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医药专业学习方法探讨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学习方法 中医药 探讨 专业

摘要:我从事中医药专业教学工作二十年,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常用的有联系法、比较法、谐音法、歌诀法、形象记忆法、歌诀法加形象记忆法、归纳总结法、理解记忆法、实践学习法、用而求学法等,实践证明这些方法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学习方法;中医药;中医;中药

学生们对中医药类课程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学起来很枯燥”、“要记的东西太多”、“记不住”、“难学”。本人从事中医药教学工作20年,在这个过程中,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此作一总结。

1 联系法

记忆的本质是联系,联系是记忆的基础,所以联系法是最基本的记忆学习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想办法使可以相互关联的知识点发生联系,自然能增加记忆的效率。比如中药“桂枝”有一个功效是发汗解肌,桂枝的“枝”和发汗解肌的“肌”音相近,可以发生联系而加强记忆。又如“白芷”的功效,能除湿止白带、通窍止痛,白芷和白带都有一个“白”字,这样就便于记住其止白带的作用,而“芷”和“止”音同,发现了这个联系,就利于记住其止痛、止带的作用了。

2 比较法

常用于存在共性的不同知识点的记忆学习中,尤其在中药学、方剂学课程中的应用尤为广泛。比如每一章药都是以该类药物的共性归类,所以只要在记住它们的共性的基础上,再一一记忆各药的个性就好了。

3 谐音法

谐音法广泛用于中医药类课程的记忆学习中,也是一种基础的记忆法。如上述所说的白芷的“芷”,和“止”谐音,以此来记住该药的“止痛、止带”的功效。又如“麻黄汤”药物组成:“甘{草}麻(黄)桂(枝)杏(仁)”,与“干妈贵姓”谐音,变得很有意思,很快就能记住了。

4 歌诀法

歌诀法是中医药专业学习中既古老又有效的方法。比如在方剂学中常常应用方歌的形式来记忆该药方的组成、功效和主治等。如“麻黄汤”的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项痛,无汗而喘此方宜”,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我记得当年自己读大学上方剂课时,学到“六味地黄丸”药物组成的时候,当时的方剂老师说了一个记忆的窍门:“地八山山四,泽泻丹苓三”,至今记忆犹新。在中医基础和诊断学的学习中,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比如外感表证的辨证要点:“恶寒发热头身痛,鼻塞流涕打喷嚏”,用一首歌诀就能记住了。

5 形象记忆法

该法又称为“趣味记忆法”,其要点在于把枯燥无味的学习材料经过重新整理,组合成形象生动、饶有趣味的形式,以便于记忆。其原理在于大脑对形象生动的材料印象更深刻。其实上面谐音法的“麻黄汤”的记忆方法“干妈贵姓”就是一种典型的形象记忆法。又如我初学逍遥散药物组成的时候,是这样记的:“胡术逍遥,国老姜薄,芍茯当归”,可以想象成“金兀术逍遥,国老浅薄,少妇当归”的形象,20年过去了,印象仍然十分深刻。

6 歌诀法、形象记忆法

这是我学习方剂学和中药学最常用的方法,实践证明,记忆效果很好。比如“藿香正气丸”的药物组成和主治,我是这样记的:“藿香正气茯姜苏,白术皮厚梗大腹,国老芷枣半夏曲,外寒内湿均能除”,可以想象成“藿香正气凛然的赴江苏,白猪皮厚而且肚子大(更大腹),国老只找半夏陪藿香去”,这样的话记起来就方便很多了。其实是在前人歌诀法的基础上稍作改动而变来的,方剂学每一首方歌我都用这样的方法来记忆,虽然在重新编排的过程中花了很多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工,最终的结果是自己对方剂学的记忆和学习效果很好,而且这样的方法越用越熟练,刚开始的时候要编排一首满意的歌诀,可能要花上1~2h的时间,到了后来,往往只是几分钟或者十来分钟的事情了。其实中药学的每一章药物,最好也用这种方法来学习,效果也是很理想的。比如泻下药的记忆:“攻下将军荟硝叶,润下郁李仁麻仁,大戟遂牛豆花陆,峻下逐水功效良”。想象成“攻下将军(大黄)荟(会见)硝叶(肖爷),润下郁李仁麻仁(骂人),大戟(大只)遂牛(水牛)豆(逗)花陆(花鹿),峻下逐水功效良”。每一章都编成这样的方式,学习记忆起来就变得简单了。

7 归纳总结法

如寒证和热证的辨证要点学习,可以总结成“颜色”、“渴否”、“汗否”、“寒热喜恶”和“脉象”等几个方面,如果颜色是红的或黄的一般是热证,口渴的一般是热证,有汗一般是热证,喜凉怕热的一般是热证,脉数的一般是热证;反过来就是寒证。

此法有时候又称提纲挈领法,如泄泻的辨证论治,只要把握住其病机的关键是一个字“湿”,故其常见证型为“寒湿”和“湿热”2种,由此入手学习起来容易了。又如不寐的辨证论治,只要总结出其病机的关键是“阳盛阴虚”4个字,那么其常见的证型无非“阳盛”之“肝火、胃不和”、“阴虚”之“血虚”和“阴虚阳盛”兼具的“阴虚火旺”三种类型,这样学习思路就清晰了。

8 理解记忆法

需要理解的材料,应当尽量理解、搞通搞透,不要怕花时间。中医药的知识,是十分讲究理解和领悟的。有时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真正要悟透可能要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比如我在很多年前看到过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的时候,就不能理解为什么春夏这么热还要养阳,而秋冬天气冷了反倒要养阴,这个问题一直留存在心里,未能解决,数年之后有次要给1个公司做养生讲座,再次想到这句话,当时忽然间思想豁然开朗:“哦,原来这就是中医天人合一的道理!”后来按照这个原则去养生,这几年身体素质明显要比以前好,身体不怎么怕冷了、身上的疼痛少了、感冒也少了。才明白常言道的“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诚非虚言也!

9 实践学习、用而求学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知识来源于实践,也必须要靠实践去检验。通过实践,会验证我们所学的东西,也会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为将来能够灵活应用打下基础。用而求学,跟学以致用的顺序刚好相反,这里“用”,其实就是实践,其实就是一面工作一面学习、在工作中学习的意思。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多读完大学的朋友都有过同样的深刻体会,就是觉得以前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太多了,实际上在工作中用到的仅仅是1/10、甚至1/100不到,有些人甚至后来工作中干的根本就不是自己的本行。所以,有时候书读的太多也不一定是好事,书读多了可能会变成书呆子,有些人思想会被教条的理论束缚,行为变得机械、呆板和乖张;“人贵有自知之明”,成功其实就是“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做出来的。“纸上谈兵”一直都被人看做“无用”的代名词,人要经过苦难的洗礼、生活的历练中才能真正了解自己,书读的太多有可能会迷失方向,导致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根据我几十年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学生普遍存在的几大问题是“不想学”和“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其实真正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时候,这些都不成为问题了。

以上是我关于学习中医药课程常用学习和记忆方法的一些体会,除此之外,还有图表法、背诵法、默写法等诸多方法,这些方法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不管你用什么方法,首先要把理论知识理解透了,并记在心里,然后尽量创造机会使它们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挥作用,最终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真正属于你自己的知识。编辑/冯焱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