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七律长征中比较典型的故事8篇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七律长征中比较典型的故事 长征 典型 故事

七律长征中比较典型的故事8篇七律长征中比较典型的故事 5七律·长征 5七律·长征 这个故事来源于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七律·长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律长征中比较典型的故事8篇,供大家参考。

七律长征中比较典型的故事8篇

篇一:七律长征中比较典型的故事

七律·长征

 5 七律·长征

  这个故事来源于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 《 七律 · 长征 》 ,领略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5 七律·长征

 5 七律·长征 毛泽东 ( 1893- - 1976 年)

 字 润之 ,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作品有 《 矛盾论 》《 实践论 》《 论持久战 》《 沁园春 · 雪 》 等。

 第一课时

 5 七律·长征

  这首诗写于 1935 年 10 月 ,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 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写作背景

 5 七律·长征

  七律是 七言律诗 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七律

 5 七律·长征

  1934 年十月间 ,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 战略大转移 ,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 十一省 ,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 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 1935 年 10 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长征

 5 七律·长征

  七律 · 长征

 红军/ / 不怕/ / 远征/ / 难,万水/ / 千山/ / 只/ / 等闲。

 五岭/ / 逶迤/ / 腾/ / 细浪,乌蒙/ / 磅礴/ / 走/ / 泥丸。

 金沙/ / 水拍/ / 云崖/ / 暖,大渡/ / 桥横/ / 铁索/ / 寒。

 更喜/ / 岷山/ / 千里/ / 雪,三军/ / 过后/ / 尽/ / 开颜。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5 七律·长征

  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朗读 指导( 课后第一题 )

 5 七律·长征

 5 七律·长征 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红军长征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胜利。

 5 七律·长征 初读课文后,你觉得红军战士是怎样的人?

 不怕牺牲、勇敢的大英雄。

 让我们带着对英雄的崇敬,再次走进课文。

 5 七律·长征 你从课题“七律·长征”中了解到哪些问题? 题目

 七言律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七律 互动课堂

 5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偶句末字押韵

 5 七律·长征

  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体现在哪里呢?结合每一部分来体会。

 5 七律·长征 不怕

 只等闲

 红军 不怕 远征难 ,万水千山 只等闲 。

 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 钢铁般的革命意志 和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 体现了红军战士 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 的精神。

 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没有退却。

 首联

 5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诗意: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险阻,他们把经历的万水千山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5 七律·长征 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这句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是 全诗的总纲 ,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 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 和 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

 5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这句要用 坚决、充满信心 的语气来读;“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 “只等闲”要轻读 ,读出当做平常事的 平淡语气 。

 朗读指导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 七律·长征 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5 七律·长征 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大渡河上有一座铁索桥,名泸定桥。

 5 七律·长征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5 七律·长征 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5 七律·长征

 同桌交流:3、4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体现出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颔联

 5 七律·长征 五岭逶迤腾 细浪 ,乌蒙磅礴走 泥丸 。

 夸张

 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对比

 诗意:

 五岭山脉绵延千里,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诗意:

 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 课后第二题 )

 5 七律·长征

 “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这两句诗故意将庞大的事物说得极小 , 属于 缩小夸张 ,更好地突出了红军的英勇顽强 。

 5 七律·长征

  小组合作朗读第5、6句诗思考:这两句诗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哪两件大事?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颈联

 5 七律·长征 横 拍 金沙水 拍 云崖暖,

 大渡桥 横 铁索寒。

 以动写静

 高耸入云的山崖。

 诗意:

 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只剩下十几根铁链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 课后第二题 )

 5 七律·长征 怎样理解诗中的“暖”和“寒”? “暖”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乐心情。

 “寒”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与悲壮。

 红军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 课后第二题 )

 5 七律·长征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拓展阅读 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5 七律·长征

  1935 年5 5 月3 3 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 180 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

 5 七律·长征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 36 名艄公。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5 七律·长征

  从5 5 月3 3 日至9 9 日,在7 7 天7 7 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 7 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 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5 5 月6 6 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 5 月9 9 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5 七律·长征 飞夺泸定桥片段

 5 七律·长征

 岷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红军战士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胜利在望,诗中是怎样描述的? 尾联

 5 七律·长征 更喜 岷山千里雪,

 三军 过后尽开颜。

 红军队伍

 这是 对首联的回应 。红军的长征就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体现了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承上启下

 5 七律·长征 诗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喜笑颜开。

 5 七律·长征

  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这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5 七律·长征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么? 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5 七律·长征

  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轻松豪迈、气度不凡。

 5 七律·长征 合作探究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5 七律·长征 翻越五岭

 翻越乌蒙山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5 七律·长征

  同学们,我们的红军战士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能战胜一切困难,能时刻保持乐观主义精神。那么,当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要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地想办法战胜一切困难。

 5 七律·长征

  近年来,有人在网上诋毁“红军战士”,你觉得这样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小组互动来讨论 不对。应该对老红军怀着敬仰的心情,而不该诋毁。

 5 七律·长征

  在背诵这首诗的时候,先了解透彻本诗意思,感受本诗情感。再条理地加以记忆,朗读成诵,厚积以待薄发。

 背诵指导

 5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英雄气概 乐观精神 结构梳理

 腾越五岭

 5 七律·长征 主题概括

  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

 ,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

 、

 和

 。

 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 不畏艰险 英勇顽强 的革命英雄主义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 七律·长征 拓展延伸

 毛泽东诗词名句 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忆秦娥·娄山关 》

 2.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 《念奴娇·昆仑 》

 3.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 《忆秦娥·娄山关 》

 4.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 《七律·答友人 》

 5 七律·长征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毛泽东)

 5 七律·长征

  风雨送春归, , 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 , 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5 七律·长征 一、判断对错。

 1. “万水千山”在诗中指一万条河、一千座山。(

 )

 2. “等闲”就是平平常常的意思。(

 )

 3. 读“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语气要低沉。(

 )

 ×

 √

 √

 课堂演练

 5 七律·长征 (1 1 )红军不怕远征难,

 。

 (2 2 )更喜岷山千里雪,

 。

 (3 3 )

 ,乌蒙磅礴走泥丸。

 (4 4 )

 ,大渡桥横铁索寒。

 二、填空。

 课堂演练

 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岭逶迤腾细浪

 金沙水拍云崖暖

 5 七律·长征

  A. 七 律 ( lù

 )

 云 崖 ( yá

 )

 等 闲 ( xián

 ) )

 B. 迤 逦 ( yí

 )

 逶 迤 ( yí

 )

 铁 索 ( suǒ

 ) )

 C. 长 征 ( zhēnɡ

 )

 磅 秤 ( bànɡ

 )

 磅 礴 ( pánɡ

 ) )

 D. 岷 山 ( mín

 )

 蒙 骗 ( ménɡ

 )

 乌 蒙 ( ménɡ

 ) )

 三、下列词语中红色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C

 5 七律·长征 四、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

 1 1.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5 七律·长征 2 2.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只剩下十几根 铁链 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5 七律·长征

  五、我们今天能在和平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都是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些革命烈士说些什么?

 敬爱的叔叔阿姨,你们放心。我们会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二:七律长征中比较典型的故事

/p>

 律·长

 征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红军/ 不怕/ 远征/ 难, 万水/ 千山/ 只/ 等闲。

 五岭/ 逶迤/ 腾/ 细浪, 乌蒙/ 磅礴/ 走/ 泥丸。

 金沙/ 水拍/ 云崖/ 暖, 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更喜/ 岷山/ 千里/ 雪, 三军/ 过后/ 尽/ 开颜。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 远征难 ” 三个字怎么理解? ?

 瑞金 遵义 金沙江 大渡河 大雪山 水草地 吴起镇 会宁 红一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

 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红军

  穿过了——11 个省

 翻过了——12 座大山

 跨过了——24 条长河

  行程—— 二万五千里

 在短短 一年 时间里:红军

  穿过了——11 个省

 翻过了——12 座大山

 跨过了——24 条长河

  行程—— 二万五千里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 远征难 ” 三个字怎么理解? ?

 难:牺牲大,

 经历苦。

  远征:行程远,

 时间长。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 过草地时,草地里的野菜、草根, 都被前面的部队挖光了。战士们吃自己的皮带,寻找马粪中的植物来充饥。很多植物有毒,不少战士吃后得了痢疾,有的永远倒在了草地上。

 • 爬雪山时,一些因饥饿、寒冷而掉队的战士,他们坐在雪窝里,冻得脸色发青,嘴唇发紫,直打哆嗦,有的甚至冻死在雪地里。

 • 在湘江战役中,红军与敌人苦战五天五夜,虽突出重围,但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红军

 由出发时的86000 人减少到3 万人。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水拍云崖 暖, , 大渡桥横铁索 寒。

 。

 岷山更喜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 1935 年 10 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感悟远征难

  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图画,你能一一概括吗?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

 互动分析结构

  小结 •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 颔联:承 “ 千山 ” ,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 颈联:承 “ 万水 ” ,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的喜悦。

 小结: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概括了

 红 红军 军

  的光辉战斗

  ,热情洋溢地

 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

  和 和

 ,充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

 和 和

  。

 长征 历程 歌颂了 革命英雄主义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显示了 生命力 战斗力

  小结: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概括了( (

 )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 (

 )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万五千里长征 不畏艰险、英勇顽强

 朗诵 《 七律 长征》 》

 作业:

 1 、课外阅读 《 沁园春 · 雪 》、 、 《 清平乐· 六盘山》 》

 2 、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3 、搜集毛泽东诗词。

 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 地球的红飘带 ” 。

 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 “ 前所未闻的故事 ” 。

  在埃德加 · 斯诺的笔下,长征是“ 惊心动魄的史诗 ” 。

  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 长征 是什么?

篇三:七律长征中比较典型的故事

七律. . 长征 》 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 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七律.长征》写于 1935 年 10 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在整个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英勇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写出了长征行程之远,时光之长;“难”写出了长征中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回答的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 年 5 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

 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 年 5 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说“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愁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全诗首尾照应,在结构上十分完美。开篇就定下了全诗的基调:“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全诗高度概括,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它是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像以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流露。

篇四:七律长征中比较典型的故事

领袖袖毛主席执教者:

 林海丽

 毛主席在长征路上

 毛主席在抗日 日战争时期

 新中国成成立时期

 冬泳

 练毛笔字

 七律长征﹒

 wēi yí

  páng bó逶迤áwán

 yá

 mín泥丸云崖磅礴áí岷山

 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nán),万水千山只等闲(xián)。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磅礴走泥丸(wán)。金沙水拍云崖暖(nuǎn,大渡桥横铁索寒(hán)。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yán)。

 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岷丸崖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只等闲。1 、 平常, 平平常常2、 无事, 与“忙” 相对3、 安静、 清静1 、 平常, 平平常常

 大渡河过雪山过草地会宁瑞金遵义金沙江五岭乌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越城岭

 都庞庞岭

 萌渚岭

 骑田岭岭

 大庚岭岭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山

 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江

 巧渡金沙江宽阔, 水急浪大。

 如果红军过不去江, 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 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

 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 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 认定红军的目的既不在贵阳, 也不在昆明, 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 。

 1935年4月 28日,他下达命令, 控制渡口, 毁船封江。

 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 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

 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 江面1935年5月 3日, 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

 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 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

 在渡口, 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

 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 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 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 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 用布把漏洞塞上。然后, 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

 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 没有在意。

 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 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 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

 后来, 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 动员了36名艄公。与此同时, 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 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 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 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

 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从5月3日至9日, 在7天7夜的时间里, 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 时东时西, 忽南忽北, 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

 5月6日, 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 并于5月 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

 两天以后, 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

 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 远走高飞, 无影无踪了。

 泸定铁索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

 红军翻过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大渡河过雪山过草地会宁瑞金遵义金沙江五岭乌蒙

 乌江只有一条,而红军却成功地抢渡了数次,这在战争史上是个奇迹。1934年底, 中央红军红九军团和一军团先遣部队在回龙遣部队在回龙场乌江渡口击溃守敌, 抢渡乌江, 为大部队进军遵义清除了障碍。最让蒋介石心惊的战役———抢渡乌江

 四渡赤水,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 变被动为主动的经典战例。

 可以说,在军事上挽救在军事上挽救和保存了党及红军的核心骨干力量。运用谋略最多的战役———四渡赤水

 直罗镇战役共歼敌1个师又1个团, 俘敌5千余人, 粉碎了敌人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 。

 直罗镇战役的胜罗镇战役的胜利, 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 举行了一个奠基礼。取得胜利最大的战役———直罗镇战役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1935年1月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娄山关大捷

 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是红军长征中最为令人惊叹的诸多传奇故事之一,它曾写入了小学生的课本,曾经为无数人所传诵。国民党认为最不可能进行的战役———强渡大渡河

 湘江一战, 中央红军付出了空前惨痛的代价, 由从江西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多人, 但红军硬是从国民党军是从国民党军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 其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湘江血战中再次浴血升华。最惨烈的战役———湘江战役

 肖华上将后来在《长征组歌》中写道: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 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正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过草地

 抢渡乌江四渡赤水直罗镇战役娄山关大捷湘江战役过草地

 一部两万五千里的浩瀚史诗独版在二十世纪的中华大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抄在了 斯诺的美式笔记里让全人类的读者为之颤栗史诗因围剿的抑窒奋然起笔史诗因围剿的抑窒奋然起笔几万双草鞋的灵感奔涌如铁流决堤七百二十个日 日 夜夜展开了 万水千山立体交叉的磅礴运思艰难险阻多 项辐合惊心动魄力挽狂澜伏笔照应百感交集声 东击西运筹帷幄回肠荡气霞光曙色彩线穿珠生花妙笔

 风潇潇马嘶嘶穿越雪山天苍苍地茫茫爬过草地路迢迢人急急意志如钢诗浩浩歌漫漫创造壮举造就了 一种精神震惊了 两个世纪把濒临绝境的旧中国把濒临绝境的旧中国走出了 柳暗花明翻天覆地这条英雄的路啊还要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勇 往直前一直走下去摘自《山东教育》 2006年10月版

篇五:七律长征中比较典型的故事

律·长征

  教材简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 分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选编这首诗的目 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高昂气质。

 这是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二、 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 教学目 标:

  1、

 知识与技能:

  ( 1)

 掌握“逶迤” “磅礴” “腾细浪” “走泥丸” “岷山”等词语的音形义。

  ( 2)

 让学生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 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

  ( 3)

 了解诗的语言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

  ( 1 )

 品评作品中的诗句,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 2)

 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 3)

 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

  3. 情感与态度:

 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

 的乐观主义精神, 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军队, 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重点、 难点:

  1、 重点

 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难点

 理解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的运用,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 课时安排

 1 课时

  四、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 一 课 时

  (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 . 播放电视剧《长征》 的录像片段。

  2. 激情导语:

 同学们, 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根据红军长征这一史实改编的电视剧《长征》 的片段, 我们被红军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的精神所感动。

 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你还知道关于长征的一些故事吗?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 这首诗, 看毛泽东同志是怎样通过简洁而蕴涵深刻含义的语言, 来表现红军战士大无畏英雄气概的。

 (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 走近作者

 毛泽东, 字润之, 笔名子任。

 1893 年 12 月26 日 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 年 9 月 9 日 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 马克思主义者,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诗人, 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 ~ 1976),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 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 ~ 1976),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 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 1954)和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 主席(1954 ~ 1959)。

  1934 年 10 月 , 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不得不退出苏区, 开始长征。

 1935 年 1 月 , 长征途中, 在贵州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见遵义会议), 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的统治。

 随后又粉碎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 胜利完成长征。

 红一、 二、 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陕北会师, 开创了抗日 救亡的新局面。

 1935 年 12 月 ,针对日 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造成的危机,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后作《论反对日 本帝国主义策略》 的报告, 阐明建立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

 1935 年 10 月 , 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 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 1)

 字音

 逶迤( wēi yí )

 磅礴( páng bó )

 岷山( mín )

 云崖(

 yá)

  ( 2)

 字形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

 气势雄伟的样子。

  等闲:

 平常、寻常。

 ( 三)

 整体感知

  ( 1)

 教师启发学生:

 通过影视、 课本和平时阅读的资料,

 以及自主学习所掌握的信息,说说毛主席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 2)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设疑, 引导学生理解全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及全诗的结构。

 ( 3)

 想一想, 哪两句诗在全诗中起到总领的作用?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点拨】“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 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领导下,红军在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以下六句是把主题化作了一系列有典型意义的形象。

 作用是为我们展示出红军战士一幅幅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

 ( 四)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 . 师生解题。

 引导学生朗读全诗, 掌握七律朗读的节奏。

 【学生活动】

 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投影出示】

 ( 1)

 你知道“七律”有什么特点吗? 朗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 2)

 你怎样理解“长征”这个题目 ? 多长的路叫长征, 你能说清楚吗? 是谁领导的长征? 为什么要长征? 长征有什么重要意义?

 ( 3)

 这首诗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哪几副威武雄壮的画面? 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什么精神?

 ( 4)

 根据所掌握的材料说说红军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

  ( 老师巡回并引导学生在读诗的基础上, 根据平时自己掌握关

 于长征的有关资料, 学生分组讨论, 合作交流, 讨论老师出示的问题。)

 【点拨 】

 问题( 1)

 应从诗的体裁特点上思考, 把握好节奏。

 问题( 2)

 根据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集思广义、 合作交流。

 问题( 3)

 根据诗句的内容, 以及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进行讨论。

 问题(4)引导学生从时间上、 路程上、 自然环境上和当时战局情况等方面讨论。

  【讨论交流 】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根据汇报的内容加以点拨, 得出结论。

  【课件演示】

 ( 1)

 七律, 是七言八句, 三、 四两句对仗, 五、 六两句对仗。

 分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节奏, 读清楚诗的韵脚。

 ( 2)

 这里的长征是指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从 1934 年开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宁边区进行战略转移。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 中央红军未能打败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 被追退出苏区, 进行长征。

  长征的意义:

 ①长征的胜利, 实现了我们党北上抗日 的目 标, 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长征的胜利,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这是党和红军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支柱,他们很多人以后成了治党、治国、 治军的骨干,正如毛泽东所说:正是这批衣衫褴褛的精英,

 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③长征的胜利, 最具深远历史影响的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红军通过长征转移到了抗日 的前沿, 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使毛泽东及共产党赢得了中国。

 从此以后, 抗日 的烽火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下越烧越旺。

  ( 3)

 五幅图: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表现了毛泽东领导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 藐视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4)

 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

 时间长, 一年的时间;路途远, 全程二万五千里, 纵横十一个省。

 途中既要战胜险山恶水, 林莽草地, 严寒酷暑, 又要冲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狂轰烂炸, 还粉碎了党内张国涛的破坏分裂活动。

 这样艰苦卓绝、 极其艰险的远征, 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2、 细节探究, 领会深层含义

  【学生活动】“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

 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 ,为什么? 谈谈你的看法。

 【 点拨】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 体会夸张手法的运用和反衬手法的作用。

 极言其小, 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气魄, 突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 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学生活动】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影片和有关资料尽情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谈谈理由。

 【竞赛】

 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朗诵比赛, 对于朗诵好的学生用响亮的掌声给予鼓励。

 ( 五)

 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

  《七律·长征》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 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

 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 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 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 是宣传队” , 这是对长征的高度评价。

 在写法上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把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 通过 8 句 56 个字, 充分表现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和战士们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巧用夸张、 反衬的手法, 这种艺术性的缩小或夸大, 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 它是领袖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 伟大的襟怀、 奇特的想像以及英雄胆略的自然表露。

篇六:七律长征中比较典型的故事

七律. . 长征》教案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能正确读写“逶迤、

 磅礴、泥丸、岷山”等 词 。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

 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学生讲自己知道的关于红军的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看 P58 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对长征有进一步的了解:红军长征的大致路线是:(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夹金山→穿过草地→陕甘会师)

 3、读题解题。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必须一韵到底。)

 二、初读识字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二、品读全诗,理解感悟。

 (一)、自由读诗: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五岭山险峻、乌蒙山高耸、天险金沙江、大渡河险恶、千里大雪山。)

 (二)面对长征路上的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边讲边板书:五岭是逶迤的(同时理解逶迤的意思:连绵不断)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逶迤的五岭。在你们的眼中这五岭是怎么样的?但在红军眼里,这逶迤的五岭怎么变成了翻腾的细浪了呢?乌蒙山是磅礴的(理解磅礴的意思:气势雄伟)这气势雄伟的乌蒙山怎么是滚动的小小泥丸了呢?(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师:难道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真的如同他们说的那么容易嘛?你想象一下他们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他们的鞋磨破了,粮食没有了,生病了,寒冷威胁他们……)

 师: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 1300 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学生齐读、指名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A 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B、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会怎么读?(生读)

 C、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E、起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 我们胜利了(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师: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生各抒己见)

 (课件出示:铁索桥)

 师: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 1:我由寒字想到那铁索寒光闪闪,阴森森的。

 生 2:看到“寒”字令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生 3:我想到了当时战斗非常激烈,红军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前进,视死如归。

 生 4:我联想到红军战士攀着十三根铁链、面对敌人的狂轰乱炸艰难前进,下面又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师: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诗?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同学们,这一暖一寒,一喜一泪,不正是体现—— 3、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 (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是胜利、兴奋、信心……齐读,再指名读。)

 师: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毛主席为什么却说“三军过后”呢? (由学生自主回答后,老师总结: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1、过渡: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他们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你听到过哪些红军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呢?

 2、朗诵全文。

 三、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1、 七律·长征

  只等闲

  万水千山

 远征难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尽开颜

  岷山千里雪

篇七:七律长征中比较典型的故事

七律·长征长征

 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埃德加 斯诺的笔下 长 长征 是什么? 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 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毛泽东,字润之,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字润之,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 马 中国人民的领袖 , 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抛弃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使红军处处挨打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抛弃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使红军处处挨打。王明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经过11个省,翻过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爬雪山,过草地,行程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经过11个省,翻过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爬雪山,过草地,行程约 二 万五千里 …… 其间他们历经无数资料袋约 万五千里 其间他们历经无数次生死考验,由开始时的八万多人到长征胜利时,只剩下了六千多人。终于,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毛主席回顾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激动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次生死考验,由开始时的八万多人到长征胜利时,只剩下了六千多人。终于,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毛主席回顾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激动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长征】中央工农红军长征路线介绍及地图翻越大雪山走过水草地突破四道封锁线突破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遵义会议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大雪山水草地吴起镇会宁红四方面军瑞金遵义金沙江大渡河大雪山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

 七律知识知多少?结构 :

 首联 颔联 颈联尾联押韵尾联押韵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七律 · 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 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五岭逶迤腾细浪,首联首联颔乌蒙磅礴走泥 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 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 颜 。颔联颈联颈联尾联尾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学习要求:请大家自由大声读读这诗,把字音读准,把握学习要求:请大家自由大声读读这诗,把字音读准,把握25

  七律 长征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好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25

 七律 长征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平平常常的意思。平平常常的意思。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1935 年10 月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下滚过去 。全都喜笑颜开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 五岭” ,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四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岷山” ,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诗句赏析• 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概述了红军长征经历的千难万险以及面对困难的态度。• 第二、三、四句从万水千山中挑选了几个典型的例子,生动具体地描绘了红军战胜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诗中哪两句概括了全诗?它们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诗中哪两句概括了全诗?它们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远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远征难 :等闲 :“ 千山”以 五岭 和 乌蒙 为代表。“ 万水”以 金沙江 和 大渡河 为代表。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 的一切困难。平平常常难: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 , 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首联意思 :困苦 , 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体现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体现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精神:

 首联 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 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 ” 两字 , 回答响亮 , 下笔千钧 , 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怕 两字 , 回答响亮 , 下笔千钧 , 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 不怕 ”的表述, 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五岭逶迤 腾 细浪,形容绵延不断对偶比喻夸张承接“承接“千颔 联乌蒙磅礴 走 泥丸。形容巍峨高大千山”

 五岭逶迤 腾 细浪,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腾细浪: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腾细浪:

 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乌蒙磅礴 走 泥丸。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wēi yí逶迤

 pánɡ bó磅礴

 逶迤的五岭返回

 磅礴的乌蒙山返回

 五岭逶迤 腾 细浪 ,比喻、夸张反衬手法 , 突出表乌蒙磅礴 走 泥丸 。反衬手法 , 突出表现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诗意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小练笔诗句把比作 五岭 细浪诗句把比作把比作诗句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精神。诗句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精神。五岭 细浪乌蒙山泥丸乌蒙山泥丸

 五岭逶迤 腾 细浪,乌蒙磅礴,乌蒙磅礴 走 泥丸 。这两句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用比喻 夸张“逶迤” 、“磅礴”形容 ,这是的山;用“细浪” 、“泥丸”形容,这是的山;用“细浪” 、“泥丸”形容 ,这是的山。表现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表现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山的气势雄伟山的渺小实际红军眼里的山的气势雄伟山的渺小实际红军眼里的

 颔联承接“千山”。

 作者先用“ 逶迤 ”和“ 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 扬 ”的手法,而后用“ 细浪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和“ 泥丸 ”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 抑 ”的手法,这抑扬 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腾 ”与“ 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金沙水拍云崖 暖, ,大渡桥横铁索 寒。颈联。颈联这两句诗概括了长征途中经历? 的两件大事 , 是什么?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认定红军的目的地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不说,翻山越岭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一 以为探子回来了,不以为然。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 从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江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1935年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1935年5月9日在树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红军早已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的走了,体现出了将士们的机智。

 泸定桥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

 飞夺泸定桥红四团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 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红四团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 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 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 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大渡:指大渡河。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诗句的意思是: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 暗 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 , 给人以温暖的感受 ( 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这两句诗概括了1935 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沙 金沙 水 拍 云崖 暖 ,上承“万水”二字上承“万水”二字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颈联渡 大渡 桥 横 铁索 ...

篇八:七律长征中比较典型的故事

律 ·长 征

 毛泽东 ,字润之,1893 年12 月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34 年10 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经过11 个省,翻过18 座大山,跨过 过24 条大河,爬雪山,过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其间他们历经无数次生死考验,由开始时的八万多人到长征胜利时,只剩下了六千多人。终于,1935 年10 月,长征即将胜利,毛主席回顾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激动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资料袋

 红军长征路线图瑞金---占领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进入甘肃、陕西,在吴起镇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 长征 】

 中央工农红军长征路线介绍及地图突破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遵义会议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走过水草地

 七律知识知多少?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 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七律 · 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 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 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 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 颜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自由朗读读准 字音 ,把握 节奏 ,读出 感情 ,读出 气势 。

 诗中哪两句概括了全诗?它们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远征难 :等闲 :“ 千山”以 五岭 和 乌蒙 为代表。“ 万水”以 金沙江 和 大渡河 为代表。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 的一切困难。平平常常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体现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首联意思 :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形容山绵延不断。形容山巍峨高大。意思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只是小泥丸在脚下滚动。颔联

 五岭 逶迤 腾 细浪泥丸 乌蒙 磅礴 走,。对对子

 五岭逶迤 腾 细浪 ,乌蒙磅礴 走 泥丸 。这两句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用“逶迤” 、“磅礴”形容 ,这是的山;用“细浪” 、“泥丸”形容 ,这是的山。表现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比喻 夸张山的气势雄伟山的渺小实际红军眼里的

 金沙水拍云崖 暖, ,大渡桥横铁索 寒 。颈联这两句诗概括了长征途中经历的两件大事,是什么?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我体会到了红军克敌制胜、勇往直前的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 暖 ”字和“ 寒 ”字分别表现了什么?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暖”字表现了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寒”字表现了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更喜 岷山千里雪,尾联三军 过后尽开颜。更喜:三军:更加欣喜红一二四方面军,这里指全部红军部队。尽开颜:

 全部笑逐颜开

 《 七律· 长征 》 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胜利的意义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共产党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2.长征锤炼了党和红军的精华。3.长征扩大了党的影响,一路上播下革命的火种。

 长征为什么会取得胜利?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2.党和红军在长征路上充分发扬不怕苦难、顽强拼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3.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 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 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 是什么?

 什么是长征精神• 不屈不挠 艰苦奋斗 无私奉献• 勇于战斗 无坚不摧 百折不挠• 自强不息 ……

 拓展延伸同学们,我们的红军战士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能战胜一切困难,能时刻保持乐观主义精神。那么,当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课外作业1. 背诵、默写本诗2. 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和毛主席的诗歌。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