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交叉遗传是显性还是隐性10篇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交叉遗传是显性还是隐性 显性 隐性 遗传

交叉遗传是显性还是隐性10篇交叉遗传是显性还是隐性 高考生物:遗传类型题十大总结 一、显、隐性的判断: ①性状分离,分离出的性状为隐性性状;②杂交:两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③随机交配的群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交叉遗传是显性还是隐性10篇,供大家参考。

交叉遗传是显性还是隐性10篇

篇一:交叉遗传是显性还是隐性

生物:遗传类型题十大总结

 一、显、隐性的判断:

 ①性状分离,分离出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②杂交:两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 ③随机交配的群体中,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④假设推导:假设某表型为显性,按题干的给出的杂交组合逐代推导,看是否符合;再设该表型为隐性,推导,看是否符合;最后做出判断; 二、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

 ①测交:若只有一种表型出现,则为纯合子(体);若出现两种比例相同的表现型,则为杂合体; ②自交:若出现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不出现(或者稳定遗传),则为纯合子; 注意:若是动物实验材料,材料适合的时候选择测交;若是植物实验材料,适合的方法是测交和自交,但是最简单的方法为自交; 三、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

 ①测交:选择杂合(或者双杂合)的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若子代出现1:1 (或者1:1:1:1),则符合;反之,不符合; ②自交:杂合(或者双杂合)的个体自交,若子代出现 3:1(1:2:1)或者 9:3:3:1(其他的变式也可),则符合;否则,不符合; ③通过鉴定配子的种类也可以;如:花粉鉴定;再如:通过观察雄峰的表型及比例推测蜂王产生的卵细胞的种类进而验证是否符合分离定律。

 四、自交和自由(随机)交配的相关计算:

 ①自交:只要确定一方的基因型,另一方的出现概率为“1”(只要带一个系数即可); ②自由交配:推荐使用分别求出双亲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再进行雌雄配子的自由结合得出子代(若双亲都有多种可能的基因型,要讲各自的系数相乘)。

 注意:若对自交或者自由交配的后代进行了相应表型的选择之后,注意子代相应比例的改变。

 五、遗传现象中的“特殊遗传”:

 ①不完全显性:如 Aa 表型介于 AA 和 aa 之间的现象。判断的依据可以根据分离比 1:2:1变化推导得知;

 ②复等位基因:一对相对性状受受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但每个个体依然只含其中的两个)的现象,先根据题干给出的信息确定出不同表型的基因型,再答题。

 ③一对相对性状受两对或者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现象; ⑤致死现象,如某基因纯合时胚胎致死,可以根据子代的分离比的偏离情况分析得出,注意该种情况下得到的子代比例的变化。抑或是发育到某阶段才会出现的致死现象,计算时注意相应比例的变化;

  六、遗传图解的规范书写:

 书写要求:

 ①亲代的表现型、基因型; ②配子的基因型种类; ③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包括特殊情况的指明)、比例; ④基因型的规范书写:常染色体上的、X 染色体上的(包括同源或者非同源区段)(前常后 X),要用题干中提到的字母,不可随意代替; ⑤相关符号的正确书写。

 七、常染色体和 X X 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的区分和判断:

 ①据子代相应表型在雌雄中的比例是否完全相同判断; ②正反交的结果是否相同,相同则为常染色体上,不同则为 X 染色体上; ③根据规律判断,即伴性遗传存在女患其父、子必患;男患其母、女必患等等特点; ④设计杂交组合根据子代情况判断:

 八、“乘法原理”解决自由组合类的问题:

 解题思路:对于多对等位基因或者多对相对性状类的遗传问题,先用分离定律单独分析每一对的情况,之后运用“乘法原理”对两种或者多种同时出现的情况进行整合。

 九、染色体数、型异常的配子(或者个体 )的产生情况分析:

 结合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部分内容,通过减数分裂过程分析着手,运用简图展现过程。

 几种常见的来源:

 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 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之后,某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某一极; ③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之后,由姐妹染色单体发展形成的两条染色体未分离,移向同一极;

 (注意:在分析某异常配子形成时,②与③一般不同时考虑)

 十、遗传系谱图类题目的分析思路与考查类型归纳:

 遗传系谱图是遗传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公认的难点,平时练习时要多注意归纳总结,概括出此类题试题的规律和解题思路,从而可以达到从容应对。

 1、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

  遗传方式 典型病例 遗传特点 概括口诀 ① 常染色体隐性 如白化病 先天性聋哑 ①隔代发病 ②患者为隐性纯合体 ③患者男性、女性相等 无中生有, 女儿患病 ② 常染色体显性 如多指症 软骨发育不全 ①代代发病 ②正常人为隐性纯合体 ③患者男性、女性相等 有中生无, 孩子正常 ③ X 染色体隐性 如血友病 红绿色盲 ①隔代发病, ②交叉遗传 ③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女患其父、子必患 ④ X 染色体显性 如抗 VD 佝偻病 钟摆型眼球震颤 ①代代都有发病 ②交叉遗传 ③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男患其母、女必患 ⑤ Y 染色体遗传 如外耳道多毛症 ①家族全部男性患病 ②无女性患者 ③只传男,不传女 父患子必患

 2、遗传方式的推导方法 (1)判断显隐性遗传:

 ①先找典型特征:隐性—父母不患病而孩子患病,即“无中生有为隐性”。显性—父母患病孩子不患病,即“有中生无为显性”。

 ②没有典型性特征:则两种均有可能。其中代代发病一般最可能为显性,隔代发病最可能为隐性。

 (2)确定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遗传病还是 X 染色体遗传病:

 ①先找典型特征:隐性,女患其父、子必患;显性,男患其母、女必患。只要找到正常的就只能为常染色体上的。没有则两种均有可能 ②没有典型特征:若两种都符合,则:男女发病率不同为伴 X 遗传。男女发病率相同为常染色体遗传。

 ③如果按以上方式推导,几种假设都符合,则几种都有可能。

 还可以选择假设--推导的方法(反证法):先假设在 X 染色体上,代入进行推导,若不符合,则在常染色体上;若符合再假设在常染色体上,一般都是符合的,则两种情况都可能不能确定,此时只有结合题干的相关信息进一步的预测或确定。

 3、子代某表现型概率的计算 ①多对性状同时考查,单独考虑每一对的情况; ②确定亲代的基因型的种类和比例; (结合亲本的性状,联系亲本的“上代”、“同代”、“下代”的情况去综合考虑亲本的可能基因型,时刻注意比例的变化。)

 ③运用相乘、相加得出子代的表现型或者基因型情况。

篇二:交叉遗传是显性还是隐性

学名词解释 1、 原核细胞:

 没有核膜包围的核细胞, 其遗传物质分散于整个细胞或集中于某一区域形成拟核。

 如:

 细菌、 蓝藻等。

 2、 真核细胞:

 有核膜包围的完整细胞核结构的细胞。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及真菌类。

 单细胞动物多属于这类细胞。

 3、 染色体:

 在细胞分裂时, 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线形结构。

 在原核细胞内, 是指裸露的环状 DNA 分子。

 4、 姊妹染色单体:

 一条染色体(或 DNA)经复制形成的两个分子, 仍由一个着丝粒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

 5、 同源染色体:

 指形态、 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 他们一条来自父本, 一条来自母本。

  6、 染色体组:

 在通常的二倍体的细胞或个体中, 能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

 或者说是指细胞内一套形态、 结构、 功能各不相同, 但在个体发育时彼此协调一致, 缺一不可的染色体。

 7、 一倍体:

 具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 如, 雄蜂。

 8、 单倍体:

 具有配子(精于或卵子)染色体数目的细胞或个体。

 如, 植物中经花药培养形成的单倍体植物。

 9、 二倍体:

 具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

 绝大多数的动物和大多, 数植物均属此类 10、 二价体:

 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配对的图象。

 11、 联会: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同源染色体建立联系的配对过程。

 12、 染色质或染色体:

 指细胞间期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洋红、 苏木精等)染色的纤细网状物质,现在是指真核细胞间期核中 DNA、 组蛋白、 非组蛋白、 以及少量 RNA 组成的一串念珠状的复合体。

 当细胞分裂时, 核内的染色质便螺旋化形成一定数目和形状的染色体。

 13、 超数染色体:

 有些生物的细胞中出现的额外染色体。

 也称为 B 染色体。

 14、 联会复合体:

 是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非永久性的复合结构, 主要成分是碱性蛋白及酸性蛋白, 由中央成分(central element)向两侧伸出横丝, 使同源染色体固定在一起。

 15、 姊妹染色单体:

  二价体中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 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16、 反应规范:

 遗传型对环境反应的幅度(某一基因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反应的范围。)

 17、 交叉的端化:

 交叉向二价体的两端移动, 并且逐渐接近于末端的过程叫做交叉端化。

 18、 受精:

 雄配子(精子)与雌配子(卵细胞)融合为 1 个合子过程。

 19、 双受精:

 1 个精核(n)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n), 将来发育成胚。

 另 1 精核(n)与两个极核(n+n)受精结合为胚乳核(3n), 将来发育成胚乳的过程。

 20、 胚乳直感:

 在 3n 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或花粉直感。

 21、 果实直感:

 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则另称为果实直感。

 22、 无融合生殖:

 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

 认为是有性生殖的一种特殊方式或变态。

 23、 细胞周期:

 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开始的时期。

 24、 无性生殖:

 通过亲本营养体的分割而产生许多后代个体, 这一方式也称为营养体生殖。例如, 植物利用块茎、 鳞茎、 球茎、 芽眼和枝条等营养体产生后代, 后代与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组成。

 25、 无性生殖:

 通过亲本营养体的分割而产生许多后代个体, 这一方式也称为营养体生殖。例如, 植物利用块茎、 鳞茎、 球茎、 芽眼和枝条等营养体产生后代, 后代与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组成。

 26、 性状:

 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7、 单位性状:

 把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 这些分开来的性状称为。

 28、 显性性状:

 当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 子一代出现的一个亲本性状。

 29、 隐性性状:

 子一代未出现的另一个亲本的性状, 即子一代处于隐蔽状态的性状。

 30、 基因位点(locus):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31、 等位基因(allele):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位点相同, 控制着同一性状的基因。

 32、 纯合体(homozygote) :

 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点上的两基因成员完全一致(双显或双隐) ,具这种基因型的个体为纯合体。

 如:

 CC、 cc。

 33、 杂合体(heterozygote):

 等位基因中的两个成员又一致的个体称为杂合体。

  34、 测交:

 是指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体间的杂交。

 35、 完全显性(complete dominance):

 一对相对性状差别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 F1 的表现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 这样的显性表现, 称作完全显性。

 36、 不完全显性(imcomplete dominance):

 是指 F1 表现为两个亲本的中间类型。

  37、 共显性(co-dominance):

 是指双亲性状同时在 F1 个体上表现出来。

 如人类的 ABO 血型和 MN 血型。

 38、 显性转换(reversal of dominance):

 显性性状在不同条件下发生转换的现象叫做显性转换。

  39、 基因型(genotype):

 也称遗传型, 生物体全部遗传物质的组成, 是性状发育的内因。

 40、 表现型(phenotype):

 生物体在基因型的控制下, 加上环境条件的影响所表现性状的总和。

 41、 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effect):

 当两对基因中都有显性基因存在时, 个体表现为一种性状, 当两对基因中只有一对基因为显性或两对基因均为纯合隐性时, 个体表现为另一种性状的基因互作类型。

 42、 返祖现象:

 是指在后代中出现祖先性状的现象。

 43、 积加作用(additive effect):

 指当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互作时, 显性基因对 数累积愈多, 性状表现愈明显的现象。

 例如, 南瓜果形遗传。

 44、 重叠作用(duplicate effect):

 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 只要其中一对等位基因中存在显性基因, 个体便表现显性性状, 两对基因均为纯合隐性时, 个体表现隐性性状的基因互作类型。

 45、 上位作用(epistatic effect):

 两对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发育, 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具有遮盖作用, 这种基因互作类型称为。

 46、 显性上位:

 两对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发育, 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具有遮盖作用, 起遮盖作用的是显性基因称为显性上位。

 47、 隐性上位:

 两对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发育, 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具有遮盖作用, 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隐性基因, 则称为隐性上位。

 48、 抑制作用(inhibiting effect):

 指一对基因本身不表现性状, 当其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 却能够使另一对显性基因不起作用。

 49、 多因一效(multigenic effect):

 许多基因影响同一个性状的表现。

 50、 一因多效(pleiotropism):

 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许多性状的发育现象。

 51、 连锁遗传:

 指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

 51、 交换:

 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 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与重组。

 52、 交换值(重组率):

 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

 53、 基因定位:

 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主要是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

 54、 干扰(interference):

 一个单交换发生后, 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

 的现象。

 55、 符合系数:

 指理论交换值与实际交换值的比值, 符合系数经常变动于 0—1 之间。

 56、 连锁遗传图(遗传图谱):

 将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各个基因的位置确定下来, 并绘制成图的叫做连锁遗传图。

 57、 连锁群(linkage group):

 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

 58、 性染色体(sex-chromosome):

 与性别决定有直接关系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

 59、 常染色体(autosome):

 性染色体以外其他的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

 60、 性连锁(sex linkage):

 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 又称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

 61、 交叉遗传:

 父亲的性状随着 X 染色体传给女儿的现象。

 62、 限性遗传(sex-limited inheritance):

 是指位于 Y 染色体(XY 型)或 W 染色体(ZW 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63、 从性遗传(sex-influenced inheritance):

 常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的影响, 只出现于雌方或雄方; 或在一方为显性, 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64、 缺失(deletion 或 deficiency):

 是指染色体本身丢失了一段。

 65、 重复:

 染色体上增加了相同的某个区段因而引起变异的现象。

 66、 位置效应:

 基因由于交换了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而带来的表型效应的改变现象。

 67、 剂量效应:

 即细胞内某基因出现的次数越多, 表型效应就越显著的现象。

 68、 倒位:

 指染色体发生断裂后, 某一区段发生颠倒, 而后又愈合的一类染色体变异。

 69、 易位(translocation):

 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节段转移的现象。

 70、 假显性:

 (pseudo-dominant):

 和隐性基因相对应的同源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缺失了, 个体就表现出隐性性状,(一条染色体缺失后, 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便会表现出来)这一现象称为假显性。

 71、 假连锁:

 两对染色体上原来不连锁的基因, 由于靠近易位断点, 易位杂合体总是以交替式分离方式产生可育的配子, 因此就表现出假连锁现象。

 72、 染色体组(Genome):

 是指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

 每个染色体组中各个染色体具有不同的形态、 结构和连锁基因, 构成—个完整体系, 缺少任何一条均会造成不育或变异。

 73、 整倍体(Euploid):

 指具有基本染色体数的完整倍数的细胞、 组织和个体。

 74、 单倍体:

 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的细胞、 组织和个体。

 75、 同源多倍体:

 由同一染色体组加倍而成的含有三个以上的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同源多倍体。

 76、 异源多倍体[双二倍体] (Allopolyploid):

 指染色体组来自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物种, 一般是由不同种、 属的杂种经染色体加倍而来的。

 77、 非整倍体:

 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

 上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的细胞, 组织和个体, 称为非整倍体。

 78、 超倍体; 染色体数多于 2n 的细胞, 组织和个体。

 如:

 三体、 四体、 双三体等。

 79、 亚倍体:

 染色体数少于 2n 的细胞, 组织和个体。

 如:

 单体, 缺体, 双单体等。

 80、 缺体:

 缺掉一对或一对以上同源染色体的个体, 2n-2 或(n-1)

 ”表示。

 81、 单体:

 缺失掉一条染色体的个体。

 表示为:

 2n-1。

 82、“Turner 氏综合症”

 (性腺发育不全):

 性 X 染色体单体, 45, X0。

 83、 三体:

 指二倍体的染色体组中多一条染色体的个体。

 表示为:

 2n+1。

 84、 先天愚型 (Down 氏综合征)

 21 三体型: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疾病, 核型为47, +21, 患儿的核型中比二倍体(46)多了一条第 21 号染色体

 85、 影印培养法:

 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常用方法。

 把长有许多菌落的母培养皿倒置于包有灭菌丝绒布的圆木柱上, 然后把这一 “印章”上的细菌一次接种到一系列选择培养基平板上。经培养后, 就可选出适当的突变型。

 86、 原噬菌体(prophage):

 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 其 DNA 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处于整合状态的噬菌体 DNA 称为~~。

 87、 溶原性细菌:

 含有原噬菌体的细胞, 也称溶原体。

 88、 转化(transformation):

 指细菌细胞(或其他生物)

 将周围的供体 DNA, 摄入到体内, 并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89、 感受态(competence):

 细菌吸收外源 DNA 时的生理状态。

 90、 接合(coniugation):

 指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 转移到受体—“雌性” 的过程。

 91、 性导(sexduction):

 细菌细胞在接合时, 携带的外源 DNA 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的过程。

 92、 F’ 因子(F prime factor):

 整合到染色体上 F 因子, 在切除中分离出携带部分染色体片段, 这种带有染色体基因的附加体称为 F’。

  93、 转导:

 以噬菌体为媒介, 把一个细菌的基因导入另一个细菌的过程。

 即细菌的一段染色体被错误地包装在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内, 通过感染转移到另一受体菌中。

 94、 普遍性转导:

 能够转导细菌染色体上的任何基因。

 95、 转导体:

 具有重组遗传结构的细菌细胞。

 96、 共转导(并发转导)

 (cotransduction):

 两个基因一起被转导的现象称。

 97、 流产转导:

 转导 DNA 分子进入受体细胞后, 既不与受体基因组发生交换, 又不随细胞 DNA 复制而复制, 而是很稳定地存在于细胞之中现象。

 98、 局限转导:

 由温和噬菌体(λ 、)

 进行的转导称为特殊转导或限制性转导。

 以λ 噬菌体的转导, 可被转导的只是λ 噬菌体在细菌染色体上插入位点两侧的基因。

 99、 F+菌株:

 带有 F 因子的菌株作供体, 提供遗传物质。

 100、 F- 菌株:

 不带有 F 因子的菌株, 只能作为受体, 接受遗传物质。

 101、 Hfr 菌株:

 高频重组菌株, F 因子通过配对交换, 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

 102、 F’菌株:

 带有 F’因子的菌株, 既可转移供体的染色体片段又可转移 F 因子。

 103、 正超螺旋:

 两股以右旋方向缠绕的螺旋, 在外力往紧缠的方向捻转时, 会产生一个左旋的超螺旋, 以解除外力捻转造成的胁变。

 这样形成的螺旋为正超螺旋。

 104、 负超螺旋:

 两股以右旋方向缠绕的螺旋在外力向松缠的方向捻转时, 产生一个右旋的超螺旋以解除外力捻转造成的胁迫。

 这样形成的超螺旋为负超螺旋。

 105、 复制子(replicon):

 在每条染色体上两个相邻复制终点之间的一段 DNA 叫做复制子。

 106、 遗传密码:

 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顺序的核苷酸顺序, 特定的氨基酸是由 1 个或一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

 107、 简并(degeneracy):

 一个氨基酸由一个以上的三联体...

篇三:交叉遗传是显性还是隐性

遗传学 考试重点整理

  单基因遗传病:

 简称单基因病, 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而发生的遗传性疾病, 这对等位基因称为主基因。

 上下代传递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分为核基因遗传和线粒体基因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AD)

 遗传病:

 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 1-22 号常染色体上, 与正常基因组成杂合子导致个体发病, 即致病基因决定的是显性性状。

 常染色体完全显性遗传的特征

  ⑴ 由于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因而致病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即男女患病的机会均等

  ⑵ 患者的双亲中必有一个为患者, 致病基因由患病的亲代传来; 双亲无病时, 子女一般不会患病(除非发生新的基因突变)

 ⑶ 患者的同胞和后代有 1/2 的发病可能

  ⑷ 系谱中通常连续几代都可以看到患者, 即存在连续传递的现象

  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 1~22 号常染色体上, 其遗传方式是隐性的, 只有隐性致病基因的纯合子才会发病, 称为常染色体隐性(AR)

 遗传病。

 带有隐性致病基因的杂合子本身不发病, 但可将隐性致病基因遗传给后代, 称为携带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遗传特征

  ⑴ 由于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因而致病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无关, 即男女患病的机会均等

  ⑵ 患者的双亲表型往往正常, 但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⑶ 患者的同胞有 1/4 的发病风险, 患者表型正常的同胞中有 2/3 的可能为携带者; 患者的子女一般不发病, 但肯定都是携带者

  ⑷ 系谱中患者的分布往往是散发的, 通常看不到连续传递现象, 有时在整个系谱中甚至只有先证者一个患者

  ⑸ 近亲婚配时, 后代的发病风险比随机婚配明显增高。

 这是由于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可能会携带某种共同的基因

  由性染色体的基因所决定的性状在群体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如果决定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带有致病基因的女性杂合子即可发病, 称为 X 连锁显性(XD)

 遗传病

 男性只有一条 X 染色体, 其 X 染色体上的基因不是成对存在的, 在 Y 染色体上缺少相对应的等位基因, 故称为半合子, 其 X 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可表现出相应的性状或疾病。

 男性的 X 染色体及其连锁的基因只能从母亲传来, 又只能传递给女儿, 不存在男性→男性的传递, 这种传递方式称为交叉遗传。

 X 连锁显性遗传的遗传特征

  ⑴ 人群中女性患者数目约为男性患者的 2 倍, 前者病情通常较轻

  ⑵ 患者双亲中一方患病; 如果双亲无病, 则来源于新生突变

  ⑶ 由于交叉遗传, 男性患者的女儿全部都为患者, 儿子全部正常; 女性杂合子患者的子女中各有 50%的可能性发病

  ⑷ 系谱中常可看到连续传递现象, 这点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致

  如果决定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且为隐性基因, 即带有致病基因的女性杂合子不发病, 称为 X 连锁隐性(XR)

 遗传病。

 (血友病 A)

 X 连锁隐性遗传的遗传特征

  ⑴ 人群中男性患者远较女性患者多, 在一些罕见的 XR 遗传病中, 往往只看到男性患者

  ⑵ 双亲无病时, 儿子有 1/2 的可能发病, 女儿则不会发病, 表明致病基因是从母亲传来的; 如果母亲不是携带者, 则来源于新生突变

  ⑶ 由于交叉遗传, 男性患者的兄弟、 舅父、 姨表兄弟、 外甥、 外孙等也有可能是患者; 患者的外祖父也可能是患者, 这种情况下, 患者的舅父一般不发病

  ⑷ 系谱中常看到几代经过女性携带者传递、 男性发病的现象; 如果存在女性患者, 其父亲一定是患者, 母亲一定是携带者

  不完全显性也称为半显性遗传, 它是杂合子 Aa 的表型介于显性纯合子 AA 和隐性纯合子aa 表型之间的一种遗传方式, 即在杂合子 Aa 中显性基因 A 和隐性基因 a 的作用均得到一定程度的表现。

 共显性是一对等位基因之间, 没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别, 在杂合子个体中两种基因的作用都完全表现出来。

 例如人类的 ABO 血型系统、 MN 血型系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等都属于这种遗传方式。

 带有显性致病基因的杂合子(Aa)

 在生命的早期, 因致病基因并不表达或表达尚不足以引起明显的临床表现, 只在达到一定的年龄后才表现出疾病, 称为延迟显性。

 表现度是在不同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 相同基因型的个体在性状或疾病的表现程度上产生的差异。

 例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成骨不全Ⅰ 型, 主要症状有多发性骨折、蓝色巩膜、 传导性或混合性耳聋。

 由于表现度的不同, 轻症患者只表现出蓝色巩膜; 重症患者可表现出早发、 频发的骨折, 耳聋和牙本质发育不全等症状。

 在一个家庭中即可看到受累器官的差异及严重程度的不同, 称为表现度不一致。

 基因的多效性是一个基因可以决定或影响多个性状。

 遗传异质性是一种遗传性状可以由多个不同的遗传改变所引起。

 遗传异质性又可分为基因座异质性和等位基因异质性。

 一个个体来自双亲的某些同源染色体或等位基因存在着功能上的差异, 因此当它们发生相同的改变时, 所形成的表型却不同, 这种现象称为遗传印记, 也称基因组印记或亲代印记。

 限性遗传是指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 由于基因表达的性别限制, 只在一种性别表现,而在另一种性别则完全不能表现。

 这主要是由于男女性在解剖学结构上的性别差异造成的, 也可能受性激素分泌方面的差异限制。

 如女性的子宫阴道积水症, 男性的前列腺癌等。

 在多基因性状中, 每一对控制基因的作用是微小的, 故称为微效基因。

 若干对基因作用积累之后, 可以形成一个明显的表型效应, 称为累加效应, 所以这些基因也称累加基因, 这些基因相互之间没有显隐性之分, 也就是说是共显的。

 多基因性状往往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 因此这类性状或疾病也称为复杂性状或复杂疾病。

 微效基因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是等同的, 可能存在一些起主要作用的所谓主基因, 也就是说各个基因的贡献率是不相同的。

 在多基因遗传病中, 遗传基础是由多基因构成的, 它部分决定了个体发病的可能性。

 这种由遗传基础决定一个个体患病的风险称为易感性。

 由于环境对多基因遗传病产生较大影响, 因此学术界将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一个个体患某种遗传病的可能性称为易患性。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 易感性高低可代表易患性高低。

 当一个个体易患性高到一定限度就可能发病。

 这种由易患性所导致的多基因遗传病发病最低限度称为发病阈值。

 阈值代表患病所必需的、 最低的易患基因的数量。

 遗传度(又称为遗传率)

 是在多基因疾病形成过程中, 遗传因素的贡献大小。

 H=b/r(b为亲属易患性对先证者易患性的回归系数; r 为亲属系数)

 已知一般人群患病率:

 b=(Xg-Xr) /ag(Xg 为一般群体易患性平均值与阈值之间的标准差数;

 Xr 为先证者亲属易患性平均值与阈值之间的标准差数; ag 为一般群体易患性平均值与一般群体中患者易患性平均值之间的标准差数)

 在随机婚配的大群体中, 在没有受到外在因素影响的情况下, 显性性状并没有随着隐性性状的减少而增加, 不同基因型的相对频率在一代代传递中保持稳定, 这就是 Hardy-Weinberg 平衡定律。

 近亲的程度可以用亲缘系数(r)

 来表示。

 亲缘系数有共同祖先的两个人, 在某一基因座上带有相同基因的概率。

 按照等位基因的分离规律, 每传一代得到其中一个等位基因的概率是 1/2, 双亲和子女之间的亲缘系数为 1/2, 同胞之间的亲缘系数也是 1/2

  近亲婚配中的 2 人, 他们可能从共同祖先继承到同一基因, 婚后又可能把同一基因传递到他们子女, 这样, 子女的这一对基因就是相同的。

 近亲婚配使子女得到这样一对相同基因的概率, 称为近婚系数(F)

 。

 一级亲属间的近婚系数就是 F=1/4。

 二级亲属近婚系数F=1/8。

 三级亲属的近婚系数 F=1/16。

 适合度(f)

 是一定环境条件下, 某一基因型个体能够生存并能将基因传给后代的相对能力。

 选择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特定表型或基因型的作用, 它可以是正性选择, 也可以是负性选择。

 实际上对特定缺陷的表型往往由于生育力下降, 呈现负性选择。

 选择系数(s) 指在选择作用下适合度降低的程度, 用 s 表示。

 s 反映了某一基因型在群体中不利于存在的程度, 因此 s=1-f。

 对于某些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杂合子比正常纯合子具有更高的适合度, 称之为“杂合子优势”

 突变是遗传物质发生的改变, 这种变化的频率称为突变率, 用每代每个配子中每个基因座的突变数量来表示。

 由突变引起的群体基因频率改变十分缓慢。

 常染色体显性疾病 μ =sp 或 μ =1/2I(1-f)

 常染色体隐性疾病 μ =sq2 或 μ =I(1-f)

 (不适合杂合子优势)

 X-连锁隐性疾病 μ =1/3sq 或 μ =1/3I(1-f)

 μ :

 每代每个基因的突变率

  p 和 q:

 基因频率

  s:

 选择系数

  f:

 适合度=1-s

  I:

 人群中该性状的频率(发生率)

 遗传负荷是由群体中导致适合度下降的所有有害基因构成, 遗传负荷主要有突变负荷和分离负荷, 受近亲婚配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人类染色体:

 1. 染色体命名的一般规则:

 每一染色体都以着丝粒为界标, 分成短臂(p)

 和长臂(q)

 。

 区和带的序号均从着丝粒为起点, 沿着每一染色体臂分别向长臂、 短臂的末端依次编号为 1 区、 2 区、 „„, 以及 1 带、 2 带„„。

 界标所在的带属于此界标以远的区, 并作为该区的第 1 带。

 被着丝粒一分为二的带, 分别归属于长臂和短臂, 分别标记为长臂的 1区 1 带和短臂的 1 区 1 带。

 描述一特定带时需要写明以下 4 个内容:

 ① 染色体序号;

 ② 臂的符号;

 ③ 区的序号;

 ④ 带的序号。

 例如:

 1p31 表示第 1 号染色体, 短臂, 3 区, 1 带。

 2. 染色体的形态:

 在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的形态是最典型的, 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常用于染色体研究和临床上染色体病的诊断。

 每一中期染色体都具有两条染色单体, 互称为姐妹染色单体, 它们各含有一条 DNA 双螺旋链。

 两条单体之间由着丝粒相连接, 着丝粒将染色体划分为短臂(p)

 和长臂(q)

 两部分。

 染色体上的着丝粒位置是恒定不变的, 根据染色体着丝粒的位置可将染色体分为 4 种类型:

 ① 中着丝粒染色体, 着丝粒位于或靠近染色体中央。

 若将染色体全长分为 8 等份, 则着丝粒位于染色体纵轴的 1/2~5/8 之间, 着丝粒将染色体分为长短相近的两个臂;

 ② 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着丝粒位于染色体纵轴的 5/8~7/8 之间, 着丝粒将染色体分为长短不同的两个臂;

 ③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着丝粒靠近一端, 位于染色体纵轴的 7/8~末端之间, 短臂很短;

 ④ 端着丝粒染色体, 着丝粒位于染色体的末端, 没有短臂。

 人类染色体只有前三种类型, 即中着丝粒染色体、 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和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三种。

 3 染色体显带:

 显带染色体是染色体标本经过一定程序处理, 并用特定染料染色, 使染色体沿其长轴显现明暗或深浅相间的横行带纹, 称为染色体带, 这种使染色体显带的方法, 称为显带技术。

 它能显示染色体本身更细微的结构, 有助于准确地识别每一条染色体及诊断染色体异常疾病。

 显带技术主要有 G 带分析、 C 带分析、 Q 带分析、 R 带分析、 T 带分析、 N 带分析和高分辩染色体技术等。

 4. 染色体核型:

 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 按其大小、 形态特征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像就称为核型。

 将待测细胞的核型进行染色体数目、 形态特征的分析, 确定其是否与正常核型完全一致, 称为核型分析。

 5. 染色体数目异常:

 以人二倍体数目为标准, 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整组或整条)

 的增加或减少, 称为染色体数目畸变。

 包括整倍体改变和非整倍体改变两种形式。

 6 染色体结构畸变:

 染色体结构畸变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生物因素和遗传因素等。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 首先是染色体发生断裂, 然后是断裂片段的重接。

 断裂的片段如果在原来的位置上重新接合, 称为愈合或重合, 即染色体恢复正常, 不引起遗传效应。

 如果染色体断裂后未在原位重接, 也就是断裂片段移动位置与其他片段相接或者丢失, 则可引起染色体结构畸变又称染色体重排。

 无论数目畸变, 还是结构畸变, 其实质是涉及染色体或染色体节段上基因群的增减或位置的转移, 使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结果都可以导致染色体异常综合征, 或染色体病。

 7. 染色体病:

 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称为染色体病。

 8. 与染色体数目异常相关的疾病:

 单体综合征、 三体综合症、 21 三体综合症、 罗伯逊易位(平衡易位)

 、 Turner 综合征

  染色体畸变可发生在细胞周期的任何一个阶段。

 与染色体结构畸变相关的疾病:

 猫叫综合征、

 线粒体遗传:

 1. 线粒体 DNA 的特点:

 线粒体 DNA(mtDNA)

 是独立于细胞核染色体外的又一基因组, 被称为人类第 25 号染色体, 遗传特点表现为非孟德尔遗传方式, 又称核外遗传。

 mtDNA 分子量小, 结构简单, 进化速度快, 无组织特异性, 具有特殊的结构特征、 遗传特征和重要功能, 而且在细胞中含量丰富(几乎每个人体细胞中都含有数以百计的线粒体, 一个线粒体内有 2~10 个拷贝的 DNA)

 , 易于纯化, 是研究基因结构和表达、 调控的良好模型, 在人类学、 发育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临床医学、 法医学等领域受到广泛的重视, 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2. 线粒体遗传的母系遗传:

 在精卵结合时, 卵母细胞拥有上百万拷贝的 mtDNA, 而精子中只有很少的线粒体, 受精时几乎不进入受精卵, 因此, 受精卵中的线粒体 DNA 几乎全都来自于卵子, 来源于精子的 mtDNA 对表型无明显作用, 这...

篇四:交叉遗传是显性还是隐性

男孩!受精卵 受精卵

 人类染色体组成女性 男性

 精子卵细胞精子卵细胞1

  :

 :

 1 22 条+Y22 条+X22 对( 常)+XX( 性)♀22 对( 常)+XY( 性)♂22 条+X22 对+XX♀22 对+XY♂XY型性别决定×

 ZW型性别决定zzzw 异型同型异型同型ZW 型:

 鸟类、蛾蝶类♂♀

 控制性状的基因 位于性染色体性染色体 上,所以遗传常常与性别相关联与性别相关联 ,这种现象叫 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

 红 绿 色 盲 症道尔顿发现者:症 状:发现者:症 状:道尔顿色觉障碍,红绿不分道尔顿色觉障碍,红绿不分

 红绿色盲测试

 红绿色盲测试

 圆盘里有什么?

 红绿色盲测试

 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分析1 、致病基因是位于X 染色体上还是Y 染色体上?2 、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伴X隐性遗传病

 总结:控制红绿色盲的基因是隐性遗传基因(b),且位于X性染色体上,请根据以下的基因型写出表现型:总结:控制红绿色盲的基因是隐性遗传基因(b),且位于X性染色体上,请根据以下的基因型写出表现型:女 性 男 性基因型表现型正常正常正常正常( 携带者)色盲 正常 色盲X b Y X B Y X b X b X B X b X B X B

 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女性正常与男性正常:女性正常与男性色盲:女性携带者与男性正常:女性携带者与男性色盲:女性色盲与男性正常:女性色盲与男性色盲:女性正常与男性正常:女性正常与男性色盲:女性携带者与男性正常:女性携带者与男性色盲:女性色盲与男性正常:女性色盲与男性色盲:X X B B X X B B X X X X B B YXYX B B X X B B X X X b b YXYX B B X X b b X X X X B B YXYX B B X X b b X X X X b b YXYX b b X X b b X X X X B B YXYX b b X X b b X X X X b b Y Y

 • 男女婚配方式X B X B X B Y x123546X B X b X B Y xX b X b X B Y xX B X B X b Y xX B X b X b Y xX b X b X b Y x无色盲男:50% 女:0男:100% 女:0男:50% 女:50%都色盲无色盲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女性正常 男性色盲X女性正常 男性色盲X B B X X B B × X b b Y YX X B B X X b b X X B B Y Y女性携带者 男性正常1

  :

 1X X B BX X b b配子子代配子子代Y亲代男性 的 色盲基因只能传给 女儿 ,不能传给 儿子 。

 女性携带者 男性正常X女性携带者 男性正常X B B X X b b × X B B Y亲代XY亲代X B B X X b b X X B B Y女性携带者 男性正常1

 :

 1

 :

 1

 :

 1X Y女性携带者 男性正常1

 :

 1

 :

 1

 :

 1X B B X X B B X X b b Y女性正常 男性色盲Y女性正常 男性色盲X X B BX X b b X X B BY子代配子Y子代配子男孩 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于 母亲

 X

 XB BbX

 XBX

 YBX

 X X

 Y X

 XB B B b BX

 YbX

 YbX

 YbX

 YbX

 YbX

 YbX

 YbX

 YbX

 YbX

 YbX

 YbX

 YbbX X B YⅠ.交叉遗传,通常隔代③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

 女性携带者 男性色盲X女性携带者 男性色盲X B B X X b b × X b b Y亲代XY亲代X b b X X b b X X B B Y女性色盲 男性正常1

  :

 1

  :

 1

  :

 1X Y女性色盲 男性正常1

  :

 1

  :

 1

  :

 1X B B X X b b X X b b Y女性携带者 男性色盲Y女性携带者 男性色盲X X B BX X b bX X b b Y子代配子Y子代配子女儿色盲父亲一定色盲

 母亲色盲儿子一定色盲母亲色盲儿子一定色盲女性色盲 男性正常X女性色盲 男性正常X b b X X b b × X B B Y亲代XY亲代X B B X X b bX X b b Y女性携带者 男性色盲1

  :

 1Y女性携带者 男性色盲1

  :

 1X X b b X X B B Y 配子子代Y 配子子代

 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此种遗传特点,在遗传学上叫做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此种遗传特点,在遗传学上叫做 交叉遗传(3)男性患者多于女性(1)交叉遗传(2)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3)男性患者多于女性(1)交叉遗传(2)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血友病原意是“嗜血的病”,就是说这种病人由于经常严重出血,要靠紧急输血以挽救生命,成了“以血为友”的疾病,这种病因缺少一种凝血因子而凝血很慢,是一种伴性遗传病,跟色盲一样是隐性基因控制的。

 (皇家病)

 [巩固应用] 伴X隐性遗传病下图是某家庭红绿色盲症的系谱图。图中除深颜色代表的人为红绿色盲患者外,其他人的色觉都正常。据图回答问题。下图是某家庭红绿色盲症的系谱图。图中除深颜色代表的人为红绿色盲患者外,其他人的色觉都正常。据图回答问题。16 52 3 49 8 710ⅠⅡⅣⅢⅠⅡⅣⅢ(1)图中9号的基因型是(2)8号的基因型可能是A 、X B X B B 、X B X b C 、X B Y

 D 、X b YA 、X B X B B 、X B X b C 、X B Y

 D 、X b YDAB

 [巩固应用] 伴X隐性遗传病(4)10号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可能性是 。16 52 3 49 8 710ⅠⅡⅣⅢⅠⅡⅣⅢ(3)8号基因型是X B X b 可能性是 。1

 21

 4解:X B Y

 × × X B X b↓X B X B X B X b X B Y

 X b Y1

 :

 :

 1:

 :

 1:

 :

 1

  1

 21

 210 号是携带者的概率= ½ × ½

 = ¼下图是某家庭红绿色盲症的系谱图。图中除深颜色代表的人为红绿色盲患者外,其他人的色觉都正常。据图回答问题。下图是某家庭红绿色盲症的系谱图。图中除深颜色代表的人为红绿色盲患者外,其他人的色觉都正常。据图回答问题。

 抗维生素D佝偻病性状:原因:患者:特点:性状:原因:患者:特点:X型腿、O型腿、骨骼发育畸形(如鸡胸)、生长缓慢等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伴性遗传男:XX型腿、O型腿、骨骼发育畸形(如鸡胸)、生长缓慢等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伴性遗传男:X D D Y女: XY女: X D D X X D D X X D D X X d d伴X显性遗传病:: 正常: 男:X d d Y

  女: X d d X X d d基因型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但部分女性患者病状较轻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连续遗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但部分女性患者病状较轻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连续遗传

 外耳道多毛症12ⅠⅡⅢⅡⅢ5 3 4 79 10611 8特点:

 父传子,子传孙伴 伴Y 遗传病——

 1.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1)

 交叉遗传( (2 )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3)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2. 伴X 显性遗传病的特点:小结 :3.伴Y遗传病的特点:父传子,子传孙,传男不传女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但部分女性患者病状较轻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连续遗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但部分女性患者病状较轻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连续遗传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小李(男)和小芳是一对新婚夫妇,小芳在两岁时就诊断为是血友病患者。如果你是一名医生,他们就血友病的遗传情况和如何优生向你进行遗传咨询,你建议他们最好生男孩还是生女孩?小李(男)和小芳是一对新婚夫妇,小芳在两岁时就诊断为是血友病患者。如果你是一名医生,他们就血友病的遗传情况和如何优生向你进行遗传咨询,你建议他们最好生男孩还是生女孩?-------- 生女孩. 指导人类的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

 确定动物幼年时的性别,指导生产实践芦花鸡 非芦花鸡z b z b z B wz b×亲代z Bw配子子代z B z b z b w♀非芦花鸡 ♂ 芦花鸡♂芦花鸡♀非芦花鸡

 一、判断题:(判断题:(1)红绿色盲基因和它的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人类 的)红绿色盲基因和它的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人类 的X 和Y 染色体上。( )(染色体上。( )(2)母亲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由于交叉遗传,儿子一定患红绿色。( )()母亲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由于交叉遗传,儿子一定患红绿色。( )(3 )人类的精子中含有的染色体是23+X 或 或23+Y 。( )×××××练习

 二.母亲是红绿色盲,她的两个儿子有_______个是红绿色盲。三.一个色觉正常的妇女,她的双亲色觉正常,哥哥是色盲患者。这位妇女是色盲基因携带者的可能性是_______。二.母亲是红绿色盲,她的两个儿子有_______个是红绿色盲。三.一个色觉正常的妇女,她的双亲色觉正常,哥哥是色盲患者。这位妇女是色盲基因携带者的可能性是_______。21/2

篇五:交叉遗传是显性还是隐性

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初中生物

  人教 2011 课标版 1 教学目标

 一、教学背景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是在前两节学习的基础上,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入手,主要解决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之间的关系问题。本节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一是举例说出什么是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什么是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概念?二是探究相对性状与基因组成之间的关系,以及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个体杂交,其后代的性状为什么表现比较复杂的问题。三是关于近亲结婚的危害。根据以上分析确定三个知识目标。教学不仅要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满足学生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知识需求,还要通过教学中师生的互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探究、合作、实践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观念,做到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思想观念三位一体、互相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认识孟德尔,了解豌豆杂交试验。理解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的概念。

 ⑵运用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探究生物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⑶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2、能力目标 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认识生命的科学本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2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对生物学很感兴趣,有热情。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让他们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是搞清楚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之间的关系问题。由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限,要想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进行科学解释,还需要教师以问题推进的方式进行引导。

 3 重点难点 重点:

 1、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

 2、运用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探究生物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难点:

 1.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

 2.由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推导出孟德尔遗传学定律。

 4 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评论(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认识孟德尔,了解豌豆杂交试验。理解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的概念。

 ⑵运用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探究生物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⑶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2、能力目标 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认识生命的科学本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评论(0)

  学时重点 1、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

 2、运用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探究生物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评论(0)

  学时难点 1.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

 2.由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推导出孟德尔遗传学定律。

 教学活动 活动 1 【导入】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性状就是生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方式等特征的统称。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______表现形式。______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性状的遗传实质是亲代通过______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在

 有性生殖过程中,______和______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在成对染色体上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也是成_____存在的。

 2、利用书中第 33 页的遗传图,让学生在图中填出基因,并在括号内填写出相应的名词。

 师生互动复习旧知,自然过渡到本课。

  板书课题: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来构建、学习新知识。

 活动 2 【活动】1、介绍孟德尔 2、孟德尔为什么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一、播放课件 孟德尔个人介绍 提出问题 1、孟德尔选用什么植物作为实验对象?纯种豌豆。为什么? 讲述:

 (1)豌豆是自花传粉,且是闭花受粉的植物 (2)豌豆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课件展示豌豆的七种相对性状,让学生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豌豆的相对性状特别明显,说明做实验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使你的实验容易成功。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出示课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探究,主动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实践能力,陶冶情操,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动 3 【讲授】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让学生仔细观察提供的相关材料,结合实验, 思考下面问题:

 想一想为什么后代都是高的?矮的基因在哪?矮的性状为什么不见了? 把杂种豌豆再种下去,后代却有高有矮,矮的又出现了,这说明什么? 讨论与交流

 分析遗传示意图 第一步分析: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的杂交实验,初步认识基因的显隐性与相对性状之间的关系。

 亲代(P)

 DD(高茎)

 ×

 dd(矮茎)

 生殖细胞

 D

 d 子一代(F1)

 Dd(高茎)

 第二步分析:子一代杂交豌豆的自交实验,理解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规律,分析基因组合后表现出不同性状的原因。

 用语言表述: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也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体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生殖细胞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子一代()进行自交时,子二代的基因组成会有DD Dd

 dd 三种,并激发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解释卷舌与不卷舌的遗传现象。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出示课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探究,主动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实践能力,陶冶情操,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动 4 【活动】请你分析遗传图。

 你分析以下遗传现象:

 父亲能卷舌,母亲不能卷舌,小强能卷舌。

 提问:是不是小强只遗传了爸爸的基因而没有遗传妈妈的?

 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思考,分析、填图。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这个环节,有助于学生理解巩固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乐于学,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析、归纳等能力。达到顺利突破难点的目的。

  活动 5 【练习】巩固练习:填一填

 在成对染色体上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基因成__________

 存在的,这成_____的基因有______和_____之分,也就是说,如果成对的基因全是显性的,由它们控制的性状自然得以表现,称为_______性状;如果成对的基因一个为显性,一个为隐性,则由这对基因控制的性状只表现出____性状;只有成对的基因都是隐性的,______性状才能表现出来。

 学生逐个回答,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活动 6 【测试】分析遗传图解

 父母都能卷舌,而小明却不能卷舌,这是怎么回事呢? 让一名学生上黑板写遗传图解,并写出子代的性状,注明小明的基因组,下面的学生在准备好的纸上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这个环节,有助于学生理解巩固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乐于学,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析、归纳等能力。达到顺利突破难点的目的。

 活动 7 【活动】讨论交流:一对健康的夫妇有没有可能生下有病的孩子呢? 讨论交流:

  一对健康的夫妇有没有可能生下有病的孩子呢? 引出遗传病,幻灯片展示几种常见的的遗传病,让学生了解白化病、21 三体综合征、红绿色盲、苯丙酮尿症患者。

 学生讨论交流,并了解几种常见的的遗传病。

 设计意图:提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观念,确立正确的生育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 8 【讲授】禁止近亲结婚 1、非近亲结婚时的可能情况分析:

 近亲结婚产生隐性纯合的机会增加,遗传病出现的机会就会增加:

 观察:隐性遗传病的近亲结婚和非近亲结婚的发病率:

 结论:近亲婚配其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增多。

 2、我国婚姻法规定:

 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讲述:什么是近亲? 课件展示:(1)遗传学家摩尔根深受近亲结婚危害

  (2)江苏省某地对当地 3355 对三代近亲婚姻所生下的 5227 个子女调查发现,患有各种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的高达 880 人(约占 17%),其中智力低下的人高达 98 人。

 师让学生自学、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解决以上问题。

  情感教育:

 禁止近亲结婚,有益于家庭幸福、民族兴旺!

 

  设计意图:提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观念,确立正确的生育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 9 【练习】课后练习 书后 P37 页:练习 1---3 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设计意图:检测和巩固学习效果。

 活动 10 【讲授】课堂小结:

 让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促进自己不断进步。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谈本节学习收获,总结知识获取过程和学习方法。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认识孟德尔,了解豌豆杂交试验。理解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的概念。

 ⑵运用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探究生物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⑶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2、能力目标 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认识生命的科学本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学时重点 1、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

 2、运用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探究生物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学时难点 1.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

 2.由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推导出孟德尔遗传学定律。

 教学活动 活动 1 【导入】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性状就是生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方式等特征的统称。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______表现形式。______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性状的遗传实质是亲代通过______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______和______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在成对染色体上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也是成_____存在的。

 2、利用书中第 33 页的遗传图,让学生在图中填出基因,并在括号内填写出相应的名词。

 师生互动复习旧知,自然过渡到本课。

  板书课题: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来构建、学习新知识。

 活动 2 【活动】1、介绍孟德尔 2、孟德尔为什么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一、播放课件 孟德尔个人介绍

 提出问题 1、孟德尔选用什么植物作为实验对象?纯种豌豆。为什么? 讲述:

 (1)豌豆是自花传粉,且是闭花受粉的植物 (2)豌豆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课件展示豌豆的七种相对性状,让学生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豌豆的相对性状特别明显,说明做实验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使你的实验容易成功。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出示课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探究,主动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实践能力,陶冶情操,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动 3 【讲授】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让学生仔细观察提供的相关材料,结合实验, 思考下面问题:

 想一想为什么后代都是高的?矮的基因在哪?矮的性状为什么不见了? 把杂种豌豆再种下去,后代却有高有矮,矮的又出现了,这说明什么? 讨论与交流 分析遗传示意图 第一步分析: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的杂交实验,初步认识基因的显隐性与相对性状之间的关系。

 亲代(P)

 DD(高茎)

 ×

 dd(矮茎)

 生殖细胞

 D

 d 子一代(F1)

 Dd(高茎)

 第二步分析:子一代杂交豌豆的自交实验,理解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规律,分析基因组合后表现出不同性状的原因。

 用语言表述: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也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体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生殖细胞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子一代()进行自交时,子二代的基因组成会有DD Dd

 dd 三种,并激发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解释卷舌与不卷舌的遗传现象。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出示课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探究,主动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实践能力,陶冶情操,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动 4 【活动】请你分析遗传图。

 你分析以下遗传现象:

 父亲能卷舌,母亲不能卷舌,小强能卷舌。

 提问:是不是小强只遗传了爸爸的基因而没有遗传妈妈的?

 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思考,分析、填图。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这个环节,有助于学生理解巩固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乐于学,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析、归纳等能力。达到顺利突破难点的目的。

  活动 5 【练习】巩固练习:填一填

 在成对染色体上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基因成__________

 存在的,这成_____的基因有______和_____之分,也就是说,如果成对的基因全是显性的,由它们控制的性状自然得以表现,称为_______性状;如果成对的基因一个为显性,一个为隐性,则由这对基因控制的性状只表现出____性状;只有成对的基因都是隐性的,______性状才能表现出来。

 学生逐个回答,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活动 6 【测试】分析遗传图解 ...

篇六:交叉遗传是显性还是隐性

决定与伴性遗传

 一、 性别决定

  (一)

 染色体组型

  1、 染色体形态(主要根据着丝粒位置分类)

 如下:

 染色体形态分类 中着丝粒染色体 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端着丝粒染色体 着丝粒位置 1/2~5/8 5/8~7/8 7/8~未端 末端 图解

 2、 染色体组型(即核型)

 组别 染色体序号 大小 着丝粒位置 副缢痕 随体 A B C D E F G 1~3 4~5 6~12~X 13~15 16~18 19~20 21~22~Y 最大 大 中等 中等 较小 小 最小 中央或亚中 亚中 亚中 近端 中央或亚中 中央 近端 1 常见

 9 常见

 16 常见

 Y 常见

 有

  有, Y 无

 3、 人类的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1)

 性染色体以 X、 Y 表示

  (2)

 常染色体以 2A 表示

 (二)

 性别决定方式

 XY 型 ZW 型 图解

 性染色体组合方式 雄性个体细胞含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 雌性个体细胞含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 雌性个体细胞含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 雄性个体细胞含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 子代性别 决定于父本 决定于母本

  二、 伴性遗传

  (一)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表现

  1、 社会普查

 男性发病率为 7%, 女性发病率为 5‰(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2. 谱系调查

 男性患者的外孙发病率为 50%(交叉遗传)

 (二)红绿色盲遗传的理论探究

  1. 红绿色盲受隐性致病基因(b)控制

 2. 红绿色盲基因(b)位于 X 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

 3. 红绿色盲基因(b)的表型效应因性别而异

 4. 红绿色盲基因(b)的传递方式

  (1)随 X 配子传递(女性→女性、 女性→男性、 男性→女性)

  (2)不能随 Y 配子传递(没有男性→男性)

 5. 红绿色盲基因(b)的传递几率 性别 基因型及其比例 XBXB XBXb XbXb 配子型及其比例 传递几率 女性 1 :

 2

 :

 1 XBY

 XbY XB:

 Xb=1:

 1 1/2 男性 1 :

 1 XB:

 Xb=1:

 1 1/2

 6. 男女发病率之间的关系

  (男性发病率)2=女性发病率, 即(1/ 2)2=l/ 4

 (三)红绿色盲遗传假设的验证

  1、 控制视觉色素蛋白合成的基因及座位

  (1)红色素与绿色素的合成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2)红色素基因与绿色素基因位于 Xq26-28(呈连锁状态)

  (3)红色素基因与绿色素基因的部分缺失导致红、 绿色盲

 2. 自然人群中男女发病率之间的关系:

 (0.07)2=0.49%

 (四)伴性遗传及其研究意义

  1、 伴性遗传的概念内涵

  (1)性染色体上基因的特殊传递方式

  (2)基因的表型效应与性别相关联

  (3)分为显性 X 连锁遗传、 隐性 X 连锁遗传和 Y 连锁遗传

 2、 研究意义

  (1)为禁止近亲结婚、 优生优育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2)指导伴性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等研究工作 生物的变异

  一、 生物变异的种类及来源

 二、 基因突变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

  l、 某个基因内部可遗传结构(外元)的改变

  2、 实质是 DNA 分子片段中碱基对的置换、 缺失或增添

  3、 广义上包括染色体畸变; 狭义上专指点突变。

 4、 按照基因结构改变的类型分类如下:

 类型 基因结构改变特征 说明 碱基置换突变 一个嘌呤(或嘧啶)

 转换成另一个嘌呤(或嘧啶)

 ; 或者一个嘌呤(或嘧啶)

 颠换成一个嘧啶(嘌呤)

 一对碱基突变 移码突变 增加或减少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导致该位点后面的氨基酸编码发生移位错误 碱基数目改变 缺失突变 缺失较长的 DNA 片段 多位点突变 插入突变 增添较长的 DNA 片段 多位点突变

 (二)

 基因突变的原因

  (1)

 基因结构的可变性是其突变的内在因素

  (2)

 诱变因素是基因突变的外因

  (3)

 复制过程是诱变因素起作用的有利时机

 (三)

 特性

  (1)

 自然突变:

 自然条件下发生的

  (2)

 诱发突变:

 人为条件下诱发的

 2、 随机性:

 部位、 基因、 时间

  (1)

 体细胞突变:

 如芽变在当代

  (2)

 性细胞突变:

 表现在子代

  3、 稀有性:

 自然突变率低 基因 表型效应 测定配子数 突变配子数 突变率 1/1000 R I Pr Su 粒色 抑制颜色形成 紫色 非甜粒 554

 786 265

 391 647

 102 1678

 736 273 28 7 4 492 106 11 2.4

  (1)

 显性突变率:

 1/10000×2=5×10-6

  (2)

 隐性突变率:

 1×2/10000×2=1×10-5

 4、 多方向性:

 形成一系列异质性等位基因

 5、 可逆性:

 正向突变与回复突变

  IA—→i——→IB

 6、 多害性:

 往往打破生物对环境形成的适应性

 (四)

 突变和进化

  1、 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进化的最初材料

  2、 决定种群基因库变迁的方向和速度

 (五)

 诱变与育种

  1、 人工诱变指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处理生物, 诱发其基因突变

  2、 诱发突变主要是通过碱基置换和移码突变方式实现的

  3、 诱变育种的特点

  (1)

 提高突变率, 扩大变异幅度;

 (2)

 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3)

 缩短育种年限;

 (4)

 育种规模大。

  三、 基因重组

  (一)

 概念

  1、 造成基因型变化的基因交流的过程

  2、 仅涉及 DNA 分子断裂—复合的基因交流的过程

 (二)

 基因重组的主要类型 遗传重组类型 主要特征 随机重组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不同基因重组 交换

  重组 同源重组 发生在 DNA 的同源序列之间 位点特异重组 发生在两条 DNA 分子的特异位点上 转座重组 不同染色体之间或一条染色体不同区段间

 (三)

 基因重组的意义

  1、 基因重组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选择材料

 [重点、 难点、 拓展知识解析]

  一、 基因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

  可遗传的变异有三个来源, 基因重组是指配子形成过程中, 等位基因互换, 或者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配子中重新组合。

 由于基因重组, 配子的种类增多, 通过受精作用, 会产生新的基因型, 导致变异出现。

 基因重组总是造成生物原有性状的组合, 不会产生新的基因, 所以也不会产生新的性状。

 染色体变异, 无论是结构变异还是数量变异, 也只能造成染色体上基因的增加或减少, 而基因的结构未发生变化。

 基因突变是基因分子结构发生了 变化, 产生了新的基因, 新的基因与原来的基因成为等位基因。

 在此基础上又可能进行基因重组, 产生新的基因型。

 所以, 先有基因突变后有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是建立在基因突变的基础上。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 也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 伴性遗传

  1、 X 染色体与 Y 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存在着同源区段, 同源区段控制相同性状的基因是成对的, 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遗传同常染色体遗传, 不表现出伴性遗传的特点。

 2、 X 染色体与 Y 染色体除了同源区段, 还有非同源区段。

 非同源区段 X 染色体比 Y 染色体长的多, 此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 X 染色体的隐性遗传。

 Y 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很短小,此段上的基因表现典型的伴性遗传, 如果是 Y 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只在男性中遗传。

  [例题解析]

  1、 血友病的遗传属于伴性遗传。

 某男孩为血友病患者, 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不是患者, 血友病基因在该家族中传递的顺序是(

 )

  A、 外祖父母亲男孩

 B、 外祖母母亲男孩

  C、 祖父父亲男孩

  D、 祖母父亲男孩

  [解析] 血友病是一种伴 X 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 其致病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遗传特点是男病多于女病, 常出现隔代遗传, 交叉遗传, 既:

 双亲正常, 儿子常有病, 女儿无病; 母病父正常, 儿病女不病。

 答案为 B

 2、 秋天, 在一株桃树上发现了 个别的芽变, 欲将变异的性状保留下来, 则应(

 )

  A、 等开花时进行自花授粉

 B、 等开花时接受同株花粉

  C、 等开花时接受异株花粉

 D、 取下变异芽嫁接到砧木上

  [解析]答案为 D。

  3、 同一品种的小麦在肥料充足的条件下会出现穗大粒多的性状, 引起这种性状变异的原因是

  A、 基因重组

 B、 基因突变

 C、 环境条件的改变

 D、 染色体变异

  [解析] 答案为 C。

 4、 基因突变发生在细胞周期的(

 )

 A、 分裂间期

 B、 分裂前期

  C、 分裂后期

 D、 在分裂期的各时期都可能

  [解析] 基因突变改变了 基因的结构, 在 DNA 复制的过程中出现解螺旋时, 基因的结构最容易发生改变。

 答案为 A。

  5、 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aa 基因型为患者; 色盲为伴性隐性遗传病, XbY, XbXb为患者。

 父母正常的家庭生了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的儿子, 则父母基因型分别为

  A、 AaXbY

 AaXBXB

 B、 AaXBY

 AaXBXB

  C、 AaXBY

 AaXbXb

 D、 AaXBY

 AaXBXb

  [解析]答案为 D。

篇七:交叉遗传是显性还是隐性

/p>

 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 道尔顿在圣诞节前夕买了一件礼物——一双“棕灰色”的袜子,送给妈妈。妈妈却说:你买的这双樱桃红色的袜子,我怎么穿呢?一双“棕灰色”的袜子,送给妈妈。妈妈却说:你买的这双樱桃红色的袜子,我怎么穿呢?道尔顿发现 , 只有弟弟与自己看法相同 ,色盲症的发现• 道尔顿发现 , 只有弟弟与自己看法相同 ,其他人全说袜子是樱桃红色的。• 道尔顿经过分析和比较发现,原来自己和弟弟都是色盲,为此他写了篇论文《论色盲》,成了第一个发现色盲症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道尔顿经过分析和比较发现,原来自己和弟弟都是色盲,为此他写了篇论文《论色盲》,成了第一个发现色盲症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后人为纪念他,又把色盲症叫道尔顿症。J.Dalton

 1766--1844

 正常色觉的人看到的应该是正常色觉的人看到的应该是45. 色盲的人看不到任何数字

 正常色觉的人看到的应该是正常色觉的人看到的应该是29 ,色盲的人看到的应该是zxxkw看到的应该是70

 正常色觉的人看到的应该是正常色觉的人看到的应该是26. 如果你是红色盲,你看到的就只是6. 如果你是绿色盲,你就只能看到2. 全色盲再这个图形里面什么也看不到全色盲再这个图形里面什么也看不到.特点:

 与人类性别关系密切。两种病分别和男女关联表现不同与人类性别关系密切。两种病分别和男女关联表现不同( 色盲中男性7 %,女性0.5 %;)

 男性染色体分组图常染色体男、女相同(22对)性染色体A BCD EF G女性染色体分组图性染色体男、女不同(1对)对性别起决定作用对性别起决定作用A BCD EF G

 染色体是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是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长臂短臂

 性别决定大多数情况下,生物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44+XX44+XY亲代822+X 22+Y 22+X44+XX 44+XY亲代配子子代

 XY同源区段X非同源区段Y非同源区段伴X伴Y CB B或b b b B伴性遗传9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伴X遗传、伴Y遗传)X X X Y伴X B B或b b b B

 资料分析:

 下图是某家族的红绿色盲遗传图谱,请分析并讨论:下图是某家族的红绿色盲遗传图谱,请分析并讨论:红绿色盲症的遗传分析1. 红绿色盲基因是位于X 染色体上还是位于Y 染色体上?2. 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是隐性基因染色体上是隐性基因

 B b色盲的遗传方式是伴X 隐性遗传隐性遗传,Y 染色体上没有色盲基因X B Y X b

 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性 别 女 男基因型B B B b b b B b表现型 正常正 常(携带者)色盲 正常 色盲X B X B X B X bX b X b X B Y X b Y

 女性的基因型X B YX b Y男性的基因型正 常色 盲男女婚配方式X B X B X B Y xX B Y X B X b xX B Y X b X b xX B X BX B X bX b X b正 常携带者色 盲X B X BX b Y xX B X bX b Y xX b X b X b Y x

 X b Y 配子 X BX b Y男性色盲 亲代X B X B女性正常×父亲的色盲基因只能传给:不能传给:的色盲基因只能传给:不能传给:女儿儿子子代 X B X b X B Y女性携带者 男性正常1

 :

 1

 男孩 的色盲 基来自于 母亲X B X b X B Y女性携带者 男性正常X B X bX B Y亲代配子亲代配子×基 基 因只能子代X B X B X B X bX B YX b Y1

 :

  1

 :

  1

  :

 1女性正常 女性携带者 男性正常 男性色盲

 女性携带者 男性色盲X B X b × X b Y亲代X BX b X bY配子女儿色盲父亲X b X b X B Y女性色盲 男性正常1

  :

 1

 :

 1

  :

 1X B X bX b Y女性携带者 男性色盲子代一定色盲

 父亲正常女儿一定正常女性色盲 男性正常X b X b × X B Y亲代X b X B Y配子女性色盲与正常男性的婚配图解母亲色盲 儿子一定色盲X B X bX b Y女性携带者 男性色盲1

 :

 :

 1子代

 女性色盲,她的父亲和儿子都色盲X

 XB B bbbbX Xb bX

 YB BX

 Yb bX X B Y YX X

 X XX

 X X

 XB B b b B B b bX

 Yb bX X Y Y

 男性的X b b 只能从 传来,以后只能传给他的传来,以后只能传给他的 。母亲女儿母亲女儿1

 交叉遗传 (隔代遗传)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色盲)的遗传特点:X

 XB BX

 YbbX

 XBX

 YBX

 X X

 Y X

 XB B B b BX

 YbX B YB

 2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zxxkw男性患者女性患者

 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通过它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红绿色盲(伴X X 染色体隐性)的遗传特点:1、交叉遗传2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出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

 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控制的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由于对磷、钙吸收不良而导致骨发育障碍。患者常常表现为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控制的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由于对磷、钙吸收不良而导致骨发育障碍。患者常常表现为( 或 0 )

 腿 X X 型 ( 或0 0 型 )

 腿 、 骨骼发育畸形(如鸡胸)、生长缓慢等症状。形(如鸡胸)、生长缓慢等症状。

 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由于对磷、钙吸收不良而导致骨发育障碍。患者常常表现为X型(或0型)腿、骨骼发育畸形(如鸡胸)、生长缓慢等症状患者由于对磷、钙吸收不良而导致骨发育障碍。患者常常表现为X型(或0型)腿、骨骼发育畸形(如鸡胸)、生长缓慢等症状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

 人的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正常型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女 性 男 性基因型女 性 男 性基因型 X D X D X D X d X d X d X D Y X d Y抗维生素D 佝偻病由显性基因 (D)控制,正常为隐性基因(控制,正常为隐性基因(d )。表现型患者(重)患者(轻)正常(轻)正常患者 正常

 人群中出现的六种随机婚配方式女性正常 女性患者 女性患者X D X DX D X d X d X dX D YX D X D × X D Y1X D X d × X D Y3X d X d × X D Y5男性患者X d YX D X D × X d Y2X D X d × X d Y4X d X d × X d Y6男性正常借鉴对色盲这样遗传病婚配方式的分析课后请把六种婚配结果在写出来,从中得出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的特点。借鉴对色盲这样遗传病婚配方式的分析课后请把六种婚配结果在写出来,从中得出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的特点。

 伴 伴X 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1. 女性多于男性2. 有连续性, 子代有患, 亲代必有患者3. 子患母必患

 伴 伴Y 遗传Y 染色体短小, 基因数量少, 因为致病基因只Y 染色体上,没有显隐性之分, 因而患者全为男性( 如: 外耳道多毛症)特点:, , 父传子, 子传孙, 子子孙孙无穷尽

 非芦花鸡( 隐性)芦花鸡(显性)伴性遗传在实伴性遗传在实践Z b Z bZ B W非芦花雄鸡芦花雌鸡×践中的应用中的应用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亲代 Z B W Z b Z b ×(芦花雌鸡)

 (非芦花雄鸡)问题:请分析问题:请分析F 1 代的性状。代的性状。配子 Z B W Z b子代 Z B Z b Z b W(芦花雄鸡)

 (非芦花雌鸡)讨论在生产实践上有什么好处?讨论在生产实践上有什么好处?确定幼年动物性别,指导生产实践确定幼年动物性别,指导生产实践

 芦花鸡芦花鸡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ZW型性别决定非芦花鸡非芦花鸡ZW型性别决定:

 隐 性 显 性常染色体常染色体(无中生有,发病率___,常为隔代遗传)(有中生无,发病率,常为隔代遗传)(有中生无,发病率__,常为代代相传)男女发病机会,常为代代相传)男女发病机会___男女发病机会___① 男性患者 女性① 女性患者 男性低 高均等均等低 高均等均等多于多于X 染色体Y染色体X 染色体Y染色体① 男性患者 ______ 女性②发病率低,常为隔代遗传③女性患者的_______

  _都是患者都是患者 (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 )① 女性患者______ 男性②发病率高,常为代代相传③②发病率高,常为代代相传③ 男性患者的_____ 都是患者都是患者 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父传子,子传孙,传男不传女患者只有男性父传子,子传孙,传男不传女患者只有男性多于多于父亲和儿子 母亲和女儿

 常隐常隐或伴常隐常隐或伴X隐 隐遗传类型判断与分析常显 常显或伴X显 显判断口诀:父子相传为伴判断口诀:父子相传为伴Y;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有中生无为显性;生女正常为常显;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有中生无为显性;生女正常为常显

 1.确定是否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则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2.判断显隐性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遗传类型判断与分析有中生无为显性

 3.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遗传病

 性 别 决 定的方式不同的生物,性别决定的方式也不同。性别的决定方式有:1.环境决定型(温度决定,如蛙、很多爬行类动物);2.年龄决定型(如鳝);3 3.染色体数目决定型(如蜜蜂和蚂蚁);4.有染色体形态决定型(本质上是基因决定型,比如人类和果蝇等XY型、矢鹅和蛾类等ZW型)5.基因决定性别某些植物既可以是雌雄同株,也可以是雌雄异株,这类植物的性别往往是靠某些基因决定的。(比如玉米)

 XO型性别决定蝗虫、蟋蟀等直翅目昆虫和蟑螂等少数动物的性别决定属于XO型。雌性为同配性别,体细胞中含有2条X染色体;雄性为异配性别,但仅含有1条X染色体。如雌性蝗虫有24条染色体(22+XX);雄性蝗虫有23条染色体(22+X)。ZO型性别决定鳞翅目昆虫中的少数个体,雄性为ZZ,雌性为ZO的类型,称为ZO型性别决定。此类型中,雌性产生2型配子,雄性产生单一类型配子,性别比例为1∶1。 染色体的数目决定性别(蜜蜂、胡蜂、蚂蚁等都属于此种类型)。 环境条件决定性别(有些动物的性别,靠其生活史发育的早期阶段的温度、光照或营养状况等环境条件来决定的。比如:海生蠕虫后螠,是一种环节动物,成熟雌虫将卵产在海水中,刚发育的幼虫没有性分化,之后自由生活的幼虫将落入海底 发育成雌虫 但是如果有机会落到雌虫的 吻上 发育成雄虫 许多线虫是性 别 决 定的方式补充底,发育成雌虫,但是如果有机会落到雌虫的口吻上,发育成雄虫。许多线虫是靠营养条件的好坏来决定性别的,它们一般在性别未分化的幼龄期侵入寄主体内,低感染率时营养条件好,发育成的成体基本上都是雌性,而高感染率时,营养条件差,发育成的成体通常都是雄的;大多数龟类无性染色体,其性别取决于孵化时的温度。如乌龟卵在20~27℃条件下孵出的个体为雄性,在30~35℃时孵出的个体为雌性。鳄类在30℃以下孵化则几乎全为雌性,高于32℃时雄性则占多数; 4 基因决定性别(某些植物既可以是雌雄同株,也可以是雌雄异株,这类植物的性别往往是靠某些基因决定的。如葫芦科的喷瓜,决定性别的是三个复等位基因,即aB、a+、ab;其显隐关系为aB>a+>ab。aB基因决定发育为雄株;a+基因决定雌雄同株;ab则决定发育为雌株。性别的类型有5种基因型所决定:aBa+和aBab为雄株;a+a+和a+ab为雌雄同株;aab为雌株;纯合的abab不存在,因为雌性个体不可能提供ab配子。玉米也可因为2对基因的转变,引起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差异。

篇八:交叉遗传是显性还是隐性

学总结

 名词解释• • 异染色质、 常染色质、 核型分析、异染色质、 常染色质、 核型分析、灯刷染色体灯刷染色体、 、B B染色体• • 伴性遗传、 交叉遗传、 限性遗传、 从性遗传、 巴伴性遗传、 交叉遗传、 限性遗传、 从性遗传、 巴氏小体剂量补偿效应氏小体剂量补偿效应氏小体、 剂量补偿效应、 连锁(氏小体、 剂量补偿效应、 连锁(linkage连锁连锁 ( (complete linkage)complete linkage)、 、 不完全连锁linkage)linkage)、 、 连锁群、 基因定位、 染色体图、 图距、连锁群、 基因定位、 染色体图、 图距、干涉、 并发系数干涉、 并发系数• • 表型模拟、 外显率、 表现度、 不完全显性、 并显表型模拟、 外显率、 表现度、 不完全显性、 并显性、 镶嵌显性、 致死基因、 复等位基因、 基因互性、 镶嵌显性、 致死基因、 复等位基因、 基因互作、 互补基因、 抑制作用、 上位效应、 叠加效应作、 互补基因、 抑制作用、 上位效应、 叠加效应多线染色体多线染色体、 、染色体连锁(连锁(linkagelinkage)

 )linkage)

 、不完全连锁 ( (incomplete 完全完全完全)

 、 完全incomplete

 • • F F- -菌株、子、 烈性噬菌体子、 烈性噬菌体 、 温和噬菌体外基因子外基因子 、 内基因子、 、 噬菌斑、、 内基因子、 、 噬菌斑、合、 性导、合、 性导、转导、 溶源性转导、 溶源性 、 原噬菌体性转导性转导 、 质粒、 附加体、 中断杂交试验、 、、 质粒、 附加体、 中断杂交试验、 、影印培养法、 顺反子影印培养法、 顺反子• 多线染色体、 缺失、 重复、 倒位、 易位、 假显性、 交换抑制因子、 平衡致死系或永久杂种、假连锁、 染色体组、 整倍体、 非整倍体、 染色体组、 单倍体、 二倍体、 三倍体、 四倍体、 多倍体、 整倍体、 非整倍体、 双体、 单体、 缺体、双单体、 三体、 双三体、 四体菌株、F F+ +菌株、菌株、HfrHfr菌株菌株 、 、 F F因子、 温和噬菌体 、 部分二倍体、、 部分二倍体、因子 、 、 F′ F′因 因转化、 接转化、 接、 普遍、 原噬菌体 、 普遍多线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假显

 • 同源重组 、 位点专一性重组、 异常重组、 基因转变• 转座、 反座子• 基因突变、 点突变、 无效突变、 渗漏突变、 条件致死突变、 隐性致死突变、 显性致死突变、中性突变、 转换、 颠换、 突变热点、 同义突变、错义突变、 无义突变• • 母性影响、 核外遗传、 雄性不育母性影响、 核外遗传、 雄性不育、 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 雄性不育恢复系雄性不育保持系; 雄性不育恢复系、 雄性不育系;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 (一)

 染色质的类型*• (二)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三)

 染色体的数目(四)

 染色体组型分析与带型分析• (四)

 染色体组型分析与带型分析染色体*• (五)

 特殊类型的染色体:B B染色体染色体*多线染色体多线染色体、 、灯刷染色体灯刷染色体、 、• 细胞的有丝分裂• 细胞的减数分裂• 配子的形成和受精• 生活周期

 • 孟德尔第一定律及其遗传分析• 孟德尔第二定律及其遗传分析• 基因的作用 与环境的关系• 基因的作用 与环境的关系• •基因型与表现型基因型与表现型: :表型模拟、 外显率、 表现度表型模拟、 外显率、 表现度• •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

 不完全显性、 并显性、 镶嵌显性、 致死基因、 复等位基因性、 镶嵌显性、 致死基因、 复等位基因•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

 基因互作、 互补基因、 抑制作用 、 上位效应、 叠加效应基因、 抑制作用 、 上位效应、 叠加效应孟德尔定律不完全显性、 并显基因互作、 互补

 • 果蝇唾腺染色体及特点:

 巨大性和伸展性、 体联会、 具横纹结构、 出现泡状(puff)结构• 缺失的类型缺失的细胞学效应及遗传学效应• 缺失的细胞学效应及遗传学效应*• 重复的类型• 重复的细胞学效应及遗传学效应*• 倒位的类型• 倒位的细胞学效应及遗传学效应*• 易位的类型• 易位的细胞学效应及遗传学效应*一、 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畸变

 • 染色体组、 单倍体、 二倍体、 三倍体、 四倍体、多倍体、 整倍体、 非整倍体、 双体、 单体、 缺体双单体三体双三体体、 双单体、 三体、 双三体、 四体• 同源多倍体的减数分裂• 异源多倍体的获得途径• 如何用单体和缺体进行基因定位四体二、 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一、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 性别决定• • 性别受性别受遗传物质性别受性别受遗传物质• • 通过性染色体的组成;通过性染色体的组成;• • 通过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通过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 通过染色体的倍数性等。通过染色体的倍数性等。• • 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可以影响甚至转变性别可以影响甚至转变性别, 但原来决定性别的遗传物质原来决定性别的遗传物质。

 。遗传物质控制:遗传物质控制:控制:控制:连锁遗传分析与染色体作图, 但不会改变不会改变

 二、 性连锁遗传• (一)

 摩尔根关于果蝇伴性遗传的研究• 名词解释:

 伴性遗传、 交叉遗传、 限性遗传和从性遗传• 伴性遗传特点• 伴性遗传特点• (二)

 人类的伴性遗传• 伴X显性遗传( XD)

 如:

 抗维生素D佝偻病• 伴X隐性遗传 (XR)如:

 色盲、 血友病• Y-连锁遗传如:毛耳缘• (三)

 鸡的伴性遗传:

 芦花鸡的毛色遗传• (四)

 限性遗传和从性遗传

 三、 果蝇的Y染色体及其性别决定• 果蝇的性别决定除了 性染色体外, 常染色体也起重要作用 , 性别决定由性指数( X/A)

 决定。• Y染色体上带有精子生成所必需的生殖力基因,与育性有关。

 四、染色体学说的直接证据• Bridges重复摩尔根伴性遗传时发现了例外, 称为初级例外和次级例外。• • 1 1、 、 X X染色体不分开(染色体不分开(nondisjunctionnondisjunction)

 )

 现象• • 2 2、 、 X X染色体次级不分开染色体次级不分开( (secondary nondisjunction)nondisjunction)现象secondary

 五、 剂量补偿效应• 巴氏小体(Barr body)

 :

 正常雌性哺乳动物的核中有一个高度凝聚的染色质团, 它是一个失活的X染色体。• 剂量补偿效应:

 指在XY性别决定机制的生物中, 使性连锁基因在两种性别中有相等或近乎相等的有效剂量的遗传效应。• lyon假说• X染色体随机失活的分子机制

 六、 连锁基因的交换和重组• 名词解释:

 连锁( linkage)

 、 完全连锁(complete linkage)、 不完全连锁 (incomplete linkage)、 连锁群• (一)

 基因连锁的发现• (二)

 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二)

 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三)

 重组频率的测定• (四)

 交换• 连锁交换定律的基本内 容• 交换值及其测定• 影响交换的因素• 双交换

 • (五)

 基因定位与染色体作图• 名词解释:

 基因定位、 染色体图、 图距、干涉、 并发系数• 教学重点:掌握连锁与交换的原理,重组值,交换值,染色体干涉和并发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特别色体干涉和并发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特别是通过三点测交绘制连锁图的方法

 七、 人类的基因定位• (一)

 系谱分析定位法• (二)

 基因剂量效应法• (三)

 DNA介导的基因定位介导的• 1、 克隆基因定位法• 2、原位分子杂交法基因定位因定位

 八、 真菌类的遗传分析• 顺序四分子的着丝粒分析作图;• 两个连锁基因的分析作图两个连锁基因的分析作图

 1.概念( ※)

 :

 transposon、2.转座子的发现(了 解)

 :3.原核生物转座子的类型和结构特征( ※)• 最简单的转座子, 只编码转座酶。retroposonsMcClintockMcClintock插入序列(IS)插入序列(• 两端有反向重复序列转座)复合转座子(composite transposon)• 插入位点,IS 两侧总有短的正向重复• 带有某些抗药性基因( 或其他宿主基因)• 两翼往往是相同或同源的IS序列Mu噬菌体

 4.转座机制:

 复制性转座、 非复制性转座5.真核生物转座子:玉米的Ac-Ds系统、 果蝇的P因子6.转座的遗传学效应※ 靶位点形成正向重复序列 引 起插入突变 引 起插入突变; 转座子从原位点切离 产生新的基因; 改变染色体结构; 调节基因活性的开关 引 起生物进化。 标记目 的基因 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

 7.逆转录病毒和反座子(1) Genome Structure ( ※)长末端长末端重复序列重复序列正常的病毒基因正常的病毒基因调节和启动转录LTRgagpolenvLTR核心蛋白质(Nucleoprotein core)编码逆转录酶和整合酶(integrase)编码病毒外壳蛋白质(Envelope)

 (2) Lifecycle of retrovirus( ※)负 链DNA正链病毒Reverse transcriptionIntegrationTranscriptionPackaging正链DNAProvirus(原病毒)(3)逆转录病毒会将宿主序列在细胞间转送

 (4)Three

 classes of retroposons

 一、 基因突变的概说• *名词解释:

 基因突变、 点突变、 无效突变、 渗漏突变、条件致死突变、 隐性致死突变、 显性致死突变、 中性突变• (一)

 基因突变的定义• (二)

 自然界生物性状突变现象• (三)

 基因突变的时期:

 体细胞突变和生殖细胞突变• * (四)

 突变的类型:形态突变、 生化突变、 失去功能的突变、 获得功能的突变、 致死突变、 条件致死突变• * (五)

 突变的性质:突变的稀有性、 可逆性、 多方向突变的稀有性、 可逆性、 多方向性和复等位基因、 有害性和有利性、 平行性性和复等位基因、 有害性和有利性、 平行性基因突变

 • *名词解释:

 转换、 颠换、 突变热点、 同义突变、 错义突变、 无义突变• * (一)

 自发突变• • 1.DNA1.DNA复制中的错误复制中的错误: : (1)

 转换(2)

 颠换(3)

 移码突变(4)

 缺失和重复• 2 自 发损伤:(1)

 脱嘌呤(2)

 脱氨基(3)

 氧化性• 2.自 发损伤:(1)

 脱嘌呤(2)

 脱氨基(3)

 氧化性损伤碱基*二、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 (二)

 诱发突变• 1.诱变机制:嵌合剂的致突变作用(4)

 辐射的诱导作用(5)

 黄曲霉的作用• 2.碱基替换的遗传效应:

 编码区:

 同义突变、 错义突变、 无义突变; 非编码区:(1)

 碱基类似物(2)

 特异性错配(3)

 • *一、 遗传重组的类型:

 同源重组 、 位点专一性重组、 异常重组• 二、 同源重组的分子机制• (一)

 基因重组的经典模型:模型 模板选择学说模型2.模板选择学说• * (二)

 同源重组的Holliday模型• * (三)

 基因转变及其分子机理• 1.异常分离与基因转变• 2.基因转变的类型:

 染色单体转变、 半染色单体转变(又称减数后分离)1.断裂和重接遗传重组

 三位点专性重组•3.基因转变的分子机制基因转变实质上是异源双链DNA错配的核苷酸对在修复校正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个基因转变为它的等位基因的现象。• 三、 位点专一性重组• * (一)

 λ噬菌体的整合和切除• (二)

 位点专一性重组涉及断裂和重连• (三)

 位点专一性重组的核苷酸序列

 核外遗传 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母性影响性不育系; 雄性不育保持系; 雄性不育恢复系性不育系; 雄性不育保持系; 雄性不育恢复系念  1 1、 、 母性影响的概念及遗传的特点*  2 2、 、 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及遗传的特点*  3 3、 、 线粒体遗传线粒体遗传及分子基础  4 4、 、 叶绿体遗传叶绿体遗传及分子基础  5 5、 、 草履虫放毒型遗传与核质关系* 6、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的利用母性影响、 、 核外遗传核外遗传、 、 雄性不育雄性不育、 、 雄雄

 细菌的遗传分析• 了 解细菌染色体大小与结构• 细菌的突变型的类型• 细菌菌株的类型• 细菌菌株的类型、 接合的组合方式与重组特点; *• 中断杂交实验作图的原理与方法; *接合的组合方式与重• 转化、 转导转移遗传物质的特点与共转率作图。

 *

 •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基因组• 病毒的形态结构• 病毒的基因组病毒的基因组病毒的遗传分析• 噬菌体的增殖与突变型• 噬菌体的增殖:

 烈性噬菌体与温和型噬菌体• 噬菌体的突变型

篇九:交叉遗传是显性还是隐性

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1. 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

 ( (1 )豌豆是 自花传粉 植物,且是 闭花授粉 的植物; ( (2 )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 ( (3 )豌豆具有 易于区分的性状。

 。

 2. 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 (1 )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区分: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兔的长毛和黄毛;牛的黄毛和羊的白毛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 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 ×dd 杂交实验中,杂合 F1 代自交后形成的 F2 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 及 及 Dd )和隐性性状(dd )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 DD ×dd 杂交试验中,F1 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 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用 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 D 。

 表示。

 隐性性状:在 DD ×dd 杂交试验中,F1 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 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用 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 d 表示。

 (2 )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如 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 DD 或 或 dd 。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 Dd 。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 (3 )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 ×dd

 Dd× ×dd

 DD ×Dd 等。

  。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

 如:DD ×DD

 Dd× ×Dd 等 测交:F1 (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

  如:Dd ×dd 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如甲(♀)

 ×乙( ♂)

 为 正交,则 甲 ( ♂)

 ×乙 (♀)

 为反交;

 如甲 ( ♂)

 ×乙 (♀)

 为正交,则 甲(♀)

 ×乙( ♂)

 为反交。

 3. 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测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自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4. 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 (1 )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 :1 ,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 )

 即 即 Dd ×Dd

  3D_ :1dd ( (2 )若后 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 ,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为 即为 Dd ×dd

 1Dd :1dd ( (3 )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 即 DD ×DD 或 DD ×Dd 或 DD ×dd 5. 分离定律 其 实质..就是在形成配子时, 等位基因随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

 第 第 2 节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二)

 1. 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 ( (1 )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2) F1 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 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 (3 )F2 中有 16 种组合方式,9 种基因型,4 种表现型,比例 9 :3 :3 :1

 YYRR

  1/16

 YYRr

 2/16

 双显(Y_R_ )

 YyRR

 2/16

  9/16 黄圆

 YyRr

  4/16

 纯隐(yyrr )

  yyrr

 1/16

  1/16

 绿皱

  YYrr

  1/16

  单显(Y_rr )

  YYRr

  2/16

 3/16

 黄皱

  yyRR

  1/16

 单显(yyR_ )

  yyRr

  2/16

  3/16

 绿圆 为 注意:上述结论只是符合亲本为 YYRR ×yyrr为 ,但亲本为 YYrr× × yyRR , F2中重组类型为

 10/16 ,亲本类型为

 6/16 。

 2.常 常 见组合问题 重 组类型

  ( (1 )配子类型问题 如:AaBbCc 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 2x2x2=8 种 ( (2 )基因型类型 如:AaBbCc ×AaBBCc ,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 ×Aa 后代 3 种基因型(1AA :2Aa :1aa )

 Bb ×BB 后代 2 种基因型(1BB :1Bb )

 Cc ×Cc 后代 3 种基因型(1CC :2Cc :1cc )

 有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 3x2x3=18 种类型。

 (3 )表现类型问题

 如:AaBbCc ×AabbCc ,后代表现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 ×Aa 后代 2 种表 现型 Bb ×bb 后代 2 种表现型 Cc ×Cc 后代 2 种表现型 有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 2x2x2=8 种表现型。

 3. 自由组合定律 实质..是形成配子时, 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

 。

 4. 常见遗传学符号 符号 P F1 F2

 ×

 ♀ ♂ ♂ 含义

 亲 亲本 本 子一代 代 子二代 代 杂交 交 自交 母本 父本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知识结构:

 精子的形成过程 减数分裂 卵细胞形成过程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受精作用 受精作用的过程和实质 1. 正确区分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 ( (1 )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经过复制成由一个着丝点连着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所以此时染色体数目要根据着丝点判断。

 ( (2 )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指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且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可以两两配对的一对染色体。四分体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

 ( (3)

 )

 一对同源染色体= 一个四分体=2 条染色体=4 条染色单体=4 个 个 DNA 分 分子。

 。

 2. 减数分裂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概念

 同源 染色体:上面已经有了

 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四分体:上面已经有了

 交叉互换:指 四分体时期 , 非姐妹染色单体 发生缠绕,并交换部分片段的现象。

 减数分裂:是 有性生殖的生物 在产生 成熟生殖细胞 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 减半的细胞分裂。

 3. 减数分裂

 特点:复制一次, 分裂两次。

 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染色体数目减半实际发生在)

 减数第一次分裂)。

 。

 场所:生殖器官内

 4. 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异同点 比较项目 不 不

 同

 点 相同点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染色体复制 制

  复制一次 第一次分一个初级精母细胞(2n )产生两一个初级卵母( 细胞(2n )(细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

  裂 裂 个大小相同的次级精母细胞(n)

 )

 胞质不均等分裂)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n)

 )和一个第一极体(n )

 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细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第二次分裂 裂 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四个同样大 小 的 精 细 胞( (n )

 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形成一个大的卵细胞 胞(n) 和一个小的第二极体。第一极体分裂(均等)成两个第二极体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细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 不变 有无变形 精细胞变形形成精子 无变形 分裂结果 产生四个有功能的精子(n) 只产生一个有功能的卵细胞(n)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减半 注:卵细胞形成无变形过程,而且是只形成一个卵细胞,卵细胞体积很大,细胞质中存有大量营养物质,为受精卵发育准备的。

 5.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主要异同点

  比较项目 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染色体复制次数及时间 一次,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期 一次,有丝分裂的间期 细胞分裂次数 二次 一次 联会四分体是否出现 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不出现 同源染色体分离 离 减数第一 次分裂后期 无 无 着丝点分裂 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后期 子细胞的名称及数目 胞 性细胞,精细胞 4 个或卵 1体 个、极体 3 个 体细胞,2 个 子细胞中染色体变化 减半,减数第一次分裂 不变 子细胞间的遗传组成 不一定相同 一定相同 6. 识别细胞分裂图形(区分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 (1 )、方法三看鉴别法(点数目、找同源、看行为)

  第 第 1 步:如果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奇数,则该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

 第 第 2 步:看细胞内有无同源染色体,若无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若 有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

 第 第 3 步:在有同源染色体的情况下,若有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行为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

  若无以上行为,则为有丝分裂的某一时期的细胞分裂图。

 ( (2 )例题:判断下列各细胞分裂图属何种分裂何时期图。

 [解析]:

 甲图细胞的每一端均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但无联会、四分体、分离等行为,且每一端都有一套形态和数目相同的染色体,故为有丝分裂的后期。

 乙图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故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 后期。

 丙图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故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7. 受精作用:指卵细胞和精子 相互识别、融合 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注:受精卵核内的染色体由精子和卵细胞各提供一半,但细胞质几乎全部是由卵细胞提供,因此后代某些性状更像母方。

 意义:通过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保证了进行有性生殖的 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从而保证了遗传的稳定和物种的稳定;在减数分裂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加上受精时卵 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使后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下图讲解受精作用的过程,强调受精作用是精子的细胞核和卵细胞的细胞核

  结合,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

 8. 配子种类问题 由于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使配子也多种多样,根据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形有 成的过程,所以配子的种类可由同源染色体对数决定,即含有 n 对同源染色为 体的精(卵)原细胞产生配子的种类为 2 n 种。

 第二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1. 萨顿假说推论:

 基因在染色体上 ,也就是说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 的 平行 关系。

 2.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果蝇杂交实验分析

 3. 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含有多个基因,且这多个基因在染色体上 呈线性排列 4.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第三节 伴性遗传 1. 伴性遗传的概念 2. 人类红绿色盲症(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特点:

 ⑴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

 ⑵ 交叉遗传 。即男性 → 女性 → 男性。

 ⑶一般为 隔代遗传 。

 2. 抗维生素 D 佝偻病(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特点:

 ⑴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

 ⑵ 代代相传 。

 4 、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3 、人类遗传病的判定方法 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

 第一步:确定致病基因的显隐性:可根据 (1 1 )双亲正常子代有病为隐性遗传(即无中生有为隐性);

 (2 2 )双亲有病子代出现正常为显性遗传来判断(即有中生无为显性)。

 第二步:确定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

 ①

 在隐性遗传中,父亲正常女儿患病或母亲患病儿子正常,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

 ②

 在显性遗传,父亲患病女儿正常或母亲正常儿子患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③

 不管显隐性遗传,如果父亲正常儿子患病或 父亲患病儿子正常,都不可能是 是 Y Y 染色体上的遗传病; ④

 题目中已告知的遗传病或课本上讲过的某些遗传病,如白化病、多指、色盲或血友病等可直接确定。

 注:如果家系图中患者全为男性(女全正常),且具有世代连续性,应首先考伴 虑伴 Y 遗传,无显隐之分。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 (1 )、体内转化实验:1928 年由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等人进行。

 ①实验过程

 结论:在 S 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可以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

 ( (2 )、体外转化实验:1944 年由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 人进行。

 ①实验过程

 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 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 、实验过程 ①标记噬菌体 含35 S 的培养基 培养含35 S 的细菌35 S培养蛋白质外壳含35 S 的噬菌体 体 含32 P 的培养基 培养含32 P 的细菌 培养部 内部 DNA 含 含32 P 的噬菌体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 含35 S 的噬菌体 侵染细菌细菌体内没有放射性35 S 含32 P 的噬菌体 侵染细菌细菌体内有放射线32 P 立 结论:进一步确立 DNA 是遗传物质 3.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

 ( (1 )、实验过程

  ( (2 )、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 的 烟草花叶病毒的 RNA 能自我复制,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因此 RNA 是 是

  它的遗传物质。

 4 、生物的遗传物质 非细胞结构:DNA 或 或 RNA 生物

 原核生物:DNA 细胞结 构 构

 真核生物:DNA 和 结论:绝大多数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 DNA 病毒)是 的遗传物质是 DNA, ,说 所以说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二节 DNA 分子的结构 1. DNA 分子的结构 ( (1 )基本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简称脱氧核苷酸)

 2 、DNA 分子有何特点? ⑴稳定性 指 是指 DNA 分子双螺旋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⑵多样性 成 构成 DNA 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 4 种,配对方式仅 2 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 了 DNA 分子的多样性。

 ⑶特异性

  的 每个特定的 DNA 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排列顺序代的 表着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 DNA 分 分 子中都贮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了 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 DNA 分子的特异性。

 3.DNA 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⑴ ⑴DNA 分子由两条 反向...

篇十:交叉遗传是显性还是隐性

豌豆高茎豌豆 矮茎豌豆矮茎豌豆 高茎豌豆高茎豌豆 高茎矮茎都有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遗传图解

 子二代F 2 中:

 1 、基因型 分离比为:

 AA :Aa :aa=1 :2 :1 2 、相对性状 分离比为

 高茎豌豆:矮茎豌豆=3:1 3 、子代中出现高茎豌豆的概率为:75 %,出现矮茎的概率为25 %。

  ? ?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