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0篇

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0篇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智观天下 智库时代 ·9·新时代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赵 瑜(高平市委党校,山西晋城046700)摘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0篇,供大家参考。

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0篇

篇一: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天下

  智库时代

  ·9·新时代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赵

 瑜(高平市委党校,山西晋城 046700)摘要:文化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在任何时代中它都是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生生不休、延绵至今,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拥有深厚的底蕴。那么,在新时代该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图分类号:K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51-0009-002一、正确处理不忘本来与吸收外来的关系(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中华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矛盾体,有其优长和局限,这也是一直以来各个国家的统治者都重视文化的原因所在。优秀的文化有利于教化社会、促进发展,落后的文化则会对社会的治理与发展起到非常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在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上我们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传统文化也在整个大发展的背景作为资源被挖掘和开发。但是在这个开发过程中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去粗取精的,因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用主义用的比较多,当我们遇到选择时首先会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有什么用”,可是我们的哲学家却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无用方为大用”。就拿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来说,它看似虚无缥缈,但是它在韵律美中不仅记录着生活、传递着智慧,更向整个世界传递出了一种强大的中国自信。而现在社会上存在一些以眼前利益为第一出发点,唯经济利益至上,将传统文化中糟粕作为其“赚钱机器”或者是攫取利益的“挡箭牌”、以贩卖糟粕文化作为生存的手段的人,比如说算命先生搞封建迷行、公司招聘搞男尊女卑等,这无疑都将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中华民族自身对如何传承中华文化最唯物主义的实践做法。(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文化碰撞也越来越多。虽然各国文化中不尽相同,但是各自都有其精髓的部分,而这些精髓的集合其实就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呈现。在多极化发展越来越明显的今天,想要在世界发展中把握主动权就必须更多地将自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不断放大,当一个国家的优秀文化占整个世界文明的比重越来越大时,那么这个国家在整个世界舞台的分量也会越来越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新时代历史方位的标定,同时也是时代使命的肩负。那么对于新时代的中国来讲,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毋庸置疑需要不断吸收借鉴优秀外来文化,并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合,这不仅仅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而且还是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不忘本才能守住民族之根、保持本身文化特色,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出独属于自己的光芒;吸收外来才能将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融入世界,才能是在自己的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二、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关系继承的目的在于发展。当我们明确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并且正确认识了继承本来与吸收外来之间的关系之后,最后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那么如何发展 ? 答案就是“创新”。(一)将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本身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商业化实行西船舶的最快模式,那么对传统文化来讲,实现产业化也是在新时代创新加快其发展的重要途径。1. 注重传统文化旅游项目发展新时代,在各产业的比重当中第三产业的占比越来越大,文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传统文化旅游项目与自然景观不同,它拥有更加深厚的底蕴,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在整个国际的旅游品牌中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特点,也因此注重传统文化旅游项目发展是在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窗口。2. 将传统文化融入影视行业信息技术及传媒业的发展使得影视行业成为宣传文化最快的途径,而且其影响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光超乎想象,关于这一点美国好莱坞影片的影响力就是最好的例子。近几年随着自媒体的席卷,影视行业的影响更是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一部剧、一个电影、一台节目,甚至一个短片、几张照片就可以将一个景点带火,故宫博物院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如果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多的将自己融入到现代影视行业中,相比也将为自己的弘扬与发展起到非常大的助力作用。3. 打造精品文创产品文创产品其实指的就是文化的创新载体和创新表现形式。将原本抽象的、静态的文化创造性的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的产品,以点带面诉说文化、传递文化,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 而且还能够增加它的商业价值,这对于现代经济社会来讲不仅仅是创新的发展模式,更是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西安作为历史古都就充分的利用了当地文化开发文创产品,并且在全国的传统文化产业化的实践中走在前列。(二)建立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保护机制(下转第 19 页)

 智库时代

  ·19·智言智语

 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围绕学生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应有的工作作风,从青年中来,到青年中去是基层团组之应有的工作态度,去形式化、去官僚化是当前党团组织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基层党组织在加强自身作风建设的同时要同步带动基层团组织的作风建设,强化基层团干部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巩固群众基础,凝聚青年朋友,用优良的工作作风赢得青年。(五)加强对基层学生组织的指导学生组织是接受同级党组织领导,同级团组织指导的,是高职院校学生四自管理的重要抓手,基层党组织要通过对基层团组织的指导,强化学生组织建设,巩固学生干部队伍,发挥学生组织作用,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学习为载体,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六)加强基层党组织党建带团建的考核党建带团建是新时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要做好此项工作需要定力、耐力,需要恒心和决心,不能左右摇摆忽冷忽热,要充分认识到必要性、紧迫性,牢固把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内在规律和自身特点,结合党建、团建工作的实际,把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常态化。要加强此项工作的督导,将党建带团建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内部巡查过程中,检查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推动党建带团建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切实把党建和团建工作落到实处,增强党建和团建工作的实效性。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生源的特点,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花更多心思,想更多办法,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的作用,基层党组织要想法设法,调动基层团组织的工作积极性,同心同向,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参考文献】[1] 付焯 , 江宇兰 , 王哿 . 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建带团建工作研究 [J]. 改革与开放 ,2012(20):19+21.[2] 蔡莉 . 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研究 [D]. 长沙 : 湖南师范大学 ,2009.[3] 聂邦军 , 张焱 . 浅议高校学生党建与团建工作互动机制 [J]. 教育与职业 ,2009(8):47-48.[4] 中共中央组织部 , 共青团中央 . 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意见 [L].2010-12-31.[5] 李 金 发 , 赵 凯 博 , 兰 涵旗 . 高 校 党 建 带 团 建 工 作 机 制 梳 理与模式创新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19):42-43+54.[6] 王 庆 , 周 新 国 , 邓 琳 , 刘瑶 . 运用现代媒体开展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研究 [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7):141-143.[7] 陈涛 , 高静 , 潘伟国 . 创新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探索 [J]. 教育与职业 ,2011(15):44-45.[8] 高琳 , 刘刚 . 高校党建带团建机制探究 [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0(5):77-79.[9] 明珠 , 曹瑛 . 党建带团建与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互动机制的构建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20):23-24.【作者简介】程康(1965-),男,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接第 9 页)1. 加强政府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引导方向决定未来,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保护存在滞后性和盲目性等特点,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引导和规范,即加强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引导。优秀传统文化的发现和挖掘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也因此对其发扬和保护也具有滞后性和盲目性,加强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引导,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团队的成立,变传统文化挖掘从被动到主动,从而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2. 建立学会等民间组织现在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载体都散落于民间,特别是一些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更是民间的一些老艺人,这就意味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保护离不开民间组织的作用。建立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保护的民间组织,有利于更具时效性的将相似文化整合、促进其交流发展,也更容易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加完整的方式恢复中华民族壮阔的历史。3. 多渠道筹备传统文化保护经费资金问题往往是制约事物发展的最大因素,也因此经费保障对于是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保护至关重要。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文化管理部门要根据不同文化项目的特点,制定专门的传统文化发扬和保护经费规划;另一方面要通过民间人士的捐款来保障这部分经费。(三)多方式拓宽传统文化教育模式1. 在学校中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从青少年抓起,这就需要将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编入教材、纳入课堂。另外,在教育方式上也需要不断创新,一味地讲授式不能让青少年更加深刻地去体味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这就需要创新更多的教学方式去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推进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的探索。2. 建立传统文化学校或培训班社会办学是政府办学的一个重要补充,鼓励在社会办学中建立传统文化学校或培训班有利于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占比,从而使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得到进一步的拓宽,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地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去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 在家庭中更加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家庭教育也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和引导社会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落到实处。在良好家风的建设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够更加便捷的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庭生活相结合,这不仅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家庭的和谐,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参考文献】[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 : 外文出版社 ,2014.[2] 特里 • 伊格尔顿 .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M]. 北京 : 新星出版社 ,2011.[3]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 [M].北京 : 人民出版社,2017.[4]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 [M]. 北京 :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5] 郭超 . 用传统文化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N]. 光明日报 ,2017.【作者简介】赵瑜(1991-),女,硕士研究生,教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篇二: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3 篇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3 篇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经磨难,一次次凤凰涅槃,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观,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的伟大精神支撑和崇高价值追求。

  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认为中华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这些“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强调老子、孔子等人的思想中包含了许多正确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这些思想“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提升到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层面,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这种高度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共有精神财富且具有世界普遍文化意义的思想观点,在我们党历代领导人的讲话中尚属首次,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本质意义的新认识和新高度。

  科学认识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近代以来,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政治层面上,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对立的、错误的极端观点:一种是把传统文化说得一团漆黑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

  一种是死守旧有文化传统的文化复古主义。但无论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还是文化复古主义,在今天看来都是错误的,应予以摒弃。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有鉴别”就不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不是历史虚无主义或文化保守主义的态度;

  “有扬弃”是在经过分析鉴别的基础上,坚决剔除其过时落后的糟粕后,积极继承吸收其合理优秀的成分。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具有旧时代要素的内容,要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扬弃。一定的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但由于文化具有滞后性,因而当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变化时,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反而是跨阶段地影响与制约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综合,用历史和科学的观点来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切实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进行有选择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

  大力研究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长期以来,我们在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面缺乏科学规划,甚至仅仅把其归为学术研究,尤其是根据时代特征和当前任务,在清理和发掘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内涵、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适宜形式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因此,要真正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之发扬光大,就需要做好整理工作和开发工作。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旺盛活力,离不开整合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离不开引进和培植新的文化要素和文化精神。在这方面,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肩负着创新民族文化的重大历史责任。当我们以冷静、求实的态度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文明,就不难发现,西方文明及其价值体系能够向全世界传播和扩散,西方国家的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功不可没。它们为西方文明价值观披上了普世价值和合法外衣,增强了西方文明在世界各地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我们弘扬中华文明,也要大力发挥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通过繁荣和发展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和创新,让世界真正了解、喜欢和向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扩大中华文明在国际社会的影响。我们要虚心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加大保护民族优秀文化的力度,尤其是保护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

 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融社会主义的价值特性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于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诚信”、“天下为公”等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在于这些思想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层价值理念及其现代意义的挖掘和阐释,把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理念的义理讲透、意义讲足、现代性讲好。另一方面要做好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无论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还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中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素材。用活这些思想素材,是用中国思想智慧讲述中国价值理念的客观要求,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到当代中国人心坎上的有效路径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强调“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他还进一步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要求“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实践中

 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在于入心入脑,要内化为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言行,而不是流于形式。这要求我们从基础教育抓起,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在教学、研究体系中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当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有一些问题,如一些教材中的“中国味”淡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干部培训学校还没有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为必修课,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增加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和课程,分层次、分内容,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化,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

  二是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类课程建设,使之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类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选择;

  三是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学科专业和研究平台建设,为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传播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

  四是在党校、行政学院等培训教学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把传统文化课作为必修课程,像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一样学习古代文化经典,与提高领导干部传统文化素养和为官执政道德建设结合起来。

  保持特色不断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对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

  尊重传统不能食古不化,“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更不能作茧自缚。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两创”方针的鲜明指向,就是立足于实践,把跨越

 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以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借鉴其他优秀文明成果,通过转化再造、丰富发展,焕发新的生命力。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曾有形象表述:“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摆设,不是只供学者研究的对象,而是养成民族灵魂的最好营养。如果一种文化产品只存在于博物馆中,一种文艺形式只存在于舞台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们已经死亡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学者的书斋里或研讨会上,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它已经死亡了。”活的文化在哪里呢?许嘉璐的答复是:“文化活在街道上、家庭中、人心里。”他举例说,女孩子穿着高跟鞋走在马路上,一下摔倒了,如果没人管,那伦理道德就死了;

  如果有人打 110 求助,那说明他内心的道德观活了一半;

  如果马上有人上来搀扶,中国传统文化才是活生生扎根在人心里的。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成为国民的一种文化素养和日常行为的遵循,需要我们在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上下功夫,要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的美育载体,阐释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发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力,古为今用、学以致用,把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时代语境。

  主流媒体要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作为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必须旗帜鲜明地担当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要充分发挥平台优势,舍得拿出黄金版面、黄金时段、黄金栏目,把最优秀、最精彩、最关注的文化食粮呈献出来,让读者、观众、听众了解历史、汲取知识,饱餐优秀文化盛宴,接受优秀文化洗礼。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之所以蜚声中外、家喻户晓,就在于利用了央视的强大覆盖力、传播力,向亿万观众打开一扇窗,让无数百姓一睹名家风采,走进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学术殿堂,接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文化

 熏陶。传承优秀文化,媒体要善于引导、善于创新。央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将枯燥的汉字书写办成引发广泛关注、让大家都喜欢的节目,就在于大胆创新。媒体要通过寓教于乐、寓文于娱的形式,让优秀文化充分展示在版面、画面、声音、文字中,像空气一样浸润人们的肺腑,净化人们的精神家园。

  对于主流媒体而言,传承优秀文化既是一种责任担当,也是一种舆论“亮剑”。每一位媒体人都要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激浊扬清,坚守精神家园,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真正使照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之光在中华大地熠熠生辉、发扬光大!

  领导干部要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执着继承者、自觉传播者和带头实践者

  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在于实践,而不是用于装潢门面。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发扬光大,重要的是践行民族优秀传统,例如优秀的传统美德和礼仪、包容精神、不懈的探索精神、清正廉洁的官德、无私无畏的价值追求等。我们强调文化自信,就是因为我们能够践行优秀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精神家园里最重要的内容。各级领导干部要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它们蕴含的现代性力量,争做中华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躬行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若烟海、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以此作为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他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抓好学习和运用两个基本环节,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要刻苦学习。“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带头作出了表率。他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广泛兴趣和深厚修养,博览群书,熟知中国传统

 文化经典。在其文章和讲话中,大量引用我国古代的历史典故和名人名言,跨度横贯上千年,内容涵盖各个方面。二是要科学借鉴。带头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理念贯彻到自己的工作实践、日常行为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文,从来都不是简单套用,而是紧密联系实际,用来说明现实问题。领导干部要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成为一个既有马克思...

篇三: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 年第 8 期耘悦韵晕韵酝陨悦 砸耘杂耘粤砸悦匀 郧哉陨阅耘 总第 430 期 杂藻则蚤葬造 晕燥援430晕燥援8袁圆园20经济研究导刊在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去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党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战略,是要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相统合,与时俱进,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一、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在历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璀璨的文化特色超越时空,仍然保持着独特的时代价值和传承意义。第一,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要赋予创新思维。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指出, “中国人民依靠勤劳、智慧、勇敢,开创了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在今天依然具有璀璨的时代光华。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来重新审视优秀传统文化,拓展广阔的文化视野。当然,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存在时代、认知、社会的局限性,在学习、研究、应用优秀传统文化时,我们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变、推陈出新,而非照搬照抄照用,要辩证地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其时代特色。第二,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变通古今之用。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沿着“通古今之变”的发展思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取得更大发展。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铸就了博大而精深的中华文明。要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站在时代的新高度,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感召力。第三,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其文化要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用科学的、民主的思想,去提炼优秀的文化因子,将之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精神标识与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相融合,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第四,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强调其传承价值。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坚守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为忠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要充分肯定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里,那些蕴藏着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审美、价值理念都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汩汩源泉。立足当代,重视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关键点。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人民的思想基础,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第一,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文化自觉、自信的精神基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深藏着民族的文化精神。党中央对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在国家治理中,更是引经据典来提升国家文化境界。了解、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感,提高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心。第二,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国的坚实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爱国主义是核心精神之一。弘扬爱国主义,打造中华民族凝聚力,就必须要坚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爱国不需要理由,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自然而然地带着对祖国山河的深深依恋,更表现为对家乡、对父老的绵柔情谊。第三,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民族道德修养的观念基础。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内涵是丰富的,思想是饱满的。如“仁爱”、 “谦卑”、 “民本”、 “和谐”等思想,既融合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又流淌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要对自身行为做到自省、反思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第四,优秀传统文化是打造中国梦的动力之源。传统文化里收稿日期:2019-10-08作者简介:秦冲(1985-),女,河南唐河人,讲师,硕士,从事中国文化建设研究。新时代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秦 冲(中共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郑州 450052)摘 要:文化是国家的精神信仰,也是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不竭动力,更是提升国民文化自信的精神源泉。面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积极传承,进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将之融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文化软实力;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8-0185-02185 - -

 [责任编辑 柯 黎]的坚守诚信、崇尚和合、追求大同等等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本质一致性。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实现中国梦、筑造中国精神的动力源泉。今天的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第五,优秀传统文化是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根和魂。以“和”为贵,将之延伸到世界和平。中国人民珍惜和平,更愿意向全世界传播和平思想。从优秀传统文化里来展现中国是爱好和平的,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光彩形象。三、以“两创”为指导,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谓“两创”,主要包含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两个方面。前者是基于时代需要,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传承,挖掘和转化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后者在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以丰富、发展、完善为视角,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总体来看, “两创”的融合为我们确立了正确的传统文化学习态度,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部分,要进行传承和发。同时,立足当代文化,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两者的互融互通互补、互促。(一)以正确理念为导向,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再生活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确立正确的理念导向。市场经济是时代背景,文化的多元性是时代特色。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要秉承开发、利用、传承、发展指导方针,兼具文化的多元性、大众化,特别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要将之推向社会大众,让市场认可,让群众接受。全球化是当前时代特征,多元文化的并存是客观事实。当代的中国,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传承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逐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优秀传统文化里汲取丰富的营养,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吸收和借鉴多元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面向广大群众,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展现,来融入到百姓的生活中。我们要在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了解和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对接于大众文化,才能让传统文化更具活力和生命力。(二)兼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实现传承与发展并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梳理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以新的面貌来展现出来。优秀传统文化与今天的社会生活还存在一定距离,还有些不适应性。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以更为多样的形式来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在文化形式上,优秀传统文化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要在自身内在理念基础上,变换方式,来传播其应有的精神旨趣。比如,将文化与科技形结合,积极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以微博、微信等新技术平台,来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特色。在内容创新上,要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标准,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为指导,创造性地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国家宝藏》等文创电视节目的开播,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内容与形式的综合性包装,发挥纪录片、综艺两种创作手法的传播优势,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多样化传播形式为载体,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文物、感受文化。同样,在多媒体技术下,各类舞台化、藏馆式展出方式,让更多的群众全方位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例如,各类博物馆、文博园等开放,以活化文化为主题的各类传统文化活动的组织,提升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三)拓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渠道,增进人民群众文化自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裕,更要将精神文化的富足融入其中。缺失精神信念的追求,必然导致个人价值观的偏失,表现在行为上即为庸俗化。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精神文化信念与思想,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更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全面传播。长期以来,优秀传统文化留存于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中,但这些优秀文化无法走进社会大众,更难以获得有效传承。因此,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橱窗,让更多的群众去认识、去解读、去感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激发广大群众的文化向心力。近年来,借助于影视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包装后,直接面向广大群众。如《中国诗词大会》就是典型代表。诗词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既具有功能性需求,又具备文艺性价值,要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交融和传播,让广大群众关注并学习,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广大群众在面对优秀传统文化时要摆正学习心态,要以包容的心去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修养,去感知优秀传统文化营造的人文气息氛围,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大众生活。结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丰富的精神瑰宝,蕴藏着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以其深刻的智慧、理念、气度、神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文化根基。学习、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应该积极参与、以身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拓展了我们的思想视野,如重德、尚和思想,更是人类智慧、德性的凝炼体现。

 “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勤劳、俭约的传统美德,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等等,作为优秀文化遗产,更昭示了熠熠生辉的时代价值。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上讲,必须全面挖掘、整合、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将之作为规范社会成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精神指导方略,真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参考文献:[1] 郭建宁.优秀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丰厚滋养—— — 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 (2):11-14.[2] 张绍能.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辉煌[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 (1):49-54.186 - -

篇四: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我们一生影响很大。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我们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原则 自觉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人类道德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概括起来主要有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最近这段日子 国人们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是关于奥运火炬的传递其中在海外传递的过程中部分藏独分子阻碍火炬传递的行为令人震惊而其中又牵扯出关于法国企业家乐福暗地里资助达赖集团的事件。

 这件事情使得很多人都开始了抵制家乐福的行动。毫无疑问大学生们是这项抵制行动的先锋。就我的亲身经历而言 一些大学生们在网络上将自己的网络用户名换成与爱国有关的名字或是标有爱心的图片大学生们转发关于爱国的短信“中国人万众一心团结起来”的标语条条可见在海外的留学生们更是集结在一起上街游行表达对于自己祖国的热爱对于各国歪曲西藏事件的报道的愤慨对于某些国家插手中国内政的强烈反对而在部分城市家乐福超市的门店口很多人都拉着反对家乐福的横幅进行抵制活动。以上的种种行动使得现在家乐福的营业额节节下跌。这些事例充分的表现了我们大学生对于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当今我们一直在强调倡导要使社会成为一个和谐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我们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意气奋发的一代是这一主旨的先锋者。同学间我们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在人和人的相处过程中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相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住在学校的我们和同学相处的时间远远多于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 在家里 父母会照顾 谦让我们但现在我们是和同学相处在一起的这种相互之间的谦让人际关系之间的和谐就变得格外的重要了。而且上了大学就意味着我们成人的开始是我们远离父母的开始大学四年之后我们会踏上工作岗位到那时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着我们去处理。所以在平日的空闲时间我们可以广泛阅读诸子百家的文章特别是儒家学说这对我们深刻理解“和谐”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科克骄防矜。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谦敬礼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谦敬即是个人自身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这些是我们小时候父母就教我们的道理。人一定要谦虚不要骄傲。和别人相处时一定要礼貌。作为一名大学生更是特别的重要因为我们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大家对于我们标准就越严格。在平时乘车的时候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会起身让座给年纪较大的人会让座给怀抱婴儿的人„这些行为让我们看到了国民素质在某一方面的提高。但有时在食堂买饭的时候仍旧会看到一些同学插队的情况所以希望这些同学可以意识到自己行为上的不妥以后改正。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在中国古人看来 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 表里如一的品格 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事以诚为本取信于人。诚信之德在于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大学的集体生活中是人际关系的磨合十分重要大学是个小社会我们需要在四年生活中结交朋友这些朋友中或许其中部分人会成为你终生的好友所以诚信在这其中担任了很重要角色。朋友之间最重要的莫过于——诚信。假如双方连诚信都没有的话何谈友谊呢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一定要——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有道德因而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 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要实现这种追求就应当明智。在我们大学生活中其实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就是一种对于自身精神境界的高层次的需要。学习党章上党课都是我们精神上的追求。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基石要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此外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已经深入到全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之中。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说明是同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的道德传统的作用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当代的大学生们要好好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

篇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岁月210一、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1、有利于保持先进文化主体性。文化是一个民族持久发展的内生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抛弃自己的文化根源迟早会失去精神动力。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们的精神根源,其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和为人处理的道理,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力量。新时期,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所以,中国要想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必须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这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确立中华文化的自主地位,保持先进文化主体性。2、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当前党和国家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而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不仅需要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还需要文化软实力作支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大力弘扬和建设中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不断、奔流不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根源。在新时期,我们面临着许多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对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和价值取向,增强领导干部的干事创业信心必须靠先进文化的引领。所以,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自信心。3、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良好的社会风尚除了需要法治以外,还需要加强道德建设,而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文化精髓。中华民族是素以崇尚道德著称的礼仪之邦,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道德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然而,当今社会受利益的驱使,部分人出现了不守信、没正义等行为,影响了我国的道德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为今天我们处理良好的人际关提供了范本。所以,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们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二、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1、以加强宣传为手段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表达方式,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加大宣传力度。第一,运用电视、广播等主流媒体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通过电视专栏在固定频道,特定时间段讲述中国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使人们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第二,把传统文化融入文学创作、影视戏剧、造型艺术等文艺创作活动之中,以语言及表演的形式传递给人们,使人们潜移默化的受到启发。第三,把传统文化渗透到网络之中,使人们在运用现代技术工作、学习时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从而激发了解我国历史和文化的热情,进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2、以语言文字为中心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汉字和汉语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世界对中国的认同上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中国的言文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语言,其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汉语以其特有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数千年历史的铸炼和积淀,汉字所蓄涵的丰厚文化底蕴,是拼音文字所无法想象和比拟的。近年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承载的中国智慧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途径□ 刘淑芬(中共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委党校, 黑龙江

 哈尔滨

 151800)【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仍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无论是汇聚精神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还是引领社会风尚都需要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以,新时期要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关键词】传统文化;弘扬;继承然而,一些轻浮、低俗的网络语言也侵入了汉语领地,给中国的语言文字造成了不利影响。所以,新时代,我们要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以文化经典为依托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在世界上影响是非常大的。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它们记录了中国古代在文化上取得的伟大成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意义。如“四书五经”、《老子》、《韩非子》、《孙子兵法》、《黄帝内经》等这些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文学经典,其中包含的治国理政、为人处事、健康养生等价值理念一直延用至今。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长河中还形成了许多经典文化故事,如孔融让梨、亡羊补牢、愚公移山等对我们产生着具大的影响。所以,新时期我们要以经典原著为依托,大力推进经典作品的整理、翻译、改编、诵读等,让经典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根本性、支撑性作用。4、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以文艺活动为载体是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第一,要用好中华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中国有诗书礼乐、琴棋书画等世界上最美的艺术,我们要把这些优美的传统艺术融入到各类文体活动中,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各地宣传部门、社区、工会等可以组织诸如书法、摄影、绘画、舞蹈、对联、剪纸等比赛,通过比赛潜移默化的增强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第二,要用好中国的传统节日。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我国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为重要契机,把传统文化贯穿于这些节日活动中,从而增强人民的爱国热情,让中华儿女为中华灿烂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5、以加强教育为关键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入脑入心才能实现良好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好教育这一关键环节,使中国人们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第一,要在学校课本中增加传统文化的文章。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提高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第二,要在党校、行政学院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使机关党员干部提高文化素养与道德修养,从而提高领导能力。第三,要增加传统文化研究平台,为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传播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第四,要在社会上建立传统文化机构,让更多的群众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使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泉。新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创造力,助力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参考文献】[1] 李国泉 , 周向军 .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 [J]. 思想理论教育 , 2014(10).[2] 王海翔 , 胡新建 . 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及经验总结 [J]. 宁波大学学报 : 人文科学版 , 2013(02).[3] 杨

 菀 . 浅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与时代意义 [J]. 领导科学论坛 , 2017(15).[4] 郭齐勇 .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J]. 孔子研究 , 2017(01).万方数据

篇六: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正确继承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故事、中国方案正越来越多地吸引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中华文化正越来越多地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在国内,“国学热”“儒学热”热度不减,传统文化地位日显,声望日重

 同时,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也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认识倾向。一些论者在处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关系时,搁置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甚至在理论阐释中夹带文化复古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他们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弘扬传统文化看作是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题,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行不通了,才会代之以传统文化的隆重出场,认为弘扬传统文化,必然会遇到马克思主义无法安放的问题;他们将中华传统文化简单等同于儒学、儒教,认为重视传统就是“回归孔孟道统”“回到康有为”;他们将“传统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混淆,不加甄别地宣扬传统文化中一些失去历史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具有明显消极因素的陈词滥调。凡此种种,表面上看是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实际上是回到了文化保守主义、文化复古主义的窠臼中去。这不但无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会使人们在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的问题上陷入理论混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传统文化问题发表

 2 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课题,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原则遵循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

  谈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一个基本理论前提,是必须厘清“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各自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他还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论述中,既讲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又强调挖掘其优秀、汲取其精华。言其独特,是指中华文化自成系统,道出了其不同于异质文化的客观事实;言其优秀,则指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有精华和值得肯定部分,是我们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固有根本。这些论断阐明了“传统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内涵,内蕴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

 中华文化在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不绝如缕,薪火相传,文化传统从未中断。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一样,中

 3 华文化的传统并非千年如斯,而是一直处在一个生生不息、日新不已、变易不断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经年累代创造并传承下来的物质遗存和精神遗存,诸如语言文字、风俗礼仪、思维方式、伦理宗教、审美旨趣、文学艺术、器物制度等,都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

 可见,传统文化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其内容中既有精华的部分,也有糟粕的部分;既有时代性、阶级性的一面,也有超越时代的、具有文明共性的一面。我们所说的继承和弘扬,自然是传统文化中独特且优秀的部分,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而不是丧失合理性、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糟粕。继承和弘扬的对象只能是“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这是论及对待传统文化态度问题时一个不言而喻的逻辑前提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和鲜明旗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事关中国走什么路、向何处去的重大实践课题。有些人在这一问题上感到迷茫,认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标识”“固有根本”的论断,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两者地位的此消彼长。有些人在这一问题上搁置立场,专注于阐释两种文化间的相互关系,而在事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4 的态度上闪烁其词

 要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必须将其放到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跌宕历史中去考察。鸦片战争以后,睁开眼睛的中国人看到了不一样的西方世界,也接触到了不一样的西方文化。器物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的文化渐次涌入,开启了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变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影响不断衰落。一时间,欧风美雨来袭,西学风头日劲。西方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论、自由平等论、社会有机体论等成为当时中国知识界的理论时尚。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以西学为思想武器,为自强保种、救亡图存而奔走呼号。但是,民族危机并没有根本缓解,中华民族的命运并没有彻底改变。历史证明,固守“中学”无法完成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使命,照搬“西学”同样也不能担当此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最终为先进的中国人所接受、所选择,成为一种历史必然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不是非此即彼、截然对立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独特的文化传统、特殊的基本国情,决定中国必须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植根于中华沃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基因。因此,非但不存在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

 5 恰恰相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土文化之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文化土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也改变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中华文化沿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方向发展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以何种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讨论,自近代以来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与之相伴,面目各异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以及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等观点,从来就没有销声匿迹过。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而是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关键是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有根本的关系。处理两者的关系,不能在“指导思想”和“固有根本”的概念上兜圈子、搞诠释、排位次,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抽象地等同于本末关系、体用关系,并据此来判定两者的高下优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固有根本,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那种认为弘扬传统文化是复兴儒教、以中华传统文化取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揣测,既不懂中国历史,也无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6 的现实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贻害匪浅

 处理好尊重传统与反省传统的关系。传统含义十分复杂,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总是纠缠在一起。即便是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也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土壤中生长出来,必然是瑕瑜错陈,很难说有绝对纯粹的精华。在坚定不移地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需警惕文化复古主义的沉渣泛起。越是强调树立文化自信,就越是需要文化自省精神;越是强调尊重传统,就越是需要理性地面对传统;越是强调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越是需要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

 处理好继承弘扬与转化创新的关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尊重传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ζ 浣�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必须在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互鉴中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篇七: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讲人:金海峰 教授吉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长春大学国学中心主讲人:金海峰 教授吉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长春大学国学中心

 国学广义泛指中国文化;狭义专指传统文化中的学术经典及其体现的文化精神,以中华文化为背景、以传世经典为载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学术。国学:是国魂的载体,国魂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国学广义泛指中国文化;狭义专指传统文化中的学术经典及其体现的文化精神,以中华文化为背景、以传世经典为载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学术。国学:是国魂的载体,国魂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国学:与外来文化相比,属于本土文化领域。国学:与现代文化相比,偏向传统文化领域。国学:与自然科学相比,侧重社会科学领域。国学:与外来文化相比,属于本土文化领域。国学:与现代文化相比,偏向传统文化领域。国学:与自然科学相比,侧重社会科学领域。什么是国学

 儒家文化是国学的核心儒家智慧解决人生五大问题儒家文化是国学的核心儒家智慧解决人生五大问题 (1)个人能力修养提升 (2)家庭和谐幸福构建 (3)社会人际交往健康 (4)事业成长永续辉煌 (5)领导艺术内圣外王

 儒家文化的作用通过十大核心理念传播儒家文化的作用通过十大核心理念传播(1)道德:道重客观规律;德重主观感受,为官之道,为政以德。(2)仁义:君仁臣义,文化认同温暖了制度的冰冷;上下有序,构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关系。(3)孝悌:

 仁之实,事亲,义之实,从兄;孝悌,原来就是仁义的根源。(4)忠恕:尽心尽力就是“忠”,换位思考就是“恕”。德是把好处让别人得到,恕是对别人的错误能体谅宽容。(5)诚信:只有真诚发源于内,才能信约履行于外。今天的社会过度强调信,其实内心愿意才是守约的前提。

 (6)学习:“学”是汲取知识,“习”是运用知识。学而时习,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让专业知识常识化才有用,习以为常。(7)志气:“志”是目标,“气”是动力;孔子论立志,孟子说养气。有志气,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原动力。(8)礼乐:礼以节人,“礼”是对外正言行;乐以和情,“乐”是对内调心性。“礼”为秩序,“乐”为和谐。(9)中庸:中庸,将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未来的最高智慧之一。它强调不偏不倚、执两用中,无过无不及,是恰好、是适度、是科学发展观。(10)知行:知是行之始,行乃知之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 知行合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朝闻道,夕死可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道德(得)关系: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功。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与德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形器理礼物

  1.不能尊孔反马,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 2.不搞封建迷信,防止历史糟粕沉滓泛起; 3.不带宗教情结,杜绝神学侵蚀理性思维; 4.不要盲目排外,尊重多元文化并存; 5.不可厚古薄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6.不要望文生义,提倡学有本源; 7.理论联系实际,源于学术不带学究气; 8.坚守学术良心,服务社会不染江湖气; 9.无官守、有言责,学术无禁区,宣传有纪律; 10.做有传统文化修养的现代公民。

 心达而险,记丑而博,言伪而辩,行僻而坚,顺非而泽。心达而险,记丑而博,言伪而辩,行僻而坚,顺非而泽。

 《大学》理想蓝图大学是大人之学,是君子切磋琢磨,终别于宵小的修养境界;大学是大学问,是人基于学习,转变观念,通过言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升华;大学是成功学,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目标确定,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具体落实;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到“知止有定,静安虑得”的成功,大学之道是幸福人生的成功大道,是美好生活的理想蓝图!儒家成功学五大要素:“诚、志、气、道、行”。以诚为本,心正为要,修身为门,齐家为用,治国有道,和谐社会。大学是大人之学,是君子切磋琢磨,终别于宵小的修养境界;大学是大学问,是人基于学习,转变观念,通过言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升华;大学是成功学,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目标确定,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具体落实;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到“知止有定,静安虑得”的成功,大学之道是幸福人生的成功大道,是美好生活的理想蓝图!儒家成功学五大要素:“诚、志、气、道、行”。以诚为本,心正为要,修身为门,齐家为用,治国有道,和谐社会。

 大学 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大学》

 《中庸》和谐之路何谓中庸?中庸即用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不偏不易,戒过勉不及。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中庸的现代哲学阐释即为“度”——适度。中庸的最高境界是“中和”,致中于和,就是天下的“达道”。唯天下之至诚,为能达到协和阴阳的中庸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庸之道,就是融合儒道、化育万物的“第三条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之路。道是规律,原则,形而上的,需要从感性认识抽象到理性。何谓中庸?中庸即用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不偏不易,戒过勉不及。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中庸的现代哲学阐释即为“度”——适度。中庸的最高境界是“中和”,致中于和,就是天下的“达道”。唯天下之至诚,为能达到协和阴阳的中庸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庸之道,就是融合儒道、化育万物的“第三条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之路。道是规律,原则,形而上的,需要从感性认识抽象到理性。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 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 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 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 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成功学人身心 行心智心性心情面貌言语行为喜怒哀乐 言行举止

 《西游记》成功启示录四大名著中,唯独《西游记》西天取经终成正果,是大团圆、大胜利的结局,皆大欢喜,其价值意义别有味道。全书总论的一个问题就是心态问题,是讲如何“诚意、正心”,修炼一个人的心性直至成功的问题。四大名著中,唯独《西游记》西天取经终成正果,是大团圆、大胜利的结局,皆大欢喜,其价值意义别有味道。全书总论的一个问题就是心态问题,是讲如何“诚意、正心”,修炼一个人的心性直至成功的问题。

 正 心 孙悟空是唐僧去西天取经心态的形象化反映,孙悟空是唐僧的心。 心态决定命运,成功其实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整个《西游记》就是一个从收放心到修心的过程。孙悟空是唐僧的心,唐僧要想成功,就必须把握好孙悟空这颗心。

  白龙马是唐僧的意。白龙马以前是一条龙,龙可大可小、变化无穷,象征着一个人的思想和意向。 唐僧告诉你:要想成功,必须驾驭你的“心猿意马”。哪怕你的意念以前是一匹龙,你也必须给它戴上配套,把它骑在胯下,这样你才能成功。诚 意

 食色性也戒五荤三厌五荤:大蒜、小蒜、大葱、小葱、薤三厌:雁、狗、乌龟戒 色

 僧 沙 僧——指沙为姓沙和尚指沙为姓沙和尚—— 以和为尚和 情

 兽 人 神小人 君子神小人 君子近乎兽近乎神近乎兽近乎神斗战胜佛学做人斗战胜佛学做人 天产石猴

 电话:

 0431-85380958邮箱:

 jindg1963@163.com新浪微博:@ 国学教授金海峰

篇八: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八年第四期(总第72期)No . 4, 2018General , No .72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重 庆 育 才 中 学 邓 茂【摘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 重要途径,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如何立足于实践育人理 念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何在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值得我 们思考的一个问题。【关键词】综 合 实 践 传 统 文 化 教 育一、开设融入传统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 指导思想和背景。1.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 学术研讨会上讲到: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 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 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 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 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 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如何立足 于实践育人理念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何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 化,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2. 在最新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 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 髙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 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 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 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髙中三年级全面实施。通过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学习和解 读,我们不难看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标准,那么各 个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各有其长短。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 快,中国在接受外来文化知识的同时,传统文化在 中国人的意识中逐渐被淡化,阻碍了传统文化教育 的发展。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开展以传统文 化体认、感知、觉醒、反思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 和民族文化的实践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如何开展和挖掘优 秀的传统文化教育。1.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 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 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 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主 要培养学生的四个关键能力:(1)认知能力:引导学 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 习,语言表达,文字写作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 识和能力。(2)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过集体生活,学会处理好个 人与社会的关系,遵守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3)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 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 试,创新创造。(4)职业能力: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需 求,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践行知行 合一,积极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对学生 培养的目标,即是五立,一要立德,即美德养成;二 要立身,即身心健康;三要立智,即认知能力;四要 立行,即实践能力;五要立美,即审美情趣。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在其形成和发展 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 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75

 二〇一八年第四期(总第72期)重疾陶叫弍史No . 4, 2018General , No .72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柏性的东西。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 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 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 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 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 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 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3.那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现传统文 化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呢?在这里以重新焕发 生命力的珠算文化为例。中国珠算据说有1800多年 的历史,曾以“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的身份享 誉四海。但随着电子计算的呼啸而来,珠算毫无悬 念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商家柜台早已难觅算盘的踪 影, “二下五去三,四下五去一,五去五进一,六 去四进一”等珠算口诀也已成遥远的绝响。然而被 誉 为 “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珠算,却演变为珠心算 强力回归。所谓珠心算,即珠算式心算。珠算,是 以算盘为工具,进行加、减、乘、除、开方等运算 的计算方法。其运珠技巧有一定的规律及口诀,当 使用者能熟练操作算盘,除了会快速的求出正确答 案外,也能透过脑细胞的滋长,将算盘的盘式、档 次及算珠的浮动变化描绘到脑子里,这种活算盘的 影像,称 为 “虚盘”。它透过知觉,形象,记忆等 过程,在大脑里来完成珠算运算,即我们所谓珠算 式心算。珠算式心算,其速度之快非常惊人。往往 只要听到题目报数,或自己看到计算题型,算者即 能将答数脱口而出,或立即写出。所以珠算式心算 是一门高级的计算技术。从15世纪开始,我国的珠 算逐渐传入日本、台湾、朝鲜、东南亚各国,对这 些国家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日 本,珠心算得到极大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珠心 算的热潮由日本、台湾传入中国,中国也开始重视 起这项课程,在 “三算结合”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 了的珠心算教育。90年代初,中国珠算协会提出将 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全国青少儿中大力推广。使 珠心算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2013年, 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再 次受到世人关注。通过学习珠心算,可以激活被闲 置的右脑,学会脑成像计算,使左右脑得到协调发展,左脑的抽象思维和右脑的形象思维得到综合运 用,使人的脑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使人的用脑和思 维更加科学和高效。达到开发人类智力潜能的功 效。珠心算以开发学生智力潜能为核心目标,对于 学生来说,珠心算这门课程已经不单单是一门计算 课,更是智力开发的训练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 心,开发学生的右脑图像化机能,促进学生注意力的 发展,对于提高记忆力,发展想象力,增强逻辑思维 能力都有很大效果。甚至中老年人通过练习珠心算也 可达到预防老年痴呆的目的。珠算到珠心算的发展过 程,也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技能的创新,珠算本已是 “没落的贵族”,却从传统的计算功能转变为益智开 发和逻辑训练功能,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4.那么,结 合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 要》可在中学开设珠心算这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 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均可 在学习珠心算的过程中得到培养。但在开设珠心算的 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以了解为主,掌握为 辅。使学生了解珠心算的计算原理,初步掌握珠心算 的计算方法,锻炼形象思维和记忆能力。(2)珠心算 的本身带有很强的竞技性,但中学生学习珠心算应轻 其竞技性,重其方法的学习,可通过课后的练习达到 受益终身的目的。(3)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敢探未 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未发明的新 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 神。而珠心算这项技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是在创造 精神和开辟精神的基础上对传统珠算的创新、发展与 升华。通过对珠心算的了解和学习,去引导学生发现 和挖掘其它传统文化或技能所蕴含的更多的功能,从 而达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开设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的课程,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极为重 要,使学生在学习和熏陶中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 格,担当起历史重任。[参考文献][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 出版社.2017:313[2] 郭元祥.让实践教育真实发生:关键能力与课程环 境 [R] 渭南: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201876

篇九: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篇一 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故事、中国方案正越来越多地吸引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中华文化正越来越多地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在国内,“国学热”“儒学热”热度不减,传统文化地位日显,声望日重。

 同时,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也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认识倾向。一些论者在处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关系时,搁置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甚至在理论阐释中夹带文化复古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他们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弘扬传统文化看作是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题,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行不通了,才会代之以传统文化的隆重出场,认为弘扬传统文化,必然会遇到马克思主义无法安放的问题;他们将中华传统文化简单等同于儒学、儒教,认为重视传统就是“回归孔孟道统”“回到康有为”;他们将“传统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混淆,不加甄别地宣扬传统文化中一些失去历史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具有明显消极因素的陈词滥调。凡此种种,表面上看是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实际上是回到了文化保守主义、文化复古主义的窠臼中去。这不但无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会使人们在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的问题上陷入理论混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传统文化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课题,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原则遵循。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 谈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一个基本理论前提,是必须厘清“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各自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他还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论述中,既讲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又强调挖掘其优秀、汲取其精华。言其独特,是指中华文化自成系统,道出了其不同于异质文化的客观事实;言其优秀,则指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有精华和值得肯定部分,是我们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固有根本。这些论断阐明了“传统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内涵,内蕴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

 中华文化在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不绝如缕,薪火相传,文化传统从未中断。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一样,中华文化的传统并非千年如斯,而是一直处在一个生生不息、日新不已、变易不断的过程中。中华民族

 经年累代创造并传承下来的物质遗存和精神遗存,诸如语言文字、风俗礼仪、思维方式、伦理宗教、审美旨趣、文学艺术、器物制度等等,都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

 可见,传统文化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其内容中既有精华的部分,也有糟粕的部分;既有时代性、阶级性的一面,也有超越时代的、具有文明共性的一面。我们所说的继承和弘扬,自然是传统文化中独特且优秀的部分,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而不是丧失合理性、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糟粕。继承和弘扬的对象只能是“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这是论及对待传统文化态度问题时一个不言而喻的逻辑前提。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和鲜明旗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事关中国走什么路、向何处去的重大实践课题。有些人在这一问题上感到迷茫,认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标识”“固有根本”的论断,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两者地位的此消彼长。有些人在这一问题上搁置立场,专注于阐释两种文化间的相互关系,而在事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态度上闪烁其词。

 要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必须将其放到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跌宕历史中去考察。鸦片战争以后,睁开眼睛的中国人看到了

 不一样的西方世界,也接触到了不一样的西方文化。器物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的文化渐次涌入,开启了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变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影响不断衰落。一时间,欧风美雨来袭,西学风头日劲。西方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论、自由平等论、社会有机体论等成为当时中国知识界的理论时尚。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以西学为思想武器,为自强保种、救亡图存而奔走呼号。但是,民族危机并没有根本缓解,中华民族的命运并没有彻底改变。历史证明,固守“中学”无法完成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使命,照搬“西学”同样也不能担当此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最终为先进的中国人所接受、所选择,成为一种历史必然。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不是非此即彼、截然对立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独特的文化传统、特殊的基本国情,决定中国必须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植根于中华沃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基因。因此,非但不存在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恰恰相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土文化之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文化土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也改变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中华文化沿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方向发展。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以何种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讨论,自近代以来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与之相伴,面目各异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以及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等观点,从来就没有销声匿迹过。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而是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关键是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有根本的关系。处理两者的关系,不能在“指导思想”和“固有根本”的概念上兜圈子、搞诠释、排位次,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抽象地等同于本末关系、体用关系,并据此来判定两者的高下优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固有根本,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那种认为弘扬传统文化是复兴儒教、以中华传统文化取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揣测,既不懂中国历史,也无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贻害匪浅。

 处理好尊重传统与反省传统的关系。传统涵义十分复杂,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总是纠缠在一起。即便是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也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土壤中生长出来,必然是瑕瑜错陈,很难说有绝对纯粹的精华。在坚定不移地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需警惕文化复古主义的沉渣泛起。越是强调树立文化自信,就越是需要文化自省精神;越是强调尊重传统,就越是需要理性地面对传统;越是强调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越是需要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

 处理好继承弘扬与转化创新的关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尊重传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必须在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互鉴中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篇二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千年文明演化以及积淀而成的,包含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能够有效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以及文化风貌,推动历史的发展,同时对当代的各个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当代大学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国家发展建设创造良好文化氛围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讲话并且对其进行深层次剖析后,当代高校更需要深刻思考如何在学校教育当中引导学生有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大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阵地,在这一工作的实施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

 以及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出了深刻的阐述和分析,为了更好的推动高校教育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国家建设当中,成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当代大学需要积极的对文化传承与弘扬策略进行探讨,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继续迸发勃勃生机。

 一、当代大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个体这三个层面所要遵循的价值准则,其中的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发展当中培育而成,可以说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积淀,更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事的要求有着极大的契合性。从这一层面上看,传承以及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以及内化。习近平总书记也在自己的讲话当中明确指出这一观点,要求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所在。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包括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制度安排,推动其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可以说是国家改革深化的重要目标,而要确保这一目标达成必须要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撐。究其本质而言,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民族土壤当中扎根生长起来的需要和我国的传统文化相适应和

 相协调。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国家治理体系的选择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成的,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弘扬,能够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以及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高。

 (三)有效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在国家软实力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下,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当中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视,成为支撑国家综合实力的动力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当中所强调的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国家最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并对其水平以及质量产生绝对性作用。因此,我国必须要从根本上意识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展示我国文化的魅力以及内涵。

 (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开创的,可以说有着非常坚定以及厚重的现实基础,但是仍然不可忽视其包含着浓厚的文化意蕴,从中能够明确的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以及发展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当中也对会议内容进行了阐述。他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对 5000 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必须将它的发展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发扬结合起来,并不断的从传统文化当中吸收营养,使得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越走越宽阔。

 二、当代大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高校承担着挖掘以及保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责任,这也是其定位以及功能所决定的。同时,高校在这一方面也有巨大的优势和良好的环境条件。因此,高校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结合自身优势和文化传承的需要来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第一,高校要注重对校园精神载体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包括校风、学风、办学观念、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而在其中凝聚以及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有效结合高校的教育实际以及时代的特征来展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以及研究,并将优秀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与校园精神相关的领域,彰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第二,高校要注重革新自身的教育思想,凝聚传统文化的研究人员,并构建一个高素质的传统文化研究队伍,为其提供系统完善的制度保障,给予资金的支持以及激励,使得他们能够进一步的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第三,高校要加强对硬件文化机构的构建以及完善工作,以便能够将搜集和挖掘到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以及整理,使其能够充实到高校的文化机构系统当中,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的应用价值,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目标。

 (二)构建传统文化教育机制 没有传承也就没有发展,这是对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一个直观阐述,但是当前高校在这一方面的工作还存在极大的不足,受

 到西方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影响较大。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必须注重构建符合高校自身教育要求和学生长远发展目标的传统文化教育机制,促进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传播。第一,高校要注重优化课程体系,并且要提高传统文化内容在课程系统当中所占的比例,强化对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加强对经典传统文化的传播。第二,注重挖掘以及实施典型教育,也就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了解,从他们这个队伍当中凝炼先进典型人物、事迹以及行为背后体现出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有效发挥榜样的作用,使得大学生能够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更加的自觉主动。第三,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要...

篇十: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精神文化基础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而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重要任务。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但与此同时,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所共有的文化,所以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只有在不断交流和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吸收、相互借鉴,才能最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以及各民族之间小家庭的共同的精神引领。

 它更是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我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一)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是人们的精神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那里传承下来的丰厚历史遗产。

 它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进程当中,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同时,它又是各民族世代传承下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的结晶,渗透在每个民族以及中国人的灵魂当中,对于我国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引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和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它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精神层面上的引导作用,无论哪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在失去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之后,它的发展将受到限制。

 每一个民族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吴冰冰(武夷学院 统战文化武夷山研究基地, 福建 武夷山 354300)摘 要: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保证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不断发展的精神引领。

 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但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搭建过程中,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一系列问题,间接导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存在局限性。

 因此,本文在最后提出一系列举措,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与弘扬;民族认同中图分类号: 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21)01-0018-06收稿日期:2019-12-13基金项目:福建省委统战部 2019 年人文社会科学 B 类项目(TB19063S)。作者简介:吴冰冰(1987-),女,汉族,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管理经济学、思政教育研究。第 40 卷 第 1 期 武夷学院学报 Vol.40 No.12021 年 1 月 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 Jan. 2021

 或者国家要想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被淘汰,就不能丢掉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 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的精神命脉和思想源泉。

 思想源泉没有断,“根”就不会断,那么这个民族和国家,也就不会断。[1](二)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软实力,体现着国家的生命力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是离不开它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上不论哪个民族,都不可能存在和另一个民族完全一样的民族文化,因为不论哪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在这样的历史中,也就积累了它所特有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质。

 而这个民族和国家中的每一个人都在直接或间接被这样的传统文化所影响着。

 在民族和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当中, 这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样是国家现代化的一把利器,象征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软实力,用一种无形的手段,推动着这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所以,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成绩、占得先机,就必须着眼于未来,注重自己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一个强大的国家, 必然不会忘记自己的历史,更不会在发展的进程当中忽略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因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它们的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出了这个国家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一个国家是否强盛,不仅要看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能力,更要体现在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上面。

 我国之所以能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之中不被湮没,就是因为我国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注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也正是因为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我们国家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当中才能不断取得优秀的成绩,最终成为了一个傲立于世界之林当中的强大国家。(三)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和确定,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因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儿女集体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儿女对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和探索。

 在悠久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华儿女用他们的智慧孕育出了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正是因此,我国才能历经沧桑而不倒,才能在这不同时期的激烈竞争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源泉, 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我国的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文化思想上的支撑。

 中华民族是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 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也离不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引和支撑。

 中华各民族儿女的文化认同和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决定性因素。

 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我们的国家在经历了如此之多的考验和打击之下,依然能够长盛不衰,正是因为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2]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对民族和历史的认识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统一的问题关系到祖国统一、边疆稳固、人民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所以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当中,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反复实践,最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时代发展的目标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和民族工作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大力加强民族团结、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逐渐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主基调和主旋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有利于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也有利于加强我国不同民族人民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认同感。

 历史认同感是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的基础。

 它需要各民族之间形成一种合力,从而保证各民族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最终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

 因此,各民族之间要自觉形吴冰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9 · ·

 《武夷学院学报》 2021 年第 1 期成一种民族认同感,并且从内心深处把中华民族的团结当成自己的一份责任。[3](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一个国家的统一和完整,不仅仅体现在思想上的高度集中,还包括这个国家的领土以及国家内部资源的完整。

 空间和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不同的国家都是有不同区域和范围的领土以及领土内不得资源共同构成的。

 一个国家,其所在的空间就是这个国家存在的基础,成为国际法与国内法双重意义上的国家领土,受到国际主体和国内人民的尊重和认同。

 民族认同,首先表现为对自己所在地理空间的占有与认同。

 因此,作为一个国家基础条件的领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完整性的外在体现,而培养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利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人类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当中,不仅要注重物质层面的享受,更应该有着高层面、高深度的精神文化追求,只有民族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追求精神层面的提升,才能在社会发展的进程当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是在不同朝代、不同民族相互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形成的,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当今多元化文化相互融合和竞争的过程当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证自己独特的文化不被潮流所同化, 同时还要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和借鉴,从而让自己的文化在这样的潮流当中时刻处于一个先进的地位。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就在于,形成高度集中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在全球化的大潮流之中,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4]三、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一)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冲击,有可能会阻碍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遭受到了各种外来文化和精神的冲击,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各种外来文化已经逐渐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对于我国民族之间的团结、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立都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尤其是在现在的青少年群体当中,过度地追求潮流和现代化使得他们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学习越来越浅薄。除此之外, 全球化的进程为我们带来了工业化,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使我们许多的传统文化和古老的遗址逐渐消失。

 据不完全统计, 在 2000 年到 2010年中不足 10 年的时间内, 我国自然村总数就从 363万个锐减为 271 万个, 平均每天至少消失 100 个村落;而传统村落也从 2005 年的 5000 个减少到现在的不足 3000 个。根据中国最新普查报告显示,截至 2015年,我国现存剧种共 348 个;和《中国戏曲志》相比,已有 47 个剧种消亡,17 个剧种面临消亡。(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缺乏创新,民族共同体意识缺乏现代化对于传统文化的盲目传承,是制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都只是简单的继承,并没有真正做到传承二字,传承不仅仅是要继承,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发展和创新,然后再进行继承。

 由于我国传统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影响较深,表面形式的传承也成为了惯用的手法。

 这就导致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缺乏新时代的新元素,就无法在当下的背景之下得到发展。传统文化脱离实际就无法在当前的环境和形势之下支撑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这样一来,民族文化就会陷入到不现实、不实际、不现代化的局面之中。如果不及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转型发展,赋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适宜当前形势发展需求, 就可能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精神文化是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检验得出的,直到今天仍有很高的价值。

 但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解读都十分欠缺,这就会直接导致传统文化无法与当代需求接轨,缺乏现代化传播的基础。20 · ·

 (三)弘扬和传承手段单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没有有效手段传统文化的良性发展是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得以发生和完成的,但是由于当前的传播手段和方式过于单一化,再加上新时代的到来,科技逐渐得到发展,传统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依然是文化的主要传播手段,这就会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同时,就算有些部门会利用现代技术对文化进行传播,但是又因为网络情况复杂性,最终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变异发展。政府部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无法与公众需求进行有效的对接,再加上又难以调动社会各个群体参与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性,所以直接影响到了传播的效率。[6](四)社会群体缺乏沟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缺乏合力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也是导致中华传统文化无法得到有效传播的另一个原因。

 由于政府与民间缺乏交流和互动,所以就没有办法形成传承传统文化的强大合力。

 但是文化的传承又不能只靠某一个群体, 而是需要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参与,它不仅需要政府及相关工作群体的努力,也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觉悟和主动参与。但是当前,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往往只注重形式,但是却不在乎实际的效果,致使许多地区存在文化场馆却没有人负责。

 同样,现有的很多专家学者在进行文化传承工作的时候,仅把传统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职业。

 再加上与民间的文化传承者缺乏有效、良性的互动,从而导致很多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很难开展下去。

 这样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传承, 缺乏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合力,最终也就缺乏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力。[7](五)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良莠不齐,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远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良莠不齐,是文化传承发展缓慢的一个内在原因,也是传统文化本身的原因。

 部分地方对于中...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