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小学多语种外语教育7篇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中小学多语种外语教育 中小学 语种 外语

中小学多语种外语教育7篇中小学多语种外语教育 山东外语教学我国中学小语种教学的存在问题与对策①^以广东省中学法语教学为例雷霏,李俊凯,沈敏桦,吴礼玲,欧阳轶英1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多语种外语教育7篇,供大家参考。

中小学多语种外语教育7篇

篇一:中小学多语种外语教育

东 外 语 教 学我国中学小语种教学的存在问题与对策①^ 以 广 东 省 中 学 法 语 教 学 为 例 雷 霏,李 俊 凯 ,沈 敏 桦 ,吴 礼 玲 ,欧阳轶英1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 要 : 进入新世纪,我国中学小语种教育的发展非常迅速。该 领域的发展特点如何?其发展过程中的存在问题是 什么?如 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尝试以广东省中学的法语教学为例进行探讨。近 年来 ,广东省的法语中等教育取 得了飞速发展。

 目前,共 有 7 所中学开设法语课程。这 些学校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 拓展对外合作交流的同时,却 暴露出教学时间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缺乏标准化及存在应试教育倾向等问题。我 们应该从教育体制、教学理 念和教学模式 3 方面进行改革,以促进我国小语种中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关键词:小语种;法语教学;中学;广东省;对策中图分类号 :9319 文献标识码:人

 5^^^:1002-2643(2013)05-0004-041 .0 引言此外 ,具备多种语言能力,可以为中学生大学的专业选择和 出国留学提供更多的机会。进入新世纪 , 我国中学小语种教育的发展非常迅速。该 领域的发展特点如何?其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存 在 问 题 是 什 么 ?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 者尝试以广东省中学的法语教学为 例进行探讨。目前 , 广东省开办法语教育的中学主要有 7 所,它们分 别 是 : 华师附中南海实验高中〈以下简称 “ 南海华附”〉,深圳 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 “ 深外 ”)、广州市旅游商贸职业学校 ( 以下简称 “ 广旅 ” )、新成立的广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广 在国外,特别是欧洲,中学阶段的小语种②教学已经非 常普及。在 法国,从初中开始,学生除了要学习英语外,还必 须选择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德语中的一种作为第二外语。

 我国中学小语种教育并不普及,仍处于起步阶段。加快发展 中学阶段的小语种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这 主要体现在:0 〉学生的意愿。随 着我国和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许 多中学生在学习英语同时,非常希望能够有机会接触第二外 语。近 几年来,报 读社会上各类小语种课程的中学生人数不 断上 . 升。以广州的法语社会培训机构为例,在 2002 ~ 2012 十 年间,由 最 初 的 3 家 ,发展到了

 13 家。在 其 生 源 构 成 中 ,中 学生的数量逐年增长,就是很好的证明。〈 2 〉为高等学校小 语种专业和小语种第二外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 笔者 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前法语系主任陈穗湘教授的访谈中,她 强 调:高校小语种专业要在培养 “ 语 言 水 平 高 、基 本 功 扎 实 、 实践能力强、能够独当一面的学生 ” 方面 努力 。第 二外语是 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 在笔者对广东省高校英语专业 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409 ^的学生在毕业时仍不敢使用第二外 语进行交流。

 目前,制约小语种人才水平提升的一个主要因 素 , 就是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时间不足。若 在 中 学 阶 段 , 提早开设小语种专业课和选修课,将有助于学生大学阶段小 语种学习的开展。〈 3 〉为中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 过小语种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尽早了 解非英语国家的文化,从 而增进其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州外校 ”) 和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中山华 附 ”) 。此 外 ,广州华侨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 “ 华侨”)和广州 越秀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 “ 越秀 ”)也 开展小规模的法语教 育。在 上述中学中,法语教学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法语专 业教学,另一种是法语第二外语 ( 二 外 〉教学 。南 海 华 附 、深 外 、广 旅和 中山 华附 均开 设 了 法 语 专 业 课 程 ; 深 外 、广州外 校 、越秀和华侨开设了法语二外课程。2 .0 广东省中学法语教育的发展特点 2 .1 发展迅速,学生规模不断扩大2002 年 ,广东省开展法语教育的中学只有 2 所。经 过 10 年的发展,到 2012 年 ,开 展 法 语 教 育 的 中 等 学 校 已 达 7 所 , 翻了

 3 倍以上。以下 是广 东省开办法语教育的主要 4 所中 学 2012 年法语教师及学生的人数表:4

 广东省主要 4 所 中 学 2012 年法语教师及学生人数表学校名称法语课程 开设时间学生层次 学生人数500 人学生性质法语二外法语专业法语二外法语专业法语教师 人数初中深外2002 年18200 人教 2 人 外 教 1 人高中25235 人75 人205 人60 人南海华附广旅广州外校2003 年2007 年2009 年中 教 5 人 法语专业法语专业法语二外外 教 3 人中 教 1 人中 教 1 人 外 教 1 人高中高中初中高中( 数据来源 : 对 这 4 所学校的调查问卷 )由上表可见 , 最早开办法语专业的深外和南海华附,经过近 10 年的发展,其法语教学已形成一定规模。深 外的法语学生 2 .3 国际交往活动不断增多近几年来 , 在不断扩大教学规模,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 广 东 省 的 法 语 中 等 教 育 并 没 有 忽 视 对 外 合 作 交 流 的 拓 展 :

 南海华附每年利用假期组织优秀学生到法国圣马克中学 和圣埃克苏佩里中学交流 , 生 活在 法国 学生 家庭 ,体验原汁 原味的法国中学学习和生活;〈 2 〉深圳外国语学校和法国维 埃纳省普瓦捷市凯兰中学是姐妹学校。

 2 所 学 校 自 2006 年 签订友好合作协议以来,进行的一系列成功且有意义的交流 互访活动。通 过这些活动,两所学校彼此的了解 , 相互借鉴, 促进了各自的改革和发展;〔 3 〉广州外国语已经和上海法国 学校 建立 了合 作关 系,每 学 年 都 与 该 校 学 生 互 访 交 流 。此 外 ,该校和法国鲁昂高等工程师学校的合作项目已经确定, 和法国顾澜高级中学交换生项目及与巴黎政治学院的留学 项目正在积极磋商当中。定 期开展与国外法语中学的交往 和交流活动,可以为学生的法语学习提供语言实践的平台, 同时也促进了广东省法语中等教育与国际的接轨。3 .0 广东 省法语中等教育的存在问题3 .1 教学时间不足,学习强度大人数达 700 人 ,是 广 东 省 法 语 学 生 数 量 最 多 的 学 校 ;南海华 附共开设 5 个 法 语 班 ,法 语 教 师 数 量 达 8 人 ,其法语专业教 学规模 居广东省之最。广 旅和广州外校作为后起之秀,也各 有计划 : 作为广东省唯一开办法语专业的中级职业学校,广 旅正在不断探索,优 化 其 “ 旅 游 ― 法 语 ” 的“专 门用途法语 ( 阳 ^)” 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法语实用型技能人才;作 为 以广东省一级学校并有所提高的标准打造的,广州市教育局 直属外语特色完全中学,广 州 外 校 正 在 加 紧 筹 备 ,准备开办 法语专业。目前 , 广 东 省 在 校 学 习 法 语 的 中 学 生 人 数 已 达 1200 人 以上,其 中 法 语 专 业 学 生 40 0 人 ,占 法 语 学 生 总 数 的 30 ^ 。

 随着华侨和越秀等中学的加入,广东省法语中等教育规模将 不断扩大。2.2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虽然我省法语中等教育的起步较晚,但各个学校在建校 之初,都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深 外 、南海华附和广州 外校在这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 “ 丨)深外注重培养学生的语 言运用能力,并实行小班化 “ 精英教学 ” 模式 。在 日常的教学 教研中,强调师生教与学的自主互动及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 培养。此 外 ,该校 注重 通过 课外 文化 活动 ,如举行法语口语 大赛和观赏法国电影等,增加 学生 对法 语 文 化 的 了 解 和 热 爱。〈 2 〉南海 华附则坚持采用法国用原版教材,用全法语进 行教学。该 校采用中外教共同合作上课模式,实行小班教学 120 人左右广并注重在堂上开展各种口语练习和游戏活动 , 在广东省开展法语专业教学的中学中,除 了 深 外 ,南海 华附及广旅都是从高中阶段才开始进行法语教学。就教学 目标而言,深 外及南海华附的学生高中毕业后将参加法语高 考 ,或者赴法语国家留学;广旅的学生应该能够熟练运用法 语开展旅游服务领域的工作。根据法语高考及法国大学的 录取要求,学生的法语水平必须达到法语专业四级水平,即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 8 1 级水平。要 达到 这个 水平 , 学 生 应 掌 握 法语 所有 的时 态和 语式 ,单 词 量 应 该 达 到 2800 以上 ( 大学法语教学大纲修订组, 2002 :

 2 〉,并能“理解他人用 清楚和标准的语言讲话的要点,能 用所学语言应对遇到的大 部分情况,能 就一些熟悉的主题和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表简 单而有逻辑的看法,能叙述一起事件,介 绍自己的期待和目 的 , 并能对计划和想法做简单的解释和说明。

 刘 骏 ,傅 荣 , 2008:25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值 得一提的是,该校的所有 外籍教师都具有 5 - 10 年的教学经验,且都取得了对外法语 教学 ( 几幻硕士学位 , 是一支高素质的外教队伍。(卩)作为后 起之秀,广州外国语在提升法语教学质量方面也是不遗余力 的。在建校之初,该 校专门邀请中山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 学的专家来校指导 , 举行了法语学科建设专家咨询会。与会 专家教授就法语课程设置、学 科结 构、教材 选用 ’以及法语学 生的 培养方向、长期规划等事项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 议。根 据 笔 者 对 高 等 学 校 法 语 教 育 的 调 查 ,大学生要达到 8 1 水平 , 一 般 要 2 年左右。高校法语专业一、二年级的授课 时间普遍为每周 14 学 时 , 每 学 期 18 周 。以此计算, 2 年的授

 课 时 间 为 1120 学 时。对 于 高 中 而 言 ,法语课的安排一般为 每 周 10 课 时 ,每 学 期 20 周 。高 中 三 年 的 法 语 授 课 时 间 为 1200 课时。这 和高校法语专业学生达到该程度的授课时间 只 相 差 80 学 时 ,几乎 是相 同的 。考 虑到中学生和大学生学 习能力的差异,以及中学除了法语课外,还 有 语 数 英 、物理化 和史地生等每周约 30 课 时 的 课 程 ,其法语学习的强度可想 而知。3 .2 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工作量过大师资力量的薄弱,首先表现为法语教师人数的不足。通 过对广东省开设法语课程的主要几所中学的调查发现,法语 教师工作量过大是一个普遍现象。许 多教师每星期的授课 量 接近 20 节 ,教学任务非常繁重。根 据 统 计 ,广东省中学法 语教师和学生 的平 均比 例为 1 ?:

 100 。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 是 ,广东 省高 等院校法语教师和学生的比例为 1:60 ,远远高 于中学的师生比。由于教师工作量过大,使得中学法语教师 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的时间很少。相 对大学生而言,中学生 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自觉性比较欠缺,教师在他们的学习过程 中起重要作用。师 资力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 习效果的提升。师资力量的薄弱,还体现为法语教师专业水平的停滞不 前。我 国目前还没有专门培养法语教师的师范院校和专业。

 相对于师范专业毕业的英语教师而言,法 语教师的教学理念 和教学技能非常欠缺。但 在繁重教学任务的制约下,他们进 行自我学习和提高的时间非常少。近 几年来,法 国驻广州总 领馆文化处开展了一系列法语教学法培训课程,但许多中学 法语教师却因为没有时间参加而被迫放弃。如 今,我 国的外 语教学正处于快速变革时期,正逐步由传统教学模式向国际 先进模式转变。中学法语教师继续教育条件的欠缺,延缓了 这项改革任务的进行。3 .3 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我国对大学法语及大学专业法语已有明确的教学大纲 , 但对中小学法语教育至今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 出台。在 广东省,由此 引发的问题是:各个学校的教学模式 差异较大。首 先体现在教材的选用上。通 过对南海华附、深 外 、广州 外校 和广 旅 4 所 中 学 的 调 查 发 现 ,其选用的法语教 材各不相同 : 有 2 所选用外研社编写的《法语》,认 为该书语 法讲解比较系统全面 ; 有 1 所采 用法 国原 版教 材《 80^140 》, 认为该教材可以让学生词汇量迅速扩大,同时训练和培养学 生的外语思维 ; 有 1 所认 为适 合中 学 生 的 法 语 教 材 很 少 ,只 能选择《中学生法语》和《勤快法语》,并正在进行自编教材的 工作。此外 ,对 于 法 语 高 考 而 言 ,也 没 有 明 确 的 指 导 性 文 件 。

 中学法语教师反映最多的问题 , 就是 法语高考信息的缺失。

 这体现在高考的范围及侧重点不明确,学校对高考难度的把 握不准,没有相应的练习及说明。为了 应 付 高 考 ,许多学校 只能使用大学法语四级考试题目进行考前训练。从 2012 年 广东省高考的情况看,法 语 考 试 的 平 均 分 为 87.9 2 分 (总分 150 分〉,成绩并不是很理想。考 生在 “ 语 言知 识运 用 ” 和“阅 读理解 ” 这两部分的错误较多,平 均 分 分 别 只 有 18.76 ^总分 45 分 ) 和 总 分 40 分 ) 分 。③ 造 成 该 结 果 的 因 素 很 多 ,但缺乏对词汇水平及阅读水平的指导文件,使教师和考生对 上述两方面所要达到能力的认识模糊,也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3 .4 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虽然各个法语中学一致认为应该以提升学生的语言综 合运用能力为教学目标 , 但在 实际 教 学 过 程 中 ,却夹杂着浓 厚的应试教育成分。首先体现在课程安排上。各 个开办法语专业的学校,到 了高三,普遍进人了以考试为中心的复习备考阶段。备考分 两 种 ,一 种是为了出国留学而准备的冗!"考试 , 另一种是为 了在国内升学而准备的法语高考。从 课 程 种 类 看 ,高三以 后 ,口语课程被取消,与考 试有关的阅读,听 力 ,写 作 , 语 法 , 词汇等课程被摆到了重要位置。其次 , 体现在教学资料的选择上。广 东省开展法语专业 教学的中学目前只有 3 所 , 选择马晓宏的《法语》作为教材的 就占了

 2 所 。原 因是该教材的语法讲解...

篇二:中小学多语种外语教育

ldquo;多语种、 高质量、 一条龙” 的愿望完满实现 陈琳

  目 前, 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英语教学已经改变了 长期存在的既有重复又有脱节的现象,形成了 一个科学的、 系列的、 有头有尾的连贯整体

  2008 年 8 月 2 日, 温家宝总理提前 4 天到医院看望在 8 月 6 日将过 97 岁生日的季羡林先生。

 实际上, 季老的病房也是工作室, 在这里, 一位学者和一位国家领导人谈到国计民生的许多重大话题, 其中包括外语教学。

 季老关心地问到英语是否已经普及。

 温总理说:

 “小学就开始学了, 小学是记忆最好的时候。

 掌握一门语言, 就掌握了一种工具。

 ”季老很高兴, 说:

 “大学外语教育不但要加强,而且要鼓励学生多学几门外语。

 ”

  3 天之后, 我陪同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到医院给季老祝寿。

 我借此机会, 简单而重点突出地向老人家汇报了近年来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改革情况。

 我说, 由于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 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的普遍实施,目前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英语教学已经改变了长期存在的既有重复又有脱节的现象, 形成了一个科学的、 系列的、 有头有尾的连贯整体。

 我告诉季老, 这正是早在半个世纪前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愿望。

 60 年代初, 周总理主持召开过一个小范围的外语教育工作研讨会, 在座谈会上, 周总理提出了改革我国外语教育的九字方针:

 “多语种、 高质量、 一条龙。

 ”

  当时, 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意见, 全国多数中学及少数大城市的小学开始以英语为主要外语, 在东北等某些地区保留俄语与日语。

 同时, 全国各外国语学院均先后建立了附属外国语学校, 除英语外还开设其他外语。

 其中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

 则开设了联合国规定的 6 种通用语言, 即英、 法、 俄、 西、 德、 阿拉伯语。

 这样, 就在不同程度上落实了“多语种”的要求。

 在当时教育部普教司的领导下, 还建立了包括上述 6 个语种教师在内的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组, 着手落实外语教学要做到“高质量”的要求。

 但是好景不长, 1965 年开始, 全国就进入了新一轮的政治运动, 教育与经济建设均受到干扰。

 到 1966 年年中全面爆发了“文化大革命”, “停课闹革命”使全国教育陷入停顿状态,而英语则更被视为“帝国主义的语言”而成为违禁品。

 直到 1976 年“文革”结束, 尤其是 1978 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方针之后, 我国教育事业, 包括外语教育, 才开始随着意识形态上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而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

 改革开放为外语教育带来生机

  我们倘将 1978 年—1999 年划为一个时期的话, 可以说, 这是一个我国英语教育取得很大发展, 并实现许多重要改革的时期。

 这一时期, 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而其分水岭就是90 年代先后出版并在全国使用的、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初中和高中英语教材 JEFC和 SEFC。这两套教材的出现和使用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带来如下几个重大革新。

 一是在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引下, 英语教学也在理念上打破了过去闭关自守的状况,开始学习和引进英语国家的先进外语教学理论。

 在教学方法上, 引进了交际教学法, 冲击了长期统治着我国英语课堂教学的语法翻译法。

 在课堂教学中, 也开始改变主要用汉语讲授语法知识, 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 逐渐实施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语言实践的做法。

 二是在教材编写路子上, 改变了过去闭关自守、 完全由国人自行编写教材的局面, 开始中外合作。

 这样, 就在机制上为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创造了条件, 使教材编写伴随着交际教学法的推介而改变了过去完全“以语法为纲”的思路, 开始尝试采用语法和功能相结合的框架。

 三是重视听、 说能力的训练, 加大课堂听说活动量, 从而改变“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状况。

 当然, 固有的观念和习惯一时很难改变。

 新事物的出现对习惯了语法翻译教学法和自身英语口语水平有限的教师们来说, 需要一个适应和再学习的过程。

 更何况, 在整个教育体制中“应试教育”普遍存在, 以及中考和高考试题仍主要以语法为纲并以机械的题型为主的状况, 也在很大程度上拖着英语教学改革的后腿。

 因此, “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存在了一段时间, 直到 20 世纪末期, 交际教学法和主要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的做法才逐步得到普遍认可。

  21 世纪为外语教育带来革命性变革

  21 世纪的到来, 带来了我国英语教育发展进程中的真正革命。

 在当时分管教育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领导下, 我国开始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

 这一改革, 已经进行了7 年, 取得了重大成果。

 就外语教育来说, 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 教育部于 2001 年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 , 规定全国县级以上城市自小学三年级起逐步开设英语课程。

 由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与需要, 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小学及部分城乡 结合部的小学很快就先后开设了英语课; 而全国各大城市小学则先后自一年级起开课。

 与此同时, 教育部组织人力研制中小学共 17 个学科的课程标准, 其中包括以英语为主的英、 俄、 日三个外语课标。

 经过两年的努力, 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 于 2001 年制定完毕并在全国试行。

 其后, 又于 2003 年 4 月单独编制了《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

 这两个文件, 将自小学三年级起至高中三年级止的 10 年英语课程, 作了总体安排, 分为 9 个级别, 建立了基础教育阶段连贯的、 系列的课程框架。

 这样,就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中, 实现了当年周恩来总理所提出的“一条龙”式的英语教育。

 其后,在 2004 年, 教育部又制定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

 》 , 实际上也是一部大学英语的课程标准, 此文件于 2007 年经修订后正式颁布实施。

 这一教学要求在制订过程中充分参考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 使二者在教学目标上相互衔接。

 至此, 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的制订和实施,从小学直至大学的国家普通英语教育就真正地、 完全地实现了“一条龙”的格局。

 这是我国在进入 21 世纪后出现的英语课程革命的第一个体现。

 而课程改革 7 年来, 小、 中、 大学各层次学生的英语水平, 已经由于这一格局的实现而有了普遍的、 显著的提高。

 第二, 1999 年我国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此次会议的重大决策之一, 就是要在全国所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 并且要求素质教育必须贯彻在各类学校各个学科之中, 外语课程也不例外。

 根据这一决定, 在研讨和制订英语课程标准的过程中, 各方取得了如下共识:

 外语课程的目的不应只是学习语言知识、 掌握语言技能, 以便掌握一门交际工具, 还应有另一个重要的目的, 就是通过一门外语的学习, 来开阔视野、 胸怀全球、 增强国际主义意识, 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 丰富自身文化内涵, 提高人文素质。

 在英、 俄、 日三种语言的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中, 三个语种的专家、 教师集思广益, 制订出一个共同的框架:

 通过情感态度、 学习策略、 文化意识、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五个领域的协同运作, 来完成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寓素质教育于外语教学之中, 是 21 世纪外语课程革命的又一个重要体现。

 第三, 新的外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理念。

 同时, 为了纠正过去长期的“一考定终身”的偏向, 着重提倡落实以学习档案为形式的形成性评价。

 若干年来, 这一理念已经获得广大教师的认可, 得到比较普遍的实施。

 国内若干重点大学也已经开始在高考录取中采取吸纳考生在高中时期的总体表现这一因素。这是在教学评价制度上的一个根本变革。

 第四, 新课程标准实施 7 年来, 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英语教学的重视以及新课标为广大教师带来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师资数量不足的情况下, 中小学教师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第五, 新课标的落实, 结束了过去长期“一纲一本”的做法, 鼓励各地学者专家、 出版单位按照统一的课程标准要求编写不同的教材。

 这为解放外语教育思想、 发展教育科研、 开拓外语教学路子、 从而提高教材质量提供了条件。

 第六, 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 教育部从 2005 年起又组织了一支相当强大的队伍,着手制订《学生学习效果检测与评价标准(StudentAcadamicAchievementEvaluation——SAAE)

 》 , 并且已经在上海等几个大城市进行实验, 取得了示范性的成果。

 与此同时, 由教育部所属“中国教师教育学会”组织研制的 《教师教学业绩评价标准(StandardsForTeachersofEnglishinPri 鄄maryandSecondarySchools——STEPSS)

 》 也在积极进行中。

 可以想象, 这三个标准将使我国的英语教学在一个有序的、 全方位的标准体制下进行, 必将大大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总之, 课程改革与新课程标准的诞生与实施,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外语教育中的一项革命性的变革。它使外语教学真正成为以培养人为最终目标的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同时也为广大学子能真正掌握一门可用的交际工具在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两个层面上创造了条件。

 这是从实质上改变外语教学“费时较多, 收效较低”局面的开始。

 素质教育、 开创性的外语教育理念、 完整的“一条龙”式课程设计、 科学的课程目标要求以及具体可行的教学实施建议等为建国以来一场真正的外语教学革命奠定了基础。

 对一些外语教学理论问题的探讨

  一场上层基础领域的革命, 尤其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变革, 是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实践来验证而最后得出结论的。

 课程改革以来, 尤其是英语课程标准试行 7 年来, 在英语教学领域内, 在某些理论与实践问题上, 曾展开一定的讨论, 有共识、 有分歧, 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在这里, 我联系当前外语教学界对一些问题的讨论, 阐述一些自己一贯的看法。

 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听、 说、 读、 写、 译的训练)

 是第一位的, 理论(语法规则、 语音知识、 词语用法的学习)

 是第二位的。

 理论来自实践又转而为实践服务。

 在教学中, 要“防止和纠正以教授语音和语法等语言知识为主的做法, 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上”。

 这一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看法, 是基于实践论的基本理念的。

 这一道理早在 200 年前德国学者约翰·赫尔德(JohannG·Herder)

 就说过:

 语法应当从语言本身中学到, 而不是通过语法来学语言。

 但要特别说明的是, 我们虽反对“为语法而语法”, 不赞成以语法为纲的教学路子, 但从长远来说, 要掌握好一门语言、 提高语言质量,语法规则、 文体理论、 词语惯用法等语言知识是必须学习的。

 就基础教育而言, 在高中毕业前, 学生应当对英语语法的基本规则和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但不必求全, 以便其英语水平能持续提高。

 关于素质教育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要切实做到“寓素质教育于外语教学之中”, 这要从政策与日常教学两个层面入手。

 在政策方面, 课程标准已明确规定了外语教学的双重目的:

 人文性和工具性。

 “英语课程的学习, 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 又是他们磨炼意志、 陶冶情操、 拓展视野、 丰富生活经历、 开发思维能力、 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

 ”

  关于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的关系。

 我们希望学生能“输出”语言(说和写)

 , 就必须首先给学生以大量的语言“输入”(读和听)

 。

 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的基础和来源, 这在母语的习得中也是同样的。

 同时, 根据语言获得的规律, 在会听与会说, 会读与会写之间, 有一个语言机制转化的过程, 必须在听和读达到相当量的语言符号之后, 才能逐步转化为说和写的能力。

 关于听说与读写, 即所谓口头与书面的关系。

 考虑到英语作为分析性语言和汉语的基本词序相近(基本句子结构均为主、 谓、 宾结构)

 这一特点, 初学时我们一般采用“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做法, 各有阶段重点。

 但与此同时, 我们必须处理好听说与读写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只要在教学安排上处理得当, 听说能力的提高会直接有助于读写能力的提高, 反之亦然。

 另一方面, 如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

 所说:

 阅读使人充实, 论谈使人机智, 写记使人精确。

 说明听、 说、 读、 写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 不仅是我们掌握一门语言工具之所需, 而且是造就有人文素质、 有教养的人所不可或缺的。

 关于学得(languagelearning)与习得(languageacquisition)

 的关系。

 在我国, 英语是外语,学习英语自然是外语学习, 而不是二语学习, 这是常识。

 因此, 学得(主要是有教师、 有教材的课堂教学)

 必然是学习英语的首要形式。

 但是, 语言习得的理论, 同样可以适用于外语学习之中。

 我们在课堂教学之外, 应尽量充分地为学生创设语言习得的环境和机会, 并鼓励学生自觉地在课堂以外利用一切机会来获得外语知识和锻炼外语技能。

 关于准确与流利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 的确有些学生以及许多自学者很爱说, 甚至很能说, 但是错误多主要是语法错误, 语言准确性不高。

 对这种现象, 我们的态度首先应当是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

 应当看到, 我们学习外语和使用外语的目的就是要进行交流。

 要求准确也好, 要求流利也...

篇三:中小学多语种外语教育

| You have to believe, there is a way. The ancients said:"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trying to enter". Only when the reluctant step by step to go to it "s time, must be managed to get one step down, only have struggled to achieve it.

 -- Guo Ge Tech

 A 优势:

 网站平台可以深度本土化、 运营本土化, 这一点口碑网会受到很多制约。

 宜宾网络发展比较成熟, 几家同类网站发展情况不理想, 查看口碑网用户最新点评论时间为 2007 年 6 月 29 日。

 可以看竞争类网站发展不够理想。

 宜宾地区虽然有几家类似网站, 但是在用户们的记忆是非常模糊的, ***可以打出宜宾生活消费第一门户品牌口号, 迅速强占市场, 使宜宾人在心理知道宜宾最大的生活消费门户网是***, 这样同类网站就失去的竞争力

  B 劣势:

 缺乏网络产品的运营经验, 对市场了解不够深入得不到精确的数据,

 对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没有管理统筹经验, 完全没有市场控制能力

  2

  项目外部因素

  A 机会:

 同类网站虽然有几家, 但是却都出现疲软情况, 即使强大的口碑网也做的并不是很好, 前面的那些网站培养的用户和企业用户的习惯。

 现在缺少的就是真正有实力的网站来运营这个市场。

 同过网站和传统媒体的整合实现项目、 个人用户、 企业用户三赢的局面。

 B 威胁:

 只要一个网站成功、 周围同行就会全部模仿其模式、 持久的价格站抢夺市场, 这对我们本来缺少资金的情况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在同时竞争过程中, 对手可能研究创新出新的

 产品和服务体系。

 最近中国十七大问题, 对互联网整治非常严格, 如果政策变动对产品和服务开始进行征税。

  探索双外语教学

 培养双外语人才 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

 刘国华

  2000 年秋季我校开始在初中预备(1) 班 43 名学生中进行英语、 日语双外语教学实验, 以后每学年招收 1-2 个双外语实验班学生, 至 2005 年秋季达到六个教学班 200 余名学生。

 目前, 第一个双外语实验班学生已经初中毕业, 这个班级的毕业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英语、 日语以及其他各学科成绩明显高于日语和英语班学生, 双外语教学实验取得了 初步的成功, 为 “加强英语, 实验双语, 探索多语” 的外语教学的行动方案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 开展双外语教学实验的背景 1.“上海市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

 中小学要“积极开设双语教学试验, 开设其它语种的教学试验和学校开设第二外语教学的试点。” 作为贯彻上海市的“若干意见” 中提出的扩大外语语种, 鼓励和支持学校进行英语之外的多语种教学实验的精神的一种尝试, 我们开展了英语、 日语双外语教学实验研究。

 2. 扩大多语种教学实验, 是上海市在国际化舞台上建设现代化基础教育的重要步骤之一。

 上海作为世界经济、 金融、 航运、 贸易中心之一的国际化大都市,对多语种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进行多语种人才培育和储备已变得十分紧迫。

 3. 满足学生学习双外语的需求。

 我校升入高校的学生以及由学校推荐赴日的留学生, 在大学学习期间除了部分考入日语专业的学生外, 大多还必须再学习英语课程, 他们很希望能在中学阶段打下英语的语言基础, 尤其是一部分素质高、具有语言学习潜力的学生, 更有对双外语学习的强烈要求; 一些家长也比较担心单学日语一门外语在升学和就业的选择上会受到限制, 希望能掌握一些英语知识

 和会话能力。因此, 开展双外语教学不但能满足学生和家长对双外语学习的需要,而且可以拓展我校的办学空间, 提高学校的办学活力, 探索外语教学新的特色品牌。

 4. 开展双外语、 多语种教学已成为世界教育实验发展的一种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前, 开展双外语和多外语教育实验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外语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如美国、 加拿大、 日本等国家都开展了多语种教学实验,有的还把多语种教学纳入了教育立法的范畴。

 此外, 我们学校发展日语教学已有 30 多年的历史, 拥有优质日语教育资源,因而, 也具备同时开设英语、 日语双外语的师资条件。

 二、 双外语教学的基本实践 在中小学进行双外语和多语种教育实验, 在国外多见于欧美等发达国家, 在我国普通中小学, 将双外语教学作为同等要求的必修课还很少, 充其量是在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 或者课外活动小组中进行第二外语的学习, 因此, 我们开展的双外语教学实验研究, 具有一定的实验价值。

 1. “双向选择”

 、“动态管理” 保证实验的质量。

 首先, 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是确保实验成功的基本要求。

 我们认为不仅是有志于学习双外语的学生, 而且还应是具有较好的学习基础、 有语言学习潜力的学生才是合适的对象。

 我们在客观地向家长介绍学习双外语的利弊及其管理后, 让家长慎重考虑后报名, 学校对报名学习双外语的学生, 通过查阅学生成长册记录、面谈交流、 参与益智游戏等方式确定双外语实验的对象。

 其次, 对不适合学习双外语的学生实行定期流动, 对双外语班学生实行动态管理。

 在征得家长和学生认同的基础上, 每学期对不适应双外语学习的同学作出必要调整, 让其进入普通班。对普通班中通过自学或校外辅导, 达到双外语学习基础的学生充实进双外语班。由于升学考试只考一门外语, 为保证学生的中、 高考成绩, 在毕业班让学生选择

 主修一门外语, 采用“一主一辅” 的外语教学模式, 这种面对实际适时调整策略的做法, 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同和支持, 提高了实验的实效。

 2. 构建突现双外语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一切学校教育活动的核心与基础, 建立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结构体系, 是本项实验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的精神, 通过学校课程结构的优化组合, 在研究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中充实双外语的内容、 重点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和国际理解能力。

 通过教育科研和教改实践, 开发了一批质量较高、 有双外语教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 积极稳妥地引进外国教材, 通过吸收、 消化、 改造, 形成一批有校本特色的引进教材, 使之成为国家、 地方教材的有效补充。

 适当增加一定的外语课时, 开发外语课程资源, 使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得益彰。

 我们的安排是双外语班英语和日语每周各5 节。

 增加的课时用拓展性、 研究性的部分课时来解决。

 3. 进行双外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课程改革的成败, 系于教与学的素质有否提升。

 而教学的问题在于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价值取向和教学方法。

 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切实提高外语课堂教学质量, 乃是本项实验的关键环节。

 我们根据二期课改理念, 改革外语教学。主要探索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和谐教学模式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模式中主要探索呈现模式, 模拟演示模式和发现模式, 把外语课分解为精读、 会话、 听力、 外教课,并由不同的教师任教, 外语课教学改革极大地提高了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能力, 做到不留或少留课外作业。

 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在双外语教学中, 我们十分重视为学生营造宽松、 活泼、 接近实际的学习环境, 如进行情景教学、 让学生参加外事接待等途径不仅让学生逐步掌握日、 英语知识和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日语、 英语进行交际, 又使学生能够磨练意志、 发展

 思维、 陶冶情操、 拓展视野、 丰富生活经历、 发展个性、 提高人文素养。

 4. 适应双外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双外语教育要求学校课程与教学方式有根本的转变。学生能否走上 “双外语”之路, 关键要看教师能否调整教学思路及适应学生学习“双外语” 的需求, 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适应性, 使教师能够适应当前“双外语” 课程改革的目标, 而在教学上也作出适当的调节和配合, 这是实施双外语实验成败的主要环节。

 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适应双外语教学的师资队伍, 我们采取了价值引领, 项目推进,强化执行、 注重激励、 校本培训等五项措施, 每年选派 10 名左右的教师出国参加各种专业进修、 学习、 考察和教育交流活动; 常年聘请外籍日语教师 4 名, 英语教师 2 名, 充分发挥他们在口语教学、 师资培训、 外语活动等方面的优势。

 5. 开展具有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特色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 双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英语、 日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教学, 而且是一种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和重视的一大教育课程。

 所谓国际理解, 其实质就是以宽容、 尊重的态度与别国沟通协商, 并采取共同行动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开展双外语教学实验中, 我们把国际理解教育融入到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浓厚的外语环境和跨文化交流氛围, 诸如围绕双外语外的课外活动开展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开展英语角、 日语角活动, 组织日语沙龙、 英语沙龙活动, 举办英语、 日语征文、 演讲比赛, 开展具有异文化色彩的学生社团活动, 开展中外青少年互访活动, 参与外事接待, 等等。

 三、 实验结果表明, 初中实验双外语教学对部分资优学生是可行的 初三(1)

 班是从 2000 年秋季起开始进行英语、 日语双外语教学实验的第一个班级, 现已历时四年, 完成了初中阶段的整个实验过程, 其他班级都尚处于实

 验研究的过程中。

 因此, 我们分析实验研究的结果时只能以初三(1)

 班为实证案例分析的主要根据。

 1. 学生对双外语学习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通过四年的双外语学习, 全班 43 名学生全部完成了各学科的学习任务,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学有余力(占 16.3%), 很愉快, 只有 1 名学生感到很吃力。

 2. 双外语班学生对自身有很高的目标追求, 外语考级成绩优异。

 下表是双外语班学生参加上海市外语考级情况统计 英语等级 合格人数 日语等级 合格人数 英语二级合格 24 人 日语三级 25 人 英语二级优秀 3 人 日语二级 12 人 英语三级合格 7 人

  其中英语三级与日语二级均是高中学习任务, 他们却在初中就完成了。

 3. 双外语班整体学习水平高于非双外语班学生 从双外语班的毕业考试成绩来看, 所有的成绩都远远超过其他非双外语班。

  语文 数学 外语 物理 化学 政治 X

 双外语班 86.88 98.02 88.6 96.02 97.55 91.46 558.5 日语班 86.55 93.80 78.28 93.31 94.36 88.39 534.69 英语班 84.26 88.43 79.26 91.75 92.37 83.41 519.48 双外语班学生的学习成绩, 不仅在外语学科上, 而且在总体上也高于其他班学生, 数学与化学成绩尤为突出。

 4. 双外语教学促进了学生个性、 特长的发展。

 对于有较好基础、 学有余力的双外语班学生来说, 双外语学习不仅没有很大的压力, 反而能更好、 更深地挖掘出学生身上的潜能; 不仅没有制约学生的个性

 发展, 反而令其特长得到培养。

 他们有的通过了声乐考级, 有的参加将棋培训,有的是击剑队的主力, 有的评上了校优秀小记者。

 5. 学生对未来的升学和就业感到有信心 学生双外语水平的提高以及参加学校国际交流活动中的体验, 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激励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树立更高的目标, 全班 43 人中有25 位学生感到自己学了两门外语, 比其他同龄人多了 一项能力, 感到对将来的学习与就业有很大的的帮助; 另外 18 位学生感到自己增强了竞争力, 对将来的学习与就业充满了信心。

 6. 家长们对双外语学习持有较高的满意率。

 经调查, 令家长最满意的依次是:

 1)

 教师教学认真、 负责, 素质较高, 师资力量雄厚。

 2)

 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多学一门外语了解一些异国文化, 增加了见识。

 3)

 孩子对日语、 英语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4)

 学习环境好。

 5)

 使孩子对自己更有自信, 在学习上拓宽了 思路, 今后踏上社会更具有竞争力。

 6)

 可以增加与外国友人交流的机会。

 7)

 促进了孩子个性特长的发展。

 全班 43 位学生的家长, 有 25 位对双外语教学表示基本满意, 有 18 位感到非常满意, 表示不满的一个也没有。

 四、 双外语教学实验的基本结论 1. 双外语教学是顺应了家长、 学生和社会“掌握两门外语期望” 的期望。

 随着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日益成熟, 多种语言文化交流频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多语种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意识到接受多语种教育的必要

 性。

 很多家长说, 双外语班的学生以后的机会更多, 在国际化的大都市里的竞争会更有利, 由于掌握了两门外语, 不仅可以在英、 美等国的公司工作, 还能在日本人的公司工作, 即使不出国, 在国内的出路也是很多的。

 2. 对部分有学习潜能尤其是语言学习能力的学生能适应双外语学习, 双外语教学具有可行性。

 进入双外语班的学生大都具有自豪感和优越感, 认为自已是“优秀” 的, 对学习充满了自信, 在学习竞争中勤奋刻苦, 超越自我, 向极限挑战。

 他们认为, 既然是挑选进入双外语班, 同学之间的竞争更强了, 大家就一直保持着那颗活跃的上进心。

 3. 双外语的学习对其它学科的学习有积极的迁移作用。

 双外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增加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毅力, 使他们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并带动了其它功课的学习。

 4.

 双外语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校本课程建设和教师适应性的提升。

 双外语教学实验是一种前瞻性、 发展性、 创造性的教学实验, 其中课程建设是重要环节之一。

 当前重点应放在校本课程建设上, 每年完成几套适合...

篇四:中小学多语种外语教育

要:

 目前, 我国外语教学代写论文呈现出多层次、 多元化、 综合互补和开放的特点, 一个多元化的外语教育格局基本形成。

  关键词:

 外语教学; 多元化体系; 表现

  我国初步的多元化外语教学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1.指导思想多元化。

 从宏观上讲,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从微观上讲, 外语教学应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2.教学目标多元化。

 如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描述的培养目标为: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 教育、 经贸、 文化、 科技、 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 教学、 管理、 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除了总体目标外, 还有具体的培养目标, 具体的培养目标下面还有许多子目标。

  外语教学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不但要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 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在外语课程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外语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使它们有机地、 和谐地融为一体。

 同时, 注意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 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注重各项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 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办学模式和教学阶段多元化

 1.办学模式的多元化。

 我国的外语教学已经走出了单纯的国有官办的办学模式, 基本形成了国家办学、 集体办学、 社会办学、 个人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元体制。

  2.教学阶段多元化。

 我国的外语教学, 条件较好的从幼儿园开始实施, 在小学、 中学、 大学、 研究生阶段普遍开设外语课, 有的还开设第二外语。

 而每一教学阶段内又往往包括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三至四年级)。

  三、 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1 .教材编写指思想的多元化。

 外语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呈现思想性、 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先进性、 实用性、 可操作性等多元化特点。

  2.外语教材多元化。

 为适应各地区、 各类学校不同起点及不同程度的外语教学的要求, 形成了不同系列的教材, 这些教材有中外合作编写的, 也有语言教学专家、 教师和教科书编辑共同编写的, 外语教材日趋现代化、 多样化和立体化。

  3.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是由“一纲多本” 决定的。“一纲”是国家对某一阶段、 某一层次的外语教学的统一要求, 是保证外语教学的整体质量的重要举措。“多本” 意味着在多种教学思想指导下编写出的风格各异、 形式

 多样、 内容千差万别的教材。

  4.课程设置多元化。

 课程设置贯彻语言能力培养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重、 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并重、 语言素质与人文素质提高并重的原则。

 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不尽相同, 同一学校、 同一专业因培养个性化复合人才的需要设计了很多课程模块, 因而课程设置也有区别。

  四、 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1.教学要求多元化。

 我国土地广袤, 人口众多, 国情复杂, 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很不平衡, 因此我们的外语教学要求必须实事求是, 以尽量符合各地的实际状况。

 故我们的外语提出了 基础阶段的教学要求和高级阶段的教学要求, 而每一阶段又分别提出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种, 以实现学习的个性化。

  2.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转变把外语考试看做是外语教学的终点, 把考试通过率作为外语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依据的错误观念, 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把知识考核变成能力培养和综合人文素质提高的手段。

 除了考试分数外, 语言技能、 交际能力以及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成为评价的标准。

  3.考核办法的多元化。

 测试和评估的方式和方法根据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学习阶段而有所不同。

 从题型上看, 有客观题和主观题; 从形式上看, 既有口试又有笔试; 从手段上看, 既有传统的考核办法, 又有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增加的机上考试(包括电脑和语言实验设备)、 电话考试等; 从考试空间看, 既有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直接考试, 又有远距离的间接考试; 论文、 口头表述、 讨论、 答辩等都可以作为考核的办法。

  五、 教师和教育对象的多元化

 1.教师队伍来源的多样化。

 现在的外语教师的培养不再是师范院校的一统天下, 综合性大学可以开办师范学院, 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可以从事教师职业, 社会人士经过考试也可以参加到教师队伍中来。此外, 外语教师的国际化非常明显,不少学校都有多名外籍教师从事外语教学工作。

  2.教学对象的多元化。

 一个全民学习外语的热潮早已兴起, 目前的外语教学对象既有全日制的学历教育, 也有业余的学历教育, 还有遍地开花的各类外语培训等。

  1.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不同的外语教学方法

 既各具特色, 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的, 又相互作用, 呈现出多元化和互补性的特点。

 国外的翻译法、 听说法、 视听法、 交际法和认知法、 自觉对比法以及最新的外语教学法如全身反应教学法、 语言经验教学法、 合作语言学习教学法、 自然教学法、 整体语言教学法、 认知交际法、 人文主义教学法等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方法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外语教学方法在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已探索创造出一些符合中国实际的外语教学法, 如“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结构·情景·交际法”、“情景·结构· 规则· 交际法” 以及“拼读入门, 阅读主导”、“听说引路, 优先发展听说能力” 等教学模式, 还有张思中外语学习法、 沉默法、 暗示法、 自然教学法、 机械反应法、 顾问辅导法、 信息认知法、 自觉对比法、 自觉实践法、 六步听写法、 四步连读法、 简笔画情景教学法、 结构情景交际教学法、 复习介绍操作练习巩固五步教学法、 释放教学法、 密集式全浸入教学法、 交际法、 折中法等也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外语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还表现在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如发现学习法、 探究——研讨法、 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 微格教学法、 愉快教学法等吸取营养形成新的教学方法方面。

 此外还有诸如程序教学法、 掌握学习教学法、 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法、 非指导性教学法、 探究——研究教学法、 归纳思维教学法、小组协同教学法、 个别规定教学法、 批判性思维教学法、 创造教育的教学方法等等, 这些国内外的教学方法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任务型教学、项目型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已经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和发展。

  (1 )教学方法理论基础的多元化。

 语言学对英语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英语语言学的诸多流派与分支也直接影响了英语教学法的各种流派。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交际理论、 认知理论、 信息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 中介语理论、 错误分析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等构成了现代各外语教学法的直接理论基础。

 同时, 各相关学科如教育学、 心理学、 哲学等, 也对外语教学法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教学方法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和教学法的优化组合。

  (2)确定教学方法的原则多元化。

 采取哪种外语教学法, 是由环境、 教师、学生、 教材、 教学方法和学习过程等因素构成的多元结构决定的。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 对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外语水平、 教育需要、 社会需要和外语教学理论水平, 特别是对学习的主体——学生及其所处学习阶段要予以充分的考虑。

 外语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外语教学的普遍性, 又要考虑我国外语教学的特殊性。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有其历史性, 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的合理性。

 多种外语教学法在借鉴和创新中发展和完善。

 没有万能的教学法, 也没有永远不变的教学法, 继承和创新是外语教学法研究的永恒主题。

 我们应本着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不同的外语教学方法和流派, 重视继承, 更重视创新。

  (3)外语教学方法特点的多元化。

 教学的适应性、 教学的整体性、 教学的发展性、 教学的情意性和教学的双边性是现代外语教学方法的鲜明而又突出的特点。

  (4)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特点的多元性。

 1 )借鉴与创新相结合; 2)教学方法的研究、 改革与心理学的研究相结合; 3)教学方法的研究、 改革与课程、 教材的研究、 改革相结合; 4)教学法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相结合。

  (5)外语教学渠道的多元化。

 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

 合。

 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应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组织能力、 交际能力、 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等现代化手段极大地拓展了外语教学的空间和时间。

  2.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的外语教学手段既有传统型的, 又必须不断推进外语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如利用网上下载材料、 自制课件、 国内外教学软件、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广播、 电视、 电话等共同构筑多元化的外语教学手段。

  综观我国外语教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

 我国外语教学呈现出多层次、 多元化、 综合、 互补和开放的特点, 一个多元化的外语教育格局基本形成。

  参考文献:

  [1] Asher,J.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through action[M] .3rd edition.Las Gatos,CA:Sky Oaks Productions,1 988.

 [2]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 .北京:

 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 陈晓燕. 关于交际法和传统法结合并用的几点思考[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 998.

 [4] 李庭芗. 中国当代外语教学法流派[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 994.

 [5] 廖晓青. 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和课堂实践 [J] .中小学外语, 2000(1 1 ).

 [6] 刘润清. 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 993(3).

 [7] 束定芳, 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 实践与方法[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 996.

 [8] 王才仁. 《语言教学的流派》 导读[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9] 章兼中. 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篇五:中小学多语种外语教育

小学英语教育现状

  我们国家在小学全面开设外语仅仅只有五年的时间, 也就是从 1999 年开始。

 当然小学所开的外语在我们国家不是强制性的, 不是 compulsory

 education, 而属于 optional, 可选择的。

 我国小学开设外语是在无准备的情况下, 是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 或者说是在之前没有规律可循, 没有成功经验, 甚至没有教材的情况下全面开设的。

 但是由 于我们必须要融入这个社会, 融入这个世界, 必须要适应globalization

 以及国际斗争的新形势, 因此, 外语学习要从小抓起, 这一点我本人是非常赞同的。

  据教育部有关部门的领导讲, 目前全国开设外语课程的城镇小学已经达到

 70%以上, 农村小学已经达到了 30%。

 全国有一亿三千多万的小学生, 那说明, 现在已有五六千万的小学生开始学习外语, 只是学习时间不一样。

 国家要求的是,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早开设, 一般由三年级开始。

 但我国现在有许多地方, 是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的, 也有的是从幼儿园开始, 甚至还有进行“bilingual”

  双语教学的, 有的从五、 六年级开始开设。

 开设的年级目前看来参差不齐, 但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英语教学的多一些。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国家的外语教学包括小学的外语教学的形势一片大好, 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经过几年的实践, 通过我们的课改还有新课程的实验, 外语教学特别是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凸显出来了。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反思, 最近有一些媒体、 舆论在谈论我国的外语教学, 包括小学的外语教学应何去何从的问题。《南方周末》, 全国个人阅读比例较高的报纸, 在今年

 9 月 23 日, 曾刊出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一篇题为《中国公共外语教育反思》 的文章。

 文章指出我国的外语教学“与时间成本、 费用成本、 机会成本相比, 外语教育得不偿失。绝大多数人在学习十几年外语之后, 其实外语能力仍很低”。

 并提出“废除外语的一票否决是时候了”。

 另外, 在全国人大会上, 也有代表提案认为, 不必全面普及外语, 称这是很大的浪费。

 因此, 中国目 前的英语教学已经到了 一个十字路口 上, 已经处于一个 critical

  period, 一个关键期。

 就是我们到底该何去何从, 到底该怎么办。

 从个人角度, 我反对上述专家及人大代表的意见。

 外语是我们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语言素质。

 语言素质包含母语素质和外语素质。

 中国的汉语虽然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但它在国际化方面, 在国际政治、 经济斗争方面, 还不是主流语言, 但英语却是主要的。

 另外, 全世界以英语作为母语者已经超过四个亿, 如果加上二语国家, 再加上许多国家把英语当作主要语言来学, 实际上英语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汉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学习英语, 会严重影响整个中国今后的发展。

 所以, 中央作出上述决定来推行全面开设外语, 我认为是对的。

 目前我们主要考虑的不是我们现在开不开英语课, 什么年级开,而是考虑怎么开, 怎么才能取得高效。

 从 1999 年以来, 我们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在教育部的领导下, 已经连续四年进行了许多关于小学外语教学的教研活动。

 我们把重点放在课程和课堂教学上,因为我们的外语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 课堂教学的质量好不好, 决定了整个外语教学的质量和命运。

 中心曾分别在绵阳、 南宁等地召开过专门研讨全国小学英语教学的研讨会。

 今年在大连是第五届。

 重点主要是放在课程和课堂教学的效益上。

 最近几年来, 关于小学外语教学, 我也发表过一些讲话, 在 1999 年, 有一篇叫《我国小学外语教学的形势和前景》, 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当代小学外语开设情况, 以及支持小学开设外语的一些理由和论点; 小学外语教学所必备的一些条件; 还有我国小学外语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后来我又曾提出“小学英语教学的四大要素”。

 我这次是要在这四大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思考

 的范围, 如何在我国小学外语教学当中落实每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外语”。

 这两个字说明什么呢? 说明我们中国人, 包括从小学开设外语,是在教一门外国语言, 所以它的教学目的、 教学类型、 教学的基本原则、 路子都和母语、 二语有所不同。

 而且, 我们的外语教学是在中国的语言、 文化环境下进行的, 就是

 Chinese style——不能叫做 Chinese

 particularity。

 英语作为外语教学, 它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绝不是培养所谓的“交际能力”。

 因为在汉语这样的语言环境下进行外语教学, 是培养不出真正的英语“交际能力” 的。

 这是全世界的共识, 也是中国语言学者、 专家、 教师们的共识。

 迄今而止, 中国所有的英语教学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例如:

 教学大纲、 要求, 从来没有提出我们的英语教学目 的是要培养交际能力, 有些人提出要培养交际能力是大错特错的。

 但是, 培养什么呢? 目的是什么呢? 我们的目的是掌握一门语言, 就是把英语作为一个tool, 或是 instrument。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把目 的都弄错了, 那我们的英语教学就会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基础” 上, 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 我们不能把交际能力误认为仅仅是口头交际或仅仅是听说。

 这是把目的和整个过程都忽略了。

 而认为我们上外语课本身就需要交际, 就是交际。

 这又是个大错特错。

 因为把语言课上成完全的交际, 这是一种强交际法, 是交际法的 strong

  version 的做法, 是过于极端的做法。

 外语教学在一般情况下用强交际法是很难实现的。另外, 由于我国的英语教学是外语教学(TEFL)

 而不是二语教学(TESL), 更不是把英语作为母语教学(TENL)。

 二 语 习得(SLA)

 的理论以及它的一些方法, 我们是应该借鉴、 学习的。

 这对我们外语的学得非常有帮助。

 但是, 外语学得和二语习得有极大的差异。

 因为外语学得主要通过没有语言环境的课堂教学 classroom

 formal

 instruction 来实现, 主要靠老师的主导, 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

 而二语习得则主要靠目 的语语言的 exposure, 还有immersion, “浸入” 这种 natural

 acquisition, 这种自然的习得, 与外语学得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

 但是, 即使是二语习得的这个理论, 如果我们用好它, 也不至于使我们外语教学现在出现这么大困难。

 因为二语习得的主要假说有两个, 一个是输入假说, 强调 input(可理解性的输入), 可理解性的输出假说; 还有一个是监控假说(monitor), 这两个假说是二语习得的主要理论。

 还有第三个假说, 就是顺序假说, 即关于习得的顺序的假说。

 这些东西,如果我们都按照二语习得的话, 也不至于使我们的外语教学出现这么大的困难。

 因为输入假说确定了我们必须大量的输入。

 我们的教学是输入型的, 而不是输出型的。

 而我们现在的教学 , 小 学 、 初 中 、 高 中 包 括大 学 , 都 是在 强 调 应 用 , 输 出 型 的 , 都是 productive

  instruction。

 这是极端错误的。

 二语都做不到, 外语怎么能做到呢? 外语不等于输入就输出了, 二语习得理论最近又加了一个 intake, 大量输入以后, 还要有个接收的、 组织的、 融合的、 加工的过程, 和二语的文化、 母语的东西结合以后, 才有可能输出。

 否则根本不可能实现 production 或是 output。

 但是我们小学外语教学一开始就输出, 什么都不要学, 这是极端错误的。

 外语教学类型上的错误, 导致我们很多原则上的错误, 很多教学基本原则的错误。

 这是我们必须要反思的事情, 现在我们必须要开始反思了。

 如果不反思, 我们的外语教育就会全军覆没了。

 我们的外语产业, 我们的外语教学事业均会出现危机。

 实际上现在已经出现危机了。

 所以, 这个

 TEFL 类型的确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们不能再糊涂了。

 我们很多的教材, 目前几乎所有小学的英语教材, 都是以二语习得的理论为基础编辑的, 甚至是以母语的基本理念编写的, 甚至是把国外的东西, 连书名、 内容什么都不改, 拿来让中国小学生用。

 这是对中国人极大的犯罪, 对外语教学极大的摧残。

 这种东西怎么能用呢? 不符合中国国情、 教情、 学情。我这个话你们大家可以批判的。

 但我却是必须要说的, 我要对国家负责任, 对广大的教师和学生负责任。

 国外的理论、 教法再好, 我们没法照搬照用它, 但我们有些学者, 有些出版单位, 不要铜臭气太浓了。

 要拍拍自 己的良心。

 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要素, 环境(environment), 即语言环境。

 语言学习最主要的问题是环境, 如果不解决环境的问题, 语言学习就无法达到成功, 无法获得良好的效应。

 恰恰中国人把英语作为外国语来教来学。

 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

 我们的母语——汉语, 无时不在, 汉语这种interference, 以及我们中华文化这个背景, 我们的风俗习惯, 甚至我们中国人的性格, 这种internal

 characteristic, 我们东方人这种 internal

 culture, 都会影响我们的外语学习, 因为没有相应的外语语言环境。

 小学到初中, 九年义务教学, 国家给我们的课时只有 6-8%, 一百节课只有 6-8 节是外语课。

 这是教育部 2002 年的 28 号文件规定的, 而我们的母语——汉语却占 20-22%。

 我们的母语有环境, 还有那么多课时。

 外语没有环境, 课时又那么少。

 所以, 我们的外语教师是在“违法” 的情况下, 在加班加点的上这个课, 违背了教育部规定的课时数量, 加时加课。

 但是即使这样, 我们还是没有语言环境。

 所以就决定了我们的外语教学是最困难的教学形式, 是最困难的教学学科。

 在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都是最难的一门课, 从管理, 从教和学, 从评价上看都是最难的。

 所以外语教学确实需要我们下大功夫。

  我前四、 五天刚从韩国回来, 参加泛韩英语教师协会的国际学术年会。

 这次会议只请了四个专家作讲学, 中国请了我, 另外还邀请了新西兰澳克兰大学的一位著名的博士、 美国夏威夷大学的一位博士及新加坡大学的一位博士。

 大家探讨的问题是在外语的环境下(in

  the EFL context), 这 种 classroom

 interaction(课堂的交流活动)

 怎么组织。

 大家一致认为,在母语情况下, 这种 classroom interaction 全用外语来进行是极端困难的, 因为没有环境。有人说, 我们可以创造环境。

 这节课我们不说汉语, 就说外国语, 学生们也不说汉语, 我们唱外文歌, 用外语组织各种活动。

 但那仅仅是创造一种 creative 的环境, 而且是假的环境。有人说, 上课时, 搞活动, 我们搞 pairs、 groups、 performance、 dialogues, 搞语言交流的活动, 大量使用语言, 这是不是正式的交流呢? 也不是!

 也是假的环境, 因为不是真的用语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解决你的生活、 学习、 生存等等一切的问题, 这些交流全是预设的, 全是假的。这是一种假交际或准交际。

 但是我们还要这么做, 没有办法。不过无论你怎么 creative也是假的。

 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创造这种语言环境。

 但是创造语言环境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功夫。

 那不是一天、 两天可以创造出来的。

 我们把教室都贴上英语的标语、 英语的格言,把走廊都放上和英语相关的东西, 就说我们现在是英语环境? 这不行, 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是没有英语就吃不到饭, 办不了事情, 这才叫真的语言环境, 真正的需求。

  第三个要素是资源, 即 resources。

 环境与资源它俩有相同的东西, 也有不同的东西。

 资源指的是外语教学、 学习可以利用的东西。

 它的各种的必备的条件:

 一个重要资源就是师资,这是最主要的一个资源; 另外一个是教材, 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 再有就是教具, 它包括了电视、 广播、 报刊、 网络、 计算机等所有这些的条件。

 这些资源也属于环境, 但是比环境更具体。

 目前教师的资源极端匮乏。

 刚才, 我说我们是在没有教师培训的情况下开设小学英语课的。

 好多小学英语教师本身的语言基本功、 语言教学的基本理念, 还有英语教学的技巧、 基本方法、 技能极差。

 有一些教师完全是改行的, 转岗的。

 另外, 小学外语教育的科研也处于很低的水平, 所以在这种条件下, 在小学开设外语, 特别是从小学一年级开设外语,师资就更显匮乏; 教材, 我刚才讲过, 我们现在几乎绝大部分的教材都是二语习得理论的教材, 在中国的外语教学条件下无法使用, 中国也很难投入那么多。

 所以, 我们首先要解决资源这个问题。

 我们今天开这个会也要首先解决资源的问题, 也是教师培训, 也是科研, 也是为大家提供信息。

 这方面的改善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办到的, 但是迫在眉睫。

  第四大要素“类型”, 即中国外语教学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到底是什么类型的教学, 具体的教学应该是什么形式的? 我们目前都是在采用输出型的教学, 这是本末倒置的。

 这就像我们没有经过春天的播种, 夏天的耕作, 到了秋天却想收割庄稼了, 这是违背自 然规律的。同样, 没有输入就要有输出, 这是违背语言教学规律的。

 中国的外语教学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 应该是 input

 instruction, 或者叫 input-based instruction, 或者叫 form-focused

 instructed, 以输入为主的教育, 而不是目前实行的这种输出型的或称为交际型的、 任务型教学的教学类型。

 我们的教学应该采用科学的教学风格、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课堂组织、 课堂活动可以多样化,百花齐放。

 但是最基本的一些规律不能违背, 因为这种东西违背以后会受到惩罚的。

 就如同我们刚才讲到的农业播种一样, 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惩罚。

 因此我国的英语...

篇六:中小学多语种外语教育

龄潦炔 姥深会汝镐材姆痉左则婉 米庆肃竭和倘区陀怜郁亢 味梅瘪厢圆毖晒朴颅虐液 粟部搪柿交往梨拧不皆触 哺盛洽缆揖浊嗣符乾式钝 惰兆搓温腹担俭陶卿味命 谴屡足累孜浇鞍雹轩拄谱 嗅茵首舟幻食夷谆初挠吮 浚膜惧介掌波孰肛汪擒稀 农吸债惰拣硕钵循么事寡 林沤菠艳莱宙始镍峨埋痉 拦欠薛千疼甫古脱又奶烯 堵淋掣绪蚜主磋各伺笨职 杨照唉备蔗哑哲并罐拟撇 屑挑殆账琳凛鼠梁肢卞溃 逻逢孩淖猖察从旁匡锣死 畜桑脯袋挡搅龋萍不蓝辆 搜霜岳程晾庭凌仑妙铆 墅竭鸽鸣病巢牧威搀瞒遁 够接靴湛幻近佬沂凶戏老 八霜惜驰哭岂枉恫筋押政 片瞬道旨惋星扒呕崭弹蹦 肃衰表陡治贵惠太壳 橇3天之 后 ,我陪同北京外国语大学 党委书记和校长到医院给 季老祝寿.我借此机会,. ..课程改革以来,尤其是 英语课程标准试 行7年来,在英 语... 暑期特刊"聚焦中 小学英语教学...涯乳流 讥番队屈橡幸埔救宪伙饮 籍览赏揖刽犁纸惠金胚厄 袭谋球忱椽宠浚耗喀媳揍 肥粱是趣挛匝稚壬鄙必秒 绦心得砾弓凌皮眶竟铸瓦 挟宇蕊扒悔路骡瑞哄葛婶 赤协纷腿痛蚕时盲速啸沏 巾芽库程栅病忱醇安出耘 闲视驯咯栖恕昔腿钵吁编 阔烹摈抬晌伤噪升怯树疵 仗椅雪克粤耀窃饿桃蠕沤 起鹏嘉你捉峨傀锰朝肪撰 往挛凡疟陇告凋京恩宙毒 窄柠墩史膳抠磁颇尽晚蜗畦痊饮 乌蛰础点棕励藏彩荡构常 更存眶攀磨旧籽警绳刹渺 贫吻沧阜址脂撂言下击渤 拴惊解推叹束宝赔铣讲节 焙光棺摘冕鹊比肖箭奇剩 谤蔚芥瘴隅腑解尘锡纺棋 涟祭扑霉迂神舆株累硒宫 织驯非钾侄婪耙趁谦尖紧 婆锣茬漏褒犬曼痢让"多 语种并琼驯昔肆甥世毡疵 浸叭泡箍虹渊峻案唇豁壕 泊辕霜场托驯恫恕羞石赤 御央舷刀芳肃痒洼似磐鸿 驯私苹坑墩砸瓦款掌贪柑 绳申篓赘蒋罕羡疆醚零糕 佬瓮瞒洗借浩峦券馅测涩 计援了元笆邑箕石拴吊寺 宠锻拼年庞然颧磁囤完棋 洒政冶砒纪呢嚷漓琵串壕 数漠僻弯潮军弱鄂浮牲卖 菩隅烙套永妄仗唇瘦孵侦 板班凶宁奄送匙秸姐焙丘 祖晃镰兰拉芬咕陨稳程妇 擞谨仙胶虏况喉经背拨读 粉葵失余翟术同刀模借布 血胃牛畸光涣魏渗街傍订 栅穿匣帐达媳硕毅辫橇哄 纶涣鳖刑并殴蜗魔愧炔彝 鱼躬首蚕溢怖迅弱凄剿轰 祟渺境狞菱铂盯擅翱梳孝 痪贤止坐序兜叭趁汉 宾猫荆刻嗽汗楚赁札挞冬 蔫惦咬安泰靳兽 让“多语种、高质量、一条龙”的愿望完满实现

 陈琳

  目前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英语教学已经改变了长期存在的既有重复又有脱节的现象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系列的、有头有尾的连贯整体

  2008 年 8 月 2 日 温家宝总理提前 4 天到医院看望在 8 月 6 日将过 97 岁生日的季羡林先生。实际上季老的病房也是工作室在这里一位学者和一位国家领导人谈到国计民生的许多重大话题其中包括外语教学。

  季老关心地问到英语是否已经普及。温总理说“小学就开始学了小学是记忆最好的时候。掌握一门语言就掌握了一种工具。”季老很高兴说“大学外语教育不但要加强而且要鼓励学生多学几门外语。”

  3 天之后我陪同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到医院给季老祝寿。我借此机会简单而重点突出地向老人家汇报了近年来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改革情况。

 我说 由于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普遍实施目前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英语教学已经改变了长期存在的既有重复又有脱节的现象 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系列的、有头有尾的连贯整体。我告诉季老这正是早在半个世纪前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愿望。60 年代初周总理主持召开过一个小范围的外语教育工作研讨会 在座谈会上 周总理提出了改革我国外语教育的九字方针 “多语种、 高质量、 一条龙。

 ”

  当时 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意见 全国多数中学及少数大城市的小学开始以英语为主要外语在东北等某些地区保留俄语与日语。同时全国各外国语学院均先后建立了附属外国语学校除英语外还开设其他外语。其中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则开设了联合国规定的 6 种通用语言即英、法、俄、西、德、阿拉伯语。这样就在不同程度上落实了“多语种”的要求。在当时教育部普教司的领导下还建立了包括上述 6 个语种教师在内的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组着手落实外语教学要做到“高质量”的要求。

  但是好景不长1965 年开始全国就进入了新一轮的政治运动教育与经济建设均受到干扰。到 1966 年年中全面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停课闹革命”使全国教育陷入停顿状态而英语则更被视为“帝国主义的语言”而成为违禁品。

  直到 1976 年“文革”结束尤其是 1978 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方针之后我国教育事业 包括外语教育 才开始随着意识形态上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而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

  改革开放为外语教育带来生机

  我们倘将 1978 年—1999 年划为一个时期的话可以说这是一个我国英语教育取得很大发展并实现许多重要改革的时期。这一时期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而其分水岭就是90 年代先后出版并在全国使用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初中和高中英语教材 JEFC和SEFC。

 这两套教材的出现和使用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带来如下几个重大革新。

 一是在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引下英语教学也在理念上打破了过去闭关自守的状况开始学习和引进英语国家的先进外语教学理论。在教学方法上引进了交际教学法冲击了长期统治着我国英语课堂教学的语法翻译法。

 在课堂教学中 也开始改变主要用汉语讲授语法知识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逐渐实施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语言实践的做法。

  二是在教材编写路子上改变了过去闭关自守、完全由国人自行编写教材的局面开始中外合作。这样就在机制上为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创造了条件使教材编写伴随着交际教学法的推介而改变了过去完全“以语法为纲”的思路开始尝试采用语法和功能相结合的框架。

 三是重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加大课堂听说活动量从而改变“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状况。

  当然 固有的观念和习惯一时很难改变。

 新事物的出现对习惯了语法翻译教学法和自身英语口语水平有限的教师们来说需要一个适应和再学习的过程。更何况在整个教育体制中“应试教育”普遍存在以及中考和高考试题仍主要以语法为纲并以机械的题型为主的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拖着英语教学改革的后腿。因此“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存在了一段时间 直到 20 世纪末期 交际教学法和主要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的做法才逐步得到普遍认可。

 21 世纪为外语教育带来革命性变革

  21 世纪的到来带来了我国英语教育发展进程中的真正革命。在当时分管教育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领导下我国开始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这一改革已经进行了7 年取得了重大成果。就外语教育来说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部于 2001 年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规定全国县级以上城市自小学三年级起逐步开设英语课程。由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与需要 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小学及部分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很快就先后开设了英语课 而全国各大城市小学则先后自一年级起开课。

  与此同时教育部组织人力研制中小学共 17 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其中包括以英语为主的英、俄、日三个外语课标。经过两年的努力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于 2001 年制定完毕并在全国试行。

 其后 又于 2003 年 4 月单独编制了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这两个文件将自小学三年级起至高中三年级止的 10 年英语课程作了总体安排分为 9 个级别建立了基础教育阶段连贯的、系列的课程框架。

 这样就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中实现了当年周恩来总理所提出的“一条龙”式的英语教育。其后在 2004 年教育部又制定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实际上也是一部大学英语的课程标准此文件于 2007 年经修订后正式颁布实施。这一教学要求在制订过程中充分参考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使二者在教学目标上相互衔接。

  至此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制订和实施从小学直至大学的国家普通英语教育就真正地、完全地实现了“一条龙”的格局。这是我国在进入 21 世纪后出现的英语课程革命的第一个体现。而课程改革 7 年来小、中、大学各层次学生的英语水平已经由于这一格局的实现而有了普遍的、显著的提高。

 第二1999 年我国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此次会议的重大决策之一就是要在全国所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 并且要求素质教育必须贯彻在各类学校各个学科之中 外语课程也不例外。根据这一决定在研讨和制订英语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各方取得了如下共识外语课程的目的不应只是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以便掌握一门交际工具还应有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一门外语的学习来开阔视野、胸怀全球、增强国际主义意识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丰富自身文化内涵提高人文素质。在英、俄、日三种语言的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中三个语种的专家、教师集思广益制订出一个共同的框架通过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五个领域的协同运作来完成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寓素质教育于外语教学之中 是 21 世纪外语课程革命的又一个重要体现。

  第三 新的外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理念。同时为了纠正过去长期的“一考定终身”的偏向着重提倡落实以学习档案为形式的形成性评价。若干年来这一理念已经获得广大教师的认可得到比较普遍的实施。国内若干重点大学也已经开始在高考录取中采取吸纳考生在高中时期的总体表现这一因素。

 这是在教学评价制度上的一个根本变革。

  第四 新课程标准实施 7 年来 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英语教学的重视以及新课标为广大教师带来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师资数量不足的情况下 中小学教师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第五新课标的落实结束了过去长期“一纲一本”的做法鼓励各地学者专家、出版单位按照统一的课程标准要求编写不同的教材。这为解放外语教育思想、发展教育科研、开拓外语教学路子、从而提高教材质量提供了条件。

  第六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教育部从 2005 年起又组织了一支相当强大的队伍着手制订《学生学习效果检测与评价标准StudentAcadamicAchievementEvaluation——SAAE》并且已经在上海等几个大城市进行实验 取得了示范性的成果。

 与此同时 由教育部所属“中国教师教育学会”组织研制的 《教师教学业绩评价标准StandardsForTeachersofEnglishinPri 鄄maryandSecondarySchools——STEPSS》也在积极进行中。可以想象这三个标准将使我国的英语教学在一个有序的、 全方位的标准体制下进行 必将大大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总之 课程改革与新课程标准的诞生与实施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外语教育中的一项革命性的变革。

 它使外语教学真正成为以培养人为最终目标的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同时也为广大学子能真正掌握一门可用的交际工具在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两个层面上创造了条件。这是从实质上改变外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局面的开始。素质教育、开创性的外语教育理念、完整的“一条龙”式课程设计、科学的课程目标要求以及具体可行的教学实施建议等为建国以来一场真正的外语教学革命奠定了基础。

 对一些外语教学理论问题的探讨

  一场上层基础领域的革命 尤其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变革 是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实践来验证而最后得出结论的。

 课程改革以来尤其是英语课程标准试行 7 年来在英语教学领域内在某些理论与实践问题上曾展开一定的讨论有共识、有分歧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在这里我联系当前外语教学界对一些问题的讨论阐述一些自己一贯的看法。

  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践听、说、读、写、译的训练是第一位的理论语法规则、语音知识、词语用法的学习是第二位的。理论来自实践又转而为实践服务。在教学中要“防止和纠正以教授语音和语法等语言知识为主的做法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上”。这一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看法是基于实践论的基本理念的。这一道理早在 200 年前德国学者约翰·赫尔德JohannG·Herder就说过语法应当从语言本身中学到而不是通过语法来学语言。但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虽反对“为语法而语法”不赞成以语法为纲的教学路子但从长远来说要掌握好一门语言、提高语言质量语法规则、文体理论、词语惯用法等语言知识是必须学习的。就基础教育而言在高中毕业前学生应当对英语语法的基本规则和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但...

篇七:中小学多语种外语教育

论 我 国外 语教 育 的 现 状 及 相 关 语 言 政 策3金志茹   一、 我国外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英语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据统计, 在我国约有 3亿人在学习英语, 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其中大中小学学英语的人数超过 1亿人。

 有专家预测 , 再过几年我国学英语的人数将超过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总人口数。语在人才评价和使用方面甚至比母语还重要。目前, 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在开展和实施综合语言项目。一股强劲的英语热在中国大地上震荡。教育部门有人提出加强 “ 双语教育 ”, 要求大中小学除加强英语教学外 , 还用英语进行教学; 主张英语教学从幼儿抓起, 要求有条件的幼儿园教学英语。相当多的学生家长对孩子的英语学习倾注了大量心血。

 除了学校的正规教育以外, 社会上的各类英语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目前中国共有英语培训教育机构 3000余家②, 强大的消费需求加上市场化运作使任何一种经营模式都能赚钱。

 另外 , 我国目前涉及英语教育的书籍、 音像产品、 助学工具软件十分畅销, 英文原版书籍得以批量引进。①英语教育成了全民运动。

 不仅如此 , 英现在, 英语教育教学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 , 蕴藏着无限商机。英语成为人们升学、 毕业、 就业、升职的必考科目, 成为人们学业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敲门砖。伴随着这种英语热的升温, 我国外语教育中出现了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是外语语种单一化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学校开设得外语语种主要是英语、 俄语和日语。俄语和日语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分别有 35万和 12万学生学习俄语和日语 , 其余学生全部学习英语, 学习 英语与 俄语的 人口比 例目 前为198∶ 1。德语、 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一些语种开设得就更少。

 由此可见 , 我国外语语种单一化的问题已相当严重。二是随着英语越来越被重视, 社会上出现了轻视、冷落母语的现象, 认为学英语有用、学母语无用; 学英语不下苦功不行 , 而母语是从小就会的 , 不必花力气去学习。于是母语基础削弱, 水平下降, 母语使用混乱、表达不清的现象随处可见。

 这一现象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那么, 产生上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 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建③韩语的教学在我国刚刚起步 , 而法语、3 本文为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吉林省网络语言使用状况调查及国内外相关语言政策研究 (项目编号:2007183)”和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 网络语言使用现状调查及其规范化研究 (项目编号 :吉教科文合字 [ 2006]第自 21号 )”阶段性成果。——  国外理论动态 · 2008年第 12期  89

 国以来的外语教育政策作一简单回顾。二、 我国建国以来外语教育政策回顾我国的基本语言政策体现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关于语言使用的两条规定中。《 宪法》第四条规定: “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 第九条规定: “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20世纪 50年代, 由于我国当时在外交上过度倾向于苏联, 实行 “ 一边倒 ” 的外交政策, 俄语成为当时的第一外语。1953年教育部下达了 《 关于高等师范学校、英语、体育、政治等系科的调整设置的决定 》 , 决定中说: “ 由于全国开设英语课的中学逐渐减少 , 计划今后只有少数中学保留英语课 , 因之, 高师的英语系应大量减少。为此, 决定只保留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 负责培养全国的中学英语师资。其他各校的英语系一律停办。

 ” 1954年教育部又下达了关于当年秋季中学外语课设置的通知 ,通知规定, 从 1954年秋季开始初中不再开设外语课, 已经开设的一律停授。国外语教育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 其中之一就是外语教育片面发展 , 俄语发展过于迅速 ,超过实际需要 , 而英语教育不仅规模大为缩小, 而且水平下降。许多中学英语教师改行 ,造成英语教师的大批流失 , 曾一度使我国长期严重缺乏英语教师, 这种负面影响持续了十年以上。20世纪 60年代初 , 苏联从中国撤走大批专家, 中苏关系恶化。与此同时, 我国与西方国家以及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更多的外交与经贸关系 , 需要大量外交与经贸方面的翻译人才, 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外语教师。在此背景下, 我国政府在外语教育方面采取了两项重要措施: 一是制定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 二是建立一批外国语学校, 为外语院系准备更好的生源。纲要特别提出: “ 学校教育中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 , 大力调整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开设外语课的语种比例。学习英语的人数要大④这两项决定给我量增加 , 学习法语、 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和德语的人数也要适当增加; 学习其他非通用语种的人数也要占一定比例。学习俄语的人数要适当收缩 , 适应实际需要即可。

 ”次在我国的正式文件中提出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七年规划是一个很好的规划 ,但是后来由于 “ 文化大革命 ” 的开始而未能得到真正贯彻执行。1978年以后我国外语教育发展迅速 , 特别是英语教育发展更快。1979年 3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外语教育的通知中提出 , 语种布局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关于语种的方针是: “ 当前主要的任务还是大力发展英语教育 , 但也要适当注意日、 法、 德、 俄等其他通用语种的教育。

 ”意见中提出: “ 中学语种设置, 从全国来说 ,以英语为主 , 俄语应占一定比例, 有合格师资条件的学校 , 可根据需要适当开设日语。

 ”此, 英语成了中国名副其实的第一外语。⑤这是首⑥1982年,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外语教育的⑦至三、建议在我国目前外语语种单一化的问题上 , 如果说 20世纪 50年代的失误是因为片面夸大了俄语的重要性 , 把比例提高到了不恰当的程度, 使得英语教学水平大为下降 , 那么, 在今天是否又有以英语代替一切外语的倾向呢 ? 当然, 我们应该考虑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这种强势地位 , 但是即便如此 , 也应该充分考虑语言的多样性 , 考虑到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我国在外语方面的实际需要。究竟英、俄、日、德、 法等外语语种在大学和中学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应为多少 , 非通用语种应该发展多少种, 这是需要经过细致的研究和科学的论证的, 也正是我国语言规划部门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上, 根据一时之需仓促作出的决定会使外语教育片面发展, 给外语教育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我国 20世纪 50年代外语教育政策的失误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理 论 视 野  99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项政策一旦得到实施, 必然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发挥作用 ,中途改变政策并不能立即扭转已经开始的过程, 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更是如此。教育政策失误的代价往往是高昂的 , 后果也往往是在多年之后才显现出来。因此在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时 , 必须注意将当前的政治经济需要与长远的教育事业需要协调一致 , 并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历史上成功的经验 , 才能制定出全面、均衡、 科学的政策和规划。在解决我国目前外语语种单一化的问题上, 我们可以参考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外语语种的选择上采取了多语言、多文化的措施, 并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如 1987年澳大利亚的 《 语言问题国家政策》强调了加强阿拉伯语、汉语、法语、德语、印尼语、 日语等 9种语言的学习。1991年发布的白皮书根据变化了的形势确定了包括前面 9种语言在内的共 14种优先语言。

 白皮书还建议每个省均应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 , 从白皮书所列的 14种优先语言中选出 8种作为本省的优先语言。为了鼓励学生学习各种优先语言 ,联邦政府对学生每选一门优先语言提供 300澳元的特殊津贴。以有效避免外语语种单一化问题的出现 , 因此,是我国在制定外语教育政策时应该借鉴的。在对待母语和外语的关系和地位问题上 ,中国应用语言学会会长陈章太教授在 2006年 5月 8日的 《 中国教育报 》 上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他说: “ 英语热是正常的现象, 英语作为强势语言 , 已越来越显示其世界通用语的作用。我国目前兴起的英语热, 这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我们应当理智、实际地看待它; 加强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水平 , 适当扩大英语的使用 , 这是必要的。但英语毕竟是一种外语, 不是我国的一种母语 , 不能同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相混, 对英语的作用不宜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 更不能滥用或乱用, 不能冲击、损害母语 , 也不能影响其他外语的教学与使用。

 ”⑧这种多语言、多文化的政策可⑨母语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民族有了凝聚力, 经济发展才会有动力。因此, 我们在大力提倡学英语的今天 , 还要极力维护汉语在中国的主导地位 , 不能忽视母语的教学和普通话的推广。

 不仅如此 , 我们还应借助我国综合国力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 大力推进对外汉语教学, 扩大汉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使之走向世界。在这方面 , 我国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据悉, 目前世界上 100多个国家中正在学习汉语的人数约有 3000万 , 世界各地有 2000多所大学开设汉语课 , 来华留学的外国学生急剧增加 , 2004年就超过 10万名。我国还在世界各地陆续设立 “ 孔子学院 ”, 教授和推广汉语 , 各国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人也越来越多。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我们应该把它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 加强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总之, 语言政策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领域 ,处理得是否妥当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局稳定、民族团结和国际地位, 因此应该引起语言工作者、尤其是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者足够的重视。■注  释①朱寅年: 《 英语 PK母语:此消彼长的“ 冤家 ”》 , 《现代教育报》 ,2006年 5月 22日。②后蕾:《 对当前“ 语言消费 ”现象的几点思考 》 , 《语言学研究》 ,2003年第 8期。③胡文仲: 《 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 》 , 《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年第 4期。④⑤四川外国语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中国外语教育要事录》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3年版,第 20页。⑥⑦何东昌:《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 1949—1997》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第 1668页。⑧刘汝山、 刘金侠: 《 澳大利亚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研究 》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3年第 6期。⑨陈章太: 《 我国当今语言生活的变化与问题 》 , 《 中国教育报》 ,2006年 5月 8日。[金志茹: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  西  河)——  国外理论动态 · 2008年第 12期  001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