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从库恩的范式理论看中医现代化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库恩 范式 看中 现代化 理论

摘要:中医在世界各国的疾病记载方面, 是一种拥有连续性的著述传统,且中国传统医学被视为中国传统科学的典型代表。中医不但是一种科学,而且从库恩的范式理论来看,它现处于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不成熟阶段,因为它在现阶段尚无一个精确统一的范式来指导一些医学"谜题"的解答。因此,探讨中医现代化问题成为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课题,以期找到一个有益的视角让中医发展成遵循自身规律的成熟科学体系。就库恩的范式理论作为一种视角来尝试对中医现代化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范式理论;中医的发展模式;中医范式;中医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2-0190-02

一、简述库恩的范式理论

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学家,是历史主义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于1962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Paradigm)概念,集中体现了其科学哲学的理论核心。他运用“范式”揭示科学发展的模式,并认为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在某一范式指导下进行的,范式是一个科学部门达到成熟的标志。

(一)范式的概念

归纳起来,“范式”可理解为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该学科一种共同的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也就是说,库恩的“范式”有两种不同的使用方式:一方面,它代表一个特定的共同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指的是那个整体中的一种元素,即具体的谜题解答,把它们当作模型和范例,可替代为常规科学内其它谜题解答基础的明确规则。

(二)科学的发展模式

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模式是由“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组成的。任何一门科学在前科学时期,统一的范式尚未形成,各派学说争论不休。然而随着科学活动的深入,一旦某种理论传统占据优势,得到大多数科学家的承认和支持,形成了学科内部公认的“范式”,该学科便也进入到了常规科学。在范式的常规发展时期,科学家们总是通过“解谜”活动,来解决范式所提出的问题并完善和发展范式。但随着科学的不断进展势必会出现许多以现有范式难以解释的“反常现象”,这些现象的积累会造成科学发展的危机。对反常和科学发展危机的解决使得新的、更有解释力的范式出现,并取代旧范式,而这种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过程就是科学革命。之后科学活动又有了新的基础,随之出现一个新的常规科学时期。

二、中医的发展模式及其范式要素

(一)中医的基础理论

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症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二)中医的科学发展模式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它浓缩了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周易》的阴阳思想认为“天、地、人”三才,有共同的结构和规律,所谓“三才同构”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基础。《内经》引入阴阳学说,用来说明人体形神、脏腑、经络、表里、上下、左右、腹背、正邪、寒热等特性与关系,纵论天地万物之阴阳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古人还根据五行的特性与五脏相配,重点说明五脏间生克制化关系,并与外界五季、五色、五味、五音等作一定的联系。但总的来讲,这些知识还是分散的、片断的和局限的,是库恩理论中的前科学时期。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才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 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的中国针灸,出版《图经》。自此,常规科学阶段已经出现。此后,由于宋元时期中医理论的成就,显示出它由于某些臆测成份所显出的不足与反常,故而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并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而通过这种新范式对旧范式的取代,科学革命也就发生了。随着新理论的发展和逐步完善,新常规科学的形成,自然给予了中医新的科学活动基础,使得清代中医学术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发展:一方面,中医学在考据上取得了一定成就,整理、注释和辑复了不少古典医籍;另一方面,中医学在辨证论治理论、药物性能功效的阐发、方剂配伍理论均取得了进展,且在临床诊疗上也很有创新。直到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三)中医理论中的范式要素

中医理论体系以《黄帝内经》中的理论原则和认知方法,《伤寒杂病论》中的辨证论治原则和《神农本草经》、《内经》中的方药基本理论为代表。这一体系的形成,就是传统文化和医疗实践经验结合的成果。它具有哲学思想、医学科学和医疗技艺三个层次和构成要素。首先,它强调机体与外部环境密切联系的“人天观”,形气神合一的生命观,根据人体生长壮老的自然规律的养生观,内外因相结合的病机观,具有自然疗法特质之“祛弊纠偏”的治疗观等,均对中医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医学科学,主要是在《内经》思想的指导下,由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诊疗原则所奠定。其辨证论治原则,蕴含着中医理、法、方、药内在统一的机制,是认识和诊疗疾病的有效途径。这些构成了库恩“范式”的两种不同的使用方式中所强调的第一个方面;其次,中药的方药配伍,体现了全面治疗原则,实践应用中也不乏有效经典方剂,包括在药物配伍、针灸、气功、推拿等方面的技艺性要求上,体现了库恩所强调的范式的第二种使用方式。

三、中医现代化之路

(一)中医现代化的前提

必须指出,由于中医学存在三个层次和构成要素,必然带来中医概念、术语的多义和含浑,同一概念在不同层次使用会有不同含义,对于人们理解中医和引进现代科技会造成一定困难,这是基于不同范式之间及范式不同层次之间的“不可通约性”而产生的影响。中医在历经一个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后,在方法论上长期把理论指导下的一些经典方剂当作一种固定模式来套用。虽然这样做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其效果也不可抹杀,但终究对那些症状的适宜度存在偏差或偏差较大者,疗效就差。这种做法使其理论范式的第一种使用方式被束之高阁。故此,要注重范式的不同使用方式的结合理解和应用。也就是说,做好经验的总结,发现疾病治疗的共性,这是整理研究中医学的前提。而中医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是中医的文化优势发挥,即中医以养生预防保健为主的文化理念、中医医疗理念是符合未来医学发展需要的。唯此,充分发扬中医的文化优势,发挥中医的应有疗效并创出各种新经典验方,才能促进范式的完善发展。

(二)中医范式的完善

中医学概念的规范化、概念内涵的严格界定、相关概念及理论的逻辑关系的严谨性,以及用创新性思维吸纳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等等,从西医研究中借鉴一些方法是可以的,但不能对中医进行西医化改造。而应该在遵照中医学自身规律和做好继承的基础上,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吸取西医学中符合中医要求的内容,积极进行临床实践活动,走中医现代化之路。

现代中医要在坚持望、闻、问、切的传统辨证方法的同时,应利用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进行微观辨证,从而使四诊内涵得到拓宽延伸。这样才有利于促进中医疾病辨证的标准化、客观化和规范化。同时致力寻找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总结肯定疗效的方药,有利于形成专家共识、临床路径或中医治疗指南,使现代中医临床有精确统一的范式可依。一旦现代中医科学共同体与共有的范式两者皆备,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常规科学阶段就可形成,才能使其得以进一步发展完善,才能从以下三方面来逐渐实现中医现代化:1) 中医理论的现代化;2)诊疗技术的现代化;3)中药的现代化。

(三)中医现代化的意义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块绚丽的瑰宝,中医在我们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观”的影响下,把人放在时间、地域和人群、人文环境中, 进行健康保健预防与治疗的观察研究。故其诊治疾病,不单单是在追求治病上, 而且是把大环境以至个体的整体进行辨证论治与预防。中医正是以其治人的理念和治未病的特色受到世界医学的普遍关注,而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致使现代医学领域过分技术化和商业化,忽视了整体的人的存在,这不能不说是现代医学的尴尬,也是理念差异之下的西医学发展的不足之处。

同时,古老文字的简化、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迁移、文化观念的变革……都要求我们以“不可通约性”来审视中医学的内涵。创新的中医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现代化”。当然,我们的目的是更深层次地理解和发掘中医学的内涵,在中医学当中,我们引入的是现代科学的技术与手段,而不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根本革新。我们要的是现代化的中医常规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促进其科学进步。

结语

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结晶,是我们的一个可贵财富!把它发扬光大并且使之顺利走上符合自身范式发展模式的现代化道路,既是科学发展的要求,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克林.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的基本思路[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7,30,(4) : 320-321.

[3]徐承祖.从中西医学的竞争和渗透谈现代中医临床思维的变革[J].医学与哲学, 1998,19,(12) : 626-629.3.

[4]朱熹集注. 论语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