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区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实施方案7篇

区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实施方案7篇区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实施方案 河南省新安县北冶镇甘泉古窑村文化旅游项目 一、甘泉村基本概况------------------03二、历史建筑的现状评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区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实施方案7篇,供大家参考。

区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实施方案7篇

篇一:区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实施方案

省新安县北冶镇 甘泉古窑村文化旅游项目

 一、甘泉村基本概况 ------------------ 03二、历史建筑的现状评价 ------------ 10三、总体保护实施方案 --------------- 25四、分区保护实施方案 --------------- 33五、历史建筑具体保护方案 --------- 48六、工程系统实施方案 --------------- 59七、实施管理方案 --------------------- 612

 河南省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一、总则 ——一、甘泉村基本概况3

 河南省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一、总则 ——陶瓷文化历史悠久,经历由盛至衰的演替史自五代,以烧制民用陶瓷产品闻名遐迩,称为“碗窑岭”“小洛阳”五代时期村落初具规模,瓷业逐渐兴起宋—清制瓷业达到顶峰,瓷品远销外地,交易市场繁荣民国—1993年烧瓷业繁荣昌盛,名噪一时,瓷业持续发展90年代至今瓷业衰败,古窑荒废,煤矿兴办,村落建筑破坏,采空区 遍布村落甘泉村位于河南洛阳河洛地区西北部的邙山脚下,北依黄河,南临畛水,西连246省道,东绕小浪底。甘泉村(曾叫碗窑岭)有上百座瓷窑遗址,曾是豫西地区最主要的日用陶瓷生产基地,有上千年的制陶历史,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古陶村”。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制陶业慢慢衰落,制陶人纷纷转行,村里只剩下为数不多的手艺人继续以制陶为生。采煤业兴起,出现大片采空区,古村传统民居建筑出现塌陷、裂缝等状况,很多已失去居住功能。4

 河南省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一、总则 ——甘泉村陶瓷史衰落,时光辗转,世代变迁古窑址、古民居为代表的历史建筑仅成为甘泉村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记忆古瓷窑遗址 105 处:包括宋元时期两座、明清至民国时期103座。古民居建筑 233 座:包括蒋家大院、燕家大院、王家大院、雷家大院、民国新安甘泉区公所、武家车院、官道南北门大小民居设施建筑等。古瓷窑建筑 古民居建筑5

 河南省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一、总则 ——保护现状堪忧 传统村落保护政策发展 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地方保护规划滞后,保护资金缺乏,管理力量不足。重利用轻保护的现象严重,一些富有价值特色的古建筑和历史环境风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016年11月9日,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拟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将洛阳市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甘泉村内历史建筑及古窑址保护情况得到重视2012年4月,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随着新农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历史文化名村及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研究工作逐渐被重视。2016年列入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为甘泉村迎来机遇,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更是成为重中之重6

 河南省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一、总则 ——甘泉村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地形复杂,基地内山、坡、谷等各类地形较多。山坡山谷相间,呈川字型。岭坡连绵,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切割严重,多为黄土覆盖。甘泉村分为新村和老村两部分。• 老村: 主要占据两山之间的山沟,呈U形,地势低洼,易形成汇水面;• 新村:位于山腰及山顶,分布相对集中,略显凌乱。但地势优越,视线较好。对于现状古村低洼的地形,防灾设计在古村的改造中尤显重要。现状坡度——场地内东西向坡度陡峭,还存在多处东西向陡坎。现状坡向——红线内坡向以南向、东西向为主。

 现状径流——古村南北向冲沟明显,是雨季的汇水廊道。地势地质复杂、建筑叠层错落的地形地貌给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带来了挑战,增加了难度现状高程——整个村庄坐落山岭上,古村在由北至南的”U”字形山谷内,南北最大高差达到88米。7

 河南省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一、总则 ——近几年煤炭等地下资源的开采,导致地下结构稳定性差,民居房出现塌陷、裂缝,影响到村民的生活,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安置。塌陷区范围甘泉古村以南,车马站以北区域,东西向跨度800米,南北向约500米,整个塌陷涉及面积约0.4平方公里。开采区位于地下80米以下处,开采厚度约2-3米。古村基本位于限建区,局部位于禁建区。结论:◆在塌陷区进行保护,和安全提示。◆尽量避免塌陷区建设。◆塌陷区地表水处理统一采用防渗工程。地势地质复杂、建筑叠层错落的地形地貌给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带来了挑战,增加了难度8

 河南省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一、总则 ——因此,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保护并行” 下,甘泉村面临历史性难题如 何保护与利用甘泉村历史建筑,探寻千年古窑村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之路 ?9

 河南省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一、总则 ——二、历史建筑的现状评价10

 河南省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一、总则 ——(一)甘泉古窑村村落格局古村历史建筑集中,经宋、元、明、清历朝历代,总建筑面积达18640平方米,有233栋1000余间传统民居,占甘泉村(新村+古村)建筑面积的60%。古村布局得体、错落有致,整体风貌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依岭而居,岭村一体• 甘泉村古村选址依岭而居,层层叠进。老村主要占据两岭之间的山沟与山腰处,新村位于山顶,分布相对集中,略显凌乱。• 甘泉古村呈“非”字型结构,豫晋古道从沟底纵穿南北,形成村庄主通道,村中部民居坐北朝南,东西两坡上的民居面朝村中部,依山就势,梯次布局。 古窑古村,文化浓厚• 现甘泉村内有105处古窑遗址,最早可追溯到五代;甘泉村内有河南至山西的豫晋古道;村内现状存在:奶奶庙、药王庙、关帝庙等众多庙宇,制窑技艺一直流传至今。• 村南部和西部以瓷器烧制建筑为主,近代陶瓷作坊、瓷窑星罗棋布,保存良好。村内七大家族相对聚居,生产生活设施既相对独立,又互联互通,形成完整的村落布局。村落格局明晰,民居建筑层次突出;古窑遗址星罗棋布,文化氛围浓厚11

 河南省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一、总则 ——(二)历史建筑整体风貌甘泉村历史建筑多以匣钵建筑为主甘泉村瓷窑遗址及古民居群历史悠久,陶瓷烧制的生产建筑散布村中,建筑年代沿续连贯,历宋、元、明、清各朝,为甘泉人农耕生活的理想家园。其规模庞大、气势雄浑、布局有律、空间组合奇异、装饰精美绝伦、使用功能齐全,其文化底蕴深厚,个性鲜明,建筑艺术精妙。建筑材料:匣钵砌墙,石板为瓦匣钵建筑造型简朴,色彩和谐,冬暖夏凉,透气性强且隔音效果好。墙体为匣钵及转石建造,屋顶用瓦片或匣钵铺就,建筑其他构件多为木材或石材构筑。穿斗式木构架支撑,砖石等材料维护或覆盖;木料穿隼作屋架建筑格局:典型的北方院落式格局同一大院房屋形制、规模一致,横向高矮相同,每座房屋大门开同一方向,檐廊两两相对与耳门一线串通,使院落整齐划一,呈方形布局,体现出我国中规中矩的传统尊卑的道德思想。蒋家大院雷家大院1、历史建筑特点12

 河南省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一、总则 ——(二)历史建筑整体风貌甘泉村瓷窑遗址及古民居群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空间组合奇异,文化底蕴深厚,个性鲜明,建筑艺术精妙,是甘泉人农耕生活的理想家园。历史建筑风貌整体保存较好,通过本次的规划应继续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对影响传统风貌的建筑进行改造。历史建筑主要类别一览表建筑名称 类别简介独院式住宅独院式住宅是指纯粹以居住为主的住宅形式,这种住宅没有商业店铺,也不考虑作坊加工。功能比较单纯,一般为同姓氏宗族群居大院,如蒋家大院、赵家大院等。其建筑形式有三合院等形式。建筑选址位于以居住为主的街巷,或村头街尾,有自己相对独立的院落环境。建筑布局较为讲究,大门开启注重方位朝向。宗族祠堂祠堂又称宗祠,祠室,家庙,是村内祭祀祖先的场所。

 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庙宇 因村民精神信仰需要而产生的祭拜建筑,是村内的精神承载地。客栈车院客栈是提供过往商旅短暂居住或贸易交往的传统空间场所,其建筑形式类似于店宅结合式的空间布局,及家庭居住与客人居住为一体的空间模式,如武家车院。加工作坊传统的手工业建筑,如酒加工的槽坊、卤肉铺、酱油铺、铁匠铺等加工作坊,反映了传统的地方经济文化特色,其建筑的空间形式也独具传统手工业建筑特征。部分历史建筑保存状态良好,历史原真感强烈,环境风貌依旧2、历史建筑保存状况13

 河南省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一、总则 ——3、历史建筑高度现状➢ 古村内民居建筑大部分为一层,有些有作为存储功能的二层,但层高较低,且窗洞口较小。也有居住功能的二楼。新村内二层及以上建筑较多,有的作为临街商铺,有的用来居住,新村内有一栋六层高的居民楼。➢ 村中一层建筑占 95.2% ,二层建筑占 4.8% 。(二)历史建筑整体风貌古村以一层历史建筑为主,新村以二层及以上的建筑为主14

 河南省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一、总则 ——• 较好建筑:建筑主体结构完好、稳固,墙体、窗户、屋顶完好无损,不存在建筑内外结构质量问题。• 一般建筑:建筑主体结构质量尚可,但建筑局部结构质量存在一定问题,屋顶、墙体、门窗部分等建筑局部有所破损,缺乏日常维护的建筑,这类建筑需要进行局部维修加固。• 较差建筑:主体结构尚存,但已严重损坏,屋顶和墙体破损程度较大或完全破坏,已濒临废弃或存在可能倒塌破坏的安全隐患的建筑。(二)历史建筑整体风貌3、历史建筑质量评价10%历史建筑质量较好;90%缺少维护、破坏严重,其中15.9%坍塌严重,可考虑复建15

 河南省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一、总则 ——(三)重点历史建筑现状 传统民居:武家车马院、蒋家大院、王家大院、雷家大院、燕家胡同 办公建筑:新安县第四区甘泉区公所 古庙宇:关爷庙、奶奶庙 客栈车院:武家车院 古瓷窑遗址:散落的古瓷窑遗址共计107处(包含4处为市级文保单位),规模庞大,设计周密,规划科学,布局规整。山谷沟壑山林地武家车马院雷家大院王家大院蒋家大院第四公所古庙宇赵家大院南门遗址燕家大院甘泉村历史建筑相关核心资源包括:传统民居、办公建筑、古庙宇、客栈车院、古瓷窑遗址。其中4处市级文保单位,均为古瓷窑遗址。16

 河南省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一、总则 ——瓷窑遗址分为 古窑与陶器货仓 两部分:a.古窑甘泉古窑遗址是甘泉古村历史上重要的生产建筑,富有特色和创意,形成甘泉传统村落的地标,丰富着特定的文化内涵。甘泉瓷窑遗址的突出特征是,充分利用地形环境,创造生产功能建筑及场所空间环境。瓷窑遗址多采用砖石/匣钵垒砌的筑台手法,台地与上部建筑墙体在同一垂直面上,形成高大的建筑尺度;建筑简练而富于轮廓变化,造型大方而有层次感,构成甘泉村的精神空间场所。b.陶器货仓货仓即是瓷窑旁堆放各种商品物资的空间场所,以货仓为特色的功能建筑也随陶瓷产业没落逐渐废弃,个别村民将货仓作为鸡舍使用。古窑 货仓古窑古窑1、古瓷窑建筑现状(三)重点历史建筑现状17

 河南省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一、总则 ——➢ 现遗存古窑遗址有32处保存良好,46处保存状况一般,27处保存状况较差。其中有四处为市级保护文保单位,保存现状较差。➢ 建筑形式上依地形层级而上,布局精巧紧密,富有层次感和韵律感;立面匣钵和耐火砖砌筑。➢ 功能上于60年代前烧制陶瓷,60年代后逐渐废弃。重点保护古瓷窑建筑现状情况一览表序号 名称文物级别年代 保存现状 规模(㎡ )1 古瓷窑 - 宋 68处保存较好68处(传统村落内共计105处,其中37处只留废墟)2文保单位小南凹宋代瓷窑遗址 市级 宋 保存较差 169.4李元沟宋代瓷窑遗址 市级 宋 保存较差 188.36北嘴元代瓷窑遗址 市级 元 保存较差 208.8元瓷窑遗址 市级 元 保存较差 207.921、古瓷窑建筑现状(三)重点历史建筑现状18

 河南省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一、总则 ——其他重点保护历史建筑现状情况一览表序号 建筑名称 保护等级建筑年代搬迁前使用状况 现存情况建筑规模(㎡ )1 关爷庙 - 元代因精神信仰需要而产生的祭拜建筑保存较好 1002 奶奶庙 - 清因精神信仰需要而产生的祭拜建筑保存较好 1003 燕家胡同 - 元代 家族住宅巷道基本结构完整,内侧墙体微有塌陷,屋面小青瓦屋面有局部受损,匣钵外墙体被风化和酸雨腐蚀。1744 蒋家大院 - 元代 蒋氏家族住宅基本结构完整,内侧墙体微有破损,屋面小青瓦屋面有局部受损,匣钵外墙体被风化和酸雨腐蚀。6745 雷家大院 - 清 雷氏住宅悬山顶门楼,拱圈门;墙面红砖砌筑,整体风貌较好2636 王家大院 - 清 王氏住宅用废弃匣钵、耐火砖砌成的墙面,有肌理感,墙体较厚,利于保温,冬暖夏凉。房屋构造简单,常年无人居住,屋顶出现破损。

 6857 武家车院 - 明末 古官道车马店保存一般,结构尚存,风化较严重,字迹模糊不清。四周杂草丛生。5758新安县第四区甘泉区公所- 民国初年 新安县第四区区公所办公地 保存较好 2000历史建筑群目前的形式仍比较完整,但依然面临两大问题:➢ 部分房屋破旧,急需维修;➢ 建设性的破坏——拆旧砖用于新建、居民自行改造房屋、旧窗换成现代门窗等行为对古建筑风貌破坏较大。2、其他重点历史建筑现状(三)重点历史建筑现状19

 河南省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一、总则 ——1、建筑规模与布局规模庞大,设计周密,规划科学,布局有韵律感甘泉村80%的古民居建筑,规模庞大。古时赵家大院三排九院房屋成为一个整体建筑,占据甘泉村的一角,无论从占地面积还是空间形象,都显得气势非凡,十分壮观。各屋选用优质木材做梁柱,墙全用红砖或匣钵平铺砌成,墙脚一米高全用料石,且砌了绊墙石等以解...

篇二:区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实施方案

建筑风貌管控及引导研究——以龙宫镇为例 吴岘,刘美 摘要:随着我国乡村的高速发展,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建筑、无温度的钢筋混凝土等新潮的现代元素逐步侵 蚀乡村建筑,破坏了传统建筑风貌的建筑文化氛围。对乡村建筑的保护与管理急需重视与提倡,建筑风貌 应演绎并传承地域传统特征,融入现代理念、现代功能、新 技术和新材料的同时,严格禁止照搬照抄,盲目模仿的各类 异域风格和华而不实的建筑造型。本文以安顺龙宫镇为研究 对象通过对当地民族文化的分析研究进而来确定各区域各 类建筑的风貌管控及引导方式。

 关键词:乡村建筑风貌,乡土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地域 性,分类分级管控引导 乡村建筑风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乡愁”的重要载体。在快速城镇化发展的 进程中,乡村建筑风貌一方面承担着延续乡土文化 的使命,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城市扩张下传统建筑风貌特色逐渐消失的危机。通过对乡村建筑 风貌组成要素研究,并实施合理的引导和控制,塑造独具特色的乡村建筑风貌,实现我国乡 村呈现“一村一特色、一村一风格”的鲜明的建筑风貌特色。

 1 研究意义 目前,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乡村发展的不充分是我国发展最大 的不充分。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提出,我国已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 造具有地域性的建筑风貌,有利于乡村建设早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 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城乡协调发展的时代新篇章。

 2 研究路径及分析 2.1 研究路径 首先,引出影响建筑风貌的主要因素——民族文化;其次,提取当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 下乡村建筑风貌的组成要素;然后,分析当地现状风貌及存在问题;最后,结合各民族文化 建筑风貌的组成要素,对建筑风貌实行“分类”、“分级”管控和引导。

 2.2 路径分析 2.2.1 影响龙宫镇建筑风貌的主要因素 (1)龙宫镇现状民族分布

 主要居住着布依族、苗族和两个“特殊”的汉族族群。

 布依族:分布在羊卜村、油菜湖村、桃子村、龙潭村、六合村、木厦河村、山泉村。

 苗族:分布在满嘎村、油菜湖村和桃子村。

 两个“特殊”的汉族族群:一个是居住在漩塘村周边的汉族,称为“南龙人”的族群; 另一个是居住在蔡官及周边的汉族,称为“屯堡人”的族群。

 (2)各民族文化影响的乡村建筑风貌 布依族文化 苗族文化 屯堡文化 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 形成以吊脚楼为主的乡村建筑风貌 以防御功能为主的石头村寨 形成以防御、石头为主的乡村建筑风貌 形成以干栏式建筑为主的乡村建筑风貌 2.2.2 各民族文化下乡村建筑风貌的组成要素 乡村建筑风貌的主体是建筑,而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因此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乡村建筑 风貌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1)屯堡文化背景下乡村建筑风貌组成要素 聚居形式:依山傍水,寨前要有可供灌溉的河流,寨中有饮用水源,寨后有靠山,进 则可攻,退则可守。

 平面布局:继承了江淮汉式合院式民居,多为三合院、四合院或是它们的纵横向组合 而成的合院式平面布局,整个村寨呈现若干个三合院、四合院的综合体。此外,屯堡建筑平 面还呈现中轴线对称布局,一户一门,正房是屯堡民居的主体建筑,是敬神、祭祖、会客、 起居的主要场所,分三间、五间、七间不等。

 建筑类型:以合院式石头房子为主,高大的碉楼为辅。

 建筑结构:较为规则砌墙,内部普遍采用穿斗式或穿斗台梁混合式木结构,石板作瓦。

 建筑屋顶:石板作瓦,形成较为规则的坡屋顶。

 建筑材质:建筑外部以石材为主,屋顶支撑结构、窗户、院落内部装饰以木材为主。

 建筑色彩:以石材所具有的“灰白、深黛”及装饰部分“深黛”为主色调。

 建筑高度:以二层住居为主,高度大约 5-8 米。

 细部装饰:在门楼、枋拱、窗棂、水道等处多有吉瑞花草、历史典故等雕刻装饰;门 头雕刻最为繁复,有花窗、花板、垂花柱、面具;每个部件都饰以不同的图案。

 (2)布依族文化背景下乡村建筑风貌的组成要素 聚居形式:依山傍水聚族而居。

 平面布局:一般是 3 间,中间较大的是堂屋设置的有火塘,两侧的房屋是卧室、厨房; 堂屋正中设有神龛供奉祖先,左右两侧分隔成灶房、寝室、客房。

 建筑类型:以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式的石板房为主。

 建筑结构:以石条或石块砌墙,石板盖顶,呈现前半部 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

 建筑屋顶:石板作瓦,形成布依族建筑特有的坡屋顶(一 般为悬山式)。

 建筑材质:除檀条、椽子、正面的楼是木材外,其余全 是石材。

 建筑色彩:以石材所具有的“灰白、深黛”为主色调。

 建筑高度:以二层住居为主,高度大约 5-6 米(一层比 较低矮,用来饲养牲畜,二层用来居住)。

 细部装饰:主要以本土石材,木材所呈现出来的肌理为主。

 (3)苗族文化背景下乡村建筑风貌的组成要素 聚居形式:由于苗族文化崇拜自然,主张不占农田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聚居形式多 为依山而建,主要有团式、成片式、成条式、成串式、附生式、群集式六种;

 平面布局:以左右“一”字形排开的平面布局为主; 建筑类型:以石屋为主,吊脚楼、茅草房为辅; 建筑结构:以较大石块砌墙,上置穿斗式木架构木梁 ,石片作瓦; 建筑屋顶:石片作瓦,形成苗族建筑特有的坡屋顶; 建筑材质:屋身、屋顶以石材为主,屋顶的支撑结构、窗户以木材为主; 建筑色彩:以石材所具有的“青灰、深黛”为主色调; 建筑高度:以单层住居为主,高度大约 2.5-4 米; 细部装饰:“石屋”是苗族建筑中最原始、最简单的建筑类型,细部装饰较少。在大 梁上绑求平安的灵物如“栽竹花”“砍板凳”、“保家坛”;窗户糊贴白纸。

 2.2.3 龙宫镇现状乡村建筑风貌及存在问题 目前,龙宫镇的建筑风貌并未根据民族分布情况,形成相应的建筑风貌分区。

 随着景区的快速发展,对当地农民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也为当地村 民带来了很多外来的现代元素。因村民们盲目的追求现代感,急增的新建住房均以各种各样 的“小洋房”为主,导致房屋的建筑风格不统一,传统建筑风貌开始慢慢地缺失,过多新潮 的现代建筑材料及元素——玻璃、琉璃瓦、铝合金,使村庄失去了原有的亲切感和自然韵味。

 新建建筑与传统建筑风貌不协调是龙宫镇传统建筑风貌保护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农 村盖新房、建楼房缺乏统一规划和引导,造成私搭乱建、传统建筑风貌要素缺失的新楼呈现 于一座座传统建筑风貌村落中,严重破坏了传统建筑风貌的建筑文化氛围。

 3 乡村建筑风貌分区及管控引导 3.1 龙宫镇乡村建筑风貌的分区 依托龙宫镇的民族分布情况及现状建筑,对龙宫 镇的建筑风貌进行分区,北部为以屯堡文化为主的建筑 风貌区,中部为以苗族文化为主的建筑风貌区,南部为 以布依族文化为主的建筑风貌区。

 3.2 龙宫镇乡村建筑风貌的管控和引导 3.2.1 屯堡文化建筑风貌区的管控和引导 主要分为:传统风貌建筑、一般建筑、新建建筑

 三类,其实行分类、分级管控和引导。

 (1)传统风貌建筑 屯堡传统风貌建筑的管控和引导 风貌 保存现状 类别 保留修缮维护 拆除 风貌保存差,结构破损严重 (危房)的建筑 风貌保存完整,结构各方 风貌保存完整,局部破损的建 筑 组成 要素 面较好的建筑 聚居形式 加大对建筑物各组成要素 平面布局 的保护力度,强调保护全 部的历史信息; 不破坏聚居形式 遵循“先内后外,先上后下”, 恢复传统的合院式平面布局。

 保障拆除的顺利进行和拆材 料的完好性和完整性; 性,局部修复保障建筑的完整 对有特色的并保存较好的构 延续屯堡建筑石头房子的特 建筑类型 对其一定规模的历史环境 和场所特性进行保护和恢 性。

 件尽可能保存,如无法保存, 则应在拆除前对原物拍照, 记录材料、形式、色彩,并 按原物绘制详细的样式花纹 图。

 复,保护和恢复周围绿化、 加固屯堡建筑以石块砌墙、穿 斗式木架构木梁、石片作瓦的 结构,恢复原有功能。

 特色植被,拆除周边不协 调的搭建,统一相关区域 的整体建筑风貌; 建筑结构 建筑屋顶 修复破损的屋顶,保障坡屋顶 的完整性。

 禁止任何重建,适度开发 此类建筑的旅游、纪念价 利用同类型的石材、木材进行 替换或者修补。

 建筑材质 值。

 还原屯堡建筑“灰白、深黛” 主色调。

 建筑色彩 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整治改造 为二层住居,高度控制在 5-8 米。

 建筑高度 依据装饰的位置、类别,参照 屯堡建筑传统细部装饰的保 护资料,恢复原始的形态。

 细部装饰 (2)一般建筑 屯堡一般建筑的管控和引导 整治改造 风貌 保留现状 类别 拆除重建 与传统风貌不协调建筑 质量较差 与传统风貌协调的 建筑 组成 要素 质量较好 加强对建筑物各组 屋面改造:在房屋结构许可、地基 遵循安全第一,保障拆除的顺 成要素的完善,使 承载力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鼓励改 利进行; 聚居形式

 建筑风貌特性越来 为以石板为材料,形成以灰白、深 不破坏周边传统建筑为原则; 越接近屯堡传统风 黛为主色调的坡屋顶。整治后的屋 拆除构建能回收的尽量回收利 平面布局 建筑类型 建筑结构 建筑屋顶 建筑材质 建筑色彩 建筑高度 貌建筑。

 顶形式应与屯堡建筑原有建筑风 貌相协调,坡屋顶改造既要满足通 风透气的要求,又要能体现屯堡文 化地域性的民族特色; 用,实现经济性、环保性。

 外墙改造:墙体改造一方面是尽可 能采用龙宫镇特有的石材,同时在 建筑外立面加上屯堡建筑传统或 近代建筑的建筑要素;另一方面是 利用清水砖墙、石坯墙、贴面墙体、 水刷石墙等简易的整治方式使墙 体呈现出与传统风貌建筑相协调 的肌理。最终使建筑的艺术造型能 够体现屯堡建筑浓郁的乡土气息 和生活气息; 提升立面装修细节:更换立面装修 细节包括门窗、栏杆、檐口、线脚 等为屯堡建筑石头房建筑形式。采 用龙宫镇特有的石材进行与传统 建筑风貌相协调的构造性外观整 治。

 近期主要是立面修缮,减少此类 建筑对传统建筑风貌的影响。随着 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和更新工作不 断地深入,待条件成熟时,对此类 建筑进行较大力度整治改造或者 拆除重建。

 细部装饰 (3)新建建筑 屯堡新建建筑的管控和引导 组成要素 聚居形式 选择依山傍水区域建设,保障寨前要有可供灌溉的河流,寨中有饮用水源,寨后有靠山。

 建设为三合院、四合院或是它们的纵横向组合而成的合院式建筑。使建筑平面呈现中轴 平面布局 线对称布局,一户一门,正房是屯堡民居的主体建筑,是敬神、祭祖、会客、起居的主 要场所,分三间、五间、七间不等。

 整 治 措 施 建筑类型 以合院式石头房子为主。

 建筑结构 以较为规则砌墙,内部普遍采用穿斗式或穿斗台梁混合式的木结构,石板作瓦。

 建筑屋顶 石板作瓦,形成较为规则的坡屋顶。

 建筑材质 建筑外部以龙宫镇特有的石材为主,屋顶的支撑结构、窗户、院落内部装饰以木材为主。

 建筑色彩 以石材所具有的“灰白、深黛”为主色调。

 建筑高度 以二层住居为主,高度大约 5-8 米。

 在门楼、枋拱、窗棂、水道等处多有吉瑞花草、历史典故等雕刻装饰;门头雕刻花窗、 细部装饰 花板、垂花柱、面具;每个部件(石柱、石窗、石凳、石屋基、石板栏等)都饰以不同 的图案。

 3.2.2 布依族文化建筑风貌区的管控和引导 布依族文化建筑风貌区的建筑主要分为:传统风貌建筑、一般建筑、新建建筑三类, 通过对这三类建筑实行分类、分级管控和引导,实现对布依族建筑风貌的管控和引导。

 (1)传统风貌建筑 布依族传统风貌建筑的管控和引导 风貌 保存现状 类别 保留修缮维护 拆除 风貌保存差,结构破损严重 (危房)的建筑 风貌保存完整,结构各方 风貌保存完整,局部破损的建 筑 组成 要素 面较好的建筑 聚居形式 同屯堡传统风貌建筑保护 不破坏聚居形式 同屯堡传统风貌建筑的危房 拆除方式一致。

 方式一致。

 平面布局 恢复传统的使用功能布局方 式,即中间是堂屋,两侧为卧 室、厨房。

 延续布依族建筑石板房的特 性,局部修复保障建筑的完整 性。

 建筑类型 建筑结构 加固布依族建筑以石条或石 块砌墙,石板盖顶的结构,恢 复原有特色(前半部正面是 楼,后半部背面是平房)。

 修复破损的屋顶,保障坡屋顶 的完整性。

 建筑屋顶 建筑材质 建筑色彩 利用同类型的石材、木材进行 替换或者修补。

 还原布依族建筑“灰白、深黛” 主色调。

 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整治改造 为二层住居,高度控制在 5-6 米。

 建筑高度 恢复布依族建筑最原始的肌 理形态。

 细部装饰 (2)一般建筑

 布依族一般建筑的管控和引导 整治改造 风貌 保留现状 类别 拆除重建 与传统风貌不协调建筑 质量较差 与传统风貌协调的 组成 要素 建筑 质量较好 加强对建筑物各组 屋面改造:在房屋结构许可、地基 同屯堡一般建筑中拆除重建的 成要素的完善,使 承载力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鼓励改 方式一致。

 建筑风貌特性越来 为以石板为材料,形成以灰白、深 聚居形式 平面布局 建筑类型 建筑结构 建筑屋顶 建筑材质 建筑色彩 越接近布依族传统 黛为主色调的坡屋顶。整治后的屋 风貌建筑。

 顶形式应与布依族建筑原有建筑 风貌相协调,坡屋顶改造既要满足 通风透气的要求,又要能体现布依 族文化地域性的民族特色; 外墙改造:墙体改造一方面是尽可 能采用龙宫镇特有的石材,同时在 建筑外立面加上布依族建筑传统 或近代建筑的建筑要素;另一方面 是利用清水砖墙、石坯墙、贴面墙 体、水刷石墙等简易的整治方式使 墙体呈现出与传统风貌建筑相协 调的肌理。最终使建筑的艺术造型 能够体现布依族建筑浓郁的乡土 气息和生活气息; 提升立面装修细节:更换立面装修 细节包括门窗、栏杆、檐口、线...

篇三:区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实施方案

mdash; 1 — XX 区 2022 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关于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实施方案》(X 办发〔2018〕21 号)、《中共 XX 市委办公室 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 市“美丽乡村 2025”行动计划>的通知》(X 委办发电〔2018〕19 号)和《中共 XX 市 XX 区委办公室 XX 市 XX 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 市 XX 区“美丽乡村 2025”行动计划>的通知》文件精神,为扎实推进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现结合 XX 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根据《中共 XX 市委办公室 XX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 市“美丽乡村 2025”行动计划>的通知》(X 委办发电〔2018〕19 号)和《关于印发<XX 市 XX 区美丽乡村风貌带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3)>的通知》文件精神,对标目标任务,优先支持美丽乡村风貌带范围的美丽乡村创建,推动风貌带范围内所有村庄全部建成美丽乡村。

 二、创建工作流程 (一)创建名单申报。以 20 户以上的自然村为单位申报创建美丽乡村,创建村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应当由本村民小组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三分之二以上或者本村民小组三分之二以上的户代表参加),经参会人员的过半数同意视为通过,向村(居)委会提出创建申请(附 2022 年 2 月 30 日前在册人口证明),制

  — 2 — 定创建方案并将有关材料提交到所属村(居)委会;经村(居)委会审核通过后上报所属镇(街);经镇(街)初审后统一上报区美丽乡村办。

 (二)创建名单审核。“整洁村”“示范村”经镇(街)初审后报区美丽乡村办审核批复。“特色村”“生态村”由区美丽乡村办核查确定创建名单,经市美丽乡村办批准后,下达创建任务。

 (三)编制村庄规划、项目施工图、预算书。由镇(街)委托资质单位,结合村庄实际,按照创建村创建梯度编制村庄规划、设计施工图、预算编制等。村庄规划、项目施工图须经村民小组会议表决通过并进行公示。

 (四)建立工程监督管理机制。由镇(街)聘请第三方进行监理,监理单位做好旁站记录,包括隐蔽工程、关键部位、重点部位的施工过程,创建村成立由村(居)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理事会、村民代表组成的项目施工监督小组,共同对施工项目进行监督,监督创建村严格按照村庄规划、项目施工图进行施工,不得随意更改。

 (五)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工程项目完工后,由镇(街)组织村民小组、项目施工监督小组、镇(街)相关部门、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组成验收组,根据项目设计竣工图及相关项目设计变更资料开展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出具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报告,监理公司出具工程项目质量评估报告,承建方

  — 3 — 提供工程项目竣工结算书,并报镇(街)审核;镇(街)审核资料无误后,开展镇(街)级验收,验收合格后向区美丽乡村办申请区级考核验收并提交验收材料。

 (六)考核验收。区美丽乡村办组织相关成员单位按照《XX市 2021 年美丽乡村创建指标及解释》年度开展四次区级美丽乡村考核验收。“整洁村”“示范村”通过区级验收后,报市美丽乡村办备案,市美丽乡村办组织相关成员单位进行年度抽查考核。“特色村”“生态村”通过区级验收后,由市美丽乡村办组织相关成员单位或引入第三方机构成立评审组对创建村进行评审验收,考核结果经市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审定后予以公布。

 三、工作重点 2022 年,在持续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村“四小园”生态板块、破旧泥砖房清理整治、厕所革命、打造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美丽乡村风貌带,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等。

 (一)开展规范垃圾收集点建设。各镇(街)要指导创建村按照区城管局提供的规划设计图纸和施工图纸,督促、指导创建村建设规范统一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由创建村自主建设,建成后,由镇(街)会同区城管局开展验收,验收合格后将名单报区农业农村局向区财政局申请奖补资金。奖补资金由区、镇(街)两级共同分担负责,区财政按照每个农村

  — 4 — 生活垃圾收集点 1.4 万元的标准予以奖补,不足部分由属地镇(街)财政予以补足。暂未申报创建美丽乡村或已成功创建美丽乡村的村民小组,鼓励申报建设或升级改造垃圾收集点。同时,创建村申请美丽乡村验收时须先通过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验收,否则一律不予验收。

 (二)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各镇(街)要监督、指导创建村生活污水管网铺设(污水收集支管要求管径 DN200 以上,污水收集总管要求管径 DN300 以上),同时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设置检查井并定期清理。分类指导创建村根据村庄区位条件、人口聚居程度、污水产生规模,建设符合村庄实际并正常运作的污水处理设施(该项列入美丽乡村验收必考指标之一,并实行“一票否决”制)。靠近城镇且满足城镇污水收集管网接入要求的村庄,可优先接入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人口聚集居住的村庄可采用一体式污水处理设备,进行集中处理;“空心村”、“麻雀村”等居住人口少或无人居住的村庄可采用资源化利用的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常规村庄采用农村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进行收集处理,同时在污水处理设施附近设置公示牌(明确设施治理工艺、规模、管护单位、监督方式、管护要求等内容)。

 (三)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镇(街)要指导创建村实行雨污分流铺设雨污管网;完善村内干路、支路、巷路硬底化建设;开展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或集中供水设施建设;开展村道、庭

  — 5 — 院及房前屋后绿化,美化房屋外立面,在巷道、村口设置路灯,亮化村庄;结合村庄梯度创建需求,因地制宜建设文化室、体育休闲活动场所、休闲小公园等公共活动场所。

 (四)开展危险破旧泥砖房清理整治。各镇(街)要监督、指导创建村做好危险破旧泥砖房清理整治工作,明确危险破旧泥砖房处理方式(拆除或修缮加固),完成危险破旧泥砖房清理整治或修缮加固,重点清理整治河道沿线低洼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四沿”(沿交通线、省际边界、景区、城市郊区)等重点区域的危险破旧泥砖房整治。

 (五)打造农村“四小园”建设。各镇(街)要监督、指导创建村农户房前屋后院内、村道巷道、村边水边以及村内的空地闲地开展“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等建设。

 (六)持续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各镇(街)监督、指导创建村要持续推进农村改厕工程,改厕质量要符合标准规范,厕所粪池尾水有效衔接污水管道,实施粪污尾水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同时,根据村庄实际需求,按标准建设对外开放的农村公厕(可依托文化室建设),公厕日常管护到位。

 (七)打造美丽乡村风貌带。相关镇(街)要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着力点,积极推进风貌带范围内全线建成美丽乡村,达到“整洁村”比例不高于 10%,“示范村”及以上级别美丽乡村比例不少于 90%,“特色村”及以上级别美丽乡村比例不少于 30%,风貌带内 10 公里精品线路范围主干道沿线两旁村庄均建成“特色

  — 6 — 村”的标准。

 (八)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助力疫情防控。各镇(街)每季度要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参与,以集中整治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为重点,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实现村庄内垃圾不乱堆乱放,污水乱泼乱倒现象明显减少,粪污无明显暴露,杂物堆放整齐,房前屋后及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村容村貌明显提升,村规民约普遍形成,长效清洁机制逐步建立,村民清洁卫生文明意识普遍提高。

 (九)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1. 建 立 农村环境卫生管护机制 。各镇(街)要监督、指导创建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村民按照“每人每月 1 元”的标准筹集村庄保洁经费,区、镇(街)以村庄户籍在册人口为上限,根据村民自筹资金情况,按照村民、镇(街)、区 1:1:1 的比例进行村庄保洁经费补助,聘请保洁员落实村庄日常保洁工作,完善工作台账,建立村庄保洁、农村公厕保洁各类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村民参与村庄基础公共设施运行维护共管,本项列入美丽乡村验收必考指标之一,并实行“一票否决”制。

 2. 建立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各镇(街)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的主体,监督、指导村(居)、村民小组开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工作,对污水处理设施、公厕、垃圾收集点、文体活动场所、村巷道、路灯等公共基础设施定期做好巡

  — 7 — 查、检修、排障工作,及时修复破损的设施,确保设备完好、使用正常。

 四、资金奖补政策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奖补 村民小组完成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并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实行以奖代补,按照 25 万元/村的补助标准进行奖补。

 (二)美丽乡村资金奖补 1. 奖补资金拨付流程。通过区级考核验收后,由区财政局进行工程结算审核出具结算评审报告(办理工程结算所需提供资料详见附件 2),按工程项目结算评审报告拨付奖补资金:

 (1)工程项目结算金额大于奖补资金的,区财政按相关标准要求奖补资金拨付,超出部分由创建村自行筹集; (2)工程项目结算金额小于等于奖补资金的,区财政按《工程造价审核定案书》的定案价拨付奖补资金。

 2.。

 奖补标准。按照申报创建时在册人口规模 250 人的村庄标准计算:整洁村 54 万元、示范村 108 万元、特色村 270 万元,生态村 720 万元,具体按其人口规模折算奖励,上下最高(低)浮动 25%。对通过区级验收的创建村先行划拨 80%的奖补资金至各创建村;待通过市级验收后划拨余下 20%的奖补资金至各镇(街),各镇(街)划拨时需扣起本批次创建村奖补资金的 3%作为工程质保金,待质保期满后划拨至各创建村。

  — 8 — 具体村庄户籍人口计算金额如下表:

 奖补资金一览表(市、区财政投入合计)

 创建类别

 在册人口

 8 188 人以下

 在册人口 188- -2 312 人

 在册人口

 2 312 人以上

 整洁村 40 .5万元 按每人2160元核算 67 .5万元 示范村 81万元 按每人4320元 135万元 特色村 202 .5万元 按每人1.08万元核算 337 .5万元 生态村 540万元 按每人2.88万元核算 900万元 注:以上在册人口以创建村当地派出所备案为准。

 3. 升级创建奖补。

 。申报梯度升级创建的美丽乡村通过市级或区级验收后,市、区两级奖补资金总额减除之前创建层级的奖补资金,为本年度升级创建层级的实际奖补资金。

 (三)镇(街)奖补。由区财政对镇(街)委托第三方机构编制创建村村庄规划、项目施工图、预算书和监理费用实施资金奖补。

 (四)奖补资金申报程序 考核验收通过后,创建村需向各镇(街)提交《工程项目预算书》、《工程项目施工合同》、《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报告》、《工程项目结算书》、《结算评审报告》、《工程项目监理报告》、项目建设前中后对比图、发票等相关报帐资料,由镇(街)审核后向区美丽办申请美丽乡村建设奖补资金。区财政凭考核验收文

  — 9 — 件划拨奖补资金至各创建村。

 五、工作要求 (一)健全组织架构。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和组织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美丽乡村办)设在区农业农村局,区美丽乡村办成员由区委政法委、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住建局、区水利局、区城管局、区卫健局、市自然资源局 XX 分局、市生态环境局 XX 分局、市林业局XX 分局等单位分管领导组成,负责组织开展指导、督查、考核验收等日常工作。各镇(街)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指导各创建村开展各项工作,按照创建指标跟踪各项工作进度,根据工程预算跟踪工程质量,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审核工程结算和向区申报考核验收等工作,收集并审核相关申报和报帐材料。

 (二)压实责任主体。各镇(街)是实施主体、自然村是创建主体,区美丽乡村办牵头负责,相关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既各司其职,又协同配合,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明确创建期限。

 1.2020 年度及之前已申报创建的村庄,自本方案印发之日起,至 2022 年 9 月 30 日内未通过区级验收的,将自动取消当年创建资格。

 2.本年度申报创建的村庄,自本方案印发之日起,1 年内未申请区级验收的,将自动取消当年创建资格。

  — 10 — (四)加强资金监管。通过区级验收后,已获得奖补资金的创建村,若两年内没有按照规定将资金用于村庄建设的,将按照有关规定将结余奖补资金收回区级统筹使用。各镇(街)要做好奖补资金监管工作,建立专项资金使用台账,奖补资金严禁私分或挪作他用,如发现美丽乡村奖补资金没有专款专用等涉嫌违纪违法的,及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依规依纪依法处理,同时该村今后不得申报其他项目的财政扶持和奖补资金。

 (五)加强宣传报道。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善于挖掘、总结和提炼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包括如何筹集建设资金、创建过程中涌现的先进典型人物、事例以及创建成效等。广泛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家、华人华侨、爱心人士等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六、其他 1.本实施方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为 1 年。

 2.本实施方案最终解释权归 XX 区农业农村局。

 附件:1.XX 市 2021 年美丽乡村创建指标体系及解释 2.建设单位办理工程结算审核提供的资料清单

  3.XX 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篇四:区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实施方案

2021 年度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实施方案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大力推进乡村风貌提升,根据《XX 区党委办公厅

 XX 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 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结合 XX 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__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全域整治、突出重点、搞就搞好、逐步拓展”的基本思路,坚持“共同缔造”,深入推进“三清三拆”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农房特色风貌塑造,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基本原则。

  ——党建引领、群众主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宣传动员、组织协调作用,发动群众广泛参与。

  ——综合整治、美化环境。持续推进“三清三拆”环境整治,整合适用项目集中投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传承文化、突出特色。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突出风貌分区差异化。

  ——建管并重、注重长效。严格实施农房管控,补齐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短板。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

 (三)目标任务。

  ——全域环境整治。完成x.x万个村屯基本整治,完成xx个县(市、区)全域环境整治。

  ——特色风貌塑造。完成 xx.x 万栋农房特色风貌塑造,涉及 xxx个县(市、区)的 xxxx 个村屯。

  ——农房管控。构建完善的农房管控机制,推动建房办证、带图报建、按图验收、违法建设查处等工作落到实处。

  ——保护传统村落。大力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完成 xxx 个传统村落、x 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和 xxx 个传统村落项目建设计划编制。

  二、主要内容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抓好脱贫户住房安全保障动态清零。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探索推广烈度为 x 度及 x 度以上抗震设防地区农房抗震加固实用技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边境一线农房居住功能提升。完成全区行政村(含乡〔镇〕人民政府驻地行政村和街道办事处下辖行政村)范围内所有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和排查出的用于经营的农村自建房安全隐患整治,有序推进其他农房安全隐患整治工作。

  (二)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改造升级,积极推广适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完成 xx 个乡村垃圾中转站和 xxx 个村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镇区污水收集管网,推动实质性收取污水处理费,加大镇级污水处理设施运营补贴力度;持续提

 升村屯公共照明水平,完成 xxxx 个村屯公共照明建设任务;多渠道筹措资金推进屯内道路硬化。

  (三)大力推进乡村风貌提升。

  1.深入推进“三清三拆”环境整治。坚持把“三清三拆”环境整治作为乡村风貌提升的重要基础工作。全力推进清理村庄垃圾和禽畜粪便、清理乱堆乱放和道路障碍物、清理池塘沟渠,以及拆除乱搭乱盖、拆除违规广告招牌、拆除废弃建筑等工作。采用“微田园、微菜园、微果园”等生态治理方法,广泛开展房前屋后、道路沿线环境整治,加大对视线廊道内影响美观和视觉通达的废弃建筑物、构筑物、广告招牌等的清拆力度,确保村屯环境整洁、干净、通透。引导村屯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推动成立村民理事会或相应的管理组织,不断优化基层治理。建立健全村民分片包干管护环境卫生以及公共器材、设施的长效管护机制。

  2.因地制宜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点推进“四化、五网、六改”项目建设。

  (1)推进“四化”建设。一是亮化。按照“简洁、实用、满足需要”的要求,开展村屯公共照明项目建设,推广使用新型节能照明灯具,鼓励和引导村民参与路灯建设。二是绿化。保护乡村自然生态,推动实施村头村尾、公共区域的绿化,开展“绿美乡村”建设。三是美化。保护乡村美景,增强乡村韵味,因地制宜推动村口景观、水体景观、绿化景观等村庄特色景观塑造。四是文化。弘扬农耕文明,保

 护传统格局,充分挖掘村庄文化内涵与历史,建设宣传栏、文化景观小品、村史馆,留住乡愁。

  (2)推进“五网”建设。一是推进电网建设,持续完善农村电网网架结构,增强农村地区供电能力,加快农村电网向智能化转型,加快新电力区域农村地区供电补短板,解决供电过载和严重低电压问题。二是推进路网建设,优化村屯内路网设置,提升村屯内道路硬化水平;采用石板、青砖、碎石、鹅卵石等乡土材料铺装巷道。三是推进互联网建设,实现行政村宽带网络全覆盖,并向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屯延伸。四是推进广播电视网建设,因地制宜采取卫星传送、无线转播、有线广播、有线电视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农村数字广播电视覆盖和入户接收,满足农村居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五是推进排水网建设,结合村屯道路硬化等项目,推动村庄有组织排水,切实解决排水无序问题。

  (3)推进“六改”建设。一是改房行动。强化现代农房设计,完善农房使用功能,整体提升农房居住功能和建筑风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广绿色建材应用和农房新型建造方式。二是改水行动。实施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完善农村供水设施,强化水源地保护,确保农村饮水安全。三是改厕行动。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开展户用厕所改造,实施行政村所在自然村或集中连片 xxx 户以上自然村的公厕、集贸市场公厕、中小学校公厕、乡村旅游景区公厕等改造建设,探索建设切合当地实际的农村黑灰污水处理利用设施。四是改厨行动。开展以“改灶、改台、改柜、改管、改水”为主要内容的改厨工

 作,建设干净整洁卫生、满足基本功能、管线安装规范、烟气排放良好的清洁厨房。五是改圈行动。全面治理人畜混居,完善储粪房、沼气池或储液池配套设施,加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基本实现人畜分离。六是改沟渠行动。开展清淤疏浚行动,持续推进村屯内部河塘沟渠治理。

  2.加强农房特色风貌塑造。以《XX 壮族 XX 区农村房屋特色风貌管控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为指导,以“两高两道”(即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等沿线区域为重点,全面推动农房特色风貌塑造,彰显桂风壮韵。加强规划引导,以“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或村庄设计为引导,开展村庄整治和建设;编制当地农房建设图集,供农户新建或改造农房选用,实现带图报建。突出特色风格,根据《导则》和地方传统民居特色,全面实施坡屋顶改造建设,开展墙面功能提升美化;坡屋顶应根据村屯和农房实际,采用硬山顶、悬山顶等中国传统屋顶形式进行改造建设,并运用好屋脊、檐口、瓦当等传统建筑元素充实完善;墙面色彩和材料、门窗构件、勒脚等要简洁美观,与村庄和农房风格整体和谐,确保改造后农房特色鲜明。优选建筑材料,既要经济也要质量可靠、经久耐用;充分利用乡村山清水秀生态美的自然条件营造景观,避免采用 x 石等脱离乡村实际的装饰材料。

  3.严格实施农房管控。聚焦宅基地管理、建房办证、带图报建、按图验收、违法建设查处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农房管控工作体系,严格落实部门和地方责任,确保农房管控落到实处。强化建房审批,

 制定农房建设规划管控办法或村庄规划设计通则,做好规划许可管理工作;推广应用农房建设图集;制定公布简洁实用、通俗易懂的审批流程,方便群众办理。强化管理队伍力量,提高乡(镇)“乡村建设综合服务中心”机构履职能力,统筹使用好队伍力量,明确负责农房管控工作的人员,提升其能力水平,使其掌握办证、指导建设、组织竣工验收等工作技能。强化违法建设查处,加强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对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等行为开展执法,加大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力度,受理群众举报和投诉,及时发现、制止和处置涉及宅基地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防止产生新的违法占地建房现象;因地制宜构建巡查举报网络,设立举报电话、信箱,落实村级协管员,推动实行农房管控成效与村干部年度绩效奖励挂钩机制。强化考评奖惩,制定公布考评细则,将农房管控纳入相关考评体系,奖优罚劣。强化舆论宣传,组织开展农房管控系列宣传活动,加强正面引导,提高广大群众知法、懂法、守法意识。

  4.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各级各部门应结合乡村风貌提升,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将生态环境、文化资源、特色风貌等方面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乡村风貌提升所形成的乡风文明、基层治理、群策群力优势转换为发展乡村经济的强大动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和增产增收。注重系统谋划,从规划引导开始,将人居环境整治、设施完善、特色塑造与产业发展结合推进,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四)加强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保护。积极推进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和实施。完成 xxx 个传统村落和 x 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年内组织开展一次传统村落申报评选;多渠道整合资金,推进传统村落防火等防灾减灾设施和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开展传统民居和历史环境要素摸底建档和挂牌保护,精准核定保护对象;推动传统村落各类传习场所和基地建设,促进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传承利用;将传统村落作为农房管控的重点区域,按照规划来管控建设行为。组织开展村落之外的传统民居调查摸底,探索建立单栋民居保护机制。

  三、实施步骤和工作程序

  (一)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xxxx 年 x—x 月)。下达项目计划、资金。制定公布全域基本整治验收考评细则和乡村风貌提升初期考评细则。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推动 xxxx 年第一批农房特色风貌塑造项目尽快全面开工。

  2.实施阶段(xxxx 年 x—xx 月)。原则上 xxxx 年 x 月 xx 日前基本完成第一批农房特色风貌塑造任务,xx 月 xx 日前基本完成第二批农房特色风貌塑造任务。组织开展 x 次乡村风貌提升初期评估。开展农房管控专项督促指导,进一步夯实各级各部门职责。适时召开全区乡村风貌提升工作现场推进会,推广经验做法。

 3.验收阶段(xxxx 年 xx 月)。开展全域基本整治、农房特色风貌塑造、农房管控等工作验收评估。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谋划 xxxx 年的工作任务。

  (二)工作程序。采用“八步工作法”组织实施。第一步,制定工作计划。第二步,编制规划设计方案。第三步,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第四步,开展村庄“三清三拆”环境整治。第五步,推动村庄基本公共设施建设。第六步,开展农房特色风貌塑造。第七步,落实农房管控要求。第八步,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

  四、资金筹措

  (一)资金来源渠道。积极统筹中央和 XX 区财政补助资金;压实市县人民政府筹资责任,加强各市县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资金的统筹使用,鼓励和引导群众自筹、社会资金以及金融资金参与。

  (二)XX 区奖补标准。xxxx 年,全域基本整治按照 x 万元/村标准进行补助,农房特色风貌塑造按照 x.x 万元/栋标准进行补助。xxxx年第一批任务于 xxxx 年 x 月 xx 日前完成的,给予 x.x 万元/栋奖励;第二批任务于 xxxx 年 xx 月 xx 日前完成的,给予 x.x 万元/栋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将乡村风貌提升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XX 区住房城乡建设厅要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研究制定年度计划和文件政策,组织检查指导和工作考评,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XX 区各有关单位

 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工作落实,形成工作合力。各市县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当地乡村风貌改造建设,确保年度任务全面完成。

  (二)整合资源投入。要按照项目主体不变、资金渠道不变、使用性质不变、管理权限不变的要求,统筹整合各部门适用项目资金集中投入乡村风貌提升重点区域,着力推进“四化、五网、六改”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着力拓宽投资渠道,充分挖掘政策性金融支持、社会投入等潜力,减轻筹资压力;要探索“增减挂+、旱改水+、低效闲置资产利用+、农村集体资产开发利用+”等筹资模式,用好用活政策。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共建,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指导服务。组织动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规划院所、建筑企业等选派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组建 XX 区、市、县三级专家指导组,经统一培训后开展巡回指导。通过网络培训、视频培训、实地教学等方式加强业务培训,每一位具体操作实施的工作人员熟悉乡村风貌提升的政策、技术要领等。加强农村工匠指导培训,推动技术下乡,探索建立农村工匠 XX 管理新模式。

  (四)严格检查考评。制定出 XX 村风貌提升、农房管控等初期考评和验收考评细则,强化考评结果在乡村振兴等相关工作中的运用,全年完成 x 次初期评估,年内完成验收考评。加强推进过程中组织模式、改造风格、建设质量、综合成效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及时纠偏,确保建设质量。

 (五)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微信等渠道,以及召开群众大会、发放致群众一封信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发动力度,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的良好氛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典型案例宣传引导,向群众讲清楚乡村风貌提升的重要意义,提升群众认可度。

篇五:区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实施方案

风貌改造实施方案 农村风貌改造实施方案(一):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

 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做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工作的要求,切实抓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村庄整合等工作,我镇立足现状,结合自身实际,经党委会研究,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农村改造建设的重大意义

 加快改变镇政府所在地的面貌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是扩内需、保增长的迫切需要。

 二、总体要求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特别是镇政府所在地的改造建设要以提升村民生活品质为目标,大力实施“环境整治、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五大工程,保持田园风光,增加现代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加快打造“环境整治、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的现代农村。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环境整治工程

 1.净化。全面实现“四清”(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清庭院)。一是村内街道两侧、房前屋后、道路两侧

 堆放的粪堆、柴草、建筑废料等杂物必须清理;二是村内街道两侧私搭乱建的设施以及无人居住的坍塌破房、残垣断壁;三是各家各户庭院里的柴草、杂物、粪肥要整齐存放,禽畜统一圈养,垃圾及时清理,做到窗明几净,院落整齐干净。

 2.绿化。村内街道两侧、房前屋后要统一栽植观赏或经济树木,栽植观赏或经济花草,统一挂置花草盆景。

 3.美化。对村内主街道两侧的墙壁实施美化,统一规范广告的绘制、悬挂和张贴,绘制文化墙、宣传标语和公共标志;

 4.亮化。改造线杆、路灯等亮化设施,完善村内主街道夜晚照明情况,对现有的照明设备进行节能的改造,节约使用成本,节约电力资源。

 (二)实施居民改造工程

 一是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做好全面推进互助幸福院建设以解决农村养老难的问题。对于幸福院建设的工作,我镇已进入前期准备状态,通过前期的全面摸底排查,掌握今年“空巢老人”的具体情况,按照实际需要,扩大原有幸福院的规模,完善幸福院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如期验收。二是加大危房改造力度,认真落实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对危房进行改造,不断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覆盖面,加快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工

 作的管理和指导,规范运作,提高质量,严格规范维修标准,健全质量保障体系,让贫困家庭真正受益。

 (三)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推进镇政府所在地的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连村道路建设,重点是村内街道的硬化。街道硬化不能千村一面,主干道铺设水泥路,确保结实耐用、行车方便,其他街道坚持石板路、灰砖路、石子路等多种模式并举,路面穿插设计美观造型,和周围环境浑然一体,体现乡村特色。要研究使用材料,提高硬化质量。要把排水、照明设施一并考虑,注意统筹安排,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二是抓紧实施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保障农村用电需求。三是积极推动宽带网络覆盖,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加强适农信息服务开发与推广,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四)实施公共服务提升工程

 大力推进镇综合文化站、村民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到 2015 年底,在镇政府所在地东村建立文化活动场所,并安装上体育健身设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常务副组长,镇纪委书记、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其他班

 子成员共同参加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镇党委副书记兼任,办公室工作人员由各村党支部书记和镇下派干部组成。

 (二)明确责任分工。镇政府所在地要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机构、人员、经费、措施。责任、奖惩到位,确保整个活动扎实有序开展,所在村为直接责任人。【农村风貌改造实施方案】

 (三)广泛宣传发动。镇政府所在地要充分利用板报、广播、标语等宣传途径,多形式、多渠道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创造更好的氛围,取得农民群众的理解支持。

 (四)构建长效机制。一是强化后期管理。后期管理是保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成果的关键,要逐步形成村组分级负责、村日常管理为主、农户广泛参与的工作局面。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各村要建立健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相关制度,明确成效保持责任人落实成效保持措施。

  (五)明确保洁员。各村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保洁人员。保洁人员负责街道清扫、垃圾清运、杂物清理等工作。

 (六)实行督导考核。镇行动办公室将联合组织部、宣传部、纪委等部门,采取定期巡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所在村落实情况进行动态督导考核,考核结果与村级党组织星级管理挂钩。

 。

 农村风貌改造实施方案(二):农房改造风貌方案

 农房风貌改造是建设宜居武隆,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展示武隆旅游形象的重要载体,是打造村容整洁、优化居住环境,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为此,现就农房风貌改造的相关政策和程序让广大农户知晓。

 一、风貌改造的总体要求

 在不改变房屋现状结构的前提下,对房屋改造成坡屋顶瓦盖屋面,白色翘角屋脊,浅灰色外墙漆,格子木窗,仿青砖外墙漆墙裙、装饰柱,猪肝色线条。

 二、补助政策

 坚持财政补助和农户自筹相结合的原则,农户负责所需木材和砖,其余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根据房屋的不同结构和体量,分类制定补助标准,报县财政局审定。

 三、实施程序

 (一)宣传动员

 各涉及农房风貌改造的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让改造范围内的农户明白风貌改造的总体要求和补助政策以及相关程序。

 (二)农户申请

 村民委员会在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由改造农户提出申请,交村民委员会审查后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本次改造原则上不得将危房纳入申请改造范围。

 (三)审核备案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对各村上报的申请改造农户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改造条件和范围的不予审批,对已确认符合改造条件和范围的不予审批,对已确认符合改造条件和范围的及时报县政府审查备案。

 (四)合同签订

 为保证风貌改造的效果统一,由乡镇人民政府自行确定专业施工队伍,按照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共同划分的施工标段,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施工单位与农户签订施工、安全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五)组织施工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农房风貌改造的组织实施,村民委员会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风貌改造农户按照合同约定事项积极配合好施工,县建委负责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

 (六)检查验收

 每一个施工标段内的农房改造完毕后,施工单位必须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验收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在接到施工单位的验收申请后,及时报告县政府,县政府将组织财政、建委等部门按照风貌图集逐户进行验收。

 (七)资金兑现

 根据检查验收合格的风貌改造面积,按照财政审定的补助标准由财政划拔到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依据农户

 与施工队签订的合同代为结算支付。

 四、风貌改造验收标准

 1、坡屋顶瓦盖面房屋

 屋顶:(1)保持

 农村风貌改造实施方案(三):2015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实施方案

 第 1 篇: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献县县委办公室转发的出台《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意见》的通知,高官乡党委政府对照《意见》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经党委会研究决定用三年时间,对全乡 21 个行政村面貌进行配套改造、整体提升。

 一、充分认识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重大意义

 对农村实施配套改造、整体提升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能否大幅度提高,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系到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能否巩固和加强,意义重大而深远。

 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着力改善”两个环境”的迫切需要;是革新农民生活方式、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是扩内需、保增长的迫切需要。

 二、总体要求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安排部署为指导,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标,大力实施”环境整治、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五大工程,保持田园风光,增加现代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加快打造”环境整治、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的现代农村。并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标本兼治、量力而行;改革驱动、市场运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

 三、主要任务

 1、实施环境整治工程

 今年年底前,全乡 21 个行政村要完成”四清”(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清庭院)、彻底清理乡干道及村内街道、房前屋后、村庄周边、公共场所的各类积存垃圾;清理村庄街道两旁乱堆乱放的柴草杂物、废弃建筑材料,清理村内散落粪堆、砖头瓦块等;清除庭院卫生。”四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任务,村内要建立卫生保洁员队伍,有条件的村要打造绿化景观街道,建设安装线杆、路灯等亮化设施,实现村内主街道夜晚有照明。

 2、实施居民改造工程,以刘尚庄新民居示范村为重点,抓配套、提升与拓展,增强对周边村庄的带动能力。对规划保留的大多数村庄,要着力进行就地改造提升,要积极开展外墙立面美化,引导农民进行坡屋顶改造,实现冬暖夏凉、与周边环境和设施相协调。鼓励农民采用节能、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型墙体建材、环保装修材料,改造提升现有民居。到 2015 年底,全乡完成 540 户的危房改造任务。

 3、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推进农村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到 2015 年底,全乡村内主街道要全部实现硬化,全部实行集中供水,低压线路改造全部完成,通讯网络保持畅通。有条件的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和污水有效处理。鼓励农民增加沼气的使用、采用秸秆采暖,有条件的村基本完成厕所改造任务。

 4、实施公共服务提升工程

 加强农村教育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到 2015 年末完成高官中心校翻建项目、完成徐村中心校迁建项目、完成学礼村中心校迁建项目。大力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民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到 2015 年底,全乡每个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安装覆盖面达到 60%以上;每个村建设一个标准化卫生室;加强敬老院建设。

  5、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开展植树造林,严禁污染企业到水源保护区落户。在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前提下,对田、水、路、林、村、以及滩涂荒地、未利用地实行综合治理。对村域范围内的沟渠、坑塘、河道等,采取近自然的水岸绿化模式实施全绿化。到 2015 年,全乡村庄绿化率达到 30%以上。

 四、实施步骤

 我乡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采取分期分批进行方式,力争全乡农村面貌年内求突破、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今年全乡重点抓好 6 个村庄的改造提升工作,其中 2 个村为深化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帮扶村,4 个村为经济条件好、班子力量强的重点村庄,2015 年基本完成7 个村庄的改造提升任务。到 2015 年底,全乡行政村基本完成改造提升任务,并基本建立长效化的农村公共设施和环境管护机制。

 第 2 篇: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意见》 (冀发〔20xx〕10 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改善农村面貌、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标,按照”重点建设中心村、全面整治保留村、科学保护特色村、控制搬迁小型村”的整体建设思路,坚持面上整体推进,沿主要产业带、沿高速公路、沿国省干道、沿城、沿景区等重点区域率先突破的工作路径,大力实施”环境整治、民居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提升和生态环境建设”五大工程,加速打造”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升级版的现代农村。

 (二)基本原则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既要着眼长远,进行总体规划,又要立足当前,制定分类型、分阶段实施方案,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规划要充分考虑农村与城镇的功能性差异,突出乡村特色。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市农村地域广大,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在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搞”一刀切”,不搞大拆大建。

 --标本兼治,量力而行。既要注重整治村庄脏乱差,又要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既要开展集中整治,又要建立长效机制。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注重实效。

  --政府引导,农民主体。改造提升农村面貌,关键在县区、基础在乡村、主体是农民。各级党委和政府,尤其是各县(区)要切实加大行政推动和政策引导力度,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强迫命令,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基本要求,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总体目标

 2015-2015 年,按照”保...

篇六:区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实施方案

【摘要】在城镇化建设时代大潮中,传统村落保护与延续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相较一般村落,传统村落具有更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以我国第一批传统村落中的内蒙古自治区隆盛庄村为例,通过调研分析其村落民居的建筑风貌特征与街巷空间结构,以问题为导向,探讨保护与发展的相关策略。【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保护策略Study on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d Protecti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Houses ——Taking Longsheng Village as an Example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特征与保护发展策略研究——以隆盛庄为例文/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 张沛鑫 王卓男

 高 超0 引言传统村落作为我国人民智慧与传统文明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民俗价值。不同地域的传统村落所特有的建筑空间形式构成我国传统建筑的多元化形态。传统村落无论从文化方面还是建筑方面均具有价值,故对其保护意义重大,而且需长期不断优化保护策略,从而推动传统村落与城市化进程协调发展。1 隆盛庄概况1.1 区位条件与基本情况隆盛庄镇位于内蒙古丰镇市东北部的一处平原上,北与察哈尔右翼前旗接壤,与乌兰察布市隔黄旗海湖相望,地处山西大同到乌兰察布的交通要道,两侧环山。京包铁路穿镇而过,道路直通北侧兴巴高速,交通便利。隆盛庄面积为247.8km 2 ,如今隆盛庄镇遗存的传统民居主要建于清朝时期、民国时期和解放后。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乡村振兴/

 671.2 历史沿革隆盛庄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该地区历史悠久,一直以来是汉蒙商贸的重要商道,元朝时期还是边陲草原的隆盛庄地区是蒙古族的养马之处,清朝时期的垦荒政策使更多的人来到此地,并在此设庄,命名为隆盛庄,到清末商贸繁荣时期曾被称为隆兴浩特。从此隆盛庄成为北方旅蒙商贸重要的交通要道和贸易往来的途径地,并成为经济繁盛的商贸重镇。大量涌入的农耕移民与商人将其各自的文化特色带到这里,并与当地文化交融,形成隆盛庄独具特色的民居形式和地域文化。2 村落空间形式及民居风貌现

  状特征与问题2.1 村落空间形式作为隆盛庄镇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隆盛庄村,依照地形而建,整体呈东南向西北逐渐递收状,形成如今村落的主体形式。隆盛庄村布局按功能空间可分为以南庙、清真寺为中心形成的点状宗教信仰区,以大南街、马桥街、大北街古商贸要道为核心的线状经济带,以及大东街南北两侧形成的面状居住区。隆盛庄村的街道空间由3条主要古街道、3条次要街道及多条小型街巷组成。由大南街、大北街和马桥街组成的古街道是隆盛庄最繁华的商业街,南北走向,全长近1.8km [1] 。3条次要街道由大东街、小南街和小北街组成,并通过小街巷延伸至村庄的各个角落,最宽不足4m,最窄仅有2m。隆盛庄村的建筑空间形式与山西传统民居形式相似,以院落空间为单元的组合即合院形式,因此村落建筑空间呈较规整的矩形分布,根据建筑年代、家族财力及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其建筑、院落空间的繁简与规模各不相同,如车马大店,其原来的功能是商队用作停歇住宿,故院落空间比较大(见图1)。2.2 隆盛庄民居风貌特征与问题2.2.1 民居风貌特征隆盛庄民居是在特有的自然环境中,受社会因素影响制约,与当地自然经济适应,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 [2] 。隆盛庄民居建筑形式虽受到当地风格的影响,但其建筑形式与空间组合仍基于山西地区传统民居的手法进行建造。建筑布局采用中轴对称的方式,整个院落规整有序。隆盛庄传统民居的建筑细部装饰丰富,其做法沿袭晋风民居的形制和特点,并融入当地特色,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从保存完好的民居院落中可看出其装饰十分考究。院落内的木、砖和石等材料构件上均有大量的精美雕刻(见图2)。2.2.2 现存民居建筑现状及问题因历史、自然、人为等因素,隆盛庄现存传统民居状况不容乐观,除少部分院落保存完整,其余很多院落仅遗存了正房或厢房,损毁严重。如今隆盛庄遗存的传统民居分为清代民居、民国民居、新中国成立后的民居。清代民居中,卢家大院、段家大院、大南街49号等民居保存较完整,其他则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民国民居主要集中于小北街、一峰巷、公义巷、忠义巷等处,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3 村落空间形式与建筑风貌保护发展对策研究3.1 村落空间形式的保护与发展3.1.1 村落整体空间保护与修复

  良好的传统村落空间既是村落得以保留的基础,又是村民获得高品质人居环境的保障 [3] ,同时,可为村落的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就是将村落的居民留下来,确保良性发展。村落环境退化降低其宜居性,因此需通过修复措施改善隆盛庄村落空间秩序,严格控制建筑建设量及建设规模,改造影响村落整体风貌的建筑,拆除临时建筑。为满足新的生活功能空间需求,针对性地置入新功能空间,并对新功能的置入进行谨慎处理,使新建筑与既有村落环境有机协调;重新整理和完善村落既有空间肌理,延续村落空间秩序,并加强对村落建设的监督与维护。

 图1  车马大店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2  木雕构件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683.1.2 村落街道空间改造与发展策略

 街道是村落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村落文化的表现窗口,因此整治好街道空间形式、提升街巷道空间品质,对于保护传统街巷肌理非常重要。隆盛庄村落街巷的主要问题包括建筑风貌不协调、私搭乱建及沿街建筑残损严重等。首先要对沿街破损严重的建筑进行紧急抢修,防止其受到更严重的破坏,按照“修旧如旧”原则,采用当地原有建筑材料,保证建筑的原生性生长。1)隆盛庄村内许多建筑建于不同年代,因年代久远,以前的房屋损毁后,便在原址建设新建筑,因缺乏传统村落建筑保护意识,新建建筑大多采用现代民居形式,与传统建筑形式格格不入。因此,保护街巷风貌的完整性与原生性,则需加强规划与设计,保持建筑风貌的协调性。2)保护街巷空间的传统性,延续街巷原来的空间格局,优化村落交通体系,合理规划交通流线及停车区布置,尽可能减少街边停车现象。3)保持传统街巷肌理,控制沿街建筑体量与形式。4)在街区营造景观节点和有趣的街巷空间,运用传统建筑的虚实变化及植被景观的组合,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并保持适宜的尺度关系,提高景观的可达性。3.2 民居建筑风貌保护与发展策略3.2.1 民居修缮与保护隆盛庄村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修缮对象主要是庭院、房屋结构及其附属的木雕与砖雕等装饰物。1)庭院 需对内部环境进行改造与修复,保证院落空间完整与开阔;针对庭院内部私搭乱建进行拆除和还原;清除院内杂草与垃圾,确保院落干净整洁,风貌协调;要按传统工艺铺装院落。2)房屋结构 年久失修导致房屋结构损坏是隆盛庄传统民居建筑面临的严重问题,要仔细勘察房屋主体结构并加固,结构材料损坏严重的要找同质性构件代替原有构件,恢复传统木质门窗,并提高房屋的保温性与气密性。3)装饰构件 传统民居建筑有许多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等装饰构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同样面临数量减少、损坏严重的问题。保留临街大门、建筑墙壁等处的石雕、砖雕等装饰性构件,并按原本形制进行恢复、修补。石雕修复应采用相同的石料,利用传统工艺还原,杜绝二次伤害。3.2.2 建立民居建筑数据库在修复与保护之前,要对民居建筑的空间和属性信息进行采集与建档,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和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对建筑的现状进行全方面扫描和拍摄,获取其原始数据,并进行图纸绘制和模型建立,将民居建筑的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导入模型当中,形成可视化数据库。将建筑破损状态、建造工艺及材料特征也作为参数信息置入,不断丰富建筑的全方面信息并建立信息档案,通过二次开发手段形成一体化数据库。基于这些数据建立BIM平台一体化的信息整合管理方式,以贯穿全生命周期为目的,为今后的建筑修缮与运营维护提供信息参考与指导。3.2.3 民居建筑发展策略民居建筑保护与发展的主要动力还是居住者,为保证民居建筑持续发展,需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故提升建筑居住的适应性是基础。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一定要建立在满足居住者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之后再谈发展。民居建筑具有重要的生活属性,是重要的物质文化资源,通过对其价值的深入挖掘并更好的利用,可考虑将民居开发为民宿,让公众深度参与到民居文化中,为人们提供文化体验的同时,让文化得到传承,也能让当地居民获得一定收益。4 结语隆盛庄村作为我国传统村落之一,与其他村落共同构成我国传统村落的多元化格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但目前隆盛庄村的传统民居建筑保护现状堪忧,经过岁月的洗礼和风霜雨雪的侵蚀,隆盛庄村传统民居建筑完整保存到现在的已为数不多,故需更紧迫地对其进行保护。研究通过对隆盛庄传统民居进行全方面分析,提出保护措施,为今后的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提供参考。参考文献:[1] 王卓男.隆盛庄建筑纪实——以点云数据记录名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2] 耿瑜.内蒙古丰镇市隆盛庄村传统民居建筑形制研究[C]//2016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论文集,2016.[3] 姜淼,康佳意.传统村落环境格局、街巷空间及建筑风貌保护发展对策研究——以云南武定县万德村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4(3):59-62. 张沛鑫,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王卓男,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副教授(通信作者)高 超,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

篇七:区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实施方案

级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202X 年年美丽乡村建设 ?村级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202X 年美丽乡村建设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村级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202X 年美丽乡村建设 ?进一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村民美好感满足度,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引领带动作用,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村级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供大家参考选择。

 村级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

 为进一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村民美好感满足度,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引领带动作用,结合陈平家村工作实际,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

 一、村庄基本状况

 ?

 于河街道陈平家村地处于河街道驻地西侧 3 公里处,北邻潍高路,东靠腾飞路,西邻韩家村,南靠青银高速,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现有村民 266 户,988人,党员 34 名,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大棚和铁皮石斛种植等,曾先后获得了区级生态文明乡村、四德工程建设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

 二、创建优势

 ?

  ?陈平家村是街道乡村振兴战略中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的示范村,陈平村村域面积 229 亩,现有耕地 1394 亩。近年来,该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顽强领导下,牢牢抓住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抓班子带队伍,抓干部带群众,打出了干部竞相担当、改善民生保障、经济突破增长、文明和谐向上的组合拳,村内心齐气顺,干事创业热忱高,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确定和赞许。目前,已硬化道路 4750 米,铺撒瓜子石 14000 余平方,栽植绿化苗木 4600 余棵,粉刷美化墙壁 1.3 万平方,环境基础较好。

 ?

 三、项目内容

 ?

 该项目共计划三大项,计划 9 月初开工,12 月中旬完工。具体投资建设状况如下:

  ?

 1、道路硬化工程。村庄内东西巷 10 条道路,每条长 310 米,宽 4 米,共约 12400 平方米,投资 992000 元。

 ?

 2、道路绿化工程。村内东西大街北侧栽种冬青球 875 株,投资 78750 元。

 ?

 3、光纤入地工程。村内主干道光纤约 1800 米,投资 99000 元。

 ?

 四、投资概算

 ?

 总投资 1173750 元,其中道路硬化及绿化工程 1070750 元,光纤入地工程 99000 元,设计、监理、招投标 4000 元。

 ?

 五、资金来源

 ?

 该项目共需资金 117.375 万元。其中争取财政补助资金 100 万元,其余资金村级自筹。

 ?

 六、进度安排

 ?

 该示范村创建估计于 202X 年 12 月 20 日前完成,迎接省级检查验收。具体进度如下:

 ?

  ?第一阶段:成立组织、宣传发动。7 月初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和美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分解任务、落实责任,通过广播、标语等形式,传达到群众中,提高宽敞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切实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

 第二阶段:项目实施。8 月底基本完成全部项目施工设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9 月初开工,实行依次开工、同步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全部建设项目力争于 12 月 20 日前完工。

 ?

 第三阶段:验收决算、工作总结。街道、村均成立工程管理监督小组,负责工程建设督查、初验等工作。12 月底前完成资料上报,并做好上级有关部门的考核迎检工作。

 ?

 工作步骤时间节点备注

 ?

 部署安排 7 月 1 日 7 月 20 日

 ?

 宣传发动 7 月 21 日 7 月 28 日

 ?

 动员布置 8 月中旬

 ?

 项目招投标 8 月底

 ?

 项目实施 9 月 1 日 12 月 20 日

  ?

 验收决算 12 月 20 日 12 月 31 日

 ?

 工作总结 12 月底

 ?

 七、组织建设管理与长效机制建立

 ?

  ?1、加强组织领导。街道办事处特地成立领导小组,由街办主任担当组长,腾飞社区工作人员任成员,财政所、经管站、城管办、农综站、宣传办等站所参与,具体负责业务指导及对上沟通协调和督促工作。陈平家村成立村级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由村支部书记牵头负责,负责抓好民事的协调、协作工作。

 ?

 2、强化监督检查。组织专人成立监督小组,对工程项目的建设进行全程监督、管理、审计、评估和验收等工作。强化对美丽乡村试点项目的监督检查,并建立完善的考核、评比、督导、通报等各项工作制度,确保项目建设顺当实施。同时,邀请社会各界及热心农村公益事业的同志进行监督评价,以督促推动工作顺当开展。

 ?

 3、规范组织施工。对建设项目进行公开招标,严格依据实施方案中项目建设内容和进度要求组织实施,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严格执行规划设计,坚决杜绝资源铺张。强化验收措施,对未按时竣工、无决算、无公示、无验收及无合格报告的项目,不予通过验收。同时,严格档案管理,保证材料的真实性、齐备性、规范性。

 ?

 4、严格过程监管。严格执行资金管理规定,专账、专人管理,防止截留、套取专项资金。保证项目阳光运行,依据规定强化项目监管和资金审计,并做好考评验收和绩效评价工作。

 ?

 5、抓好建后管护。项目建成后,实行村民自治的管理方式。依据谁投资、谁受益、谁全部、谁养护的原则,明确设施的全部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建立村级长效维护机制,确保项目建成后有效持续运行。

 ? ?

 八、预期建设效果和长效机制建立

 ?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结合于河街道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进一步提升了村庄规划建设水平、生态建设水平等。项目建成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其效益主要体现在:一是群众环境卫生意识和参与的自觉性不断增加,科学卫生

  健康的生活方式基本养成;二是进一步亲密了干群关系,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三是水土保持能力得到增加,生态效益较为显著;四是实现全村生活区 100%硬化的目标,生活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群众满足度进一步提高。

 ?

 村级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

 为实行党的十八大提出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和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依据山亭区《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镇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

 一、指导思想

 ?

 依据科学进展、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和三农优先的要求,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的,以乡村规划建设为引领,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以示范带动进展为突破,以镇村为主体,以创新社会管理为保障,着力培育和建设一批特色鲜亮、村容洁净、环境美丽、基础完善、生活殷实、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 ?

 二、工作目标

 ?

 从 20xx 年开头,全镇共选取王庙村、黄沟村、柴林村、桑村村等 3 个村庄作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力争通过 3 年努力,到 20xx 年底这 3 个村庄通过考评验收,全镇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自 20xx 年起,在总结创建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连续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其他村庄,进行分类、分批整治改造建设,逐步使美丽乡村建设转入常态化。

 ?

 三、主要任务

 ?

 (一)推动村庄建设。

 ?

 一是编制建设规划。试点村要依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依据小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生活宜居、环境美丽、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具体、明确、可行的建设具体规划,明确在产业进展、村庄整治、农民素养、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目标和措施,规划编制要依据敬重自然美、留意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的要求,充分考虑人口变动、产业进展等因素,预留建设进展空间。既要考虑当前农民生产生活所需,又要考虑农村人口、环境的综合承载能力;既要考虑农村水、电、路、气、厕、卫等设施综合配套,又要重点突出文化、卫生、环

  境保护等较大公共设施项目的有序、有效安排。

 ?

  ?二是科学改造提升。依据村庄建设规划,优化村庄路网布局,合理设计主要街道、小巷胡同,打通村内断头路。结合乡村文明行动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推动农村危房、旧房、空心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装扮美观舒适住宅,改善农户住房条件。推广应用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配套庭院环境卫生设施,全面完成改厨、改厕。鼓舞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建新居,严格管控无序违章建房,从严查处违章违规建房行为,促进村庄整体风貌协调和土地集约节省利用。

 ?

 三是建设新型社区。把美丽乡村建设和创建新型农村示范社区结合起来,充分敬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推动合村并点,集中连片规划建设一批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示范社区。依据配套、完善、提升的要求,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周边环境建设,增加社区服务农民的能力。

 ?

 (二)整治村容村貌。

 ?

 一是提升硬化水平。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开展村庄主次干道硬化。主街硬化率达到 100%,小巷硬化率不低于 70%。主街两侧铺有路沿石,街巷建有排水设施,形成纵横有序、便捷舒适的村内路网。

 ?

 二是提升绿化水平。加快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建设,积极提倡庭院绿化,鼓舞农民栽植经济林木、观赏树木。推动路旁、水(渠)旁、村旁、宅旁等四旁绿化,配建街头绿地和小游园,形成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多层次立体绿化效果,村庄绿化掩盖率不低于 40%。

 ? ?

 三是提升亮化水平。对村内主要街巷及公共场所,实行各种方式实施亮化工程,有条件的村庄应安装太阳能路灯。加强对公用照明设施的管理维护,提高夜间照明效果。

 ?

 四是提升净化水平。建立村内卫生日常保洁机制,推行户收集、村集中、镇街运转、区处理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方式,按每 5-10 户不低于 1 个的标准配备垃圾桶,依据实际状况设置密闭式垃圾收集箱、垃圾清运车;设立环境卫生专管员及环卫清洁队伍。同时,全面清理村庄内乱堆乱放、乱搭乱建,推行三堆两垛(沙土堆、粪便堆、杂物堆、柴草垛、砖石垛)定点存放。妥当处理并积极利用

  禽畜粪便,鼓舞村民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

 五是提升美化水平。对村内主要街道两侧建筑、墙壁进行统一洁净或粉刷,合理布局宣传栏、文化墙等,形成洁净有序、特色鲜亮、有用美观的景观效果。整治村内影响观瞻的陈旧电线电路,坚决杜绝乱扯乱挂现象。

 ?

 六是提升饮水安全水平。加强对分散式水源的卫生防护和四周环境的清理整治,构建户户通的自来水管网,保证自来水供水入户率达 100%,水质合格率达 100%。做好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置,科学建设一批净化池、氧化塘,有效降解水质污染,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 95%以上。

 ?

 (三)完善服务设施。

 ?

  ?一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基本达到七室两超市一广场标准,即具备综合办公室、综合活动室、综合服务室、卫生室、文化室、警务室、调解室、生活日用品超市、农资超市和村民文体活动场所等功能配置,建筑面积不少于 500 平方米。科学布局建设学校,鼓舞社会力量在村内兴办幼儿园、托儿所。推动金融服务网点向试点村延长,鼓舞有条件的村设立金融服务网点,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

 二是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推动有线电视、宽带村村通和户户通工程,探索建立村级信息综合网络服务平台,开设党务村务公开、政策信息发布、农业技能培训、市场供需动态、社会治安管理、灾难预警防治等信息服务栏目,设置村民意见建议箱,设立阅报栏、科普栏、宣传栏、社情民意反馈栏。

 ?

 三是完善五员服务体系。设立政策宣传员、市场信息员、农技指导员、纠纷调解员、电教推广员等五员,强化政策、农资、科技、金融、市场信息等支持,增加服务农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四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宣传力度,进一步简化费用交纳、报销、领取等手续。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建设一批农村托老所、美好院等,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科学使用农村村集体收入,重点用于村集体开支、农村公益事业进展和困难农民生活、医疗补贴等。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收益安排权等财产性权利。

  ?

 五是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在村内主要道路和重要部位、公共场所安装电子监控设备,实现电子眼监控体系无缝隙掩盖。建立村民自治联防组织,实现夜间巡防常态化。

 ?

 (四)进展农村经济。

 ?

 一是深入推动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鼓舞进展土地合作社,推动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进展,大幅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引导土地有序流转,积极培育特色集体农场、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优先在试点村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确权颁证工作,推动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不变改革和农村资产产权化改革。

 ?

 二是积极进展特色产业。在稳定进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深入实施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工程,打造特色专业村。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重点建设高标准的主题农庄和农家乐。大力进展自助采摘游、城郊休闲度假游、生态农业观光游、民俗风情体验游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业,推动乡村生态旅游业进展。积极培育农村服务业,围绕加强产业服务,积极开发餐饮、住宿、交通等三产服务项目,适度进展短途物流、设备租赁、劳务输出等配套产业。

 ?

  ?三是扶持农民就业创业。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增加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加快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农村有用人才和现代职业农民。完善和落实农民创业小额贷款担保、财政贴息等政策,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鼓舞农民工返乡创业。

 ?

 (五)倡树文明乡风。

 ?

 一是弘扬乡土文化。发掘、保护、开发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加强对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的保护,推动民间传说搜集整理、民间艺人技艺传承,弘扬具有地域特色的...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