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历史教研课题10篇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历史教研课题 教研 课题 历史

历史教研课题10篇历史教研课题 摘要: 2021年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发表的中学历史教育类文章,深度关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教研课题10篇,供大家参考。

历史教研课题10篇

篇一:历史教研课题

要:

 2021 年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发表的中学历史教育类文章,深度关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其教学转化问题,积极回应时代教育发展重要关切,着力研究统编版历史教材和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探索深度学习、主题教学和教育评价改革,积极实践历史教学新方法。研究发现:这些成果在实践视角和国际视野方面有所拓展,呈现扎根实践、深耕课堂的研究特点。但是对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研究比较薄弱,理论研究的力度也有待加强。关键词:中学历史教育研究;年度报告;研究热点;学科核心素养;统编教材中图分类号:

 G6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7228 ( 2022 )

 02-0001-05DOI :

 10.16826/j.cnki.1009-7228.2022.02.001引用格式:徐赐成,沈琰琰 . 中学历史教育研究 2021 年度报告—— — 基于 2021 年《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历史教育论文的分析 [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22 , 23 ( 2 ):

 1.收稿日期:

 2021-12-26作者简介:徐赐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沈琰琰,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基金项目:中国教育学会 2021 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中学历史教师教研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 202100120503B )。中学历史教育研究 2021 年度报告—— — 基于 2021 年《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历史教育论文的分析徐赐成,沈琰琰2022 年 3 月第 23 卷第 2 期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 Elementary Education Edition )Mar.2022Vol.23 No.2表 1. 转载栏目设置及数量栏目及主题 论文数量理论 学科视点 07专题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研究 04大概念教学 03研学旅行 01家国情怀 04劳动教育 02深度学习 02党史教学 042021 年高考试题评析 02历史解释 04课程课改探索 03教材分析 04教学教学策略 09教学设计 11教学研究 16教师 教师发展 01学生学法指导学生研究 01学生培养 01评价高考解析 02高考研究 01备考指导 01评价研究 02命题研究 02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以下简称《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21 年共转载历史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87 篇,占该刊全年总转载文章 173 篇的 50.29% 。相较于2019 年和 2020 年对历史教育研究热点的关注和追踪, 2021 年的相关研究成果更加务实和深入,对涉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统编版历史教材和高考评价改革等历史教育发展重要关切的回应更及时、更聚焦、更具体。一、 2021 年度栏目设置及转载文章统计分析从表 1 可知, “教学”版块共转载文章 36 篇,凸显了“教学研究”的重要地位。“评价”版块聚焦“素养”考查,共转载文章 8 篇:

 “高考解析”关注“评价体系”改革, “评价研究”关注“表现性评价”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历史课堂评价”, “命题研究”关注“历史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和试题的“开放性”问题,与当前评价改革深度契合。“学科视点”作为“理论”版块的象征共转载 7 篇文章,1

 表 2. 来源期刊文章转载情况源杂志刊名 刊物级别 篇数历史教学(中学版)核心期刊CSSCI 来源期刊扩展版20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8历史教学问题 CSSCI 来源期刊扩展版 09课程·教材·教法核心期刊CSSCI 来源期刊07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核心期刊CSSCI 来源期刊扩展版06中学历史教学 05中小学教材教学 03基础教育课程 03教学与管理(中学版·太原)

 03教学月刊(中学版)

 03江苏教育研究 02新课程评论(长沙)

 02现代中小学教育(长春)

 01中学教学参考(南宁)

 01新教育(海口)

 01北京教育(普教版)

 01上海教育科研 核心期刊 01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版)

 01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

 01从课堂教学、研究动态、学科素养等方面,探讨了“有意义的历史教育”。另外,随着统编教材的推广使用, “教材分析”在“课程”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与往年相比, “教师”版块的文章稳中有降, “学生”版块的研究依然薄弱。2021 年度共有 111 位作者(含第二、第三作者)的文章被转载,其中徐奉先和张汉林分别以 3篇的转载量居首位,王傲以 3 篇第二作者的身份崭露头角,周云华、楼建军、赵然、陈新民、孟凡霞、郑婷婷、何成刚、沈琰琰和陈德运均以两篇的转载数量成为中坚。从文章作者所属单位和地域看,共有 15 所高校、 29 家学术和教研机构、 46 所中学的文章被转载,涉及 17 个省(市、自治区)。首都师范大学以 7 篇的转载量高居榜首,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均以 3 篇居于第一梯队,华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分别被转载两篇。学术和教研机构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均以 3 篇转载量居首,中国社会科学院、江苏省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转载量均为两篇。中学里只有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和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的转载量为两篇,其余 44 所中学均为 1 篇。从地域看,北京、广东、浙江和江苏四个省(市)的转载量均超过10 篇,其中北京市以 25 篇居首。从表 2 可知,全年 19 种转载文章来源期刊中,核心和 CSSCI 双料期刊 3 种:《历史教学》(中学版)《课程·教材·教法》《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核心期刊 1 种:《上海教育科研》; 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1 种:

 《历史教学问题》。从转载数量上看, 4 种历史教育类专业期刊共转载 52 篇,其中, 《历史教学》(中学版)以 20 篇位居第一。此外, 《课程·教材·教法》和《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转载文章数量连年保持稳中有增的态势,且多数被作为栏目重点文章,发挥了综合期刊和学报对历史教育研究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二、 2021 年度历史教育研究热点(一)教材研究聚焦于统编教材统编版历史教材“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融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概念,实现了编写体例的创新”[1] ,成为研究焦点,2021 年度转载21 篇,接近总转载量的 1/4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第 1 期(后文凡引自该刊的文章仅标注期数)设置了“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研究”专栏,以期“用好统编教材开展教学,以达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如卜宪群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选取适当的切入点,系统阐述中西方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陈国兵提出“知识的单元整合”和“素材的研读追问”两大策略。於以传提出“以单元统课” “破课文标题”和“究不同表述”等三个具体方法,来“把握课程内容主旨” (第 4 期)。张娟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三个方面着力教学设计(第 4 期)。单泓水、刘新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及第 4 课为例,探讨了如何在单元主旨统领下开展单课学习实践活动(第 4 期)。吴永健探讨了“纲要教学的三个叙史策略:主题设疑,以大问题为叙史之始;主线梳史,以主概念为叙史之体;支线溯理,以解释力为叙史之的” (第 7 期)。孟凡霞就如何“用好统2

 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提出了“准确把握政治方向” “准确理解编写主旨” “构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掘教材中有助于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的四条建议(第 7 期)。徐洁基于“单元特征” “单元解读”和“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分解”等,具体分析了“基于单元设计的统编高中历史教材资源运用”的问题(第 11 期)。“党史教育”是 2021 年教材研究的一个热点。赵莹建议“以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为线索,完整连贯地呈现革命文化发展历程” “构建革命文化体系,立体生动地呈现革命文化” “突出党的领导,强调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第 1 期)。陈辉、杨友红认为“统编高中《中外历史纲要》教材充分呈现了线索清晰、体系完备、重点突出的‘四史’育人知识结构” (第 5 期)。《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2021 年第9 期专设了“党史教学”专题。张海鹏对七个重点问题进行了分析。戴羽明和鲍明国分别提出了党史教学的策略和路径。陈家运提出了“把握党史主线” “抓住关键问题” “聚焦素养导向”和“创设历史情境”四条党史教学方法。(二)评价研究基于学业质量水平层次“考试评价与教育教学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2] 周云华提出“学习目标” “学习品质” “学习愿景”一体化教学策略(第 1期)。冯波探讨了“情境”在落实“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价值(第 2 期)。赵建建、简莹梦探讨了如何发挥“表现性评价在评估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优势(第 4 期)。徐奉先、刘芃对开放性试题做了基本定位(第 5 期)。邹樱将“评价渗透于课堂教学全过程”,注重“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反馈(第 6 期)。高黎明、徐奉先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考查要求进行了分析解读,并就其在历史学科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中的落实途径做了深入探讨(第 7期)。范太峰将核心素养培育、课堂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结合起来加以分析,体现了对“评价”理念的实践落实(第 9 期)。王兴全、冯玉娟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创新性”进行了深度解析和实例示范(第 10 期)。黄牧航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进行了对比研究,建议将二者“参照使用” (第 12 期)。(三)核心素养研究转向教学实践落实杨共乐强调“唯物史观是认识历史的根本遵循” (第 4 期)。李付堂、夏辉辉指出了唯物史观教学困境(第 8 期)。邵清以“人民群众观点”为中心,探讨了初、高中一体化分层设计教学的唯物史观素养培育问题(第 10 期)。严迎春建议“基于时空观念,用好高中历史统编教材文本自然时空、社会时空、意义时空的三个维度”,统筹教材的素养要求和内容,开展“建构有意义的教与学” (第 1 期)。李继、袁艳林强调了“时空感知与情境创设” “时空关联与问题探究” “时空变构与教学拓展” “时空迁移与素养生成”等问题(第 6 期)。陈浩然等以交通史资源整合为例,示范“时空素养”的培育过程(第 12 期)。高怀举指出教学实践中“史料实证”的“误用与滥用” “程序不严谨”和“以教师的‘史料’灌输代替学生的‘实证’过程”等乱象(第 2 期)。陈德运、骆孝元从“切实度” “科学性” “问题链”三个角度分析了史料的选择、整理和阅读问题(第 3 期)。王傲、张汉林强调“读懂史料的意思”和“揭示史料的意义” (第 3 期)。朱冉认为“历史教学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现实社会的现象或体验中形成对历史的解释” (第 2 期)。在第 12 期所设的“历史解释”专题中,张利娟、周小粒基于对英国历史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分析,认为应“关注历史解释的多样性”。陈玮、薛国军则分析了历史解释多样性的教学实践误区。汪琪建议充分发挥“大概念教学”之于历史解释的实践价值。喻照安、余国华分析了基于对话与历史解释之间的课堂教学互动关系。在第 5 期所设的“家国情怀”专题中,申文认为微观史料“为‘家国情怀’素养的涵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郑婷婷建议通过“把握整体联系” “树立全球视野” “注重现实关怀”三个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王亮以近代“民族觉醒”为视域理解教学内容。伏军剖析了家国情怀教育中的“课堂虚浮”问题。罗永学、夏玲通过“对南京大屠杀追问”的案例,示范了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素养落实的途径。3

 (四)课堂教学研究侧重于教学方法创新“大概念教学”是课堂教学研究的年度热点,在第 3 期“大概念教学”专题中,陈志刚、王继平将其与“教师备课”相结合,讨论了新时代历史教师的素养和工作方式问题。黄天庆主张通过“议题讨论”,建构“大概念”与“大主题”相融合的高中历史教学。郭井生对“学科大概念” “单元教学”和“价值引领”相结合问题进行例证分析。之后,杨冬明提出了大概念教学的基本环节(第 6 期)。严立明提出“知其形” “探其理” “明其智”的三个概念教学着力点(第 7 期)。陈新民、韩文杰对历史学科“大概念”问题进行了全面界定(第 8 期)。丁继华等基于课堂教学过程讨论了“大概念教学的实施路径”(第 9 期)。张逸红把“大概念”作为确定课程和模块教学立意的基本理念和策略(第 10 期)。胡波、赵晓东深度分析了大概念历史教学的实施问题(第 11 期)。郑林和汪琪分别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强调了“大概念”在新时代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第 12 期)。唐朋、王傲则从加拿大魁北克省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概念”探讨中,为“大概念”理念深入研究提供了借鉴(第 12 期)。教学设计、主题立意、问题解决等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王宏伟、陆云介绍了“初中历史制作类活动课的设计理念与实践路径”(第 2 期)。李宝霞讨论了“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主题确定与实施”问题(第 2 期)。张娟分析了新时代教学立意、 “套路”的新要求(第 4 期)。陈新民主张将相互关联的教学内容进行横向或纵向整合,形成“一个新的学习主题或探究议题” (第 5 期),以此推进高中历史教学发展。房波主张通过教学立意来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第 6 期)。谢婷主张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通过整合内容、设置主题和思维能力提高,进行“逆向设计” (第 7 期)。史宁建议将深度学习和主题学习结合起来(第8 期)。周云华提出了实现学习主题的“彰显中心思想、聚焦核心概念、重构学习资源和烘托主干问题四大设计途径”(第 8 期)。王少莲提出了“对接学业质量水平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主张(第 8期)。郑婷婷、吕岚月全面分析了问题链课堂教学运用策...

篇二:历史教研课题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教研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报告(反思经验交流)

  摘

 要:历史知识本身就较为繁琐,利用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对历史学科解释能力的培养。老师首先以史料论据丰富课堂,要积极指导教师结合实际,运用现代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升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然后运用趣味性和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来完成引导。本文就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历史解释问题的能力进行了探讨,讨论了对问题解决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培养;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前言:

 许多人认为学习历史只是为了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这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没有什么用处。事实上,如果学习一门课程的意义只是理解知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效果,那么这门课程就没有必要了。历史之所以成为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必修课之一,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重大意义,它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具备辨别政治的能力。

 一、历史课程核心素养内涵

 探析历史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帮助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中形成稳定而必要的历史思维和历史价值观。其核心内涵的构成是相对抽象的,尤其是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只有

 学会站在全局的高度,把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放在相应的时间和空间中,才能理清历史的逻辑,熟悉历史演变的脉络,更容易记住历史年代。如果学生想对历史有一个正确和客观的认识,他们必须学会收集、筛选和筛选历史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筛选和识别有效的史料,最后设计几个探究性问题,通过收集的数据来证明自己对历史的叙述和理解,对历史的理解也应该是公平的。不同历史背景和情况下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需要辩证地看待。学生应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形成自己的认识。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途径

 1.教师应积极改变其课程观念

 在传统课程观中,教师主要着眼于教学中知识点的实施,而现代教育环境中的新课程则要求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就是说,在现代课程中,教学重点落在学生的身心上,并且主要的问題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习什么”。可以看出,现代课程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例如,这位老师在“战国百家争鸣”一节教师可以合理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根据课堂内容,将知识记忆与春秋时期的社会情境进行比较混沌在思想上更为复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学生可以根据不同思想流派的背景和内容来发现这些想法之间的内在关系,然后设计思维导图它可以包括几个思想范畴及其一些内部内容学生将对相

 关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记住知识,以后复习时能及时记住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互动教学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仍然是占主导地位,因此很多时候课堂气氛、学生的积极性不够。而问题教学法的发展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通过提问、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重新思考和借鉴总结历史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习中,学习学生必须区分朝代,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提问。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学学会了思考什么,或者产生你自己独特的观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方法,然后帮助学生总结,从而实现进一步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将得到展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此外,在课堂的过程中,可以开展历史兴趣小组、设立部分奖励机制,可以迫使学生培养自主能力,能够满足学生的真正的需求,拓展自身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总结历史教材中的知识拓展过程与步骤。

 3.充分利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科书

 历史教科书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直接来源,并且有许多有效的信息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应始终以教科书中的内容

 为基础,充分利用教科书,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了解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将与教学的主线充分结合,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教科书中相对重要的历史概念,并帮助学生理解必须学习的知识。在处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际执行的是历史质量。通常,是将原始的静态教科书转换为问题材料,然后使用相关的核心素养概念来设计问题,有利于对历史和社会问题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并形成积极的价值。其次,使用历史地图历史活动和历史事件与其空间位置有密切的关系,并且与环境有关。历史地图显示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空间位置以及地理环境。学生必须掌握中历史空间的概念。如果教师仅解释文本内容而忽略了历史地图,则否对学生了解空间定向很有帮助。

 4.创设情境

 历史概念有些比较抽象,让很多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并且很多的历史教材上有很多未明确规定的知识拓展步骤,就需要利用生活中情境进行模拟,会使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和代入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需要教师积极创造情境,显示文字,数字,图像,图片和其他材料,在各个层次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真正理解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形成基本见解,并培养学生"历史性"的能力。古人云"因材施教",即提倡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应使用最传统、最僵化的方法,而应始终注意观察学

 生的兴趣和学习潜力。如果教师盲目地强迫学生死板地学习,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必须学会挖掘学生的潜能,找到正确的训练方法,使教学方法"灵活"。要真正完成这项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要求所有教师都致力于课堂练习,并在实践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史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其中包括时空观、历史认识、历史证据、历史解读。21 世纪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世界改革的浪潮正在兴起。以学生素质为中心的素质教育与改革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焦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创设情境、合作讨论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培养核心素养。

篇三:历史教研课题

史课题研究计划(09. 08)

 本课题经过了近三年的研究, 已经接近尾声, 为在本学年顺利结题, 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

 指导思想:

 本学年历史学科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科学发展观, 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

 以课堂教学和评价为总抓手,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继续探索并逐步推广适合我市实际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以教研为先导, 使我校历史教育、 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 教学研究及工作思路 1、

 开展课题讲座, 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 思想素质:

 要努力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 领会其精神实质, 并以此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使历史教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 专业知识素质:

 要不断充实与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 多读些专业书籍、 报刊杂志, 及时了解史学研究的新动向、 新成果, 以备教学之用。

 又由于历史学科涉及面广, 诸如天文、 地理、 考古、 文学、 哲学、 宗教、 科技等, 教师要有所了解,以充实课堂教学。

 <3> 教学技能素质:

 要在备课、 设计教学、 驾驭课堂能力、 语言表达、 板书设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注重学习积累并加以实践, 经常听其他教师的课, 包括跨学科听课(评课)

 , 虚心求教、 共同探索, 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级各类学科教研活动, 取他人、 他学科之长,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4> 教学理论水平 :

 要注重现代、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及应用, 及时了解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及目标, 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确立新型的师生观。

 抓住备课,上课这两个中心环节, 改进教法, 把有利于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

 2、 加强考试改革的研究, 抓好毕业班的复习工作。

 <1> 毕业班教学要力争一个“早” 字(尽早结束课程)

 , 狠抓一个“实” 字(基础扎实)

 , 不忘一个“活” 字(灵活运用)

 。

 功夫要用在平时, 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复习中要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力争做到“三清” (堂堂清、 天天清、 月月清)

 , 不留知识盲点。

 在全面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 要突出重点, 不要搞题海战术。

 <2> 毕业班教学要重视历次统考及试卷讲评。

 通过考试使学生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 确定努力的的目标。

 教师通过考评, 改进自己的教学, 促使自己不断地反思,力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讲评试卷不能盲目的对答案, 讲评要有针对性, 要讲思路, 讲方法, 讲技巧、 讲题型的变化, 使学生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少失多挣。

 3、 真抓实干, 做好课题第三阶段的工作, 确保课题能顺利结题 (1)

 举行“六十载风雨历程” 建国周年几年图片展 (2)

 继续进行课题实验课:

 第三周 刘娴兴

 第四周邓明金

 第七周 欧阳华 (3)

 撰写相关的课题研究论文。

 (4)

 总结三年的成果, 撰写课题结题申请和课题总结报告 (5)

 整理课题相关的的资料:

 调查问卷、 调查报告、 活动材料、 教师研究论文、 课堂实录、 课件、 案例、 阶段小结、 学生的活动资料、 资源库完善等。

篇四:历史教研课题

位 代 码  10 4 7 5  学  号  10 4 7 5 4 1 8 0 8 3 7  分 类 号  G 63 3 .  5 1 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 专 业 学 位 )

  初 中 历 史 教 材“相 关 史 事”栏 目 的 教 学 研 究  一 一以 部 编《 中 国 历 史 》 为 例  专 业 学 位 领 域 :

 学 科 教 学( 历 史 )

  专 业 学 位 类 别 :

 教 育 硕 士  申  请  人:

 马 悦  指 导 教 师:

 祁 深 云 副 教 授  职 业 导 师:刘 坚  中 教 高 级  二 〇 二 〇年 六 月  

  The Teaching Research of the Column &quot;Related History&quot; in Junior Hight School History Textbook

 ---Take the History of China in Grade 7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of Henan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ducation

 By Ma Yue Supervisor: A.P. Qi Chen yun Date: June, 2 1

 2

  摘 要

 中学历史教材由两大部分构成,即课文正文系统和课文辅助系统,但是无论是教材的编写人员,或是教材的教授者——任课教师,都以课文正文系统为教材的核心部分,将课文辅助系统作为教材的次要部分。通过研读历史教材可知,在部编初中历史教材辅助系统中,“相关史事”栏目数量最多,且有着鲜明的特点、功能和价值,因此值得进一步研究。以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史事”辅助栏目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四部分内容对“相关史事”栏目进行分析和研究:一,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对 106 则“相关史事”内容类型分析,发现其内容类型多样,有着独特的形式和特点。二,结合教材内容,发现“相关史事”栏目具有补充和扩展正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功能和价值。三,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以七年级师生为研究对象,调查“相关史事”栏目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基于上述研究发现,“相关史事”栏目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应用流于形式、教师对该栏目认识不足和学生未受到教师正确引导等问题,在编排上存在图片数量不足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策略和方法:加强教师对“相关史事”栏目的使用;引导学生使用“相关史事”栏目;精选历史图片、结合课后练习加强对“相关史事”栏目的使用。四,总结“相关史事”的功能,探讨在不同教学环节中对“相关史事”的运用,并根据实践提出应用“相关史事”栏目需坚持的三个原则:严谨性、可读性和合理性,这是本文的应用部分。本文希望通过研究“相关史事”栏目,为“相关史事”在教学活动中实际运用提供借鉴,丰富初中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及其他具体栏目的应用,并为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及历史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七年级《中国历史》,“相关史事”,教学研究3

  ABSTRACT The history textbook of middle school is consisted of the straight matter system and the auxiliary system. Whether the compliers or the teachers, they always focus on the straight matter system of history textbook as the core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For the text auxiliary system, which be seemed as less important. In auxiliary system of history textbook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the number of “relevant historical events” column is the largest, and it has its ow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values, and functions, which are worth studying. The article takes the auxiliary column &quot;relevant historical events&quo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relies on the contents of the textbook to study the &quot;relevant historical events&quot; from four aspects. Firs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events” column, it is found that its content types are diverse and have unique forms and characteristics. Second, combining the textbook content and analyzing “relevant historical events”, the column has some functions and values, for example, supplementing and expanding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attitudes and values. Third,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use of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events” column.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history teachers do not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column, which resulted the students have not been properly guided by the teachers, at the same time, the column’s history pictures are not enough in design.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e author proposes solutions and method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On the one hand,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events” column and students should be guided to use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events” column. On the other hand, the history pictures should be elected carefully and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events” 4

  could combine with exercise or materials after class. Fourth, summarize the function of “relevant historical events”, and imagine the use of “relevant historical event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ir functions. It is hoped that by studying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events” column, it will enrich the research on the auxiliary system and specific columns,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practical use of “relevant historical events” in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provide teaching f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

 History of China in Grade 7,“Relevant Historical Events”, the Research of Teaching

  5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V 绪 论............................................................... 9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 9 (一)选题缘由............................................... 9 (二)选题意义............................................... 9 二、研究现状 ................................................... 10 (一)关于历史教材辅助文整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10 (二)关于历史教材辅助文的运用研究.......................... 11 (三)关于历史教材辅助文的设计研究.......................... 11 (四)关于历史教材单一辅助栏目研究.......................... 11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 (一)研究思路.............................................. 12 (二)研究方法.............................................. 12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13 (一)创新之处.............................................. 13 (二)不足.................................................. 13 第一章“相关史事”栏目设置的总体概况............................... 14 一、“相关史事”栏目的主要内容类型 ............................. 14 (一)历史史实.............................................. 14 (二)名词解释.............................................. 16 (三)人物介绍.............................................. 17 (四)建筑介绍.............................................. 18 (五)著作介绍.............................................. 19 (六)地理简介.............................................. 20 6

  (七)文献数据.............................................. 21 (八)政策制度.............................................. 22 二、“相关史事”栏目形式 ....................................... 23 (一)文字形式.............................................. 23 (二)图文结合.............................................. 24 三、“相关史事”栏目特点 ....................................... 24 (一)趣味性................................................ 24 (二)针对性................................................ 26 (三)简洁性................................................ 27 (四) 多样性................................................ 28 第二章 “相关史事”栏目的功能...................................... 30 一、对课文有关内容进行扩展和延伸 ............................... 30 二、搭建起与高中知识相衔接的桥梁 ............................... 31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32 四、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33 第三章“相关史事”栏目在课堂教学应用调查分析....................... 36 一、调查情况说明 ............................................... 36 (一)调查目的.............................................. 36 (二)调查内容.............................................. 36 (三)调查对象.............................................. 36 (四)调查方法.............................................. 37 二、初中师生对“相关史事”栏目应用的问卷调查分析 ............... 37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7 (二)个人访谈结果分析...................................... 41 第四章 “相关史事”栏目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45 一、存在的问题 ................................................. 45 (一)“相关史事”栏目应用流于形式.......................... 45 (二)教师未正确引导学生对“相关史事”的学习................ 46 (三)教辅资料弱化“相关史事”栏目作用...................... 47 7

  (四)图表数量不足.......................................... 47 二、解决策略 ................................................... 48 (一)加强教师对“相关史事”栏目的使用...................... 48 (二)教师指导学生应用“相关史事”栏目...................... 50 (三)精选插图,激发学习兴趣................................. 51 三、“相关史事”栏目在教学中的应用 ............................. 53 (一)在新课导入中的应用.................................... 53 (二)在正文讲解过程中的应用................................ 55 (三)教学设计.............................................. 56 四、“相关史事”栏目应用原则 ................................... 62 (一)严谨性................................................ 62 (二)可读性................................................ 62 (三)合理性................................................ 63 结 语 .......................................................... 64 参考文献 ....................................................... 66 附录 A.......................................................... 68 附录 B.......................................................... 70 致 谢 .......................................................... 72

 8

 绪 论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一)选题缘由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对中学历史教材的深入研读和使用发现部编初中历史教材课文辅助系统“相关史事”栏目,经常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忽略。在对该模块内容仔细研读后发现不管是对于学生学习还是教师授课而言,该栏目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价值。“相关史事”是课文辅助系统中出现频率最高、占据篇幅最大的辅助系统栏目,每节课中至少设置一则,多则三到四则。因此,笔者试对初中教材“相关史事”栏目做进一步研究,挖掘其潜在价值,希望提高其在一线教学实践中的使用率,以期给广大师生、教材编写人员以及实践教学提供借鉴和启发。

  (二)选题意义

  本文以部编《中国历史》教材“相关史事”栏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史事”栏目的整理、总结,发现 “相关史事”这一栏目对于课题教学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价值,值得仔细研究。该题的研究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就理论...

篇五:历史教研课题

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案例研究罗红梅

 丁慧芸在校本课程越来越受关注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开发历史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兴趣与学科素养,成为历史学科发展的一大问题。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历史教研组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科特色,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优势,形成校本课程开发体系。其中, “长安:中国的‘DNA’”校本课程以校本剧形式来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校本剧因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以演出为主要评价方式、体现地方历史文化等特点,使学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同时,教师在学习剧本编写、挖掘乡土历史资源、组织学生演出等活动中得到多方面的锻炼,有效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水平。中学历史教学走向何方、如何处理好校本剧排演时间等是继续实施历史校本剧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中学历史;校本课程;校本剧罗红梅,陕西省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西安市中学历史工作室主持人(陕西西安 710061);丁慧芸,陕西省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教师(陕西西安 710061)。【摘

 要】【关 键 词】【作者简介】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关注。作为国家课程体系在学校层面的具体实践,校本课程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家课程设置的不足。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体现地域特色。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以下简称“西安曲江一中”)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的。截止到2016 年,学校已形成历史学科校本课程 7 项,部分校本课程已经过几轮完整的教学实践,相对来讲比较成熟并且具备推广优势。尤其是“长安:中国的‘DNA’”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顺利通过了西安创新教育成果审核,并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创新教育成果博览会。在汇报展示过程中,该课程以校本剧的表演形式呈现,得到了与会者的极大认可。一、历史校本课程选材与开发2012 年 5 月,西安曲江一中历史教研组以承担的西安市规划课题“西安市雁塔区陕师大附中大学区政史地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为背景,通过调查问卷形式了解到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惑,如课程形式单一、课本内容枯燥、授课形式固定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兴趣,教研组结合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研究性学习选题热点,展开充分讨论,最终形成了校本课程的初步思路。(一)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学校希望通过校本课程达到何种目的?这是教研组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在经过多次商讨和学习交流后,教研组最终明确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要尽可能满足四创新人才教育The Educ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2016年12月Dec,

 2016 No.4 第4期

 71个维度的需要:一是学生发展需要——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家国情怀;二是学科建设需要——拓展学科体系,适应课改需要;三是学校特色需求——开发精品课程,彰显学校特色;四是教师成长需要——提高研修能力,打造专家教师。(二)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类型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它直接体现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校本课程是以校本教材为依托,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资源条件、教师专业兴趣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发的。经过三年努力,西安曲江一中历史组相继开发了以下类型的校本课程。1. 核心素养类核心素养类课程主要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更新,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相关学科素养,以拓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为目的。目前,西安曲江一中已开发出“人文学科能力培养”“核心素养提升策略”“第三只眼看世界——传说与谎言”等核心素养类课程。2. 传统文化类面对社会转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民族所蕴含的文化底蕴逐渐趋于“隐蔽”,作为教书育人的“师者”对这一现象也大多听之任之。对此,经过讨论,历史教研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模块,提炼传统文化精髓并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构,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为目的,开发了传统文化类的历史校本教材。相关校本教材有《锦绣中国——衣冠上国》《论战:出奇制胜》等。3. 乡土教材类开发乡土历史资源既有利于丰富历史教学资源,又能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让乡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西安(古长安)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理位置,相关乡土历史像是一部成长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所以,历史教研组通过搜集乡土历史素材,整合乡土历史资源,逐渐形成《长安:中国的“DNA”》《大街小巷》等乡土历史校本教材。(三)历史校本课程编写体例与内容考虑到学生理解和学习的需要,历史校本教材的编写大多以时间为顺序,以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为突破口,并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教材中去,形成了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其中,校本教材《长安:中国的“DNA”》经过专家和一线教师论证后,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其编写体例如图 1 所示。

 二、历史校本剧编写思路及过程校本课程评价是对学校自身课程开发的评价与质量监控过程,作为保障和改善校本课程质量的重要手段,校本课程评价应该受到关注。而现实情况却是,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上,校本课程评价恰恰是最易受忽视和最薄弱的环节。西安曲江一中历史教研组在开设校本课程时就充分考虑到评价方式问题,对不同的校本课程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第三只眼看世界——传说与谎言”可以采用图 1

 校本教材《长安:中国的“DNA”》目录第一章

  上古回声第一讲

  溯流穷源访华胥

 感今怀昔问灞柳

  ——西安地区的先民遗迹第二讲

  鼎盂碧铜书祀戎

 饕餮夔纹话春秋

  ——西周时期的礼乐文明第三讲

  上德若谷寄山水

 高下相盈似无有

  ——老子、楼观台与道德经第二章

  秦汉雄风第四讲

  剑吼西风扫六合

 霹雳弦惊决浮云

  ——神秘的秦始皇陵第五讲

  万马奔腾任驰骋

 气贯长虹定乾坤

  ——人间奇迹兵马俑第六讲

  长乐乐舞夜未央

 彩凤五云拜国君

  ——与罗马齐名的汉都长安第七讲

  清秋音尘上紫霄

 西风残阳映古塬

  ——关中地区的汉家陵阙第八讲

  胡儿半解语琵琶

 长安晓月出阳关

  ——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第九讲

  裙裾飞扬披锦绣

 凌波微步似洛神

  ——秦汉时期的服饰文化第三章

  隋唐华彩第十讲

  银烛朝天参闾阖

 丹凤含元共宸垣

  ——举世闻名的大明宫第十一讲

 日照香尘繁华地

 风吹浪溅芙蓉畔

  ——唐代长安城南的曲江胜景第十二讲

 雁塔题名路迢远

 古刹荐福藏情真

  ——长安城中的大雁塔和小雁塔第十三讲

 寒碑何曾空对月

 炉香几多夜来焚

  ——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第十四讲

 浮屠舍利藏地宫

 千年道场在山门

  ——关中塔庙始祖法门寺第十五讲

 终南山北寻空海

 古寺落英恨黄昏

  ——青龙寺与中日文化交流第四章

  宋明遗韵第十六讲

 竹罅松火暖茶烟

 大隐朝市行五功

  ——长安回坊的民族风情第十七讲

 永宁朱雀自巍然

 铜墙铁壁笑东风

  ——功能完备的西安城墙第十八讲

 晨光熹微钟声传

 晚霞斑斓暮鼓响

  ——西安城中的钟楼和鼓楼

 72学生主持沙龙的形式、 “锦绣中华——衣冠上国”可以用服装展示会的方式等、 “长安:中国的‘DNA’”则是以校本剧《拜访丝路》的演出为主。在这些独特的评价形式中,校本剧得到不少同行的认可。在此,笔者对校本剧的编写缘由及形成过程作一阐述。(一)校本剧的编写缘由1.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一直不能摆脱“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满嘴口水”的僵硬教学模式,历史学科考试难度逐渐加大,课堂缺少通过直观和形象的方式再现历史本身的场景和文化。学生喜欢历史却对历史课兴趣不大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无法真正参与课堂成为历史课程的一大缺憾。历史校本课程作为历史学习的第二课堂,既可以补充历史课堂学习的不足,同时也让学生更好地享受学习过程。校本剧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参与历史剧演出中更加理解历史本身、在故事情节中体味历史人物的情感、在合作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通过在舞台上的演绎,学生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增强了自身参与课程的热情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强化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2.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为完善“长安:中国的‘DNA’”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学生多次评价机会,尽可能通过评价主体的互动形式让学生享受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整个评价过程也呈现动态化趋势。一般简单的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很容易流于程序化和形式化,尤其是学生自评项目在没有具体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的情况下也容易出现“全是一片 A”的非客观结果。校本剧在综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能力展示在师生面前,使得评价更具有客观性、动态性和完整性。3. 校本课程实践中的教训校本剧表演需要剧本,剧本创作成为一大难题。最初,历史教研组采取以学生为创作主体的路径。在“长安:中国的‘DNA’”校本课程第一次实践校本剧时,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研组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方式,由小组讨论后选择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得也很出色。学生选取的历史素材主要包括“贵妃醉酒”“吕布戏貂蝉”“西安事变”“花木兰从军”等,选材上大多以陕西文化为特征,表演中也突出人物冲突与人物关系,但在舞台汇报演出时却出现了语言表述不规范、表述事件与历史事件本身有误差、表演有些戏说痕迹等问题。在总结第一次汇报演出的经验教训时,历史教研组将出现的问题逐一汇总,最终形成书面总结。在经过集体讨论和研究后,教研组最终形成了编写历史校本剧的基本思路和想法。(二)校本剧编写过程在厘清校本剧编写价值和第一次实践的误区后,教研组开始实践第二条校本剧编写路径——以教师创作为主体。校本剧的主题明确后,首先由单个教师进行剧本创作,然后在教研组研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订。因为每个人的审美意识和关注角度不一,教研组成员在讨论中更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下是《拜访丝路》校本剧的形成过程。1. 确定校本剧主题编写校本剧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确定校本剧的主题,其既要考虑与该校本课程的内容相关,也要考虑学生实际的知识储备。在与学生交流和内部研讨后,教研组确定校本剧以“一带一路”为主题。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十三朝古都的西安不仅浓缩了汉唐的辉煌,也见证了丝路的沧桑。大多数学生生于斯、长于斯,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有一定的了解,也应该更深入地了解这片土地,这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使命和责任,再加上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校本剧的主题就逐渐形成并且更加明确了。2. 明确剧本内容“丝绸之路”从中国汉代开始,延续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在绵延万里的路上曾发生过许多改变历史进程的事件,也出现过太多感天动地的人物,应该把哪些内容编写到剧本中去成为校本剧编写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教研

 73组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充分体现“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的意识,确定校本剧的具体剧目为:第一幕——张骞出西域;第二幕——悬泉置;第三幕——班超出西域;第四幕——鸠摩罗什译经;第五幕——焉支盛会。这些内容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展示了丝绸之路上涌现的人与事。3. 攻克创作瓶颈明确了编写方向后,接下来就是编写具体剧本。对于一个完全没有编剧经验的中学历史教师而言,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面对一个个零散、干瘪的事件和人物,常常陷入束手无策的尴尬之中: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他们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何种表情、何种动作。关于这些内容,史书中寥寥数语,教师要把它想象成活灵活现的故事写出来,不仅要保留古风色彩,还要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以便于学生表演和观众理解。教师对剧本形式也不熟悉,怎么写出一个规范的、可供学生直接使用的校本剧呢?教研组教师开始恶补基本的剧本创作知识。在剧本初稿完成后,教研组积极邀请曲江影视集团的专业人员来进行指导,由此解决了校本剧基本编写问题。4. 完善和实践根据专家和学生的建议,校本剧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作为校本课程的组成部分,历史教研组留出了 6 个学时进行校本剧的编排和表演。实践汇总面临的第一个现实问题是校本剧的角色不多,但选择该校本课程的学生却超过了50 人。为了不挫伤学生参与演出的积极性,历史教研组让学生先自主报名选角色,然后邀请曲江影视集团的专业人员进行选拔和指导,最终确定参演人员。为了照顾到学生的情绪,教研组除了在剧本创作时多增加几个角色外,还给每个学生确定了服务角色,使报名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整个校本剧的汇报演出中。(三)校本剧实施方案该校本课程与校本剧在实施过程中得益于集体合作的力量。1. 学校的支持学校需要有详细的校本课程实施规划,能定期召开校本课程研修培训会,给教师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实践表明, “长安:中国的‘DNA’”校本课程大概需要 18 ~ 20 学时的时间安排,同时需要学校提供两间多媒体教室和多功能报告厅,以便于课堂教学和校本剧排演。2. 教师的辅助在校本剧的软件支持方面,整个团队需要4 ~ 6 名教师提供帮助。这些教师需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能顺利完成教材内容的讲授;其次,教师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因为教师不仅需要设计校本课程宣传海报,还需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和校本剧...

篇六:历史教研课题

教研组活动记录

  第 1

 次 活动内容

 学习市教研室初中历史教学意见、讨论新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活动时间

 9、7 活动地 参加人员

 全体历史教师

  主 持 人

 记 录 员 活动记录:

  1、制定落实教研活动计划 2、加强备课组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备课组建设首抓集体备课,逐步做到 “四定”、“四同”,“四定”即定制度、定时间、定内容、定任务。把集体备课作为教研组工作的一项制度,写入每学期的教研组计划中。每周用 2 个小时作为集体备课的时间。集体备课的内容一般定为:

 (1)分析研究教材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热点; (2)分析交流所教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 (3)交流教学体会和有关新近信息; (4)教材后面的思考与练习怎样处理。由备课组长提前将备课专题分配给中心发言人, 由中心发言人交流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课堂教学框架的构想,其他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利用集体备课,丰富课堂教学,是本学期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工作。对高三的复习,认真组织备课,分解教学过程,从细节处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通过“四定”做到“四同”,即同课头的教师在教学要求、教学重难点、作业处理和考试考核上基本相同,最终形成备课组的基础教案。备课组成员根据各自教学班级的具体情况,对基础教案进行适当调整,以做到因材施教。

 3、抓好常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4、落实考试制度,做好成绩分析

  (1)认真组织每一份试卷,备课组集体研究,精选试题,突出重点,难易适度。

  (2)认真批改、认真分析、认真评讲,做好成绩统计。找出学生学习的薄弱之处,完善课堂教学。

 5、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开展研讨历史新课程标准活动 6、针对高考开设高三历史复习研讨课,扎实做好第二轮复习,提高复习课的针对性、实效性。

 7、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计划

 教 研 活 动 记 录

  第 2

 次 活动内容

 讨论本学期历史组的科研课题 活动时间

 9.14

 活动地 参加人员

 历史教师

  主 持 人

  记 录 员

  活动内容 讨论本学期历史组的科研课题 主要任务:

 确定研讨课题,模仿问卷设计。

 学生进行问卷的修改和调查方案的设计。

 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数据整理和统计。

 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活动分析与反思(关于主题确定、教师态度、形式与内容、经验与不足等)

  本次伙伴合作教研活动,气氛非常热烈,通过研讨,达到了伙伴合作的实效。本校老师认为一定开展这样的伙伴合作, 有利于把高中的探究 (研究)

 型课程推向深入。

 教 研 活 动 记 录

  第 3

 次 活动内容

 史学理论学习--基于问题学习 活动时间

 9.21 活动地 参加人员

 全体历史教师

  主 持 人

  记 录 员

 活动内容 主要内容 一、史学理论学习--基于问题学习 “基于问题学习” 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是由师生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

 即使中间穿插一些提问, 也主要是对一些事实现象的再现,没有多大的思考余地。建构主义以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和学,主张&quot;在问题解决中学习&quot;。同时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 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 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探索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问题,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智慧,帮助他们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享受到探索问题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

 从而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 将知识的理解引向深入。

 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也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从而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4、激活学生求知欲望

 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质量的内在动力。求知欲越强,学习的自觉性越强。教学过程是教师导,学生的学的双边活

 动。教学效果既受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也受学生主体作用的影响;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

 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 就必须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就能取得最佳效果。很多时候,学生有学习的欲望,有动机,有上进心,却不知道如何去学,或学习的效率低下。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理念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求知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

 二、 确定下阶段教学活动目标:

 依据建构主义问题学习的理论探究高中历史课程中有效设计问题。

  活动分析与反思(关于主题确定、教师态度、形式与内容、经验与不足等)

 教师需要理论修养,理论学习为教学提供了方法和策略。

 教 研 活 动 记 录

 第 4

 次 活动内容

 初中历史课程中有效设计问题的探究 活动时间

 9、28 活动地 参加人员

 主 持 人

 记 录 员

 活动内容及过程 初中历史课程中有效设计问题的探究。

 活动过程 根据有效设计问题进行教学设计 1、具体实施 徐静在高一开设《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实施 》 ,陈良彬在高二开设《 美国国父华盛顿

 》 ,肖红在高三开设《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 。

 2、相关老师听课,提出建议 3、通过探讨形成以下共识 (1)设计问题要针对学生的基础和学习需要——针对性。

 (2)

 设计问题要清晰明了——科学性 (3)

 设计问题要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 开放性。

 活动分析与反思(关于主题确定、教师态度、形式与内容、经验与不足等)

 本次教研活动,听了三节课,这三节课各有所长。一些老师还写了教学反思。

 后记:尹娅妮老师对肖红在高三开设《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 。观课评价:

 该教师通过幻灯片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同学整理孙中山前期革命经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时代发展和人物心路历程的关系,在引导学生建构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再造共和、组织护法运动、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的历史轮廓的同时,使学生对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继续革命的活动与革命理论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丰富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这是高三复习课,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在再造共和、组织护法运动,了解孙中山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的基础上,更必要突出孙中山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及在革命斗争中所表现的不畏艰险、继续革命的精神。

 教 研 活 动 记 录

 第 5

  活动内容

 探讨如何有效的运用材料 活动时间

  10.12 活动地 参加人员

 全体历史教师

  主 持 人

  记 录 员

 活动内容 主要内容 1、探讨如何有效的运用材料 2、达成共识 运用材料教学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对材料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要注意材料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立场观点。

 二是材料的补充要恰如其分。过多地补充材料,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又使教学进度受到影响。

 三是让学生在运用史料探究历史问题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材料大胆地建构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这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活动分析与反思(关于主题确定、教师态度、形式与内容、经验与不足等)

  后记

 陈良彬听课感受

 陈良彬听课感受

 一、 优点:

 1、 整节课师生互动较频繁,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主体的现代教学新理念; 2、 此外, 本课引用了莎士比亚和帕斯卡对人的反思的两句名言, 引起学生思考人性的两面性,从而导入新课,比较有新意,课堂效果很好; 3、 就问题的设计而言大致做到了层层深入, 循序渐进, 对学生的回答也做出了相应的评价。

 二、 值得商榷的地方:

 1、 在导入上应尽量把学生引入本课主题“反封建君主专制” ; 2、本课重点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及其重要的启蒙思想, 为了解决这一重点知识, 老师运用了几位思想家的名言材料, 非常好!

 但个人觉得对这些材料还缺乏更深层次的分析和思考,没有做到论从史出!

 最后的问题探究有很大的现实性,但问题相对较难,缺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提

 徐静历史组评价课分析:

 徐静历史组评价课分析:

 我组的郑小勇老师开了一节评价课《启蒙运动》 。

 由于教材内容的特殊性,郑小勇老师将两课整合为一课,构思新颖,设计巧妙。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

 一、问题设置有效性:问题设置体现其思维特征,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也很好,能够就临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学生解惑。

 二、课堂评价有效性:对于学生的回答能及时作出评价。

 三、媒体使用的有效性:多媒体技术使用熟练,很好地辅助了课堂教学,比如材料的呈现,图片的展示等方面。

 四、师生互动:师生互动频繁,思维互动充分。

 五、合作学习:由于近年不强调过于形式化,因此未出现。

 总之,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新课程理念教学。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主要如下:

 一、在导入部分,教师引入名言,设置启蒙运动提倡理性是因为要摆脱人的兽性。而实际上,启蒙运动提倡理性是为了方队封建君主专制,与兽性关系不大。因此导入的方向是对的,但内容方面需要换一下,时间也不宜过长; 二、材料运用不充分,只是当做阅读内容呈现了,应该先依据材料寻找关键词,在此之外再补充课本知识, 加强学生提炼材料的能力。

 在细节方面操作也不甚扎实,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够。

 三、在末尾启示方面,思路很好,但有些偏难。如果先呈现图片,再让学生谈并归纳启蒙运动对今天中国的启示的话,会更加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以上即为本人对此堂评价课的一些所得。

 郑小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的论文《落实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课堂有效教学》郑小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的论文《落实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课堂有效教学》获市直论文比赛尔等奖 获市直论文比赛尔等奖

 教 研 活 动 记 录

 第 6

 次 活动内容

 转变观念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

 活动时间

 10、19 活动地 参加人员

 全体历史教师

  主 持 人

 记 录 员

  活动内容及过程

 主要内容

 转变观念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

 活动过程

 1、由郭志峰、尹娅妮、许明武、等中年教师开设公开课。

 2、针对公开课探讨新课程教学方法。

  活动分析与反思(关于主题确定、教师态度、形式与内容、经验与不足等)

 老教师带头参与教研活动使我们充分体会到:新课程教学由很多值得我们研讨,这需要我们的老师要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扎实工作,才能使新课程的深入研究取得圆满的成功。

 后记:尹娅妮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了《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学案例。

  教 研 活 动 记 录

  第 7 次

 活动内容

 考试试卷分析

 活动时间

 10.26 11 28活动地 参加人员

 全体历史教师

  主 持 人

 记 录 员 活动内容

 一、研讨初三复习 二、初三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1. 对试题评价 体现了课程观代替教材观的命题思路,重视对基层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创设新情境,加强能力考查。

 2.答题情况分析 (1).选择题

 审题不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欠佳; 对知识点记忆性的东西把握不够,导致识别能力差;对知识点及选项理解不够,有点相当然;对概念性的问题理解偏颇。

 (2).非选择题 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

 文言文阅读能力差,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答题完全摘抄原材料; 历史名词的概念模糊,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阐释; 审题不清,“保国”与“保天下“中老百姓的责任有何不同,很多学生未能审清这个语意条件。对文人的特征分析不全面。

 三.复习备考建议 1. 注重基础知识与主干知识复习

 2. 注重教材,加强对能力的培养。

 3. 注重培养在新情境下有效提取信息,进行知识建构的能力。

 4. 转变教学方式,关注探究学习。

 四.要求全体教师为高三服务:精选试题、收集信息、关注热点

 教 研 活 动 记 录

  第 8

 次 活动内容

 史学理论学习 活动时间

  11.2 活动地 参加人员

 全体历史教师

  主 持 人

 记 录 员

 活动内容 1、史学理论学习 2、活动课教学的探讨 经过讨论最后确定开展活动课的原则经过讨论最后确定开展活动课的原则 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课;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结合时政热点和焦点问题组织活动;开发本土、乡土、校本化课程。

 3、陈良彬中心发言:

 活动分析与反思(关于主题确定、教师态度、形式与内容...

篇七:历史教研课题

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中期报告 针对我校申报的课题《普通高中课堂文化构建的研究与实践》,高二历史组确立了自己的子课题《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目前,课题研究已进入中期阶段,特将概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背景

 1、本课题研究是学校继续推进课改工作的需要。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就我校而言,许多老师都做过,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和经验。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成功方法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虽然,许多教师接爱了课改新理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教和学的有效性还不高。因此,在“十一五”期间,针对我校申报的课题《普通高中课堂文化构建的研究与实践》,高二历史组确立了自己的子课题《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2、本课题研究是改革目前课堂教学低效状况的需要。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缺乏情感、单调枯燥、单方灌输,教学过程中多灌输,少启发探讨;多指责压抑,少宽容引导;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尤其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空泛、低质、缺乏策略的。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学习质量不高,能力不强,最终获得的知识具有很强的记忆性色彩,在多变的真实情境中,常常不能有效迁移、灵活应用。因此长期以来,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学效益低下,于是只能兴“加时之风”,靠“补课之功”,搞“题海战术”,行“死记之道”,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鉴于此,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3、本课题研究是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需要。通过十五期间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教师们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主动反思方面还不是很理想,因此通过课题研究来大力提高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意识,形成反思性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4、本课题研究是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层次的需要。

 二、研究目标:

 1、形成教师对有效学习指导的具体策略和一般性策略,构建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平台; 2、研究各种课堂有效教学形式,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实践经验并形成学校课堂教学特色; 3、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教和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面积提高本校教和学的效率,提高自身教育科研能力,加快专业化发展。

 三、课题实施概况

 课题开展以来,课题组牢牢抓住学习、备课、上课、课后总结提炼四个环节开展研究活动,全体老师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1、积极搭建平台,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实施有效教学,必须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认真组织读书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举办命题比赛、教学设计比赛、解题比赛、课件制作比赛,夯实了教师的基本功;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周一课一研,开展各种课型的研究,锤炼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比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2、抓集体备课,切实提高备课的有效性。要提高课堂效率,抓好集体备课是最基本、最实在的一环。它是行动研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把教师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最有力的一条纽带;是开展同伴互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一条途径。

 ( 1)制度完善,措施到位 。完善了集体备课制度,制定了备课组长工作职责,设立了备课组长岗位津贴,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备课组长必须定期、定时、定点组织本组教师开展集体备课,认真做好集体备课活动记载并交教务处,每周举行一次备课组活动(至少两节课),期中、期末考试期间也必须围绕拟题、评卷、考试质量分析等内容照样举行备课组活动。

 (2)充实内容,不断更新 。每次备课组活动以一项内容为重点,或分析教材,或讨论设计,或观摩评议,或考试分析,或作业批改,或试题研究,或策划第二课堂活动等等。总之,通过这些重点内容的确定与讨论,让老师们对教材、学情、目标、方法、效益等有关贯彻课改理念的重要方面进行充分思考研究和交流。在确定集体备课内容上,我们强调的是一个“实”,一个“新”。“实”就实在不务虚,紧扣课堂教学进行课例研讨,使之成为重中之重;“新”就是贯彻课改理念,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尤其是具体的操作,有利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组活动内容从“交流课改教案个人设计”发展到“备课组同课同构”、又发展到“同课异构”。

 ( 3)先合后分,反思提高。在集体备课时,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确定每个环节的最佳教学方案,对主备教案进行修订,形成具有群体智慧的、达成共识的共享教案----集体教案。集体教案形成后,根据自己面对的学情、教学要求、自己的教学风格等,要求教师对集体教案进行一次备课修订,形成集众家之长,又兼有自己个性特色的个人教案,在特色教案的课堂实践中,要求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各环节的操作性进行现场验证,对其成败进行反思,作为下一轮的集体备课的参考资料。

 3、 开展课堂实践,构建有效课堂。课题组以课堂为主阵地,进行实践验证,实施课堂展示。

 (1)积极开展校级公开课活动。利用教学研究月活动和一周一课一研,每位教师至少开一次公开课,然后围绕有效教学这个主题开展教研活动,做到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2)开展随堂调研活动。为了了解课堂的现状和真实情况,课题组定期分别对各年级进行随堂听课、学生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会,为课题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同时及时反馈调研情况,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的研究策略。

 4、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切实提高反思的质量。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对自己课堂上的教学实施可能并不能完全清楚认识,将自己的课进行录像,作为课后的教学研讨内容,进行“回头看”,对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通过回放和分析,进行纠错和“补救”,同时又为下一轮备课及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首先要求教师围绕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课堂教学的精彩片段和成功之举、再对教学设计、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等方面进行认真反思,形成教学反思文章。然后全体教师集中进行交流,大家踊跃发言,气氛活跃。教师们所提的问题不仅针对性强,而且剖析透彻,言真意凿,摈弃了“假、大、空”的套话,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反思文章的参考价值。其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自主时间”是教师反映较多的两个问题,教师也就此提出了自己的措施、方案,介绍自己的成功做法。

 四、阶段性研究成果

 1、形成了系统的研究流程。通过本课题研究,逐步探索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研究流程,即:学习培训 → 备课 → 上课 → 反思总结 。

 2、初步凸显课堂有效教学特色。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校课堂教学也随之发生了不断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绝大多数的课堂都能够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行动的空间,使学生能够把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堂中我们看到了学生们活跃的身影,感受到了他们跳动的思维。(2)开始关注并实践有效的合作探

 究,课堂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走向深入,为了讨论而讨论的现象逐步退出课堂。(3)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在课堂中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开发使用教学网站、利用博客进行深入广泛的交流,使课堂教学的内涵与外延都不断的延伸。(4)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走向多样性,“多鼓励,少批评”已经贯穿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的始终。所有这些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并将逐步形成学校的课堂教学特色。

 5、教师专业化水平较高。

 五、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研究的方向

 存在的问题:

 1、 我们虽然确立了“从微观层面实践,到宏观层面提炼,再指导实践,再去提炼”这一研究思路,但课题研究还过多的停留在微观实践层面,策略提炼工作还有待提高。

 2、重视实践操作,理论研究不够,缺乏专家的指导和引领。

 今后研究的方向:

 1、进一步做好微观层面的实践 2、加强理论研究,加强专家引领,加强实践后的提炼,努力形成有效操作的策略性成果。

篇八:历史教研课题

史学科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学有效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课题,于 2011 年 3 月由学校研究决定实施,结合我们历史教研组实际,确定开展《历史有效性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我代表本课题小组作开题报告,请大家研究讨论。

  一、关于本课题的提出及其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我们走出了学习理论转变观念的第一步,也经过了“两转”、“三合”的外在形式探索阶段,现在我们改革的步伐又迈入了如何扎扎实实研究有效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新课程改革内涵发展的新时期。

  通过初中历史新课程实验的探索使我们认识到: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教学改革的成功不应该只是教学历年的转变、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形式的变化,而应该主要体现为教学的实际效果。但就目前情况看,由于教学策略不当,新课程教学无效和抵效仍然存在,就此提出此课程研究。

  (二)本课题的必要性

  1、它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其中的关键又是学生。教师只有唇膏粉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它是完善课堂教学,加强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的需要

  课堂是一个奇特的空间,面积虽小,却能包容知识的海洋。如何在这特定的空间,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达到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崇高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改变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课堂教学,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差异性突显出来,才能加强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教学。

  3、它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作为一所乡村中学,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如何真正转变教与学的模式,如何真正前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何提高农村中学教学质量,是我们苦苦思索的问题,我们试图通过各学科教学,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智力与效益。

 二、本课题有关概念的界定和研究价值

 (一)有关概念界定

  1、有效教学

  (1)从教学投入与教学铲除的关系来看,有效教学是有效率的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2)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点来看,有效教学就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学生学好;是指成功实现了教学目的——学生愿意学习和在教学后能够从事教学前所不能从事的学生的教学。

  (3)从“教学”的内涵来看,有效教学是教师教的活动及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从“有效”来看,它表现为教学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有效果指学生的

 学习进步与发展;有效率指单位教学投入内所获得的产出高;有效益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与个人的教育需求想吻合。

  2、有效的学习策略

  是学习者在学习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3、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是指教师运用新课程理念在实施新课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策略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共同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进行发展性教学评价等。

  (二)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的有关要素和环节进行思考和研究,需求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利于考察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利于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利于激活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能动、创新意识,促使其自觉的审视反思,改进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总结探讨课堂有效性的策略,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途径,力争形成特色。

 三、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以性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局工作重点和局长讲话精神,以扎实开展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有效”,促进新课改内涵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虾发展为核心;以课题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改革深化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本着“面向教学、研究教学、服务教学”的研究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个人探索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单科推进与各科并进相结合,最终实现课题研究的目标,找到适合我校有效教学的策略及方法,全面提高我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主要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它情调学生是学习活动和可代替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和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新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新课程实施中的有效教学策略、有效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教学最优化理论。它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挂念,一是分子教学主要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多元智能理论。它强调教师应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在智力。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等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方式变革。美国教育家阿姆斯朗以加得纳的

 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提出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论和最优的教与学方式,为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4、有效教学理论。其核心的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种策略,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青筋做出决策课堂活动有效性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直到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他课堂教学效益。

 5、“最近发展区”理论。它认为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促进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而想让教学有价值,就必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或者说,必须找到那些他们不能独立地解决,却能在课堂环境里,在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下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在教学之前确实是他们不能独立解决的,而在教学之后却能独立解决了,教学就显示了它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6、现代教学论。它把教学看作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建构生活的过程,教学是学生生活的只要失控。教学目标的确定、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设计,都与学生发展具有内在联系。教学成为学生以理解、体验、感悟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的重建活动。把教师看作是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时空内,围绕一定的主题所进行的多向的交往活动,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四、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一)研究内容

  根据我校实际,本课题将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等学科开展有效教学策略日研究。将从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个方面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展开。在分析影响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上,通过对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的有效性、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等作表征分析,重点探讨他课堂中学生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1、诊断并分析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生效率不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2、开展教师教的策略研究

  (1)开展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研究。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准备教学材料;开发教学资源;选择教学行为与管理行为;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方案的编写方法等。

 (2)开展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包括探讨历史学科有效教学方式,研究课程整合的方法,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化,重建课堂教学中教学互动的师生关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校本化实施,灵活处理教学环节,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进许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策略,探讨课堂提问的策略、练习策略,如何人既关注全体又关注个体差异,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土和有效应用等。

 (3)开展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研究。包括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与教师课堂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探讨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结果的运用,构建历史学科有效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

  3、开展学生学的策略研究

 我们提出兴趣激发策略,以他学生学生积极性;情景创设策略,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学习;培养问题意识策略,他学生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培养策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自主练习和实践能力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引导体验激励评价策略,促进学生不断努力学习。

  (1)深入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促进三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形成探究、合作、倾听等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2)探讨学生课堂学习及课外学习中运用的突进、方法、技巧、调控方式等学习策略,使学生认识学习的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

 (二)研究的目标

  1、探索建构我校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策略框架,初步形成有效课堂教学的分析框架和策略体系。

 2、教师教学的效率、效果、效益得到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得以提升,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使一批教学骨干能脱颖而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3、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进出上建苟自己的知识框架,学习效果和效率明显提升,学习负担得以减轻,在三维目标方面达到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获得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五、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原则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调查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包括专题研究、课题沙龙——借鉴学习经典理论、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课题实验研究课、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观摩、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经验论文等。)

  1、文献法。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有效教学的理论,以正确的理论开指导课堂实践,吸纳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教师自身也要综合运用各种路径,及时了解最新课程教改的相关成果,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2、调查法。主要调查教师教学和学习学习的态度、策略与效果,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状况,以不断调整教学与管理的行为。在实验的开始、进行和结题时,均进行单项或综合的抽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实验教师和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问卷、座谈)等,有计划、分阶段地展开课堂教学有效益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学科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

  3、个案研究法。根据学科特点,选取不同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分现研究,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分层次进行细心的整理、对比、分析,在总结个安眠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科学课堂教学策略。

  4、观察法。观察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从而获取相关信息,促进个改进教学策略。

  5、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己主动把课题与教学实际献结合,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自我实践、总结,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6、经验总结法。针对成功体验与失败教训,及时提炼、总结,从更高的理论层次为课题服务。通过学习、实验、总结形成本学科的教学策略,形成经验论文。

 (二)实验的原则

 1、主题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内容的选择、组织编排、制定研究计划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题作用,以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相应的学习方法,实现自己的期望与价值。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探索找到适应自己的有效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2、个性发展与整体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实施有效教学既要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的吸引,以身示范的带动,让自己的个性痛快淋漓地发挥出来,带动并感染学生,把他们的个性解放出来,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发展;又要争得其他教师去强化学生行为训练,形成合力,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3、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是一个逐渐生成、不断强化的过程,如果不注重过程,那只能停留在表面,而不能向深层次发展,即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因此,一方面要通过具体的观察、实验、思考、判断、分析、比较、研读、研讨等活动,来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加强过程管理,加强指导,从选题到结题,跟踪调研,最后进行考核评价。林一方面要注重成果的积累与转化,并加以推广运用。

 六、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步骤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思路

  确定实验教师、实验班级,采取课堂观察、教师教学问卷调查和学习学习策略问卷调查、学科纸笔测验等三种方法,调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生的兴趣、态度、策略与效果,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状况...

篇九:历史教研课题

生历史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课题结 题 报 告

 初中生历史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课题结

 题

 报

 告 唐河县一初中历史课题组

 平全成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十六大” 报告中讲:

 “形成全民学习、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新课程也强调通过发展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这也是终身学习的要求。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生前提出:“教育是什么? ”

 往简单的面说只需一句话, “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 习惯是经过反复实践和训练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行为, 这种行为将对其终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极大的影响。

 初中时期是学生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 抓住这个时期, 经常地、 具体地、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对其终生发展就能起到促进发展作用。

 习惯培养包括许多方面, 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项内容, 作为老师必须关心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惯培养。

 当前的初中生学习方面的不良习惯有:

 上课精力不集中, 说闲话、 做小动作, 不热爱学习, 作业不独立、 不仔细、 不认真、 不求甚解, 不积极发言, 不敢举手问老师,

 被动学习, 积极主动性差, 不善读书和学习, 不会利用时间,学习不刻苦, 知难而退, 无明确学习态度。

 因此, 对中学生良好的历史习惯培养尤为重要。

 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 习惯一旦养成, 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

 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 学习的好坏, 20%与智力因素相关, 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

 而在信心、 意志、 习惯、 兴趣、 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 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

 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 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学习好历史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可以通过生物钟、 通过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你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

 其次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

 下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习惯的支配。

 再者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

 潜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人的情感和需要支配, 受情景因素的影响。

 二、 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原则 1、 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与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动机, 矫正学习动机的不良行为; 养成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提高学习效率; 优化班级学生的学习心理, 开发学生个体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自觉学习、 科学地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

 修养, 完善学生人格,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历史方法, 成为会学习的人。

 同时使参加课题实验的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方面有明显提高, 进而促进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高, 为同类学校提供可行经验。

 2、 课题研究的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要认可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和调动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 为学生提供自主与合作学习活动的机会和空间。

 (2)

 开放性原则:

 学生在课堂中的心态是开放的、 自由的、 不受压抑的。

 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训练, 不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 不满足于课本、 权威的所谓标准答案等。

 (3)

 整体性原则:

 不仅要看到学生的独特性, 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更要面向全体研究对象, 使研究过程和结果具有普遍性。

 (4)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既要善于运用教育学、 心理学等理论知识来指导, 又要尝试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5)

 差异性原则:

 不求个个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 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要, 不搞&quot;一刀切, 齐步走&quot;。

 三、 课题研究内容

 通过对初中学生良好历史学习习惯的养成的研究来探索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原理、 方法和途径, 进一步丰富关于养成教育和初中生学习习惯发展途径的研究, 为学生良好历史学习习惯的培养提供新理念, 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本课题着重从以下十三个方面入手:

 1、 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 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 提高听课效果; 还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 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减少对老师的依赖, 增强独立性; 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 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

 2、 查找、 搜集资料习惯。

 培养学生查找 资料的习惯, 对于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专心听课的习惯。

 集中注意力听课是非常重要的, 上课听讲一定要理清思路。

 要把老师在讲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理解清楚。

 以便使自己思维能力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使知识的领会进入更高级的境界。

 4、 多角度地思考, 敢于质疑习惯。

 5、 做笔记习惯。

 6、 重视交流习惯。

 7、 及时复习的习惯。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 , 就是说, 复习过去的知识能得到很多新的收获。

 及时复习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防止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

 8、 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使学生明确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 经过预习、 上课、 课后复习, 知识究竟有没有领会, 有没有记住, 记到什么程度, 知识能否应用, 应用的能力有多强, 这些学习效果问题, 单凭自我感受是不准确的。

 真正懂没懂, 记住没记住, 会不会应用, 要在做作业时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

 9、 练后反思的习惯。

 在读书和学习过程中, 学生要进行许多练习, 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 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 深化, 因此, 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

 10、 积极应考的习惯。

 参加考试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 正确对待外来的压力。

 其次, 考试前要休息好, 要保证充分的睡眠。

 再次, 在考试过程中, 注意答卷顺序, 按先易后难的答卷法, 审题要认真, 想不起来, 先放一放, 做好后要仔细检查,更正错误。

 11、 阅读自学习惯。

 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 通过阅读教科书, 可以独立领会知识, 把握概念本质内涵, 分析知识前后联系, 反复推敲, 理解教材, 深化知识, 形成能力。

 12、 观察的习惯。

 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 和打开智慧的“天窗” 。

 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 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13、 总结归纳的习惯。

 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 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 课后必须有小结。

 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 规律化、 结构化, 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 思维活跃 四、 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

 即通过对我校初二、 初三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研究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文献, 借鉴和学习与课题有关的理论, 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这是实施本课题的理论支撑点以及方法依据的研究 观察法:

 初一学生采用观察谈话的方法了 解他们的学习习惯 访谈总结法:

 通过家访、 电访、 以及个别谈话并进行总结, 完善理论及策略的研究 对比法:

 通过研究前和研究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进行比较分析的研究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研究的需要,我们还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①分层渐进法。

 班级中学生已有的学习习惯并不相同,不同层次, 不同性格的学生应针对个人的实际情况, 逐步由低到高,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

 这样给学生树立起信心, 逐步养成克服大困难的决心和毅力, 逐渐地, 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调动情感, 培养意志法。

 良好的习惯属非认知因素,但在智慧活动中具有动力和调节功能。

 在充分了 解的基础上, 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情感。

 给学生成功、 满足, 得到别人的重视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建立克服困难, 形成良好习惯的意志品质。

 ③体现感悟法。

 实践证明:

 任何一种习惯养成, 离不开亲身体验, 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由于良好学习习惯给学习带来优异成绩, 给各方面活动带来好处, 就会让他们感悟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好处。

 因此教师应注意创设让学生感悟的氛围和条件。

 ④交叉强化法。

 重复和练习是习惯养成的关键。

 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适时、 适度进行交叉反复, 使学生在不断巩固中提高。

 ⑤集体监督法。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离不开学生间的相互监督。

 学生们天天生活在一起, 相互间的情况在某种意义说比教师更了 解, 因此让学生间相互监督, 形成正确的学习风气, 因为勤奋、 刻苦、 严谨的学风, 团结、 互助、 友爱

 的人际关系, 不仅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班集体, 对个人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也起着关键的外因作用。

 五、 课题研究的过程 1、 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对教师进行全面培训。

 为把这项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我校及时组建了 实验工作领导小组, 校长全面负责, 教导主任江涛同志具体负责课题管理, 同时建立健全有关机制。

 教书育人的成败, 关键在教师, 课题研究能否顺利地开展, 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

 而教育科研又是更新教育观念、 永葆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的有效载体, 是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的必由之路和必经过程。

 因此在实施研究前, 我们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教师深入学习。

 一方面集中学习有关习惯培养方面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 了 解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步骤, 组织教师仔细研读, 认真琢磨, 在级组里交流心得,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掌握相关理论经验; 一方面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先进的教育科研经验; 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珍惜每一次与专业教研员的交流和研讨, 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和能力。

 2、 进行问卷调查, 掌握第一手材料。

 为了掌握学生的情况, 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我校为实验班全体学生建档案, 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个人情况、 家庭情况、 生活习惯、 学习兴趣、 课外阅读、家庭学习、 交往、 爱好等)

 。

 并在研究的不同时期开展问卷调查, 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法提供第一手材料, 通过认真分析综合, 在掌握学生在校表现的同时, 了解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和生活环境, 为实验的实践奠定了 基础。

 3、 家校同步, 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历史习惯的培养有重要的影响, 不良习惯往往根源于家庭的不良教育或家长的不良行为的影响, 我们发现要帮助他们克服、 矫治这些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习惯, 必须取得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4、 将学习习惯的培养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丰富多彩活动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载体, 它具有现实生活中所不及的凝练和精神, 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校各学科设立兴趣小组,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同时学校也组织了相关系列活动:

 如学校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 并根据自身的不足和学校师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作出总结, 并动员学生们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入生活情景拍成

 小品、 相声、 短剧等, 在主题班会、 中队活动、 校本课程、心理培育课上进行表演, 使同学们对学习习惯的要求理解得更加深刻、 更加透彻, 提高了师生的规则意识, 使学生逐渐形成了善于对自己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 选择与反省, 善于及时调控自己不正确行为的习惯。

 六、 课题研究的成果 1、 学生养成了 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 同学们经过不断的训练, 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的学习历史习惯得到了改正, 逐步养成了多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

 学生能做到每天晚上预习第二天的历史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已能够熟练使用工具书查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相关历史材料, 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 的习惯, 记好听课笔记, 写好读书笔记, 切实提高了 听课的效率和读书的质量, 学会了正确面对每次考试的分数, 能够及时总结考试中的对知识掌握的不足, 班组中的大部分学生的听课热情与比较高, 课堂上及时回答问题, 与同学们更多的交流学习 2 、 激发了 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实验前和实验后, 我们对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的兴趣进行了 多次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

 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很浓 兴趣一般 无兴趣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实验前 实验班(60 人) 12 20% 18 30%

 30 50%

 非实验班(66 人) 16 24% 24 36% 26 40% 实验后 实验班 22 37% 30 50% 8 13%

 非实验班 20 30%

 28 42% 18 27%

  从上表可以看出, 两个班的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都有上升的趋势, 但实验班的学生上升幅度较大, 非实验班的学生上升缓慢。

 3、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了 科学的学习方法, 不仅会学, 而且善学。

 关于学习中的行为习惯, 我们根据学校制定的“良好学习习惯评估细则” 要求进行了调查测试, 在前测中, 全校 960名学生中学习习惯良好的占 32. 7%, 一般的占 40%, 较好的占 27. 3%, 在后测中, 学习习惯良好的占 70. 5%, 一般的占18. 5%, 较差的占 11%。

 七、 结论与思考 结论:

 经过几年的深入系统研究, 我校课题组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 已取得了 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 让习惯成为自然, 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增强自学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1...

篇十:历史教研课题

史 教研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

 清城区 松岗 中学 历史 组

 20 11- -4 4- - 29

 一、 课题 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初中学生全面发展和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 首先是初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根据青少年心理学的特点,初中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年期转变的过程,这个时期学生的独立性和逆反心理逐渐增强,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态度积极,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创新欲望强,但学习持续时间不长;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难以持久;思维活跃,但不能深入,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其次是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幼稚化、肤浅化现象。在教师方面,首先是教学方式方法落后。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中几乎完全是包办代替,一讲到底,学生没有思考和回味的余地;而有的教师则整堂课都是给学生安排任务,然后全凭学生自己的造化去学历史。其次是教学内容照本宣科,缺乏对教材挖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对历史课感到枯燥乏味。另外由于中考的需要,大部分学生纯粹是应付考试的需要,考试考什么他们就去记什么,一味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缺乏自我的探索和学习能力,成为分数的奴隶,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探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极具现实意义。

 2.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传统的教学以教材为权威,注重系统性、完整性,强调按照教材的顺序系统完整地传授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但却忽视了智能的发展,特

 别是忽视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等社会实践能力,要靠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那么如何选择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3.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 21 世纪的社会是一个高科技日益增长的知识密集型社会,又是一个生活质量全面提高、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人文社会。国家之争的根本在于人才之争,而人才之争在于素质之争。历史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学科,在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使学生形成创新能力,而新形势下,开展历史探究课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可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技能知识四个不同层次得到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学实效性指的是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学习成效的发展。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效性不仅指效率,还包括质量,是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有机统一体,讲“实效性”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全面发展为代价;二是实效性不仅指教师教学的实效性,还包括学生学习的实效性,二者是有机统一的,其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即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学习。脱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将不可能获得可持续的学习实效性。有效的历史教学的开展无疑是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构建素质教育模式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独特优势,努力发掘其有利因素,着力体现学科特征和内涵是开展 “实效性研究”的着眼点。为此,我们提出了“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希望能从多方面探讨“课

 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课堂教学的方法,力争使课堂教学实效、高效。本课题将围绕如何利用历史课堂,充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开展研究,探讨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并形成具体可操作性的策略。

 二、 课题 研究目标

 1.形成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学习策略和评价策略。

 2.改变当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的形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生成一批可学习、可借鉴有效教学的典型课例。

 4.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新课改的高质量的历史教师队伍。

 三、 研究内容 和重难点

 (一)研究内容 1.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行为研究。包括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激励等。

 2.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研究。

 3.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研究。

 4.初中历史课堂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研究。

 (二)重难点 提高学生学习实效性的研究将作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对课堂问题、练习和作业设计的实效性探索作为难点 四、课题 研究 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加强对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

 必然要求。历史课不是为了历史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使学生养成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验,最要紧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养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社会态度”。让历史教学走出传统模式的阴影,不仅要使人明智,要传承文明,还要做到“以人为本,以立信仰,以助生活,以愉悦人生”。

 本课题的研究基于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是在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是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发掘学生个性的非智力因素,促使学生个性化,人本化建设和成长的研究;是提高办学水平,为了学校的科学发展的行动研究。它有助于丰富和发展课堂教学策略理论和实践,特别是针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探索出适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2.实践意义 我校历史科老师务求通过本次课题的探索,切实提高本校的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想学”、“乐学”;要以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方法,使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激发学生“想学”、“乐学”的内在动力;要以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主要途径,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学会学习。只要使学生 “想学”、“会学”、“乐学”,就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完成历史教学的目标。同时为我区兄弟学校作出示范性的表率,加强初中学校间的经验交流和信息互动,为我区的历史教学教育工作作出积极的贡献。

 五 、 课题 研究方法

 1.综合调查法 2.行动研究法 3.个案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六 、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 年 12 月—2011 年 3 月),制定计划,理论学习,确定对象及内容,确立课题实施的时段、方法、目标等。

 第二阶段:实践及完善阶段(2011 年 5 月—2012 年 10 月),按照课题的计划进行实施阶段,落实课堂教学的实践,边实践,边完善,边小结课例。

 第三阶段:小结阶段(2012 年 11 月—2013 年 1 月),撰写阶段性总结、实验报告、论文、反思。

 第四阶段:课题完成阶段(2013 年 2 月—2013 年 3 月),汇编有关课例、论文、制作光盘等,最终形成课题的研究成果。

 七 、具体组织方法

 关于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已有了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学校组成校级课题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的统筹,以综合科科组(历史科为主)为单位成立基础课题实践小组。

 八 、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

 本课题由我校邓华胜老师担任负责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历史高级教师,现任我校副校长,主管教学工作,从教二十多年,是国家、省、市级课题组成员,广东省初中历史骨干教师,所撰写的论文在市级刊物发表,并荣获市一、二等奖。长期以来坚持亲临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第一线,坚持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

 九 、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 1.人员条件:本课题组成员,有高级教师 1 名,一级教师 5 名,全部拥有本科学历,教学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完成多个循

 环教学,实践能力强,并在相关期刊发表过历史教学论文多篇,实施并完成相关课题多个。这些都为本课题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2.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专门的课题小组,指导并为教师课题研究服务。

 3.时间保障:本教研组一切工作都围绕这一中心工作展开,业务学习、集体活动、每周一次的集体学习活动和教研组的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都充分利用。

 4.经费保证:本课题组已经得到了学校有关领导保证课题研究经费,在业务培训、课程资源整合、资料收集和开展活动等方面有充足经费。

 5.制度保障:学校为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科研管理、奖励制度做保证,保证每一个课题都能落到实处,每一个教师都在积极参与中得到提高,保证每一个学科都能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十 、课题组人员分工

 主持人:邓华胜(负责申请评审书、开题报告、实施方案、阶段性总结、结题报告)

 课题组织管理和协调:教导处 课题开展过程的指导:杨寿固主任 论文撰写:课题组全体成员 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凌玉欢 阶段性总结:何洁敏 课例制作:课题组全体成员 资料收集:

 黎灿宽 结题报告:李东华 十一 、预期研究成果

 主要阶段性成果 序号 研究阶段(起止时间)

 阶段成果名称 成 果 形 式 承担人 1 2010/12—2011/3 制定计划,理论学习,确定对象及内容,确立课题实施的时段、方法、目标等。

 制定计划 邓华胜

 2

 2011/5—2011/12 按计划实施阶段,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边实践,边完善的课例。

 教案、课件、 课例 课题组 全体成员

 3

 2012/1—2012/8 撰写阶段性总结、实验报告、论文、反思等

 总结、课后反思、论文、实验报告 课题组 全体成员

 4

 2012/9—2012/12 课题完成阶段,汇编有关课例、论文、制作光盘等,最终形成课题的研究成果。

 成果汇编 课题组 全体成员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