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9篇

202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9篇202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2022〕29号各省辖市人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9篇,供大家参考。

202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9篇

篇一:202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medium;"> 

篇二:202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印发河南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 豫政〔2022〕29 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河南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22 年 7 月 28 日 河南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33 号),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以节能降碳减污协同增效为抓手,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推动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确保完成“十四五”节能减排任

 务,为全省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 2020 年下降 14.5%以上,能源消费总量合理增长,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达到 18.38 万吨、0.49 万吨、11.68 万吨、4.57 万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更加健全,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基本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三、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一)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推进新兴产业领域技术、装备迭代升级,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倍增发展。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中心、新能源充电桩、车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加快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行绿色产品设计,强化绿色供应链建设,开展绿色工厂创建,到 2025 年创建 300 家绿色工厂(园区)、30 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深化重点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钢铁、水泥、电解铝、玻璃等重点行业产能置换、装备大型化改造、重组整合,鼓励高炉-转炉长流程企业转型为电炉短流程企业。以钢铁、焦化、铸造、建材、有色、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电镀、制革、石油开采、造纸、纺织印染、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开展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实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到 2025 年钢铁、电解铝、水泥、炼油、乙烯、焦化等重点行业产能和数据中心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比例超过 30%。健全能源管理体系,支持企业建设能碳一体化智慧管控

 中心。推进涂装类、化工类等产业集群分类治理,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改造。巩固钢铁、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成效,推动焦化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燃煤锅炉全面实现超低排放。“十四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 1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10%。(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市场监管局,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以下均需各地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二)园区节能环保提升工程。持续提高化工、铸造、有色、砖瓦、玻璃、耐火材料、陶瓷、农副食品加工、印染、制革等行业园区集聚水平。全面推进省级开发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污水管网排查整治。发展工业绿色微电网,引导工业园区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理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促进就近大规模、高比例消纳可再生能源。鼓励工业园区实施综合能源改造,建设能耗在线监测管理平台,开展园区能源利用状况评估,提高园区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以省级开发区为重点实施循环化改造,推动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等。到 2025年,建成一批节能环保示范园区。(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

 (三)城镇绿色节能改造工程。全面推进城镇绿色规划、绿色建设、绿色运行管理,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韧性城市和“无废城市”建设。加快修订我省建筑节能相关标准,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鼓励各地探索发展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落实《河南省绿色建筑条例》,推动新建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运行、管理,

 积极推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落实《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因地制宜推动清洁取暖,加快工业余热、可再生能源等在城镇供热中的规模化应用。实施绿色高效制冷行动,以建筑中央空调、数据中心、商务产业园区、冷链物流等为重点,更新升级制冷技术和设备,优化负荷供需匹配,大幅提升制冷系统能效水平。实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工程。到 2025 年,全省新增海绵城市达标面积 500 平方公里以上,城市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低于 40%,全省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 100%,建成一批高星级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城镇清洁取暖比例和绿色高效制冷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责任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生态环境厅、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市场监管局)

 (四)交通物流节能减排工程。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发展,因地制宜推进新开工高速公路及有条件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全面落实绿色公路建设要求。依托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客货运场站等,合理布局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加大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枢纽等充电桩建设力度,2022 年高速公路服务区快速充电桩覆盖率达到 100%。到2025 年,打造 10 个以上绿色低碳示范试点项目。推动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重点行业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达到75%以上。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开展交通强国内陆型多式联运试点建设,探索多式联运“一单制”模式。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在城乡公交、出租汽车、城市配送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到 2025 年,除应急保障车辆外,全省公交车、巡游出租车基本实现新能源化。开展新能源中重型货车应用示范,鼓励在中短途固定运输线路或大型物流园区、港口等场地

 内转运中使用新能源中重型货车。落实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推进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与汽车排放检验系统对接互联。鼓励有条件的船舶采用液化天然气动力系统,鼓励港口作业机械、港内车辆和拖轮应用电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大力推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新建码头、船舶同步建设岸电设施和受电设施比例达到 100%。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提高绿色出行比例。建设郑州、济源等国家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全面推广绿色快递包装,引导电商企业、邮政快递企业选购使用获得绿色认证的快递包装产品。(责任单位:省交通运输厅、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安厅、财政厅、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商务厅、市场监管局、邮政管理局、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省机场集团等配合)

 (五)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程。支持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有序推进农村清洁取暖。推广应用农用电动车辆和渔船,发展节能型农业生产设施,推进农房节能改造和绿色农房建设。持续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多渠道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全面提升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水平。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规模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成效。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成效,提高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到 2025 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 45%,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 93%以上,主要农作物农药、化肥利用率均达到43%,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 83%,绿色防控、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到 55%、45%,大型规模化养殖场氨排放总量削减 5%。(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生态环境厅、乡村振兴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

 信息化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水利厅、市场监管局等配合)

 (六)公共机构能效提升工程。持续开展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围护结构、供热、制冷、照明、用水等设施节能改造,推动公共机构屋顶光伏等新能源开发利用。鼓励公共机构采用能源费用托管等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机构节能降碳改造。加快淘汰报废老旧柴油公务用车,加大公共机构新能源汽车配备使用力度,增加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和充电基础设施数量。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标准体系应用,全面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到 2025 年,创建 160 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遴选 10 家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责任单位:省事管局)

 (七)重点区域污染物减排工程。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制定河南省环境空气质量全面改善行动计划。开展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治理“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以黄河、长江、淮河、海河干流及主要支流为重点,实施一批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生态缓冲带建设等工程。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黄河流域“清废行动”。推动南水北调水源地汇水区实施丹江口水库生态安全保障工程,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沿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建设一批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到 2025 年,基本完成黄河重要支流排污口整治,黄河干流及省界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干流及主要支流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水利厅牵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等配合)

 (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程。立足以煤为主省情,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通盘考虑,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实施存量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加快推进燃料煤气发生炉、燃煤热风炉、加热炉、热处理炉、干燥炉(窑)以及建材行业煤炭减量,实施清洁电力和天然气替代。推广大型燃煤电厂热电联产改造,充分挖掘供热潜力,有序淘汰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散煤。加大落后燃煤锅炉和燃煤小热电退出力度,推动工业余热、电厂余热、清洁能源等替代煤炭供热供汽。完成国家下达的“十四五”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工业和信息化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市场监管局等)

 (九)推动实施挥发性有机物行业企业综合治理。加快推进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辅材料源头替代,全面推广使用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涂料,组织开展涂料行业生产、销售环节产品质量联合检查,加强行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含量限值检测与监管。强化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全面摸排分类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废气旁路,实施含挥发性有机物物料全方位、全链条、全环节密闭管理;全面推进石化、化工行业储罐改造,使用高效、低泄漏的浮盘和呼吸阀,显著提升泄漏检测与修复实施质量,大力提升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收集率、去除率和治理设施运行率。加大油品储运销全过程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力度,重点推进储油库、油罐车、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信息系统建设,加大油气排放监管力度。(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市场监管局等)

 (十)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工程。推进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新建污水收集管网应采取分流制系统,对排水管网进行清污分流改造、混接错接改造、破损管网修补更换,提升污水收集效能。以现有

 污水处理厂为基础,科学布局污水再生利用设施,推行再生水用于生态补水、工业生产和市政杂用等。坚持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新建污水处理厂必须有明确的污泥处置途径。鼓励发展“生物质利用+焚烧”,将垃圾焚烧发电厂、水泥窑、燃煤电厂等协同处置方式作为污泥处置的补充。加快建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到 2025 年,全省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郑州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不低于 90%,其他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县级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争达到 70%以上或在 2020 年基础上增加 5 个百分点;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98%以上;黄河流域市级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力争达到 30%,全省市级缺水城市达到 25%以上;省辖市、县级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分别达到 98%、95%;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 7.98 万吨/日左右,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 95%左右。(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厅、生态环境厅等)

 四、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 (一)优化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坚持节能优先,严格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加强能耗“双控”政策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衔接。以能源产出率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发展阶段、重大项目投产等因素,合理确定能耗强度降低目标。完善能源消费总量指标确定方式,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根据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目标和能耗强度降低目标确定年度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对完成省定能耗强度降低目标的地方,免于考核其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十四五”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不纳

 入地方能源消费总量考核内容。原料用能不纳入能耗“双控”考核范围。有序实施重大项目能耗和煤炭...

篇三:202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2 年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加快数字化改造有关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安排部署,推进我省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抢抓数字经济发展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机遇,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推进“5110”工程,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数字生态化“五化”发展,强化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牵引,重点推动新型基础设施提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提升、农业数字化深化、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推进、智慧物流电商建设、智慧文旅发展、新型智慧城市提质、数字政府提效、数字乡村建设、数字经济生态体系建设等 10 个行动,全方位打造数字强省。

 二、发展目标 数字经济总量规模快速增长。2022 年,全省数字经济增长 15%以上,力争占 GDP的比重超过 30%。

 基础支撑能力全面提升。实施数字经济重大项目 1000 个,完成年度投资 2000 亿元,其中新型基础设施领域重点实施 64 个总投资 10 亿元以上的项目,全省服务器、PC 机产能分别达到 150 万台、300 万台。

 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聚焦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慧物流、智慧文旅、数字农业、智慧城市、数字治理、智慧交通、智慧生态、智慧园区等 10 个领域,建设 100 个以上示范应用场景,赋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政府治理服务效能不断提高。数字政府监管服务范围和功能持续拓展,新型智慧

 城市建设深入开展,城市治理智能化、人性化和可诊断、可预测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重点工作 (一)构建高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实施新型基础设施提速行动,推进信息、融合、创新基础设施提速发展。

 1.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开展“双千兆”建设,实施一批千兆宽带应用试点,推动 5G 网络由规模建设、广泛覆盖向按需建设、深度覆盖发展,新建 5G 基站4 万个。扩容提升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等关键枢纽设施,规划建设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统筹布局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计算中心,加快实施中原大数据中心二期、中国移动网络云郑州大区中心、郑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项目。加快自主可控、全栈国产化的“黄河云”建设,推动省内重点国有企业、中小企业上云。(责任单位:省通信管理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各省直管县〔市〕政府)

 2.优化提升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安阳至罗山等智慧高速公路、郑州地铁 12 号线智慧地铁示范线,完善全省智能充电网络,提升能源大数据中心功能,有序推进郑州、开封、洛阳、濮阳、新乡、焦作氢燃料汽车示范城市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公共充电桩 8000 个以上、智能化示范煤矿 5 个以上。推进环保、水利、健康、城管等领域数字化改造,完善省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水利大脑”、智慧健康大数据创新应用中心,在城市管理、工程监管、城市体检等重点领域推进一批“CIM+”示范应用。(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生态环境厅、水利厅、卫生健康委、住房城乡建设厅,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各省直管县〔市〕政府)

 3.超前部署创新基础设施。推进嵩山、神农种业、黄河实验室和超短超强激光平

 台、新一代正负离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发展水平,研制新一代国产高性能处理器(郑大芯),力争运算性能保持国际前列,组建郑大曙光研究院,在先进计算领域培养一批优秀人才。(责任单位:省科技厅、发展改革委,有关省辖市政府)

 (二)提升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提升行动,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

 1.先进计算产业。成立超聚变工作推进专班,制定支持政策措施,加快超聚变全球总部基地、记忆科技服务器及配件、弗兰德科技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吸引集聚20 家左右原材料、部件、软件等产业链配套企业,构建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融合应用为一体的产业生态。提升黄河、紫光、曙光、浪潮、长城等重点企业产业化能力,加快计算产品在政务、金融、能源等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大数据局、地方金融监管局、人行郑州中心支行,有关省辖市政府)

 2.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加快建设郑州航空港区智能终端产业园、富士康周口科技工业园、南阳国家级数字光电产业园等,巩固提升高端智能手机产业,积极发展投影机、VR/AR、可穿戴设备等新型智能终端。推动郑州华锐光电第五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中光学 220 万套微纳智能显示系统等重大项目实施,发展机构件、显示靶材、玻璃盖板、摄像模组等关键材料和器件。(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厅,有关省辖市政府)

 3.物联网产业。依托汉威科技、新天科技、新开普等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中国智能传感谷启动区,配套建设河南省智能传感器中试基地、产学研基地、检测中心等相关设施,重点发展 MEMS 传感器、智能传感器材料、智能传感器终端等全产

 业链。推动新乡新东微电子 6 英寸 MEMS 中试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开封、洛阳、新乡、鹤壁、三门峡、南阳等地发展各具特色的物联网配套产业。(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有关省辖市政府)

 4.网络安全产业。实施郑州紫荆网络信息安全科技园、信大捷安光接口网络安全芯片、智感物联网公司商用密码应用等项目,扩大网络安全产品示范应用,积极引进绿盟科技等优势企业。加强与信息工程大学的战略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一批合作项目。(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厅、省委网信办,有关省辖市政府)

 5.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加快云迹科技服务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百度智能交通边缘计算产线等建设,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等智能产品,举办国际智能网联汽车大赛,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智能+”应用示范项目,推进无人驾驶、智能家居、智能农机、智慧物流等示范应用。(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厅,有关省辖市政府)

 6.集成电路产业。加强与优势企业合作,引进落地一批晶圆制造、芯片制造、新型存储器项目。推动郑州锐杰微 SIP 芯片封装、鹤壁仕佳光子阵列波导光栅(AWG)及半导体激光器芯片产业化等项目建设,提升封装和材料支撑能力。

 (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有关省辖市政府)

 7.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推动鲲鹏软件小镇、金水科教园区、中关村信息谷(南阳)软件创业基地等加快建设,争取引进落地 20 家以上优势企业。开展河南省软件产业园区申报评选,支持郑州金水科教园区、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园区创建中国软件名园。开展河南省首版次软件产品评选,支持软件技术产品创新。

 加强软件人才培育,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和高水平实训基地,培养 2 万名具有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操作经验的软件人才。(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省辖市政府)

 8.第五代移动通信(5G)产业。加快中兴 5G 微基站、垂天 5G 智慧合杆制造基地、易事特 5G+科创园、光远 5G 用超薄电子级玻璃纤维布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基于 5G 的智能终端、关键器件和基础材料产业,培育打造省级 5G 产业示范基地、5G 应用创新引领区,形成一批 5G+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慧教育等示范应用场景。(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省通信管理局,有关省辖市政府)

 9.区块链、卫星、量子通信等前沿产业。制定河南省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推动区块链场景应用,依托郑州市中原科技城加快建设河南省区块链产业基地,引进集聚一批区块链知名龙头企业,支持中盾云安、盛见网络等本土区块链企业做大做强。建设郑州北斗产业园、郑州北斗云谷、河南省地理信息产业园,发展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及位置服务软硬件产品。建设河南省量子信息技术实验室,引进和培育一批量子通信元器件生产、设备制造、网络建设及运营服务企业。(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大数据局、省委网信办、军民融合办,有关省辖市政府)

 10.平台经济。积极培育平台经济新业态,支持开展在线教育、在线办公、互联网医疗等线上服务试点,探索发展无人配送、无人零售、无人餐厅、无人物流等服务业态,培育一批专业功能独特、创新竞争力强的独角兽、瞪羚企业,支持 UU跑腿、酒便利等省内平台企业走向全国。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工作机制,推动平台企业健康规范发展。(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

 市场监管局,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各省直管县〔市〕政府)

 (三)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农业数字化深化、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推进、智慧物流电商建设、智慧文旅发展行动,全面赋能产业结构升级。

 1.推进农业数字化试点。持续推进“一村九园”数字化改造,推动延津小麦、柘城辣椒、浉河茶叶等国家数字农业试点建设,推进小麦、花生、生猪等领域精准种养试点示范。加快农机装备数字化改造,开展后装农机远程运维终端试点。(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各省直管县〔市〕政府)

 2.全面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分行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分级推进企业智能化提升,开展“数字”三品行动,以数字化转型赋能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管理、营销、供应链一体化。新建 150 个智能工厂(智能车间)、选树 10 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新建 15 个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培育 100 个左右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新模式项目,培育 15 个左右细分行业、特定领域和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洛阳、许昌、漯河、郑州、新乡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二级节点建设和应用推广,支持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再建设一批二级节点。提升郑州、洛阳等中心城市工业智能化水平,推动率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全覆盖。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新增上云企业 3 万家以上。(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各省直管县〔市〕政府)

 3.深入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深国际物流北方区域总部智慧港等重大项目,提升郑州空港型、洛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许昌等区域物流枢纽智能化水平。深入开展跨境电商综试区试点示范工作,培育形成一批样板企业和园区。推

 动大遗址、博物馆等文博场所数字化升级改造,以“龙门数字化展示中心”“数字红旗渠纪念馆”为引领,建成一批沉浸式数字体验场馆。推广河南省金融服务共享平台和“信易贷”信用大数据平台,开展智慧金融建设试点。推动办公楼宇、住宅小区、商业街区等实施智能化改造,布局建设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驿站,提供便民化、适老化智能产品和服务。(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商务厅、文化和旅游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地方金融监管局、人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银保监局,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各省直管县〔市〕政府)

 (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深入覆盖。实施新型智慧城市提质行动,加快构建市、县(区)、社区三级智慧城市发展体系。

 1.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开展 8 个省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中期评估,推广一批典型应用场景。支持基础较好的省辖市率先建设 CIM 平台、时空大数据平台等,打牢数字孪生城市发展根基。应用 BIM 技术,构建数字设计基础平台和集成系统。加强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推进地铁、涵洞、地下停车场等地下设施智能化改造。(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厅、大数据局,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

 2.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推动省级智慧社区试点加快建设,鼓励相关部门丰富便民应用,对接社区各类软硬件设施,推广社区服务管理的智能化应用,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体化智慧社区。推动许昌市魏都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社区治理特色)实验基地建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总结省级智慧社区试点建设经验做法,推动各地增点扩面,全面开展智慧社区建设。(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民政厅、大数据局,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各省直管县〔市〕政府)

 3.推动县城智慧化改造。选择 10 个县开展县城智慧化改造试点,实施一批公共

 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项目,加快交通、水电气热等市政领域数字终端、系统改造建设,提升县城智慧化水平。(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厅、大数据局,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各省直管县〔市〕政府)

 (五)全面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实施数字政府提效、数字乡村建设行动,提高政府管理服务效能。

 1.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加快实施省大数据中心一期工程,构建大数据应用支撑体系,推进全省政务数据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推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政务服务移动端迭代升级,实现 4000 项政务服务事项全豫通办、全程网办。全面加强“互联网+监管”,推进政务服务“好差评”全覆盖,推动实名差评回访整改率达到 100%。(责任单位:省大数据局,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各省直管县〔市〕政府)

 2.提高数字化公共服务效能。优化完善全民健康信息标准化体系,推进省医疗保障平台建设,提升医疗机构智慧化服务水平。建设完善“互联网+教育”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开展智慧教育试点,遴选不...

篇四:202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稳住经济大盘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稳住经济大盘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 年 7 月 28 日 河南省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稳住经济大盘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要求,落实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部署和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全面加快我省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部署和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长远、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多轮驱动、注重效益,围绕网络型、产业升级、城市、农业农村、国家安全等 5 大重点领域,着力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推动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为实现“两个确保”

  打下坚实基础,为稳住经济大盘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立足长远,科学规划。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以前瞻 30 年的眼光细化“十四五”规划要求,强化基础设施发展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生产力布局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支撑。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水平,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协调联动。

 ——适度超前,应纳尽纳。适度超前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抢抓国家宏观政策靠前发力窗口期,将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明确到具体项目,在深入研究论证、做深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对接,争取更多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国家规划。

 ——加快建设,靠前发力。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发挥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关键作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对标重点领域,系统梳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清单,逐项目建立台账、倒排工期、压茬推进,推动重大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落实条件,依法合规。强化部门协同,坚持靠前服务、齐抓共管,紧盯基础设施项目谋划储备、手续办理、要素保障、建设环境,依法合规履行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切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多轮驱动,注重效益。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作用,分层分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可行性研究和综合成本收益核算工作,既要建成精品工程,又要搞好持续运营,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

 (三)主要目标。2022 年 9 月底前开工建设 84 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总投资 1373 亿元,为稳住经济大盘、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到 2025年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更加优化,集约高效、智能绿色、安全可靠水平显著提升,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持续提高,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坚实。

 二、加强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 (四)实施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工程。依托“米+井+人”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和“1+3+4+N”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构建多通道、多方向、多路径的综合立体交通网。

 1.加快铁路拓展成网。积极争取更多国家铁路建设债券支持,开工建设平顶山经漯河至周口高铁、新建郑州南站、郑开城际铁路延长线、南阳经信阳至合肥高铁、呼南高铁焦作经洛阳至平顶山段、京港台高铁阜阳至黄冈段等重大项目,推进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到 2025 年高铁(含城际)运营里程突破 3000 公里。(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省铁建投集团,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

 2.完善民用机场布局。加快实施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和商丘、周口、平顶山、潢川等支线机场项目,积极推进布局规划内通用机场建设,扩大民航服务覆盖范围,到 2025 年运输机场数量超过 6 个,通用机场数量达到 20 个以上。(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机场集团、河南航投公司,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

 3.加密提质公路网络。重点实施高速公路“13445”工程,2025 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 1 万公里。加快推进普通干线公路“畅通畅连”工程,“十四五”期间新改建干线公路 3000 公里。(责任单位:省交通运输厅、

  交投集团,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

 4.推动水运通江达海。重点实施淮河、沙颍河和周口港、信阳港等“两河两港”内河航运建设项目,到 2025 年航道通航里程达到 2000 公里,港口吞吐量达到 7000 万吨以上。(责任单位:省交通运输厅、河南中豫国际港务集团,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

 (五)实施现代能源保障网建设工程。优化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布局,着力强化省内生产能力、扩大省外引入能力、增强储备调节能力,构建区域优势互补、协调互动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

 1.提质发展新能源。持续推进 4 个百万千瓦级高质量风电基地、4 个千万平方米地热供暖规模化利用示范区建设,加快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和“光伏+”特色工程进度,到 2025 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 5000万千瓦以上。(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

 2.加快煤电转型升级。稳步推进许昌、平顶山等城区煤电项目“退城进郊(园)”,有序建设大容量高效清洁煤电、民生热电项目,完成 800 万千瓦左右煤电机组节能、供热和灵活性改造。(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

 3.优化电力网源储。实施陕西至河南直流输电工程,到 2025 年力争省外电量引进规模达到 1000 亿千瓦时/年以上。实施鲁山花园沟等一批抽水蓄能电站,新增装机规模 180 万千瓦。强化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的省级 500千伏主网架建设,推动市域 220 千伏支撑电网优化升级,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城市配电网和中部领先的农村电网。(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电力

  公司,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

 4.推进煤炭稳产增储。建成夏店等先进产能矿井,煤炭产能稳定在 14 亿吨/年左右。推进焦作等 9 个煤炭储备(配)基地建设,新增静态储备能力 500 万吨以上。(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

 5.提升油气保障能力。积极拓展四大“外气入豫”通道,加快推进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工程河南段等国家主干输气管道建设。建设中原储气库群油气储备项目,谋划推动洛阳石化百万吨乙烯项目。推进省内天然气干线建设,完善县域支线网络,建设一批油气长输管道,到 2025 年天然气、油品管道里程分别突破 8000 公里、3000 公里。(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

 (六)实施现代水网体系建设工程。围绕重大水利工程和防洪薄弱环节等建设项目,统筹推动“四水同治”“五水综改”,构建现代水网体系。

 1.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配套管网和城市水厂建设,加强南水北调水源区及干线沿线生态保护,着力推进中线工程防洪影响处理工程和沿线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积极推进观音寺、鱼泉、沙陀湖等调蓄工程建设,进一步夯实供水安全基础。(责任单位:省水利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生态环境厅、发展改革委,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

 2.加快建设重大骨干水利工程。着力推进引江济淮、小浪底南北岸灌区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争取早日建成发挥效益。加快建设袁湾水库、郑开同城东部供水等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做好昭平台水库扩容(替代下汤水库)、

  汉山水库、卫河共产主义渠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责任单位:省水利厅、发展改革委,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

 3.抓好水灾害防御和灾后重建。加快推动水毁工程修复及防汛能力建设、灾后恢复重建重大专项、防洪薄弱环节建设等项目实施,高效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十四五”期间同步开展伊洛河、卫河、北汝河、唐白河、沙颍河等10 条重要支流和 2725 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全面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提高防洪安全保障能力。(责任单位:省水利厅,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

 4.推动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全面收官。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适时开展新一轮滩区迁建,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

 三、加强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 (七)实施泛在先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统筹推进通信网络、新技术和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打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标杆省份。

 1.全面提升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开展“双千兆”(5G 和千兆光网)建设,实现城市家庭千兆宽带、农村家庭百兆光纤、乡镇以上区域和重点行政村 5G 网络全覆盖。推进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郑汴洛互联网国际专用通道等关键枢纽设施扩容升级。到 2025 年全省 5G 基站累计达到 20 万个,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总带宽达到 2000G。(责任单位:省通信管理局,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

 2.创新发展新技术基础设施。统筹推进郑州、洛阳、许昌人工智能计算

  中心建设,构建人工智能算力网。实施“区块链+”赋能行动,打造自主可控的区块链底层服务平台,面向交通、能源、农业、制造等领域建设一批行业级联盟链。推进全栈国产化的“黄河云”建设,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自主可控混合云平台。(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农村厅,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

 3.统筹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实施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河南)数据中心、中国电信中部数据中心、中原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新型绿色数据中心,积极引进互联网、汽车、交通、物流等领域全国性或区域性数据中心,争取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新增国家枢纽节点在我省布局,构建“存储+边缘计算+智算+超算”多元协同、数智融合的算力体系,到2025 年数据中心机架数达到 15 万架,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到 3 亿。(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通信管理局,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

 4.加快发展融合基础设施。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智能交通、智慧能源、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提升物流行业智慧化水平,打造一批国家级智能仓储物流示范基地。完善省级智慧旅游平台功能,推动市级以上文博场馆数字化转型。全面上线市级智慧养老平台,对养老服务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交通运输厅、文化和旅游厅、民政厅,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

 (八)实施引领未来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对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高水平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业创新平台等科技基础设施,

  支撑国家创新高地建设。

 1.重塑实验室体系。加快嵩山、神农种业、黄河、龙门、中原关键金属、龙湖现代免疫等省实验室建设,力争在种质创新等领域创建国家实验室或基地,在网络空间先进防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药物化学、动物免疫学、极端材料、分子催化与能源转化、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矿山安全科学与工程等领域择优培育创建 5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到 2025 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 21 个。(责任单位:省科技厅,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

 2.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推进超短超强激光平台建设,规划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功能区,重点围绕量子信息、航空航天、地下工程、生物农业、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谋划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有条件的项目尽快落地实施,争取纳入国家布局,到 2025 年建设 5 个左右国内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

 3.加快创新平台发展。推进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到 2025 年在光通信、诊断检测、地下装备、网络安全、高端轴承等优势领域创建 20 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

 (九)实施高效联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物流枢纽、示范物流园区、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重大物流设施为牵引,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打造全国乃至全球举足轻重的现代化、国际化、

  世界级物流枢纽基地。

 1.构建物流枢纽体系。提升郑州空港型、洛阳生产服务型、商丘商贸服务型、安阳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核心承载设施建设水平,加快新乡、鹤壁、驻马店等区域物流枢纽建设,争创国家应急物流核心枢纽,争取到 2025 年10 个物流枢纽全部纳入国家建设名单、30 个区域物流枢纽主要承载设施基本建成。(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各省辖市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

 2.提升物流园区功能。依托国家和区域物流枢纽、各类交通场站、产业开发区和专业市场,建设改造提升一批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园区,加快园区多式联运换装设施与集疏运体系建设,争取到 2025 年新创 4 家国家级、新培育 15 家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建设郑州国际陆港航空港新片区和郑州农产品交易及群众生活必需品备份市场。(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商务厅,各省辖市...

篇五:202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p>

 河 南 省 十 三 届 人 大 六次会议文件十四

  关于河南省 2021 年预算执行情况和 2022 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22 年 1 月 6 日在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次会议上 河南省财政厅

  各位代表:

 受省政府委托,现将 2021 年预算执行情况和 2022 年预算草案提请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21 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1 年是我省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洪灾、新冠疫情反弹和内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巨大压力,在省委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指导下,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在此基础上,全省财政实现了收支平衡,运行总体

 2

 平稳。

 (一)

 2021 1 年预算收支情况 1. 一般公共预算

 (1 1 )全省收支情况。汇总全省各级人代会批准的 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初预算合计 4437 亿元,实际完成4347.4 亿元,为调整预算的 98%,增长 4.3%。年初支出预算合计 9060.5 亿元,执行中因中央补助增加、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收入预算调整等,支出预算调整为 10810.5 亿元,实际完成 10419.9 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6.4%,增长 0.5%。

 (2 2 )省本级收支情况。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2021 年省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初预算为 225 亿元,实际完成 192 亿元,为预算的 85.3%,下降 24.7%,主要是省级按有关规定垫付了部分应由市县承担的增值税留抵退税资金,将通过结算上解。支出预算为 1338 亿元,执行中因中央补助增加、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补助市县等,支出预算调整为 1423亿元,实际完成 1374.8 亿元,为调整预算的 96.6%,增长14.1%。

 根据预算法规定和省人大实施全口径预算监督的要求,省级报省人大审批的收支口径除上述省本级收支外,还包括中央补助、市县上解、补助市县和上解中央等,即省级收入总计和支出总计。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 2021 年省级收入和支出预算总计均为 5214.5 亿元,执行中因中央补助增加、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收入总计和支出总计实际完

 3

 成均为 7317.8 亿元。

 2. 政府性基金预算

 (1 1 )全省收支情况。汇总全省各级人代会批准的 2021年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年初预算合计 4152.2 亿元,实际完成 3374.6 亿元,为预算的 81.3%,下降 9.7%,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降较多以及河南省交通运输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车辆通行费收入转为企业经营收入。支出预算合计 5264.8 亿元,执行中因中央补助增加、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支出预算调整为 5267.8 亿元,实际完成 4303.2 亿元,为调整预算的 81.7%,下降 11.5%,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下降较多。

 (2 2 )省本级收支情况。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2021 年省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年初预算为 87.4 亿元,实际完成 119.2 亿元,为预算的 136.4%,下降 49.8%,主要是河南省交通运输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车辆通行费收入转为企业经营收入。支出预算为 127.4 亿元,执行中因中央补助增加、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补助市县等,支出预算调整为102.1 亿元,实际完成 69.8 亿元,为调整预算的 68.4%,下降 58.2%,主要是车辆通行费收入安排的支出下降较多。

 除上述省本级收支外,还包括中央补助、上年超收结转、补助市县等,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 2021 年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和支出预算总计均为 252.7 亿元。执行中因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中央补助增加等,收入总计和支出总计实际完成均为 2465.5 亿元。

 4

 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1 1 )全省收支情况。汇总全省各级人代会批准的 2021年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年初预算 41.7 亿元,实际完成 39.8 亿元,为预算的 95.6%,增长 11.9% 。支出预算 27.3亿元,执行中因中央补助增加等,支出预算调整为 31 亿元,实际完成 21.5 亿元,为调整预算的 69.4%,下降 16.9%,主要是省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下降较多。

 (2 2 )省本级收支情况。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2021年省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年初预算5亿元,实际完成6.7亿元,为预算的134.5 %,增长3.3%。支出预算4.5亿元,执行中因中央政策调整收回资金等,支出预算调整为3.5亿元,实际完成2.3亿元,为调整预算的65.2%,下降70.1%,主要是年初预算安排的产业技术研究院资本金注入项目因政策变化未形成支出和2021年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专项奖补资金支出减少,以及上年支出中包含2019年结转的国企改革专项资金引起上年基数较大。

 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1 1 )全省收支情况。汇总全省各级人代会批准的 2021年全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年初预算 4000.7 亿元,实际完成 4285.6 亿元,为预算的 107.1%,增长 21.2%。支出年初预算 3854 亿元,实际完成 4063.5 亿元,为预算的 105.4%,增长 11.5%。年度收支结余 222.1 亿元,年末滚存结余 3090.5亿元。

 (2 2 )省本级收支情况。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

 5

 2021年省本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年初预算1825.1亿元,实际完成 2049 亿元,为预算的 112.3%,增长 38.4%。支出年初预算 1883.3 亿元,实际完成 1933.6 亿元,为调整预算的102.7%,增长 13.9%。年度收支结余 115.5 亿元,年末滚存结余 1216.9 亿元。

 (二)

 2021 1 年政府债务情况

 财政部核定我省 2021 年政府债务限额 14259 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 6398.5 亿元,专项债务限额 7860.5 亿元。2021 年全省政府债务限额中,省本级政府债务限额 1797.6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 1404.4 亿元,专项债务限额 393.2亿元;市县政府债务限额 12461.4 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 4994.1 亿元,专项债务限额 7467.3 亿元。

 截至 2021 年底,各级政府债务余额合计 12396.2 亿元,其中:一般债务 5456.8 亿元,专项债务 6939.4 亿元,债务期限包括 3 年期、5 年期、7 年期、10 年期、15 年期、30 年期。省本级政府债务余额1570.4亿元,其中:一般债务1222.3亿元,专项债务 348.1 亿元;市县政府债务余额 10825.8 亿元,其中:一般债务 4234.5 亿元,专项债务 6591.3 亿元。全省政府债务余额低于财政部核定的限额。

 2021 年,全省共发行政府债券 3413.4 亿元,其中一般债券 1135.9 亿元(新增一般债券 373.9 亿元,再融资一般债券 762 亿元);专项债券 2277.5 亿元(新增专项债券 1981 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 296.5 亿元)。

 2021 年,全省政府债券还本付息 1184.7 亿元(还本

 6

 830.8 亿元,付息 353.9 亿元);省级政府债券还本付息 163.7亿元(还本 112.6 亿元,付息 51.1 亿元)。

 上述财政收支和政府债务数据为快报数,在完成决算审查汇总及办理上下级财政年终结算后还会有所变动,决算结果届时报省人大常委会审批。

 (三)落实省人大决议和主要财政工作情况

 一年来,省财政认真落实“紧日子保基本、调结构保战略”工作思路,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财力支撑。

 1.。

 全力以赴支持防汛救灾及灾后重建。“7.20”特大暴雨洪灾发生后,省财政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急行动、多方筹措,通过动用省长预备费、用好社会捐赠、统筹现有专项等方式,第一时间支持防汛救灾工作开展。同时积极争取中央 700 亿元资金和亚投行 10 亿美元紧急优惠贷款支持,省财政通过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筹措 200 亿元,强力支持全省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全年已分配下达各类资金756.2 亿元,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住所。引导省管金融企业为受灾企业和农户提供贷款等融资 287 亿元、完成农业保险赔付 4.5 亿元、减免担保费 1.1 亿元。强化政策扶持,提请省政府出台支持企业加快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经营的 10 条措施,联合税务部门出台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税费优惠政策,推动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2. 加力赋能 科技创新和 产业 发展 。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等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关键领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集聚新动能。

 7

 积极 培育 创新 驱动 发展优势。锚定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目标,全省科技支出 351.2 亿元,增长 38.1%。支持打造一流创新平台,推动 3 个省实验室、10 家省产业研究院和 8 家省中试基地短期内挂牌运营,着力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转化通道。安排 3 亿元,支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普惠性政策落实及重大产业、平台项目实施。安排 11.8 亿元,支持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奖补,引导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安排 5.9 亿元对企业给予研发后补助,引导市县投入 10 亿元,撬动 6898 家企业研发投入 391 亿元。设立省级科技研发计划联合基金,引导企业高校院所等共同投入基础应用研究。发挥“科技贷”扶持作用,预计全年放款超过 30 亿元、支持企业超过 500 家。制定财政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 34 条政策,推行科研经费“直通车”“包干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

 扎实 推动产业 转型 升级。推动设立总规模 1500 亿元的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总规模 150 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完成财政首期注资 30 亿元,着力发挥政府基金在产业培育、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和融资支持等方面的作用。安排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 17.5 亿元,支持技术改造、“卡脖子”重点技术攻关、制造业创新中心等 724 个工业项目。安排 2.3 亿元,支持郑州宇通智能网联电动客车等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实施,助力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开展“点对点”企业服务,指导企业用好各项财政支持政策,助力“万人助万企”活动走深走实。

 8

 发挥 省管金融 企业功能 作用 。规范履行省管金融企业出资人职责,指导企业聚焦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不断优化金融资源投向,7 家省管金融企业全年通过贷款、保险、信托、基金、担保等各类金融业务投放资金超 3000 亿元,为我省中小微企业发展、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等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撑。积极推动中原银行吸收合并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焦作中旅银行,支持打造一流城商行,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坚定不移 推进 高水平 对外开放。统筹外经贸发展资金 7亿元,推进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支持 E 贸易核心功能集聚区引进培育市场主体、打造“零费区”。安排省级招商引资奖励资金 1 亿元,对 43 个重大招商引资项目、6 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总部型机构项目给予支持。统筹 12 亿元,扶持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开拓国内外航空市场,加快构建航空货运枢纽。持续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政府采购连续 2 年被评为全省营商环境优势指标。

 3 3. . 深入 推进 乡村振兴 战略 。保持财政投入总体稳定,全省农林水支出 1149.6 亿元,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脱贫攻坚成果 持续 巩固 。制定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若干意见,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细化过渡期前 3 年脱贫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全年筹措中央和省级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 95 亿元,53 个脱贫县整合资金 200 亿元。开展农业信贷担保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试点,

 9

 12 个试点县全年新增担保贷款 34.9 亿元。安排 19.1 亿元,支持新建 2 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 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8 个农业产业强镇和 20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粮食安全重任 扛 稳扛牢。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统筹 225 亿元,支持完成 750 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促进耕地质量改善,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统筹 53.6 亿元,对产粮大县、产油大县、稻谷主产县进行奖补,鼓励市县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实现稳粮增产。安排 5000 万元,支持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实施主要粮油作物种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乡村建设行动 扎实 推进 。安排 59.8 亿元,加快完成“百县通村入组”建设任务,支持实施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统筹 26.5 亿元,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开发,激发乡村活力和内生动力。安排5.8 亿元,支持 1411 个行政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安排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奖补资金33.7亿元,村均水平提升至16.2万元,为村级组织履行职能提供有力保障。

 农业保险体系 持续完善 。制定创新发展农业保险促进农民有效增收若干政策,推进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的县域全覆盖,全年农业保险保费规模预计突破 60 亿元,位居全国第二。扩大苹果“保险+期货”试点规模,积极探索开展花生“保险+期货”试点,助力我省地方特

 10

 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在鹤壁、新乡、焦作等地开展制种保险试点,提供风险保障 0.9 亿元,有效保障种源安全。

 4 4. . 支持稳投资 扩内需促 消 费。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通过挖掘内需潜力,更好利用省内外、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可持续发展。

 着力抓项目 扩 投资 。坚持项目为王,支持“三个一批”滚动开展,进一步拓展投资空间,统筹 448.8 亿元支持重点水利工程、农业基础设施、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债券资金补短板、扩内需、稳投资积极作用,全年共发行政府债券 3413...

篇六:202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总体情况南阳市人民政府2021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2021年,南阳市人民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法定要求,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办发〔2021〕12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年河南省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豫政办〔2021〕26号)的要求,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大力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聚力聚焦政策落实,深化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不断强化政策解读,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全面提升全市政务公开工作质量,全力打造阳光透明的法治政府形象。(一)主动公开情况一是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实现统一公开。全面做好现行有效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集中规范公开,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每季度公开全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统计情况,切实做到集中规范、清楚明了、查询便捷。全年发布市政府规章1部,规范性文件170件。二是深化重点领域信息公开。设置规划信息、市场规则标准和监管执法信息等栏目,优化提升财政预决算和疫情防控等栏目,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等信息及时予以公开,并通过各种渠道搜索查询历史规划予以公开发布,全市公开各类规划信息60余条。全面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督促相关单位及时公开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与市场准入相关的禁止性规定,全市发布市场监管规则和标准信息40多条。稳步扩大预决算公开范围,积极推进各部门所属单位预算、决算及相关报表公开,通过市财政资金预决算公开平台集中统一公开,全市发布财政信息1328条。开设抗击疫情专栏,利用网站及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重点发布疫情信息、隔离管控、精准防控、假期人员流动、疫苗接种等信息,发布疫情相关信息1700余条。三是切实做好市政府重点工作发布解读。认真贯彻落实南阳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大市域“234”工业发展格局、县域“主新特”产业发展、全面强化科技创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营商环境等方面信息公开力度,对涉及面广、社会公众关注度高或专业性较强的重要政策,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开展深入解读,有效引导预期,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2021年,公布解读政策143篇,其中,市政府政策解读63篇。四是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政策解读。全市各政策制定机关积极解答政策执行机关和企业、群众的咨询,主动以部门主要负责人解读、专家解读、新闻发布会、在线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解读,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把政策解读清楚,助力工作任务落实。同时,依托政务服务大厅和图书馆、档案馆,设立政策咨询综合服务窗口,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号答”“一站式”的政策咨询服务。五是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紧紧围绕政务舆情背后的实际问题,以解决问题的具体举措实质性回应社会关切。健全完善有关部门间沟通、协调联动机制和政务舆情监测、研判、回应流程,充分运用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政府网站领导信箱、政务新媒体、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等渠道,及时发现社会热点,围绕政务舆情背后的实际问题,以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主动回应关切。(二)收到和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情况出台了《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办理工作的通知》(宛政办明电〔2021〕37号),对4种情形、15种格式公文进一步梳理明确,同时加大业务指导力度,确保能牢牢掌握、熟练运用。全年,全市共通过网络、邮件、现场申请等方式收到依申请公开804件(自然人申请787件、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17件),已办结798件,结转下一年度20件。已办结的798件中,予以公开435件、部分公开50件、不予公开21件、无法提供238件、不予处理20件、其他处理34件。(三)政府信息管理情况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管理制度,及时调整了《南阳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指南》,不断提升政府信息管理水平;紧抓关键,把政务公开常态化、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管理工作作为重点,加大工作推进管理力度,做到了各类政府信息资料依法及时公开。(四)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情况一是线上公开平台规范有序。设立统一规范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进一步修订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政府信息公开年报等内容,确保“应公开、尽公开”。二是强化对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的监管。加强对全市58个政府网站和263个政务新媒体的监测,形成“周检查、月通报、季考评”制度,每周对全市所有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进行两次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责令整改;每季度汇总检查总体情况形成季度通报,全方位提升全市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建设管理水平。全市已完成4轮清理整顿工作,所有政务新媒体账号全部纳入监管系统。(五)政府信息公开监督保障情况一是做好政务公开培训工作。今年以来,全市通过组织召开政务公开业务培训会,不断提升参训人员公开意识和业务能力。二是坚持通报评估制度。每季度通报各县(区)、市政府各部门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的管理情况及政务公开工作开展情况,并督导不合格单位进行整改。年底集中2个月时间对37个市政府部门、16个县区政务公开工作进行评估、培训、整改,全面提升全市政务公开工作水平。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第二十条第(一)项信息内容 本年制发件数 本年废止件数 现行有效件数规章 1 0 1行政规范性文件 170 583 819第二十条第(五)项信息内容 本年处理决定数量行政许可 376477

 第二十条第(六)项信息内容 本年处理决定数量行政处罚 61969行政强制 11393第二十条第(八)项信息内容 本年收费金额(单位:万元,保留4位小数)行政事业性收费 53320.4427三、收到和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情况(本列数据的勾稽关系为:第一项加第二项之和,等于第三项加第四项之和)申请人情况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总计商业企业 科研机构社会公益组织法律服务机构其他一、本年新收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数量 787 5 3 4 1 4 804二、上年结转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数量 12 0 0 0 2 0 14三、本年度办理结果(一)予以公开 425 2 2 1 1 4 435(二)部分公开(区分处理的,只计这一情形,不计其他情形)

 44 0 1 3 2 0 50(三)不予公开1.属于国家秘密 5 0 0 0 0 0 52.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公开 4 0 0 0 0 0 43.危及“三安全一稳定” 0 0 0 0 0 0 04.保护第三方合法权益 3 0 0 0 0 0 35.属于三类内部事务信息 2 0 0 0 0 0 26.属于四类过程性信息 0 0 0 0 0 0 07.属于行政执法案卷 1 0 0 0 0 0 18.属于行政查询事项 5 1 0 0 0 0 6(四)无法提供1.本机关不掌握相关政府信息 229 2 0 0 0 0 2312.没有现成信息需要另行制作 6 0 0 0 0 0 63.补正后申请内容仍不明确 1 0 0 0 0 0 1(五)不予处理1.信访举报投诉类申请 16 0 0 0 0 0 162.重复申请 4 0 0 0 0 0 43.要求提供公开出版物 0 0 0 0 0 0 04.无正当理由大量反复申请 0 0 0 0 0 0 05.要求行政机关确认或重新出具已获取信息 0 0 0 0 0 0 0(六)其他处理1.申请人无正当理由逾期不补正、行政机关不再处理其政府信息公开申请3 0 0 0 0 0 32.申请人逾期未按收费通知要求缴纳费用、行政机关不再处理其政府信息公开申请0 0 0 0 0 0 03.其他 31 0 0 0 0 0 31(七)总计 779 5 3 4 3 4 798四、结转下年度继续办理 20 0 0 0 0 0 20四、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情况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

 结果维持 结果纠正 其他结果 尚未审结 总计未经复议直接起诉 复议后起诉结果维持 结果纠正 其他结果 尚未审结 总计 结果维持 结果纠正 其他结果 尚未审结 总计47 22 18 9 96 35 8 12 13 68 7 2 4 5 18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主要问题:一是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和管理不够规范,对政务新媒体整顿力度不够,仍需进一步加强。二是政策解读、舆情应对等工作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效果仍没达到。改进措施:一是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按照要求,对每个单位法定公开事项进一步梳理、整合,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法定公开事项全面及时予以公开。二是加大工作指导协调力度。通过工作培训会、实地调研、检查通报等方式,对各县区、市直部门的法定公开信息、重点领域信息、重大政策解读等工作进行督导。六、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一是政务公开工作要点贯彻落实情况。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年河南省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豫政办〔2021〕26号)的要求,结合实际,出台了《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阳市2021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宛政办〔2021〕21号),提出5个方面19项具体任务,并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间,及时督促各单位按照要求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二是收取信息费用情况。依据《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处理费管理办法》,结合工作实际,未收取任何信息处理费。

篇七:202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指导和规范我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事件)的应急准备与处置工作,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可能造成的危害,最大程度保障公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

  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河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河南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1.3 事件分级

  根据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省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食品安全事件按照《河南省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其他突发公共事件中涉及的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按相关预案规定开展。

  1.5 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确保公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2)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全社会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对各类可能引发事件的情况要及时分析、预警。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压实属地、部门、单位和个人“四方责任”。

  (4)依法规范,措施果断。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完善应急体系,制定系统、规范的应急处置工作制度,确保对事件或可能发生的事件快速反应、果断决策。

  (5)依靠科学,加强合作。防范和处置事件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重视专业力量,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联防联控、通力合作、资源共享。

  (6)社会参与,群防群控。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群防群控工作合力,有效落实各项应急防控措施。

 2.

 应 急组织体系

  2.1 应急指挥机构

  各级政府要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以下简称应急指挥机构),在启动事件应急响应时,按照响应级别启动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

  2.1.1 省应急指挥机构

 省应急指挥机构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负责统筹、指挥、协调我省特别重大、重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总指挥由省政府领导担任(可设若干副总指挥)。主要职责为:

  (1)贯彻落实国家部署,组织力量应对事件,迅速果断作出决策。

  (2)研究制定全省应对事件的政策措施。

  (3)向国务院和国务院卫生健康部门报告事件应急处置情况,接受国务院领导及国务院卫生健康部门指导。

  (4)指导县级以上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应急预案,做好培训演练、物资储备、宣传教育、经费保障等应急准备,并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承办与指挥机构有关的其他任务。

  2.1.2 市、县级应急指挥机构

  市、县级政府成立应急指挥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事件应急处置的决策部署和指挥协调。

  2.2 省应急指挥机构执行机构

  省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为省应急指挥机构的执行机构,主要职责为:

  (1)组织落实省应急指挥机构决定,协调成员单位应对事件。

  (2)负责省应急指挥机构应急值守。

  (3)收集、分析信息,研判事件发展趋势,及时上报重要信息。

  (4)组织开展事件风险评估、隐患排查。

 (5)配合有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

  (6)组织制定(修订)与省应急指挥机构职责相关的专项应急预案,指导下级应急指挥机构开展工作。

  (7)负责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

  (8)召集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相关工作。

  (9)承担省应急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

  2.3 省应急指挥机构成员单位

  省应急指挥机构成员单位(名单及职责见附件)要制定本部门、本系统的事件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根据需要可增加有关市级政府及单位为成员单位。

  2.4 省应急指挥机构工作组

  省应急指挥机构成立综合协调、防控、医疗救治、社会稳定、科研、宣传、外事、物资保障和大数据支撑等工作组,共同做好应急处置相关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可调整相关工作组的牵头和组成单位,成立若干工作专班。

  (1)综合协调组。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省委外办、省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卫生健康委、省政府研究室、省军区保障局等单位组成。负责综合协调日常事务;起草审核重要文稿;组织召开例会和督办重要工作;收集、整理、上报工作信息;发布防控工作动态;做好与国务院、国务院卫生健康部门和其他省(区、市)的联络沟通工作;承办其他相关事项。

 (2)防控组。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教育厅、公安厅、民政厅、司法厅、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农村厅、文化和旅游厅、应急厅、市场监管局、大数据局、郑州海关、省通信管理局、民航河南监管局、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省疾控中心、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卫生健康技术监督中心等单位组成。负责组织制定事件防控方案并督导检查落实;指导各地做好事件监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和检测、处置等工作;根据需要,选派专家赴重点地区协助开展事件处置工作;提出完善防控策略、措施建议;组织妥善处置医疗废物和废水;统筹协调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防控,指导做好社区防控工作;组织落实和监督对出入境交通工具和人员的卫生检疫,实现交通工具和人员的信息数据跨部门共享;严格做好省际边界交通管控工作;协调各地对省内流动人员进行管控;协调各地对外省(区、市)滞留人员进行安置和管控等。

  (3)医疗救治组。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医保局、药监局及省直有关医疗机构等单位组成。负责落实相关诊疗技术方案并开展督促检查;指导各地做好医疗救治和医疗保障工作,提供医疗救治所需诊断试剂、药品等保障;选派医疗专家或医务人员赴重点地区协助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提出完善医疗救治措施建议等。

  (4)社会稳定组。省公安厅牵头,相关部门参加。负责做好事发地安全保卫和社会治安管理工作,依法打击各种破坏防控工作的行为。

 (5)科研组。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农业农村厅、卫生健康委、药监局等单位组成。负责组织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医疗机构和企业等科研力量开展防治技术科研攻关工作;加强对外科技合作。

  (6)宣传组。省委宣传部牵头,省委网信办、省卫生健康委、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省广播电视台等单位组成。负责组织新闻媒体及时开展宣传报道,正确引导舆论,澄清谣言,回应社会关切;统筹做好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工作;协助相关部门宣传防病知识,提高群众自我保护能力;及时收集、整理和报送舆情监测等相关信息。

  (7)外事组。省委外办牵头,省委宣传部、统战部、网信办、台办、省政府港澳办、省教育厅、科技厅、民族宗教委、公安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郑州海关、河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等单位组成。负责协调处理事件防控工作中重大涉外及涉港澳台问题;向相关国家和地区说明我省应对事件的防控要求和措施;向我省涉外机构通报事件情况;协助协调国(境)外人员进行隔离医学观察或隔离治疗的有关事务。

  (8)物资保障组。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民政厅、财政厅、交通运输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应急厅、市场监管局、药监局、郑州海关、民航河南监管局、省红十字会等单位组成。负责统筹医疗防控应急物资和生活物资(含救灾物资)保障工作,研究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各地、各部门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并密切跟踪进展情况,提出物资生产、市场供应等相关保障建议;全面掌

 握防控应急物资和生活物资的需求、生产、流通、库存及资源保障情况,协调物资供需、生产、储备、运输等相关事宜,维护市场价格秩序。

  (9)大数据支撑组。省大数据局牵头,省委网信办、省教育厅、公安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交通运输厅、卫生健康委、医保局、通信管理局等单位组成。负责汇集、统计、分析防控数据,为事件防控和处置提供大数据信息支撑。

  2.5 应急联动机制

  建立健全与驻豫部队(包括武警)、周边省份的信息沟通及联动机制,共同应对特别重大、重大事件。

  2.6 专家咨询委员会

  各级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组建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职责为:

  (1)对事件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评估、趋势预测,对事件级别确定及需要采取的重要措施提出建议。

  (2)参与制定(修订)事件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

  (3)对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医疗救治、心理援助、公众沟通、科普宣教等提出意见建议,并给予技术指导。

  (4)对事件应急响应的启动、调整、终止和后期评估提出意见建议。

  (5)承担应急指挥机构交办的其他工作。

  2.7 专业技术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海关等要结合本单位职责,开展专项培训,提高快速应对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事件发生后,要按照相应应急指挥机构及其执行机构的统一指挥开展应急处置。

  3.

 监测、报告、评估和预警

  3.1 监测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海关等日常监测机构,要按照国家统一的事件监测、预警、报告要求,开展日常监测工作。

  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林业、药监等部门,要针对本行业、本领域所涉及的事件风险开展日常监测。

  省卫生健康委要结合实际,组织开展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监测、自然灾害发生地的重点传染病和卫生事件监测、症状监测、实验室监测、重点疾病的哨点监测。

  县级以上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质量。

  3.2 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通过举报电话等形式向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事件及隐患,举报不履行或不按规定履行事件应急处置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

  3.2.1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1)责任报告单位。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海关、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市场监督管理机构、教育机构、检验检测机构等有关单位均为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

  其他单位在开展工作中,如发现可能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的情形,要及时向所在地县级卫生健康部门通报。

  (2)责任报告人。执行职务的各级各类医护人员和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执业医生、学校和托幼机构主要负责人等均为事件的责任报告人。

  3.2.2 报告时限和程序

  责任报告单位及其他单位发现事件,要在 2 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健康部门报告。接到事件信息报告的卫生健康部门要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确认,在 2 小时内向本级政府报告,同时向上级卫生健康部门报告,并及时采取措施。县级政府要在接到报告后 2 小时内向市级政府报告;市级政府要在接到报告后 2 小时内向省政府报告;省政府在接到报告后 1 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健康部门报告。

  (1)对以下几种情况,要立即向省卫生健康委报告,详细信息要于事件发生 12 小时内上报:能够判定为较大以上等级事件的;事件本身比较重要或发生在重点地区、特殊场所、特殊时期,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早期发现的潜在隐患,可能造成较大以上等级事件的。

  (2)特别重大、重大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每日续报该事件的人员伤亡、处置进展和发展趋势等情况,直到处置结束。

 (3)对暂时无法判明性质或等级的事件要迅速核实,根据事件可能达到或演化的等级和影响程度,参照上述规定上报。

  3.2.3 报告内容

  (1)初次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涉及的地域范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及通讯方式等。

  (2)进程报告。内容包括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判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同时对初次报告进行补充和修正。

  (3)结案报告。较大以上等级事件结束后 1 周内,由相应级别应急指挥机构或其执行机构组织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置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3.2.4 网络直报

  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信息后,要及时审核,确保信息准确,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事件相关信息。

  3.3 评估

  根据各类监测数据及报告信息,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组织专家开展事件风险分析和评估。确定风险评估结果和风险等级时,要同步考虑其对公共卫生、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旦进入应急响应状态,要结合事件发展趋势和应对处置情况,动态开展针对性评估。

 3.4 预警

  建设实时预警系统,实行多点触发自动预警提醒。县级以上卫生健康部门要根据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海关等提供的监测信息,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时分析其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并作出预警。

  4.

 响应与终止

  4.1 响应原则

  发生事件时,省、市、县级政府要按照分级响应原则及时启动响应,原则上只能逐级上调或下调应急响应级别。

  对在学校、涉外机构、敏感场所、重点区域或重大活动期间等发生的事件要高度重视,可相应提高响应级别,确保迅速、有效控制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事件应急处置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置、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有效控制事态发展。

  事件发生地之外的地方接到事件情况通...

篇八:202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全文)

  为优化生育政策,实施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以下简称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促进我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口发展的决策部署,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改革服务管理制度,提升家庭发展能力,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

 到 2025 年,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显著降低,生育水平适当提高,人口结构逐步优化,人口素质进一步提升。到 2035 年,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善,生育水平更加适度,人口结构进一步改善;优生优育、幼有所育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适应,人的

 全面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重点任务

 (一)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

 1.依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严格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我省条例,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制定配套支持措施,取消社会抚养费,清理和废止相关处罚规定,将入户、入学、入职等与个人生育情况全面脱钩。依法依规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促进相关惠民政策与生育政策有效衔接,精准做好各项管理服务。

 2.建立健全人口服务体系。落实生育登记制度,对现有生育登记网上办理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三孩生育登记跨省通办。利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通过与有关部门信息系统对接,推进申请材料、新生儿身份信息等数据实时流转、流程交互,逐步实现出生医学证明、儿童预防接种、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社保卡申领等“出生一件事”联办。实施“三个一批”老年服务计划,制定河南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评价标准,建设一批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制定河南省医养结合示范项目申报指南,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示范机构;遴选推荐全国老年医学人才项目省级培训基地,培养一批老年医疗护理人才。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改造升级工程,推动村级普惠型养老发展和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3.加强人口监测和形势研判。依托国家、省两级人口基础信息库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全省住院分娩、预防接种、公安入户、教育入学、婚姻登记、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和劳动就业等人口服务基础信息融合共享、动态更新。加强人口抽样调查,做好比对分析,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监测体系,强化人口预测预警。

 (二)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

 4.保障孕产妇和儿童健康。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开展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活动,推进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提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加快推动区域母婴安全保障管理中心和救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规范儿童健康管理,持续实施儿童营养改善项目。

 5.综合防治出生缺陷。落实《河南省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方案》,持续实施婚前保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基本公共服务、免费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加快推进产前诊断、产前筛查机构规划建设,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范围,到2025 年,婚前医学检查率达 75%以上,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率达 80%以上,产前筛查率达 75%以上,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率达 98%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 95%以上。

 6.规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制定我省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十四五”规划,

 建设覆盖全省、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有序发展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体系。健全动态监管和退出机制,建立全省辅助生殖机构白名单制度,每半年公开一次白名单。加强监管,规范不孕不育诊治服务。

 (三)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7.实施托育服务能力倍增行动。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实施“十四五”托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到 2025 年,全省每千人口拥有 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 4.5 个。

 8.建立健全支持政策体系。制定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政策引导,完善土地、住房、财政、金融、人才等支持政策。以市级行政区为单位制定“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细化提供场地、减免租金、培养人才、综合奖补、融资支持等政策措施。

 9.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普惠服务。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以单独或联合举办的方式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支持大型园区为员工建设托育设施。将提供托育服务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内容。将社区托育服务纳入我省“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引导专业化机构进社区、进家庭,推动社区托育服务网络建设,到 2025 年,全省城市社区托育服务(托育机构、幼儿园托班、家庭托育点等)覆盖率达 90%以上。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 2 至 3 岁的幼儿。

  10.推进托育机构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制定托育机构管理服务规范,开展“规范托育服务中原行”活动。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活动,建设一批示范单位。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根据社会需求开设婴幼儿照护服务相关专业,加快培养专业人才。加强托育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转岗转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推进医育结合,依托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托育服务指导中心,加强对托育机构的规范培训、业务指导。

 11.加强综合监管。各类机构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和规范,并对婴幼儿安全和健康负主体责任。强化政府监管责任,落实登记备案制度、信息公示制度、评估制度,建立机构关停等特殊情况应急处置机制。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推进登记和备案工作协同落实。利用综合检查、随机抽查等形式,加强动态监管,坚决守住安全和健康底线。

 (四)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12.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严格落实产假、哺乳假等制度。推动实施父母育儿假制度。健全假期用工成本分担机制。修订《河南省职工生育保险办法》,将参保女职工生育三孩的费用纳入生育保险支付范围。做好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生育医疗费用保障工作,实现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孕产妇住院费用定额支付。

 13.落实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按规定将 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探索制定根据养育未成年子女负担情况实施差异化租赁和购买房屋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在配租公租房时,对符合当地住房保障条件且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根据未成年子女数量在户型选择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

 14.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实施学前教育普惠扩容发展计划并纳入全省“十四五”教育综合改革规划,持续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义务教育学校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工作,到 2035 年,遴选不少于 35 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县(市、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完善强校带弱校、城乡对口支援等机制,到 2035 年,培育创建不少于 100 个省级优质特色教育集团,10 个“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并举典型实验区,500 所实验学校。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制定培训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健全多部门协同发力的有效监管机制,严格规范校外培训。

 15.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落实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政策措施,建立就业性别歧视约谈制度。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河南省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重点围绕女职工卫生费、“四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劳动保护、产假、哺乳假等落实情况,定期开展女职工生育权等权益保障专项督查;加大涉及女性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办理力度,结案率达 98%以上。为因生育中断就业的女性提供再就业培训公共服务。将生育友好作为用人

 单位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鼓励用人单位实行有利于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的措施,依法协商确定有利于照顾婴幼儿的灵活休假和弹性工作方式。适时对现行有关休假和工作时间的政策进行相应修改完善。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实施“家长成长行动”,每年开展家庭教育讲座 1000 场以上。

 (五)加强政策调整有序衔接

 16.维护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对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落实独生子女父母护理假制度,建立父母随子女异地养老定居、医疗转诊“绿色”通道机制。

 17.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特别扶助金在国家扶助标准基础上增加 1 倍。对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相关政策;优先安排入住公办养老、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提供无偿或低偿托养服务;对住房困难的,优先纳入住房保障范围。有条件的地方可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中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发放护理补贴。落实扶助所需资金,探索建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公益金制度,充分利用社会捐赠帮扶计划生育特殊家庭。

 18.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的扶助关怀工作机制。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开展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开展“暖心行

 动”,每年建成 5 个“暖心家园”。落实河南省生育关怀抚慰金制度。建立定期巡访制度,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双岗”联系人制度〔每户确定一名乡镇(街道)领导干部和一名村(居)委会干部作为“双岗”帮扶联系人〕。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主体责任,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建立健全人口均衡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不断完善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落实到位。

 (二)强化协同治理。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积极推动人口和生育服务方面改革,督促相关部门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落实工作任务,协调解决政策落实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重要作用,积极发挥计划生育协会作用。发展我省人口研究高端智库,深化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三)加强宣传引导。开展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专项宣传行动,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宣传相结合,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政策落实。加强国情国策教育,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做好政策解读工作,及时妥善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氛围。

 (四)强化督导落实。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方案要求制定贯彻落实具体措施,狠抓任务落实,确保优化生育政策取得积极成效。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党委和政府每年要向省委和省政府报告本地人口工作情况,省委将适时开展督查。

篇九:202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 2022 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

 青年党员企业高管习 学习 2022 年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体会 1 全国两会隆重开幕,在新冠疫情持续不断、全球经济复苏充满不确定性、国际格局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重要时刻,世界对中国两会充满了期待。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汪洋主席的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令人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在世界发展的十字路口,报告向全社会传递了强烈的信心和坚定的决心,中国将持续为全球共克时艰、发展繁荣作出重要贡献。我听了之后,感到特别踏实,又特别振奋。通过认真学习,我有三点深刻感受。

 一是得来殊为不易的成绩更加彰显中国道路的优越性。过去一年,我国面临形势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肩负任务的繁重性和艰巨性世所罕见、史所罕见。一年来,全国上下勤力同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1%,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疫苗接种覆盖率超过85%,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我作为一名侨企负责人,对克强总理讲到的“殊为不易”感同身受、深有体会。这来之不易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结果,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充分彰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满生机活力的有力体现。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独特优越性。

 二是惠企暖企政策将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挑战多,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须爬坡过坎。在克强总理的报告中,55次提到“企业”,7次提到“减税”,送出多个“硬核”惠企“大礼包”,以税费的“减法”,实现市场活力的“乘法”。比如,新增财力下沉基层,中央财政将加大对地方财力支持,补助资金直达市县;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对小微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返还,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进一步加大了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这些政策为企业雪中送

 炭,利好中小企业,必将助力企业焕发生机、健康发展,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三是人民福祉始终是党和政府关注的根本。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的民生政策基调。系列政府工作目标令人眼前一亮,一系列实际举措显示出国家政策与人民期望同步,体现了人民为本的理念。特别是政府工作报告充分回应了社会关切,包括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行为,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等就业歧视,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等等,让我深刻感受到党委政府对社会关切的准确把握和及时回应。

 今天上午,我们集团党支部专程组织全体党员集中收看“两会”,激扬精气神、汇聚正能量。作为一名青年党员、企业高管,我将胸怀“国之大者”,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奋力进取,担当作为,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 年两会感悟感想心得体会 2- 两会与惊蛰一起出发让这个春天充满希望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钩。”宋代陆游的《春睛泛舟》充分表达了惊蛰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节气。惊蛰到,出来冒冒泡,伸伸腿弯弯腰,春光明媚要趁早。祖国风光无限好,两会启程在今朝。告别潜伏,成功吹响集结号!两会恰逢节气惊蛰,当充满希望的节气惊蛰和承载着希望的两会一起出发,这个春天就注定不平凡。对此,我们年轻干部都应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里强素质、增才干、补短板,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好干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生逢伟大时代,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必须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做到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年轻于部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不负重托。年轻干部能否“扣好

 人生第一粒扣子”、走好从政第一步,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大背景下站稳立场,坚定理想信念至关重要。作为年轻干部要牢牢记住坚定心中的信念是终身课题,时刻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要担负起时代的重任,就要把加强学习作为终身任务,将学习作为进步的阶梯,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在坚持不懈的学习中成长成才,争做人民的好干部。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之快,年轻干部要置身于世界格局中,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新形势新任务,就需要在工作中勤学善学,把学习当作乐趣和享受,保持学习的动力,向群众学习,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拜人民为师,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锻炼是年轻干部提高能力的大熔炉,实践锻炼是砥砺人生的磨刀石。实践锻炼在培养优秀年轻干部方面具有极强的“增智效应”和“牵动效应”。不经历非常之事,难以成非常之才。对年轻干部来说,只有到乡村振兴一线、应急处置一线、重点工程一线多接“烫手的山芋”、多当“热锅上的蚂蚁”、多一些“磕磕绊绊”的历练,不断经受大事急事难事烦事的考验,才能进一步增强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真正练就一身过硬素质和高强本领。

 惊蛰释放魅力,春日打响战斗力,春光无限分外俏,两会召开看今朝,白云点缀尽妖娆,心高志远任远跳,春色秀美来相邀,春华秋实看今朝!让我们在这个不平凡的春天里,与两会和惊蛰一起出发,怀揣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自信,勤学善学,在坚持不懈地学习中成长成才,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中不断砥砺品质、锤炼能力和作风,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22年全国两会热点关注心得体会2022年全国两会在即,当前中国经济依然面临“需求不足、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压力。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等长期问题也是历年两会热点。预计今年两会代表议题仍将围绕短期稳增长,长期促发展和调结构为主。

 在稳增长方面,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提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指导思想。当前,稳增长面临如下几个重点待议问题。

 第一是大学生就业难。据统计,2022年毕业大学生人数将达到1076万,创历史新高。这给就业市场带来极大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将造成极大人力资本损失。第二是防疫政策仍然制约经济活力。虽然中央几次提出各地防疫不能过度,但仍缺乏有效机制尽量减小防疫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第三是小微企业面临需求不足成本冲击的压力,生存仍然困难,相应的财政货币政策还在推进,但这些政策的效果及潜在风险也在积累,预计会有很多议题建议。第四是短期如何保证GDP增速在一定水平以上,只有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速度,才能稳就业、促需求。

 在促发展这一长期话题上,预计以下问题将会是热点议题。第一,推动新技术发展和应用,尤其是对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发展建议。第二,相关的如何鼓励创新的政策会被讨论,如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产学研结合、鼓励创新型企业、保护知识产权、改变研究人员激励机制等。第三,如何推进区域规划和大城市群建设,推动京津冀体化,缓解南北分化等也是长期热点问题。第四,由于当前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生育率降低,影响未来持续发展,如何推动人口增长预计也是热议问题。

 在调结构方面,中国面临的一些长期结构性问题多年来一直是热点问题,预计今年也不例外。比如收入分配和共同富裕话题,预计将就捐赠制度建设、个税进一步调整、社会保障改革等提出很多议题。此外,乡村振兴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热点,但振兴模式和发力方向长期存在争议,预计会继续是热点议题。第三是房产税和住房市场改革议题,近年国家多次发声开征房产税,并且在多地试点,但具体做法不如何及何时推广到全国仍无定论,给代表提议案留出较多空间。

 相关的议案还有关于保障房建设、房地产市场管理等。第四,碳减排及绿色发展,今年的电荒是对激进碳减排的一个警醒,如何有序推进绿色发展是经济问题,也是技术问题。第五,反垄断,新修订的反垄断法对平台垄断进行了规范,但反垄断还有很多可以进一步扩展的内容,比如大型企业对中小微企业的不对等交易,大量应收账款产生及拖欠等,本质上也是反垄断应该覆盖的内容。第六,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招生数量、教育内容、教育机构设置,以及中小学教培市场如何发展都可能成为热议问题。

 在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不稳定的条件下,如何开展国际合作、稳定国际环境

 也将是中国面临的切实问题。诸如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推动能源和粮食安全等也可能是重要议题。

 总之,当前中国面临内的外部经济形势比较复杂,很多方面面临改革压力,全国两会给充分讨论这些议题提供了平台。期待代表委员们发挥专业优势,对相应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提案议案。

 习 青年干部学习 2022 年全国“ 两会” 精神心得体会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全国两会即将开幕,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会议将释放出的中国发展的信号和看点。作为年轻干部要从会议看点传递的信息中,读懂为民“初心”“细心”“决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征程上书写人民满意的新答卷。

 从“稳定经济大盘怎样发力”的看点,读懂“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初心。当前,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与此同时,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国经济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住经济大盘,就能克服疫情影响,稳住民生底线,在新一轮增长中取得先机。我们要从“稳定经济大盘怎样发力”的看点读懂为民的初心,稳经济的目的是稳住民生底线。作为党员干部要自觉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涵养“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初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人民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民生保障如何持续加力”的看点,读懂“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细心。从要继续保持居民消费价格平稳,保护好老百姓“菜篮子”“米袋子”;住房关乎千家万户,“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任务艰巨,到三孩生育政策落地、教育“双减”政策、养老保障、老旧小区改造、智慧医疗等民生关切。每一项都属于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党员干部从“民生保障如何持续加力”的看点中读懂“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细心,主动深入人民群众,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认真听、认真看、认真做。真正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拉下面子、放下架子、俯下身子,面对面、心连心去倾听群众的呼声,才能发现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才能走出一条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共同维护和谐稳定的新路子。

 从“地方组织法怎么修改”的看点,读懂“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地方组织法于 1979 年通过,历经五次修改。2021 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决定,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修改地方组织法是继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之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又一重要举措。多次修改是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予以细化,让各级人民政府更能“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党员干部要从“地方组织法怎么修”的看点中读懂“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倾听群众呼声,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牢记为人民谋幸福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彻 学习贯彻 2022 年全 国两会精神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过去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各种风险挑战,统揽全局、领航把舵、沉着应对,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奋斗、一起攻坚克难、疫情防控成绩持续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的伟大成就,全面彰显了我国在与疫情、全球低通胀、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风险的较量

 中,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所展现出来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好报告,我完全赞成和拥护。数次通读政府工作报告,我感到过去一年多来,国务院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深入调研、集思广益,决策果断、出手有力,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关注民生、回应诉求,体现了驾驭复杂局面的领导能力、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我特别深刻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高尚情怀。山西省委省政府坚持“高质量发展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理念,结合山西实际情况提两条建议。

 第一条是关于医疗方面的,建议国家在山西医科院校重点实验室建立、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高端医疗人才引进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山西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全面提升山西整体医疗水平,进一步提升三晋人民的健康保障水平,同时还能有效推动山西康养产业发展,助力山西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

 第二条是关于产业方面的,建议将山西纳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国家“东数西算”工程设立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以及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东部、西部地区布局建设 8 个国家枢纽节点,但...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