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谈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病机综述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绝经期 综合征 浅谈 因病 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183-01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出现性激素水平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心理症状[1],中医学中无此概念,结合其中医临床特点,中医学现称之为经断前后诸症或绝经前后诸症。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为潮热汗出、月经紊乱、眩晕、头痛、激动易怒、抑郁、心悸、胸闷、失眠、尿频、外阴干涩、皮肤感觉异常、骨关节疼痛等。现就该病的病因病机认识综述如下。

绝经综合征,中医学定义为经断前后诸症。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进程中的一个必然过程,绝经是女性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生理衰退变化,女子七七之年肾气由盛渐衰,天癸渐少至衰竭,冲任二脉随之衰少,在此转折期,如果妇女通过机体自身的调节使脏腑、阴阳、气血达到平衡协调,便能安然渡过绝经期。倘若妇女由于体质、疾病、营养、劳逸、社会环境、情志等因素的影响,机体不能适应这一阶段的变化,阴阳失却平衡,脏腑气血不相协调,最终导致本病的发生。现代研究经断前后诸症的病因病机与肾、肝、脾、心关系密切。

1 肾

大多数医家认为肾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肾为五脏六腑之根本,肾气主宰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是女性生理活动的根本,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都是肾气自然盛衰的反映,陆启滨[2]认为肾气衰退,肾阴亏虚为发病之本;心肝火旺,神魂失宁为病变之标。肾及心肝,阴虚火旺为主要病机。谈勇[3]认为本病肾阴虚为先导,肾阴阳失衡为核心,以肾为中心,多脏受累,病理因素互为因果。姚石安[4]指出,更年期综合征肾虚特点有三:一则以肾虚为主,阴虚型较阴虚兼阳虚型明显为多;二则阴虚、阳虚并存且有偏重,三则此期阴阳极易失衡,其临床特征表现为烘热、畏寒相继出现,以及对药性寒温尤为敏感。李莹莹[5]认为本病主要由于肾气渐衰,天癸将竭,精血不足,肾中阴阳失调,出现肾阴不足,阳失潜藏,或肾阳虚衰,经脉失于温煦等肾阴肾阳偏盛偏负的现象,从而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引发种种不适。其病理基础以肾虚为本。肾为先天之本,肾衰必然影响心、肝、脾,使其功能失调,发生多种病理改变,故围绝经期女性以肾虚为本,涉及心、肝、脾各脏器的功能紊乱。

2肝

肝藏血,为女子之先天,以血为主,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其主疏泄而藏血,乙癸同源,精血互化,相互资生。有学者根据祖国医学“乙癸同源”的理论,认为“‘肾之阴精亏损,肝之疏泄失调”是该病的病机,妇女绝经前后,大多以经历了经、孕、产、乳几个阶段,极易耗血伤精,损伤肝肾,冲任亏损,精血暗耗,天癸将竭,而发经断前后诸症。肝主疏泄,调一身之气,《月一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故人身之病,多生于郁。”围绝经期妇女由于社会、家庭环境或精神因素等影响,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从而表现出烦躁易怒,情绪不宁,郁郁寡欢等。李琼等根据围绝经期者天癸己绝或渐衰,阴血亏虚,阴常不足,阳常有余,阴不敛阳所致潮热汗出、心烦易怒、头晕耳鸣、失眠等的病理变化,应用镇肝熄风汤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杨利侠等针对围绝经期泌尿系感染提出肝肾亏虚,不能上济心火,心火亢盛,下移小肠致尿频、尿急、尿痛的病机。唐怡等认为[6]气化功能的实质是新陈代谢,气化功能失调是围绝经期疾病发病的根本,肝主疏泄,对全身各脏腑均有调节作用,对肺、脾、心、肾及三焦的气化功能均有促进作用。

3 脾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脏腑,脾气健运,是人体受纳及吸收谷气精微的基础又是血液循行脉道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云:“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即绝,乃属太阴经也。”可见脾与本病有密切的联系。余庆仁[7]从脾胃阴火证的角度来分析与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机与证型,烘热汗出,失虑多梦,烦躁易怒等火热症状,与脾胃虚弱,升清不足,阴火上冲有关。精神神经症状与脾胃功能有直接关系,即脾虚气弱,升清不足,心肝生理之火不守其位。另外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二者相互滋生,脾虚可引起肾虚,肾虚也可引起脾虚。有学者[8]提出中医将围绝经期综合征归为妇人脏躁证。心脾两虚,化源不足,精血亏虚,五脏失养,最终阴虚阳亢而生燥。此证以调补脾胃为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血充则躁止。薛静燕[9]认为围绝经期睡眠障碍从脾胃论治多效,因脾胃与脏腑气化、升降出入之关系。

4 心

多数医家从心肾失交来认识心在经断前后诸证的病机中的作用。于智敏[10]认为本病的发生缘于阴阳失调、脏腑气血逆乱。因为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发育,内寓水火,最易心肾失交,水火失济,阴阳失衡而成诸多情志之病。丛慧芳认为心阳下降而交于肾阴,肾阴上升而济于心阳,从而使心肾两脏的阴阳、水火、升降关系处于平衡、相济、协调状态,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升降失常,水火不济,必然会产生心肾不交的病变,并提出“滋阴补肾,宁心安神’少来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夏融[11]认为更年期综合征的精神情志症状,应责之于“心主神明”功能的失调,病机主要包括: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阳虚、邪气犯心。高琦[12]提出妇人经断之年,阴不济阳,水不济火,出现心火亢盛的证候,同时指出治疗重心不仅注重调整内环境激素水平的相对稳定与平衡,还应注重调节心理与生理整体的相对稳定和与社会环境的适应稳态。

围绝经期综合征在中医古籍中并无确切名称,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其侧重不同,散见于“郁证”“脏躁”、“百合病”、“不寐”、“月经不调”、“心悸”、“经断复来”、“老年血崩”等范畴。《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齐仲甫《女科百问》言:“女至二七,肾气全盛,冲任流通,经血渐盈,应时而下。”所以,绝经综合征的发生与肾气盛衰的关系密切。妇女七七之年,月经将断乃至绝经,生殖能力降低而至消失,因其“五脏皆衰,筋骨懈堕,天癸尽矣”。而五脏之中尤以肾最为重要,正如《医贯.血症论》指出:“人得以生者,是立命之门,谓之元神,无形之火,谓之元气,无形之水,谓之元精,寄于两肾中间,故曰五脏之中,惟肾为真”。肾藏精,主生殖而系胞脉,肾气的盛衰是以肾的阴阳二气来体现的。《类经附翼》云:“阴阳分而天地立,是为体象之祖,而物之最大者也。”阴阳双方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既此消彼长又相互转化。二者只有在对立制约中达到相对平衡,方能万物相安。故《素问》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又曰:“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人察三才之中气,为万物之最灵,人体之阴阳亦法于天地,故张景岳言:“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所造化万物;人物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肾脏为先天之本,肾阴肾阳有如乾坤之德,《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肾阳又称“元阳”、“真阳”,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对脏腑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阴又称“元阴’、“真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对脏腑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故肾之阴阳须要充盛方能稳定发挥其滋发五脏之气乃至人身之气的作用。《内经》曰:“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又曰:“独阳不生,孤阴不长。”故天地之间阴阳须要平衡,万物方能有序而生息不已;而人身之阴阳亦要协调方能平秘而生化无穷。肾气包含肾阴、肾阳,妇女在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其本质即为肾之阴阳的逐步虚损。此阶段妇女因体质、精神、产育、劳逸、饮食、疾病等,使脏腑阴阳气血素有偏盛,加之家庭、社会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机体不能适应这一阶段的生理变化,致肾之阴阳在俱不足的前提下进一步失衡,最终发生本病。而且元阴元阳互根互用,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所以部分绝经综合征患者即便最初表现为肾阴虚或肾阳虚,但因阴阳互损,最终也会表现为肾阴阳两虚。临床上部分患者既有烘热汗出,却又畏寒怕冷,或乍寒乍热,是阳虚阴虚症状同见,盖因肾之阴阳两虚也。肾之阴阳俱虚,诸症蜂至。肾阴不足,阳失潜藏,虚热内生,则可见烘热汗出、五心烦热,激动易怒;热扰冲任血海不宁,可致月经失调;肾水不足,阴液不充,则口干咽燥,阴道干涩;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神明不安则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故而头痛;阴液匾乏,肌肤失于濡润,血虚风燥故而皮肤感觉异常,甚者蚁行感。’肾阳不足,温煦失职则形寒肢冷;卫表不固,则冷汗淋漓;蒸腾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故见水肿;膀肤气化失常,关门不固故小便频数。肾主骨生髓,肾精亏虚,外府不充,骨失濡养,则腰酸肢痛;清空失养,则头晕耳鸣,精神涣散,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机体的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相互影响,是不可分离的整体,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即致心肾不交;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肾同源,肾虚亦可引起肝疏泄、藏血功能失职,反过来肝受病亦可加重肾的阴阳失衡。脾土所赖肾阳温煦方能运化,脾为后天之本,脾受病,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先天肾气则无所充养。总之,本病的发生是各种病因病机叠加的结果,而肾阴阳两虚是其发生最为基本的病机,肾阴阳两虚证是本病一个常见证型。

参考文献

[1] 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8.

[2] 陆启滨.更年期综合征病因病机探源[J].中医药学刊,2001,19(2):139-140.

[3] 黎氏水.绝经前后诸证诊疗思路与对策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2.135-136.

[4] 姚石安.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中医研究述评[J].中医杂志,1994;35(2):112.

[5] 李莹莹.更安汤治疗肾虚肝郁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26-27.

[6] 唐怡,李祖伦.调理肝脾气机以助气化防治女性围绝经期疾病理论探讨[J].四川中医药.2005;23(10):19-20.

[7] 余庆.脾胃阴火与更年期综合征[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9,9(3):34-36.

[8] 柳艳弘.甘麦大枣汤合归脾汤治疗围绝经期妇女心悸怔忡4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9(6);960.

[9] 薛静燕.从脾胃论治围绝经期睡眠障碍6法撷要[J].河北中医,2006;28 (ll):835-836.

[10] 于智敏.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治疗中的中成药合理选用[J].中级医刊,1998;33 (8):10.

[11] 夏融.更年期综合征侧重心的理论和实践[J].江苏中医,1996,17(2):41-43.

[12] 高琦.舒更宁心汤治疗阴阳俱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新疆中医药.2005(24);28-30.

作者简介:

糟玉琴,籍贯:新疆,职务:医师,职称:副主任医师,工作单位:昌吉州中医医院;

冶岱蔚,籍贯:新疆,职务:医师,职称:主治医师,工作单位:昌吉州中医医院。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