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案例10篇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语文 部编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案例10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六年级第二学期 语文 全册教学设计 课题1.北京的春节 课型精读课文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生字和词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案例10篇,供大家参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案例10篇

篇一: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级第二学期

 语文

 全册教学设计

  课题 1. 北京的春节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生字和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4.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5.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教学 重点

  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 难 点

 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5 5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歌曲《新年到》。

 导入语:同学们,听喜庆的音乐响起来;看,红红的狮子舞起来……听着喜庆的音乐,看着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大声地告诉我,这是什么节日? 2、揭示课题。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板书:1 北京的春节)

 3、读课题。

  以歌曲《新年到》导入,创设出过年热闹、喜庆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 教学 (

 33

 )分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钟 钟 (3)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检查反馈,相机指导。

 3、体会“京味儿”的语言特点。

 (1)作者简介。

 (2)出示词语和句子,读一读。

 3、初读课文,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提示:忙乱、热闹、喜庆、团圆。(板书)

 三、 理 清 结构,分清详略。

 1、北京的春节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十二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三

 初六 初六

 元宵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春节结束 3、汇报交流 4、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

 掌握积累词语的方法,逐步养成主动积累和运用词语的习惯。

 从词语切入,体会老舍先生作品的“京味儿十足”。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一幅幅浓郁的北京春节画面。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

 表格的设计更加直观,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话,并能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课文、欣赏优美的文章打下基础。

 5、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部分。

 课堂小结 结

 五、结束语和作业布置 积累词语,夯实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二、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 腊八。

 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简练,为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 除夕。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除夕真热闹”? 3. 正月初一。体会北京淳朴的民风。

 4.元宵。

 (1)

 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出示句子:教师引导:“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全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表现了灯的种类之多。读一读,读出看灯时的开心、兴奋、激动的感受。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这种重复的写法,在师生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效果自然显现。

  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积累写作方法。

 学生结合自身实

 新课 教学 (

 28

 )分钟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5.课文有些部分写得详细,有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 、自我感悟,对比升华

 1、本文怎样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呢? 2、对比感受: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教师小结:几千年来,春节的习俗一直跟随时代的脚步在演变,但不变的是热闹、团圆、喜庆的气氛。

 际,比较课文描写的春节习俗,加深对春节习俗的印象和理解。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伸 (

 7 7

 )分钟

 四、学习“阅读链接”,感受名家笔下的春节的不同 请同学们默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提示:老舍写过年是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给我们展示的是老北京的民风民俗的画卷。

 舒乙写春节详细地介绍了祭灶的风俗和春节的食物,把春节的风俗写得十分有情趣。

 斯妤写过年既写了家乡的习俗,又写了自己的亲人,传达的是浓浓的亲情。

  引导学生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板书 内容 1 北京的春节 腊月→ 小年→ 除夕→ 初一 →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时间)

  △

 △

  △

 △

  (详写)

 忙乱

 热闹

 喜庆

 团圆

  课题

 2. 腊八粥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3.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5.学习课文细腻描写腊八粥的部分,照样子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

 重点

 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说说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

 难 点

 仿照课文,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在每组每人 5 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

 2、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

 (板书:腊八粥

 沈从文)

 3.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件 出示课件 6】

 1.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 2.交流讨论:文章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

 这一环节是为了教学生抓住重点语句

 四、 精读赏析,激发灵性

 分析第一部分:

 1. 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 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3.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 1 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理解文章和体会作者情感而设计的,这是理解文章的一个重要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精读赏析,分析人物形象。

 作者浓墨重彩地写了八儿等粥的事情,八儿是怎样等粥的?试着用小标题概括。

 2、1.盼粥. )

  默读第 2—8 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

  学生汇报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喜悦之情吗? 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提示:对粥的喜爱与盼望之情。(板书:迫不及待)

 ③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四五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④怎样理解第八自然段的反问句?

 每学完一个环节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通过反问句来引导学生感受八儿为了吃到香甜的腊八粥不得不撒一些谎,多么天真可爱又有那么一点狡黠呀,颇有童趣。

 出示: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 2、2.想粥。

 )

 分角色朗读第 9—11 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又改变了? 提示:

 理解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

 )

 “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提示:

 妈妈对八儿十分宠爱。

 )

 分角色朗读。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过渡: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

 3、3.猜粥 )

 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自己读一读,看看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圈出来。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奇妙)

 4.看粥 (1)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画出相关词语。

 出示: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

 通过比较来体会作者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来细腻描写腊八粥的。

 (3)找出关键词和第十四自然段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文题为“腊八粥”,课文在前半部分详细描述了等腊八粥的过程,作者又是如何描绘吃腊八粥的过程的呢? 三、回读赏评, , 交流感受。

 1、吃了一枚大枣的八儿,总算暂时堵住了八儿小馋嘴巴,请同学们再通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2、文章中有许多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 总结,布置作业。

 板书

 内容

 腊八粥

 沈从文

  盼

  迫不及待

  等粥

 想

  苦苦等待

  猜

  美

 妙

  看

  惊

 异 喝粥

  心满意足

  课题

 3. 古诗三首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时间

 3 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 8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难 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知诗人,解诗题。

 1.讲述寒食节的由来。(板书:寒食

 [唐]韩翃)

 2.作者简介。

 了解作者及写作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明诗意,感情读。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

 (2)“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飞”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 三、悟诗情,品意境。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四 、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这一环节是为了教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章和体会作者情感而设计的,这是理解文章的一个重要方法。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想想这里用对比的好处。进而体会作者的批判之情。

 板书

 内容

 寒食

  [唐]韩翃 一般风光:春城 飞花 东风 御柳 }讽刺 特殊情景:日暮 蜡烛 轻烟 五候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创设学习情境,进行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取法于《诗经》和乐府,更有它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

 (板书:迢迢牵牛星)

 2.《古诗十九首》简介 【件 出示课件 8】

 借助已学古诗,自然导出课题。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诵读诗歌,反复品味,探寻诗歌语言的音韵之美。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学生齐读。

 三、探究诗歌内容,品味相思之情。

 1.请学生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结合故事,初步感受《迢迢牵牛星》...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全册)

 1

 草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写 8 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课文第 1 自然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想象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难点:

 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

 2.通过学习此文,激发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准备有关草原的歌曲《天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

 2.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3.多媒体课件。

 2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你去过(见过)草原吗?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草原的?

 2.没有去过草原的同学也不要遗憾,课前大家都搜集了一些资料,说说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说,教师及时评价。)

 3.“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的草原的美。大家想不想听一听?

 4.播放歌曲《天堂》: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检查预习,指导书写。

 1.认读新字、生词:绿毯、渲染、勾勒、回味、洒脱、迂回、疾驰、羞涩、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

 如:“蒙古”的“蒙”读 měng;“裳”读 shang。

 “毯”的最后一笔为点;“涩”不要少写一点。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路。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访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这篇访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

 (板书)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通过课文的描述,草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板书)

  风光美

  草原美

  人情美

 五、朗读品析,领略草原风光美。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这些景物又是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2.老师有感情地范读。

 3.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起来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4

  ①说说“一碧千里”的意思。

  “碧”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的、望不到边的青草。

  ②这句话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 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③出示草原风光的图片,让学生看看并感受一碧千里的草原。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的艺术手法。

 ②出示图片,理解“翠色欲流”。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③这句话展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是指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

 5

  ②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A.回味这水草丰美的草原,回味青草的甜美,生活得无忧无虑。

  B.回味这草原明朗的天和清鲜的空气,没有一点污染,真令我们心向往之。

 C.回味着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而我们就生活在这幅画中。

 4.指导学生背诵第 1 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朗读理解,感悟草原人情美。

 1.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蒙族风情。课文向我们详细地描述了蒙古族的民族特色。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6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4.课文 5 个自然段就讲了五部分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5.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1)第 2 自然段—迎客

  ①提出交流要求:一边说,一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最后还要加上自己的评论。

  ②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A.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

  B.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深情厚谊,以及草原上的热闹场面。

 C.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这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静。

 ③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2)第 3 自然段—相见。

 ①有感情地朗读第 3 自然段。

  ②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的?

 7

 ③重点体会句子: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从“总是”中能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④把你的体会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或者齐读。

  (3)第 4 自然段—款待

 ①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 你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你用一边说、一边读、一边评价的方式交流。

  如:“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②指名学生朗读本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4)第 5 自然段—联欢

 ①继续运用前边的方法学习。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即使夕阳已经西落了,大家仍然相谈甚欢。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④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通过

 8 有感情地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贯穿全文的是作者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作者是将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来具体展现的。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情景交融是本文最主要的特点,作家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和离开时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将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是精笔细描,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欲流的中国画;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马疾驰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这些描写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

 9 三是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的痕迹。如,“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课文小结】

 《草原》这篇课文通过描绘草原美丽的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汉族兄弟的动人情景,表现了蒙汉人民团结友爱的深情厚谊,抒发了作者对民族大团结的无限珍惜之情。

 【板书设计】

  风光美

 热情好客

 激情相见

 草原

 人情美

 盛情款待

  蒙汉情深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教学反思】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富有特色的语言,向人们生动展示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和内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场面描写富有激情、细腻传神,并且将民族真情融入其中,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10 成功之处: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由于大多数学生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启发想象,感受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存在的不足:

 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比如对重点语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时间用得过多。

 2

  丁香结

 【教学目标】

 1.会写“缀、幽”等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幽雅、笨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11 【重点难点】

 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出示图片)在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个究竟吧。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按照要求自学。

 12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3.学写字词。

 师指导书写“幽、薄”。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我们读了课文,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指名回答,师适时呈现:

 《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很多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体悟。从古人写“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人生就平淡无味。

 3.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这篇课文一共 6 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 1—3 自然段):分别从开放态势、形状、气味、颜色等方面描写了丁香花。(主体写丁香花)

 第二部分(第 4—6 自然段):分别写了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

 13 眼中的丁香花。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四、总 结感悟。

 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

篇三: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最新】

 第一单元

 中华民风民俗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节日、穿着、食物、民居等,这些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无不烙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展现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跟随老舍去感受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热闹与隆重,去体味京味儿十足的春节;跟随沈从文去品尝那饱含着浓浓亲情的腊八粥;到诗人的笔下去体验古代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去欣赏有着六百多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感受高原儿女创造的艺术奇珍。

 本单元紧扣“中华民风民俗”这个主题选编了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习作”和“语文园地”的部分内容也与民风民俗有关,通过讲述家乡风俗、交流寓意美好的习俗、诵读古诗名篇,既能使学生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又能激发学生探究不同民风民俗文化的兴趣。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课文课文

 北京的春节

  本文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过春节时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 课时

 腊八粥 本文主要讲述了八儿等粥和喝粥两件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生活图景。

 揣摩文中描写八儿的神态、语言、动 作 及 心 理 的 句子,体会八儿迫不及待想吃腊八粥的心理变化过程。

 2 课时 古诗三首 本文借三首古诗来展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习俗。

 了解诗歌展示的传统文化习俗;感悟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 课时 藏戏 本文以准确的说明为前提,以形象的描写为手段,通过有详有略的描述,展现了藏戏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引导学生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1 课时 习作习作

 家乡的风俗 介绍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可以介绍这种风俗的特点,也可以写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传统风俗的主要特点并介绍清楚;分清主次,把重点内容写得详细一些。

 2 课时 语文园地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通过交流活动让学生明白阅读时要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了解文章的主次、详略安排是由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体会运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意思的好处;了解传统习俗中表示吉祥美好的寓意;积累一些蕴含 深 刻 哲 理 的 诗句。

 2 课时 词句段运用 了解如何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了解生活中寓意吉祥的习俗。

 书写提示 了解行楷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日积月累 背 诵 古 诗 《 长 歌行》,领悟古诗中蕴含的哲理。

 1 1

 北京的春节

 文本分析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的作者——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充满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过春节时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按时间顺序,从腊月的初旬到正月十九,描述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文章的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过春节的喜悦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目标

 1.会写 15 个生字,重点理解“万象更新、截然不同、万不得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语言,学习作者为突出老北京过春节的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1.会写“蒜、醋、饺”等 15 个生字,正确读写“自傲、饺子、万象更新、鞭炮、万不得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的图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春节的回忆。

 导语:春节是中国人民心中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是祭祀怀亲的日子,更是尽情狂欢的日子。在春节里,所有中国人都沉浸在热闹、喜庆、欢乐的气氛中,人们争相置办年货、贴春联、准备年夜饭、拜大年……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 2.播放童谣,引导学生了解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预设 :童谣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通过听童谣能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大致情况,再结合自己印象中过春节的经历,学习课文的兴趣会大大提高,教师就可以顺势导入本课教学内容。

 3.出示课题,导入新课。(板书:北京的春节。)

 过渡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一下老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吧!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老舍(1899—1966)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是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一生创作勤奋,共创作了 20 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

 春节

 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指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的历史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加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

 腊八蒜

  醋

  饺子

  摆摊

  杂拌儿

  眨眼

  灯火通宵 燃放

  小贩

  彼此

  贺年

  轿车

  骆驼

  恰好 预设 :本课的生字较多,但难写的字不多,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教师检查时可以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字义并组词,提示易读错的字音、易写错的字形。

 ◆需注意的字音:

 “醋”是平舌音,“眨”是翘舌音,“拌、贩、摊”是前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

 “拌”的部首是“扌”,要和“伴、绊、畔”区别开;“彼”的部首是“彳”,不要写成“亻”。

 (2)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掺和、零七八碎、万象更新、万不得已、光景、截然不同、娴熟、分外”等。

 预设 :本课主要表现了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热闹与喜庆,文中有许多描写热闹场面的词语,如:万象更新、悬灯结彩、灯火通宵、日夜不绝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本课中学习的词语来描绘一个热闹的场面。

 (3)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理解的地方。

 (1)学生给段落标上序号,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老北京过春节的。(时间顺序。)

 预设 :文中有许多提示时间的词句,如“腊月的初旬”“腊八这天”“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过了二十三”“除夕真热闹”“初一的光景”“元宵节”“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圈画出这些词句,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弄清本文的叙述顺序了。(教师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2)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隆重、喜庆。)

 (3)学生分组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课堂,相机点拨。

 2.默读填表,初步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

 预设 :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的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具体写到了哪些过年的习俗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填表的形式将时间和习俗一一对应呈现。在填写表格的时候可以和同桌合作,然后汇报交流。填写表格示例如下:

 时间

 习俗活动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祭灶王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预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正月初一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正月初六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残灯末庙,春节结束 3.理清文章脉络。

 过渡: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地拉开了序幕,随着鞭炮的繁响、元宵(汤圆)的上市,这场大戏的高潮一个接着一个到来。请同学们按照年前、过年、年后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想一想每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 1—7 自然段):介绍了从腊月初旬开始到除夕之前,人们为过年做的准备。

 第二部分(第 8 自然段):详细地描绘了老北京除夕的热闹场景。

 第三部分(第 9—11 自然段):写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前这段时间人们的活动。

 第四部分(第 12—13 自然段):详细描写了元宵节到来之时,到处悬灯结彩的热闹场景。

 第五部分(第 14 自然段):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人们又投入到新的生活、新的工作中去。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热闹、喜庆气氛。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留下悬念。

 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还划分了文章的层次。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老舍先生仅记叙了几个主要时间段的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那么这几个主要时间段的活动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呢?这样写又有什么好处呢?这些问题留待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探讨。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积累本课学习的生字新词。

 (2)积累文中描写热闹、喜庆气氛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 —— ”,“”)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领悟节日习俗中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品味本文京味儿十足的语言风格。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领悟节日习俗中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2.细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相结合的好处。

 3.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预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用充满京味儿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过春节时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本文是老舍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学生单单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显然是不够的,要读有所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谈一谈老北京的春节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 :老北京的春节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也体会到了人民企盼幸福、平安、团圆的美好愿望。这节课,我们将继续随着作家老舍去感受老北京的春节。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默读课文,想象画面,感受老北京过春节时热闹、隆重的气氛。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可以与自己经历的春节进行比较。

 (2)大声朗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热闹气氛表现出来的。

 (3)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

 画面一:年前的忙碌

 导语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在这个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到来之前,老北京人早早地就开始准备了。文章介绍了过年前的哪些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都有哪些主要活动?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怎样的心情? (1)学生分组交流,谈感受。

 (2)教师出示上节课填写的表格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老北京人在腊月初八到除夕前这段时间的主要活动。

 时间

 习俗活动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祭灶王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预备充足 预设:上节课中,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以填表的形式大致了解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主要活动,现在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每个时间段内人们的主要活动进行回顾。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老北京春节习俗的了解,领悟节日习俗中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是揣摩作者的写法,体会本文详略结合的好处。

 (3)重点语句探究。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农业产品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

篇四: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19 年 秋 季 部 编 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

 教案(含教学反思)

 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1.草原 2.丁香结 3.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4.花之歌 习作:变形记 语文园地

 第二单元 5.七律 长征 6.狼牙山五壮士 7.开国大典 8.灯光 口语交际:演讲 习作:多彩的活动 语文园地

 第三单元 9.竹节人 10.宇宙生命之谜 11.故宫博物院 习作:

 让生活更美好 语文园地

 第四单元 12.桥 13.穷人 14.在柏林

 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第五单元 15.夏天里的成长 16.盼 习作例文:

 爸爸的计划 小站 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

 第六单元 17.古诗三首 浪淘沙 江南春 书湖阴先生壁 18.只有一个地球 19.三黑和土地 20.青山不老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 习作:学写倡议书 语文园地

  第七单元 21.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书戴嵩画牛 22.月光曲 23.京剧趣谈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

 习作:我的拿手好戏 语文园地 第八单元 24.少年闰土 25.好的故事 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习作:有你,真好 语文园地

  第一单元 1.草原 2.丁香结

  3.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4.花之歌

 习作:变形记 语文园地

 1. 草原 教学目标:

 1.认识“丘”、“渲”等 7 个生字,会写“毯”、“陈”等 9 个生字。会写“草原、线条、柔美”等 22 个词语。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 1 自然段。

 3. 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色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1.准备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最好蒙语演唱)。

 2.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到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草原。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3.导入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就是对茫茫大草原的赞美!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领略那儿美丽的风光,感受那儿独特的民族风情,体会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板书:1.草原)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小丘( qiū)渲染(xuàn )迂回( yū)蒙古包(

 měng )

 襟飘带舞( jīn

  )鄂温克(è)

 (2)指导易混淆的字。

 “襟”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衤”,与衣服有关,表示衣服胸前的部分。

 “涩”是左右结构,右边下面是“止”,不能写成“上”。

 “裳”下面是“衣”,与衣服有关。

 “微”:中间部分不能少一横。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洒脱”的意思是:潇洒自然,不拘束。这个词语反映了草原的广阔无边。

 ②理解“襟飘带舞”一词的意思,可以出示蒙古族鲜艳的服装来分析,意思是: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③“翠色欲流”一词可以从难字入手理解,比如“欲”在这里表示“将要”的意思,“翠色欲流”就是绿得太浓了,将要流下来,写出了草原的绿,是充满生命力的。

 ④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是一片访问记。何谓访问记,就是记录自己访问的过程。访问记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地点转换的顺序)

 (2)访问的地点究竟是如何变化的?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3)按照地点变化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初入草原,感到草原的景色美丽迷人。

 第二部分(第 2 自然段):接近公社,蒙古族人民来到很远的地方欢迎远客。

 第三部分(第 3 自然段):蒙古包外,大家互相握手,非常热情。

 第四部分(第 4 自然段):在蒙古包里,蒙古族人热情款待我们,并与我们进行了联欢。

 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我们与蒙古族人在大草原上依依不舍地告别。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啰嗦。)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知道那个富有诗意的结尾吧!齐声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导入新课。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意的结尾不仅点出草原的美——“天涯碧草”,还点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蒙汉情深”,接下来请走进草原,感受草原的美丽。

 二、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你想到了什么呢? ②出示大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你们的想象真的很有趣,此刻,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相机出示语句: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指作者看到的美丽、一望无边的大草原。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 因为草原太美了,美得让他感到很惊叹,美得让他内心舒畅起来,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用一首诗表达出来。

 ③如果作者写“一首奇丽的小诗”,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大胆想象,触景生情,尽情表达。

 总结学习方法:1.认真阅读句子,理解意思。2.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3.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是对内容的补白,可以是好词佳句的批注,还可以是感情的深入体会……

 2.梳理关键词,准备背诵第一自然段。

 天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小丘羊群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这种境界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 三、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呢?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

 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这个场景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蒙古族人的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发挥想象。

 (会情不自禁地说:“哇!这场面好盛大呀!好热情呀!分明是迎接贵客才这样做的!看来蒙古族人就是热情好客,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亲如一家人呀!”)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蒙古族人脸上喜笑颜开,个个很兴奋,握手又握手。听到了蒙古族人的话主要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还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作者的欣喜与兴奋。

 (3)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理解“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说明我们与蒙古族人民都很开心,大家亲如一家人,都懂得民族团结互助的道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激动与开心。

 3. 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四、回顾 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齐声朗读。

 2.说说你的理解。

 (1)从字词入手,理解“何忍别”、“话斜阳”的意思。

 怎么忍心分别呢;对着快要落山的夕阳诉说。

 (2)由“天涯碧草”展开想象,看到了怎样的大草原呢? 一碧千里、一望无边的绿色、翠绿欲滴的大草原 (3)紧扣“蒙汉情深”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

 “蒙汉情深”表现在,表现在,还表现在…… (蒙古族人的远迎、蒙古族人与我们的热烈交谈、蒙古族人与我们的依依惜别)

 3.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站 在 茫 茫 的 大 草 原 上 , 面 对 着 渐 渐 西 落 的 太 阳 , 作 者 会 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么美丽的大草原啊!多么盛情的蒙古族人啊,他们的热情款待象征着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这些空的答案,要有关键词提示或答案示例,以方便参考。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板书设计 1.草原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学反思:

 1.出示草原的图片,播放草原的民歌,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语言文字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并感受草原的美。

 2.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在画面中感受蒙古族人的热情与好客,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形成“民族大团结”的新理念。

 2. 丁香结 教学目标:

 1.认识“芭”、“妩”等 5 个生字,会写“缀”、“幽”等 8 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伏案”等 16 个词语。

 2.抓住描写丁香的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内容,从色彩、形状、香味等方面加以感悟与体会。

 3. 感悟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并结合实际,谈谈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丁香的美,并体会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

 2 难点:抓住结尾“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深入理解,明白道理:人要以豁达胸怀对待生活中的“结”。

 教学准备:

 1.准备丁香的图片。

 2.准备赞美丁香花的古诗。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出示丁香的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永葆青春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知道这花中的含义。

 2.师板书课题 2.丁香结 3.出示图片,介绍作者。

 宗璞,1928 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豆》,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①参差( cēncī)芭蕉(bā)衣襟( jīn)妩媚(wǔ)

 ②“薄”是一个多音字,在字典中有三个读音,一个读 bo,当“迫近、靠近”讲,组词是日薄西山;还有的当“轻微、少”、“不强壮”、“不厚道”、“看不起”等意思,组词是“广种薄收”、“单薄”、“轻薄”、“厚古薄今”等;一个读 bo,组词是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还有一个读音是 bao,表示感情冷淡、不浓、不肥沃等意思。课文中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幽”是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山”,里面是两个“幺”。

 “案”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安”,下面是“木”。

 “薄”要与“簿”相互比较,可以通过组词的形式来辨析,“薄”组词是“薄饼”,“簿”组

 词是练习簿。

 “糊”:左右结构,与“米”有关,形容非常黏稠、混沌不清的状态。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查词典或工具书理解“参差”的意思:是指不齐;早晚相差。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妩媚”的意思是:姿态美好可爱。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愁怨”的意思是:忧愁怨恨。

 ③运用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点缀”的近义词有:装点、装饰、装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 1-3 ...

篇五: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草原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毯、陈”等 8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绿毯、渲染、勾勒、拘束、会心、摔跤”等词语。

 2.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5.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

 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

 难 点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读写 8 个生字,理解“绿毯、惊叹、回味”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品味课文美景,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具

 准备

 课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出示课件 2 2】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入: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草原)学生齐读课题“草原” 。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

 以草原歌曲导入,创设出大草原蓝天白云、一碧千里的氛围,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自己对草原的感知。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

 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 3 3】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 年 2 月 3 日-1966 年 8 月24 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 ,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 4 4 、5 5】

 “ (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2)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3)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无拘无束。

 (4)迂回:回旋,环绕。

 (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爱写字、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6)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7)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

 (8)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9)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四、细读课文,品味美景

 1.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后写产生的感想。)作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话,并能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课文、欣赏优美的文章打下基础。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这句话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给作者留下的深深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感叹和赞美。)(板书:风光美)

 五、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 出示课件 6 6】多媒体出示“” 草原风景图片” ,用草原歌曲《请到草原来》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辽阔的草原》等配乐,学生用感官来感受草原的美景。

 这一环节是为了教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章和体会作者情感而设计的,这是理解文章的一个重要方法。

 用图片、声音来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草原的风光之美,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留下深刻印象。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道欣赏了草原上的美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吧。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背诵优美的段落,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汉字。

  “那达慕”大会上,赛马的骑手们手执马 biān(

 ),一字排开,个个身穿华丽衣shang(

 ),扎着彩色腰带,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一声令下,只听见马 tí(

 )声响,一群人 jīn(

 )飘带舞,如一道彩 hóng(

 )一般从绿 tǎn(

 )上飞向远方。

 射箭、摔 jiāo(

 )等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许多漂亮的蒙古族姑娘也 rěn(

 )不住要来看一看。羞 sè(

 )的面庞,婀娜的身姿,悦耳的笑声,为赛场平添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给下面 画线的 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填在相应的 括 号里。

 疾:①疾病

 ②痛苦

 ③痛恨

 ④急速猛烈

  群马疾驰(

 )

 疾恶如仇(

  )

 积劳成疾(

  )

 疾苦(

  )

 三、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

 寂静(

  )

 羞涩(

  )

 拘束(

  )

 洒脱(

  )

 回味(

  )

 四、结合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1.“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话中“这种境界”指的是(

 )

 A.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B.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C.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D.羊群像白色的大花,小丘像中国画。

 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作者看出了骏马和大牛的心思。

 B.这是作者根据当时的情景想象到的。

 C.骏马和大牛确实在回味草原的乐趣。

 【答案】

 一、鞭 裳 蹄 襟 虹 毯 跤 忍 涩 二、④ ③ ① ② 三、安静 害羞 拘谨 潇洒 体会 四、1.A

 2.B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 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又是让学生重温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激发情感,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 出示课件 8 8】“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3)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

  抓住重点词语“洒脱”来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了解在草原上开车的情形,并引导学生从这一角度来了解草原的特点。

 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赛一赛。

 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读课文 2-5 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

 4.请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板书:人情美)

 【出示课件 9 9 】

  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2)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课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热情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3)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板书:热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热情迎接:

 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的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

  此环节是用词语来概括文段内容,这一设计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能力。

 设计填空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让学生分组学习,逐步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对优秀文本的欣赏能力。

 依次学习“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各个环

 比喻?——不仅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还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他们在说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4)尽情联欢:

 ①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①出示课件:

 【出示课件 10】

 】“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②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要分别了。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历历在目。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节,可以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每学完一个环节后,让学生带着感情读一读本段课文,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③这正是── 【出示课件 11】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么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课堂总结使学生又一遍回顾了课文中描写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明确了中心,升华了感情。

  抄写和背诵两道...

篇六: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版(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整理稿)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醋、饺、拌”等 15 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展览、风筝、空竹、口琴、更新、鞭炮”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4.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5.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醋、饺、拌”等 15 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展览、风筝、空竹、口琴、更新、鞭炮”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

 3.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歌曲《新年到》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歌曲《新年到》。

 导入语:同学们,听喜庆的音乐响起来;看,红红的狮子舞起来……听着喜庆的音乐,看着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大声地告诉我,这是什么节日?

 2、揭示课题。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板书:1 北京的春节)

 3、读课题。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检查反馈,相机指导。

 (1)出示词语,读一读。

 腊月 展览 风筝(zheng) 空竹 口琴 更(gēng)新 鞭(biān)炮 除夕

 春联 扫除 年糕 充足 店铺 开张 对联 年画 通宵(xiāo) 间( jiàn)断 除非 光景 万不得已 必定 截然不同 燃放

 拜年 寺院 轿车 元宵 张灯结彩 一律 彩绘 广告 分(fèn)外

 (2) 出示词语,观察特点。

 饺子 榛子 栗子 风筝

 提示:后面的字是轻声。读得又轻又短。

 (3)词语解释。

 3、体会“京味儿”的语言特点。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

 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50 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有《老舍全集》行世。

 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俗白,通俗易懂,朴实无华,京味儿十足。

 (2)出示词语,读一读。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提示:儿化音。后面的“儿”只做卷舌的动作,音不要读出来就可以了。

 (3)出示句子,读一读。

 a.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b.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3、初读课文,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提示:忙乱、热闹、喜庆、团圆。(板书)

 三、厘清结构,分清详略。

 1、北京的春节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提示: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时间之长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堪称之最。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初六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3、汇报交流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初六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听戏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4、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

 提示: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板书△标出,板书:详写)

 5、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的。

 四、结束语和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联系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的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详写部分,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2.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3.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教具准备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腊月 展览 风筝 空竹 口琴 更新 鞭炮 除夕 春联 扫除 年糕 充足 店铺 开张 对联 年画 通宵 间断 除非 光景 万不得已 必定 截然不同 燃放 拜年

 寺院 轿车 元宵 张灯结彩 一律 彩绘 分外

 2.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二、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 腊八。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简练,为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 除夕。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除夕真热闹”?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家家赶做年菜”“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都在庆祝除夕,自然很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体会北京淳朴的民风。

 4.元宵。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出示句子:“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教师引导:“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全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表现了灯的种类之多。读一读,读出看灯时的开心、兴奋、激动的感受。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5.课文有些部分写得详细,有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详略得当,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三、自我感悟,对比升华

 1、本文怎样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呢?

 提示: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吃糖、穿新衣、逛庙会、买玩具。

 2、对比感受: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示例:谚语称“二十六,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要筹备过年要吃的肉食。

 今天一大早我和奶奶就到集市上去采购,集市上的人非常多,各种各样的过年零食和食物琳琅满目。奶奶告诉我,从今天起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过年吃的肉,有的买回去做各种肉食。

 教师小结:几千年来,春节的习俗一直跟随时代的脚步在演变,但不变的是热闹、团圆、喜庆的气氛。

 四、学习“ 阅读链接” ,感受名家笔下的春节的不同

 请同学们默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提示:老舍写过年是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给我们展示的是老北京的民风民俗的画卷。

 舒乙写春节详细地介绍了祭灶的风俗和春节的食物,把春节的风俗写得十分有情趣。

 斯妤写过年既写了家乡的习俗,又写了自己的亲人,传达的是浓浓的亲情。

  《腊八粥》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腊、粥、腻、栗”等 15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3.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5.学习课文细腻描写腊八粥的部分,照样子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说说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腊、粥、腻、栗”等 15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等词语。

 2.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 学习课文细腻描写腊八粥的部分,照样子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在每组每人 5 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

 2、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自然的馈赠,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

 (板书:腊八粥

 沈从文)

 3.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 -1988 年),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他主张“美在生命”,中篇小说《边城》入选 20 世纪中文小说 100 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腊 là(腊月)

 粥 zhōu(喝粥)

 腻 nì(细腻)

 栗 lì(板栗)

 咽 yàn(咽下)

 匙 chí(汤匙)

 灌 guàn(灌溉)

 搅 jiǎo(搅和)

 稠 chóu(浓稠)

 嘟 dū(嘟嘴)

 熬 áo(熬粥)

 褐 hè(褐色)

 缸 gāng(水缸)

 脏 zāng(脏乱)

 筷 kuài(筷子)

 (2)解释词语。

 搅和:混合;掺杂。

 糊涂:人头脑不清楚或不明事理。也指事物混乱不清。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

 提示: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板书:等粥

 喝粥)

 2.交流讨论:文章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等粥写得十分详细,分别写了八儿在等粥的过程中的变化。

 四、精读赏析,激发灵性

 分析第一部分:

 1. 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

 提示: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等词分析。

 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提示: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接着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第二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腑六赃,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

 3.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 1 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提示:

 充分运用学过的手法介绍,注意每段的过渡。

 五、课堂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

 2、试理解课后思考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 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回顾上节课的...

篇七: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精品教案【全册,最新】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4 篇课文。所选的 4 篇课文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传统节日中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还向我们介绍了各地独特的艺术样式。《北京的春节》让我们了解了老北京人民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腊八粥》向我们展示了人们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时的情形;《古诗三首》描写了古代人们过传统节日时的习俗,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藏戏》为我们介绍了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这一独特的艺术样式。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 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北京的春节

 2

 1. 会写 34 个字,正确读写 38 个词语。

 2.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4.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受古诗表达的情感;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5.了解藏戏的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腊八粥

 2 小青蛙

 3 藏戏

 1 习作

 2 借鉴本单元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语文园地

 2 1.回顾本单元课文,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习俗及其寓意。

 3.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能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4.通过书写提示,提高书写速度。

 5.背诵《长歌行》。

 1 1

 北京的春节

 ▶ ▶ 教学 目标

 1.会写“蒜、醋、饺”等 15 个字,正确读写“饺子、鞭炮”等 20 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3.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 ▶ 教学重点

 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 ▶ 教学 难 点

 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 ▶ 教学 策略

 1. 字 词学习

 本课要求会写 15 个字,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结合词语和具体的语段展开教学,把本课的字和词语分类识记,如“拌、眨”都是动词,“饺子、鞭炮”都是名词。“拌、眨”这两个动词可利用形旁表意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同时通过肢体动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写字时,可重点指导易写错的字,如 “醋”字的左半部分不能写成“西”。

 2. 阅读理解

 文中列举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趣味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初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自己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 表达运用

 先通过自主读文来感知文本,再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生活中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通过课文和课文后的“阅读链接”的对比阅读,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 ▶ 教学 准备

 1. 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 准备资料:搜集关于春节及春节习俗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 ▶ 教学 课时

 2 课时 第 第 1 1 课时

 ▶ ▶ 课时目标

  1.会写“蒜、醋、饺”等 15 个字,会写“饺子、鞭炮”等 20 个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 ▶ 教学过程

  板块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动地迎新春。”一到春节,大街小巷就变得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都是喜气洋洋。这是我们中国人心中最隆重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板书:春节)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说你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指名学生回答。

 3.师: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风民俗。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切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兴趣。

 板块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预习:指名读生词,注意纠正字音。

 热情

 自傲

 饺子

 万象更新

 鞭炮

 眨眼

 通宵

 间断

  万不得已

 截然

 燃放

 小贩

 摆摊儿

 彼此 贺年

 骆驼

 恰好

 一律

 彩绘

 分外 3.引导学生从生词的音、形、义三方面了解需注意的地方,并相互交流。

 4.全班齐读生词。

 5.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心得,说出“热闹、忙碌、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板书: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6.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可以用笔画下来,也可以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清除学习上的障碍,包括字、词、句等,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同时,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板块 三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经初步感受到北京的春节氛围。这么热闹的春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 2.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围绕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以四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填表。:

 时间 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3.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1)时间顺序: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元宵→正月十九。明确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板书: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元宵→正月十九)

 (2)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熬腊八粥、买杂拌儿、节前忙碌、放鞭炮、吃糖、除夕守岁、拜年、逛庙会等。

 4.师生共同完成并订正以上表格。

 5.观察上表,你们知道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6.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北京人过春节过得这样丰富多彩,我们就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细细品味这热闹、忙碌、喜庆又团圆的春节。请大家品读文中自己喜欢的描写春节中重要日子的文段,并试着背一背。

 7.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北京春节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希望大家回去再美美地朗读课文,并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北京春节那浓浓的 “年味”,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以表格的形式把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自然会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 第 2 2 课时

 ▶ ▶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 ▶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北京春节习俗的,知道作者主要介绍了重要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并且说出了北京的春节给我们的感受。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北京春节的习俗和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板块 二

 研读赏析,感受年味

 1.默读全文,思考: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热闹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 2.小组研读。阅读要求:

 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表现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 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4.交流体会和感受。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里,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情。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思考: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可以体会到人们在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 ④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自由说说你们家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在干些什么。

 (2)体会过年的热闹。

 ①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正月初一、元宵)春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三个春节的重要日子,它们各自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学生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除夕:喜庆、团圆;正月初一: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丽)

 ④交流反馈写“除夕”的片段,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节日喜庆、团圆的气氛。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抓住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住“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阅读“阅读链接”中斯妤的《除夕》,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同是写除夕,二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时人们主要的活动进行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中斯妤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的情景。

 ⑥过渡:熬过了除夕,人们通过守岁把美好的祝福赠给了长辈和孩子,接着正月初一到来了。

 ⑦指名学生交流反馈,进一步体会正月初一的悠闲、快乐。重点指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体会逛庙会时人们的悠闲与快乐。(:课文第 9、10 自然段)

 ⑧指名学生读。

 ⑨过渡:正月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挪开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什么呢?(元宵)

 (3)体会元宵的红火、美丽。

 ①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课文第 12、13 自然段)

 ②创设情境,引导写话:看着火红而美丽的北京城,看着一盏盏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的花灯,你产生了哪些美好的遐想呢?请你用上文中优美的词语,写出你此刻的感受吧。

 ③带着美好快乐的情感,全班齐读第 12、13 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文的语用目标是引导学生从关注文章整体结构的详略安排,到关注文章片段描写的详略安排,到关注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品读文段的同时,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片段中的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以及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

 板块 三

 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1.同学们,看来这篇课文已经在你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1)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记叙。

 (2)有详有略地写,对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

 师: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应该抓住重点内容来写,做到有详有略,让人印象深刻。

 (3)抓住特色活动来写。

 4.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住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等。

 5.教师小结:同学们,北京的春节从腊八拉开序幕,到正月十九才宣告结束,历时一个多月,作家老舍却只用了一千多字就将它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同学们要懂得运用刚才总结的写作方法来指导自己写作。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思考。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总结方法。

 ▶ ▶ 板书设计

  ▶ ▶ 作业设计

 见“”系列《》或对应课时作业。

 ▶ ▶ 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勾起读者对年味的向往,对传统节日的留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语言特色、详略、比较阅读、表达顺序等方面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及传统节日的习俗。

 1. 自主读文,读中感悟。

 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提高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本节课教学中,我首先落实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保证他们能多次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我从整体入手,紧扣中心,抓住关键词“热闹、忙碌、喜庆、团圆”,帮助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脉络。接着,我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勾画圈点批注,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教学,采用朗读、品味、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

 2. 指导朗读,创设氛围。

 本课写了北京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其中许多情景孩子们从未见过,但老舍先生的描述使人身临其境。

 教学时,我采用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

篇八: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优秀教案(全册)

 1. 草原

 【教学目标】

 1.会写 8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1 自然段。

 3.理清课文行文思路,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4.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播放关于草原的歌曲)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们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受 呢?谁能谈一谈草原在你心中的印象?(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自由交流)

 当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去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弄懂词义。(教师重点指导“勾勒、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的意思。)

 2.再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1)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小结:作者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作者感受到了一种境界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主人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

  别,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收束全文。

 (板书:初到草原——远迎客人——热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2)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印象,可与读此文之前对草原的印象进行对比并探讨。)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老舍初到草原时的感受是独特的,指名读课文的第 1 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草原之美的?画出优美的词句,印象深刻的地方可以作上批注。

 2.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课件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②“茫茫”是什么意思?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写出了草原什么样的特点呢?(广阔)

 (2)课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①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②“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而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说说“渲染”和“勾勒”分别是什么意思吗?(渲染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

 ③轻声读读这句话,想象“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课件出示:这种境界……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是什么“使人惊叹”?又是什么“叫人舒服”?你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②“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课件出示:在这境界里……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②你认为草原还有哪些乐趣? 这句话里的“绿毯”指的是,“白色的大花”指的是。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的

  情景。

 四、视频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了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有关草原的视频资料,自由交流感受)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

 3.试着背诵第 1 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作者围绕草原写了哪两部分的内容吗?(草原的景色美,草原的人情美。)

 (欣赏草原风光图)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现在我们就走进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之“大” 1.作者初入草原,欣赏了草原美丽的风光,还感受到了草原的另一个特点。请你快速浏览第 2 自然段,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的特点。(大)

 2.品读句子。

 课件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理解“洒脱”一词。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 1.师: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作者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朗读课文第 2~5 自然段,边读边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会用哪个词?(热情好客)

 3.指名读,思考: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4.交流讨论。

  出示句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1)(出示图片,体会“襟飘带舞”一词)师:瞧,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身着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写法: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出示句 2:太阳已经偏西……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师: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4)体会句意: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5)师: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也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文中从迎客、款待、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四、总结全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景色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款待客人、热情欢腾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本文在写作中成功地运用了情景交融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使文章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与景融为一体。

 【教学板书】

 1. 草原

 草原景色美

 天空:明朗 空气:清鲜 草地:一碧千里 人情美

 远迎客人、热情相见

 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教学反思】

 开课伊始,我播放了关于草原的歌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解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的基础上,借助图片和视频资料边读边想象,并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析充分领略草原景色之美和人情之美。不足之处在于没能花太多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足,导致思维不够发散,这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

 2. 丁香结

 【教学目标】

 1.会写 13 个生字。识记本课要掌握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中心。

 3.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学生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 教学重难点 】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从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3.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以豁达的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 教学课时 】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课 1.师:(课件出示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丁香结》,

 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师板书课题,生齐

  读课题。)

 2.作者简介。

 宗璞,1928 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读。)

 (2)学写字词,师指导书写。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理解词语。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

 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

 愁怨:忧愁怨恨。

  断断续续:不连续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名答,全班交流)

 小结:《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了“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从古人关于“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

 3.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 1~3 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主要写丁香花样貌。)

 第二部分(第 4~6 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

  生中的“结”。(主要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四、总结感悟

 1.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指名交流自己喜欢的原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回顾旧课,设疑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领略了丁香花的美丽,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那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又赋予了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 1~3 自然段。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3.全班交流。

 小结:第 1 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 2 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第 3 自然段描写的是“我”住的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

 4.重点句子分析。(课件出示)

 (1)有的宅院里……还要回头望。(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2)月光下白的潇洒……这是丁香。

 这句话描写了丁香花的颜色、仪态风姿和气味。正是因为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在夜色中也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明香气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5.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指名答)

 小结:(1)形状(视觉),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2)颜色(视觉),紫色、白色;(3)气味(嗅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6.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画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小结: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思考:在这部分中,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指名读第 4~6 自然段,全班交流感受)

 2.研读第 4 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师: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指名答)

 (2)师:在这几句话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3)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阅读链接”,指名交流)

 示例:“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把花蕾丛生的丁香比喻为人的忧愁,丁香在古人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3.研读第 5 自然段,思考:

 (1)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齐读,指名交流)

 明确:丁香结本义指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象征意义是指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本文中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2)作者赏花多年,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研读第 6 自然段。

  (1)默读第 6 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丁香结是什么态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古人寄托在丁香结里的情感是愁思,是愁怨,这从“阅读链接”中的诗句中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 “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2)思考:“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

篇九: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质教案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4 篇课文。所选的 4 篇课文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传统节日中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还向我们介绍了各地独特的艺术样式。《北京的春节》让我们了解了老北京人民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腊八粥》向我们展示了人们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时的情形;《古诗三首》描写了古代人们过传统节日时的习俗,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藏戏》为我们介绍了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这一独特的艺术样式。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北京的春节

 2

 1. 会写 38 个字,正确读写 44 个词语。

 2.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4.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受古诗表达的情感;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腊八粥

 2 小青蛙

 3 藏戏

 1

 5.了解藏戏的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习作

 2 借鉴本单元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语文园地一

 2 1.回顾本单元课文,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习俗及其寓意。

 3.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能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4.通过书写提示,提高书写速度。

 5.背诵《长歌行》。

  1 1

 北京的春节

 ▶ ▶ 教学 目标

 1.会写“醋、饺”等 15 个字,正确读写“腊月、展览”等 35 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3.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 ▶ 教学重点

 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 ▶ 教学 难 点

 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 ▶ 教学 策略

 1. 字 词学习

 本课要求会写 15 个字,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结合词语和具体的语段展开教学,把本课的字和词语分类识记,如“拌、眨”都是动词,“风筝、口琴、鞭炮”都是名词。“拌、眨”这两个动词可利用形旁表意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同时通过肢体动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和

 记忆。写字时,可重点指导易写错的字,如“截然不同”的“截”字,左下方是四横,不能写成三横;“醋”字的左半部分不能写成“西”。

 2. 阅读理解

 文中列举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趣味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初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自己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 表达运用

 先通过自主读文来感知文本,再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生活中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通过课文和课文后的“阅读链接”的对比阅读,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 ▶ 教学 准备

 1. 预习提纲:完成《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 准备资料:搜集关于春节及春节习俗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 ▶ 教学 课时

 2 课时 第 第 1 1 课时

 ▶ ▶ 课时目标

  1.会写“醋、饺”等 15 个字,会写“腊月、展览”等 35 个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 ▶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动地迎新春。”一到春节,大街小巷就变得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都是喜气洋洋。这是我们中国人心中最隆重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板书:春节)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说你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指名学生回答。

 3.师: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风民俗。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切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兴趣。

 板块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预习:指名读生词,注意纠正字音。

  课件出示 腊月 展览 风筝 空竹 口琴 更新 鞭炮 除夕 春联 扫除 年糕 充足 店铺 开张 对联 年画 通宵 间断 除非 必定 光景 燃放 亲戚 拜年 寺院 轿车 骆驼 元宵 一律 彩绘 广告 分外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3.引导学生从生词的音、形、义三方面了解需注意的地方,并相互交流。

 4.全班齐读生词。

 5.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心得,说出“热闹、忙碌、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板书: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6.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可以用笔画下来,也可以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清除学习上的障碍,包括字、词、句等,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同时,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板块 三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经初步感受到北京的春节氛围。这么热闹的春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 2.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围绕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以四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填表。出示课件:

 时间 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3.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1)时间顺序: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板书: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2)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熬腊八粥、买杂拌儿、节前忙碌、放鞭炮、吃糖、除夕守岁、拜年、逛庙会等。

 4.师生共同完成并订正以上表格。

 5.观察上表,你们知道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6.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北京人过春节过得这样丰富多彩,我们就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细细品味这热闹、忙碌、喜庆又团圆的春节。请大家品读文中自己喜欢的描写春节中重要日子的文段,并试着背一背。

 7.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北京春节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希望大家回去再美美地朗读课文,并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北京春节那浓浓的 “年味”,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以表格的形式把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自然会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 第 2 2 课时

 ▶ ▶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 ▶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北京春节习俗的,知道作者主要介绍了重要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并且说出了北京的春节给我们的感受。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北京春节的习俗和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 二

 研读赏析,感受年味

 1.默读全文,思考: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热闹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 2.小组研读。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表现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 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4.交流体会和感受。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里,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情。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思考: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可以体会到人们在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 ④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自由说说你们家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在干些什么。

 (2)体会过年的热闹。

 ①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春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春节的重要日子,它们各自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学生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除夕:喜庆、团圆;正月初一:悠闲、快乐;正月十五:红火、美丽)

 ④交流反馈写“除夕”的片段,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节日喜庆、团圆的气氛。

 课件出示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抓住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住“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阅读“阅读链接”中斯妤的《除夕》,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同是写除夕,二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时人们主要的活动进行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中斯妤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的情景。

 ⑥过渡:熬过了除夕,人们通过守岁把美好的祝福赠给了长辈和孩子,接着正月初一到来了。

 ⑦指名学生交流反馈,进一步体会正月初一的悠闲、快乐。重点指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体会逛庙会时人们的悠闲与快乐。(课件出示:课文第 8、9 自然段)

 ⑧指名学生读。

 ⑨过渡:正月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挪开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什么呢?(元宵)

 (3)体会正月十五的红火、美丽。

 ①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课件出示:课文第11、12 自然段)

 ②创设情境,引导写话:看着火红而美丽的北京城,看着一盏盏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的花灯,你产生了哪些美好的遐想呢?请你用上文中优美的词语,写出你此刻的感受吧。

 ③带着美好快乐的情感,全班齐读第 11、12 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文的语用目标是引导学生从关注文章整体结构的详略安排,到关注文章片段描写的详略安排,到关注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品读文段的同时,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片段中的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以及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

 板块二

 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1.同学们,看来这篇课文已经在你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1)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记叙。

 (2)有详有略地写,对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

 师: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应该抓住重点内容来写,做到有详有略,让人印象深刻。

 (3)抓住特色活动来写。

 4.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舒乙的《北京的春节》,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同样是写过年,二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5.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住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等。

 6.教师小结:同学们,北京的春节从腊八拉开序幕,到正月十九才宣告结束,历时一个多月,作家老舍却只用了一千多字就将它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同学们要懂得运用刚才总结的写作方法来指导自己写作。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思考。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总结方法。

 ▶ ▶ 板书设计

  ▶ ▶ 作业设计

 见“”系列丛书《作业 100 分》或《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 ▶ 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勾起读者对年味的向往,对传统节日的留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语言特色、详略、比较阅读、表达顺序等方面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及传统节日的习俗。

 1.自主读文,读中感悟。

 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提高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本节课教学中,我首先落实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保证他们能多次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我从整体入手,紧扣中心,抓住关键词“热闹、忙碌、...

篇十: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套(上)

 (第 1-4 单元教案全套)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

 亲近大自然

  大自然是神奇的,当你感到迷茫时,大自然会送你一阵凉爽的清风,吹散你心中的尘埃,洗净你的心灵;当你感到孤独时,大自然会送你一位忠诚的朋友,守候在你的身边,倾听你的烦恼;当你感到自卑时,大自然会送你一道美丽的彩虹,点燃你心中五彩缤纷的希望,创造无限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看山水,听鸟语,闻花香,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到美丽的大草原去感受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到迷蒙的细雨中去欣赏妩媚芬芳的丁香,到古诗词中去感受融于奇山异水中的返璞归真,到花之歌中去领悟花的崇高理想。大自然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会感觉到它的律动。

 本单元教材以“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编排,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与神奇。我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想象的天马行空、奇特瑰丽。以此为触发点,我们也将轻轻扭开想象的开关,学会将奇特的想象诉诸笔端,去构造一个奇妙的世界。

  分类 具体内容 课时安排 教学要点 课文 1.草原 2 课时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的方法。

 2.丁香结

 2 课时 学习从多方面描写事物的方法;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并阐述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3.古诗词三首 2 课时 想象诗歌描绘的美丽景色;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4.花之歌 1 课时 理解课文内容,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想象的奇妙。

 习作 变形记 1 引导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要注意把重点内容写得详细一些。

 语 文 园 地 交流平台 2 掌握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交流、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好处并学会仿写;通过实例掌握分号的用法;学会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积累一些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1 1 草原

 文本分析 《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空间。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自主读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形式,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积累美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会写 9 个生字,重点理解“境界、回味、洒脱、拘束、羞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象,背诵第 1 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 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的方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1.会写“毯、陈、裳”等 9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草原、线条、柔美、襟飘带舞、热

 乎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4.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展开想象,再现情境。

 3.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草原的美。

  1.出示草原图片,播放背景音乐(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引领学生进入草原的氛围之中。

 导语:同学们,有一个地方我特别向往,那儿天蓝地绿,有奔驰的骏马和雪白的绵羊。如果你到了那儿呀,一定会被那里无边无际的绿色所震撼。你们知道我所说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吗?对,就是辽阔的大草原。现在,就让我们用眼睛、用耳朵,去感受一下草原的美吧!

 2.出示课题,说说美丽的草原。

 预设:学生见了课题,可以让他们说说最想了解草原的哪些方面。如:草原的景色如何?草原的人们有什么特点?草原上有哪些风俗?从未见过草原的人来到草原可能会有怎样的感受?然后再请去过草原的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解答一下。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老舍以市民生活特别是城市贫民的生活与命运为题材,创作了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二马》,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剧本《茶馆》《龙须沟》等。这些作品大多语言通俗浅显,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绿毯

 境界

 陈旧

 鞭子

 衣裳

 襟飘带舞

 彩虹

 马蹄

 豆腐

 拘束

 羞涩

 摔跤

 忍心

 洒脱

 飞驰

 微笑

 勾勒

 目的地

 蒙古包

 好客 ◆需注意的字音:

 “陈”是前鼻音,“涩”是平舌音,“裳”要读轻音。注意多音字“勒”“的”“蒙”“好”,可利用查字典的方法进行音义辨别。

 ◆需注意的字形:

 “涩”的右半部上边是“刃”,不要丢掉一点;“腐”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微”的偏旁是“彳”,不是“亻”。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

 ◆书写指导:

 [毯]“毛”竖弯钩要舒展,托住“炎”;“炎”末笔捺变为点。

 [虹]“虫”的“口”略扁,“工”的两横上短下长。

 [羞]“ ”撇宜舒展,“丑”略扁。

 [微]“彳”的竖从第二撇的中部起笔;“ ”的横笔均向右上倾斜;“攵”的末两笔撇、捺要舒展。

 1.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抓住关键词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与同学交流。

 (2)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

 概括:这篇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绘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接着又展示了人们欢迎远方客人和草原联欢的隆重场面,最后写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用简洁的话可概括为: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过渡:课文第 1 自然段可谓是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 1 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2.指名朗读第 1 自然段,其他学生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课件出示重点语句,教师相机指导。)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学生选择、比较词语: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清鲜”更突出“鲜”,可见草原的空气非常好;“明朗”除了“晴朗”之意,还给人一种明丽、开阔之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

 ②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含义,感受作者在此景之下的愉悦心情。

 ③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板书“一碧千里”,解释词语:“一”是“全”和“都”的意思,“碧”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辽阔无边,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②出示草原“一碧千里”的图片,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表示“绿”(如: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引出“翠色欲流”。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重点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三个词语。“渲染”和“勾勒”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画出轮廓。(教师可分别出示运用“渲染”和“勾勒”绘画技巧的中国画进行对比,以加深理解。)“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富有生机。老舍先生将草原比作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②写法提示:“那些小丘的线条„„云际”是直接描写草原景色,“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则写了作者的感受。这里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常常自然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上面讲解的“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也是类似的写法。

 预设:“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想象“翠色欲流”“流入云际”是怎样的画面,指名说一说。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回味”即细细地回忆,品味。草原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这里风光如诗如画,因此连牛马都似乎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可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拟人句。)

 小结:同学们,通过品读这些句子,我们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我们可反复地朗读文中优美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同时,还要学习其中的一些修辞手法,感受文字表达的优美。如果同学们没有去过大草原,可以多看看草原的图片,结合本课文字,展开想象,你一定能感受到草原美丽而独特的风光。

 4.指导背诵第 1 自然段。

 教师:作者在写这段文字时,从草原的天空写到天底下一碧千里,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远处的小丘写到近处的羊群、骏马、大牛,这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同学们在背诵时,可以抓住关键词,按照写作顺序来背:(天)空气——天空——(地)天底下——羊群——小丘——(感受)这种境界——在这境界里——。

 预设:可采用师生共背、同学互背等方式。若有学生能流利地背诵下来,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背诵,并加以点评。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碧绿与美丽。在这样美丽的地方,又生活着怎样的人呢?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又会怎样迎接与招待老舍先生与他的朋友们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看一看。

 今天的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重点学习了第 1 自然段,掌握了背诵这一自然段的方法。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去过大草原的______和我们分享了他眼中的草原美景,描述得相当生动;________朗读课文时特别流畅、特别有感情,看来课前预习的时候一定在朗读上下了一番功夫;________的发言也很有自己的想法,说明他能开动脑筋想办法。)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和蕴含的感情。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1.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体会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复习旧知,重温“风光美”。

 (1)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指名背诵第 1 自然段。

 (2)让学生简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草原风光美的。

 (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风光美,但大草原除了景美,这里的人更美。草原上的人们非常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人情美。

 1.自读自悟,交流印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 2—5 自然段,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圈画重点。

 阅读与思考:用“~~~~~~”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关于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小组合作交流,品读自己找到的语句,说一说蒙古族人民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学生汇报交流结果,说说阅读后的印象和感受,教师相机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①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热情好客)

 ②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哪几层内容?发挥想象,将它们想象成一幅幅画面,给每层内容加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喜迎远客图、主客相见图、主客联欢图、依依话别图。)

 预设: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简单了解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这里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一幕幕情景想象成一幅幅画面,表达准确即可。

 (2)师生共同品读重点语句。

 ①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