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农业发展 方式 发展 都市


打开文本图片集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从大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快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是实现上述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是无限的

“都市农业”这个概念是20世纪中期由美国社会科学家首先提出的。都市农业的含义是指,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即首先在靠近都市的城乡边界模糊地区发展起来的,可为都市居民提供优质农产品、优质生态环境的高度集约化、多功能的农业。都市农业不同于一般的城郊型农业,其生产、流通、消费、空间布局以及结构安排,乃至与其他产业的关系,都必须把城市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这种由城市需要决定的农业,体现大都市对农业的高度依赖性,并进而实现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关系。与都市现代农业不同,城郊农业在空间布局上,仅仅局限于城市郊区;在体制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在产业结构上主要是从事初级产品生产;在发展理念上,被动地、单向地为城市服务。而都市现代农业,在空间布局上,突破城市郊区的限界,向市区蔓延;在体制结构上城乡一体化;在发展理念上,城市发展与农业发展协调推进,“四化同步”;在产业结构上,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休闲农业、观赏农业、创意农业、会展农业等各种业态相继出现。如果说以前的城郊农业,仅仅是一种“围城农业”,那么,当代的都市现代农业则是一种“进城农业。”

智慧农业是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智慧农业是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讯技术以及专家智慧与知识,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布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成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讯网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测、智能决策、智能手机、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确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智慧农业与现代生物技术、种植技术等高新技术融为一体,对建设世界水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农业大国,不是农业强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投入大量化肥、农药,导致耕地大量养分流失和环境污染。农业生产仍然是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传统耕种只能凭经验施肥灌溉,不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还对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形成严重威胁,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智慧农业利用实时动态的物联网信息采集系统,实现快速、多维、多尺度的信息及时监测,实现农田智能灌溉、智能施肥、智能喷药等自动控制,既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又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率。

当城郊农业发展到都市现代农业,这时候的农业首先是服务城市的农业,即最大限度地满足城镇居民的食品需求,主要通过发展鲜活农产品,直接供应城镇居民,被称为“菜篮子”、“果盘子”、“奶瓶子”;其次是宜居生态农业,即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促进人居环境的改善,让城乡居民清晨能呼吸到新鲜空气,白天能看到蓝天白云,晚上能仰望满天星斗;再次是发展休闲农业,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让城乡居民旅游、观赏、度假,等等。随着城郊农业转型升级为都市现代农业,农业的功能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生态需求、精神需求、文化需求、健身需求等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都市现代农业所固有的生态功能,对于都市地区而言,是不断被强化着的功能,发挥着“城市之肺”的重要作用,其发展空间是无限的。我国一些大城市之所以存在严重的污染,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视都市现代农业建设。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在经济新常态下步入转型关键期,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稳住农村持续向好的局势,必须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寻求新突破。为此,必须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不断拓展农业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而对位于大都市周围的农村,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不断拓展农业功能,是实现供给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都市现代农业也可以说是多功能农业。都市现代农业按农业功能划分,可划分为农业工业园、观光农园、度假农园、休闲农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高新技术农业园区、民俗观光园以及民宿农庄等等。都市现代农业是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品尝、体验、娱乐、购物等一种文化性强、大自然情趣很浓的新的农业发展方式。都市现代农业是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为一体,高质量、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现代都市农业是运用现代生产方式对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满足都市多元化、多层次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达到资源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和谐统一,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农业对都市的经济、社会、生态功能。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经过30多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大都市农业发展正进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的新阶段。客观上要求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上,使农业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设施装备改善、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驱动,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了适应大都市农业发展新阶段(都市现代农业)的要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农业之所以会落后于工业,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是涉及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马克思说,从历史进程看,工业制造业是建立在应用物理学、数学基础上,而现代农业不仅需要物理学、数学,还涉及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气象学等等。而上述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在时间系列上是有差异的。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农民的劳动,比受分工支配的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具有更大的脑力性质。”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西奥多·W·舒尔茨教授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富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是穷人。不懂得穷人经济学,就不懂得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同时,大部分穷人都是从事农业。不懂得农业经济学就不懂得经济学的一般原理。而农民之所以会穷,农业之所以落后,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的素质较低,受教育的机会较少。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重视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的素质。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没有现代化的农民,就不可能有现代化农业,以及都市现代农业。

长时期以来,我们更多的是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对农民自身发展关注不够,积累下来的问题很多,主要集中在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多年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到城镇就业,农业劳动力素质更是明显下降。“如何种田”、“谁来种田”的问题日益凸显。许多农民受文化教育程度低的限制,不会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与装备,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要求。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农业现代化以及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就会成为可望而不可及。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惟有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根本大事来抓,培养造就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

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连续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从不同角度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扩大农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较高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人员,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的职业农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现代农业核心主体,从制度上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难题。农业部因此要求建立三项制度,即从简单的培训向教育培养转变、从教育培养向必须政策配套转变、从证前培训向证后服务转变。与此同时,要实行严格的认证制度体系,明确认定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认定主体、承办机构、相关责任,以及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作者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代建明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