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论语和学记怎么区分8篇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论语和学记怎么区分 论语 区分 学记

论语和学记怎么区分8篇论语和学记怎么区分 学记正文和注释 学记正文和注释2010-06-231029《礼记·学记》白话解礼记卷十八前言本篇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和学记怎么区分8篇,供大家参考。

论语和学记怎么区分8篇

篇一:论语和学记怎么区分

正文和注释

 学记正文和注释 2010-06-23 1029《礼记·学记》白话解礼记卷十八前言本篇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为师的道理与大学发明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故甚为宋代理学所推崇以为《礼记》除〈中庸〉、〈大学〉之外唯〈学记〉、〈乐记〉最近道。按本篇谈亲师敬业是学者初入学时不可不知的事比较大学所谈深奥的理论方法更切于实用。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易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易解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就是这个意思。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易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是这个意思。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学。◎易解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中设有「庠」(五百家为党)一个遂中设有「序」(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一国之中设有「太学」。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年考试一次。入学

 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重专注于学业乐于与人群相处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七年时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候可以称之为小成。九年时知识通达能够触类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违背师训就可以称之为大成。这时候才能够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然后附近的人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这是大学教育的方法与次第。古书说蚂蚁时时学习衔泥然后才能成大垤。就是这个意思。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易解大学开学的时候学生都穿著礼服以苹藻之菜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师重道先练习《诗·小雅》及《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歌劝勉学生以莅官事上之道击鼓召集学生正式打开书箧(书包)希望学生以谦逊谨慎的态度学习夏楚两物(教鞭)是用来警惕鞭策学生收到整肃威仪的效果夏天的大祭(天子祭天)未实施以前天子、诸侯不急着到学校去视察为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展志向教师常常观察学生但是并不轻易发言等到适当的时候再加以指导是要使学生自动自发(《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至于年幼的学生只听讲而不能乱发问是因为学习要按照进度顺序(次第)进行。这七项是教学的大道理非常重要。古书说凡学习做官领导人民先学习管理事情要作一个读书人先学习立志。就是这个意思。(志者存心也志气志气志者气之导心之引也。)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阙修乃来。」其此之谓乎。◎易解大学施教是讲究方法的是顺着时序而教的如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宋人改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句读略有不同。)学习要有方法如果不从『操、缦』这些小曲学起指法不纯熟琴、瑟就弹不好不从通晓鸟兽草木天时人事学会譬喻诗就作不好不学会洒扫应对礼节就行不恰当对于六艺等技艺没有兴致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所以君子在学习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现在外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能够这样才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

 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能够这样虽然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尚书·说命篇》说恭敬谦顺努力不倦如此修行便能成功。就是这个意思。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由乎◎易解现今之教人者口里虽然念着书本心里并不通达故意找些难题来问学生讲一些枯燥无味的名物制度让人听不懂但求多教不管学生明不明白。而且教人时没有一点诚意又不衡量学生的程度与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教导违反情理学生求学也违逆不顺。如此一来使得学生愈来愈厌恶学习而且憎恶师长以学习为难为苦而不明白学习的快乐与好处。虽然课业勉强读完了也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此。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为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易解大学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恶的念头未发生之前就用礼来教育来约束禁止这就是预备、防备的意思(古德所谓防患于未然是也)。当学生可以教诲的时候才加以教导就叫做合乎时宜。依据学生的程度不跨越进度不超出其能力来教导就叫做循序渐进。使学生互相观摩而学习他人的长处就叫做切磋琢磨。这四种教学方法是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僻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易解邪恶的念头已经发生然后再来禁止因为错误的观念已经坚不可拔教育亦难以胜任。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东学一点西学一些却不按照进度学习只是使头脑混乱毫无条理而已。没有同学在一起研讨切磋琢磨便落得孤单落寞而少见闻。结交不正当的朋友会导致违背师长的教训不良的习惯会荒废自己的学业。这六项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易解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也明白教育之所以衰落的道理然后就可以为人师表了。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只引导而不强迫使学习的人容易亲近。教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得以充分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

 (以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人亲近又能自动思考这才是善于晓喻了。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就其失者也。◎易解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需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易解善于唱歌者能使人沉醉在歌声中流连不忘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教的言语虽然简要却通达晓畅含蓄而允当很少用比喻而且容易明白可算是能使人继承其志了。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易解君子知道求学深浅难易的顺序对于个人的特性差异都能了解然后方能因材施教。能广泛地晓喻然后才有能力作老师能够作老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作领袖。所以能作一个好老师就是学作领袖的开始。所以选择老师不可以不谨慎。古书说三王(伏羲神农黄帝称三皇)四代(虞夏殷周)对老师的选择都很慎重。就是这个意思。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易解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真理学问受到尊敬然后人民才会敬重学问认真学习。所以君主不以对待部属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形有两种一种就是在祭祀时臣子担任『尸』的时候另一种就是担任君主老师的时候。大学的礼法对天子授课时老师不处于面朝北的臣位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易解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学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却仅得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善于发问的人好比砍伐坚硬的木头

 先从容易下手的软处开始慢慢的扩及较硬的节目时间久了木头自然分解脱落不善发问的人使用的方法刚好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有如撞钟轻轻敲打则响应得小声重力敲打则响应的声音就很响亮一定要打钟的人从容不迫然后钟声才会余音悠扬传之久远不善答问的人刚好相反这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易解自己没有心得没有独到见解的人不够资格作老师。一定要学生提出问题才加以解答学生心里有疑难没有能力表达时老师才加以开导老师开导了学生仍然不明白虽然暂时放弃指导等待将来也是可以的。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易解良匠的儿子想必也能学习补缀皮衣(古代工艺相近)良弓的儿子想必也能制作畚箕刚学驾车的小马都事先把小马系在车后而车子就在马的前面让马跟着学习。君子观察这三件事就可以立定求学的志向了。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的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易解古时候的学者能够分析比较事物的异同之处汇整成一类譬如鼓的声音并不相当于五音之中的任何一音但是五音演奏没有鼓的调和就显得不和谐。水的颜色并不相当于五色当中的任何一种然而五色的配合没有水为之调和就无法鲜明。至于学者并不等于政府的任何一种官职然而任何一种官职不经过学习就没有办事的能力。又如老师他不是人伦中的任何一种亲属关系但是任何一种亲属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诲就不懂得人伦之间的关系了。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易解伟大的德行不偏治一种职务伟大的道理不局限于一种事物真正伟大可贵的诚信不一定建立在山盟海誓上恒久的四时虽不相同却运转不停是最准确的守时。如果能了解这四种情形就可以立志学习伟大了。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易解夏商周三代王者之祭祀河川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河是水的源头根本海是河流的归处先本而后末这叫做『务本』。

 2010-06-23 1038| 《学记》我最早接触是 1990 年觉得这是当老师最应该学习的尤其"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等常萦绕在耳。

篇二:论语和学记怎么区分

8 卷第6 期2 0 0 8 年12 月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Jo u r n a lo fB a o jiU n iv e r sityo f A r ts a n d S c ie n c e s( S o c ia l S cien ces)《学记》 缘何名日 “学"记。惫瑜(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 陕西宝鸡7 210 0 7 )V 0 1. 2BN o . 6D e c . 20 0 8[ 摘要]《学记》 之所以名日“学’ ’ 记, 主要是由于; 其一, 汉字的“教’ ’ 是源于“学’ ’ 的; 其三, 先秦教育家“以学为本, 因学论教” 的学本论思想对《学记》 作者所产生的影响; - X - ", 从内容来分析, “以学为本, 因学论教” 是《学记》 教学思想的精华。[ 关键词]“学” ; “教” ; 学本论[ 中图分类:

 号]G S 22. 7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 19 3( 2008)06—0101—03《学记》 是《礼记》 中的一篇, 是我国古代,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教育学著作, 因此, 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型” 。

 [ 1]‘…7 ’ 而作为先秦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 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 偏重于说明教育、 教学过程各种关系的著作, 却名之日“学” 记,而非“教” 记, 实在是耐人寻味, 引入深思。

 我们知道, 论文的题目应当体现出作者对所论问题的理解和意图, 《学记》 亦不例外。

 那么《学记》 何以名日“学” 记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 提出了一己之拙见, 以求教于同行及专家。从概念上来分析, 汉字的“教” 是源于“学” 的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 而且是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 是固化了的信息模块。

 由此我们可以说, 文字如同化石, 刻下了古人的思维轨迹。

 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对“学” 字的演变过程的研究, 去分析古人的教育认识水平并把握其教育教学理念。

 有人认为“学”字是从“最简单的交j。

 演变到较复杂的髹” , 其序列如下二荟、 萏、 器:

 , l妥i、 释一释、 奎; :

 熬。

 这一演变, “一方面说明7 汉字结构的不断变化, 正是文字本身概念的不断充实, 另方面也反映了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

 ” C z]一般而论, 萋字先出, 当人们使用最为简单的炎字来表示学习活动的时候,同时也就表达了对教育内涵的基本理解。

 从“学”字演变的序列中我们可以看出. 在以后几乎每一种写法的“学” 字乃至“教” 字里, 都首先包含了意义最为简单的这个写法的学( 爻)字, 然后再添加上一些新的笔画部首。

 按照汉字的造字特点而言, 这种新的添加表示了新的“学” 字比原来的“学” 字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涵。

 通常认为。

 甲骨文的“学” 字包含以下三个基本要素:

 ( 1)教学内容( 荟, ); ( 2)教学活动( ∈ 扮; ( 3)教学场所( n)。

 [ 3]㈣∞此外还有第四个要素, 即先秦时, 人们对于“教” 与“学” 二字常不加以区分, 如有人研究认为:

 “古人言语, 施受不分, 如买与卖, 受与授, 籴与粜, 本皆一词, 后分化耳, 教与学亦然” 。

 n ]( p 19” 由此看来, 甲骨文中的“教” 字( i々 ), 也可读作学。

 因此学字的第四个要素是教育对象, 即旱。

 根据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

 汉字的“教” 是源于“学” 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据此推断出这样一个结论:

 “教” 的概念是在“学” 的概念的规定性中又加上了一层规定性。

 也正是因为“学” 与“教” 有着这样一种派生与被派生的关系, 所以当“教” 的概念已经形成时,人们仍旧可以并习惯于用“学” 来指称或代替“教” 。诸如《学记》 中所谓“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 收稿日期]20 0 8 - 0 7 一0 8[ 作者简介]詹瑜:

 男, 陕西富平人;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副教授, 主要从事周秦伦理文化和中国教育史的研究。 万方数据

 10 2聚鹋文理学靛学援( 毒±会科举蒎)20 0 8 妊乎。

 ” 函兹也髓璃魏了, 专门谈论教肖同题的论著帮被命名为“学” 记的情况。“以学炎本, 爨学论教” 嬲“学零论” 患想浚学秀零, 蹩姨教与攀翁关系褥言鹪; 所清疆学为本, 是撰掌是教学活溯戆本源、 基础翻条传;或者说, 学为教的根本, 学魑教的前掇, 教必须波霆乎学。

 嚣学论教是浚学必本懿必然簧求, 它是指一切教的内容、 过程、 原则、 方法和措施, 都必须瑕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力婊据秘出发点, 也必须瑕学生戮及学生豹学习为瓣密, 充分考虑学皇黪特赢张实舔瑟簧; 两对于教鹃鼓聚鲸餐餐与评徐,也必须以是否达到学的目的为标准。

 遮正是我国吉健教学爨糠鹣耪华所在。

 放戮主论述审我靛霹l美获知, “学” 与“教” 二字不分。

 以及舔帮派生与被鞭生的关系, 表现出了孛溺先秦教育爨熄工终学教谢思维的娃藩特点:

 强澜教首先在乎学。

 从对教育瑾论惑发的集孛与专门蠢蠢, 竞黎港子枣雷推《学记》 , _ 『『ii《学记》 之所以名日“学” 记, 不能不殷骧逡先秦教育窳教骞窭黢撷教襄愚想的着眼点耩亵。

 语运爨表达憨爨懿, 露憨恕受是爱姨存在泌。郑衷霉:

 “名麟《学记》 纛, 以其记入学教之义” 。

 [ 5n ” ” ’ 也就是说, 《学记》 是记述前人是如何学、 磐簿教鹣。

 德褥注意躺楚郑菠在对《学记》 逡一篇名进符解释拜幸, 用了“学教” , 丽涤有用“教学” , 霾当表鞠郑氐黠《学避》 豹理解憝t教苔先霞于学, 是强调“以学为本, 因学论教” 的。

 同时, 我翻通过怼德说、 张琏。

 委纛辩、 萄嚣等辫教育总葱及激育实践活动的研讨, 可以明确并肯定的得出竣下绪论:

 郄cp 淄悫秦教蜜王撂老兹教窘实践穰教誉慝蕊懿若隈点是在学霹者豹学霹, 瑟不在予教肖蓍兹教导。

 教鸯家习蠼手恕教鸯燃结戈教茸对象主动的学习过程, 因此, 中圜古代澈育教学理论爨有蛰蘩鲍特异之鲣, 怒宅怒教学静蓬, 玉藏拦“擎” 字上。

 扶“以学为本” 八手, 通过“闲学论教”实璃羧弯璎愿。

 氇就是淤, 教学, 苓是蠢教耀按爨自已的设想把现成的知识技能传授绐学生, 而是扶学生蘸心饕凌发, 教绘紫篷求学的门径、 方法,教会学生自己学。

 因而我们可以肯定地说, 中国古代教毒教学溪沦, 特鬟怒教掌沦黪糖壤是学浮论。

 霹戳说, 学生道德瑟聿墅懿莠残, 翔谖粒攫羧,熊力的增长, 不是犟缝消掇被凌的靠教摔戆“教” ,而是靠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自己积极主动的“孥” 。

 学霹者瓣皇鬟藐囊撩、 鑫凄链、 自觉性靛嚣予教育教学过裰的首位。

 这正憝“以学为本, 因学论教” { i勺“学本沦” 思想的体现。

 《学记》 作为战国末期的作品, 静定要深受这一时躺童流思慰的影璃, 菲嚣簇中豹反欢“以学力本, 阚掌论教” 的“学奉论” 鹣葱想特点。首先, 人类“以学为本” 聪露子黉兽。

 巍秦许多思想家突出了“入为贵” 或“入为万物之灵” 的愚悲。

 睽谴“天下之缝久为责” , 至子久魏蠡受乎禽兽或动物呢?溢轲从道德哲譬出发分析了遮个问题。

 以必人之所以为人, 都炙不舆露恻隐之心、 羞惩之心、 恭敬之・0纛蔻萋之・玉。

 氇说:

 。

 爨隐之, 奎,入之端墩。

 羞恶之心, 意之端熄。

 恭敬之心, 钝之端也。

 魁非之心, 智志端也” 。

 人有此四端, 所以入诬异予禽兽。

 瑟上述入掰其餐的特点, 举是与燕侯来的。

 完全是麝天学习与教纯的必然络栗。惩魏交辫辑富; “人之所以异于懿兽者几旃, 廉民去之, 瓣予存完。

 ” ( 《需子・酱予上》 )可见, 辫河是天嚣剐予凄秘瓣重要特征。

 其次, 天往“敝学秀本” 而河与性成。

 孔丘“性相近也, 河相远也” ( 《论语・羽赞》 )的禽题, 撼出了幢鞠习对立统一豹菹畴。

 久镶, 是蘩太先晨遗黄覆生就戆自然零瞧, 宅是人的“寝然生戚之本质” , 憝泰经铡羼或触工改造的原始索质。

 它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

 习, 是籀“囊学嚣熟练之” , 男与蛙藏燕攒经过螽炎豹臻境和教育域掌潜的彩喻, “霹之躐久, 邵将藏性” 。羞辍与蔼况对入缝鹩观点鼹磐琢闷, 但瞧辫性恶都与习青着密切的美系, 肯定了习对性的影响。再凌, 错麓“滋学鸯本” 薅露敬力尧舜。

 关予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 也是历代教学论研究的重要阉鬈。

 翠在瓤予多年夔黪魏鼓裁提出y “学蠢絮之” 戆愈踅, 缝说:

 “我霏叟嚣絮之者, 妊誊, 镀渡求之者媳” 。

 ( 《论掰・述嚣》 )拼戮乎贡巍:

 “失予焉不掌, 而亦何常师之有?” ( 《论语・子张》 )孔丘骞妻述涎; “盏舂不知露终之者, 我髡是遣。

 多越,择其善者而从之, 多觅雨说之, 翔之次也” 。

 ( 《论语- 零鼠》 )嚣姆说“建霹类者。

 攀掏觳氇” , 簸以“人皆W 以为尧舜” ( 《暴子・告予下》 )而学习则是我稻威势整入酶捷径。

 “学蠲之遴嚣恁, 慕冀艘心而已受” 。

 ( 《流子・告子上》 )而葡况认为, 滠人是害又一点点懿秀錾数改变霞或熬。

 “圣久者, |入之掰获瑟致氇” , “羧±残由, 菇孺兴甏; 蔽零或溯, 蛟兹生焉:

 秘港成德, i}}i榜鹱鑫撙, 登, 0备焉” , 辫实褒人的智能发展, 必缬“专心有恒” 、 “渐进积累”《《楚予・臻掌》 )。

 东德懿豢寒, 夫在彗鼗方藤戆发展, 辩簧通过闻觅、 思考≮学习。

 皆可以发展为 万方数据

 第6 期詹瑜《学记》 缘何名E i“学” 记10 3尧舜。

 此外, 人才“以学为本” 才能全面发展。

 所谓人才是指相对地实现了潜能的发展, 麒德、 学、才、 识装备并吴鸯禁静特长豹入。

 就人类整捧蒸言, 绝无所谓的“灭生之才” , 亦少有“全才” 或“通才” , 鼹多的是一般人才或尚待开发的“潜人才” 。一个人要想成才, 必须“见贤愚齐” , “博袋酉家” ,illi鑫方能“青篷予麓雨睦予蘸” 。

 获上述蠢健哲学家、 思想家对学习在个体发展中之作用的论述来看, “以学为本” 完全是人类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客麓要臻, 氇是久之掰叛受教鸾瓣真iE 嚣的。从内容来分析, “以学为本, 因学论教” 是《学记》 教学思想的精华终秀奠基予“以学秀本, 爨学论教” 麓礁上的《学记》 , 弼处都闵现着“学本论“的思想。

 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特殊的认识过程, 又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静过程。

 因萎{ :

 , 教学过程就必须黻学生学习静过程及其黢律为基础。

 《掌记》中明确指出:

 “良冶之子, 必学为裘; 良弓之子, 必学为熬; 始驾马眷反之, 车在马前。

 君子察于此三者, 露淡有恚子学矣” 。

 《学记》 作者浚“学秀裘” 、“学为箕” 、 “始驾玛” 为例, 揭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必须遵从学习或认识由易到雅、 由简单到复杂、 由魏及彼、 摇痔巍遴麓害磋麓撵。

 显然, 教攀过程氇必然袋依照上述学习或认识的规律。

 提出教的过程要遵循学的过程。

 强调“学” 是根本, “救” 要立足予“磐” 。

 《学避》 曾根撂学生携年龄、 知识、 智力等不问情况, 丽刘分出不同的教学阶段, 即“一年视离疑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 五年视博_ 习亲师,七年襁论学取友, 渭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迭, 强立羲不遨, 谬之夭戚。

 ” 主述不弱豹教学酚霞, 都是寝“学” 而确定的。

 认为教学原则必须依据学生的特点和举生的实际。

 在《学记》 巾, 更是依搬学生的学零褥轰穗窦嚣簿琵, 提交~系襄兹教攀凝劐。《学记》 中指出:

 “学者有四失, 教者必知之, 或失则多, 戏失则寡. 或失则易。

 或必则止; 此四街。

 心之奠同也” , 必有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必也, “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 。

 《学记》 中还指出:

 “辫子之放, 唆也, 道{ li; 弗牵, 强霖势挪, 驽薅弗达” , “鞠易段思可清善喻矣” 。

 这是对孔予的启发诱释教学原则的进一步继承肾发展。

 除此之外, 《学记》中还提出了“豫、 时、 孙、 摩” , “藏息桷辅” 等教学艨箍。

 摇窭教与学相互依存, 稻互落透, “教学獯长” 。

 在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上, 《学记》 中的有关论述, 可谓独到而精辟。

 《学记》 中指出:

 “学然聪知不霆, 教然慧翔疆。

 翅不霆, 熬嚣熊自爱氇; 舞嚣,然后能自强也, 故日:

 教学相长也”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学记》 之所以名日“举”记, 主要蔻凌手:

 其一, 汉字豹“教” 蹩源于“学” 黔;其二, 先秦教育家“以学为本, 因学论教” 的学举论思想对《学记》 作者所产生的影响; 熊三, 从内释来分折, “以攀为本, 因学论教” 是《学记》 教学思想的精华。

 我髓对于《学记》 这一篇名盼讨论与搽索,无疑将有助于我们领会和理解《学记》 以及中嘲古代的教育教学思想。

 嗣时, 我们也应当看到, 把对教畜懿繇宠理解为“兔学之遂” , 怒获事教育璇黎为“治学” , 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独特之处,照示了与聪方古代教育思想的差异。参考文藏C 】

 ]毛礼鬣. 中邕教育史简编E z]. 北京:

 教育科出版社,19 8 5.£ 2]朱启簸. 从甲骨文字辫黢商时期的教育C J]. 教商研究, 19 82, ( 11)。[ 3]毛礼锐, 沈灌群. 中嗣教育通史第一卷tz ].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 8 5.F. 43扬拇逮。

 积微屡会文说[ z ]. 北褒:

 秘学出叛被,19 59 .[ 5]高时随. 学记评注[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牡.19 8 2.f 奏臻编铰竭镶;W h yX u eJi( L e a r n in gN o te s)In ste a do f “T e a c h in g ’ ’ N o te sZ H A NY u( E d u c a tio nD e p a r tm e n t, B a 哪i U n iv e r sity o fA r ts a n dS cien ces・B a 酊i. 7 210 0 7 。

 ( 强in n )A b str a c t:

 T h e r e a r e th r e e r e a s o n sw h y “x u e ” ( L e a r n in g )is u se d in X u eJi( L e a r n in gN o te s)in —ste a do f “te a c h in g ” , F ir st, in C h in ese, “Jia o ” ( tea ch in g )o r ig in a tes f r o m “X u e ” ( L e a r n in g ). S e c o n d ,th ep r e —Q in e d u c a tio n ists’ id e a “L e a r n in gis f u n d a m e n ta l w h ilete a c h in g is d isc u sse d in te r m s o fle a r n in g ” h a sg r e a te lyin f lu e n c e d th e a n o th e r o f X u eJi。

 T h ird , inr e a g a r dt O th e c o n t e n to f X u eJi, itse s s e n c e o n te a c h in g is“L e a r n in gis f u n d a m e n ta l w h yte a c h in gis d isc u sse d in te r m s o flea r n in g 。

 ”K e yw o r d s:

 X u eJi; lea r n in g ; tea ch in g ; lea r n in g - - is~f u n d a m en ta l th e o r y 万方数据

 ...

篇三:论语和学记怎么区分

资格证考试/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学考点《论语》与《学记》 在不管是教师资格考试中还是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学的古语相关知识都是随处可见,特别对我国教育学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论语》与《学记》。只要是教师资格或教师招聘考试,总少不了《论语》和《学记》。但是,《论语》与《学记》当中的思想观点对众多考生来说却是一个难点,小编这里带领区分一下《学记》与《论语》。

 一、《学记》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论著,是古代教育界的一本教科书,更是世界第一本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其常考思想观点如下:

 二、《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考题在线】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于( )。

 A.《中庸》 B.《论语》 C.《孟子》 D.《学记》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四书的是( )。

 A.《中庸》 B.《孟子》 C.《论语》 D.《学记》 3.最早提出“教学相长”教育主张的著作是( )。

 A.《学记》 B.《论语》 C.《孟子》 D.《荀子》 4.《学记》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A.循序渐进 B.巩固性 C.因材施教 D.直观性 5.《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 )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A.启发性 B.因材施教 C.循序渐进 D.巩固性

 【答案】B D A A C

篇四:论语和学记怎么区分

记》 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 是"礼记"一书 49 篇中的一篇, 作者不详, 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 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 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 值得认真研究. 它从教育目的, 教育原则,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教师和学生, 学校制度, 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

 虽然时隔 2000 多年, 但是对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现实意义。

  发虑宪, 求善良, ——深谋远虑(思虑规律) , 物色好人(求贤纳士) ,

 足以謏(sǒu, 小有声音) 文, 不足以动众. ——可以赢得一些好名声, 但还不能够鼓动民众.

 就贤体远, 足以动众, ——如果礼贤下士, 亲近与己疏远的人, 就可以鼓动民众,

 未足以化民. ——但还不能够感化, 教化民众.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乎. ——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 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 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古时的统治者开始发出谋虑计划和颁布法令政策的时候, 能够先时广泛地征求德行高尚人士的体检, 来辅助自己, 这仅是个人的善行, 只能做到小有声誉而已, 还不足以耸动群众的听闻. 如果能"卑躬屈己"礼贤下士, 亲近疏远的人, 这虽然能够耸动群众听闻, 但还是不足以感动群众, "教化"人民. 如果天子诸侯士大夫要以自己的"佳言善行"感化民众, 使之养成一种美好的风俗习惯, 就非要重视立最设教不可】

  玉不琢, 不成器; ——玉质虽美, 不经雕琢, 不能成精美玉器;

 人不学, 不知道. ——人有天赋但不学习, 就不能明白至道. "道"——"贵贱""长幼""尊卑";"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中庸》 )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 .

 是故, 古之王者,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所以古代君王建设国家, 统治人民, 都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兑(yuè说) 命"曰: ——《尚书》 (《礼记集说》 今亡) "兑命篇"说: "念终始典于学", —— "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 (典——本, 主)

 其此之谓乎!——就是这个意思!

 【玉质虽美, 不经雕琢, 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有天赋, 但不经学习, 就不能明白至道. 所以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统治人民, 没有不把设立学校使人人都能入学受教, 当作首要任务. "尚书"中的"兑命篇"说: "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 "】

  虽有佳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的菜肴, 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有高深至极的道理, 不学就不知它的好处.

 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所以, 人必须上学读书, 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 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

 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 ——求学者知不足, 才会自我反思, 更加努力地学习;

 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教者感到困惑, 才会潜心钻研, 孜孜以求, 自强不息.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 教和学是互相促进, 相辅相成的.

 "兑命"曰:——所以"尚书"中"兑命"篇说: "学学半", ——"教学过程, 一半在\" 教师的教\" , 一半在\" 学生的学\" ",

 其此之谓乎!——就是这个意思.

  【说明, "教学并重"和"教与学相互发生作用"的道理. 同时, 指出学生的学习, 虽然必须依赖于教师的引导, 但教师的作用仅仅占了一半, 必须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和思考. 教师虽然以教

 人为主, 但遇到困难的时候还需要补修学业以求精进, 所以教师也是教人学习各占其半. 这种"教学相长"和教学各半的原理是极可宝贵的见解, 值得重视. 学生如果完全依赖教师课堂的教授, 不肯自己运用思考, 努力钻研; 教师如果抱着故步自封的态度, 自以为是, 不肯在去进修以求的新知识; 那么, 他们都犯了教学上的大病, 与教学相长的原则是不相符的】

  * 古之教者, 家(25 家) 有塾, 党(500 家) 有痒, 术(suì) (12500 家) 有序, 国有学.

 * 比年入学, 中年考校. ——学生每年都可入学, 每隔一年必须考查学习成绩.

 一年视离经辩志; ——第一年考查分析文章的经文, 句章的能力, 及辨别决定自己的志向和兴趣; (离: 分析)

 三年视敬业乐群; ——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 是否能结交学友和睦相处, 相互研习得益;

 五年视博习亲师; ——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博, 是否能亲师, 尊师;

 七年视论学取友; ——第七年考查能否讨论学业的是非优劣, 以及选择贤能之人为友; 谓之小成. ——合格的为小有成就. (比六年有成就, 比九年不足)

 九年知类通达, ——到第九年他们应达到, 对知识闻一知十, 触类旁通; 强力而不返, ——推理论事有独立见解, 处世处事有行为准则, 坚定不移, 不失师诲; 谓之大成. ——这时就可称为大有成就.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 ——这样, 将来就足以能够教化民众, 变易旧习, 形成良好风俗; 近者说(yuè) 服而远者怀之, ——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 疏远的人心向往之;

 此大学之道也. ——这是大学教人的道理.

 记曰: "蛾子时述之", ——古书上说, 蚂蚁幼虫时时效法大蚁衔土成垤(dié蚁窝) , 喻学者由积学而成大道. (蛾——古"蚁"字)

 其此之谓乎!——正说明了, 求学之人也应如此, 孜孜不倦以求"大成"这个道理.

  【阐明中国古代学制完备, 考核简单. 从入学开始, 到最终结业, 学业成绩都是根据循序渐进, 逐步加深, 前后连贯, 各得其分的精神而规定. 同时注意到联系群众, 亲爱师长, 在最后阶段必须作到通达事理, 能够运用其所学, 和坚定毅志不违其所学. 这种考察成绩的标准和步骤, 完备而合理, 值得重视. 】

  * 大学始教, ——大学入学之初,

 皮弁(biàn) 祭菜, ——要穿礼服, 备祭品, 举行祭祀有道德学问的先圣先师的仪式,

 示敬道也. ——以表示敬师重道.

 宵雅肄三——祭祀时要小诵肄学\" 诗经\" 里"小雅"的前三篇(鹿鸣, 四牡, 皇皇者华——这三篇都是关于君臣燕乐相劳苦之辞. 燕乐: 宴乐; 相劳苦: 相互慰劳)

 官其始也. ——目的是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获得君臣互勉的感受, 懂得为官的道理. (为官之始,盖以居官受任之美, 诱谕其初志. 圣人教人曰, 用贤以治不贤, 举能以教不能, 所以公卿士大夫在下思各举其职) ,

 入学鼓箧, ——学生上学, 要按鼓声打开书箧,

 孙其业也. ——警以鼓声, 以逊顺之心敬其业也. 即, 击鼓为的是用鼓声警示, 引起学生对学业的重视.

 夏(jiǎ) 楚二物, 收其威也. ——学校里配备有教杖(夏圆和楚方) , 以警荒废懈怠, 整肃仪容举止, 维持学习纪律.

 未卜谛不视学, ——不到夏祭以后, 教官不去视察学校, 考查学生的成绩,

 游其志也. ——为的是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志趣计划, 从容地进行学习.

 时观而弗语, ——教师要对学生要经常检查指点, 但不要急于告之原理,

 存其心也. ——为的是让学生从内心产生求知欲望, 养成独立思考, 用心思考的习惯.

 幼者听而弗问, ——年幼的学生对长者谘问, 只可听, 不可问,

 学不躐(liè) 等也. ——因为知识有深浅, 学习有先后, 必须循序渐进, 不能超级越等.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这七件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纲领.

 记曰: "凡学, ——古书上说, "就教学来说,

 官先事, ——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尽职, (为官学习以学习做事为先)

 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 ——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 就是这个道理.

 * 大学之教也:——大学教育管理的办法是: 时教必有正业, ——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 ("春诵夏弦", "春秋教以诗书, 冬夏教以礼乐")

 退息必有居学. ——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

 不学操缦, 不能安弦;——课外不操弄乐器, 练习手指, 课内就调不好琴弦; 不学博依, 不能安诗;——课外不广泛学习歌咏杂曲, 可内就不能谙熟诗文;

 不学杂服, 不能安礼. ——课外不学习洒扫, 接待, 处理杂事等, 就学不好礼仪.

 不兴其艺, ——总之, 如果不提倡学习课外的各种技艺,

 不能乐学. ——学生就不会乐于学习, 正课也就学不好.

 故君子之于学也, ——所以, 善于学习的人,

 藏焉修焉, ——学习的时候全力以赴地专心学习,

 息焉游焉. ——休息的时候尽兴的玩弄杂艺.

 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 ——这样, 他们才能爱好学习, 亲近师长,

 乐其友而信其道, ——乐于交友, 坚持信念,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日后离开了师友, 也不会违背老师, 学友的教诲和期望.

 "兑命"曰:——"兑命"篇说:

 "敬孙务时敏, ——"唯有重视学业, 循序渐进, 敏捷努力,

 厥修乃来", 其此只谓乎. ——学业才能有所成就", 正是这个道理.

  【说明大学的教法, 特别指出正课和课外并重. 正课是学生必修功课, 课外活动大部分处于学生的自愿, 为他们所感兴趣而参加的一种作业. 这种作业或各项游艺活动, 其实与正课有密切关系, 能够丰富学生某些方面的知识和补充正课的不足, 如果能够相互配合加强联系, 既可辅助正课, 又可利用其对课外作业的兴趣带动正课的学习. 我国古代教学已经能够注意到正课课业与课外作业并重和彼此结合的原则, 使学生能够顺利学习心安理得, 内则深信自求自得的好处, 外则争取师友的相助, 以达到学成的目的, 即使今后离开学校, 也不会违反平时所学. 这种教法实有今天可取之处. 】

  * 今之教者, 呻(念) 其占(看) 毕(书, 竹简) , ——现在的教师, 只知道照着课文诵读,

 多其讯, 言及于数, ——多是讯问难解的问题, 且发言急速而频数快虐,

 进而不顾其安. ——只照自己教法教学, 不顾学生是否领悟接受, 就不能使学生安心乐学.

 使人不由其诚, ——如此教学, 学生就不能竭尽其诚求学,

 教人不尽其才. ——不能使学生的素质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施之也悖, ——教师违背教学原则, 采用不合理的教学方法,

 其求之也佛. ——那么学生也就不能依顺自然的道理有所进步.

 夫然, 故隐其学而疾其师, ——以致于, 学生厌恶学习, 怨恨其师,

 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只觉得学习的苦不堪言, 却不知道学习可以获益终身,

 虽终其业, 其去之必速. ——即使勉强结业, 也必然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教之不刑(成功) , 其此之由乎!——教学没有成效, 原因就在这里!

 【指出当时教学所以失败的原因, 施教者的弊病, 在使用注入的方法, 只注重记诵书本上的文字, 不顾及学生的能力培养. 这样既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也不能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结果造成学生痛恨学习, 仇视师长, 只感到学习痛苦而不觉学习有趣, 即使勉强毕业, 也必致全部遗忘. 教学不能成功完全是教师违背教法所致. 这样深刻的批评, 不但切合当时的教学情况, 也切中现时的教学现状】

 .

  大学之法:——大学教育的原则是: 禁于未发之谓豫, ——事情没有发生就加以防止, 这叫防患于未然; 当其可之谓时; ——在适当之时, 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 叫作及时;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循序渐进, 不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 叫作顺应自然; (陵: 超越; 节:年龄特征)

 相观而善之谓摩. ——共同学习, 相互帮助, 取长补短, 叫作观摩切磋.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要诀.

  【这节从正面提出教育教学原则. 第一原则"禁于未发", 这种方法积极而易行; 第二原则"当其可", 说明适时而教, 及时而教, 则学生易学而无难; 第三原则"不陵节而施", 说明教学必须按照年龄特征, 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不能超越学生能力; 第四原则"相观而善", 指出同学之间要共同学习, 相互切磋, 相互仿效. 这些原则与近现代教育教学原理几无二致, 相比之下, 今天的教学应为之汗颜. 】

  * 发然后禁, ——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去禁止,

 则扦(qiān) 格而不胜. ——习惯已经根深蒂固, 再去教育就会产生抵触而不易消除了.

 时过然后学, ——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以后, 才去学习,

 则勤苦而难成. ——那么, 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 也难有成效.

 杂施而不孙, ——如果教学急功近利, 或杂乱无章, 而不是循序渐进, 顺应自然,

 则坏乱而不修. ——那么, 教学就会陷入混乱而不能获得成效.

 独学而无友, ——如果孤独地学习, 没有朋友,

 则孤陋而寡闻. ——思路就会狭隘, 见闻就不广博.

 燕朋逆其师, ——如果交友不慎, 行为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

 燕辟废其学. ——尽谈些不正经的事情, 就会荒废学业.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这六点就是教育失败的原由.

  【继续上节, 从反面阐述上述四项原则的重要. 前面所说教学成功的原因有四, 后面所说失败原因有六, 是说明从"发然后禁"到"孤陋而寡闻"的四点, 都属于教师教学无方和学生的"独学无友", 只要学生能够勤勉奋发还可能有所成就. 如果交友不良, "群居终日, 言不及义", 那么教育无望必然要失败. 把前后两节合并而论, 可看出教育的成败, 教师与学生都有责任. 上节说教学成功原因教师有三, 学生有一; 后节说教学失败原因, 师生各半】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教师只有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

 又知教之所由废, ——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的原因,

 然后可以为师也. ——然后可以胜任教师的工作.

 故君子之教喻也: ——所以优秀的教师的教学是循循善诱: 道而弗牵; ——引导学生, 而不是硬拖着学生走;

 强而弗抑; ——策励学生, 而不是强迫推动学生走;

 开而弗达. ——启发学生, 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

 道而...

篇五:论语和学记怎么区分

记》 、 学记, 学者慎记 ——浅谈《学记》 的教学思想及现实意义

 古语有半部《论语》 治天下, 今谈一部《学记》 统教育。

 《学记》 作为我国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 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它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师与生、 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的经验教训。

 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它所包含的教学思想对当代教育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摘要:

 【1】

 《学记》 的确是我国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 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要充分地弘扬它、 吸取它的合理核心来指导我们的教育运作。

 但另一方面又要看到, 《学记》 毕竟是两千年前的智慧结晶, 内容有精华, 也不无糟粕, 继承历史文化遗产总是批判地继承, 不是原封不动。

 关键词:

 《学记》

 教育思想

 学生 教与学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学记》 , 被认为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学记》 的产生是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

 首先它得力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从而带动了自然科学类如天文、 地理、 数学、 力学的发展, 带动了教育的发展。

 其次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建立, 为教育的发展奠基了强大的政治基础。

 最后是上层建筑作用的强大。

 生产劳动的社会分工使人们有了更多时间来研究教育, 为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学记》 不免会受到儒家学派的影响, 有人说《学记》是思孟学派的作品, 【2】

 《学记》 荟萃春秋到战国的儒家思想, 包括孔子、 子思、 孟轲、 荀况, 也许还涵盖稷下学宫的“儒家者流” 。

 但除此之外, 它多少吸纳墨家乃至道家(应该是春秋时老聃)

 的思想精髓。

 一部传承了几千年的古书, 历经风雨变换, 接受实践检验, 包含了精湛的教育理论, 至今仍有它无以伦比的现实意义。

 现在, 我一点一点走进《学记》 , 走进那个窗内竹简成山, 夫子衣袂飘 飘。

 学生坐地而席的远古时代, 带着人类千百年来的经验、 教训与智慧, 走向科技高速发达, 世界日新月异的未来。

  一、 教育的社会地位及作用 原文:

 “发虑宪, 求善良, 足以謏闻, 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 足以动众, 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乎!

 ”

 【3】

 这一章是《学记》 的总纲。

 它开宗明义揭示了新兴地主阶级掌握政权后的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和教育路线及其相互关系。

 “发虑宪” 揭示的是“法先王” 的政治路线, “求善良” 、 “就贤体远” 揭示的是以“亲亲” 为主的组织路线。

 “化民成俗” 揭示的是“仁民” 的教育路线。

 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已经看到了教育对于生产力发展, 社会的安定, 人类的进步的重大作用。

 【4】

 《学记》 的作者以托古改制的的方式, 用格言式的语言阐发了教育在移风易俗和建国君民中的作用,强调了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目的, 从而把教育与个人发展及社会进步密切相联, 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 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这一章里我们看到教育的重要作用。

 同样也看到了中国的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

 《学记》 里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阐明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自古帝王要建立国家, 统治人民, 首先要从教育方面着手, 即虽然教育为政治服务, 但如果国家的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 社会也不会安定, 国家的治理也会变得异常的艰难, 就更不用说人类的发展了。

 《学记》 告诉我们, 教育始终是第一位的, 【5】

 而人作为教育的对象, 它不应该局限于社会上层, 而应该兼顾乃至向中下层倾斜, 除了那时还未曾改变成分的奴隶。

 所以受教育的人应该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而不是有等级制度的单个人。

 虽说是几千年前的思想, 对现今仍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点从现今各个国家对教育的政策就可以看出来。

 美国、 德国、 日本· · · · · · 各国都把教育放在了第一位置, 二战后的德国, 日本就是凭借教育、 科技的强大力量, 又一次顽强的站起来, 让国家再一次走向辉煌。

  二、 教育机构 《学记》 率先说明了教育的作用, 提升了教育的地位。

 【6】

 但要落实此既定政策, 在考虑教些什么、 怎么教之前, 首先要解决教育的空间, 即机构的问题。

 《学记》 提出其“历史根据” 来, 说“古之教者, 家有塾, 党有庠, 术有序, 国有学。

 ”

 尚且不讨论历代学者所争论的“党是否有庠, 术或遂是否有序” 的问题, 单看其中的由此机构而普及教育的思想就已经先于外国两千多年了。

 在以后历朝历代里, 所建立的教育机构都和《学记》 有惊人的相似。

 以至今天到今天的各村各乡 各社区的小学, 各市各县的中学高中, 各省乃至全国世界的大学。

 不能不说仍带有《学记》 的痕迹。

 《学记》 中这个理想化的教育机构, 最大限度的集中了有限的财力、 物力、 人力, 建造适合不同层次的聚落的学校, 这对我们现行的学校合并、 学院合并, 学校的建设仍有巨大的战略指导意义。

  三、 教育内容 【7】

 《学记》 按照儒家的思想框架把学校的课程教材设定为乐、 《诗》 、 礼, 其他的知识技能都被摈弃。这使我们联系到同时期或其前后的西方, 像希腊雅典已经把算数、 体育, 罗马把数学、 科学知识纳入普通或高等学校课程; 柏拉图还主张在高中阶段教育中教授学生几何学和天文学。

 在东方, 埃及的高等学校还讲授高等数学、 天文学、 医学、 建筑学和水利学。

 从这里面, 我们不难看出《学记》 为思孟学派的作品, 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大, 乐、 《诗》 、 礼仍是其主要教育内容, 自然科学并没有进入学校讲坛, “大学之教” 中, 没有自然科学的席位。

 中国的古代, 无论是文化、 科学、 艺术在世界上都是赫赫有名的, 为什么到了清代末期、 近代的中国, 科学技术就远远落后于西方, 国家甚至被凌辱。

 最终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

 我想这与中国古代一直以来重礼教轻科学的教育内容有关。

 科学技术一直以来作为一个社会现象, 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科学技术只是人们生活中传授的经验, 在生产中改进生产工具的一种尝试, 并没有上升到教育层面, 上升到国家政策的层面。

 在当代世界里, 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第一要务, 科技发展的好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

 现在的小学课程里, 就有了有关科学知识萌芽的科目, 这是对《学记》 里边有关教育内容的一个批判性的继承,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 论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记》 在强调教育的作用, 阐明教育目的的同时, 规划了学校教育的制度, 并提出了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

 【8】

 《学记》 的作者以托古改制的方式规划了教育体系。

 这个从“古之教者, 家有塾, 党有庠, 术有序,国有学。

 ” 这几句话当中就可以看出来。

 其次《学记》 的作者提出了确立学年编制的设想。

 《学记》 的作者主要谈到了大学的修业年限和时间安排。

 它把大学的教育划分成“小成” 和“大成” 两个阶段。

 “小成”阶段学习年限为七年, “大成” 学习年限为两年, 这是古代学校教育中确立年级制的萌芽。

  年级制的思想可谓影响深远。

 直到今天, 在现行的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 仍以年级制来区分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

 《学记》 特别重视大学的入学教育和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

 “大学始教, 皮弁祭菜, 示敬道也。

 《宵雅》 肄三, 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 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 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 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 学不躐等也。

 ”

 【9】

 《学记》 作者提倡大学必须建立严格的成绩考核制度, 平时的小考要经常进行, 大的成绩考核要每隔一年进行一次, 每次考核必须有明确的标准, “ 比年入学, 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 七年视论学取友, 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 强立而不反, 谓之大成。

 ”

 【10】

 《学记》 的作者所提倡确立的成绩考核制度具有循序渐进, 智德并重的特点, 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重德重智的传统。

  五、 尊师重道的风尚 【11】

 《学记》 是我国历史上(也许还是世界上)

 第一个名副其实的提出尊师的一部论著, 说名副其实,是通观此前诸如“祭先圣先师” 、 “养国老庶老于东胶虞庠” , 乃至“官官相会“来维系, 而且所谓的“尊师” , 实际上是老吾老、 亲吾亲,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师, 才是或基本上是从“官” 分离出来的, 真正承担起传道、 授业、 解惑任务的人。

 孔子、 墨家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尊师事迹, 可也只是各自门庭的事儿。

 只有《学记》 , 才以“三王四代唯其师” 相号召, 唤起全社会都来尊师, 树立前所未有的良好风俗。

 自古以来, 中国教师的社会地位一直很低, 甚至有些受歧视。

 韩愈的《师说》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

 ” 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

 “由魏晋以下, 人益不事师。

 今之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以为狂人。

 ” 鲜明的反映出教师的悲惨的社会地位, 更别说尊师重道的风尚了。

 【12】

 邓小平同志率先为教师呼吁“老九的地位提到老一” “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待遇” 。

 从恢复高考到尊重知识, 到尊重人才, 到全国的教师节。

 教师就这样一步一步。

 从一个【13】

 不能称之为“完全” 的专业人员, 成为如今人人称赞、 人人羡慕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在当代的社会中, 教师的社会地位已跃居其他职业之首, 排名第一,

 【14】

 1989 年,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市民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结果发现中国 21 种全民所有制职业者中, 教师形象最佳。

 排名第一。

 虽然这项研究调查的年代已经有些久远, 但它仍然反映了一个事实。

 教师的社会地位已空前提高。

 尊师重道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六、 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规律性【15】《学记》 思想在中外教育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在于它揭示了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规律性。

 (一)

 教学相长的原则 原文:

 虽有佳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6】

 “教学”作为特定的教育词汇, 无论是中国抑或是外国, 都不是自古以来就存在。

 即如《学记》 的“教学为先”, 从文字本身来说, 也只能揭示为教育为先。

 但也就在《学记》 里我们看到了它又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学”从“教”字分离出来, 作为独立的教育范畴, 与“教”构筑对立的统一关系。

 这说明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在教学领域不仅仅只有教师一个主体, 还有另一个主体学生。

 要让教学这个活动过程发挥到最好。

 必须两个主体共同努力。

 教师与学生互动下, 教与学之间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

 【17】

 第一:

 从认识论角度说, 人的心里既是外部世界的主观反映, 但又不是消极地顺应外部世界的刺激,它的本质是积极能动的。

 同样, 在教学领域, 即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 面对教师、 家长、 社会的影响, 也从来不全是被动的接受。

 教师业务不过硬, 方法不对头, 都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子路说: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孔夫子斥之为“佞”真理却仍在子路这一边, 读书并非“学”的“全权代表”。

 这也说明教师、 学生应该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学记》 说“教学相长”, 道理就在此。

 第二, 人毕竟是能动的社会性实体, 自我意识是从来就存在, 只是在君主专制的时代被抑压和掩没。

 教育应当以发展人的个性为其主要任务, 给学生创造自我认识、 自我调节、 自我发展、 自我创造、 自我完善的环境和条件, 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师逸而功倍”。《学记》 的“使人由其诚”和“教人尽其材”的因材施教原则与方法, 可以说都是为了追求并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纵观现在的择校、 择师的社会风气。

 家长不惜重金, 托关系、 送礼百般折腾, 把孩子送到最优的学校, 到了最优的学校还没完事, 还要进所谓的“实验班”、 “火箭班”、 “重点班”∙∙∙∙∙∙学生考试失利的时候, 遇到不顺

 心的事情时, 抱怨的最多的是:

 “我们班那老师只会∙∙∙∙∙∙而不会∙∙∙∙∙∙”, “他什么都不懂”诸如此类的话语。

 学生很少主动去关心自己, 关心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 上课是否认真听讲, 是否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家长也不看看自己是否只顾赚钱而忽略了 孩子的身心健康, 是否教育方法不当, 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同样的, 也常常听到老师这样的抱怨:

 “我班的学生太笨了, 他们的基础没办法和你班的学生比啊!

 ”, “他们根本就听我的, 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

 ”∙∙∙∙∙∙老师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了 ? 为什么他们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呢? 在现代的教学一线中, 教与学已经完全分离为两个单独的对立体, 在教育领域中,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矛盾处于主导地位。

 教师无疑是教学的主体。

 【18】

 教学相长就是教与学的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从而双方都得到提高。

 教学本身是个双向活动,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起着助推的作用, 没有教师的引导, 学生的知识不可能高效和速捷。

 但教师的思维能...

篇六:论语和学记怎么区分

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论语》、

  《学记》(世界上第一篇教学专论)

 《劝学篇》(出自《荀子》,我国最早专论学习的著作)

 《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西方:

  “思想的接生婆”

  苏格拉底

  《理想国》

 唯心主义者:柏拉图  《教育漫话》

 英

 洛克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 《爱弥尔》

 法 卢梭“出自上帝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只是到了人手上才变坏”  《教育论》

 [英]

 斯宾赛  《大教学论》

  (捷)

 夸美纽斯“阐明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  《普通教育学》

 [德]

  赫尔巴特  《民主主义与教育》[美]

  杜威  《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英 培根  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

 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广义)

  狭义: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的对象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本质: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形态 1、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

  正规教育:是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受到的教育。

  非正规教育: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以外从事的教育活动。

 2、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三、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第三章: : 教育与社会

 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1.经济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提供人力与时间提供财力与物力 2、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有制约作用 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对经济的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1.社会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制度决定了受教育的权力。

 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目的性质 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4、政治制约教育制度 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政治人才、社会公民促进政治民主化 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含义 定义: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变化过程。

 二、 影响人发展匠基本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和主体 三、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哪些基本规律 1、人的发展的统一性 2、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婴儿期(0—3 岁);

  幼儿期(3—6 岁); 儿童期(6—11、12 岁)

 少年期(11、12—14、15 岁); 青春期(14、15—17、18 岁);成年期(18 岁以后)

 3、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4、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5、人的发展的差异性

 第五章:教育目的

 一、概念:

 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 区 别 包含的内容 为 谁 培 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强调的方面 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 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办教育”方面更为突出。

 联系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二、构成(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1、对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

  2、对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斯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2、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3、资本主义的绝对矛盾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

  4、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第 六 章

 教育制度

 一、六三三学制:“壬戍学制”,这是一九二二年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提出的改革方案。这个学制也称“六、三、三”制。它规定小学六年(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中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至六年。

 二、义务教育制度 1、义务教育的概念: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特性: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 三、近代史上的有名学制 1、癸卯学制 :

  一九 O O 二年,清朝管学大臣 张百熙模仿 日本学制,拟定了 “ 钦定学堂章程 ”,将整个学校教育分为 三段七级,计二十二年。但这个学制未能施行。

  一九 O O 三年,清政府令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共同重拟学堂章程,以一九 O 二年制定的学制为基础,史称“癸卯学制”。

 这是近代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这个学制分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13 年),分三级: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七岁入学);高等小学四年。

 2、壬寅学制 清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1902.8.15)颁布,又称壬寅学制,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学制。

 3、壬戌学制

 “六、三、三”制 第七章

 老师与学生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

 首先,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体现在教师劳动任务目的的全面上。

 其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劳动对象的复杂性上。

 再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也表现在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上。

 2、创造性 (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上。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整理上。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

 (4)教师劳动创造性体现在教育机智上。

 3、示范性 4、长期性和劳动成果的滞后性 5、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6、劳动量的隐含性 (四)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师德 热爱教育、无私奉献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团结协作、互勉共进 ;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知识素养

 (1).精深的专业知识

 (2).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3、能力素养

 (1)、组织管理的能力

 (2)、表达的能力

 (3)、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4)、科研能力

 第八章:课程

 一、概念:

 (广义)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各门学科及环境影响的总和。

 (狭义)课程,仅指某一门教学科目。

 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二、课程的分类 1、分类标准 (1)、依据正式程度 A、正式课程(显性课程)

 B、非正式课程(隐性课程)

 (2)、依据课程的开设方式和对 学生的要求不同 A、必修课

 B、选修课 (3)、依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区分

 (4)、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划分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5)、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三、课程的表现形式

  (一)、课程计划 (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设计 (三)教材的设计

 第九章:教学

 一、基本任务 1、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能

 3、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规律 教学中客观存在的、固有的、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教学有其客观存在的规律。教学符合它,就可取得好的效果,不符合,效果就差。

 (一)、教与学辨证统一规律(教学相长规律)

 (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 (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统一规律 (四)、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教书育人规律)

 三、教学原则

 第十章:教学方法

 一、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

 1、讲授法:

 叙述法(历史教学) 2、问题法(谈话法)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

 1、演示法 2、参观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1、实验法 2、实习作业法 3、练习法 (四)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 2、联系实际教学 3、故事教学 (五)、以引导探索为主的方法 1、自学指导法 2、研究法 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方法 2、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3、课程性质、教材特点 4、依据学生的的年龄特征 5、教师的特点 第十一章; ; 教学组织形式和环节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念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二、我国基本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  (2).班级授课形式 (3)

 、分组教学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四、备课基本要求

 五、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

 第十二章:德育

 规律 、原则、方法

篇七:论语和学记怎么区分

记》 、 学记, 学者慎记 ——浅谈《学记》 的教学思想及现实意义

 古语有半部《论语》 治天下, 今谈一部《学记》 统教育。

 《学记》 作为我国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 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它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师与生、 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的经验教训。

 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它所包含的教学思想对当代教育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摘要:

 【1】

 《学记》 的确是我国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 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要充分地弘扬它、 吸取它的合理核心来指导我们的教育运作。

 但另一方面又要看到, 《学记》 毕竟是两千年前的智慧结晶, 内容有精华, 也不无糟粕, 继承历史文化遗产总是批判地继承, 不是原封不动。

 关键词:

 《学记》

 教育思想

 学生 教与学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学记》 , 被认为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学记》 的产生是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

 首先它得力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从而带动了自然科学类如天文、 地理、 数学、 力学的发展, 带动了教育的发展。

 其次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建立, 为教育的发展奠基了强大的政治基础。

 最后是上层建筑作用的强大。

 生产劳动的社会分工使人们有了更多时间来研究教育, 为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学记》 不免会受到儒家学派的影响, 有人说《学记》是思孟学派的作品, 【2】

 《学记》 荟萃春秋到战国的儒家思想, 包括孔子、 子思、 孟轲、 荀况, 也许还涵盖稷下学宫的“儒家者流” 。

 但除此之外, 它多少吸纳墨家乃至道家(应该是春秋时老聃)

 的思想精髓。

 一部传承了几千年的古书, 历经风雨变换, 接受实践检验, 包含了精湛的教育理论, 至今仍有它无以伦比的现实意义。

 现在, 我一点一点走进《学记》 , 走进那个窗内竹简成山, 夫子衣袂飘 飘。

 学生坐地而席的远古时代, 带着人类千百年来的经验、 教训与智慧, 走向科技高速发达, 世界日新月异的未来。

  一、 教育的社会地位及作用 原文:

 “发虑宪, 求善良, 足以謏闻, 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 足以动众, 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乎!

 ”

 【3】

 这一章是《学记》 的总纲。

 它开宗明义揭示了新兴地主阶级掌握政权后的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和教育路线及其相互关系。

 “发虑宪” 揭示的是“法先王” 的政治路线, “求善良” 、 “就贤体远” 揭示的是以“亲亲” 为主的组织路线。

 “化民成俗” 揭示的是“仁民” 的教育路线。

 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已经看到了教育对于生产力发展, 社会的安定, 人类的进步的重大作用。

 【4】

 《学记》 的作者以托古改制的的方式, 用格言式的语言阐发了教育在移风易俗和建国君民中的作用,强调了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目的, 从而把教育与个人发展及社会进步密切相联, 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 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这一章里我们看到教育的重要作用。

 同样也看到了中国的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

 《学记》 里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阐明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自古帝王要建立国家, 统治人民, 首先要从教育方面着手, 即虽然教育为政治服务, 但如果国家的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 社会也不会安定, 国家的治理也会变得异常的艰难, 就更不用说人类的发展了。

 《学记》 告诉我们, 教育始终是第一位的, 【5】

 而人作为教育的对象, 它不应该局限于社会上层, 而应该兼顾乃至向中下层倾斜, 除了那时还未曾改变成分的奴隶。

 所以受教育的人应该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而不是有等级制度的单个人。

 虽说是几千年前的思想, 对现今仍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点从现今各个国家对教育的政策就可以看出来。

 美国、 德国、 日本· · · · · · 各国都把教育放在了第一位置, 二战后的德国, 日本就是凭借教育、 科技的强大力量, 又一次顽强的站起来, 让国家再一次走向辉煌。

  二、 教育机构 《学记》 率先说明了教育的作用, 提升了教育的地位。

 【6】

 但要落实此既定政策, 在考虑教些什么、 怎么教之前, 首先要解决教育的空间, 即机构的问题。

 《学记》 提出其“历史根据” 来, 说“古之教者, 家有塾, 党有庠, 术有序, 国有学。

 ”

 尚且不讨论历代学者所争论的“党是否有庠, 术或遂是否有序” 的问题, 单看其中的由此机构而普及教育的思想就已经先于外国两千多年了。

 在以后历朝历代里, 所建立的教育机构都和《学记》 有惊人的相似。

 以至今天到今天的各村各乡 各社区的小学, 各市各县的中学高中, 各省乃至全国世界的大学。

 不能不说仍带有《学记》 的痕迹。

 《学记》 中这个理想化的教育机构, 最大限度的集中了有限的财力、 物力、 人力, 建造适合不同层次的聚落的学校, 这对我们现行的学校合并、 学院合并, 学校的建设仍有巨大的战略指导意义。

  三、 教育内容 【7】

 《学记》 按照儒家的思想框架把学校的课程教材设定为乐、 《诗》 、 礼, 其他的知识技能都被摈弃。这使我们联系到同时期或其前后的西方, 像希腊雅典已经把算数、 体育, 罗马把数学、 科学知识纳入普通或高等学校课程; 柏拉图还主张在高中阶段教育中教授学生几何学和天文学。

 在东方, 埃及的高等学校还讲授高等数学、 天文学、 医学、 建筑学和水利学。

 从这里面, 我们不难看出《学记》 为思孟学派的作品, 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大, 乐、 《诗》 、 礼仍是其主要教育内容, 自然科学并没有进入学校讲坛, “大学之教” 中, 没有自然科学的席位。

 中国的古代, 无论是文化、 科学、 艺术在世界上都是赫赫有名的, 为什么到了清代末期、 近代的中国, 科学技术就远远落后于西方, 国家甚至被凌辱。

 最终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

 我想这与中国古代一直以来重礼教轻科学的教育内容有关。

 科学技术一直以来作为一个社会现象, 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科学技术只是人们生活中传授的经验, 在生产中改进生产工具的一种尝试, 并没有上升到教育层面, 上升到国家政策的层面。

 在当代世界里, 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第一要务, 科技发展的好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

 现在的小学课程里, 就有了有关科学知识萌芽的科目, 这是对《学记》 里边有关教育内容的一个批判性的继承,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 论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记》 在强调教育的作用, 阐明教育目的的同时, 规划了学校教育的制度, 并提出了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

 【8】

 《学记》 的作者以托古改制的方式规划了教育体系。

 这个从“古之教者, 家有塾, 党有庠, 术有序,国有学。

 ” 这几句话当中就可以看出来。

 其次《学记》 的作者提出了确立学年编制的设想。

 《学记》 的作者主要谈到了大学的修业年限和时间安排。

 它把大学的教育划分成“小成” 和“大成” 两个阶段。

 “小成”阶段学习年限为七年, “大成” 学习年限为两年, 这是古代学校教育中确立年级制的萌芽。

  年级制的思想可谓影响深远。

 直到今天, 在现行的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 仍以年级制来区分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

 《学记》 特别重视大学的入学教育和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

 “大学始教, 皮弁祭菜, 示敬道也。

 《宵雅》 肄三, 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 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 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 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 学不躐等也。

 ”

 【9】

 《学记》 作者提倡大学必须建立严格的成绩考核制度, 平时的小考要经常进行, 大的成绩考核要每隔一年进行一次, 每次考核必须有明确的标准, “ 比年入学, 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 七年视论学取友, 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 强立而不反, 谓之大成。

 ”

 【10】

 《学记》 的作者所提倡确立的成绩考核制度具有循序渐进, 智德并重的特点, 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重德重智的传统。

  五、 尊师重道的风尚 【11】

 《学记》 是我国历史上(也许还是世界上)

 第一个名副其实的提出尊师的一部论著, 说名副其实,是通观此前诸如“祭先圣先师” 、 “养国老庶老于东胶虞庠” , 乃至“官官相会“来维系, 而且所谓的“尊师” , 实际上是老吾老、 亲吾亲,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师, 才是或基本上是从“官” 分离出来的, 真正承担起传道、 授业、 解惑任务的人。

 孔子、 墨家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尊师事迹, 可也只是各自门庭的事儿。

 只有《学记》 , 才以“三王四代唯其师” 相号召, 唤起全社会都来尊师, 树立前所未有的良好风俗。

 自古以来, 中国教师的社会地位一直很低, 甚至有些受歧视。

 韩愈的《师说》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

 ” 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

 “由魏晋以下, 人益不事师。

 今之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以为狂人。

 ” 鲜明的反映出教师的悲惨的社会地位, 更别说尊师重道的风尚了。

 【12】

 邓小平同志率先为教师呼吁“老九的地位提到老一” “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待遇” 。

 从恢复高考到尊重知识, 到尊重人才, 到全国的教师节。

 教师就这样一步一步。

 从一个【13】

 不能称之为“完全” 的专业人员, 成为如今人人称赞、 人人羡慕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在当代的社会中, 教师的社会地位已跃居其他职业之首, 排名第一,

 【14】

 1989 年,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市民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结果发现中国 21 种全民所有制职业者中, 教师形象最佳。

 排名第一。

 虽然这项研究调查的年代已经有些久远, 但它仍然反映了一个事实。

 教师的社会地位已空前提高。

 尊师重道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六、 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规律性【15】《学记》 思想在中外教育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在于它揭示了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规律性。

 (一)

 教学相长的原则 原文:

 虽有佳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6】

 “教学”作为特定的教育词汇, 无论是中国抑或是外国, 都不是自古以来就存在。

 即如《学记》 的“教学为先”, 从文字本身来说, 也只能揭示为教育为先。

 但也就在《学记》 里我们看到了它又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学”从“教”字分离出来, 作为独立的教育范畴, 与“教”构筑对立的统一关系。

 这说明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在教学领域不仅仅只有教师一个主体, 还有另一个主体学生。

 要让教学这个活动过程发挥到最好。

 必须两个主体共同努力。

 教师与学生互动下, 教与学之间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

 【17】

 第一:

 从认识论角度说, 人的心里既是外部世界的主观反映, 但又不是消极地顺应外部世界的刺激,它的本质是积极能动的。

 同样, 在教学领域, 即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 面对教师、 家长、 社会的影响, 也从来不全是被动的接受。

 教师业务不过硬, 方法不对头, 都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子路说: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孔夫子斥之为“佞”真理却仍在子路这一边, 读书并非“学”的“全权代表”。

 这也说明教师、 学生应该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学记》 说“教学相长”, 道理就在此。

 第二, 人毕竟是能动的社会性实体, 自我意识是从来就存在, 只是在君主专制的时代被抑压和掩没。

 教育应当以发展人的个性为其主要任务, 给学生创造自我认识、 自我调节、 自我发展、 自我创造、 自我完善的环境和条件, 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师逸而功倍”。《学记》 的“使人由其诚”和“教人尽其材”的因材施教原则与方法, 可以说都是为了追求并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纵观现在的择校、 择师的社会风气。

 家长不惜重金, 托关系、 送礼百般折腾, 把孩子送到最优的学校, 到了最优的学校还没完事, 还要进所谓的“实验班”、 “火箭班”、 “重点班”∙∙∙∙∙∙学生考试失利的时候, 遇到不顺

 心的事情时, 抱怨的最多的是:

 “我们班那老师只会∙∙∙∙∙∙而不会∙∙∙∙∙∙”, “他什么都不懂”诸如此类的话语。

 学生很少主动去关心自己, 关心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 上课是否认真听讲, 是否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家长也不看看自己是否只顾赚钱而忽略了 孩子的身 心健康, 是否教育方法不当, 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同样的, 也常常听到老师这样的抱怨:

 “我班的学生太笨了, 他们的基础没办法和你班的学生比啊!

 ”, “他们根本就听我的, 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 。

 ”∙∙∙∙∙∙老师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了 ? 为什么他们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呢? 在现代的教学一线中, 教与学已经完全分离为两个单独的对立体, 在教育领域中,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矛盾处于主导地位。

 教师无疑是教学的主体。

 【18】

 教学相长就是教与学的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从而双方都得到提高。

 教学本身是个双向活动,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起着助推的作用, 没有教师的引导, 学生的知识不可能高效和速捷。

 但教师的思维...

篇八:论语和学记怎么区分

三则 学记三则

  《礼记》

 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 教学( 指教育)

 为先。

 虽有嘉肴②, 弗食不知其旨 ③也; 虽有至道④, 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⑤。

 知不足, 然后能自 反⑥也; 知困, 然后能自 强⑦也。

 故曰:

 教学相长⑧也。

 大学之法⑨, 禁于未发之谓豫⑩, 当其可之谓时⑾,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⑿, 相观而善之谓摩⒀。

 此四者, 教之所由兴也⒁。

 发然后禁, 则扞格而不胜⒂;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杂施而不孙⒃, 则坏乱而不修⒄;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⒅; 燕朋逆其师⒆; 燕辟废其学⒇。

 此六者, 教之所由废 21 也。

 学者有四失 22, 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 或失则多 23, 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 24, 或失则止 25。

 此四者, 心之莫同也 26。

 知其心, 然后能救 27 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 28 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

 节选自《礼记•学记》。《礼记》 主要记录秦汉以前儒家关于礼( 包括典章、 制度、仪节等)

 方面的言论, 传说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 三传弟子记录, 后由西汉戴圣编辑成书。《学记》 是《礼记》 中的一篇关于古代教育的论文。

 ②〔 嘉肴〕 美味的熟鱼、 熟肉之类。

 嘉, 美好。

 ③〔 旨 〕 味美。

 ④〔 至道〕 最好的道理。

 ⑤〔 困〕 困惑, 理解不清。

 ⑥〔 自 反〕 反回来要求自 己。

 ⑦〔 自 强〕 自 己不倦地钻研。

 ⑧〔 教学相长( zhǎng)〕 教和学互相促进。

 指通过教学, 学生得到进步, 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

 长, 增长。

 ⑨〔 大学之法〕 大学( 进行教育)

 的方法, 也就是大学的教学原则。

 大学, 古时最高的学校。

 ⑩〔 禁于未发之谓豫〕 问题还没有发生就加以防范, 叫做预防。

 之谓, 也可以说“ 是谓”, 现在说“ 叫做”。

 豫, 预防。

 ⑾〔 当其可之谓时〕 在适当的时候( 学习 ), 叫做适时。

 可, 适当。

 ⑿〔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xùn)〕 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 教育), 叫做合乎顺序。

 陵, 超越。

 节, 限度。

 孙, 通“ 逊”, 顺。

 ⒀〔 相观而善之谓摩〕 互相观察( 也就是互相参观学习 ), 吸取对方的长处, 叫做观摩。

 摩, 切磋, 互相研究。

 ⒁〔 此四者, 教之所由兴也〕 这四点, 就是教育成功的原因。

 兴, 这里是成功的意思。

 ⒂〔 则扞格而不胜〕 就抵触而不易克服。

 意思是, 坏习 惯已成, 不易接受教育。扞格, 抵触。

 胜, 克服。

 ⒃〔 杂施而不孙〕 杂乱地进行( 教育)

 而不合乎顺序。

 ⒄〔 坏乱而不修〕 陷入混乱的境地而不好收拾。

 修, 整治。

 ⒅〔 孤陋而寡闻〕 学识短浅, 见闻不广。

 ⒆〔 燕朋逆其师〕 交品德不好的朋友, 就会违反师长( 的教诲)。

 燕朋, 坏朋友,这里有交坏朋友的意思。

 燕, 玩、 戏。

 逆, 违背。

 ⒇〔 燕辟( pì )

 废其学〕 同坏朋友谈不正经的事, 就会荒废学业。

 燕辟, 谈不正经的话。

 辟, 邪僻。

 21 〔 废〕 失败。

 22〔 失〕 过失, 缺点。

 23〔 或失则多〕 意思是, 或者失之于多( 也就是说缺点在于学得过多)。

 则, 这里有“ 于” 的意味。

 24〔 易〕 看轻, 把学习 看得太容易( 不肯深入思考)。

 25〔 止〕 停止, 遇到困难就停止不进。

 26〔 此四者, 心之莫同也〕 这四种缺点, 是由于学的人的心理各有不同。

 27〔 救〕 补救。

 28〔 长( zhǎng)

 善〕 发展优点。

 《学记》 的内 容涉及我国古代的教育制度、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其中有不少关于教育、 教学经验的论述, 仍值得我们借鉴。

 这篇课文选取的三则短文都是谈教学原则的, 每一则有一个要点.

  春秋末年开始, 奴隶制逐步为封建制所代替, 经济、 政治、 意识形态都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

 尤其是“ 士” 阶层兴起壮大, 活跃于整个社会。

 他们代表不同阶级、 阶层的利益, 针对当时的社会变革, 发表评论, 提出各自 的主张, 展开论辩, 在思想文化界形成了 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人刘向、 刘歆父子和班固等人对先秦文化学术进行总结整理, 把诸子分为儒、道、 阴阳、 法、 名 、 墨、 纵横、 杂、 农、 小说十家。

 春秋战国之交《论语》《孙子兵法》 的出 现, 显示了 中国散文内 容和风格的重大变化:

 由占卜 语录变为师生谈话录, 由王公号令变为私家著述。《论语》 中所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谈, 活泼自 由, 语言中还体现出一定的人物个性。《孙子兵法》 已是一部兵家的专著。

 全书结构谨严, 各篇中心明确, 论证周密, 文句整饬而流畅, 写得相当熟练。

 到了 战国中期, 语录体仍旧通行, 《孟子》 与《墨子》《庄子》 的一部分就是, 但它 们已不像《论语》 那样只是后学的追录, 而是一个学派师徒们的集体著作; 所记的也不限于单人的语录, 而普遍采用对话的形式。

 如《孟子》 多记论辩之辞, 每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 多带驳论的性质。《庄子》 中依然存在论辩对答的成分, 但基本上已是一种专题论文的形式。

 作者不仅反驳论敌的谬误, 还从正面深入地阐述自 己的主张。

 这反映了 对话语录体向专题论说文体的转化。

 到了 战国后期的《荀子》《韩非子》, 则完全摆脱了 对话体, 成为专题论著。

 它 们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述, 而是学者的个人论文集; 不是以驳论为主, 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

 这是百家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荀子》《韩非子》 的大多数篇章, 都写得中心明确, 条理清楚, 逻辑严密, 论证充分, 有很强的说服力, 标志着先秦论说文体的成熟。

 翻译:

 玉石不经雕琢, 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不学习 , 就不能明白至道。

 所以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统治人民, 把教育当作首要任务。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 不吃不知道它 的味美。

 虽然有极好的道理, 不学不知道它 的好处。

 所以学习 之后才知道自 己的不足, 教人之后才知道自 己的困惑。

 知道自 己的不足, 然后才能反回来严格要求自 己; 知道自 己的困惑, 然后才能勉励自 己不倦地钻研。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大学教育的方法是:

 问题还没有发生就加以防范, 叫做预防; 在适当的时候施教,叫作适时; 不超越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度而施教, 叫作顺应; 让学生互相观摩学习 而受益, 叫作切磋。

 这四点, 是教育成功的原因。

 事情发生以后才加以禁止, 就会遇到抵触而不易克服; 时机错过了 才学习 , 则勤苦却难有成就; 杂乱地施教而不合乎顺序,就会陷入混乱的境地而不好收拾; 单独学习 而不与朋友互相切磋, 就会孤陋寡闻; 交品德不好的朋友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 轻慢邪僻的言行会荒废学业。

 这六点, 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学习 的人有四种缺点, 老师必须知道它 。

 人学习 的时候, 或者缺点在于学得过多,或者缺点在于学得过少, 或者缺点在于把学习 看得太容易, 或者缺点在于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了 。

 这四种缺点, 是由于学习 的人心理的不同。

 知道了 他们的想法, 然后才能( 有针对性地)

 补救他们的过失。

 当教师的, 就是要发展他们的优点而补救他们的过失啊 学记三则 发虑宪. 求善良. 足以谀闻. 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 足以动众. 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兑命曰. 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弗食. 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 弗学. 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 家有塾. 党有庠. 术有序. 国有学. 比年入学. 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 五年视博习亲师. 七年视论学取友. 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 强立而不反. 谓

 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 近者说服. 而远者怀之. 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 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 皮弁祭菜. 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 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 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 收其威也. 未卜禘. 不视学. 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 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 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 教之大伦也. 记曰. 凡学. 官先事. 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 时教必有正业. 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 不能安弦. 不学博依. 不能安诗. 不学杂服. 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 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 藏焉修焉. 息焉游焉. 夫然故. 安其学而亲其师. 乐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 兑命曰. 敬孙务时敏. 厥修乃来. 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 呻其占毕. 多其讯. 言及于数. 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 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 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 隐其学而疾其师. 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 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 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 禁于未发之谓豫. 当其可之谓时.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 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 则扞格而不胜. 时过然后学. 则勤苦而难成. 杂施而不孙. 则坏乱而不修.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燕朋逆其师. 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 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又知教之所由废. 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 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 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 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 或失则多. 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 此四者. 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 使人继其声. 善教者. 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 微而臧. 罕譬而喻. 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 而知其美恶. 然后能博喻. 能博喻. 然后能为师. 能为师. 然后能为长. 能为长. 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 所以学为君也.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记曰. 三王四代唯其师. 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 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 道尊. 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 当其为尸. 则弗臣也. 当其为师. 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 虽诏于天子. 无北面. 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 师逸而功倍. 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 师勤而功半. 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 及其久也. 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 叩之以小者则小鸣. 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待其从容. 然后尽其声. 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 不足以为人师. 必也其听语乎. 力不能问. 然后语之. 语之而不知. 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 必学为裘. 良弓之子. 必学为箕. 始驾马者反之. 车在马前. 君子察于此三者. 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 比物丑类. 鼓无当于五声. 五声弗得不和. 水无当于五色. 五色弗得不章. 学无当于五官. 五官弗得不治. 师无当于五服. 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 大德不官. 大道不器. 大信不约. 大时不齐. 察于此四者. 可以有志于学矣. 三王之祭川也. 皆先河而后海. 或源也. 或委也. 此之谓务本.

  【译文】:

 (执政者)

 发布政令, 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 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 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

 接近贤明之士, 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 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君子想要教化百姓, 并形成好的风俗, 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

  玉石不经雕琢, 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 人不经过学习, 就不会明白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 建立国家, 统治人民, 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 兑命》 篇中说:

 “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 , 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 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 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 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所以, 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 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 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 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

 所以说, 教与

 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 篇说:

 “(在教学过程中)

 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 , 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放, 每二十五家的“闾” 设有学校叫“塾” , 每一“党” 有自己的学校叫“庠” , 每一“术” 有自己的学校叫“序” , 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学校)

 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 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 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 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 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 (这一阶段学习合格)

 叫“小成” 。

 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 推论事理, 并有坚强的信念, 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

 叫做“大成” 。

 唯其这样, 才能教化百姓, 移风易俗, 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 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 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

 古书上说:

 “(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 (不倦地学习, 可以由“小成” 到“大成” )

 ” 。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开学的时候, (天子或官吏)

 穿着礼服, 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 表示尊师重道, 学生要吟诵《诗经· 小雅》 中(鹿鸣、 四牡、 皇皇者华)

 三篇(叙述君臣和睦)

 的诗, 使他们一入学就产生要作官的感受; 要学生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 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 同时展示戒尺, 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 (学生春季入学, 教官)

 没有夏祭不去考查学生, 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事先告诉他们什么, 以便让他们用心思考; 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 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 而不要插问, 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 不能越级。

 这七点, 是施教顺序的大纲。

 古书上说:

 “在教学活动中,教宫首先要尽职, 读书人要先立志” , 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的教育活动, 按时令进行, 各有正式课业; 休息的时候, 也有课外作业。

 课外不学杂乐, 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 课外不学习音律, 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 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的知识, 课内就学不好礼仪。

 可见, 不学习各种杂艺...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