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析研究生专业选修课程的教与学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浅析 选修 教与学 研究生 课程

摘要:研究生专业选修课是为研究生在相关领域的选题做知识和技术储备而设置的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应根据培养方案来设置,课程内容兼顾本科课程和学科前沿,教学方法突破传统,大胆采用案例教学、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同时,改接受式学习方式为主动研究性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学生投入到课程内容的探究之中。

关键词: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48-03

研究生的课程主要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学位课是必修课,分为共公课、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种。公共课主要指政治和英语。基础课设置的目的是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是为了让研究生在本科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专业理论知识,借此获得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专业学位课一般指硕士研究生本专业方向的课程,是为了让研究生在基础理论之上对本专业的专业知识有深入的认识。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跨学科选修课,是可以让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选择性学习的课程。有些选修课旨在介绍本学科发展前沿和最新科研成果,也有些选修课是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或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而选修哪些专业选修课大多是导师根据研究生以后可能研究的课题来确定,所以专业选修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应是为研究生在相关领域的选题做好知识储备和技术储备。教师、课程与学生是影响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的三大基础性因素[1],抓好了这三大因素,可谓抓住了课程教学的牛鼻子。当前,在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力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要关注教师教学方法改革和学生学习方法改革,也要关注作为联结教和学的中介与桥梁的课程改革。否则,不管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还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就很容易沦为无的放矢、无本之木的空中楼阁。

一、存在的问题

在长期的研究生教学中可以看出,专业选修课在教育内容、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降低了研究生学习专业选修课的热情,同时影响了专业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只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每个研究生个体的发展。具体来说,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计划不尽合理。高校各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是根据本学科、专业对研究生培养的具体要求,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必修课相对稳定、集中,一般按二级学科设置,有条件的学科可按一级学科或相关学科群设置。而选修课的设置则差异很大,在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上以教师为中心,往往是教师能讲哪门课,就开那门课。而且课程设置都由培养方案规定,而培养方案一般都是长期不变,这就导致了课程设置的相对滞后。课程设置调整节奏跟不上社会形势以及科学发展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就会出现诸多问题: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相符;课程与课程之间、研究生课程与本科对应课程之间重复;课程当中前沿知识涉及较少等。

2.教学方法千篇一律。从头到尾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陈旧落后,成为阻碍大学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顽疾,其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创新型人才。课堂讲授是最古老但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应该说,作为一种留传至今还依然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方法,自然有其优势。但在讲授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运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也就非常容易把课堂讲授变成“满堂灌”,讲授法也就变成了单纯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法了,因而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受到的责难又最多。学生反映“老师把课本上的转化到口头上,把口头上的又搬到黑板上或PPT上,把学习的兴趣都给弄没了”。这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课堂教学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3.学生的重视度不够。对于学生来说,学分设置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此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他们不是真正从兴趣以及为自己今后的专业领域储备知识这两个方面进行课程选择,而是选择那些比较容易取得学分的课程,或者师兄师姐说哪门好过就选哪门,导致了学生“混学分”的现象出现,这违背了设置专业选修课的初衷。高校应该认识到,专业选修课的作用是在本专业的基础上让学生有依个人兴趣选择课程的机会,而不是提供一个让学生轻松取得学分的“捷径”。

二、教

1.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质量。高校应对硕士研究生本专业的研究方向进行具体细化,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选开专业选修课。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要既能反映当前知识发展的前沿状况,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又要适应研究生的实际水平,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对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尽量引导学生阅读原著,使学生理解理论的诞生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同时要及时将学科的前沿知识通过材料复印等方式向学生展示,满足学生掌握知识前沿性的需要。为夯实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把课程设置层级提高,以基础性、实用性、宽广性为原则,按一级学科设置基础课程。重视设置一些和本学科有关的相邻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现研究生课程创新性、研究性、综合性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体现尊重实际情况、扩展知识基础、紧跟时代前沿的原则。

2.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与本科课程衔接又要有先进性。硕士研究生一般在本科阶段都修过相关专业的课程,但由于学生不是来自同一个学校或同一个本科专业,所以学生的基础差异很大,教师很难在某个起点上安排教学内容,这是在很多大学都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解决好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研究本科与研究生教学一体化、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2]。研究生的教育必须突出“研究”,教学内容要能够反映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在保持基本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跟踪当前技术的发展,综述最新研究的领域、课题、方法、成果与趋势,让学生能够直接了解当前研究的前沿问题、方法、进展与趋势,提高研究生在相关学科领域的眼界。要保持研究生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必须将教学与科研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发挥科研教学团队的作用,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持高质量的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建设。

3.教学方法上改填鸭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是研究性教学设计的精髓。比如案例教学法[3],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课程内容,采用适切案例,组织学生研究、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案例教学是针对实际案例问题而展开的学习与讨论,因而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学生通常能设身处地地从实际场景出发,设想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增强设计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又如“探究式学习”或“问题驱动式学习”,强调教学过程中学习与问题情境的设立,要求学生的学习围绕复杂的真实任务或问题展开,通过让学生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激发其高水平思维,来探究问题背后隐含的概念和原理,并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倡导无教材上课。针对专业选修课的教材,一般要求有一套完整的、较好体现培养目标要求的选用或自编教材,包括配套的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和教学课件,教材及参考资料的知识含量高、具有先进性。对于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程,可以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一贯“教教材”的课程教学形式,可以倡导“无教材课程”。实际上,倡导“无教材课程”,并非否定教材的价值,而是意味着教材观的转变,因为它强调学生在面对生活课题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跨学科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必须跳出既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在科目之间寻求知识的整合。而在探究过程中,围绕课题的相关教材都可能作为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指导。教材扮演的不再是知识范围的限定者,而是知识拓展与更新的辅助者。

三、学

目前,在研究生教学中,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注入式”、“填鸭式”,以知识灌输为主,讲授者“一言堂”、“独角戏”,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没有给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机会。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权,他们只是一个装知识的“容器”,只是被加工的“产品”。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旨意”死记硬背,唯师、唯书唯上,“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缺乏探索创新精神。这样不仅抑制了研究生的主动性思考,创新的发散思维,积极的探讨交流,更加不利于其科研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这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背道而驰。由于课程教学缺乏有效提供研究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机会,这一教学模式也难以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的具有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作为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广泛渗透于所有学科、活动的学习之中[4],主要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建构知识,鼓励学生突破教材原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自己的直接经验和研究课题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研究性学习打破了课程教学中老师讲授占主导地位的单调形式,把教学视为研究,教学过程即学生诞生精彩观念的过程,即师生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专业选修课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实施平台,使这种学习方式能突破课堂和教师的时空局限,在广泛便捷的信息共享中深入课题的探究作业。

总之,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活动倡导研究生化被动为主动,将传统的以课堂讲解为主的方式变为启发式的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将传统的沉闷的学习环境变为轻松积极的热烈探讨的课堂环境,营造学生和老师共同学习的氛围,这无疑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研究生与人沟通表达的能力同时也提升其综合素质。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地位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其成为教学中的主体,但是这一切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如何能够谆谆善诱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其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学习兴趣是作为教师的职责所在。在课堂上,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将意图传达给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即采用研讨式和参与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学生参与授课过程等方式,达到老师与学生身份互换、互相交流的目的。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研究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提倡精讲课程,积极组织专题性的课堂讨论,不断探索适合研究生的教学方法,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庆丰.夯实高校课程改革着力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2,(7):29-32.

[2]吴功宜,吴英,徐敬东,等.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与教材体系建设的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11):19-22.

[3]郭广生,李庆丰.培养创新人才呼唤教学方法大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7-10.

[4]张华,刘万海.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与教学论意义[J].新华文摘,2005,(10)(教育科学研究,2005,(1):5-9.

作者简介:汪友生(1965-),男,安徽人,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