造的形象(人物、 景物、 事物)。

 如 2012 年湖北卷, 选取的是唐代诗人贾岛的《送邹明府游灵武》, 要求学生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的主要特点, 并简要分析。

  ②考查对古诗情感的分析。

 如 2013 年湖北卷, 选了宋代欧阳修的《临江仙》, 要求学生概括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2010 年江苏卷, 选取王昌龄的《送魏二》, 要求分析“醉别”“江风引雨” 表达的惜别深情。

  ③考查诗歌使用的表达技巧。

 如 2013 年福建卷, 选了宋代梅尧臣的《送何遁山人归蜀》, 要求学生赏析三、 四联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抒发情感。2010 年天津卷, 选了 司空曙的《峡口送友人》 和雍陶的《送蜀客》 进行比较, 要求学生鉴别两首诗运用的手法是正面烘托还是反面衬托。

  ④考查诗歌使用的意象。

 如 2010 年江西卷, 选了南宋诗人陈与义的

 《送人归京师》, 要求学生指出诗中“子规” 这个意象的含义。

 如 2010 年天津卷, 要求学生回答《峡口送友人》 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 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⑤考查诗句中字词的表达效果。

 如 2013 年福建卷, 要求学生分析首句中“绿” 字的妙处。

 2013 年天津卷, 要求学生回答首句中“嫩” 字带给人的感觉。

  ⑥考查诗歌的语言风格。

 如 2013 年天津卷, 选了辛弃疾的《鹧鹄天》,要求学生回答“鹏北海, 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怎样体现辛词的豪放特点。

 2013 年湖北卷, 要求学生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 楼高不见君家”赏析此词“飘逸” 的语言风格。

  【延伸训练】

  1. 阅读下面的诗歌, 回答问题。

  送别杜审言

 〔唐〕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 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 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 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 流落在丰城②。

  〔注〕 ① 孙楚, 西晋文学家, 名重一时, 但“多所凌傲, 缺乡 曲之誉”, 年四十始镇东军事。

  ②《晋书?张华传》:

 “斗牛之间, 常有紫气。

 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 华问在何郡, 焕曰‘在豫章丰城’。

 即补焕丰城令。

 焕到县掘

 狱基, 入地四丈余, 得一石函, 光气非常。

 中有双剑, 并刻题, 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1)

 诗歌第二句“嗟” 字有的版本写作“闻” 字, 你更喜欢哪个字?请简要说明理由。

  (2)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 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2.

 阅读下面的诗歌, 回答问题。

  送友人归

 〔宋〕 郑思肖

 年高雪满簪, 唤渡浙江浔。

  花落一杯酒, 月明千里心。

  凤凰身宇宙, 麋鹿性山林。

  别后空回首, 冥冥烟树深。

  〔注〕 郑思肖 (1241―1318), 宋末诗人、 画家。

 原名不详, 宋亡后改名思肖, 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

 字忆翁, 表示不忘故国; 号所南, 日常坐卧坚持面向南方故国。

 元军南侵时, 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 未被采纳。

  (1)

 结合全诗, 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诗歌最后一句“冥冥烟树深” 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篇二:送严士元颔联赏析

ord 文档可编辑】漳州市名校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大全 100 题 文 精选中考语文 100 题诗歌鉴赏有答案含解析 1.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舟过谢潭① 杨万里

 碧酒时倾一两杯,船门才闭又还开。

 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

 ① 这首诗写于作者被提拔赴广东任职途中。请对 “ 都被斜阳拈出来 ”中 “ 拈 ” 字作简要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 . 简析诗中 “ 涨 ” 字的妙处。

 2. . 请简要分析 “ 何当共剪西 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这两句诗的作用。

 3.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 ① 微雨里,建业 ② 暮钟时。漠漠 ③ 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 ④ 深不见,浦树 ⑤ 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⑥ 。

 ① 楚江:长江。

 ② 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③ 漠漠:水气密布的样子。

 ④ 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

 ⑤ 浦树:水边的树。

 ⑥。

 散丝;雨丝。

 1. .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诗 是一首充满着诗情画意的送别诗,首联 “ 横 ” 字勾勒出青山的静姿, “ 绕 ” 字描画了白水的动态,虽未见 “ 送别 ” 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B. . 甲诗颈联两句对仗很工整,巧妙地用 “ 浮云 ”“ 落日 ” 作比,浮云飘忽隐喻游子漂泊不定,落日缓缓隐喻故人依依惜别之情,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游子意、故人情。

 C. . 乙诗是一首暮雨中的送别诗。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 “ 暮雨 ” ,又照应了诗题中的 “ 送 ” 字。

 D. . 乙诗颈联写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境界开朗,写出了作者与友 人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2. . 乙诗的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 “ 漠漠帆来重 ” 一句中 “ 重 ” 字的表达效果。

 3. .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尾联抒情方式的不同之处。

 4. . 阅读《游山西村》,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 . 《游山西村》描写了 “ 游村 ” 的见闻,诗人借助农村日常生活表达了自己心情。

 2. . 这首诗通过不同情境的描写,表现了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村民 习俗。请你任选一个情境,说说阅读后的体验。

 5. .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①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② 。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③ 。

 (注)

 ① 天末:天尽头。这里指夜郎。当时李白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② 过:经过。此句说山林鬼怪喜欢有人经过成为它们的食物。

 ③ 汨罗:汨罗江。屈原投汨罗江而死。

 (1 1 )这首诗首句以 “ 凉风 ” 开头有何作用?

 (2 2 )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 .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 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 请展开想象,描述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所展现的画面。

 2. . 赏析颔联中的 “ 溅 ”“ 惊 ” 两个字。

 7. . 古诗词阅读

 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 . 根据上面两首《长相思》,说说 “ 长相思 ” 词的写作特点。

 2. . 两首《长相思》都写到 “ 山 ”“ 水 ” ,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8.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

 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 .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 “A” ,错误的请选 “B” 。

 ① 这首诗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

 ② 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

 ③ 前两 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诗人浓墨重彩地刻画了眼前近景,生动形象,精练传神。

 (

  )

 ④ 颈联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落木、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

 “ 常作客 ” 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

 (

 )

 ⑤ 本诗通篇对偶,不仅每一联的上下两句成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首联前一句 “ 天 ” 对 “ 风 ”, , “ 高 ”对 “ 急 ” ,读来富有节奏感。

 (

 )

 2. . 本诗颔联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是杜诗名句,请从写景的角度进行赏析。

 9. .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 年作①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② ,从今又几年。

 ① 此诗是刘长卿被贬为南巴尉后新年抒怀之作。

 ② 西汉贾谊,文帝时贾谊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 故称。

 1. . 诗的颈联借用了那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回答。

 2. . 这首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赏析。

 10. . 结合上文的相关内容,阅读许有王的词《江城子》,完成任务。

 江城子

 [ [ 元] ] 许有壬

 懒于沙鸟拙于鸠。为无求。得无忧。底事疏狂,却效子长游。毕竟无求何用出,求不得,亦宜休。

 西风真解酿羁愁。。

 试登楼。望南州。黄叶疏云,摇荡一川秋。更被谁家多事笛,吹不尽,思悠悠。

 《江城子》与《许有壬传》哪一段相关?为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词中 “ 烟于诊必排于修 ” 一句是许有工的自嘲。他是 “ 懒 ”“ 拙 ” 之人吗?请结合《许有壬传》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1. . “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 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从炼字的角度进行赏析。

 12. . 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参 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 却 ” 的义项,诗句中 “ 却 ” 的意思为_______

 ① 〈动〉退;后退。

 ② 〈动〉打退:击退。(又)〈动使动〉使 …… 后退。

 ③ 〈动〉推却;推辞;拒绝。

 ④ 〈动〉去:去掉。

 ⑤ 〈动〉回头。

 ⑥ 〈副〉通 “ 恰 ” ,刚刚。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_____)

 )

 A A .闻官军收 河南..河北

 B B .初闻 涕.泪满衣裳

 C C .却看 妻子..愁何在

 D D .便 下.襄阳向洛阳

 13.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锦江思

 李新(宋)

 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

 得鱼且斫金丝鲙,醉折桃花倚钓船。

 ① 斫:zhuó, ,。

 用刀或斧砍。

 ② 鲙:kuài ,鲙鱼。从全诗来看,诗人 “ 思 ”到了哪些内容?请概括作答。本诗末句中的 “ 醉 ” 和辛弃疾 “ 醉里挑灯看剑 ” 中的 “ 醉 ” ,所含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赏析。

 14.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社日 ①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 ② 鸡栖 ③ 半掩扉。桑柘 ④ 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

 ① 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人们通过开展娱乐活动,表达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

 ② 豚栅:猪栏。

 ③ 鸡栖:鸡窝。

 ④ 桑柘(zhè ):桑树和柘树。

 1. . 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二句所展示的画 面。

 2. . 结合全诗内容,试分析农人因何而 “ 醉 ” 。

 15. .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秋望

 [ [ 明] ] 高启

 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

 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

 秋望

 [ [ 明] ]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① ,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 。

 (注)

 ① 飞挽:是 “ 飞刍(草)挽粟(粮)

 ” 的省略,指迅速运送粮草。

 ② 郭汾阳:即郭子仪,唐代名将,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

 (1 1 )高诗中一词点明题目中的 “ 望 ” 字,李诗中的 “ 天狼 ” 原为星宿名,此处喻指

 。

 (2 2 )两首诗都借秋望所见之景抒情,但抒发的感情却不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16.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 “ 水面初平云脚低 ” 展现出的美丽画面。

 2. .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歌颔联中的 “ 争 ”“ 啄 ” 两个动词。

 17. .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 心远地自偏。

 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后_________ 的心情。

 2. . 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一联诗在你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怎样的画面。

 18 .

 江城子 ·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 . “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 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

 2. . “ 狂 ” 是这首词的词 眼,请简要概括作者 “ 狂 ” 在哪些方面。

 19 .(6 分)

 展开合理的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绘下面诗句所表现的内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0 .(6 分)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倚棹② 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 今已误儒生。

 ①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②棹 棹 zhào :船桨。

 ③“ 青袍 ” 官服上的色彩。据资料记载,唐贞观间,八九品官服为青色。上元间规定,八品官服深 青,九品官服浅青。作者当时是八九品官员,穿青色官袍。

 1. . 诗中“ “___________________” ” 写的是想象之景,同时也暗暗点了题。

 2. . 三、四两句是有名的写景句子,请赏析。

 3. . 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

 21 .(6 分)

 古代诗歌鉴赏。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 .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的首联和颈联渲染了边塞寒冷凄凉的氛围,描述了边塞生活的单调乏味。

 B. . “ 笛中闻折柳 ” 和 “ 此夜曲中闻 折柳 ” 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着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C. . 该诗意象雄奇壮美,意境开阔。既言边塞生活的艰苦、思乡怀人的惆怅,又表壮志难酬的抑郁。

 D. . 李白不仅擅长古体诗行,他的《塞下曲》《望天门山》等近体诗也有极高艺术成就。唐文宗曾下诏:

 “ 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 。可见,李白在盛唐诗坛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2. . “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 一句中,把 “ 抱 ” 换为 “ 枕 ” 好不好?说说理由。

 22 .(8 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春

 (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 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暮春送客

 (唐)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 ,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 [ 注释 ]① 凤城,即国都长安。

 1. . 两首诗点明暮春时节的意象分别是______ ,______。

 。

 2. . 同样面对春之将去,诗人的情感却不相同,请结合诗意说一说。

 23 .(8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 , 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 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 , 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 , 闻天语, ,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幕, , 学诗设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 蓬舟吹取三山去! !

 1. . “ 天 接云涛连晓雾, , 星河欲转千帆舞 ”,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2. . 词人借梦境将天上与人间做了鲜明的对照, ,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24 .(10 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送薛秀才南游

 (唐)许浑

 姑苏城外柳初凋,同上江楼更寂寥。

 绕壁旧诗尘漠漠,对窗寒竹雨潇潇。

 怜君别路随秋雁,尽我离觞任晚潮。

 从此草玄① 应有处,白云青嶂一相招。

 (注)

 ① 草玄:淡于势利,潜心著述。

 ① 请找出第一、二联中表明季节的词语,这些词语还有什么作用?

 ②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25 .(10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山行

 清 · 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蘼芜( mí wú ):香草名。

 1. . 请品析第二句中 “ 窈窕 ” 一词的表达效果。

 2. . 结合全诗,分析 “ 一路斜阳听鹧鸪 ”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6 .(12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甲)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乙)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

篇三:送严士元颔联赏析

卿《送严士元》阅读练习

  刘长卿的《送严士元》通过描写送别友人严士元途中所见景色,来表达诗人对当下处境的感叹。这也是一首伤别诗,诗人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 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②今已误儒生。

  【注】①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②“青袍”官服上的色彩。据资料记载,唐贞观间,八九品官服为青色。上元间规定,八品官服深青,九品官服浅青。作者当时是八九品官员,穿青色官袍。

  22、本诗写景极有特色,试结合诗句加以赏析。(4 分)

  23、说说 “草绿湖南万里情”一句中“情”包含了哪些内容,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3 分)

  答案:

  22、(1)其中第一句中的“倚”字,不仅表明了春天来临,而且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2)作者写景调动了各种感官,使得景物富有层次感。比如首联描写“水国春寒”,阴晴不定的感觉;“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又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的看不见,“落”得听不到,如此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3)运用一连串“景语”来叙述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从“倚棹”二字,可以知道这两位朋友是在城江边偶然相遇,稍作停留;颔联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的动作,可以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颈联一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情、景、事同时在读者眼前出现,寄托了与友人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答对一点给 2 分,两点 4 分】

  23、(1)前两联,“春风倚棹”“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均写

 出了诗人与朋友偶然相遇、携手谈笑的喜悦之情(2)颈联中“草绿湖南”是想象之景,却又把朋友之间的情感蕴含其中,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3)尾联 “青袍今已误儒生”,一个“误”字,表明了失意的读书人的愤激之情。

 【答对一点给 1 分,三点 3 分】

  拓展阅读:《送严士元》赏析

  这首诗,运用一连串“景语”来叙述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即写景是为了叙事抒情,其目的不在描山画水。然而,毕竟又是描写了风景,所以画面是生动的,辞藻是美丽的,诗意也显得十分浓厚。

  从“倚棹”二字,可以知道这两位朋友是在城江边偶然相遇,稍作停留。时值春初,南方水乡还未脱去寒意,天气乍阴乍晴,变幻不定。寻味开头两句,已经知道两位朋友正在岸上携手徘徊,在谈笑中也提到江南一带的天气了。

  三四两句是有名的写景句子。有人说诗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话是说得很对。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却似乎看见两人正在席地谈天。因为他们同时都接触到这些客观的景物: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而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这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的动作,可以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

  “日斜江上孤帆影”这句也应该同样理解。一方面,它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最后,严士元还是起身告辞了,诗人亲自送到岸边,眼看着解缆起帆,船儿在夕阳之下渐渐远去。七个字同样构成景物、事态和情感的交错复迭。

  以下,“草绿湖南万里情”,补充点出严士元所去之地。景物不在眼前了,是在诗人想象之中,但也掺杂着游子远行和朋友惜别的特殊感情。

  友人的远去,自然地激起了诗人心底的无限愁绪;因而他的临别赠言,听起来是那样令人心酸:严士元这次回去湖南,如果有相识的人问起诗人的消息,就这样回答他“青袍今已误儒生”。这是一句牢骚话。他认为自己当这一员小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耽误自己的前程了。

  诗中的“景语”,既有“春寒阴复晴”的水国气候特征,又

 有“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眼前景象,还有“草绿湖南”的意中之景,几个层次中,情、景、事同时在读者眼前出现,寄托了与友人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篇四:送严士元颔联赏析

立发中中学欢迎您!表达技巧情景

 沁园春 雪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虚实结合)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何时前突此庐独破冻亦(以动衬静)(动静结合)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直抒胸臆)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未老莫还乡 , 还乡 须断肠。(以乐景写悲情)(托物言志)

 沁园春 雪诗歌鉴赏常见表达技巧:(1)

 修辞手法:

 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对偶等(2)

 表达方式:

 描写、 抒情等(3)

 表现手法:

 对比、 衬托、 象征、 想象、 用典、动静、 虚实、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借古抒怀

 沁园春 雪李 白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半落青天外,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首诗颔联和 颈联景物描写运用了 哪种表现手法, 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登金陵凤凰台水中分白鹭洲。答案:

 对比, 颔联写六朝古都曾经的繁华化为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 通过今昔对比, 寄寓了 人世沧桑、 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步骤三步骤二步骤一

 答题的一般思路答题的一般思路①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 何种手法)②阐运用(结合诗句阐述说明诗人运用了 这种手法的依据)人运用了 这种手法的依据)③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感情, 或刻画了 什么形象, 或表明了 什么主旨)

 沁园春 雪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 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 路横斜, 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注】

 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

 酒旗, 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 哪些表达技巧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 哪些表达技巧? 表达了 什么样的感情?表达了 什么样的感情昭君怨郑域道是花来春未, 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 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 富 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 一般开。请具体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沁园春 雪送严士元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 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日斜江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情。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 青袍今已误儒生。【注】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 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本诗颈联写景运用了 什么的艺术手法? 试简要分析。

 沁园春 雪鹧鸪天 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 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 路横斜, 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注】

 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

 酒旗, 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 哪些表达技巧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 哪些表达技巧? 表达了 什么样的感情?表达了 什么样的感情步骤一【答案】

 )运用了 拟人、 对照(或对比)

 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 与乡 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表达了 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 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步骤二步骤三

 沁园春 雪昭君怨郑域道是花来春未, 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 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 一般开。步骤一步骤答:

 对比。

 用“竹篱茅舍” “玉堂琼榭” 不同环境进行对比。

 赞美梅花不论遭遇冷落还是身处富贵都一样高洁的品质。请具体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步骤二步骤三

 沁园春 雪送严士元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 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 青袍今已误儒生。【注】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 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步骤步骤一本诗颈联写景运用了 什么表现手法? 试简要分析。颈联虚实结合。

 两句都是写送别时的景物, 前句从现实(实)

 的角度, 写严士元乘船从江上离开时的情景; 后句从想象(虚)

 的角度, 写严士元将要去的湖南的情景。表达了 薄暮时分不得不与朋友分别的恋恋不舍。步骤二步骤三

 谢谢大家!

 沁园春 雪

 沁园春 雪烘托了 离别时的凄惨愁苦。做到了 情景交融。烘托了 琵琶女的满腹离思和孤苦。做到了 情景交融。

 沁园春 雪明月 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以乐景写乐情)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以哀景写哀情)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 夜, 短松冈 (以哀景写哀情)星垂平野阔月 涌大江流(以乐景写哀情)星垂平野阔, 月 涌大江流(以乐景写哀情)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未老莫还乡 , 还乡 须断肠(以乐景写哀情)

 沁园春 雪

 沁园春 雪抒情:

 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古讽今言托物言志

 沁园春 雪观 祈 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问题: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试作简要赏析。步骤一采用对比写法, 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 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 前者忧, 后者乐, 对比鲜明, 反差强烈。步骤二步骤三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注】

 折柳:

 即“折杨柳” , 古乐曲名, 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楼兰:

 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 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 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问:

 谈谈本诗颔联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4分)

 答:

 颔联用典, 也使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笛中闻折柳” , 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 , 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 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步骤二) ;前春色全无, 亲人遥遥不能相见(步骤二) ;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将士积极参战, 英勇杀敌(步骤三) 。颔联言简意赅, 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 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要切合原诗,有观点、 有分析。

 )就就

 沁园春 雪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 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 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褑喚里去, 过桥人势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 莫方修芦碍月生。(2)

 第(2)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 请简要分析。

 (4分)联是怎样写景的? 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

 第二联写景视觉和听觉相结合。

 上句着眼于视觉, 写浮萍破处, 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 呼应了 第一联的“清” 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 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 呼应了第一联的“静” 字。步骤二步骤一

 沁园春 雪景物描写①选取的意象②写景角度:

 远近大小、 动静明暗、 视听触嗅、 声形色态、 虚实哀乐、 白描细描、 正面侧面③修辞手法:

 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对偶、 反③修辞手法:

 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对偶、 反复、 设问、 反问等④表现手法:比兴、 对比、 衬托、 象征、 想象、 联想。

篇五:送严士元颔联赏析

古典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教学目标

 1、 掌握意象与意境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 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例析与训练。

 2、 掌握意象与意境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 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1)

 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 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 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

 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 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 也就是含有“意” 的形象, 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 诗人作为主体, 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 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

 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如咏物诗、 杂诗。

 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 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

 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 也就是含有“意” 的形象, 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 诗人作为主体, 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 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 设计的。

 一般有:

 景物描写(季节、 时令、地域等)、 场面描写(农事、 战争、 狩猎、 离别等)、 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

 感情的外在表现。

 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 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二. 高考例题 题型一:

 意象类 提问方式:

 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09 年宁夏.海南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1)

 -(2)

 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 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 路横斜, 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

 酒旗, 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答案】(5 分)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 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 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 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 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09 年全国卷Ⅰ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 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 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 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

 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 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 ):

 字尧章, 号白石道人, 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

 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

 夏, 曾去拜见范成大, 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答:

  【鉴赏】

 这二十八字。

 可算是惜墨如金, 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 清幽的石湖图卷, 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

 可以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 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 同时也自远渐近, 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

 湖上烟波浩渺, 湖岸林荫繁茂, 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 呢? “岸阁浮萍绿有痕”, 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 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

 范成大以廊庙之才, 归隐江湖之上。

 他在朝时, 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 但不得孝宗的信任, 御史便挟私憾攻击, 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

 他视富贵如浮云, 惟恐缁尘再染素衣, 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人” 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 抗尘走俗的人。

 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 志在遂初。

 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 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 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 是何等的雅人深致!

 三四两句, 写景实即写人, 写人的品格、 胸襟、 情趣。

 【答案】

 ⑴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 村阁隐然, 浮萍泛绿, 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 曲水弯流, 楼阁隐约, 浮萍漂碧, 藕花飘香。

 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题型二:

 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09 年重庆卷)

 阅读下面的曲词, 回答问题。(6 分)

 【折桂令】

 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 破纸迎风, 坏槛当潮, 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 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 绿水滔滔, 嫩黄花有些蝶飞, 新红叶无个人瞧。

 【折桂令】

 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

 秦淮河横贯南京市, 河两岸为景胜、 繁华之地, 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白鸟飘飘, 绿水滔滔, 嫩黄花有些蝶飞, 新红叶无个人瞧” 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4 分)

 【答案】

 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 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 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解题指导】《折桂令•问秦淮》 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 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教材所选的七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 由远而近, 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 从板桥写到旧院, 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 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 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

 而试题材料

 选自第四支曲子【折桂令】, 写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 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三、 方法总结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

 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 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 明净绚丽、 幽静深寂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常用术语:

 寥廓、 雄奇、 开阔、 旷远、 悲壮、 悲凉、 凄清、 阴冷、 幽静、 萧条、 荒凉、 冷落、衰败、 孤寂、 恬静、 闲适、 缠绵、 清新、 明丽、 绚丽、 壮丽、 秀美、 恬淡、 朦胧、 淡雅。

 ③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切忌空洞, 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 “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 是不够的, 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述为:

 离愁别绪、 羁旅情愁、 思乡怀远、 闲适恬淡、 乐山好水、 感时伤世、 吊古伤今、 忧国忧民、 言志抒怀、 叹惋讽谏等。

 教师强调:

 如何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 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 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象, 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 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 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 具有鲜活, 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 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 反之, 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 凄冷和低沉色调的, 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有时可能相反。

 要特别注意。

 四、 课堂训练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 8—9 题(11 分)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 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 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 ○1 李世南:

 北宋著名画家, 擅画山水。

 ○2 蔡肇(? —1119):

 字天启, 丹阳(今属江苏)

 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 中书舍人等职。

 ○3 瓮:

 这里指水瓮。

 ○4 坞: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 这里指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

 画面大概是:

 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 树林里树叶飘落, 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 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 村野外恬静、 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 山(山坞)、 树林(落叶)、 人、 瓮、 寺庙等六种景物, 给 3 分。

 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的气氛的, 给 2 分。

 2、 阅读下面一首诗, 完成后面的问题。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 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钩疏箔, 把帘子挂起。

 问: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 又咆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 的雄伟气势。

 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3、 阅读下面一首诗, 完成后面的问题。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问:

 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这首诗写了江山、 花草、 燕子、 鸳鸯, 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 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

 四种景物并列组合, 构成上下对偶两联。

 上联写远景, 下联写近景; 上联景物较阔大, 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 较具体; 上联是静景, 下联是静景。

 远与近相生, 概括与具体结合, 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

 浓艳的画面色彩, 谐调的画面组合, 相宜的动静描绘, 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4】

 阅读下面一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

 这首山水名篇历来为人们称道, 请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 这些景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 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主要描绘了幽草、 西涧、 黄鹂、 深树、 春潮、 雨、 野渡、 舟自横等景象,

  诗人通过这些景象, 创设出一种孤寂、 闲适的意境, 表达了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和忧伤情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意象描写的方法及意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考点分析 二、 高考例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 然后回答问题。(2008 年辽宁卷)

 〔正宫〕 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 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 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 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1 周德清(1277-1365), 号挺斋, 高安(今属江西)

 人。

 ○2 淀:

 即蓝靛, 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 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 二两句写长江万里, 远山重重, 写的是大处、 远景; 三、 四两句写江上轻帆, 山泉飞流, 写的是个体、 近景; 五、 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 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 二两句侧重写江、 山的雄伟, 是静态的, 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 是动态的。

 答出远近顺序的, 给 2 分; 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 给 1 分; 答出动静角度的给 2 分。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06 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 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

 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赏析。

 (3 分) 【答案】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 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 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 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3 分 三、 方法总结 1、 意象的作用 明确意象的作用:

 ①营造氛围。

 如《琵琶行<并序>》 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 句, 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 落寞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 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③塑造背景或环境。

 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 有相似之处, 但亦有不同, 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 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 这种作用在山水诗、 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之“青海长云暗雪山” 即是。

 ④塑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中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目的是让读者 “临其境” 或“入其境” 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⑤衬托人物节气、 品质或性格。

 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 在表达技巧上, 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 如雪、 竹、 梅、 松、 鹤、 荷、 平仲、 金风玉露等等, 衬托人物品行高洁、 性格坚毅、 情感纯洁等。

 ⑥奠定情感基调。

 如柳永《雨霖铃》 开头三句“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为全词奠定了凄凉、 伤感的基调。

 ⑦以景衬境。

 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 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 以...

篇六:送严士元颔联赏析

:送别诗鉴赏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送别怀远诗的特点。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掌握鉴赏送别诗及规范答题的的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二、【回顾教材】

 1、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5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7 、杜 牧《赠别(其一)》: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牧《赠别(其一)》: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8 、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9 、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满天风雨下西楼。

 10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三、【知识链接】今日水犹寒。三、【知识链接】

 (一)思想内容

 并不是送别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千篇一律地抒写惜别伤感之情。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还以上面那首诗为例。诗人在第二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三联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心灵鸡汤。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5、坦陈心志的告白

 有的送别诗往往借别明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6、积极奋发的勉励

 鉴赏诗歌,一定要能知人论世,初盛唐的诗人在诗歌中总是充满一种积极乐观精神。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一诗写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这种情绪只是轻轻带过,诗人随即把这种怅惘化为为国效力的责任。全诗以“勿

 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作者勉励友人建功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全诗一气呵成,充满积极奋发向上的豪情。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与一般送别诗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向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诗的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看起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实际上在朴直的话语中,表现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可见,送别诗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它在表达惜别留恋之情外往往还会寄托诗人的个人身世遭遇之感,表现诗人的性情品质,或凸现时代风貌。在分析诗歌思想情感时,我们一定要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切勿挂一漏万。

 (二)常见意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

  A、习俗类意象:

  1、柳(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饮酒饯别)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

 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B、时间意象:

 3、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 “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4、月亮

  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C、空间意象:

 5、长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6、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 “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三)常见表现手法

 诗歌的思想情感总要借助表现手法来表现,送别诗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抒情

 如高适的《送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直抒胸臆,“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表达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歌讲究含蓄蕴籍,表达情感往往婉转曲折,经常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这种手法更是送别诗中最常用最典型的手法。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3、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除情景交融的手法外,送别诗中还经常用到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如刘长卿的《送严士元》第三联写道:“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这是虚实结合的笔法,这样虚实结合就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都运用这种手法。

  4、比喻修辞手法

 为了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诗人在诗歌中还特别青睐比喻这种修辞手法,送别诗因为善于运用景物营造伤离别的气氛,所以比喻手法更为常见。宋代诗人刘迁的《柳梢青·卢梅坡》一词:泛菊杯涤,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勿勿,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这首诗在表达感情时就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

 来表现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飘泊无定的离别之苦。下片又表明他的心会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朋友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以此来表达思念惜别之情。

 5、烘托:

 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 四、默写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送友人》

  渡荆门送别

 李白

  ,

 。

  ,

 。

  ,

 。

  ,

 。送友人 李白

  ,

 。

  ,

 。

  ,

 。

  ,

 。思考问题:1 、李白知识知多少?

 2 、请你用两首诗歌的大意说一下,并体会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五、【真题热身】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一)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二)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三)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篇七:送严士元颔联赏析

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城②, 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注】

 ① 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 阖闾城,苏州城。

 ③ 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 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 “倚 ”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 “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B. 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 “细 ”得看不见, “落地 ”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C. “日斜江上孤帆影 ”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D. “草绿湖南万里情 ”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与王诗的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答案】

 (1)D(2)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不同点:

 ① 王诗借 “冰心在玉壶 ”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② 刘诗用 “青袍误儒生 ”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解析】

 【分析】( 1)

 D 选项 “‘ 草绿湖南万里情 ’属于远景描写 ”错误,应该是虚景,意中之景。故选 D。( 2)由注释 “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和 “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可知,两首诗的主人公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写了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

 你转告他们,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王诗的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故答案为:

 ⑴D;⑵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不同点:

 ①王诗借 “冰心在玉壶 ”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② 刘诗用 “青袍误儒生 ”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与手法的对比鉴赏能力。解答时可先分别分析两首词(诗)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进行对比,找出异同。比较鉴赏这类题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从 军 行[隋]明余庆①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②, 笳③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④。[注] ① 明余庆(约公元 588 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

 ② 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③ 笳: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

 ④ 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边庭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B. 颔联写隋军摆出 “常山阵 ”,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C. 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

 神。D. 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城。(2)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

 (1)B(2)① 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从 “十万且横行 ”“ 风卷常山阵 ”“ 笳喧细柳营 ”“ 剑花寒不落 ”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

 ②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 “朔方之城 ”。③ 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 “大国之气 ”“ 强国之音 ”。【解析】

 【分析】( 1)B 项, “打败来犯之敌 ”“ 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 ”错。颔联描述的是隋军同仇敌忾,奋力抗击敌人的壮烈场面,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响起。故选 B 项。(2)诗歌注释说 “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 ”,这就暗示了诗歌的第一个情感,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 “朔方之城 ”, 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从 “十万且横行 ”“ 风卷常山阵 ”“ 笳喧细柳营 ”“ 剑花寒不落 ”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故答案为:

 ⑴B;⑵① 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从 “十万且横行 ”“ 风卷常山阵 ”“ 笳喧细柳营 ”“ 剑花寒不落 ”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

 ② 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 “朔方之城 ”。③ 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 “大国之气 ”“ 强国之音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木兰花慢 ·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 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③, 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⑤, 不堪带减腰围。【注】

 ① 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 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

 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兴元,汉中。

 ② 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 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 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 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B. “一编书 ”,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 “小试 ”,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答案】

 (1)D(2)① 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 “追亡事,今不见 ”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

 ② 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 “回首处 ”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解析】

 【分析】( 1)D 项, “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抒发了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 ”错。

 “君思我,同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一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孤独的友人望雁寄情,寓情于景;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一句,从白己思念友人出发,写留别苦情和别后相思。故选 D。(2)上阙开篇点题,首句词人提到 “汉中 ”,自然地联想到汉朝基业的建立。他满怀报国之志,渴望光复故土。接着 “想剑指三秦 ”三句,词人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然后词人笔锋一转,由 “追亡事,今不见 ”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最后抒情:

 “胡尘未断 ”和“塞马空肥 ”,既写出严重的民族危机,又抒发报国无路的悲愤。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写起,表达词人心中对友人不舍的离愁。

 “更草草离筵 ”三句,以 “更”字领起,纵笔直抒沉恨离愁,充分揭示出别离时的愁苦心境。接着以 “回首处 ”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于是 “安得车轮四角 ”,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留别苦情; “不堪带减腰围 ”,从自己思念友人出发写别后相思。综上分析,本篇结构颇为紧凑,可以这样回答本题:上片只有两层意思,其问以 “今不见,但

 山川满目泪沾衣 ”过渡,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这样,就使怀古与伤今浑然联成一体,可以全面地表达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片在结构安排上也有相似之处,即从张仲同写起,以 “回首处 ”二句过渡,接写作者的愁怀。故答案为:

 ⑴D;⑵① 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 “追亡事,今不见 ”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

 ② 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 “回首处 ”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点评】

 ⑴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此类题解答,第一步:点明结构技巧的类型名称。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第三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作用。这首词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 “追亡事,今不见 ”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 “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湖南部曲 ①辛弃疾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 ③ ,负君赤手缚於菟 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注释】

 ① 部...

篇八:送严士元颔联赏析

情自 古伤离别—— 送 别 诗 鉴 赏

 在中国诗坛上, 送别诗一直是诗家在中国诗坛上, 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的重要题材…………——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教学目标】1、 识记送别诗的常见意象, 提高古诗鉴赏能力。2、 体会送别诗中写景特色、 所抒感情以及艺术手法。【教学重点难点】归纳总结送别诗的写景特色、 所抒感情以及艺术手法。

 课堂交流课前要求每位学生收集二、 三首送别诗, 分小组研究下列问题之一:送别诗中常见意象有哪些?送别诗主要有哪些内 容及主题倾向?送别诗中常用 哪些艺术手法?

 “日 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隋无名氏《送别》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长亭李白《菩萨蛮》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南浦与子交手兮东行, 送美人兮南浦。—屈原《九歌》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景物:

 寒蝉、 寒鸦、 春草、 猿啼、 子规等。景象:

 秋雨、 西风、 愁云、 微霜、 雪等。地点:

 阳关、 谢亭、 古道、 灞陵等。

 送别诗的主要内容1. 依依不舍的留念南 浦 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送别诗的主要内容2. 情深意长的勉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海内 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送别诗的主要内容3. 坦陈心志的告白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 冰心在玉壶。

 送别诗中常用 艺术手法衢洲别李秀才方干千山红树万山云, 把酒相看日 又曛。一曲离别两行泪, 不知何地再逢君。直抒胸臆

 送别诗中常用 艺术手法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 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别诗中常用 艺术手法以乐景衬哀情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日 暮酒醒人已远,红叶青山水急流。满天风雨下西楼。

 送别诗中常用 艺术手法虚实结合( 想象)送严士元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 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日 斜江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 青袍今已误儒生。

 送别诗中常用 艺术手法比喻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 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 江南江北送君归。

 常见意象:

 柳、 酒、 日 暮、 月 亮、 长亭、 南浦等。内 容及主题:

 伤感离别、 劝勉安慰、表明心志等。常见艺术手法: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虚实结合、 比喻等。送别诗

 抓意象析情感明手法送别诗鉴赏三部曲常见题型:

 这首诗描写了 什么时节的景象? 是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出来的?常见题型:

 请结合全诗或某一联, 概括诗人抒发了 哪些情感?常见题型:

 这首诗使用 了 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试简析。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 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

 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 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分)参考答案:橘柚香。

 “多 情自 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高考链接( 2010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设题角 度:

 意象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 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2)

 一、 二两句诗中“醉别”、 “江风引 雨”表达了惜别深情, 请作简要说明。

 ( 4分)参考答案:惜别知音, 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高考链接( 2010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设题角 度:

 情感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 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3)

 三、 四两句诗, 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 云:

 “代为之思, 其情更远。

 ” 请作具体分析。

 ( 4分)参考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 通过想象拓展意境, 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高考链接( 2010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设题角 度:

 艺术手法

 真题演练淇上送赵仙舟王维相逢方一笑, 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 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 日 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 望君犹伫立。祖帐:

 古代送人远行, 在郊外路旁为饯别而设的帷帐。问题:(1) 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 哪几个阶段? (2) 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 了 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真题演练淇上送赵仙舟王维相逢方一笑, 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 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 日 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 望君犹伫立。(1) 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参考答案: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

 真题演练淇上送赵仙舟王维相逢方一笑, 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 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 日 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 望君犹伫立。(2) 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 了 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参考答案:①借景抒情, 借荒城、 寒天、 净山、 暮日 、 长河等凄清景象, 传达了 作者感伤之情②直抒胸臆, 颔联直接点出“伤离”、 “愁”的情感③细节描写( 动作描写)

 , 以伫立河边的细节, 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

 欣赏诗歌之美体味诗歌之情热爱诗歌之心诗歌是灵魂的吟唱

 课后作业1、 各组收集、 整理的送别诗交给语文课代表, 装订成册, 全班传阅, 资源共享。2、 巩固练习 , 做资料上相关送别诗练习 题。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 阳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 , 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篇九:送严士元颔联赏析

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过平舆, 怀李子先, 时在并州黄庭坚前日 幽人佐吏曹, 我行堤草认青袍。

 【1】心随汝水春波动, 兴与并门夜月 高。世上岂无千里马? 人中难得九方皋。酒船渔网归来是, 花落故溪深一篙。注:

 [1] 当时诗人在平舆, 其地属蔡州, 汝河流过其境。

 友人李子先在并州任吏曹一类的小官。

 “青袍” 是低级官吏的服饰。( 1)

 第二联运用 了 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简析。

 ( 3分)虚实结合( 1分)

 。

 前句实写, 汝水流动, 诗人的心也随波起伏, 思念着远方的友人( 1分)

 。

 后句虚写, 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 , 兴致与皓月 争高( 1分) . 这一联前实后虚, 抒写对友人的怀念。

 ( 如果答“借景抒情” 并作解析给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 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颔联运用 了 何种表现手法?描绘了 一幅怎样的画面?虚实相生( 或由实而虚)

 。

 江上波涛汹涌, 塞上风起云涌, 天地一派浑茫, 令人胆战心寒的画面。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送严士元①春风倚棹阖闾城②,细雨湿衣看不见,日 斜江上孤帆影,君去若逢相识问,注: ①严士元, 吴( 今江苏苏州)

 人, 曾官员 外郎。

 ②阖闾城, 苏州城。

 ③青袍, 贞 观四年规定, 八品九品官员 的官服是青色的。刘长卿水国春寒阴复晴。闲花落地听无声 。草绿湖南万里情。青袍③今已误儒生。中间两联写景用 了 哪些表现手法? 抒发了 诗人怎样的情感? ( 4分)中间两联写景用 了 哪些表现手法? 抒发了 诗人怎样的情感? ( 4分)视听结合( 1分)

 , 虚实相生( 1分, 想象或虚写亦可)

 的表现手法。

 情感:

 依依惜别之情( 1分)

 和对朋友的牵挂( 1分)

 。

 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 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渐黄昏、 清角 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 算而今、 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 青楼好,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 无声 。生.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这两句运用 了 什么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虚景是指“春风十里” , 写往日 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 实景是“尽荠麦青青” , 写词人今日 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相反相成, 形成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 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 溪桥柳细, 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 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谈谈这首词中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上阙写实, 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 的离愁别绪。

 下上阙写实, 通过初春景象反衬阙写虚。

 通过“行人” 设想妻子凭栏远望、 思念“行人” 的愁苦之象, 来写愁思。

 两者相辅相成虚实相生, 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

 题江湖伟观刘黻柳残荷老客凄凉, 独对西风立上方。万井人烟环魏阙, 千年王气到钱塘。湖澄古塔明寒屿, 江远归舟动夕 阳。北望中原在何所? 半生赢得鬓毛霜![注] 刘黻, 南宋爱国诗人, 屡遭贬斥。

 国都陷落, 毅然奔赴国难, 为国献身。第二联是怎样表现“伟观” 的?第二联是怎样表现“伟观” 的?上句抓住“万井人烟” 从空间上实写了 都城繁华热闹的景象, 下句抓住“千年王气”从时间上虚写了 历史的深远, 时空交错, 虚实结合。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倚天绝壁, 直下江千尺。

 天际两蛾凝黛, 愁与恨, 几时极!暮潮风正急, 酒阑闻塞笛。

 试问谪仙何处? 青山外, 远烟碧。虚实结合是这词的特色, 请就这一特点赏析“暮潮风正急, 酒阑闻塞笛” 。“暮潮风正急, 酒阑闻塞笛” 一句既写了 天近傍晚、 江潮汹狂风劲吹的景象又写了 在朦胧之际涌、 狂风劲吹的景象, 又写了 在朦胧之际, 仿佛听到了 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 。

 这样由实到虚、 半实半虚、 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 表达了 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涌仿佛听到了 边防军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