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教案10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教案10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教案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第1课古代埃及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金字塔是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教案10篇

篇一: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教案

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 1 课 古代埃及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过程与方法 观察古埃及地图,了解古埃及的地理位置以及尼罗河对古埃及农业和文明等方面的影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关于金字塔的知识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金字塔既是古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又是古埃及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勤劳创造的世界奇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古埃及代表性的文明成就 教学难点:分析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理解尼罗河在古埃及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列出了当时的世界七大奇迹,古埃及的金字塔就是其中之一。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七大奇迹中,只剩下古埃及的金字塔还矗立在尼罗河岸边。我们在感到遗憾的同时,也为金字塔感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开启埃及之旅。

 (多媒体播放视频——埃及)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一)自然环境 1.教师展示:出示《埃及气候分布图》 教师讲述:埃及属于亚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十分炎热,降水量也很少,普遍干旱,但有一条贯穿埃及南北的河流,这条河流就是? 学生回答:尼罗河 2.展示图片尼罗河 说说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

 提示:古埃及人之所以可以在这片沙漠上建立灿烂的农业文明,要归功于尼罗河纵贯古埃及南北,两岸形成数千米至数十千米宽的狭长河谷。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3.教师小结:当然,尼罗河对古埃及人给予极多,但它也同样需要古埃及人为之付出努力。尼罗河定期泛滥的特点,使古埃及人知道尼罗河一旦失控,就会毁灭一切。他们开始挖渠,把泛滥的河水储存起来。尼罗河涨水、退水时,古埃及人要作出精确的记录和计算。水退之后,再重新丈量土地,划定地界。古埃及人就是在与尼罗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打交道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二)文明历程

 1.教师讲述:探索文明,我们一定要探索文明的历程,其往往有着如下的发展过程:产生、发展、强盛、灭亡。指导学生在年代尺上梳理古埃及文明的发展历程。

 2.学生展示:学生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利用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加深对古埃及文明历程的学习。

 提示:①约从公元前 3500 年开始,出现国家;②公元前 3100 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③在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古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④公元前 525 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⑤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⑥古埃及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三)古埃及文明成就 ◎小组合作 1.角色模拟:假如班级近期将要举办“探秘古埃及文明”的特展。如果你是其中的策划人员之一,你会建议展览古埃及的哪一代表性文明成就,说说你的理由。

 2.教师指导: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古埃及文明成就的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联系导课视频,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推荐理由,并将文明归类。学生在教师补充讲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这些代表性文明成就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提示:

 分类 概况介绍 天文学 每年 7 月,当太阳和天狼星在地平线上同时升起时,尼罗河开始涨水,古埃及人据此制定了每年 365 天的太阳历 数学 需要测量尼罗河的水位,丈量洪水退去后的两岸土地,再加上建筑等方面的计算需要,古埃及人发展了数学 医学 古埃及人将人的遗体制作成木乃伊,增长了解剖知识,从而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文字 古埃及象形文字在 19 世纪被识读 雕刻和绘画 主要以国王和贵族为对象,作品呈现人物正侧面,表情庄重、严肃 金字塔 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拓展思考:古埃及人未留下任何关于金字塔建造方法的记录。关于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下几种猜测:

 猜测一:器械搬运说。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法老出动数以万计的奴隶,运用一系列器械将巨石由低至高一块一块砌上去。

 猜测二:斜坡搬运说。持此说法的人认为,古埃及人先在金字塔外面建一个大型的斜坡,然后利用斜坡把石头拉上去。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金字塔。

 猜测三:浇筑说。2000 年,法国人大卫·杜维斯提出金字塔上的巨石是人造的。大卫·杜维斯借助显微镜和化学方法分析金字塔上的巨石的结构,发现它们是人们用石灰和贝壳浇筑混凝而成的,其方法类似今天浇灌混凝土。由此推测,在古埃及,建造金字塔很可能是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先将搅拌好的混凝土装进筐子,再抬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

 猜测四:水运说。这种说法最早是由埃及文物保护委员会主席哈瓦斯提出的。1980 年,哈瓦斯进行岩心取样时,发现了一个至少 50 米深的岩洞,他认为这可能是埃及第四王朝时开凿的港口。后来,有人还发现了连通港口的水道。他们认为古埃及人在搬运巨石的过程中,可能采用了水运法。

 猜测五:外星人建造说。由于金字塔的建造有太多难以解释之处,所以,有人提出是外星人建造了金字塔。

 目标导学二:法老的统治 1.材料展示:

 “法老”一词最早出现于古王国时期,原意为“宫殿”,中王国时期使用于对国王的颂词中,新王国时期正式成为国王的尊称。史学界根据君主专制王权开始于古王国的史实而把古王国及以后的埃及国王都称为法老。所谓君主专制,乃是国家管理的一种政体形式。古埃及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上古世界各国同类政体中最为典型的,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

 第一,法老的意志就是法律…… 第二,法老独揽了全国的一切行政大权…… 第三,在法理上,法老拥有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权…… 第四,法老是军队的最高统帅…… ——《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古埃及法老的地位是怎样的? 提示:材料描述了“法老”一词的来历及法老所掌握的权力。法老是古埃及国王的尊称,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意为大房屋,在古王国时代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开始把“法老”用于国王自身,后来,“法老”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二十二王朝以后,“法老”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

 习惯上,古埃及的国王被通称为“法老”。法老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古埃及人对法老的崇拜近乎疯狂,官员们以亲吻法老的脚而感到自豪。

 2.拓展思考:古埃及法老们为什么要给自己修筑金字塔? 提示: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修筑豪华的陵墓,以备在冥世间继续生活,同时也是为了宣扬法老至高无上的宗教神权和世俗专制统治的权力。

 3.课堂活动:同学们,埃及之旅即将结束,如果你是一名埃及的导游,请写一份讲解稿,向参观者介绍古埃及文明。

 三、课堂总结 一条河流:尼罗河孕育古埃及文明。

 一种统治:法老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

 一种建筑: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两个之最: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大河文明之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它曾辉煌过,但最终还是消亡了。与此同时却在科技、文化、政治等方面为人类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河流域的另一个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教学形式尽量多样化,采用了视频、图片、小组合作、角色模拟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学着自主合作梳理信息,获得新知。不足之处是教学设计还相对比较传统,创新性不够强,板块的设计不够新颖。

 第 2 课 古代两河流域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等基本史实;培养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辩证地看问题、评价历史事件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阅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分析自然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识读《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政权特点;阅读“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汉谟拉比法典》,认识《汉谟拉比法典》虽然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也是人类在法制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代表;《汉谟拉比法典》 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地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欣赏歌曲——《爱在西元前》) 古巴比伦王颁布了 汉谟拉比法典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 你在橱窗前 凝视碑文的字眼 我却在旁静静欣赏 …… 据说这首歌是以新巴比伦的一个国王为满足王后的思乡之情,在宫中修建了一座空中花园为背景创作的。这座花园内种满了奇花异草,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探秘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自然环境及其对文明形成的影响 1.教师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古代两河流域》,并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指出“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怎么样? 提示:两河流域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 3 月至 7 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泛滥后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材料展示:

 材料一:苏美尔人的诗歌: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希罗多德说,在美索不达米亚,小麦的收成是播下种子的 200 倍。普林尼说,一年

 可收获两次小麦,此后还可以长出优质的饲料,棕榈树繁茂,水果种类众多;至于建筑材料,美索不达米亚有一种可以制成砖的黏土。

 ——H·G·韦尔斯《世界史纲》 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什么? 提示:泛滥的洪水带给人们灾难,但是也带给人们可靠的收成和建筑房屋的材料。这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定居的地域。为了适应河水泛滥期易涝,非泛滥期易旱的自然条件,这里的古代居民从公元前 4000 年前后就开始修渠筑堤,进行人工灌溉,并逐步形成了不同规模的灌溉系统。

 (二)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

 (三)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

 文明成就——楔形文字 教师介绍:

 楔形文字笔画呈楔形,颇像钉头或箭头,所以叫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两河流域重要的文化成就。楔形文字最初是图画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1.教师讲述:公元前 18 世纪兴起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2.学生表演:

 《打 架》 国王:我是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了四方之王。但我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实在太多,我已命人编成了一部法典,这下处理事情就有依据了。

 (两个自由民正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 国王:你们两个混蛋在干什么?给我住手!

 (两个自由民发现是国王,立即停了下来并向国王行礼。) 自由民 A:我尊敬的国王,他两天前把我的一只眼睛打伤了,疼死我了。我要找他算账。

 自由民 B:是他先侮辱我是奴隶,我才打他的。

 国王:好了,好了,我来给你们判决,你(自由民 B)打伤了他的(自由民 A)一只眼睛,你就让他把你的一只眼睛也打伤吧!(A 做着向 B 的眼睛打去的样子) 3.问题思考:小品中的国王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哪一位国王?他有哪些历史贡献? 提示:汉谟拉比。他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对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统一,保持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过渡:国王的判决有法律依据吗?依据是什么?涉及哪些方面的法律规定?指导学生学习《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教师对着图片讲述:法典条文刻在一个高达八英尺的石柱上……石柱上端,雕有两个像:一为太阳神的像,坐于右边;一为汉谟拉比的像,立于左边;这图案所表示的为汉谟拉比王接受太阳神的法典之意,也是神统治的一种表现。法典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全文共 282条……被刻在一个2.25米高的玄武岩石柱上。该法典很多条文是用来处理自由民的内部关系的,处理的原则就是“以牙抵牙,以眼还眼”……法典还规定了一些更严厉的条款:逃避兵役的人一律处死;破坏桥梁的人将受到严厉处罚甚至处死;帮助奴隶逃跑或藏匿逃亡奴隶的人,都要处死……正是依靠这部法典,汉谟拉比时代的巴比伦社会,成为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中统治最严密的国家。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汉谟拉比法典》”一目,并结合上述材料归纳《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历史地位。

 4.问题思考:小品《打架》中国王的判决有何原则?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罚原则?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补充:补充说明古巴比伦有三种人,有权自由民、无权自由民和奴隶。如果将小品中的自由民 A 换成是奴隶,那国王对自由民 B 的判决就不同了,只是赔偿该奴隶的主人购买这位奴隶的价格一半...

篇二: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教案

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 第 1 1 课

 古代埃及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图片和相关资料分析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理解尼罗河在埃及的重要地位;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分析自然环境影响文明产生,进一步认识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埃及的金字塔,围绕金字塔之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就 教学难点:分析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希罗多德说过:“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1 课:古代埃及。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一)古埃及的自然环境——尼罗河 1.图片展示:

 国际空间站拍摄地球夜景:尼罗河岸灯火通明 2.材料展示:古代埃及诗歌《赞美尼罗河》: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让我们歌唱!你滋润了太阳神赋予的土地,养育着所有的人民,让我们在干涸的沙漠里畅饮!你慷慨无私地给予我们所有美好的东西!

 3.教师提问:

 (1)解释歌词“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

 提示:尼罗河是唯一水源,为人类生存提供条件。

 (2)解释歌词“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提示:定期泛滥,利于农业发展。

 (3)还有什么“美好的东西”? 提示:便于航行。

 4.教师小结:尼罗河为人们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定期泛滥促进了古埃及农业的发展;而其平缓的河

 水以及盛行风又提供了便利的航运条件;这些有利条件促进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二)象形文字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象形文字字母—英文字母对照表” 2.教师提问:请学生猜测其中几个文字的含义并说说象形文字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与事物形状相似。

 3.资料链接:纸莎草纸 古埃及人在距今 5000 年前发明了纸莎草纸,纸莎草纸的制作材料是纸莎草。它盛产于尼罗河沿岸的水生植物。人们将纸莎草的粗茎切割下来,剥去外皮,将里面柔软又有韧性的茎芯儿切成薄片。再将切成片儿的茎芯横、竖编织或叠放。然后用锤子将两层茎芯儿敲打,直至融合成一张薄纸。融为一体的薄片儿在经过晒干、打磨等工艺处理后,世界上最早的纸就诞生了。

 4.教师小结:象形文字是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古埃及人民创造的文明成就。

 目标导学二:金字塔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图片 2.教师提问:埃及有句古谚语:人类畏惧时间,而时间畏惧金字塔。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金字塔。想象一下古代埃及人是如何搬运、建造金字塔的? 提示:学生自由回答;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后人有几种推想:(1)用一个巨大的杠杆,一段用绳子绑住石块,另一端通过人力将石块吊往上方,然后将石块逐步往上堆砌。(2)用土堆成斜坡,利用木质滚轴将石块拉上去土堆是环绕金字塔螺旋上升。也有人认为,第(2)种方法土堆的清除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而推测开始用土堆,然后用杠杆。也有些人认为,金字塔是由外星人建造的,因为他们觉得古人没有这么高的智慧来建造这么伟大的建筑。

 目标导学三:法老的统治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法老的图片 2.教师提问:说说古埃及法老的地位是怎样的?

 提示: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他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3.思维延伸:埃及法老们为什么要给自己修筑金字塔? 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修筑豪华的陵墓,以备在冥世间继续生活,同时也是为了宣扬法老至高无上的宗教神权和世俗专制统治的权力。

 三、课堂总结

 金字塔外形雄伟壮观,内有许多甬道和墓室相通,还有绘画、雕刻等艺术品,实际上是一座地下宫殿。国王的尸体经防腐处理,制成了干尸,放置在棺木中,这就是“木乃伊”。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 板书设计 1.自然环境

 2.文明历程:

 3.文明成就:太阳历、数学、象形文字、解剖学、金字塔等 4.法老统治 4 教学反思 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让学生走上台演讲,是最令孩子们兴奋的时刻,他们所表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种教师当“导演”,学生当“主演”的课堂教学方式,给他们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 第 2 2 课

 古代两河流域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 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 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 3月至 7 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 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 2.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由苏美尔人发明,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1.教师讲述:公元前 18 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2.学生活动:(学生小品表演) 国王:“我是古巴比伦城邦的第六任国王,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为了四方之王。但我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实在太多,我已命人编成了一部法典,这下处理事情就有依据了。”

 两自由民正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

 国王:“你们两个混蛋在干什么?给我住手!” 两自由民发现是国王,立即停了下来并向国王行礼。

 自由民 A:“我尊敬的国王,他两天前把我的一只眼睛打伤了,疼死我了。我要找他算账。” 自由民 B:“是他先侮辱我是奴隶,我才打他的。” 国王:“好了,好了,我来给你们判决,你(自由民 B)打伤了他(自由民 A)一只眼睛,你就让他把你的一只眼睛也打伤吧! (说完 A 做着向 B 的眼睛打去的样子) 3.教师提问:(1)小品中的国王是古巴比伦的哪一位国王?(2)国王的判决有法律依据吗?依据是什么?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法律规定?举例说明之。(3)这样的判决有何原则?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罚原则? 4.教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1)时,指出国王汉谟拉比是一位勇猛过人精通谋略的国王,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便于在位的第二年开始编制法典。

 学生回答问题(2)时,指导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组成部分和内容。并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

 学生回答问题(3)时,补充说明古巴比伦有三种人,有权自由民、无权自由民和奴隶。如果将小品中的自由民 A 换成是奴隶,那国王对自由民 B 的判决就不同了,只是赔偿该奴隶的主人购买这位奴隶的价格一半的钱就可以了。

  5.教师小结:《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6.问题思考:讨论并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提示: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三、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在西亚地区奔腾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养育了人类,在适合人类农业耕作的自然环境中催生了灿烂的文明。苏美尔人创立了楔形文字,并用文字保留了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国王还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成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3 板书设计 1.自然环境

 2.文明历程:

 3.古巴比伦王国:君主专制制度 4.《汉谟拉比法典》:严格的社会等级 4 教学反思 古巴比伦在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就做到了国家有法可依,实在是不简单。法典对维护奴隶阶级的利益和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起了很大作用,这也是法典的先进之处,所以法典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并成为研究古巴比伦奴隶社会的第一手材料,它不愧为世界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 第 3 3 课

 古代印度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3 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 1500 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 6 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平等”、“ 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平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杨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2.拓展延...

篇三: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教案

战争 全面爆发 扩大1938

 1939.9.3

  1941走向战争 全面爆发 扩大1938

 1939.9.3

  1941吞并奥地利慕尼黑阴谋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吞并奥地利慕尼黑阴谋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德国突袭波兰后英法对德宣战德国突袭波兰后英法对德宣战太平洋战争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苏德战争西线攻势波兰西线攻势波兰— 丹麦— 挪威— 荷兰— 比利时— 法国— 英国

 〖思考〗手 ?大战初期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为什么屡屡得手?大战初期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为什么屡屡得手?① 英法等国推行 绥靖政策 (主要原因)③ 受侵略国 未能团结 起来, 各自为战,被德国各个击破,被德国各个击破你认为在这样的态势下,反法西斯国家怎样做才能尽快打败法西斯国家?你认为在这样的态势下,反法西斯国家怎样做才能尽快打败法西斯国家?②法西斯国家比较成功地采取了 闪电战的战术

 阅读教材P90 ,试归纳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背景① 苏德战争爆发后…………③ 太平洋战争爆发…………②《大西洋宪章》发表…………1942年1月1日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 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 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这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时间、标志:标志:时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时间、标志:标志:时间: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中、苏、美、英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白宫正式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署《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月,中、苏、美、英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白宫正式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意义/作用: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彻底改变了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彻底改变了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使得二战的性质变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使得二战的性质变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7月~1943年2月)—— 二战的转折点中途岛海战(1942年6月)—— 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阿拉曼战役(1942年10月)—— 北非战场的转折点意大利投降(1943年9月)—— 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充分表明: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1943年战争的主动权都已转入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手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1943年战争的主动权都已转入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手中。

 (一)斯大林格勒战役

 3、经过:2、时间:3、经过:2、时间:

 1942年7月——1943 年2月 月苏军展开巷战,顽强抵抗,后发动冬季反攻,1943年2月,全歼被围的德军苏军展开巷战,顽强抵抗,后发动冬季反攻,1943年2月,全歼被围的德军4、历史意义:欧洲战场(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欧洲战场(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①斯大林格勒是连接苏联欧洲部分南北水路交通的枢纽和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希特勒为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的窘境,决定先集中力量打垮苏联。1、背景:两个转折两个转折1942年7月,希特勒发动夏季攻势,德军逼近斯大林格勒5、作用:

 使轴心国损失了大批的主力部队,其信心严重受挫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各国人民苏联迅速转入反攻,开始收复沦陷的领土使轴心国损失了大批的主力部队,其信心严重受挫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各国人民苏联迅速转入反攻,开始收复沦陷的领土

 斯大林格勒战役—— 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每一座楼房都是一个碉堡,苏军士兵顽强地打击敌军

 斯大林格勒的工人们响应政府号召,纷纷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工厂斯大林格勒的工人们响应政府号召,纷纷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工厂

 在满是瓦砾和废墟的城中,苏联第在满是瓦砾和废墟的城中,苏联第62集团军顽强抵抗,在城中的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内都发生了激烈的枪战。斯大林亲自下令,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该城。每一座房屋,只要有苏联军人,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要成为敌人攻不破的堡垒。集团军顽强抵抗,在城中的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内都发生了激烈的枪战。斯大林亲自下令,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该城。每一座房屋,只要有苏联军人,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要成为敌人攻不破的堡垒。

 斯大林格勒几乎被夷为平地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中进行战斗斯大林格勒几乎被夷为平地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中进行战斗

 巷战— 一房一巷都不能失去

 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军经此战役后,元气大伤。从此,德军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苏军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发生了瓦解,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变。因此,德军经此战役后,元气大伤。从此,德军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苏军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发生了瓦解,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变。因此, 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二)中途岛海战(中途岛战役)为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1942年6月,日军进攻美国的太平洋海军基地中途岛。美国为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1942年6月,日军进攻美国的太平洋海军基地中途岛。美国 成功截获了日军的密码,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最后,美国以少胜多,日军损失惨重。从此,,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最后,美国以少胜多,日军损失惨重。从此, 美国取得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中途岛海战中一幕

 日本航母舰队旗舰“赤诚”号被击中后,下层甲板中的弹药爆炸。日本航母 “加贺”号下沉。日本航母舰队旗舰“赤诚”号被击中后,下层甲板中的弹药爆炸。日本航母 “加贺”号下沉。

 阿拉曼(三)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的转折点(1942年10月)

 阿拉曼战役中英军缴获德军坦克阿拉曼战役使德、意法西斯丧失了在北非的主动权。阿拉曼战役使德、意法西斯丧失了在北非的主动权。德军陆军元帅隆美尔英军陆军元帅蒙哥马利

 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转折性战役简表战役名称 斯大林格勒战役 中途岛海战 阿拉曼战役战场 苏德战场 太平洋战场 北非战场时间 1942年夏至1943年春 1942年夏 1942年秋交战双方 苏军与德军 美军与日军 英军与德意联军意义成为苏德战争和“二战”的转折点日军丧失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成为苏德战争和“二战”的转折点日军丧失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四)意大利投降1942.10~111942.7~1943.21943.9意大利投降1943 年9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意大利最后参战,最先投降。

 墨索里尼夫妇暴尸街头示众墨索里尼夫妇暴尸街头示众

 背景:会议名称 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时间地点参与国主要内容成果会议名称 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时间地点参与国主要内容成果以列表的方式概括开罗会议与德黑兰会议的概况

 开罗会议发表《开罗宣言》,声明 日本攫取的中国领土,如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如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 归还中国。宣言声称,三国将坚持长期作战以。宣言声称,三国将坚持长期作战以 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 。1.背景:2.时间:3.参与国:4.主要内容:5.成果:1.背景:2.时间:3.参与国:4.主要内容:5.成果:(随着反法西斯力量在各个战场节节推进,盟国领导人相继举行会议,以加速战争进程,早日实现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943年11月下旬。(随着反法西斯力量在各个战场节节推进,盟国领导人相继举行会议,以加速战争进程,早日实现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943年11月下旬。美、英、中。讨论三国在缅甸配合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的问题。

 德黑兰会议三国达成协议,美、英将于1944年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苏联到时将在苏德战场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进行配合。;苏联到时将在苏德战场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进行配合。1.时间:2.参加国:3.主要内容:4.成果:1.时间:2.参加国:3.主要内容:4.成果:1943年11月底。苏、美、英。着重研究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以及战后处置德国等问题。着重研究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以及战后处置德国等问题。

 以列表的方式概括人民是诺曼底登陆的概况时间地点参与部队结果意义时间地点参与部队结果意义有人说,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是什么意思?有人说,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是什么意思?这是区别于当时苏德战场的另外一个战场,所以被称作欧洲第二战场。这是区别于当时苏德战场的另外一个战场,所以被称作欧洲第二战场。

 代号 “坚忍”的欺敌计划假登陆地点假舰队假盟军总部假盟军总司令 美国“战神”巴顿将军假登陆地点假舰队假盟军总部假盟军总司令 美国“战神”巴顿将军加来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登陆部队陆军司令蒙哥马利登陆部队陆军司令蒙哥马利“模拟舰队”;用飞机撒大量的锡箔片诺曼底登陆----“ 霸王行动”(1944年6月6日)

 ①成功制造了虚假情报,迷惑德军,从而保障登陆的顺利进行。①成功制造了虚假情报,迷惑德军,从而保障登陆的顺利进行。③ 恶劣的天气使德军放松警惕,为登陆制造了机会。②周密的登陆计划。

 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美、英和加拿大等国盟军5个步兵师、3个空降师在法国诺曼底沿海登陆。为此次登陆盟军集结兵力达287.6万人,6500艘战斗舰艇和运输船只,11000架作战飞机及2700架运输机。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美、英和加拿大等国盟军5个步兵师、3个空降师在法国诺曼底沿海登陆。为此次登陆盟军集结兵力达287.6万人,6500艘战斗舰艇和运输船只,11000架作战飞机及2700架运输机。这是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这是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

 在登陆舰的掩护下,步兵们穿者救生衣,在齐胸的水中前进

 苏德战场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德国陷入两面夹击欧洲第二战场开辟德国陷入两面夹击

 四、诺曼底登陆1.时间、地点:2.参与部队:3.结果:4.意义:1.时间、地点:2.参与部队:3.结果:4.意义:1944年6月6日凌晨 法国诺曼底以 美、英为主力的盟军盟军成功登陆,建立起向德国腹地进攻的战线。①为主力的盟军盟军成功登陆,建立起向德国腹地进攻的战线。① 是世界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战役。② 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德国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③ 极大地打击了德国的军事力量,加快了战争的最 后胜利 。知识梳理诺曼底登陆----“ 霸王行动”(1944年6月6日)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1942.1 ,华盛顿, 《联合国家宣言》大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7~1943.2中途岛海战:

 :1942.6, ,阿拉曼战役:

 1942.10国际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诺曼底登陆:

 :1944.6, ,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苏德战场的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北非战场的转折点——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北非战场的转折点——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讨论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以及战后如何处置德国等问题讨论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以及战后如何处置德国等问题讨论三国在缅甸配合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的问题。讨论三国在缅甸配合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的问题。1943.11一个同盟两次会议三个战场三次战役一次登陆

 一个同盟两次会议三次战役一次登陆

 第2课时

 雅尔塔会议1.背景:2.召开:1.背景:2.召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已经大大有利于盟国,德国的崩溃指日可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已经大大有利于盟国,德国的崩溃指日可待。1945年2月 ,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在苏联的雅尔塔 举行会议。丘吉尔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

 (提醒: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是由雅尔塔会议确定的,即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是由雅尔塔会议确定的,即在此基础上建立的 美苏两极 格局 。)3.内容:4.影响:A. 三国将共同击败德国,迫使它无条件投降;B.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三个月内,,迫使它无条件投降;B.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三个月内, 苏联将参 加对日作战;C.讨论了;C.讨论了 战后成立联合国的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最重要的一次会议。A.它规划了战后世界和平,确立了三大国合作原则,同时又有三大国主宰世界的色彩,这些的一次会议。A.它规划了战后世界和平,确立了三大国合作原则,同时又有三大国主宰世界的色彩,这些对战后的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战后的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协调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加快战胜法西斯的步伐;。B.协调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加快战胜法西斯的步伐;

 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是在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上决定成立的。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的签订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宪章》规定:将联合国最重要的职能交给安理会,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是在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上决定成立的。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的签订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宪章》规定:将联合国最重要的职能交给安理会, 安理会由五个常任理事国(中、苏,美、英,法)安理会由五个常任理事国(中、苏,美、英,法)

 和六个非常任理事国(1965年增至10个)组成;任何实质性问题必须经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即...

篇四: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教案

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3 3 课

 古代印度

 部编人教版 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教学课件

 导入新课 新课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导入新课

 材

 料:

 印度自 1947 年独立以来, , 政府一直试图消除种姓制度, ,但结果并不理想。复杂的世袭种姓制度将印度社会划分出等级森严的阶层。

 1955 年起, , 印度法律允许跨种姓通婚。但大部分印度人仍只与同种姓的人联姻, , 以免受到配偶 “ 高种姓 ” 亲属们 “ 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迫害 ” 。最近, , 在孟买附近的巴尔克尔城, , 法院判处因不满姐姐与 “ 低种族 ” 通婚而杀害4 4人的迪利普 · 蒂瓦里等3 3 名男子死刑。最高法院指出, , 这种“ 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杀害 ” 是野蛮行为, , 并下令警方保护通婚的夫妇。法院将种姓制度叫做“民族的诅咒”。

 —— 东方网文章 《 印破陋习出新招: : 不同种姓通婚奖励 1000 美元 》

 种姓制度

 学习目标

 1.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 ,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2.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

 3. 掌握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新课 探究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对比观察两幅地图,找出印度河流域、哈拉巴、摩亨佐 · 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在亚洲次大陆。包括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这里有两条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东面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他为天竺。

 印度河印度河

 印度河流域的国家 时

 间:

 公元前 1500 年左右;

 种

 族:

 雅利安人;

 孔雀王朝:

 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雅利安人入侵

 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请问: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埃 及

  大约在公元前 2500 年左右,这里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小国。但后来来自北方的白种人自称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他们征服了当地居民,建立起一些奴隶制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第一等级

 第二等级

 第三等级

 第四等级

 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贱民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婆罗门编造说: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种姓等级金字塔示意图

 1. 种姓制度的特点:

 1 1 )种姓界限森严;

 2 2 )等级低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

 3 3 )种姓实行内婚。

 2. 种姓制度的影响:

 严重地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目标导学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同学们都看过 《 西游记 》 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

 时

 间:

 公元前6 6 世纪;

 创始人:

 乔达摩 · 悉达多;

 佛教教义:

 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佛教的传播 公元前3 3 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古印度象兵

 课堂小结

 古代印度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地理位置

 森严的种姓制度

 释迦牟尼创建佛教

 雅利安人入侵

 孔雀王朝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随堂训练

 1. 印度种姓制度中,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的等级是(

 )

 A A .吠舍

 B B .刹帝利

 C C .首陀罗

 D D .婆罗门

 A A

 2. 在一部反映印度古代社会生活的电影中,符合印度种姓制度的史实是 (

 )

 A A .刹帝利命令婆罗门率兵出征

 B B .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

 C C .吠舍在法庭上审判犯人

 D D .首陀罗在自家的农田里劳动

 B B

篇五: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教案

学内容 第 3 课 西方文明之源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

 古代希腊文明的渊源, 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亡。

 2、 掌握:

 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实质和古代罗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过程与方法 1、 思考探究观察分析: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有何启示? 罗马历史发展线索怎么样?

  2、 议论解疑综合归纳:

 如何评价伯利克里改革? 欧洲文明的起源与亚洲文明的起源有什么不同? 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情感与价值观 1、 唯物史观: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 古代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基础之上的, 说明奴隶社会的确比原始社会进步;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海上贸易和工商业发达, 亚非文明古国以农业经营为主, 说明了不同的地理环境, 造就了不同的经营方式和文明类型。

 2、 人文素养: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 证明了改革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罗马帝国建立后, 由于内战停止, 政局稳定,出现了“罗马和平” 时期, 说明社会安定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教学难点 全面辩证地认识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实质;结合地图, 把握古代罗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讨论归纳、 知识串联法、 点面交叉法 教 学 过 程 一、

 情景 导入

  1、 组织学生温故知新:

 ①请说出公元前 2500 年左右的四大古代文明名称及其产生的大致时间。

 (埃及文明,公元前 3500 年; 两河流域文明, 公元前 3500 年; 印度文明, 公元前 2500 年; 中国文明, 公元前 2070 年。)

 ②上述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 这些文明都处在哪两个纬度之间? 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③14 页导入框“木马计” 的传说与下列哪些人物有关? ( B )

 A.、 该亚

  B、 厄瑞斯忒

  C、 汉谟拉比

  D、 胡夫 2、 承上启下, 教师讲授:

 “木马计” 就是第一课所学的希腊传说中, 厄瑞斯忒的父亲阿伽门农远征特洛伊所使用的。

 这里提到的特洛伊战争, 就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激烈碰撞。

 它反映了 当时除了亚非大河流域的东方文明之外, 欧洲的西方文明也已经诞生。

 现在, 让我们一起探索西方文明之源。(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 交流、 讨论、 练习)

 二、

  合 作 探 究 (一)

 雅典城邦的繁荣 1、 希腊的早期文明为什么被称作“爱琴文明” ? (运用课件播放《古代希腊》 地图, 扼要介绍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 强调指出:

 亚非文明古国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 是大河文明, 而古代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 是一种海洋文明。)

 2、

 古代希腊与今天的希腊国家一样吗? 它的地理范围怎样? (学生结合地图回答:

 古希腊是一个地区而非一个国家, 其地理范围与今天希腊国家的版图不同, 包括希腊半岛、 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的西部海岸。)

  3、

 爱琴文明发祥地在哪里? 爱琴文明的中心在何地?(克里特岛、 迈锡尼)4、

 从爱琴文明衰落后四五百年, 到公元前 8 世纪, 古希腊开始出现奴隶制城邦。

 古代希腊形成的奴隶制城邦中, 最重要的是哪两个城邦? (要求学生在各自的《填充图》 中填出斯巴达和雅典)

 5、

 斯巴达、 雅典两城邦各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 老师归纳)

 6、

 斯巴达:

 内陆、 崇尚武力、 经营农业;

  雅典:

 近海、 崇尚文化、 工商业发达、 奴隶制共和国。

 8、

 斯巴达崇尚武力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雅典为何工商业发达? (斯巴达境内被征服居民人数数倍于斯巴达人, 需要用暴力镇压反抗以维持统治;雅典境内多山、 临海且有良好的港湾, 在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对外开放对内民主的政治模式。)

 9、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 归纳成以下表格)

 政治上 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经济上 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 文化上 文化昌盛, 重视教育, 人才辈出 10、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有何启示? (原因是伯利克里当政时期进行一系列改革:

 扩大公民权利、 鼓励学术研究、 重视教育、 发展文艺; 启示:

 改革是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

 11、 如何评价伯利克里时代高度发展的奴隶主民主政治? (第一, 它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 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成为一种典型范例, 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产生一定影响; 第二, 它是奴隶主民主政治, 本质上仍然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能够享受到民主权利的成年男性公民只占雅典人口的 1/6。)

 12、 请根据 19 页“自由阅读卡” 回答:

 怎样认识奥运会的作用? (奥运会源于古希腊城邦时代人们祭神活动和健身娱乐的需要, 形成了“神圣休战”等“奥林匹克精神”, 有利于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3、 根据 16 页“动脑筋”:

 假设你生活在公元前 5 世纪的古代希腊, 你愿意生活在雅典还是斯巴达? 为什么? (本题是开放性问题, 可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 只要论之有据, 言之有理即可。

 例如课件所示——男生:“雅典好。

 那里很民主, 我可以享受公民的许多权利。” 女生:

 “当时雅典公民在居民中所占比例还不到 1/3, 成年男性公民则只占 1/6, 享有民主权利的只是少数人。”)

  (二)

 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1、 演示课件,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标注罗马共和国建立的地点和时间, 并共同朗读 16 页的英文谚语。

 演示课件, 动态介绍罗马共和国的扩张和罗马帝国的建成。

 2、

 罗马历史发展线索。

 3、

 向学生介绍布匿战争。

 4、

 指导学生对照 16 页“意大利半岛” 和 17 页“公元前 2 世纪末的罗马”两幅地图, 感知罗马领土变化情况。

 同时强调:

 汉朝丝绸之路的西端 “大秦” 指的就是古代罗马。

 5、

 教师指出:

 罗马由共和国发展为帝国的原因是社会危机严重, 奴隶主贵族要求独裁统治, 以稳固政权。

 6、

 在罗马共和国社会危机中爆发的大规模奴隶起义是谁领导的? 此次起义被镇压后, 谁建立了独裁统治? (斯巴达克, 凯撒)

 7、

 罗马帝国的实际建立者是谁? 他在哪一年开始独揽大权? (屋大维, 公元前 27 年)

 8、

 教师指出:

 罗马帝国建立后, 由于内战停止, 政局稳定, 出现了“罗马和平” 时期, 说明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后来罗马帝国在 395 年分裂成东、 西两个帝国。

 其中的西罗马帝国在 476 年灭亡, 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的结束。

 联系中国奴隶社会结束的公元前 475 年进行比较, 两者数字几乎相等, 但是却有公元前、 后之别, 中国进入封建时代实际上比西方早了近千年。(应当用副板书进行时间轴演示)

 9、

 公元前 475 年

 公元元年

 公元 476 年

 |

  475+476=951

 三、

 总 结 提 高 学生探讨:

 欧洲文明的起源与亚洲文明的起源有什么不同? 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兴起于海洋旁边, 海上贸易和工商业特别发达; 亚非文明古国兴起于大河流域, 以农业经营为主。

 这说明了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经营方式和文明类型。)

  四、

 巩 固 练 习 1、 完成第 19 页“练一练”:

 下列对雅典奴隶制民主高峰期的描述中, 错误的一项是(D)

 A、 文化发达

 B、 经济繁荣

  C、 教育兴盛

 D、 全体居民有权参政

  2、

 罗马帝国的建立者是(D)

 A、 伯利克里

 B、 希罗多德

  C、 凯撒

  D、 屋大维

 3、 古代希腊、 罗马的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征服战争? (特洛伊战争、 布匿战争等)

  4、 完成《世界历史填充图册· 九年级上》 第 5 页各题。

 5、 根据《新学案》 9-13 页, 掌握本课[知识网络], 完成[自我测评]和[第一单元自测题]。

 6、 提醒学生预习第 4 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板书 设计

 (一)

 雅典城邦的繁荣 : 兴起 → 建立→ 繁荣: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繁荣表现 政治上 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经济上 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 文化上 文化昌盛, 重视教育, 人才辈出 (二)

 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兴起 → 建立 → 发展→ 灭亡 备

 注 参考资料:

 《黄牛课件网》、 百度文库 反

 思

篇六: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教案

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第 第 1 17 7 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过程,掌握两次内战,共和国与护国政治,封建王朝复辟和“光荣革命 1”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权利法案》的学习分析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进步性,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逐渐树立民主与法治的意识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革命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一种新社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具有曲折性;通过对权利法案的了解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由人治到法治、专制到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权利法案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保守性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假如你是生活在 17 世纪英国的一位手工工场主,你有着大片的牧场和农场,雇佣了成百上千的工人,并借助国家独特的地理位置(岛国),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迅速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但国王却收取繁重的税收,还常说“君权神授,我就是上帝”,并让你把你的商品交给国王专卖。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办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17 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1.教师提问:从提供的导入新课材料中引导学生概括关于英国的几个关键词。

 提示:手工工场主(资产阶级)

 君权神授

  商品专卖 2.问题思考:阅读教材并结合上述问题,思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对英国资本主义成长非常有利,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发展必然要求在政治上的地位。

 (2)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具体从英国毛纺织业手工工场的情况可以说明,“圈地运动”中形成的一些新贵族与资产阶级利益相通,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专制。

 (3)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发生激烈的冲突。

 目标导学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概况。

 提示:1628 年,议会向国王呈递《权利请愿书》,表达了议会限制王权的意图;1640 年,议会重新召开,不断抨击国王专权,发生内战。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想想,资产阶级要限制王权,国王肯定不会同意,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可 调和,必然要发生战争,战争的过程如何呢?

 提示:1642 年查理一世宣布讨伐议会,公开挑起内战,内战爆发后,训练有素的王党军队,一直打到离伦敦仅 50 公里的牛津。议会军节节败退,议会内部一片混乱,后由克伦威尔招募的农民军扭转战局,拯

 救了议会,取得了内战的胜利。

 克伦威尔像 3.教师讲述:内战胜利了,国王成了阶下囚并被处决了,表明了新的社会政治制度在英国诞生,1649年 5 月 19 日,议会正式宣布英国为共和国,大权落到了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军队手里。克伦威尔在 1653 年解散长期议会,就任护国主,实行护国政治,实际上他是一个大独裁者,现在国家的一切都由他一人掌握,他的野心开始暴涨,1657 年,他把护国主由终身制改为世袭制,共和国名存实亡。但他的儿子继位后,政权又落入到高级军官集团手中,1659 年护国政府被推翻了。

 4.教师过渡:现在新政府垮台了,谁来统治国家呢?

 目标导学三:《权利法案》 1.教师讲述:护国政府垮台后,驻防苏格兰的蒙克将军进入伦敦控制了政权,同查理二世进行复位谈判。1660 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查理二世复位后,对革命进行反攻倒算。随后继位的詹姆士二世竭力恢复天主教势力。1688 年,面对恢复天主教会统治的威胁,议会中的各党派联合发动政变,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迎立他的新教徒长女玛丽和女婿威廉为国王,历史上把这次没有人民群众参加的不流血的政变称为“光荣革命”。

 2.教师过渡:现在革命成功了,那么建立的政府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政府呢?我们通过一部法律来了解它。

 3.材料展示:《权利法案》 不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征税;

 不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议员在议会内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

 4.教师提问:根据内容思考:《权利法案》确立了什么原则?主要目的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提示: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限制王权;(1)为限制国王的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2)英国从此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5.拓展延伸:根据权利法案确立的原则和目的,教师讲述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其含义和特点 含义:(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的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也称为虚君制。

 特点:

 (1)君权受到限制,法律高于王权; (2)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 (3)议会掌权(实际以首相或内阁为核心)。

 三、课堂总结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封建专制势力的胜利,是议会对国王的胜利。议会胜利的结果是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这是英国对欧洲乃至世界最大的政治影响:同时它为英国资本主

 义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加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3 板书设计 1.革命爆发的原因 2.革命的曲折经过、结束 3.结果:《权利法案》 4.意义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事实。学生活动时,要多为学生着想,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做好铺垫;分析《权利法案》时,让学生分点理解记忆,给学生留下充足时间分析思考,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而不是流于形式。讲革命的历史意义时升华得不够,应该指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的。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新事物的产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要经历一个曲折艰难的过程,才有可能破茧成蝶。

 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第 第 1 18 8 课

 美国的独立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英属北美的社会经济状况,认识美国建立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历史必然性;了解美国建立中的重大事件,认识其建立过程,理解其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有关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正义之战必胜;北美人民经过艰苦斗争,以弱胜强,终于赢得胜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独立战争的起因;过程 教学难点:战争的双重性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这是哪国国旗?有谁知道国旗上红白宽条和星星代表什么含义吗?

 当今美国是世界上的一个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是,200 多年前,它却是英国的殖民地。那么,美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18 课:美国的独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独立战争的序幕 1.教师讲述:美洲的最早居民是印第安人,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新航路发现后,欧洲殖民者开始到美洲开拓殖民地。从 1607 年到 1733 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地区,先后建立了 13 个殖民地。这个时候,在英属 13 块殖民地上生活着什么人呢?(欧洲移民,英国人、法国人、黑人、印第安人等)这些人为什么能联合起来对付英国,发动了这次美国独立战争呢? 2.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

 (1)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民族觉醒、争取民族独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英语成为通用语言,18 世纪中期美利坚民族形成。

 (2)英属北美 13 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3)英国对北美实行殖民统治: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

 政治上——高压政策激起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经济上——英国欲将北美殖民地作为它永久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总之: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损害了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利益,更加激起人民的不满、反抗和斗争,从而导致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

 目标导学二:华盛顿与独立战争 1.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 年 12 月)

 1774 年 9 月 5 日第一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代表共有 55 名,多为富商、银行家、种植园主。

 2.爆发:1775 年来克星顿枪声(4 月 18 日)

 3.建军:1775 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组建军队,乔治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

 4.建国:1776 年 7 月 4 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它标志着美国的诞生。《独立宣言》由杰斐逊起草,富兰克林等人润色。(7 月 4 日为美国国庆节)

 5.学生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独立宣言》节选部分。指出《独立宣言》的局限性: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不在解放之中。

 6.转折:1777 年萨拉托加大捷。此战役美国俘虏 6 名英国将军,300 名军官和 5000 名士兵,美国从此扭转了不利局面。

 7.合约:1783 年英国终于承认美国独立。

 “英王陛下承认合众国为自由、自主和独立的国家。” ——英、美在巴黎签署《英美合约》1783.9.3 8.表格展示:英、美对比 思考与讨论:弱小美国为什么能打败强大的英国? 提示:正义性;美国人民的必胜信念和长期斗争,领袖人物华盛顿发挥重要作用;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援助。

  9.教师过渡: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获得了独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组建政府。

 目标导学三:1787 年美国宪法 1. 教师讲述:1787 年 5 月,华盛顿在费城主持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 1787 年宪法。1787 年宪法确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2.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1)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美国获得了独立; (2)为美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3)为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推动了 18 世纪的欧洲革命; (4)《独立宣言》、1787 年美国宪法及其所确立的新型政治体制,是人类文明的可贵遗产。

 明确: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3.活动探究:

 三、课堂总结

 当我们看到当今世界美国举世无双的强大经济军事实力时,很难想象到独立战争初期的美国,真可谓小国寡民,势单力薄。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实力往往都是由小到大、由弱而强发展的,从来没有天生的大国、强国。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是北美殖民地人民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斗争、百

 折不挠的结果。

 3 板书设计 1.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 2.战争过程 3.《独立宣言》和 1787 年美国宪法 4.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4 教学反思 本课的材料选取及问题设计既结合社会热点,又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第 第 1 19 9 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了解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雅各宾派专政;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法典》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独创、灵敏的思维品质;从多种角度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作用;通过对拿破仑帝国败亡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战争的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人权宣言》;拿破仑帝国 教学难点:雅各宾派专政的特点与作用;对拿破仑的评价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也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双城记》

 《双城记》描写的是法国大革命前后发生在巴黎和伦敦的故事,它展现了法国大革命在历史上的进步性,同时也反映出法国大革命的进程是激进的,很多无辜的人受到伤害。历史真如《双城记》描述的那样纷繁复杂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 19 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去探寻它的真相,看看法国大革命究竟是一场怎样的革命?它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1.革命背景分析:

 (1)革命前尖锐的阶级对立——政治原因

 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比英国革命要晚大约一百五十年,当英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法国还处于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期,阶级关系处于十分尖锐的对立状态。它表现为:法国社会被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他们占人口总数不到 1%,但却占有全国土地数量的 2/3,并不承担任何纳税义务。而广大的第三等级却承担着国家的赋税和其他封建义务,尤其是工人、城市平民和广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他们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尖锐对立的阶级关系,使法国社会如同到处堆满了干柴,随时都有爆发革命的可能。

 (2)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的矛盾——经济原因(根本原因)

 18 世纪下半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很大发展,纺织业、冶金业和采矿业的发展最为迅速,其发达程度居欧洲大陆首位。对外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但封建专制统治却成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其表现为:封建政府不断提高税收;全国各地关卡林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对此,资产阶级十分不满,他们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封建特权,反对专制统治...

篇七: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教案

/p>

  录 第一单元

 人类文明的开端................................................................................................................................2 第 1 课 人类的形成.......................................................................................................................................2 第 2 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5 第 3 课 西方文明之源..................................................................................................................................9 第二单元

 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12 第 4 课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12 第 5 课 中古欧洲社会................................................................................................................................15 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18 第 6 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18 第 7 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21 第 8 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24 第 9 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27 第四单元

 步入近代...........................................................................................................................................30 第 10 课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30 第 11 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33 第 12 课 美国的诞生..................................................................................................................................35 第 13 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38 第 14 课 “蒸汽时代” 的到来..................................................................................................................41 第五单元

 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43 第 15 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43 第 16 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46 第六单元

 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48 第 17 课 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48 第 18 课 美国南北战争..............................................................................................................................51 第 19 课 俄国、 日本的历史转折.............................................................................................................54 第七单元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57 第 20 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57 第 21 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八单元 璀璨的近代文化................................................................................................................................63 第 22 课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63 第 23 课 世界的文化杰作..........................................................................................................................66

  第一单元

 人类文明的开端 第 1 课 人类的形成

 了

 解掌

 握思考探究观察分析 议论解疑综合归纳人类的出现、 氏族社会的产生 人类起源三阶段:

 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 人类怎样形成? “从猿到人” 进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什么?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原始社会怎样解体?

  人类是神(或上帝)

 造的吗? 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不同点? 国家与氏族组织有哪些不同点?

 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 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由于生产力的进步才导致原始社会解体、 国家产生, 所以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集体生产和劳动实践, 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 脑的发育, 最终使得人类完全从动物中脱离出来; 热爱劳动、 肯动脑筋, 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不断发展

 唯物史观

  人文素养

 氏族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人类怎样从猿到人进化而来

 1读了《赫胥黎在演讲》, 你是否愿意加入到“庄严的科学讨论中” ?

  牛津大主教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 他完全依据神话传说, 含有许多夸张、虚构的成分; 赫胥黎认为人和猿有同一祖先, 人是由类似猴子那样的动物进化而来的, 他所依据的是科学分析。

 现在就让我们一块了解这个科学分析的进程。(安排学生阅读全文, 作读书标记;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 交流、 讨论、 练习)

 1 人类起源的发展过程主要有哪几个阶段? (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

 · 教师强调:“猿类” 指生活在千百万年前的古代猿类, 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指从猿到人的过渡形态, 他们已能直立行走, 使用木棍、 石块等天然工具, 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 指已能制造工具, 真正进行劳动的人, 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2 根据第 3 页“动脑筋”:

 直立行走是不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为什么? (应该是的。

 因为:

 ①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 用于制造工具、 进行劳动等, 使得人类与动物有了根本的区别。

 ②直立行走开阔了眼界, 促进了脑的发育, 最终使得人类完全从动物中脱离出来。)

 3 根据第 3 页表格《完全形成的人》 进行课堂“接龙练习”:

  《完全形成的人》

 进化阶段 主

 要

 代

 表 早期

 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

 猿人 晚期

 印尼爪哇人、 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早期

 德国尼安德特人、 中国丁村人 智人 晚期 法国克罗马农人、 中国山顶洞人4 根据现代人的体貌特征, 世界上的人类分为哪些主要人种? (黄种、 白种和黑种)

 5 他们之间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 (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6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第 6 页自由阅读卡· 《美洲的早期人类》, 首先指出其中的“蒙古利亚种” 即黄种。

 然后说明:

 印第安人的体貌含有黄种特征, 就是历史上亚洲人种的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他们的体貌又含有黑种特征, 则是因为地理环境与非洲相似所起的作用。

 7 怎样批驳种族优劣论? (各人种之间, 在自然体质特征上虽有一定区别, 但无明显界限, 而且具有逐渐过渡的现象。

 这充分说明全世界各人种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 并具有共同的祖先。人种属于自然范畴, 绝无优劣之分, 种族主义者的种族优越论是站不住脚的。)

 8 教师介绍第 4 页插图《早期人类的生产活动》, 指出:

 在这种条件下, 人们必须结成群体才能生存。

 后来,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 这种群体从“居无定所” 发展到比较固定的血缘集团——“氏族”, 人类历史就此进入氏族社会。

  1 2 3

  A. 生产力发展:

 会制造工具, 能人工取火等。(以山顶洞人为例, 说明人脑对于自然的认识产生了飞跃)

 B. 婚姻关系变化:

 群婚→血族群婚。(以古代希腊崇拜大地女神该亚的传说为例, 说明当时人类社会的婚姻关系是不论行辈的, 尚处于群婚阶段。

 后来随着人们认识到近亲繁衍的害处, 对于婚姻关系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 逐步从群婚发展到血族群婚[在同一族群内, 辈分不同, 限制通婚; 同辈之间通婚则不受限制]。

 这种婚姻制度使得比较固定的血缘集团形成, 氏族产生。)

 4 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它是原始人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 使得人类具备了远比动物高级的理智性和社会性, 既避免了近亲通婚对人类素质的危害作用, 也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 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5 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不同点?

  历史阶段 生产力水平提高 母系氏族 采集、 渔猎为主, 农、 牧、 手工业大分工 父系氏族 农业、 畜牧业、 手工业发展, 商品生产出现 6 教师介绍厄瑞斯忒的传说, 反映当时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 强调指出:

 上表说明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人类社会就会根据人们在生产、 生活上的不同贡献, 自发调节人们的社会地位。所以,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7 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

 (A.时间:

 父系氏族晚期 B.过程:

 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剩余产品和家庭私有财产→奴隶和统治阶级产生→国家机构形成)

 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 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初期, 人们为什么必须结成小集体过群居生活? (生产力低下, 物质匮乏)

 教师讲解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

 男女地位变化 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男子开始支配社会

 8 比较国家与氏族的组成, 你觉得它们之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 (氏族是按血缘关系顺其自然组成的, 国家是按地域关系通过政府、 军队、 监狱等机构来组成的。)

 军队、 监狱等机构的设置, 证明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十分残暴的。

 为什么还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原始社会时, 虽然在血缘集团内部财产共有、 集体生活、 平等相处,但是那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人们生活也极端艰苦; 而且在不同的血缘集团之间, 互相杀戮非常残酷和野蛮。

 奴隶社会的阶级分化则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从整体上看, 人们生活的物质来源大大地丰富了, 精神上也逐步摆脱了蒙昧野蛮状态, 跨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比原始社会进步得多。

 ) 9

 1 完成第 5 页“练一练”:

 把下列完全形成的人进行分类(标上相应的字母):

 A.早期猿人

  B.晚期猿人

  C.早期智人

  D.晚期智人

 中国山顶洞人(D)

  德国尼安德特人(C)

 印尼爪哇人

 (B)

 中国丁村人

 (C)

  法国克罗马农人(D)

  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 (B)

 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 (A)

 准确地说, 上题7 个选项应当属于人类进化的哪个阶段? (B)

  A.正在形成的人

 B.完全形成的人

  C.猿人

 D.智人 “没有劳动, 就不会发生从猿到人的进化, 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和明天。” 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集体生产和劳动实践, 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 是促进头脑发育的前提。而头脑的发育, 最终使得人类完全从动物中脱离出来。

 所以, 热爱劳动、 肯动脑筋, 才能保证人类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并且不断地发展完善起来。)

 根据《新学案》, 掌握本课[知识网络], 完成[自我测评]。

 提醒学生预习第 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2 3 4 5

 2

  了

 解掌

 握思考探究观察分析 议论解疑综合归纳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 埃及、 巴比伦、 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埃及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筑的? 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是什么? 印度种姓制度怎样产生? 如何评价这个制度?

  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 古代人类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奴隶制度的实质如何?

  唯物史观金字塔、 汉谟拉比法典、 种姓制度都是用来维护统治阶...

篇八: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教案

3课 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知道秦朝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灭亡等基本史实。②理解秦朝速亡的原因和影响。③分析秦朝统一的条件、过程,探究秦朝统一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教学过程以探究、体验为中心,以创设情境为主线,以教师辅助为手段,给学生以合作探究和全面分析的机会。②着重体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等新课改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秦朝的历史,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②通过秦朝的灭亡,重点解释“以人为本”“仁政爱民”的人文关怀精神。③认识秦朝在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能正确对待华夏民族的发展,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作用及其影响;秦朝大一统封建国家初步建立的历史意义; 2、难点: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问答法、史料研读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 PPT 展示李白的诗歌《古风·其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学生齐读,老师提问“秦王何扫六合有哪些有利条件?又是如何进行扫

 六合的呢?” 讲授新课:

 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初步了解秦的史实,教师 PPT 展示知识点,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视频回答秦统一的历史条件,注意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一)秦朝的统一

 1、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 ①民心所向: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经济要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这都为统一准备了客观条件。

 ③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秦“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PPT 展示【学思之窗】韩国派遣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嬴政采纳郑国建议后,发觉这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 的人。为此,李斯上《谏逐客书》,改变了嬴政的主张,网罗了天下英才。

 ----《史记·李斯列传》 请学生阅读,从人才角度分析,为什么只有秦能够统一六国? 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⑤商鞅变法后,秦实行法治,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PPT 展示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归纳的知识点。

 2、秦朝统一的进程 结合《战国形势图》和《秦朝形势图》进行讲解,注意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①时间与战略:公元前 230 年至公元前 221 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战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②秦灭六国:相继灭掉东方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起新的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③南征越族北击匈奴:秦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并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秦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要求:在插图中找出长城的起止点)

 ④秦朝的疆域: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 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教师解释:北向户的概念:古人概念中的极南地区。因当地居民往往向北开门窗以纳日光,实际指北回归线以南,即今珠江三角洲。

 3、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将【学习聚焦】以下史料做成 PPT,要求学生阅读,然后进行思考并回答,得出结论: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空前统一的国家政权,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让学生花一两分钟去阅读教材,思考秦朝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培养其分析综合、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第一、主要措施 1、政治上,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教师解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概念;PPT 展示秦始皇“我已经讨平了六国,天下安定了.我的名字如果不改变依旧称王,显得和六国的国王没有多大的区别”引入君主专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内容 ①确立皇帝制度。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②中央设立三公九卿,负责管理全国的政务。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③地方上推广郡县官僚制。PPT 展示地方制度的廷议内容,请三组同学扮演不同的角色,归纳本组的主张 设立郡、县(道)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道)以下设乡、 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④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展示出土的秦律文献)。

 【合作探究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出现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拓展知识的空间。

 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地理原因: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的发展商业与手工业。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合作探究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作用与评价?引导学生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原因和内容去分析探究。

 (1)积极方面 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⑤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君主专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几千多年影响深远。

 (2)消极方面 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④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2、经济上,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编制户籍。(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3、文化上,书同文,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4、军事上,北筑长城、南修灵渠。

 5、习俗上,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第二、秦巩固统一的影响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板书小结】重点体现本堂课的知识结构

 秦朝依靠有利的主观、客观条件,秦王嬴政从公元前 230 年到前 221 年扫六合,结束了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为巩固统治,秦朝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强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

 【课堂练习】

 1《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形容的是哪一制度的特点(

 B

 ) A.三公九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郡县制 2.秦朝的郡县制比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D ) A.郡县官员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的管理机构 C.郡县官员与皇帝是君与臣的关系

 D.郡县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不能世袭 3.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下列属于他的功绩的是( B )

 ①灭掉六国,实现统一 ②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④实行分封制 ⑤焚书坑儒 ⑥修建灵渠 A.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⑥ C.①③④⑤⑥

  D.②④⑤⑥ 【课后作业】:结合所学知识,试以“你心目中的秦始皇”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清晰,史论结合,语言流畅。

 【课后阅读】《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全球通史》

篇九: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教案

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全套教案

 第一单元

  人类文明的开端( 1—3 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 事件、 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 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 将阅读、 听讲、 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 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 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2、 了解国家兴衰、 个人成就、 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文明古人类基本情况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6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活动课、 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 开国大典相关多媒体、 图 第 1 课 人类的形成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 使学生全面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 包括人类的出现、 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史实。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 使学生认识:

 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 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

 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本课的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教法、 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 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 标教学法。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课时]1 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 相关多媒体、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可借用《圣经》 中“亚当和夏娃” 的故事(也就是“上帝造人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提问, 从而导入新课。

 二、 讲授新课:

 1、 人类的出现:

 (1)

 讲清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 即“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 和“完全形成的人” 三个概念。“猿类” 是指生活在千、 百万年以前的古代猿类, 它们是人类的

 远祖; “正在形成中的人” 是指从猿到人的过渡, 他们已能直立行走。

 使用木棍、 石块等天然工具, 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 “完全形成的人” 则是指已能够制造工具、 真正进行劳动的人, 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2)

 关于人类进化史, 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 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

 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 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和已掌握的知识中全方位、 多角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

 组织系列式的议论和讨论, 并与教师的陈述和总结相结合。

 2、 教师简要介绍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背景, 参加会议代表的广泛性, 便于学生理解会议的重要作用, 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人民当家作主” 的含义打下基础。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资料片段或录音片段, 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3)

 关于人种的起源问题, 教师可结合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分子宣扬的“种族优劣论”和所谓的“白种人是最优秀的种族” 等相关言论, 引导学生积极探讨人种起源的原因, 驳斥“种族优劣论” 的邪说。

 考古发现, 晚期智人阶段, 人类已经遍布亚、 非、 欧、 美各洲大陆, 由于混血和地球各区域地理条件差别造成的巨大影响, 人类经遗传而造成的肤色、毛发、 鼻唇等也极不相同, 终于形成黄、 白、 黑三大人种。

 但这是外貌特征的差异, 各人种在体质和智力上并无优劣之分。

 人种的划分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变化而逐步形成的。

 近现代史上, 帝国主义宣扬的“种族优劣论” 是为他们的侵略战争服务的。

 3.“氏族社会” 是本课的重点。

 (1)

 提问:“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 人类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 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 ” 引导学生看书作答, 使学生对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 社会组织有初步的了解,也为下面讨论“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 等有关问题做准备。

 (2)

 讲述氏族社会的产生时, 应积极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婚姻关系的变化(即从血族群婚到族外群婚制的转变)

 角度去分析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

 通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3)

 利用[活动与探究] 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 组织讨论:

 问题一:

 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问题二:

 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

 打出讨论题后, 引导学生做好准备, 寻找答案。

 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相关内容及材料; ②在讨论氏族社会产生的作用时, 教师可作适当的提示和引导,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③讨论上述问题时,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自由议论,鼓励发表不同意见, 再选派代表进行概括和总结, 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 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

 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 二是看问题要全面。

 4.“原始社会的解体” 是阅读教材,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时要注意通过系列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探究能力。

 例如:

 (1)

 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 (2)

 国家与氏族组织相比有哪些不同特征? (3)

 为什么说残暴的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三、 最后教师可用本课标题“人类的形成” 作全课总结。

 投影图示:

  四、 课堂练习:

 (使用投影)

 五、 推荐作业:

 制作与本课有关的自由阅读卡。

 附:

 板书设计 一、 人类的出现 二、 氏族社会:

 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 三国家的产生:

 教后记: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学会从课本中“以正文为纲, 从多渠道获取信息”,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简短的历史材料, 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第 2 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

 包括埃及、 巴比伦、 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 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教学, 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实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金字塔的建造、 汉谟拉比法典。

 本课的难点是:

 一是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 二是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教法、 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 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 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 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 金字塔的建造、 汉谟拉比法典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

 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

 二、 导入新课:

 1.教师可利用课文导言中狮身人面像的故事, 让学生初步领略亚非地区大河流域灿烂而神奇的文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导入新课。

 三、 讲授新课:

 1.“金字塔的国度” 是本课重点之一。

 (1)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 7 至 8 页的内容及其相关历史资料, 让学生在现有条件下获取知识的有效信息;

 (2)

 利用多媒体手段, 放映有关尼罗河风光, 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的资料片, 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取课本外的知识信息,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

 组织系列讨论:

 利用课文中[动脑筋] 的栏目内容, 用投影仪或幻灯机打出讨论题:

 问题一:

 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

 问题二:

 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筑的?

 讨论时让学生畅所欲言, 自由发挥。

 最后选派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作最后总结。

 问题一:

 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话。

 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尼罗河与埃及文明两者的关系。

 在非洲广阔的土地上, 尼罗河由南向北、 倾泻而下, 注入地中海。

 古埃及人的活动范围, 南起尼罗河第一瀑布, 北至尼罗河三角洲。

 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 不仅使河流沿岸的土地得到灌溉, 而且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 便于农作物生长, 这就给古埃及人的生存、 繁衍提供了条件。

 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埃及人民, 而且也孕育了埃及文化, 马克思说:“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 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 古埃及的科学文化知识正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罗河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因此, 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 尼罗河河水犹如母亲甘甜的乳汁, 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儿女。

 问题二:

 金字塔的建筑, 从古到今都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

 传统的说法, 特别是史书(希罗多德的著作)

 的记载, 都认为是依靠奴隶的集体劳动建成的。

 但是在当时生产力水平非常低的情况下, 埃及人是如何用原始的工具将一人来高、 两吨半重的巨石从山上凿出? 又是如何将巨石从几英里甚至几十英里外运来, 再吊上甚至高达一百多米的塔顶? 对于这些问题, 无人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一些学者推断, 古埃及人是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点的, 他们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坡, 把巨石沿着斜坡拉上金字塔。

 就这样, 堆一层坡、 砌一层石, 逐渐加高就是金字塔。

 近年来, 又有一些学者推断金字塔并非地球人所造, 而是外星人所为。

 当然, 要真正揭开金字塔的建筑之谜, 还得依靠人们的不懈努力和勤奋研究。

 3.“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1)

 结合课本地图或教学挂图, 讲清“新月沃地” 的概念含义。

 (2)

 提问:

 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 有什么共同点? 由此使学生认识大河流域人类文明产生的共同规律, 为后面的“古代人类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 问题探究奠定基础。

 (3)

 讲述两河流域人类文明的产生, 着重向学生介绍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和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不必补充材料, 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

 (4)

 汉谟拉比法典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①适当介绍一下汉谟拉比法典被发现的经过(1901 年, 法国考古学家在伊朗的苏撒考古时发现, 后被劫夺到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 激发学生的兴趣。

 ②讲清汉谟拉比制定法典的目的和法典本身的历史价值。

 ③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中的小字材料, 然后根据法典的部分条款组织学生讨论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作陈述总结:

 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看, 它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强化奴隶主阶级的专政。

 在阶级社会里,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是维护国家政权的工具。

  4.“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教学时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 将研究性学习方法渗透到教学中去,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性思维能力。

 教学时建议教师:

 (1)

 结合课本地图《古代印度》 和插图《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 讲清古代印度地理范围,印度河流域的自然条件。

 (2)

 关于印度文明的兴起, 要向学生强调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祥地。

 约公元前 2500 年, 由印度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开始在印度河流域产生。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 属于印欧语系的一支游牧部落(即雅利安人)

 从中亚高原南下, 他们征服了印度居民, 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3)

 关于种姓制度, 教学时建议教师:

 ①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及其相关材料, 最大限度地从课文中获取有关种姓制度的知识信息;

 ②将下列问题制成投影片, 组织学生讨论:

 问题一:

 种姓制度是怎样产生的? 四个等级是否是造物主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的?

 问题二:

 不同等级之间的权力和义务有什么区别? 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对印度未来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③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 然后选派两位学生扮演吠舍与婆罗门, 就种姓制度展开辩论。

 辩论时,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自由发挥。

 ④布置学生在课后撰写一篇有关印度种姓制度的小论文(字数在 300 字左右)。

 5.最后, 教师利用教材 13 页的亚非文明地图, 最好制成精美的幻灯片并利用投影仪投影,对全课进行总结。

 6、 作业:

 课后练习。

 教后记:

  第 3 课 西方文明之源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 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概况, 包括古代希腊文明的渊源, 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亡。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 从而理解改革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本课的难点是一是对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全面辩证地认识, 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这对初中生具有一定理论思维上的难度; 二是对古代罗马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把握, 要求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现象发展演变的过程, 具有一定难度。

 [教法、 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 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 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 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 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相关多媒体、 历史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 导入新课:

 可以联系旧知识, 帮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主要亚非文明古国, 指出本课学习的内容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 由此导入新课。

 也可以利用导言框中的“木马计” 故事导入, 增强趣味性。

 三、 讲授新课:

 1、 开始讲授新课时, 建议先出示《古代希腊》 地图, 扼要介绍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点明亚非文明古国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 是大河文明, 而古代希腊文明发源于海洋, 是一种海洋文明。

 3.对爱琴文明教材用小...

篇十: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教案

课:人类的形成 一. 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一. 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史实本课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本课的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来看:通过中学二年的学习对有关生物、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学中我可利用有关生物、地理知识让学生思考人类出现的过程及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的特点。进行学科联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来看: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可以,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关内容,但少部分学生不太爱学习,学习能力差而且有点贪玩。教学时我应以鼓励学生为主,采取多元化评价方法让不同层次的有一定进步。

 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人类起源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

 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 1 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读了《赫胥黎在演讲》,你是否愿意加入到“庄严的科学讨论中”?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牛津大主教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他完全依据神话传说,含有许多夸张、虚构的成分;赫胥黎认为人和猿有同一祖先,人是由类似猴子那样的动物进化而来的,他所依据的是科学分析。现在就让我们一块了解这个科学分析的进程。

 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

  讲授新课:

 一、人类的出现

  教师:人类起源的发展过程主要有哪几个阶段?

 指从“完

 化石

 为什

 使得物中

 学生:猿教师强调从猿到人的完全形成的

 南方石 教师根据什么? 学生讨论得人类与动中脱离出来教师展示猿类→正在形:“猿类”过渡形态,人”指已能方古猿生活想第 3 页“动,回答:应物有了根本来。

 示图表(完全形成中的人”指生活在他们已能直能制造工具想像图

 动脑筋”向学应该是的。本的区别。②全形成的人进化阶段猿人早期晚期智人早期晚期人→完全形成在千百万年前直立行走,使具,真正进行

  学生提问:因为:①直②直立行走人)、图片。完段 期

 坦桑期 印尼爪期

 德国期 法国克成的人 前的古代猿使用木棍、行劳动的人

  直立行走是直立行走使走开阔了眼 完全形成的人主

 要桑尼亚奥都爪哇人、中国尼安德特克罗马农人猿类,它们是石块等天然人,他们已经

 是不是人类使双手解放出界,促进了人

 代

 表都威峡谷“能国元谋人和特人、中国丁人、中国山顶是人类的远然工具,但还经从动物中

  类进化史上具出来,用于了脑的发育,能人” 和北京人丁村人 顶洞人 远祖。“正在还没有进行中完全脱离出

 具有决定性于制造工具、,最终使得在形成中的行真正的劳动出来。

  南方古性意义的一步、进行劳动得人类完全从的人”动。古猿步?动等,从动

 化阶人类

 黄种的体

 逐渐自然

 存。族”

 北京人复原教师:中阶段。晚期智类分为哪些学生:黄教师:他学生:自教师指导种。然后说体貌又含有教师:怎学生讨论渐过渡的现然范畴,绝教师介绍后来,随着”,人类历二、氏 族原图

  国人类学家智人出现的主要人种?黄种、白种和他们之间的差然地理环境学生观看第明:印第安黑种特征,样批驳种族,教师总结现象。这充分无优劣之分第 4 页插图着生产力和史就此进入族 社会

 家把“完全形的同时,现代? 和黑种。

 差异是怎样境不同等多第 6 页自由安人的体貌含则是因为族优劣论?结:各人种之分说明全世分,种族主图《早期人和社会的进入氏族社会

  形成的人”代人种的差样形成的?种因素长期阅读卡·《含有黄种特为地理环境与 之间,在自界各人种在主义者的种族类的生产活步,这种群会。

 早期人

  分为早期猿差异也就显现期影响的结《美洲的早特征,就是历与非洲相似自然体质特征在生物学上族优越论是活动》,指群体从“居无人类的生产

  猿人、晚期现出来了。结果。

 期人类》,历史上亚洲似所起的作用征上虽有一同属一个物是站不住脚的出:在这种无定所”发产生活

 期猿人、早期根据现代人首先指出其洲人种的遗传用。

 一定区别,但物种,并具有的。

 种条件下,人发展到比较固

  山顶洞期智人和晚人的体貌特其中的“蒙传因素所起但无明显界有共同的祖人们必须结固定的血缘 洞人复原图晚期智人四个特征,世界上蒙古利亚种起的作用;他界限,而且具祖先。人种属结成群体才能缘集团——图 个进上的”即他们具有属于能生“氏

 教师: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

  学生:原始社会。

  教师:原始社会初期,人们为什么必须结成小集体过群居生活?

  学生: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

  教师讲解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

  A.生产力发展:会制造工具,能人工取火等。(以山顶洞人为例,说明人脑对于自然的认识产生了飞跃)

  B.婚姻关系变化:群婚→血族群婚。

  以古代希腊崇拜大地女神该亚的传说为例,说明当时人类社会的婚姻关系是不论行辈的,尚处于群婚阶段。后来随着人们认识到近亲繁衍的害处,对于婚姻关系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逐步从群婚发展到血族群婚[在同一族群内,辈分不同,限制通婚;同辈之间通婚则不受限制。这种婚姻制度使得比较固定的血缘集团形成,氏族产生。

  教师: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讨论,教师总结:它是原始人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使得人类具备了远比动物高级的理智性和社会性,既避免了近亲通婚对人类素质的危害作用,也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教师让学生比较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不同点并且填表。

 历史阶段 生产力水平提高 男女地位变化 母系氏族采集、渔猎为主,农、牧、手工业大分工 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氏族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生产出现 男子开始支配社会

  教师介绍厄瑞斯忒的传说,反映当时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强调指出:上表说明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就会根据人们在生产、生活上的不同贡献,自发调节人们的社会地位。所以,生产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教师: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

  学生:A..时间:父系氏族晚期

  B.过程: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剩余产品和家庭私有财产→奴隶和统治阶级产生→国家机构形成

  教师提问:比较国家与氏族的组成,你觉得它们之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

  学生:氏族是按血缘关系顺其自然组成的,国家是按地域关系通过政府、军队、监狱等机构来组成的。

  教师:军队、监狱等机构的设置,证明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十分残暴的。为什么还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原始社会时,虽然在血缘集团内部财产共有、集体生活、平等相处,但是那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生活也极端艰苦;而且在不同的血缘集团之间,互相杀戮非常残酷

 和野蛮。奴隶社会的阶级分化则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人们生活的物质来源大大地丰富了,精神上也逐步摆脱了蒙昧野蛮状态,跨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比原始社会进步得多。

 五、学生活动:

 讨论问题、回答问题 六、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简短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七、板书设计 第一课:

 人类的形成七、板书设计 第一课:

 人类的形成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大多数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类起源于(

 )

  A. 腊玛古猿

  B. 南方古猿

  C.海猿

 D.外星人

  2.人类最初经历的社会是(

 )

  A.原始人群

 B.氏族社会

 C. 奴隶社会

  D.封建社会

  3.根据人的体貌特征,世界人类分为(

 )

  A.黑种人 白种人

 B.有色人种 无色人种

  C.黑种人 白种人 黄种人

  D.黑色人种

 黄色人种 人

 类

 的

 形

 成

 人类出现 氏族社会

 完全形成的人 早期猿人 晚期猿人 早期智人 晚期智人 三大人种:黄白黑 母系氏族:

 血缘

  妇女主导

 知其母不知其父 公有 父系氏族

 :血缘

 男子主导

  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公有奴隶社会:

 私有制

 奴隶制 正在形成中的人南方古猿

 4.恩格斯说:“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这两段话表明

  A.男女分工现象出现,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

  B.男子的社会地位随着其经济地位的提高而提高

  C.男子取代妇女掌握了氏族的统治大权

  D.男子的经济地位随着其社会地位的提高而提高

 5.下列关于原始社会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一种社会形态

 B.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起始于 170 万年前,终止于公元前 21 世纪

  C.原始社会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时期

 D.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二、材料解析题

  6. 阅读下列材料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不过是几千寒热。” -毛泽东

  请回答:

  ①材料中认为人与猿的区别是什么?

  ②材料中反映的生产工具有哪些?

  ③材料中的“小儿时节”是一种什么社会?简述其情况。

  7.阅读下列材料

  我国古代有严格的姓、氏区别。姓,《说文解字》解释说:“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资因生以为姓。”由此说明人的姓是标志所由出生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最初是从女性来确定的。所以,一些出现较早的姓,如姬、姜、赢、晏等等,大都从女。

 回答:

  ①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我国的姓氏最早起源于何时?

  ②这一时期的社会有什么特点?

  三.问答题

  8.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

 9.“没有劳动,就不会发生从猿到人的进化,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和明天。”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2.A;3.C;4.B;5.C。

 二、材料分析题

  6.①磨制石器 。②石器、铜器、铁器 。

  ③原始社会; 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生产和消费都以集体为基础。

  7.①母系氏族社会。②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起主要作用,是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婚姻制度是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

  8.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所获得的产品除了维持劳动力的需要之外,还有剩余,这就给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私有财产和奴隶制的发展,于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父系氏族逐渐解体。在父系氏族社会末期,私有制进一步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奴隶主和奴隶、富人和穷人、氏族贵族和一般氏族成员之间的斗争,逐渐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少数奴隶主贵族为了保持他们既得的利益,镇压奴隶和劳动群众,势必加强暴力统治,把原来的氏族部落机关,转变为统治人民的工具。于是国家就产生了。

 9.集体生产和劳动实践,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促进头脑发育的前提。而头脑的发育,最终使得人类完全从动物中脱离出来。所以,热爱劳动、肯动脑筋,才能保证人类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并且不断地发展完善起来。

 八、课后反

  第二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二. 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八、课后反

  第二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二. 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以“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为主题,讲述了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由于课时的限制只需要掌握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各自文明遗存。人类早期文明——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应用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与今天。理解文明成果是广大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有学习目标,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高,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但学习自主性不太强,基础较薄弱,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一定要记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金字塔的建筑历史,认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实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金字塔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纪念碑;通过本课的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