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52例重型肝炎B超监测胆囊变化临床意义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胆囊 肝炎 监测 变化 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 :探讨B超监测重型肝炎胆囊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52例重型肝炎,患者住院治疗期间B超监测重型肝炎胆囊变化情况和血清胆红素变化水平,结果 :52例重型肝炎患者中有10例(10/52,19.2%),出现胆囊实质型改变,42例未出现胆囊实质型改变,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最高值的平均值(448±121.1)umol/L,明显高于未出现胆囊实质型患者血清胆红素最高值平均值(289±118.1)umol/L,差异有统计的学意(P﹤0.05),胆囊实质型改变病情好转,胆囊逐渐好转,但与例死亡患者胆囊实质型改变持续存在,结论: B超监测胆囊回声改变,对临床观察重型肝为的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关键词】 B超检查 ;重型肝炎; 胆囊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6

重型肝炎是肝炎严重的临床类型,病死率极高,达50%—80%,[1]早期诊断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B超检查可在重型肝炎,病情监测与治疗方面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重型肝炎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肝脏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合成转化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肝细胞损害程度,可通过血清谷丙转氨酶及血清总胆红素来判断,重型肝炎存在“胆酶分离”,选用血清总胆红素判断肝细胞损害的程度。B超检查快捷、方便、直观、无创,可多次重复床边检查,监测重型肝炎、胆囊变化、脾脏大小及腹腔积液,对重型肝炎治疗效果,监测有重要价值,本研究B超监测重型肝炎,治疗过程中胆囊变化与病程进展及治疗效果有密切关系,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我科2009年12月—2013年8月收治重型肝炎病人52例,男,35例,女,17例,年龄19~70岁,平均(36.8±12.2)岁;全部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分会及肝病分会制订的《病毒性肝炎及防治方案》诊断标准[2]。

1.2 实验仪器:B超诊断仪采用DP-990/DP-9900 PLUS/PP-9600。 B超数字仪诊断仪,探头采用凸阵,频率3.5MHZ,生化仪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试剂为四川迈克公司产品,重氮法测TBIL;正常值为0-20umol/L。

1.3 方法:所有病例均禁水禁食8-12小时后作超声检查,病人仰卧位,暴露胸于右肋间扫查,取胆囊最大切面冻结图像后观察胆囊形态改变及测量,胆囊变化各型声像图判断相当规模标准分为4型,I型为正常型,胆囊壁厚度﹤3.0mm;II型为毛糙型,胆囊壁厚度3-6mm;III型为增厚型,胆囊壁厚度﹥6mm,壁内有层次,呈“双边征”;IV型为实质型,胆囊内腔消失,呈团块高回声。临床疑为重型肝炎患者5-7天进行超声监测,病情危重者根据病情随时监测。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查和t检验,P﹤0.05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52例重型肝炎B超表现,10例(10/52 19.2%),出现胆囊实质型变化,42例无胆囊实质型变化、出现实质型变化、死亡5例,2例死亡于上消化道出血,1例死亡于肝性脑病,1例死亡于肝肾综合征,42例无胆囊实质型,死亡5例,死于上消化道出血2例,死亡肝肾综合征2例,死于肝性脑病1例。

52例重型肝炎患者总胆红素平均值检查结果:胆囊有实质改变组(448±121.1)umol/L,高于胆囊无胆囊实质型组,平均值(289±118.1)u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P﹤0.05)。

3 讨论

临床上通常主要依据肝功能检查诊断与治疗肝重型炎患者。近些年来,很多研究者发现重型肝炎病患早期胆囊的变化对其病情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主要特征表现为胆囊壁出现增厚、胆囊腔变小以及囊内透声差等,其中较为显著的是胆囊壁出现增厚。胆囊是一种梨状的中空器官。胆囊壁薄且光滑,正常情况下其壁厚为1~2mm。对胆囊予以B超检查,胆囊腔内没有回声,后壁回声有增强。胆囊横径大小为4.0cm,长径大小为6~8cm,胆囊壁厚超过3.0mm时可认为胆囊壁增厚。心力衰竭、肝腹水、低蛋白血症、胆囊炎以及肝炎患者常出现胆囊壁增厚。正常者饭后的胆囊壁可增厚至4.0~5.0mm。急性胆囊炎患者的囊壁增厚为4mm。囊壁视野模糊。如囊壁水肿明显,壁厚会增至7.0mm,B超检测下可发现有双层回声。慢性胆囊炎患者的胆囊出现缩小的情况,囊壁产生均匀或者不均匀性的增厚,囊壁粗糙,囊壁会产生钙化。胆囊的异常变化有胆囊壁出现增厚、胆囊体积缩小、胆囊体积扩大、胆囊收缩功能障碍以及胆囊不显影。病毒性肝炎导致胆囊改变的相理尚不明确。

重型肝炎、肝脏出现大块及亚大块坏死,肝实质损害严重,B超检查可出现肝脏缩小,胆囊壁水肿毛糙,可出现胆囊实质型改变,脾大、腹腔积液,主要原因:肝细胞大量坏死蛋白合成能力下降,导致低蛋白血症,肝脏损害导致胆囊炎症损害[3],肝胆囊壁改变机理[4],(1)重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反应,产生免疫复合物在胆道系统沉积引起免疫损伤。(2)重型肝炎使肝细胞分泌胆汁顿减,引起胆囊壁粘连,萎缩变形;(3)肝胆相连较为紧密,重型肝炎时,肝炎病毒会对胆囊壁产生直接的刺激性作用,导致胆囊壁出现无菌性的炎症变化,因而导致胆囊壁出现增厚;(4)肝细胞出现炎症反应时,出现肿胀变性,体积扩增导致门静脉高压而引起胆壁静脉回流障碍,导致胆囊壁水肿增厚,门静脉高压同样也会导致淋巴回流,造成胆囊静脉回流出现障碍,导致胆囊壁水肿及增厚;(5)急性黄疸肝炎患者因胆炎的生成量降低,释放到肠道的多数胆盐被重吸收而形成肝肠循环,因胆盐浓度的减小,释放至十二指肠的胆盐浓度也减小,而在负反馈的作用下,低浓度的胆盐松弛胆囊,内源性的CKK释放受到阻断,因此导致胆囊内胆汁出现代谢障碍或者淤积[5]。(6)重型肝炎,肝细胞受损,对胆红素的代谢发生障碍,同时Na-K-ATP酶活性降低,使胆汗浓缩,同时浓缩的胆汁刺激胆囊壁,造成胆囊壁充血水肿;(7)肝炎病毒属泛嗜性病毒,可侵犯肝外组织和器官,肝炎病毒可在胆道上,皮细胞中复制,引起胆囊、胆管病变。虽然重型肝炎出现胆囊实质型改变较少(10/52 19.2%),但出现胆囊实质型改变,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无胆囊实质型改变的重型肝炎患者,随着病情好转,结合其它B超指标,胆囊实质型患者胆囊改变逐渐改善、消退,B超监测胆囊变化对重型肝炎患者治疗效果与判决预后有重要提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琼. 探讨脂肪肝和病毒性肝炎在 B 超诊断下的差异[J].中外医疗, 2012, 30(36): 178-178.

[2] 李刚,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

[3] 杨柳. B 超图像分析与 B 超引导下肝穿活检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中的比较[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2, 22(2): 114-115.

[4] 田旭. B 超观察胆囊壁改变在急性病毒性肝炎诊治中的价值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9): 1972-1973.

[5] 高峻岭. B 超观察急性病毒性肝炎胆囊壁改变的临床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2012, 14(15): 287-287.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