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传播的方法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中华 传统文化 德育教育 传播 优秀

摘 要 習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源头,这一论断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姻缘”。本文通过实证调研的方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缘分”为起点,分析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传播的有效方法,即通过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构建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运用社团文化+主题活动,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拓展社会实践+家长学校,亲师合作共创笃行平台。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德育教育 传播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7.040

The Method of Spread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oral Education

YOU Xiang, ZHU Zhu, XU Chaoyang

(Cangzhou Industrial and Trade School, Cangzhou, Hebei 061001)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ointed out in the report of the Nineteenth Party Congress tha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he sou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reveals the "marriage" betwee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and starting from the "fat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r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main problems and causes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oral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methods of dissemin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oral education, that is, through classroom teaching and Internet, to 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schools; use community culture + thematic activities to create a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atmosphere; expand social practice + parents" schools, parent-teacher cooperation to create a dedicated platform.

Keywords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oral education; propagation method

1厘清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相遇相知”

1.1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伴随着人类实践和理论而孕育的产物,它包含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理念、理想信念等,与一个国家的沧桑历史密切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观念、文化传统、语言习惯、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 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能够强国利民,协和万邦,中国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兼容并蓄,超越时空。千万年来的老祖宗,累积修身治国的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效果,帮助后世子孙,获得自身的安康,家庭的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富强,天下太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2]

1.2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德育教育

德育即政治理念和道德修养的教育。广义的德育是对全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修养方面进行引导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从教者根据受教者具体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认识、领悟与笃行,使其形成一定的内在的品德修养的教育活动。

德育是育人教育,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因此,它是其他各项教育的基础,具有核心作用。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规范引导着学生从事各项社会活动;另一方面,推动学生智、体、劳等各方面的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育。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核心问题,从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一以贯之的集中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思政观一脉相承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学校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

1.3 有“缘”千里来相“聚”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制定并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月25日发布并实施《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两份纲领性文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到一个新的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于3月18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提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重点针对长期以来疏于德、弱于体和美、缺于劳的问题,换脑筋、换思路、换办法,改环境、改途径、改习惯,让立德树人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回归生活,以新的方式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两次教育会议,把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德育工作推到重要位置。

“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政课的根本任务”;“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在习近平总书记“牵线搭桥”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缔造“幸福姻缘”。

2 现状分析——中華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相思相望”

2.1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传播的成效

2018年12月,课题组通过研究分析,借鉴相关问卷,设计了《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传播现状调查问卷》,这套问卷共有20个问题,涉及到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态度、学习现状;学校开设的德育课中关于传统美德教育的现状等问题。随机抽取学生650人进行问卷调查,较为全面的了解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的状况。

首先,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的表现高度认同。调研中问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表示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占30.2,表示很有兴趣的学生占55.8%,表示感觉一般的学生占14%,表示完全没有兴趣的学生为0。调研中问到学生认为是否应当在德育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95.3%的学生认为应当,4.7的学生认为课业繁忙,无暇顾及。

其次,多数学生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对当前中国发展有重要作用。在接受调研的学生中,认为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很重要,仍然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占90.5%;认为传统文化的作用在减弱的占7.1%;认为传统文化作用已经很小,关注的人将越来越少的仅占2.4%。

第三,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抱有信心。在接受调研的学生中,认为传统文化将逐渐受到中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发扬推崇的占86%;认为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将逐渐被淡忘占4.7%;认为传统文化将来会成为少部分人研究的小众文化的占7%;认为传统文化将保持现状,没有太大改变的仅占2.3%。

2.2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传播现状分析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课中发挥作用目前还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在调研中,所有学校都在德育课中开发了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教材内容陈旧,缺乏规划,随机性较强,零散现于德育课的各个章节当中。德育课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教育也没有整体和科学的认识,课堂实施过程中随机融入历史人物故事和传统文化理论,仅仅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内容,甚至许多教学内容对于当前学生来说是老生常谈。因此,迫切急需构建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立健全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评价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传播提供理论保障。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的教法单一,学生对于融入的感受不强,体验不深,课堂时效性较差。具体表现为在课堂上的具体感受并不强,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认同感不强。缺乏课堂延伸,学生没有了实践验证,难以拥有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的经历。在调查中,学生虽然不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但是对类似这样的课程也没有好感,觉得枯燥无味,重复描述一些简单枯燥的理论,缺乏认知、情感、能力上的统一。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突破单一灌输式讲授,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体和社会资源,加强课堂时效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传播注入鲜活的养分。

第三,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过于狭窄,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氛围不足。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目前中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获取的主要来源还是学校,原本应该发挥重要作用的家庭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作用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教育还是重视不足,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和风气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学生十分缺乏在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感受、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和氛围。因此,营造学习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拓宽学生学习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为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传播提供实践保障。

第四,学校和学院层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缺乏系统的指导。集中表现为教学目的模糊化,师资力量薄弱,開展活动过于形式化。许多院校一方面为响应国家培养人才的号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身的发展,招生的需要,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取代了原来的传统的文化教育模式,对“才”的培养取代了原来对“人”的塑造,学校教育的目的越来越功利化,失去了最早的教育意义。从事德育教育的老师通常情况下都是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或者马克思主义原理专业的学生,他们学习的是马克思主义更高深一些的哲学,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表现为院校采取的实践活动大同小异,例如“传统文化进校园”、“经典诗词朗诵会”、“传统文化论坛”等。形式比较单一,院校间简单复制,相互效仿的情况也普遍存在。因此,始终把立德树人定为教育核心的始终不变,培养出一支优秀的传统文化专业教师队伍,同时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及创新活动形式是在学校教育整个主阵地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条件。

3 传播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相融相伴”

3.1 课堂教学+互联网,构建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首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及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始终。[3]有针对性的进行校本教材、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的编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材建设的核心,将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如何衔接和分工以统一的方式落实在教材编写里。建议教师采用分主题设计教学的基本策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提炼出来,浓缩成课程单元。

其次,推动学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结构,设计教学内容。依据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学校课程总目标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总目标等,确定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目标与方向。鼓励学校在课程构建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办学特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确定办学理念与目标,以中华传统美德作为学校课程目标。邀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切实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质量。

再次,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到课堂讲解的细节中去,极重视宏观的课程构建,也重视教学细节的把握。充分利用互联网,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微信公众号,采用微课、慕课等新的教学方法,推出在线课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共进、发展、提升。[4]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文化产品工作室创作的“一分钟”系列微视频通过简笔漫画和诙谐幽默的语言在大约一分钟的时间内讲解各种时事热点、传统文化知识、校园政策等内容,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让人耳目一新。

总之,学校应在课程建设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做到系统渗透,全面而有层次地开展,努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并鼓励学校积极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

3.2 社团文化+主题活动,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加强学校社团文化建设,推进墨香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将传统吟诵引入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如 “民无信不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活动,“踏寻理想轨迹,争做自强不息”,“匠心注梦——寻找身边的榜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深入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学校组织学生慰问敬老院等孤寡老人,举办“听老一辈讲述他们的故事”交流分享活动,以及“义工最光荣”身体力行义务劳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深入开展“修身”主题教育活动,创设“小小百家讲坛”,“校园诗词大会”,“校园朗读者”,“日行一善”,“衣+衣=爱”,“免费午餐”等微公益活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深入开展“保护家园”主题教育活动,“绿色出行,我来啦”,“日行一节”节约能源,“青青校园,悠悠我心”,“捡‘白金’”做校园城市的美容师。具体举三个例子: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深入开展“爱我中华”主题教育活动。关注重大历史事件和中华历史名人纪念活动、国家公祭仪式、烈士纪念日,充分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迹等,采取“唱红歌”,“走红征”,“讲红史”等形式,展示爱国主义深刻内涵,培育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学生礼仪教育,大力普及与宣传国家重要礼仪,培养学生对荣誉感、仪式感、庄重感,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彰显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深入开展“孝道”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定期组织全校师生观看历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奖获得者,交流观后心得,立力行孝道誓言,做孝道传承者。举办丰富多彩的“种福田”活动,诸如“听父母讲小时候的故事”,“为父母洗脚”,“为父母做饭”,“为父母按摩”,“为父母留下美好回忆”等,将感动教育提升为行动教育,真正让“孝道”主题教育在每一位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3)“每逢佳节倍思亲”——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过“我们的节日”,烘托我国传统文化节日氛围,加深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孕育浓厚的家国情怀。活动中着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以强烈的仪式感展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品中华传统美食,以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展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吟中华传统诗词,以做对子的活动展现中华传統民俗文化魅力。

3.3 社会实践+家长学校,亲师合作共创笃行平台

孟子曾经说过,“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全面教育首先要从家庭做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组成的重要角色,对社会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因此,重视家庭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功在当代,也是百年大计、泽及后人。[5]

在传统观念中,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子女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无论是传统观念还是现代观念,父母良好的自身道德素养,通过言传身教,孩子耳濡目染,上行下效。因此,开展 “家长学校”建设尤为重要。一方面,让家长配合学校做传统文化的学习者、践行者,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做一名优秀的榜样。另一方面,鼓励家长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任老师,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做一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教育者。

“家长学校”以弘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体,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下转第111页)(上接第90页)体验活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传承优良家风家训活动等各种社会实践。举办“家长共读”心得交流会,家长进校园等相关活动,答疑解难,交流经验,整体提高家长的育子之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最重要的两大支柱就是家道和师道。学生的成长与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家长与老师良好配合。紧密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孝老爱亲、兄友弟恭、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共同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 薛庆超,薛静.习近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行政管理改革,2017(12).

[2] 张岂之.努力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N].人民日报,2019-02-18(09).

[3] 李一飞.学校如何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J].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7(4).

[4] 杨鲜兰.如何定位当前学校德育的使命?——评析《学校德育教育的使命——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J].当代继续教育,2015(4):94.

[5] 唐海燕.推进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N].广西日报,2019-03-21(11).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