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脾胃 升降 临床 中医 理论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对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的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2月到2018年8月,来我院中医门诊科就诊的脾胃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形式,在患者知情的情况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研究组,每组各有脾胃病患者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疗法,研究组采用中医升降理论。并比较常规西医疗法与中医升降理论治疗脾胃病的效果。结果:采用中医升降理论进行治疗的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采用西医常规疗法的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脾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在辩证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中医升降理论治疗的患者康复速度快、病程缩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升降理论;脾胃病;应用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11-0072-01

中医学上多将升降运动作为机体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它贯穿于生命活动的整个历程之中。我国中医对升降理论的研究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内经》,是阴阳学说在气机和动态消长转化过程中的一种具体的应用。其中,升是指清阳之气的上升,降是指浊阴之气的下降,其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特别是在脾胃病治疗方面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2月到2018年8月,我院中医门诊科收诊的120例脾胃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形式,将其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所有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并同意。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有患者60例,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在18-61岁,平均年龄(36.2±12.2)岁。研究组采用中医升降理论对患者进行治疗,有患者60例,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在18-59岁,平均年龄(35.7±12.6)岁。120例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对脾胃病患者做止疼解痉的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抑酸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指导患者服用硫糖铝片,以减缓患者的脾胃病症状。

1.2.2 研究组采用中医升降理论进行辩证施治,若患者临床上显现脾虚兼气虚,表现为脘腹隐痛、食少纳呆、神疲乏力、便溏、脱肛、消瘦等症状,治疗以升阳、益气为主,可选用黄芪健中汤进行治疗,黄芪30g,桂枝10g,芍药18g,饴糖10g,生姜10g,甘草6g,大枣5枚。1日1剂水煎服,早中晚各1次。若患者临床上显现嗳气增多、腹胀反酸,则在治疗过程中应以降法为主,可选用四七汤进行治疗,苏叶12g,厚朴18g,半夏12g,生姜3片,茯苓18g,大枣3枚。1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若患者临床上显现气机不畅兼有虚症,出现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可以采用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半夏15g,黄芩、干姜、太子参HYPERLINK"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BA%E5%8F%82"\t"_blank"、炙甘草各9g,黄连3g,大枣4枚。1日1剂水煎服,早中晚各1次。若患者在临床上显现慢性结肠炎兼里急后重,可以采用茯苓18g、黄芪30g、葛根15g、白术15g、白扁豆15g、党参15g,莲子肉10g、广木香10g,砂仁10g、甘草6g,薏苡仁30g,辅以生姜5片,大枣4枚用水煎服。

1.3 评价标准与方法:

对西医与中医升降理论辩证治疗脾胃病予以数据分析,比对对照组和研究组在治疗效果,以医护行为记录为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四个等级。

1.4 统计方法:

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对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量数以原始记录和百分比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对照组和研究组治疗效果指标对比

采用中医升降理论进行治疗的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采用西医常规疗法的对照组(P<0.05)。

3 讨论

《内经》中对中医升降理论的阐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利用升降理论对人体的升降活动进行表示;其二,对人体病例变化采用升降失常展开理论的对位分析;其三,通过对疾患的分析通过升降理论制定治病原则。到了东汉末年,我国的医学大家张仲景继承了升降理论,并在自己的论证《伤寒杂病论》中,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他将升降理论运用到疾患的辩证和规律探索上来,并确立了相关的病例变化和治疗原则。如他在《伤寒杂病论》中也对组方和用药展开了实践性的探索,他提到“病如桂枝汤,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宜瓜地散。”后世医家也在这一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对升降理论进行了补充,丰富了升降理论的内涵。

对脾胃病的治疗过程中,中医的升降理论被广泛地接受,并应用于临床。因人体的升降中枢主要在于脾胃。“脾气升,方能运化水谷精微以灌溉四旁;胃气降,方能受纳、腐熟水谷,传送糟粕于体外。”脾胃也因此被视为后天之本。当脾胃功能运化失常时,应根据临症表现综合分析,辩证施治,对于病程长、气虚、阳虚明显的患者,应予以升阳、健脾、补气等升法进行治疗,常用黄芪建中汤,方用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对于胃气上逆患者采用四七汤治疗,方中半夏、厚朴除痰散满,茯苓、苏叶利湿宽中。湿去痰行,郁自除矣,姜枣煎之舒郁结,痰涎呕痛尽能纾。故可有效改善呕吐、泛酸、腹胀痛、嗳气等中医症候。对于虚实错杂的患者,治疗可升降合用,采用辛开苦降法,达到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的目的,方中半夏散结消痞、降逆止呕,故为君药;干姜温中散邪,黄芩、黄连苦寒,邪热消痞,故为臣药;太子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对比西医的常规药用疗法,在辩证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中医升降理论治疗的患者康复速度快、病程缩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田亮渝. 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J]. 中国社区医师,2016,(12):117-118.

[2]袁永斌,周道忠. 中医升降理论应用在脾胃病临床治疗中的相关探讨[J]. 中医临床研究,2016,(22):84-85,86.

[3]安春泰. 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J]. 临床医学研究與实践,2017,(8):117-118.

[4]郭元敏,徐有水,刘日才. 试述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J]. 浙江中医杂志,2010,(10):718-720.

[5]刘宝峰. 观察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效果[J]. 内蒙古中医药,2017,(13).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