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10篇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体系建设 心理 服务

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10篇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2020年第48期(总第716期) 科学咨询/科技人文 ·9·本刊特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胡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10篇,供大家参考。

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10篇

篇一: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20年第48期(总第716期)

 科学咨询/科技人文

 ·9·本刊特稿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胡华锋(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

 浙江绍兴

 312000)摘 要:心理健康需求已是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与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提供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发展社会心理服务是新时代满足社区市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关键词:社会心理;体系建设;问题;对策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心理健康需求已是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市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与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提供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枫桥经验”是“以人为本”的经验,就是最大限度地化解消极因素,调动积极因素,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发展社会心理服务是新时代满足社区市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一条重要途径。一、社会心理服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心理问题的长期积累压抑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甚至影响公共安全及社会稳定。(一)社会心理服务机制不完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与考核标准,各部门在拓展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展社会心理疏导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在机制完善、政策与经费保障支持等方便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购买社会心理服务没有统筹规划,呈现出政策缺位、经费不足的现象 [1] 。1.政策缺位目前,在社会心理服务方面虽已建立起上下联动、运转协调、全面覆盖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但各部门在购买社会心理服务中缺乏相应的政策指引,社会心理服务在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等方面的重要作为尚未凸显。2.经费不足政府用于购买心理服务的总体资金量偏少或缺乏。3.服务零散由于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缺乏统筹部署,各职能部门需求没有得到整合,有服务碎片化和资源浪费现象。(二)社会对心理服务认知不足社会对心理服务的总体认知不足,导致社会焦虑感加剧、冷漠无助心理现象凸显、传统社会支持弱化。1.个人层面由于工作压力、生活矛盾及各种社会问题的影响,心理疾患增多,影响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由于缺乏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而忽视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2.社会层面社会公众对如何区分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存在严重误区。多数人因对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现象,影响市民心理健康服务的正确选择。(三)市民对心理健康的需求根据资料显示,80%以上的市民相信心理健康服务能够解决个人的心理问题,也愿意与心理工作者讨论自己和家人的心理问题。1.市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需求多样多数市民对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检查、心理询服务、参加心理后 ^ P<0.05。(二)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表3

 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注:采用秩和检验。三、结束语 CVA是引起小儿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之一,与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和感染后咳嗽共同构成小儿慢性咳嗽的三大病因 [3]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和饮食结构改变,导致小儿体质变化,CVA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儿科临床医生带来挑战。早期诊断、正确治疗是预防CVA发展成为典型哮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儿童身心健康、提高学习生活质量的前提。CVA的西医治疗方案推荐遵循规范的抗哮喘治疗,主要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以及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中医中药治疗CVA亦有很好的效果。祖国医学并无CVA的记载,但是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祖国医学“咳嗽”“久咳”“顽咳”等范畴。古代和现代的医家对咳嗽的病因病机有着不同的见解,但大多认同风邪袭表、郁阻于肺为主要病因病机,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之特点明显,而其中尤以肺脾两脏更为突出。CVA急性发作时,以邪实为主,外风触动伏风,两邪扰肺,使其宣降功能失调,气机上逆,邪郁阻于肺络,故呛咳频作。三拗汤源于张仲景,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原方由麻黄、杏仁、甘草组成。方中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化痰;甘草不炙,取其清热解毒之功,协同麻杏利气祛痰,三药相配,共奏疏风宣肺,止咳平喘之功。遣方用药之际随证加减,体现祖国医学因人制宜的思想,同时兼顾小儿脏腑娇嫩之特点,切忌过于辛散和苦寒。以此思想而成之三拗汤加减治疗小儿CVA临床效果显著,可作为治疗风邪郁肺证型CVA的首选方剂,值得借鉴和使用。参考文献:[1] 中医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5):323-340.[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J].中华儿科杂志,2016,54(3):167-181.[3] 中国儿童慢性咳嗽病因构成比研究协作组.中国儿童慢性咳嗽病因构成比多中心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2(50):83-92.时间 临床控制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1周 1 4 22 3 90.00%2周 4 12 13 1

 96.67%

  科学咨询/科技人文

  2020年第48期(总第716期)·10·本刊特稿知识讲座,对心理服务热线、心理服务网站以及心理服务微信平台信息等心理服务有明确需求。2.心理服务的内容对心理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青少年心理知识、压力管理和情绪疏通问题、身心调节问题(失眠、焦虑、抑郁等)、人际沟通和关系协调问题、职业规划问题、家庭教育及亲子关系问题、婚姻情感问题等。3.对心理健康服务场所的需求70%以上的市民愿意选择专业可靠的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对精神卫生机构、综合性医院心理门诊等也有一定的需求。(四)社会心理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由于社会心理服务政策缺位,经费不足,导致社会心理服务人才缺乏。1.专业人才缺乏心理咨询师通过率较高,但取得证书之后多数人不愿意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专业人员流失率高,其主要原因是社会服务群体缺乏统筹管理、项目不持续、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低,晋升空间有限等。2.心理服务能力弱大部分心理咨询师在取得资格证后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实操能力弱,解决心理危机的能力差。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一个良好的社会心态,必然有利于社会治理的深入推进,有助于社会的和谐有序、人民的安居乐业。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应成为社会治理的重头戏,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层面共同努力,努力提高社会心理服务的“四化”,即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智能化水平,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一)强化顶层设计,明确责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制度化《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与考核标准,各部门在拓展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展社会心理疏导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也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政府层面要完善组织领导体系、积极出台扶持政策、着力强化经费保障、不断健全工作机制 [1][2] 。1.引入政策扶持积极与政府部门联系,研究制定体现心理健康服务技术劳务价值的相关政策措施,增加岗位吸引力,调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积极性;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心理服务等多种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为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服务;创新心理健康服务模式,通过心理自助平台、移动心理服务应用程序等,向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服务 [3] 。2.加强经费保障积极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机制,积极开拓公益性服务的筹资渠道,探索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政策措施,探索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和激励举措。(二)瞄准需求,推进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供给侧改革当前,市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与该市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提供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瞄准市民的心理需求,不断拓展服务对象、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突出服务重点、打造服务特色,切实解决市民的心理困扰,努力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完善“三级”平台进一步提升该市心理健康体验中心硬件设施,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平台建设、制度建设和考核机制建设,加强社会宣传与推广,创新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积极开拓公益性服务的筹资渠道。协助相关部门完善区县(市)级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乡镇(街道)级社会心理服务站、村(社区)级社会心理辅导室建设,加强业务指导,强化心理健康体验、咨询、转诊、知识培训等服务 [4] 。2.构建医院公益心理服务体系完善心理志愿者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等活动,开展心理健康公益讲座。一是为青少年学生、中小学教师设计心理讲座专题,菜单式供选择;个案咨询与危机干预;对中小学校设立心理辅导站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协助创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二是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开设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专题讲座;三是利用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礼堂、老年活动中心等,开展心理辅导、情绪纾解、家庭关系调适、精神卫生知识健康讲座。3.拓展EAP(全员心理管理)服务借助医院精神心理专科优势,整合全院资源,强化该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行,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向各类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用人单位、基层组织及社区群众提供心理评估、健康教育、咨询改善等服务。(三)加强业务技术培训一是为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教师等心理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咨询继续教育,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二是为乡镇(街道)、村(社区)等社会工作人员、心理工作人员开展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培训;三是开展综合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心理培训班,对医务人员进行临床心理健康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临床医师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早期识别能力 [5]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社会转型期的时代需要,也是在新时代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需要。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要着力找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点,积极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提升公众幸福感获得感,培育理性积极的社会心态,促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参考文献:[1] 国家卫健委等10部门.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Z].[2] 绍兴市卫健委等10部门.关于印发绍兴市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Z].[3] 中国科学院心理心理研究所.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4] 张斌,杨凤池等.北京城市居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6(3):848-852.[5] 张曼华,赵崇偲等.北京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及类型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8(3):333-336+370.

篇二: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XX 镇关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源头预防矛盾风险、培育理性平和社会心态方面的重要作用,结合本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指示精神,科学提炼新时代“XX 经验”丰富内涵,按照党政领导、综治协调、卫计主抓,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运行机制,加快构建以社会心理安全为目标,前端普遍服务、中端监测预警、末端精准干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2019年 9 月底在全镇基本建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组织完善、平台健全、人员齐备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一)在镇综治工作中心建立镇级社会心理服务站的基础上,各村(社区)心理服务咨询室在 9 月底前全覆盖。

 (二)组建专职、兼职、志愿者相配合的多元化社会心理服务团队。镇村两级队伍建成率达 100%。

  (三)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七大机制”,并初显成效。

  (四)对八大类特殊人群开展排查复核,着力提升排查发现率、登记造册率、监测预警及时率、个体干预率。

  (五)着力提升普通人群心理健康教育覆盖率,逐步提升辖区群众对社会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的知晓率。

  三、主要任务

  (一)搭建层级化社会心理服务平台

  1.完善镇级心理服务站(心灵驿站)。依托司法所设立心灵驿站,配备 2 名以上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定期向公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2.建立村(社区)心理咨询(辅导)室。按“一间房间、一块牌子、一名工作人员、一套管理服务制度、一个团队支撑服务”的建设要求,依托村(社区)综治工作站、调解室等场所,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组织相关志愿者团队在村(社区)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和帮扶服务。

  (二)培育多元化社会心理服务团队

 1.组建专兼职心理服务队伍。以具有“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的人员及专业社工为主,建立专业化心理服务工作队伍,在镇村两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同时,将村(社区)干部、专职网格员、“两会三团”成员、片区民警、人民调解员等作为社会心理服务兼职工作者,对其开展心理知识业务培训,提高其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危机干预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配合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

  2.组建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人才及社会力量加入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通过开展公益讲座、爱心帮扶、团体活动等方式,为群众提供心理疏导和心理科普宣教等心理支持。

  (三)建立全程化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

  1.建立部门协同机制。建立由党委副书记为组长,分管文教卫副镇长为执行组长,综治办、文卫办、民政(残联)办、卫计办、信访办、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组成的社会心理服务子系统,并配备专兼职人员,以镇心理服务站及村(社区)心理咨询室为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心理训练、心理干预等服务,形成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

  2.完善宣传教育机制。发挥镇心灵驿站、村(社区)心理服务平台作用,动员社会组织、专业机构、企事业单位等,

 广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工地、进市场、进家庭等活动,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

  3.建立日常排查评估机制。发挥基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底座”作用,组织社区干部、网格员等进企入户,做好社会心理信息采集、特殊人群排查摸底等工作。对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及性格偏执等五大类人群,逐一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工作,形成特殊人群心理服务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社会矛盾风险化解、全科网格建设“三结合”的格局。

  4.建立预警和干预机制。依托省平安建设信息系统,设立社会心理服务信息库,建立特殊人群心理问题红黄绿“三色等级预警”机制,即“红”色为高危对象、“黄”色为关注对象、“绿”色为一般对象。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心理救助”,对服刑、刑满释放人员及其家属实施“心理援助”,对涉毒、涉稳、邪教等人员实施“心理纠正”,对特殊利益群体实施“心理干预”,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 “心理疏导”,对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实施“救治救助”,努力实现高危对象无自伤自残、肇事肇祸,关注对象无恶意闹访、随意缠访,一般对象无消极冲动行为的“三无”目标。

 5.建立“3+1”服务机制。建立矛盾化解(综治)、法律援助(司法)、帮扶救助(民政)与心理疏导干预(卫生计生)有机结合的“3+1”服务机制,及时反映和协调群众利益诉求,消除和减少负面情绪;与心理服务与法律服务结合起来,帮助群众及时了解政策信息,提高法律素养和防护能力;与心理服务与帮扶救助结合起来,对家庭困难的精神障碍患者、心理失常等人员给予帮扶救助。

  6.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预防管理机制。建立日常服务网和专业服务网的“两网互动”机制。按照患者基本情况、风险评估、救治救助情况建立“一人一档”,分类落实帮扶救助等保障措施;形成专科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帮扶关系,定期开展患者诊断复核、病情评估、治疗方案调整等“精防日”制度,提供诊断评估、分级管理、定期面访、治疗康复等服务,实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六个零”,即:排查零盲区、管理零遗漏、服务零距离、衔接零缝隙、处置零闪失、命案零容忍的目标。

  7.强化心理服务信息互通机制。整合资源,建立综治、卫生计生、公安、教育、民政、司法、信访、残联等信息互通共享的运行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沟通疏导、问题答疑等心理服务。开通咨询热线,回应群众关切、缓解群众心理压力。将心理服务信息纳入政法信息化建设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支持。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 XX 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加强资源整合,统筹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二)落实工作保障。加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力度,将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从人力、财力、物力上保障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加强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严格落实各项财经纪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强化社会参与。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心理服务,推动社会组织成为社会心理救助疏导机制的重要参与者。将开发适宜社会组织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项目和内容及时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相关目录。各村(社区)及有关部门要积极发动社会群体,建立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的联动机制。

  (四)强化督导考核。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平安综治考核的内容,对各村(社区)及有关部门开展评估、督导、考核、激励、惩戒等。对因工作不重视、落实不到位导致发生重特大案(事)件的,依法实行一票否决,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附 件 :

 XX 镇 社 会 心 理 服 务 体 系 建 设 领 导 小 组 名单

  X XX 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XX

 党委副书记 副组长:XX

 综治专职副主任

  XX

 司法所所长 成 员:XX

篇三: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__________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_____县《关于印发_____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_____》(_____卫健〔2019〕_____号)要求,充分发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预防矛盾风险、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全力构建我镇的“社会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____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强化党委政府领导和部门协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综合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通过社会心理服务、社会心理疏导、社会心理干预等手段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化解社会矛盾,防控社会风险,构筑社会心理防线,维护社会稳定。

  二、工作目标

  2021 年底前,建立健全全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_____、健康_____建设。建立健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基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

  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案(事)件明显下降。具体工作指标包括:

  成立_____镇社会心理服务工作领导组,各村(社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

  广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辖区城镇、农村普通人群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

 晓率达到 70%和 60%。

  建成_____县_____镇社会心理咨询室,可提供方便、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各村(社区)依托村(社区)综治中心等场所,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村(社区)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成率达到 80%以上。

  _____中学、_____中心校、新仓学校、双枣小学等中小学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可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 85%以上,在册患者治疗率、精神分裂症治疗率达到 80%以上,面访率达到 85%以上,在册 0-2 级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门诊服药救助率达到 60%以上。力争至少 60%居家患者参与社区康复。_____中心卫生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对 50%以上居家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三、工作任务

  (一)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

  1.健全心理健康科普宣传网络。各村社区、有关单位要充分利用电子屏、条幅、广播等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理念。利用“健康_____”微信公众号开设《心理健康》知识专栏。不断宣传“健康心理,快乐人生”、“心身同健康”等健康理念和科普知识。(镇外宣办、卫健办)

  2.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六进”活动。心理健康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公共场所等。党政机关员工大于_____人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一年不少于 1 场,每场不少于 60 分钟。各中小学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按照国家规定纳入教学计划。各村(社区)开展心理健康宣传讲座每年不少于2场。在公交车站、医院候诊区、广场LED显示屏等公共场所设立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专栏。城镇、农村普通人群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 70%和60%。(镇卫健办、卫生院、中心校)

 (二)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1.搭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等要求,在镇、村两级综治中心或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规范设置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达 80%。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健康教育、答疑释惑、心理咨询等服务。(镇综治办)

  2.完善教育系统心理服务网络。_____中心校设立标准的心理辅导室,有条件的学校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心理咨询室

  和心理测量室、团体活动室、沙盘游戏室、绘画涂鸦室、音乐放松室、情绪宣泄室等专用辅导教室。镇辖区每所学校至少配备 1 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镇中心校)

  3.健全特殊人群心理服务网络。公安、司法、信访、民政、综治等部门要根据行业特点,在司法所、_____中心、信访接待场所、综治办等设立心理服务场所,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成立危机干预专家组,对系统内人员和工作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镇派出所、司法所、信访办、民政办、综治办)

  4.健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心理服务网络。鼓励规模较大、职工较多(≥_____人)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依托本单位党团、工会、人力资源部门、卫生室普遍设立心理辅导室,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团队;

  规模较小企业和单位可通过购买专业机构服务的形式,对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镇工会、卫健办)

  5.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通过平安医院创建、等级医院评审等,推动综合医院普遍开设精神(心理)科,对躯体疾病就诊患者提供心理健康评估,为有心理行为问题者提供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服务。镇卫生院探索结合家庭医

 生签约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镇卫生院)

  6.提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质量。综治、卫生健康、公安、民政、残联等单位要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应急处置、心理支持和疏导等服务,依法开展案(事)件处置,稳步提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质量,使在册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 85%以上,在册患者治疗率、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均达到 80%以上,面访率达到 85%以上,在册0-2 级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门诊服药救助率达 60%以上。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要建立由村(社区)“两委”成员、网格员、精防医生、民警、民政专干、助残员、志愿者等基层人员组成的个案管理团队,对患者实施个案管理。镇卫生院确定至少2人、村卫生室(站)确定1人,开展辖区精防工作并且每年接受相关知识培训。社区康复机构开展居家患者社区康复工作,使居家患者在社区参与康复率达到 60%以上。建立分级诊疗绿色通道,在社区康复期间病情复发的患者,可通过社区康复机构向精神专科医院快速转介。(镇综治办、卫健办、派出所、民政办、残联、卫生院、各村社区)

  (三)加强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1.发展心理服务社会工作专业队伍。对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培训,提高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按照《_____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

  业人员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其为社区居民有针对性地提供救助帮扶、心理疏导、精神慰藉、关系调适等服务,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提供心理支持、社会融入等服务。(镇民政办、财政所、卫健办)

  2.发展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镇卫生院要利用与县医院建立紧密型医

 共体这一有效渠道,加强对接,同时也要通过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临床心理知识培训,提高临床医师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早期识别能力。(镇卫生院)

  3.组建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队伍。利用现有的志愿者队伍,鼓励和引导医务人员、心理专业学生等加入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镇团委、卫健办)

  (四)加强各类人群心理健康服务

  1.强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心理健康服务。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举办职场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主题公益讲座,提升员工心理健康意识,掌握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通过员工心理测评、访谈等方式,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必要时联系专业医疗机构治疗。(镇外宣办、卫健办)

  2.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服务。辖区内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学前教育机构开

  展以学前儿童家长为主的育儿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中小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青春期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等相结合,全面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做到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要密切与村(社区)联动,及时了解遭受欺凌、校园_____、家庭_____、性侵犯以及沾染毒品等学生情况,并提供心理创伤干预。要创新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方式,可以通过“校社合作”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心理服务机构,为师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定期对教师开展心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心理疏导工作。(镇中心校)

  3.开展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利用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妇女之家、

 儿童之家、残疾人康复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为空巢、丧偶、失独、流动留守儿童、残疾人及其家属;孕产期和更年期妇女、流动留守妇女、遭受性侵及家庭_____等妇女;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全镇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覆盖率达 90%。(镇妇联、民政办、残联)

  4.开展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消除对特殊人群的歧视,帮助特殊人群融入社会。结合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流浪乞讨人员、公安监所被监管人员、_____、

  _____对象、刑满释放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自愿戒毒人员等特殊人群心理沟通机制,做好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同时结合深入推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未成年人保护工程,积极推动重点青少年群体和涉案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咨询评估、辅导矫正及关爱疏导工作,进一步关爱帮扶陷入困境和受害青少年抚平心理创伤、建立阳光心态、健康成长发展,并切实教育感化挽救罪错青少年,促进其改过自新、回归社会。制订个性化疏导方案,特殊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的覆盖率达到 80%以上。(镇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民政、信访办、团委)

  5.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心理健康服务。镇卫生院要对 50%以上居家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镇卫生院)

  6.强化医疗机构中的心理健康服务。镇卫生院要培育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充分发挥其在医患沟通、心理疏导、社会支持等方面优势,强化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镇卫生院要加强与县精神病医院合作,开展抑郁、焦虑等常见精神障碍

 和心理行为问题科普宣传,对辖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评估,推广老年痴呆防治等适宜技术。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孕前检查、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等工作中。(镇卫生院)

  7.开展突发事件危机干预服务。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队伍的专业化、系统化建设。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立即组织开展个体危机干预和群体危机管理,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及时处理急性应激反应,预防和减少极端行为发生。在事件善后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对高危人群持续开展心理援助服务。(镇相关部门、各村社区)

  (五)健全行业组织并加强管理

  综治、卫健、卫生院、民政、中心校等有关部门,要整合辖区社会心理服务资源,要求心理服务专业人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和伦理规范。加强心理健康数据安全的保护意识,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护机制,防范因违反伦理、安全意识不足等造成的信息泄露,保护个人隐私。对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进行考核评价,逐步将机构服务数量、质量等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镇综治办、卫健办、卫生院、民政办、中心校)

  四、组织实施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具体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19 年 8 月-9 月)组织发动阶段。主要工作任务是制定方案、组织动员和工程启动。下发《_____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组建_____镇社会心理服

  务体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要求。

  (二)第二阶段:(2019 年 10 月-2021 年 8 月)建设实施阶段。综治办牵头

 开展特殊人群排查摸底工作,完成重点对象社会心理预警监测,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信息库。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培训,组建好社会心理服务专业队伍、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完成乡镇、村(社区)二级心理服务平台建设。卫健办牵头运用各种平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广泛开展心理健康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工地、进家庭等六进活动。

  (三)第三阶段:(2021 年 9 月-2021 年 10 月)总结提升阶段。对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举措、创新做法、先进经验以及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规划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特殊对象心理服务信息采集、评估和分类干预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村、社区及各部门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平安_____、健康_____建设的重要内容,成立由镇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镇综治办、卫健办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_____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工作小组”,镇综治、卫健、卫生院、外宣、中心校、派出所、民政(残联)、司法、财政、信访、工会、妇联、团委等部门以及各村(社区)负责同志参与,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镇卫健办。

  (二)部门分工协作。镇综治办负责将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纳入平安建设考评内容,开展社会心理监测预警工作;

  负责建立镇心理服务站,督促村(社区)100%建立心理咨询服务室;

  镇卫健办负责组建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专项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责...

篇四: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3 篇

 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根据青浦区卫健委、青浦区政法委等十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青浦区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推进我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综治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格局,从源头上预防矛盾风险、培育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努力打造平安练塘、健康练塘。现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心理应激因素日益增多,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逐年增加,心理失衡多,一些人不良情绪潜滋暗长,以报复社会、制造影响等为目的的重特大案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冲击正常的社会心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按照工作要求,我镇将全面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疏导机制和干预机制建设,培育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建成与我镇社会发展和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新时期社会治理整体水平。

  二、工作任务

  将社会心理服务纳入练塘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按照“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原则,在全镇构建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组织完善、平台健全、人员齐备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网络。

  (一)推进心理咨询室建设

  坚持统筹推进,依托村(居)委综治中心等场所,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的心理咨询师,为村(居)委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村(居)为单位,心理咨询室建成率 2020 年底达 60%,2021 年底达 100%。同时,完善 4 家中小学

 和 1 家健康企业心理咨询室建设。

  (二)推进心理健康服务

  1、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在各村(居)委或卫生室等向市民提供心理健康科普宣传资料,利用各类宣传主题活动日,通过各种媒体和方式,在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中开展心理健康有关活动。普通人群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 65%以上。

  2、落实在册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 95%以上,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率达 85%以上,在册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率达 85%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评估及分级分类服务管理覆盖率 95%以上。进一步提升阳光心园康复服务,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社区参与康复率达 7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家属护理教育培训,对 70%以上的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三)加强社会心理服务队伍建设

  在区精神卫生中心的指导下,建立起家庭医生团队、卫生干部、综治队员、民警、助残员等人员组织的心理服务管理队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培训和指导等主题活动,为社区居民有针对性地提供救助帮扶、心理疏导、精神慰藉、关系调适等服务,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提供心理支持、社会融入等服务。

  (四)健全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

  加强综合管理,推进关爱帮扶举措,落实好疑似患者线索调查和摸排工作。充分调动各村(居)委疑似精神病人线索排查排摸小组的作用,充分发挥群防群治力量,开展动态排查,及时上报排查信息,对疑似患者协助做好到专业机构就诊工作,对确诊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时进行信息核查,及时纳入管理。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镇事业办。

  (二)加强宣传教育。利用新媒体推送心理科普信息,加强基层心理健康促进与服务力量,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均等化,营造社会氛围。

  (三)落实工作保障。参照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加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建设试点工作投入力度,将工作经费列入镇财政以及部门财政预算,从人、财、物上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四)完善奖补政策。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以奖代补监护责任,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水平。

  (五)强化督导考核。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把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列入综治平安考核的内容,采用评估、督导、考核、激励、惩戒等措施,对因工作不重视、落实不到位导致发生重特大案(事)件的,实行一票否决权制,并追究有关领导干部责任。

  本方案自下发之日起施行,由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对各村(居)、企事业单位落实本方案的情况开展月度督导评估考核和定期分析通报。通过建立定期通报形式,推广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典型案例。

  附件:练塘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人员名单

  附件

  练塘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人员名单

  按照《青浦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通知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成立由党政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名单如下:

  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社会事业办,办公室主任由肖菁同志兼任,副主任由叶洲兼任,蒋辉、崔金煌、陶婉婷、李顺辉为办公室成员。

  下设工作组,由蒋辉、崔金煌担任组长,俞春明、鲁晓丽、陆叶秀、徐梅芳为工作组成员。

  今后,上述成员如有变动,由该成员单位继任者自然替补。

 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精神,按照苏州市政府办公室下发的《苏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探索具

 有吴中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吴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依照《精神卫生法》《健康中国行动》和《“健康苏州 2030”规划纲要》等法规政策,坚持预防为主、突出重点、问题导向、注重实效、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强化党委政府领导和部门协作,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立健全心理服务网络,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强化危机干预规范管理,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提高获得感,提升幸福感。为苏州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吴中经验与吴中样本。

  二、工作目标

  到 2021 年底,建立健全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公平可及、科学完善、运行顺畅、规范高效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吴中、健康吴中建设、融入文明吴中实践。建立健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专业支撑、社会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坚持源头预防、动态管理与应急处置相结合,搭建“盖边沉底”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形成普遍服务为前端、监测预警为中端、精准干预为末端的“社会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健康细胞工程(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家庭等)、基层平安建设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内容,基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降低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极端案(事)件发生率。

  三、工作任务

  通过实施六大社会心理工程,落实十八个工作项目,开展全区域、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心理服务,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一)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工程

  1.建立心理健康知识传播机制。加强健康社会心态公益宣传,提高公众“健康自己,快乐人生”“心身同健康”等健康意识和科普知识,理性认识社会心理

 问题。建立吴中区心理健康专业团队,搭建专业机构与媒体的交流平台,协同开展各类健康科普活动,加强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指导。专业机构组织编制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知识和信息指南并向社会发布。(区委宣传部、区卫健委牵头,区教育局、区文体旅局配合)

  2.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普活动。依托“健康吴中联播平台”“吴老师心理咨询公众号”等心理健康科普平台,扩大心理知识宣传覆盖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公共场所的“六进”活动。依托“智慧有线”平台,推进社会心态公益宣传进村入户,借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有的视频端口,播放公益广告及心理健康知识。各村(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室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向群众提供心理健康科普宣传资料。各镇(街道)通过投放户外广告、宣传灯箱等形式开展社会宣传工作。到 2021 年,全区普通人群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至少达到 60%。(区委宣传部、区卫健委牵头,区教育局、区城管局、区总工会、区科协配合)

  3.提升居民心理健康自我管理能力。鼓励专业机构、学会、协会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活动。提高居民心理问题早期识别能力,提高群众心理健康意识,采取科学方法缓解压力,重视睡眠健康,培养科学运动的习惯。消除居民对精神心理问题误解和歧视,正确认识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关注家庭成员心理状况,出现心理行为问题要及时求助;关怀和理解精神疾病患者,减少歧视。到2021年,全区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至少提升到 20%。(区卫健委牵头,区科协、区妇联配合)

  (二)社区心理健康促进工程

  4.搭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依托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等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场所,规范设置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统一标识、统一流程,2021 年底三级建成率均达到 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儿童之家、残疾人康复中心、连心家园等机构应确定心理健康服务专(兼)职人员,通过招募志愿者等方式组成服务团队,提供多层次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并建立定期例会和培训制度。各部门打造心理服务品牌,提供社区弱势群体心理支持服务,为退伍军人、贫困、空巢、丧偶、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孕产期和遭受意外伤害妇女、流动儿童、孤儿、特殊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残疾人及其家属等提供

 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实施老年人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为失能、失智、高龄独居老年人提供日常关怀和心理支持服务。(区委政法委牵头,区卫健委、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吴中公安分局、度假区公安分局、区残联、区科协、区妇联、团区委配合)

  5.提供社区精神康复服务。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加强精卫机构对社区康复机构的指导。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加强人文关怀,促进社会融合,积极为有劳动能力患者提供就业引导,提升其适应环境、重返社会的能力。到 2021 年,实现 100%的镇(街道)开展社区康复服务,100%覆盖有社区康复需求的居家患者,至少有 50%居家患者及家属享受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心理疏导服务。鼓励团体、个人开办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以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形式纳入康复体系。(区民政局牵头,区卫健委、区残联配合)

  6.建立重点人群个案管理机制。畅通诉求渠道,摸排各类矛盾问题,对纠纷群体提供心理辅导,及时疏导化解矛盾;主动排查发现疑似心理行为问题人员,并引导其到专业机构就诊;完善社区矫正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和自愿戒毒人员个案管理工作,做好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到 2021 年,制订个性化疏导方案,特殊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覆盖率达到 60%。(区委政法委牵头,区司法局、区民政局、吴中公安分局、度假区公安分局、区卫健委、区科协、区妇联配合)

  (三)特殊人群心理健康管理工程

  7.开展高风险对象心理疏导服务。根据各部门工作特点,公安、司法行政、信访、残联、妇联等部门应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办公室、司法所、社区矫正场所、信访接待场所等设立心理服务场所,配备专业人员,成立危机干预专家组,面向工作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和转诊等服务。(吴中公安局、度假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区信访局牵头,区卫健委、区残联、区妇联配合)

  8.加强严重精神障碍综合管理。到 2021 年,各镇(街道)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

 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和疏导等工作,依法开展案(事)件处置,在册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 90%,在册患者治疗率与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均达到 80%。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责任奖励制度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责任补偿保险制度,合理补偿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造成的他人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建立由村(社区)“两委”成员、网格员、精防医生、民警、民政专干、助残员、志愿者等基层人员组成的个案管理团队,对病情不稳定患者及其家庭实施个案管理,开展精分患者应用长效针剂试点服务。100%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家属学校(课堂),开展患者家属护理知识培训和...

篇五: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20 年第 !! 期 ( 总第 868 期 )

 丈敖冬 ‘ 科新时代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鹿军 军( 山东交通学院 , 山东济南

 250357 )摘要 :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 认真领会我国社会主

 要矛盾的发展变化 , , 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一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 , , 二是

 有利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 , 三是有利于打造共同建设 、 、 共同治理 、 、 共同分享的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 , , 四是有利于顺利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 五是有利于提升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继续奋进 , 六是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心理

 上科学健康发展的轨道 。

 。关键词 :

 健康中国社会心理新时代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 :

 “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

 间的矛盾 &

 ” 明确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已经关

 注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 报告在谈到 “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

 生水平 ,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时进一步明确提出 ,“ 实施中国战略 ” , 强调 “ 人民

 民

 和国家强的要标 ” 。

 告在谈到 “

 治

 的社会治理格局 ” 时 , 更加明确指出 “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培育

 、 理平和 、

 的社会心 ” 叫

 “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

 设 ”

 出在党的大会报告中 &充分说明我们党和政府已经从健康中国的高度强调人民

 的要 &

 “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这,

 好的社会心 , 提高新时代社会治理水平 ,

 、 自立自强 、 理性平和 、 干事创业 、 积极的

 , 服务

 新时代社会保障 , 实

 改善民生的发展目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再次强调 : “ 健全社会

 心理服务体和

 , 善社会矛盾防调

 ” 叫

 , 我们高关注新时代

 进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

 设 。一 、 、 正确理解新时代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科学内涵

 谈到新时代 ,

 我国发展进

 中新的

 ,党和国家

 发展的

 提出来的 。

 我在一

 ,

 ,

 创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设更好 、 更强 & 新时代要我

 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实国家治理代 , 使体人民同富裕起 ,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 & 新时代的新目标

 就在决胜面成小社会的础

 设社会主义

 代强国 , 让社会主义国家更加强 、 民主 、 文明 、 和谐 、 美丽 & 走进新时代 , 我们踏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

 程 。

 使命依然在肩 , 我们更接近目标 , 更有信心 、 更有能力

 完成 一历史使命 &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 并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 , 肯能

 世界和平与发展 , 必将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社会心理是对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心理状态的总体

 概括 , 涉及整个社会及群体 , 反映整个社会的情绪调 , 显

 示出一定的价值取和社会识 & 社会由个人和群体组

 成的 & 社会心理学包括个人心理学和群体心理学 & 与之对

 应 , 社会心理服务体包括两大主要层面 :

 一

 微观层

 面 , 对应的

 人社会心理服务 , 另一个是宏观层面 , 对应

 的群体社会心理服务 。

 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主要是为

 了解决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心理问题 , 做好社会各阶层心

 理疏导工作 ,

 强 、

 、 理平和 、

 创业 、

 的良好社会心 & 协调组织党委 、

 、 社会等组织构 , 为个人和群体实施计划 、 针对的

 !

 活动 , 主要包括心理监测 、 心理引导 、 问题化解和危机应

 对等 & 十九大告明确创新社会治理成的社会治理格局

 包括社区治理 、 社会心理服务 、 社会治安防控 、 公共安全等

 四大体系 & 社会心理服务体

 中 , 充分说明社会心理服务体发挥的基础性作用在新时代社会治理中具有

 重要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既要顺利实现新

 时代的发展目标 , 又要效解决新时代发展进程中可能出

 的社会问题 。

 在新时代要进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建设 。二 、 、 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新时代 , 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指导 , 真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 , 着眼69

 -

 社会 学与 公共管理研究于加快健康中国建设 、 促进人民身心健康 , 立足于确保社

 会和谐 、 维护社会稳定 , 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

 充分认识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

 重要意义 #( 一 )

 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有利

 于形成良好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是和社会变迁和社会运行状况分不开的 , 主

 要表现为各类社会群体的情绪 、 情感 、 价值取向 、 社会认知

 及行为意向的总体状态 $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转

 型 , 人生活

 快 ,

 $ 绍发个体心理问题 。

 逐渐演变成社会问题 , 弓 I 社会心态

 的变化 。

 化

 问题 , 社会心态

 向

 好 ,

 促进人进 、 社会和谐 , 可以为社会

 理稳定

 运行奠定有的社会心理

 $

 进新时代 ,

 的时代

 人

 不

 美好的生活 $

 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各

 、单位 、 机构 、 团体 、

 , 把问题

 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可以迅速有效地防止不良社会心态的传播 , 引向上的社会心态逐渐成 , 促进社会稳定和各

 发展 。

 和

 人的

 生活 , 逐步展人

 、 立自强 、 理

 和的生活态度 $ 人民群众体会

 的

 感 、

 感 、

 感

 ,

 社会的认

 度,

 于社会心态

 向

 向

 的

 好状态 。( 二 )

 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有利

 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我国社会主要

 经转化为人民

 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

 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 明确了在

 新时代发展进程中 , 和国家把 “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 上升

 为奋斗目标 。

 “ 美好生活需要 ” 至少包括两

 面内容 : 一是

 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 , 二是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 。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社会价值观 、 社会

 感 、 社会心态 、 个体心理健康程度等 #近年社会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 既关注了社

 会心态 、 心理健康 、

 感 , 又关注了社会

 感 、 社会价值观 、 情绪应激反应

 一系列心理状态 。

 清楚认识

 不同人群

 在不同时间和地区的心理感受特点及相关心理状态的变化

 规律 。

 新时代进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适逢经济

 社会

 速发展 , 京津冀 、 三角 、 关中

 原 、 粤港澳大湾区

 诸多城市群建设日渐壮大 , 随之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提升 , 分

 委 、 政府 、 社会 、 公

 体

 元参与社会心理服务 , 可以帮助个体掌握心理学常识 , , 正确认识社会

 心理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 , 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

 保持社会关系和谐 , , 弓 I I

  家逐

 体验生活的快乐与

 # #

 增加民众的获得感和大家的主观幸福感 , 提高人们对美好

 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简而言之 , 进新时代 , 进一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建设 ,

 让我着眼于人民的心理需 , 通

 和

 i i个人 、 群体和社会的行为实践,真正让人民收获幸福感和满

 足感 ,

 美好的生活 。( 三 )

 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有利于

 打造共同建设 、 共同治理 、 共同分享的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 。习近总

 在

 中强调 , “ 打 造共建

 I共享的社会治理

 ” , 确

 “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培育自尊自信 、 理性平和 、 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 叫

 中

 届四中

 会又进一步提出 :

 “ 要坚持和完善共建

 的社会治理制度 #

 从 “

 建

 的社会治理格局 ” , 到 “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 , 标

 志着对创新社会治理的认识走向深入 # 我们需要在

 「 推进社会

 理的

 程中 ,

 立

 观 , 着眼

 社会 、 :治理 , 积极转变社会理理念 ,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 加强社

 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坚持创新

 的发展理 , 人民为中心 , 以民心为出发点 , 完善社会治理制度 , 组

 委 、 政府 、 社会 、 公

 、

 保

 元主体

 同参与 ,

 社会

 理

 现

 化 、

 化 、 社会化 、

 化 ,

 逐渐现

 元主体

 同参与社会公

 务 ,

 正

 现群商群

 治 、 共同决策 # 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社会心理服务需求 ,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正是科学运用社会心理学知

 识及发展变化规律 ,

 在社会

 理

 中

 心理学方和

 ,

 助

 新时代社会

 理

 稳健运行 ,化

 社会

 理

 题 ,

 促进新时代社会

 理重心向

 移 , 使政府治理 、 社会调控与居民自治实现良性互动 , 为打

 同建设 、

 同

 理 、

 同分

 的社会

 理

 提

 好社会心理基础 。( P )

 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有利

 于顺利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的

 :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 , 推进国家

 理体系和

 理

 现代化国家

 理现代化是适应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的

 ,

 坚持中国

 社会主义

 , 一是要

 现国家

 理体系现代化 ,

 二是要实现国家治理

 现代化 。

 社会治理在国家治理中有着不

 的重要

 # 作为社会

 理

 四

 体系之一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 在

 现国家

 理体系现代化和国

 家

 理

 现代化进程中是不

 的 #

 的

 届四中会通

 的 《

 定 》

 强调 :

 “ 健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制 ,

 完

 社会

 元

 处化机制 。新时代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社会心

 理健康服务 , 主要包括两类 :

 一是个人社会心理服务 , 二

 是群体社会心理服务 $

 在建设

 程中 ,

 委政府

 各

 、

 、

 、 体 、

 元主体同参与 ,

 运

 心理学知识

 社会情绪 ,

 各

 社会心理问题 ,

 培育

 、

 立

 强 、 理

 和 、、

 向

 的社会心态 $

 助于社会

 理中人的

 理

 和行为规

 , 保

 公

 政

 制定与

 $

 发展社- 70

 -

 2020 年第 !! 期(总第 868 期) 丈敖冬 ‘ 科EHaoKGaMa©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 有助于动员多元主体参与社会

 治理 , 有助于构建良好社会信任 、 培育良好社会心态 , 有助

 于降低社会风险 、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 进入新时代 , 进一步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有效推进实现社会治理现代

 化 % 既能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 又能推进实现国

 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 五 )

 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有利

 于提升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继续奋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我国社会正处于社

 会快速发展加速转型期 , 导致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 竞争

 压力加大 % 社会心理研究和社会

 体心理问题 , 同时特别注意由个体心理问题导致的社会问

 题 。

 走进新时代 ,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

 中 , 部门 、 单位 、 机构 、 体 、 基

 动 ,实基工作 , 建

 、 体 、单位 、 社

 基的社会心理服务

 , 建的社会心理服务

 , 开展

 位社会心理服务 , "穿

 人

 期

 ,

 节

 良

 的能力 , 增加社会和谐 。

 同时 , 减少社会

 , 增加人们的

 , 增进

 信任 , 和谐人际关系 %

 有效提高社会的

 力

 和

 心

 力

 ,

 有效

 新时代发展进程

 中

 能

 现的社会

 ,

 实现新时代的

 发展进 %( 六 )

 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有利

 于推动我国社会心理学走上科学健康发展的轨道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有

 的

 系

 ,

 主、

 导 、 化服务 、 危机

 系统 [ 3 I( 6 ) O 正是一服务体系 , 我们才能

 社会心理状况 , 提众心理

 水 , 保社会人

 系和谐 , 增加公众获得、 幸福 , 促进社会心态趋稳定 。

 新时代加强社会心理

 服务体系建设 , 力

 科研机构 、

 及

 位组织策划类理论研究活动 , 鼓励广研究工作参与社会心

 理学理论基础性研究 , 促进社会心理服务理论体系内容不

 断丰富和完善 。

 新时代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导众心理 、 化基矛盾 、 导良好社会心态的时 , 也将

 服务于我国心理健康研究 , 解决实践中的新情况新

 , 满足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新需 , 我国社会心理

 领域内的研究提供大量实际数据 , 推动社会心理学健康快

 速发展 。2018 年 “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

 启动 , 全国各地甄选部分试点地区展开试点工作 ( 2020 年 4

 月又加湖北省武汉市作试点地区 ) [ 4 ] , 着眼于推进

 中国 、

 中国建设 , 积极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 既坚突重点 、 预防主 , 又坚

 导向 、重实效 , 强化党委政府 、 部门 、 基层社区等多元主体共参

 与 , 建

 遍布基

 的社会心理服务

 , 加强职

 人群 、 儿童青少年 、 妇老幼残重点人群心理

 服务 , 总结归纳社会心理服务疏导操作规范 , 探

 机

 预管理,

 总结积实践

 , 推进

 国范围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总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进一步加强社会

 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着眼于建设

 中国 、

 中国 ,

 认识新时代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

 义 % 坚人

 中心 , 广

 人

 群众供

 面周到 、

 有效 、方便廉价的社会心理服务 , 实现

 打下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 ,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 1 ]

 习近平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 N ] . 人民日报 , 2017-10-28 ( 001 ) .[ 2 ]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

 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N ] .

 人民日报 , 2019-11-06 ( 001 ) .[ 3 ]

 本刊编辑部 . 《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方案 》 解读 [ J ] . 中国社会工作 , 2019 ( 01 ) .[ 4 ]

 国家卫生健康委 、 中央政法委 、 中宣部等 10 部门联

 合发布 《 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2020 年重

 点工作任务及增设试点的通知 》 ( 国卫办疾控函 〔 2020 〕 336 号 )

 http : //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

 -04/28/content_5507

 156.htm基金项目 :

 本文系 2019 年度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项目 " 新时代视域社会心理状况调查研究 "( JNSK19C69

 ) 阶

 段性成果 。71

篇六: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日期: 2020 08 05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AHSKQ2017D35 )。作者简介:方

 芳( 1980 ),女,安徽芜湖人,副教授。第 23 卷第 2 期2021 年

 4 月沈 阳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JournalofShenyangUniversity ( SocialScience )Vol.23 , No.2Apr.2021文章编号: 2095-5464 (2021 ) 02-0179-06基于居民需求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方

 芳,杨沛樱(安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摘

 要:调查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与需求程度;分析居民对心理健康的服务机构、服务人员、服务内容、服务形式等方面的具体需求状况。提出完善相关制度落实政府责任、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长效运行机制、构建专业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力资源体系、丰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内容与形式、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心理服务体系等发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可行性对策。关

 键

 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居民;服务体系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志码: A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basedonResidents’NeedsFANGFang , YANGPeiying( SchoolofMarxism , 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 , Hefei230036 , China )Abstract : Thispaperinvestigatestheresidents’recognitionanddemandsofmentalhealthservicesanditanalyzestheirspecificneedsforserviceinstitutions , personnel , contentandforms.Itputsforwardfeasiblecountermeasuresforthedevelopmentofcommunitymentalhealthservices : perfectingrelevantsystemstoimplementgovernmentresponsibilities ,establishinglong-term operating mechanisms , building a professionalhuman resourcesystem , enrichingcontentandforms , establishingasoundemergencypsychologicalservicesystemforpublicemergencies.Keywords : community ; mentalhealthservice ; mentalhealthservicedemand ; residents ;servicesystem近年来,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愈发不容忽视。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心理问题不仅是一个个人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因此,关注民众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尤为重要,刻不容缓。而社区作为社会成员日常生活的家园与人际交往的场所,应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其服务体系,成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是指在社区工作中,由专业的机构或工作人员,运用科学的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与方法,给社区成员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教育、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矫治心理健康疾病等内容,旨在提高社区居民心理素质,达到保持社区居民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1 ] 。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可以使社区居民学会自我调节,减轻各种压力带给自身的负面影响,遏止心理疾病的发生。从长远来看,构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有利于社区居民调整身心状态,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加社区居民幸福感;有助于协调社区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共建人文社区,对维护。

 。. .。

 。

 社会和谐稳定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研究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 [2 ] 。通过调查结果了解居民实际需求,并作出有针对性的改变,探索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一、 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主要采用网络问卷,问卷参考其他研究者的相关研究设计 [3 ] 。首先是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成员等一些基本信息;其次从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需求程度、服务机构需求、服务人员需求、服务内容需求、服务形式需求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其中对服务机构、人员、内容、形式等需求的相关问题设置了多项选择;问卷还调查了影响居民选择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因素。依据多阶段、分层的抽样法随机抽取浙江省多个社区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共回收有效问卷 300 份,其中男性有 136 人,占总人数的 45.33% ,女性 164人,占总人数的 54.67%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社区的居民心理健康呈现 7 种情形。1. 居民了解心理健康知识途径多,对心理健康服务内容了解少从调查结果来看,居民从多个渠道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在互联网崛起的信息时代,网络与新媒体成为居民学习了解新知识的重要途径,网络查询成为 70% 的社区居民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之一;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分别为 64.67% 、43% ;有 40% 的居民听专家讲座获取信息;有约三分之一的居民通过社区科普宣传获取;还有的是通过亲朋好友间交流讨论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由此可见,居民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丰富多样,心理健康知识正慢慢地渗透进居民的日常生活。在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了解程度方面,仅有13% 的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非常了解;有 78% 的居民对其略有了解,但只知道有心理健康服务却不知道其具体内容、形式和意义等;还有 9% 的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毫无了解,甚至有的居民还没有听说过。可以看出,国内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完善,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缺乏认识,实际体验更是不足。2. 居民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观需求程度较高,但实际接受程度不高调查结果显示,有 49.33% 的居民认为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是非常有必要的,42.67% 的居民认为可能有必要开展该项服务,7.67% 的居民则认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可有可无。在所有调查对象中,仅有 1 位居民觉得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存在毫无必要。总体上看,大多数居民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呈现认同接纳的态度,认为在社区开展该服务是有必要的。在“如果所在社区可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是否会选择接受帮助”的调查中,有 46.67%的居民选择愿意,49.67% 的居民选择看实际情况而定,两者人数接近,另有 3.67% 的居民不愿意接受社区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结合居民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接纳态度来分析,尽管居民在思想上认可该项服务的必要性,但在现实情况下,选择接受服务时仍然较为保守,表现为并不能主动并果断地接受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而是持“看实际情况而定”的观望态度。3. 居民愿意求助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是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在对服务机构的需求上,居民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需求比例高达 61% ;有 50% 的居民选择了私立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选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和综合性医院的人数均接近一半,分别是47.33% 和 46% ;有 35% 的居民 选 择 精 神 专 科医院。分析发现,各年龄段的居民对社区均较为认可,愿意接受社区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此外,25岁及以下的青年群体倾向于选择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这与该年龄段的居民多为在校学生、接受校方心理健康服务途径方便快捷有关;而年纪稍长的居民则比较愿意接受私立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与综合性医院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参与调查的居民总体上对精神专科医院的需求较低,原因是现有精神专科医院数量较少、去访不方便,还有人们对精神专科医院存在偏见或恐惧心理,心理上不愿意接受此类医院。4. 居民最认可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研究发现,居民愿意接受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中占比最高的是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有 76.67% 的居民选择了该项,可见居民更愿意相信专业人士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能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是第 2 位的选择,有 52% 的居民选择此项。选择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和综合性医院医 生 的 位 居 第 3 位,分 别 占 比 36.67% 和36.33% 。有 24.67% 的居民选择亲朋好友来帮助自己,还有 19.67% 的居民更愿意自己解决心0 8 1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3 卷。

 。. .。

 。

 理健康问题。因此,提升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服务态度,让居民更愿意相信且接受专业人员的服务需要作出更大努力。5. 居民最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是人际关系居民最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中,排在第1 位的是人际关系,约 67.67% 的居民选择了该项内容。随后依次是家庭关系,占比 49% ;自身性格与情绪管理,占比 45% ;职业发展问题,占比42.67% ;学业问题,占比 31.67% ;婚姻恋 爱问题,占比 25.67% 。还有少数居民提出想要改善失眠、解决沉迷网络等方面的问题。从总体上看,男、女两性在对各项服务内容的需求上差别并不太大,在关注职业发展和婚姻恋爱问题上女性比男性略多。人际关系是各年龄段居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对其他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内容需求有一些差异。

 25 岁及以下的青年群体更关注性格与情绪管理方面的个人自身问题,且多于中老年群体;中青年群体均对家庭关系和职业发展有较多关注;而年龄更大的居民则考虑家庭关系问题的较多。可见,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内容的需求各有所侧重。6. 居民最愿接受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是一对一面谈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在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形式的需求上,所占比例最高的是与社区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一对一面谈,有 55% 的居民认为面谈是最佳服务形式。一对一面谈可以使双方交流更加轻松,提高了表达内容的准确性与沟通效率。同时,面 谈 具 有 私 密 性,很 好 地 保 护 了 居 民 的隐私。有 48.67% 的居民希望开设网上心理健康服务平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人更愿意在网上获取信息,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咨询,可以使心理健康服务变得方便快捷,居民可以足不出户就获得帮助。选择 社 区 科 普 宣 传 的 居 民 比 例 达 到 了47.33% 。近一半居民认为科普宣传能够在社区内广泛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可以有效地提高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使居民学会主动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并在产生心理健康疾病时能够主动地去解决问题。有 45% 的居民倾向于参与社区组织的心理互助小组,与其他居民互相帮助。有 39% 的居民更愿意定期参加心理专家的讲座,更加深入地学习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表示愿意接受电话咨询的居民数较少,只有 15.67% 。7. 服务费用是影响居民选择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因素调查居民选择心理健康服务的影响因素,可以较为明晰地得知居民在选择心理健康服务时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根据调查结果,居民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心理健康服务的咨询费用,有 56.67% 的居民对此表示关注。当前国内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数量较少,心理健康服务也未大范围普及,因此服务费用相当高;几百元一小时是市场均价,这对多数居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让人难以接受。因此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必须考虑到服务费用问题。服务收费与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专业性密切相关。关于服务人员的专业性,50.67% 的居民认为社区心理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非常重要。有49.67% 的居民表示会根据自身压力状况选择是否接受心理健康服务,压力较小时可通过自我调节来缓解压力;当感到心理压力较大、自己难以自我解决时,则会选择接受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信任感、服务场所的设施条件、周围的人对心理健康服务的看法等也会影响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接受与选择。从性别角度来看,女性比男性会更多地考虑咨询费用这一因素,在考虑自身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信任感方面男性略高于女性。二、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对策1. 完善相关制度,落实政府责任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政府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6 年底,国家 22 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建设,提高人民大众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诱因也随之增加,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越来越被社区居民所需要。因此,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必须加以制订补充与完善,以适应新的实际情况,更好地保障居民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同时,社区心理健康机构的建设与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政府的支持。(1 )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发挥建设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推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建设。我国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统筹规划,联合卫生、医疗、民政等多个部门,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整合1 8 1第 2 期

 方

 芳等:基于居民需求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

 。. .。

 。

 各类资源,构建有机联合、协同工作的高效机制,促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质量的提高 [4 ] 。政府还应加强与社会组织的交流合作,让社会力量注入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2 )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资金投入。资金是当前影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开展的重要因素,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缺乏建设资金,价格较高的心理服务费用对于社区居民也是沉重的负担。政府必须明确资金投入,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经济上的保障。

 ① 政府要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合适的场所。设置服务需要的心理咨询室与情绪宣泄室等专门的房间,展示心理服务机构专业、可靠的良好形象,以提升居民信任感。

 ② 政府要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配备专业的设施,配置心理测评量表、测试模型...

篇七: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百+讲堂”活动实施方案

 为积极贯彻落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共**市委政法委等10 部门联合印发的《**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卫发〔2019〕63 号)、《**市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妇发〔2017〕30 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市家庭教育工作,落实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特制定本方案。

 一、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探索建立本地化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助力全民心理健康成长。

 二、工作目标 (一)支持广大社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三社联动”本地化服务路径。

 (二)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家庭教育知识普及宣传,线上线下推出家庭教育专题课程,开发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培训课程和大纲,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建设,搭建覆盖城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家庭教育信息共享服务网络。

 (三)初步孵化一支“课题内容生动接地气,授课技巧精湛有人气”,授课老师专业能力强、政治过硬的讲师团队,不定期为有需要的社区、单位进行授课。

 (四)搭建一个人民群众可以依靠、值得信赖、切实解决人民需求的服务平台。

 (五)通过线上系列讲堂和有针对性的线下社区讲座,有效提升社会心理服务知晓率,实现社会心理服务知识普及和家庭教育知识普及工作“本系统内部全覆盖,各行业有针对性覆盖,人民群众广泛知晓”,线上课程单个视频播放量不低于辖区内常住人口总数的 1%,全系列所有视频播放量不低于辖区内常住人口总数的 70%,争取实现全覆盖。

 (六)充分发挥**市志愿服务 U 站、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工作站、“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家长学校等基层网络站点的作用,结合服务区域内人群类型特点,做好宣传引导,做好与本次活动的联动,根据需求开展个性化服务。

 三、职责分工 (一)市民政局、市妇联

 共同负责此次活动的统筹协调;督促各县(市、区)民政局、妇联、有关单位及站点落实工作;组织实施“优秀志愿者讲师”、“志愿者讲师之星”的推选等方面工作;市妇联负责对接相关单位,为本次活动相关课程视频的录制提及活动相关宣传供技术支持。

 (二)**市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主要负责落实市民政局相关工作安排部署,具体实施活动开展过程中与市民政局相关的内容。

 (三)**人人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主要负责此次活动志愿者讲师团的队伍组建、成员选拔;搭建线上社会心理服务平台;课程计划的拟定;组织讲师进行课程录制。

 四、具体内容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百+讲堂”活动形式以线上视频授课为主,课程类型主要分为社会心理服务建设类、家庭教育建设类、其他类三个大类,具体内容如下:

 (一)社会心理服务建设类

 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基础、人际交往、压力调整、等几方面内容。

 (二)家庭教育建设类

 主要包括婚姻家庭、家风家教、女性心理健康、儿童心理健康等几方面内容。

 (三)其他类

  主要包括老年心理健康、职场心理健康、残疾人心理健康、特殊人群心理健康、安全健康教育等几方面内容。

 五、活动安排

 活动周期为 2020 年 7 月底至 12 月底,具体安排如下:

 (一)活动筹备阶段(2020 年 7 月底至 8 月下旬)

 此阶段主要工作任务为:

 1、完成活动所需课题的征集、课程计划编写及授课团队的组建。

 2、活动预热宣传工作正式启动。

 3、完成第一批课程录制工作。

 (二)活动开展阶段(2020 年 8 月底至 11 月底)

 此阶段主要工作任务为:

  1、第一批课程正式上线。

 2、全部课程陆续上线。

  3、线下讲座进社区。

  4、进行活动中期小结,对活动剩余部分的开展形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5、宣传工作持续推进。

 (三)活动总结阶段(2020 年 12 月)

  此阶段主要工作任务为:

  1、对活动开展过程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进行总结,形成经验做法。

 2、对总结形成的经验做法进行集中宣传。

  3、开展“优秀志愿者讲师”、“志愿者讲师之星”推选活动。

  4、召开活动总结会。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协作 各县(市、区)民政局、妇联,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活动,将其作为今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家庭教育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工作看待,要认真做好“优秀志愿者讲师”、“志愿者讲师之星”的推荐工作。在课题需求收集、线下讲座开展等方面要增强沟通、加强协作,确保活动落到实处,起到效果。

 六城区民政局要积极组织辖区内社区开展线下讲座,线下讲座开讲场次不得少于 10 场,三县一市民政局根据实际需求组织开展线下讲座,对群众反映好、实际需求大的社区,可由县(市、区)民政或社区与讲师队伍负责组织进行对接增加场次并提供必要的场地及经费保障。

 (二)完善机制,严格管理

 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运用“双工联动”、“三社联动”等工作机制,加强讲师、社区、社会组织间联系,确保授课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实用性。在授课团队组建过程中要严格把关,重点选拔专业能力强、思想政治过硬的候选人,同时,要注重讲师专业方向的多样性,确保团队综合服务能力。

  (三)形成经验,广泛宣传 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做好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的挖掘工作,及时总结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要做好此次活动的宣传工作,积极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扩散,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能够得到帮助。

篇八: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治理之需

 【本期主题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编者按

  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折射。良好的社会心态是社会发展稳定的前提,是社会治理及其创新得以有效进行的社会心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就把社会心态培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作出 了通过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社会心态培育的战略决策。如何把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要义,如何实现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和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如何认识政府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职责等,是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无法回避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期刊发的 3 3 篇文章,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高度,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亦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部分,提出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心理疏导和矫治”。社会治理之所以需要加强和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由社会治理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所决定的;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需要准确把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要义。

 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解决社会治理难题

  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重视心理学方法和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运用,有助于解决社会治理中客观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实现社会的良好治理即善治,进而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会治理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人的问题,而心理的问题是人的问题的重要方面。社会治理是由作为治理主体的人及其组织实现的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其在本质上是多元主体的群体决策过程。可见,社会治理的主体、客体和过程都涉及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科学,社会治理各个层面都内生出大量心理方面的问题和心理学问题。例如,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问题、公民的社会参与问题、社会心态问题、群体决策的优化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恰恰构成了社会心理服务的内容。因此,社会治理离不开心理学的支撑,离不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制度”与“人”的关系。制度的设计和运转须以人们的心理为根基。一项制度若在大多数人看来具有正义性与合

 法性,则更容易得到支持和遵从;如若违背基本的人性和大多数人的心理需求,则很难落地并维系社会和谐。

  现代社会治理是硬治理和软治理的结合。硬治理主要依赖行政、司法、制度建设等方式自上而下开展;软治理则主要借助意识形态引导、民主协商、文化濡染、制度规训、道德教化、社会认同等软性方式开展。遵循并运用心理规律,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开展社会治理,是软治理的重要方式,其有助于通过“由心而治”,实现治理效果的“入脑入心”,在赢得人们的理解与支持的同时,降低治理成本,更好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把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

  尊重人性和心理规律。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笼统地说,心理学研究的是人性问题——无论是先天的本性,还是后天的习性。如前所述,社会治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张的首要含义是,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我们要尊重人,尊重人性,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试以创新的动机问题举例说明。学习和工作的动机可以区分为内生动机和外生动机,内生动机生发于对任务本身的兴趣、热爱、好奇心、挑战精神,外生动机则源自对任务结果的追求,如追求奖励与回报,试图赢得认可与名声。一项以学生为实验对象的研究发现,在内生动机上学业优秀的学生显著强于普通学生,但外生动机上两类学生则没有差异;而且,这两类学生在数学任务上的理解水平都与内生动机有正向关系,而与外生动机无关。实际上,心理学家一再证明,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科学家,真正激励其持续钻研和探索的力量是内生动机,而非外生动机,滥用物质奖励往往会削弱这种宝贵的内生动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必须尊重人性和普遍的心理行为规律,不可背道而驰,这也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由心而治”必须遵循的前提条件。

  理解心理规律。人有自由意志,加之个体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的复杂性,我们很难准确预测某个人特定的心理行为特点,但在统计意义上,依然可以确定一般性的心理行为规律。心理学以及更广泛的行为科学,就是在通过实验和调查等手段研究人类的心理行为规律。虽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社会管理者都亲自做研究,但至少要通过学习和个人体悟,尽量去了解、理解人们的心理行为规律。例如,放学后家长迟迟不来接孩子,是令学校管理者头疼的事情。心理学家格尼茨和拉切奇尼曾于 2000 年在以色列的日托中心做了一项实验,对那些接孩子时迟到的家长进行罚款,结果发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罚款不仅没有减少本欲抑制的迟到行为,反而使之增加了。迟到的家长本会心怀内疚,但罚款却无异于给其错误行为定价;而一种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一旦有了价码,就成了可以交易的商品,因为可以拿钱来买,家长心中的那点内疚、自律就荡然无存了。在社会生活中,滥用市场逻辑,经常会带来糟糕的后果。如果社会管理者能够多了解一些心理行为规律,就能更好地反思要制定的社会治理政策和措施。

 依循心理规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依照心理规律开展社会治理,注重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下面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在肯尼亚,许多家庭表示因为缺乏现金而无法投资购买卫生防疫用品(如杀虫剂、蚊帐),然而仅仅发放现金似乎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学者杜帕斯和罗宾逊 2013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只要给人们提供一个可上锁的金属盒、一把挂锁和一个标明需购买的卫生防疫用品名称的账本,人们对这类商品的投资就会提高 66%至 75%,这一研究有效推进了当地的卫生防疫工作。这一做法背后的原理是“心理账户”——人们往往在心里把不同来源的资金放在不同的账户上,分别用于不同类型的消费。金属盒、锁和带标签的账本,实际上利用了“心理账户”这种自动思维方式,让人把钱放在专门用于购买卫生防疫用品的心理账户上,而不是混入一般的日常生活开支中随意花掉。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精准扶贫,也体现了对心理规律的依循。精准扶贫强调做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其中,资金使用精准有助于保证农民切实把扶贫资金使用在购买种子、种苗上,而不是用于其他消费,进而提升脱贫效果。

  开展心理建设。人们的心理行为特点未必都符合社会要求和价值追求,因此需要调适、干预、促进、改善。简言之,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开展国民心理建设。心理建设的内容既可以是面向个体心理的,如开发智力、促进心理健康、提升幸福感,也可以是面向整体社会心态的,如提高社会信任、树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减少社会戾气。例如,失信行为不仅会导致社会信任水平下滑,还会危害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如果能够建立起严密的征信体系以及公正的社会规范,健全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社会信任水平就会得以提升。面向特定主体和人群的各类心理建设,都要优先考虑制度设计问题,然后再考虑直接面向个体的心理干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良好的国民心理素质,离不开良好的社会心态,开展心理建设是一项为民族复兴而凝心聚力的系统工程。

  总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能简单理解为心理咨询室和精神科门诊的微观技术性工作,不能采用简单的“治病救人”逻辑,而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善治谋篇布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要在制度和人的层面开展心理建设,尊重、理解并依循心理行为规律开展社会治理,实现“由心而治”。

 (作者:辛自强,系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院长、教授)

篇九: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总体部署,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等部委工作要求,加快推进我市建设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各项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围绕文明、健康、平安的总体战略布局,着力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平台、机制、队伍、能力、重心和综合治理等方面建设,到 2021 年底,初步建成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社会治理主体心理疏导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全人群心理健康意识普遍提高,市民文明素养跃上新台阶,重点(特殊)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有效干预,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案(事)件呈明显下降趋势。

 (二)具体指标 1.全面建设街道(乡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普遍设立社区(村)社会工作服务站(心理咨询室),2020 年底之前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心理咨询室)建成率达到 50%以上,2021 年底之前达到 80%以上。城市、农村人群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

 50%以上。

 2.市属高等院校普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按照师生比不少于 1:4000 的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中小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兼)职教师,2020 年底之前配备率达到 70%以上,2021 年底之前达到 90%以上。

 3.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者以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单位职工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2020 年底之前配备率达到 50%以上,2021 年底之前达到 80%以上。

 4.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开设心理门诊实现 100%全覆盖;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心理门诊,2020 年底之前开设率达到 20%以上,2021 年底之前达到 40%以上。

 5.依托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社区干部学院建设市党政干部、社区(村)干部心智拓展实训室和心理健康研究中心。

 6.起引领作用的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和社会化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发展培养 5000 名掌握基本心理咨询技能的社会工作者(师)队伍。

 二、主要任务 (一)健全线上线下社会心理服务平台 1.组建四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立市、区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街道(乡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区(村)社会工作

 服务站(心理咨询室)的四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完成规范化建设任务。充分发挥街道(乡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区(村)社会工作服务站、综治中心、职工之家、老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青年之家、儿童之家、残疾人康复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作用,为职工、老人、妇女、青年、儿童、残疾人等重点(特殊)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各区人民政府〈含开发区、风景区管委会,下同〉)

 2.完善教育系统心理服务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德育工作计划,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面向师生开展心理筛查、辅导与咨询,为遭受欺凌、校园暴力的学生提供心理创伤干预。市属高校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配备专职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支持在汉高校联合相关医疗机构建立校内精神(心理)科门诊。中小学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示范学校和合格学校,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机构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各区人民政府)

 3.建立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心理服务平台。公安等重点行业部门,要根据行业特点和工作实际设立心理服务场所,配备专(兼)职人员,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和危机干预等服务,每年至少为职工

 及其服务对象举办 1 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根据需求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其他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者购买服务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职场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社区干部学院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培训内容。(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信访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总工会、市残联,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各区人民政府)

 4.规范发展线上心理援助服务平台。通过网站、APP、公众号等建立提供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平台。招募一批心理咨询专业人才,充实我市心理援助公益热线工作力量,常态化开展 7×24小时服务,每年开展不少于 4 次系统性培训。建设市、区、街道(乡镇)三级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服务站)相互对接的远程心理会诊机制,试点推动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基层心理咨询室加入远程会诊体系。(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各区人民政府)

 (二)建立社会心理服务长效机制 1.建立社会心态监测预警机制。按照智慧城市顶层规划,依托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立大数据信息库,增加心理体检、心理课程、在线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模块,实现心理预警功能。定期组织有关医疗机构、心理服务行业协会、各部门服务热线等对市民心态开展分析研判;发挥市、区综治信息系统平台作用,定期对特殊人群重点人员开展风险评估。

 (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

 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团市委,各区人民政府)

 2.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组建市心理危机干预专家队伍,建立卫生健康等重点行业部门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队伍,每年至少开展 2 次培训和演练,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后心理应激障碍。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吸毒戒毒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刑满释放人员和问题青少年等特殊人群中的高风险对象持续开展心理援助服务,预防和减少极端行为发生。(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应急管理局,团市委)

 3.建立心理服务行业监管机制。成立市社会心理服务行业组织,有序规范行业从业行为、人员管理、收费标准、信息保护、督导考评、检查申诉等具体内容,促进行业组织规范发展,提升行业组织服务水平。(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

 (三)培育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 1.培养职业化队伍。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引进力度,着力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增加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从业人员数量,建立专业化督导机制。继续实施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等,提升精神科医师数量和服务水平。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设置医务

 社工部,通过招聘或者购买服务等形式,培育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区人民政府)

 2.发展专业化队伍。委托在汉高校为公安、司法、教育、民政、妇联、残联等部门订制化培养一批心理服务专业人才,壮大专业化队伍。组建市级社会心理服务专家组,为试点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质量控制。鼓励引进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高端人才,并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政策规定,在职称、薪酬待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建立完善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办法,体现公立医疗机构心理治疗师的技术劳务价值。(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3.培育社会化队伍。依托市精神卫生中心(市心理医院)、心理行业协会等,分级分类对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开展培训,遴选培训考核合格人员进入市级人才信息库。广泛招募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加大志愿者培训力度,健全奖励激励机制,规范管理志愿队伍。(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团市委)

 (四)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能力 1.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加强综合性医疗机构与精神卫生专科的合作,构建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的心理联络会诊机制。妇幼保健机构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孕前检查、孕产期保

 健、儿童保健等工作中,加强对孕产妇、哺乳期妇女抑郁症知识的普及和筛查。加强非精神科临床医师心理健康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早期识别能力。支持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发展在线问诊、互联网医院,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安全适宜的医疗服务。(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2.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和特殊场所心理服务能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与精神卫生机构的合作,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科普宣传,对辖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评估等。切实做好特殊场所被监管人员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各区人民政府)

 3.增强广大市民的心理健康意识。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平台建设,在地铁等公共场所设立心理健康公益广告,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广泛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和最大受益人”“心身同健康”等健康意识和健康理念。(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各区人民政府)

 (五)加强重点(特殊)人群心理援助服务 1.构建重点人群心理援助体系。建立市、区、街道(乡镇)上下联动的三级心理援助服务体系,市级成立心理援助技术指导专班,各区设置区级心理援助服务专员,街道(乡镇)设置心理援助服务心理专干,统筹指导同级卫生健康、民政、教育等部门

 开展心理疏导社会工作服务,构建心理需求人群筛查发现、心理支持、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闭环式心理援助的服务机制。(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各区人民政府)

 2.开展重点人群日常评估及干预。对新冠肺炎病亡者家属、康复患者及其家庭、医疗卫生机构一线医务人员等重点群体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评估,逐一形成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档案;引导有需要的重点人群,通过心理援助平台获取心理测评、心理咨询等自助式专业服务。对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个体,及时转介至医疗机构接受专业援助服务。(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各区人民政府)

 3.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在街道(乡镇)一级成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加大病情不稳定患者的个案管理力度,建立社区康复机构与精神卫生机构快速转介工作机制,确保居家患者社区康复参与率达到 6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居家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率达到 50%以上。(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残联,各区人民政府)

 三、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20 年 7 月底之前)。制订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区、各相关部门职责分工,适时召开启动会议,积极推动开展培训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0 年 8 月—2021 年 9 月)。各区、各相关部门采取以点带面、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方法,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三)评估验收阶段(2021 年 10 月—2021 年 12 月)。对照标准认真开展自查整改工作,及时提交验收申请,做好相关现场和资料准备工作,接受国家、省级评估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成立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具体名单附后),负责统筹协调、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各区也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研究制订具体工作措施,统筹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二)落实经费保障。加大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投入力度,所需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切实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开拓公益性服务的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

 (三)强化督导评估。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纳入平安、健康、文明城市建设的考评内容,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并细化分解到各区、各相关部门。建立工作信息报送机制和工作评估机制,市领导小组对各区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联合调研评估,及时了解各区、各相关部门工作进展情况,推进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篇十: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为贯彻落实河北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中共河北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加强乡镇和街道审批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和我县深化乡镇和街道改革工作的部署,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梳理赋权事项清单。按照县乡镇和街道改革工作要求,我局承担乡镇和街道审批服务事项清单和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梳理工作,按照“依法下放、宜放则放”的原则,在参照全省赋权指导目录清单的基础上,通过对县各相关部门几轮征求意见和县里召开调度会,形成了我县乡镇和街道审批服务事项清单和基本公共服务事项两个送审清单。两个清单事项总数 112 项,其中审批服务事项清单 78 项,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清单 36 项。

  二是组织赋权事项培训。依照《平山县深化乡镇和街道改革工作方案》的要求,我局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针对 112项拟赋权乡镇事项清单编制培训资料。以事项实施清单为基础,完善事项法定依据、办理时限、提交材料等要素,将事项办理所需申请表格等文书规范纳入培训资料中。目前各部门培训资料已编制完成,并向县直各有关部门发文,确定赋

 权乡镇事项指导人员等事宜,制定培训计划。

  三是推进基层行政服务机构平台全覆盖。按照省、市规范便民服务中心的要求,政务服务便民利企提升工程(规范便民服务中心)列入我县 2020 年民心工程。我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同时出台了我县《政务服务便民利企提升工作方案(规范便民服务中心)》,并印发给各乡镇、街道、开发区。目前,共有 26 个乡镇,1 个城区街道办事处,1 个开发区,全部建有便民服务中心,并统一命名为“XX 乡(镇、街道)行政综合服务中心”。我县共有 321 个行政村(社区),全部设立综合服务站,名称统一为“XX 村(社区)综合服务站”。

  四是强化场所建设,统一规范外观标识。按照《政务服务便民利企提升工作方案(规范便民服务中心)》的要求,在乡镇和街道设置的乡镇综合服务中心,面积不少于 50 平方米,在村(社区)设置综合服务站,面积不少于 20 平方米。经向各乡镇统计,场所建设均已符合条件。目前各乡镇按照方案中的要求制作牌匾和标识。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丰富服务内容,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依据确定后的我县《乡镇和街道审批服务事项指导清单》、《乡镇和街道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指导清单》,我局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做好向乡镇和街道确权赋权工作,待乡镇机构改革完成,人员配备到齐后,组织有关部门对乡镇相关工作人员做

 好赋权事项培训及交接工作。乡镇和街道实施的审批服务事项,要统一启用审批服务专用章,代替原乡镇和街道及相关主管部门的业务专业章,新印章具备全省通用效力,要加强对审批服务专用章的管理,严格规范使用程序。

  二是推进便民服务平台建设,“一网通办”。各乡镇和街道行政综合服务中心要依托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更多审批服务事项和基本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实行线上受理审查、审批办结、现场出证,实现“应上尽上,一网通办”,提高服务效能,降低办事成本,让数据多跑腿,百姓少跑路。提供免费邮寄服务,根据自愿原则,已审核批准的证照、批文等资料免费邮寄,实现“不见面审批”。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乡镇、开发区和街道要选派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作风纪律好、服务态度优的业务骨干到行政综合服务中心工作,工作人员要相对固定。进驻乡镇和街道的县级部门人员,要接受行政综合服务中心的统一管理。综合服务站要由村“两委”干部、大学生村官坐班值守,不得空岗缺人。乡镇党委、开发区党委和街道党工委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增强为民、便民、利民意识,掌握服务内容、办事程序、工作要求,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

  五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做好政务信息公开。乡镇、开发区和街道行政综合服务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站要建立

 首问负责、限时办结、一次性告知、AB 岗值守、行为规范、投诉举报、责任追究等制度,并要上墙公示。建立健全乡镇和街道行政综合服务中心运行考核机制和窗口人员奖惩激励机制。同时要设立政务公开专区,要通过线上线下全面准确公开办理事项、办理条件、办理流程、办理时限、收费标准及依据、监督电话和网上可办程度等信息。要在显著位置设置工作人员去向公示牌,内容包括部门名称、工作人员姓名和照片、是否在岗及联系电话等。

  三、存在的几点问题及建议

  一是事项办理专网系统使用权限问题。目前有部分事项专网系统使用层级到县本级,各乡镇和街道没有使用权限。建议省市赋权专网系统使用层级,能满足乡镇和街道事项办理需要。

  二是涉及行政许可事项直接赋权下放法无授权问题。目前我国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对行政许可实施主体设定上基本都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直接赋权乡镇存在法律障碍。建议部分行政许可事项先行采取委托乡镇和街道办理,县相关部门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国家、省级层面要通过人代会来修订法律、行政法规设定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从法律角度授权乡镇和街道行使权力。

  三是事项办理能力承接问题。有部分行政许可事项办理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目前乡镇和街道办理还不具备条件,

 在承接能力上存在不足。建议遵循成熟一批赋权一批的原则,随着乡镇和街道机构改革深入,待乡镇和街道工作逐步捋顺、工作人员办理能力提高具备承接能力后再逐步赋权下放。

  四是乡镇行政综合服务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站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资金紧张问题。乡镇行政综合服务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站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需要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来满足工作需求,资金缺口较大,建议从省、市层面为基层预算列支并落实专项经费,弥补县级财政支撑不足的问题。

 于 关于 xx 县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 xx、健康 xx、文明 xx,促进群众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等 10 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中共 xx 市委办公室?xx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xx 市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 xx 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 2021 年底,逐步建立健全我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和精神文明

 建设。构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健康 xx和文明城市创建等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健康细胞工程(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家庭)和基层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基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具体工作指标包括:

 1.依托村(社区)综治中心等场所,普遍设立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室,为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村(社区)为单位,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室建成率达 80%以上。

 2.中小学 100%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

 3.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服务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

 4.加强精神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县总院开设心理门诊。建成规范的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建立一支覆盖全县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5.建成覆盖 50%社区的心理康复机构,探索建立与完善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体系,形成医院社区相衔接、康复机构与社区管理相结合的专业康复服务模式,6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健全服务网络 1.搭建基层社区心理服务平台。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要求,在

 镇、村两级综治中心设置规范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室,专(兼)职心理辅导人员、法律工作者、综治网格员、村居委干部及社会工作者对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摸排社会各类矛盾,及时化解疏导。到 2021 年底,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村(社区)2 个。充分发挥综治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定期组织专家开展社会心态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掌握有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

 2.完善教育系统心理服务网络。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建设。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各级各类学校全部设立心理辅导室,学前教育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到 2021 年底,争创国家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2 个。县文明办、教体局逐步推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建设,向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的建设纳入文明城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考核范围。

 3.建立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心理服务网络。规模较大、职工较多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应设立心理辅导室;鼓励规模较小企业和单位通过购买专业机构服务的形式为员工提供心理服务。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和培训,增强员工心理健康意识。到 2021 年底,全县建成示范心理健康咨询室 3 个。公安、司法、信访等部门根

 据部门特点,在公安监管场所、司法所、社区矫正场所、救助管理站、信访接待场所等设立心理服务场所,配备专业人员,成立危机干预专家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

 4.发展社会心理服务机构。政法委、民政、卫生健康、医疗保障、财政等部门研究制订管理、规范、监督、评估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政策措施,探索支持、引导、培育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参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到 2021 年底,全县建成 1 个规范化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向群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5.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加大投入,支持医疗机构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县总医院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开设心理门诊,开展心理治疗业务。强化精神卫生专业队伍建设,推动精神卫生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升基层精神卫生和心理服务能力。

 县总医院开设中医心理科室,妇幼保健机构要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相关保健工作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与上级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合作,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抑郁、焦虑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科普宣传,对辖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评估;积极推广老年痴呆适宜防治技术。

 6.建立心理援助服务平台。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队伍专业化、系统化建设,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

 立即组织开展个体危机干预和群体危机管理,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在事件善后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对高危人群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7.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工作机制。认真落实《xx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救助和管理工作办法(试行)》,确保各项救助政策落实到位。各乡镇综治中心、卫生健康、公安、民政、残联等单位要建立健全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和疏导等服务,依法开展案(事)件处置,在册患者规范管理率、在册患者治疗率、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均达到 80%以上。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要建立由村(社区)“两委”干部、网格员、民警、精防医生、民政专干、助残员、志愿者等基层人员组成的个案管理团队,100%对患者实施个案管理。

 8.探索构建医疗与康复相结合的全程服务模式。落实民政部等四部门《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意见》。民政部门牵头负责社区康复机构建设,建成覆盖 50%社区的心理康复机构。逐步建立起日间照料病房、家庭病床、工疗、职业技能训练等开放式、系统性、社会化的康复体系,逐渐形成医院—社区相衔接的康复服务模式。实施阳光家园等康复服务模式,在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社区,居家患者在社区参与康复率达到 6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对

 50%以上居家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9.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平台功能,向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延伸,做到检出发现、随访治疗、重点管控无空隙。政法、卫生健康、公安、民政等部门信息及时共享,实现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心理问题人员全流程管理和服务。

 10.开展心理健康测量筛查评估。将心理健康体检纳入公务人员、教师、企事业等单位职工的健康体检内容,每年开展 1 次。组织专业人员到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测量、筛查和评估,及时做出预警提示并提出干预对策。

 (二)加强队伍建设

 11.发展心理服务社会专业队伍。制订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参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开发心理健康服务相关的社会工作岗位,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其为社区居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心理支持、社会融入等服务。到 2021年底,全县每 10 万人口心理服务社会专业人员达到 15 人以上。

 12.培育心理咨询人员队伍。制订吸引心理学专业背景人员和经过培训的心理咨询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相关政

 策。开展心理咨询人员实践操作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定期开展督导。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和支持心理咨询人员为公众和有心理问题的人提...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