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技术时代下农产品智慧供应链构建与运作模式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供应链 农产品 运作模式 新技术 构建

内容摘要:新技术时代下,传统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模式注入了新的动能。创新农产品供应链的一体化和智慧化发展模式,构建智慧供应链体系,已受到国家政府和业界学界的高度重视。在综合评述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农产品供应链智慧化转型的必要性及其构建和运作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然后,从信息共享平台搭建、基础技术设施布局、智慧物流港建设和供需信息联通等方面考量,构建了新型农产品智慧供应链体系框架;进而,分别对信息共享平台、农户合作社、智慧物流港和零售终端等供应链构成单元的运作模式进行了分类阐述,并重点对智慧物流港的智慧物流、智慧仓储和智慧配送等核心模块的运作管理进行了重点分析;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对农产品智慧供应链的发展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农产品   智慧供应链   智慧物流港   运作模式

引言

新技术时代下,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各行各业中,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商业模式等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作為民生产业之首的农业发展路径探索更是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中创新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模式就是重要的途径之一。2017年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84号)”中,规划的重点任务之首即为“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于一体的农业供应链体系”。2018年4月10日,商务部等8部门又印发了“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重点任务之首依然是“构建完善全产业链各环节相互衔接配套的绿色可追溯农业供应链体系”。因此,探索在新技术条件下农业供应链(或农产品供应链)的创新发展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关研究综述

对传统供应链的升级改造而言,最关键的问题便是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整合,即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这些新的技术融合到产业供应链管理中,形成供应链体系的可视化、生态化、智能化和集成化,也就是智慧供应链。农业作为社会的基础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交集正在逐步加深,应用在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构建方面,主要体现为一体化和智慧化两大趋势,如黄桂红、饶志伟(2011)提出的“生产源头的农民合作社+流通中的中介机构+消费阶段的分销商”的一体化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李桂娥(2012)强调了通过建立高效的物流循环体系、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直销模式以及“信誉机制”来实现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甘小冰(2013)提出了以政府管理和组建的生鲜农产品行业协会为核心,以电子商务信息化平台为依托的生鲜供应链一体化模式;薛楠、姜溪(2015)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京津冀一体化农产品智慧供应链;窦丽琛等(2016)专门针对京津冀的茶产业构建了智慧供应链一体化体系等。总体上,学者们一致认同,在新技术条件下,智慧供应链依靠其全程可视化、技术渗透性、信息共享等特点,能够极大提高供应链的绩效和解决管理难题。同时,要做好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完善农产品大数据平台,丰富渠道核心体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在良好的政府支持、组织支撑、服务和安全保障条件下,创设合适的商业模式。

从以上分析可知,目前对农产品智慧供应链的研究更多局限于概念的探讨、模式的构建和框架体系的设计,模式实现和运作层面的研究还较缺乏。基于此,本文将从农产品传统供应链分析入手,阐明构建农产品智慧供应链的必要性,分析农产品智慧供应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在新技术的集成化运用、智能化功能的实现、供应链的生态化运作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农产品智慧供应链的落地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构建农产品智慧供应链的必要性

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起点是由分散的农户构成,普遍存在市场意识薄弱,缺乏科学的种植方法和缺少充分的供求信息等问题。同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缺少监管,也缺乏安全可追溯,致使消费者得不到安全保障。在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中,农户将农产品卖给产地批发商,产地批发商将农产品流通到销地批发商,再由零售商卖给消费者(见图1),使得整个供应链冗长,农产品的保鲜度、损耗和质量等都难以保障。

总体而言,我国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一直存在着缺乏龙头企业的领导、基础设施缺乏、一体化程度低、信息共享不足、合作关系差等问题。因此改善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农产品智慧供应链体系,是大势所趋。

农产品智慧供应链构建及运作的关键问题

(一)供应链管理体系不健全,影响运作效率

智慧供应链体系需要交通运输、政府机关、农户、合作社、分销商等众多实体参与,且需要信息系统、物流管理、数据分析等技术领域的支持。但是,各实体和领域之间缺乏信息的互通互联,容易形成信息孤岛现象,使得在供应链体系智慧化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分布不均、缺乏统一有序的市场和龙头企业的带动等问题,影响了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二)信息平台不完善,无法实现各节点信息共享

目前,一些智慧化的产品如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得不到普及。大数据技术在供应链和物流方面缺乏应用,供应链云平台使用较少,缺乏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撑,使得整个供应链体系的信息整合程度不高,无法实现各个供应链节点之间的信息共享。

(三)关键技术成本较高,标准体系不健全

以RFID为例,RFID编码规则混乱,缺少统一标准。此外,现在国内射频识别标签价格仍然较高,应用在价格较低的农产品上,使用成本太高。但要想实现供应链的全程可控,类似于RFID标签的使用又是必须的,因此,技术成本的降低和标准体系的健全,也是实现智慧供应链的关键问题之一。

(四)小农经济造成农户合作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协调统一的供应体系

农产品的生产一般以小农经济为主,这种生产方式无法满足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此外,在我国农业生产模式新一轮的改革来临之前,农户合作社是解决小農经济在供应链体系中应用的主要方式,但是,现存的农户合作化程度不高、与龙头企业对接不充分、生产布局不够优化等问题,也增加了构建协调统一的供应体系的难度。

农产品智慧供应链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首先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基础技术设施布局、龙头企业(智慧物流港)打造、供需信息联通等方面考虑,构建如图2所示的农产品智慧供应链体系框架。整体上,该体系的构建应该在各个节点都要进行创新突破,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应用到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由龙头企业带动实施构建一体化的大数据信息平台,对物流过程数据流动进行分析挖掘,提供良好的决策方案,实现各个环节信息互通,实施科学合理的智能化运营,可以有效减少传统农产品供应链的节点布局,极大地提高农产品供应效率,实现互利多赢的农产品智慧供应链的生态化运作。

农产品智慧供应链运作模式

(一)信息共享平台的应用

本文所构建的信息共享平台是指由龙头企业(智慧物流港)推动,供应链各节点共同参与搭建的。该平台对供应链全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储存、整合。通过信息平台的大数据分析,进而实现需求预测、指导生产、物流跟踪、实时监控、食品安全可追溯等。主要运作模式如下:

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参与智慧供应链的农户可以及时得知市场的需求趋势,从而调整种植农产品的种类。此外,还可以对自己农产品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控。

农户也可以将农产品种植过程中农产品的生长状态、环境等信息上传到信息共享平台,以供供应链其他环节共享信息,实现食品可追溯、农产品实时监控等功能。

对于农户合作组织来说,可以从信息共享平台获得农产品市场导向预测,从而可以从专业的角度给农户提供科学合理的农产品种植方案,达到组织规模化生产种养殖,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户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切实保障农户的利益,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合理化、科学化。

作为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智慧物流港承载着供应链中主要的物流活动。通过信息共享平台获取供应链上下游需求供给状况,实现货物运输、储存、分拣等环节优化和改进,同时应该将物流过程中产生的货物运输信息、实时情况反馈给信息共享平台,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响应速度。

零售终端是整个供应链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获取农产品生长、物流等信息的同时,也要把销售过程中的信息,如产品需求类别、预期需求量、消费者年龄比例等信息反馈给信息共享平台,从而生成需求订单,指导上游供应链生产种植。

通过信息共享平台,消费者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农产品信息,如生长信息、运输信息、储存信息等,同时可以将自己的消费意愿、产品评价反馈到信息共享平台。

(二)农户合作组织的运作

农户合作社作为供应链的源头,一直缺乏统一的农产品供应,而是由大量小农户自发供应农产品的方式,不但不利于科学管理,而且增大了供应链的复杂性。所以在智慧供应链下,应该由专门负责组织的农户合作社,由农户自愿加入,进行科学指导加上物联网技术,进行大范围统一种植,有效解决不知该种养什么的问题,既能保障农民的利益,又使农产品流入市场不至于浪费。

在农产品指导种养殖方面,首先需要按需求指导农产品种养殖的品种、产量等问题。考虑到一般农产品流通的区域化特性,所以龙头企业选择的农户合作社是综合考虑了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及其他关键因素,每个农户合作社可以只负责种养殖一种或两种农产品,更加便于指导。

此外,合作社在指导种养殖过程中,还应该利用RFID等技术进行种养殖全流程的监控和记录,如农产品的光照、PH值、施肥、农药喷洒等信息,以及利用GPS定位技术进行自然灾害预测等,以此来提高产量和保证食品安全,同时,也利于实现智慧供应链的安全可追溯功能,保障食品安全,让消费者放心购买。

(三)智慧物流港的运作

实现智慧供应链最重要的就是物流、仓储和配送环节,需要一系列的管理系统来辅助实施,可以由龙头企业建设如图3所示的智慧物流港来承担,打通上游农户合作社和下游的零售终端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连接。在信息共享平台的指导下,根据订单指令,通过智慧物流管理系统的调度,将农产品从农户合作社运输到物流港,在执行标准检验检测合格的基础上,再根据订单属性,分别进行集货、分拣、包装和仓储业务(应用智慧仓储管理系统),或直接实施配送业务(应用智慧配送管理系统)。

以上核心业务的实现,均需要即时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控制,信息安全管控系统的安全管理,以及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信息安全处理等相关技术支撑,共同辅助物流港实现智慧供应链的运作。以下将对核心模块的运作模式进行详细阐述。

智慧物流管理。物流运输是仓储和配送业务的基础,是指将农产品从种养殖基地集中运输到物流港的过程。主要实现车辆调度、车辆定位、货运跟踪、物流控制、状态监测等功能。运输流程主要分为运输准备、运输过程和运输完成三个阶段:

运输准备管理:根据订单信息确立运输计划,优化运输路线,协调运力分配,确定好车辆先后顺序,还应考虑车辆状况、司机管理和货物属性等因素,实现运输车辆的智能调度。

运输过程管理:依靠物流运输管理系统(TMS)以及货箱射频识别技术等,追踪货物和车辆的信息,实现实时刷新和在线查询功能,以便于预测送达时间、随时向司机传达指令和监控货物运输状况,并可应对突发状况,避免出现差错。此外,对于特殊货物,像生鲜农产品的温度和在途状态也需要进行实时感知,反馈给系统平台,相关人员根据货物状态做出相应处理,确保货物的质量与安全。

运输结束管理:利用扫描技术对货物进行电子确认,进行信息比对,并实时更新系统数据和支付结果记录。

智慧仓储管理。仓储管理的业务主要包括检验、入库、出库、盘点、补货等环节,利用仓库管理系统(WMS)与物联网技术,并与信息共享平台中的ERP、B2B等系统对接,实现智能存货、取货和盘货功能,整体业务流程如下:

智能存货:产品检验合格后,放入标准周转筐或托盘中,并内嵌RFID芯片记录货物信息,扫码后上传信息平台,信息平台会根据客户订单的供求信息、货物属性和库存信息进行自动货区和货位的分配,货物到位后,更新货架区RFID芯片信息,并与信息平台同步,实现智能化入库操作,同时达到提高仓储利用率和保证农产品质量的目标。

智能取货:WMS获取信息平台中的出货信息后,传送出货信息到操作人员的智能终端,操作人员根据出货指令取出货物,并进行扫码上传,同步更新WMS和信息平台中的相关信息,实现智能化出库操作,同时达到提高效率和减少操作失误的目标。

智能盘货:在进行库存盘点时,操作人员只需手持扫码设备扫描货架区RFID芯片信息,并上传至信息平台,由平台的智能决策系统进行信息比对,即可实现智能盘货操作,同时达到节省人力、提高效率和避免人为出错的目标。

整体上,智慧仓储管理系统的应用,既可实现仓储管理中的存货和信息的一致性,又可实现农产品分类存储、智能调配和信息追踪的功能。

智慧配送管理。基于物流港的集货和仓储功能及其第三方物流服务模式,可以很好地实现城市共同配送模式,既可以提高配送效率,也可通过变零散运输为整车运输,大大降低配送成本,其主要业务流程包括配送备货、理货、送货和收货环节。

备货管理:依托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起合作组织、物流港与零售端之间信息互通机制,合作组织接收到零售端的需求信息后,首先查询其在物流港的货物仓储信息,以便做出补货或备货的准备决策,以保证满足零售端的订单需求。物流港也可根据存货情况和历史销售数据分析自动生成预警信息,发送给相应的合作组织,辅助其备货决策。

理貨管理:根据零售端订单信息的汇总分析和配送车辆状态信息,应用条码技术、电子标签或传感技术进行智能分拣和自动分配,方便二次标识和二次包装,以节省人力。理货完成后,对整个货车及其所配货物分别进行打码、扫码,信息上传至信息平台,实现相关数据的同步与更新。

送货管理:信息平台提前将送货信息和最优运输路线规划发送到送货司机的智能终端,并全程记录和追踪车辆信息、司机信息、装卸人员以及货物状态信息等,以便实现全程安全可追溯。尤其是生鲜类农产品,冷链配送环节中的实时温度监控对保证产品的新鲜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收货管理:货物配送到指定零售终端后,由零售终端利用扫码设备读取货物标签信息,确认无误后做收货处理,收货信息自动上传到信息共享平台,同时生成应付账款记入自身财务系统,并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自动结算。另外,还需要和配货司机进行周转筐及其他配送业务的交接。

(四)零售终端的运作

在农产品智慧供应链体系中,零售终端也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新的体验,零售商可以通过传感器技术进行实时货品监控,优化库存管理,还可以建立自主结算系统平台,无需收银员便可使消费者自主结算,以此来提高整个销售环节的订单处理速度,提升服务效率。同时,零售终端利用货架传感器、室内定位、数字标牌等新技术,收集消费者的店内活动区域等全方位的信息,更加详细地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和消费意愿,并将这些信息反馈到信息共享平台,一方面可以有助于上游供应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动向,指导农户的种养殖以及对农产品加工和包装设计的改进,另一方面,这些数据信息的挖掘还有助于零售终端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采购模式,以便零售终端改进店内商品布局、重新排列商品、准确向消费者推送产品信息等,使得消费者能够及时地寻找到所需产品,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增加店铺的销售额。

结论及展望

农产品智慧供应链构建的目标是实现销售和种养殖环节的“农超对接”。零售终端通过智慧物流港从源头采购农产品,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传统供应链中经过多级中间供应商,再到消费者的复杂流通过程,在提高物流运输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运输成本,保证了农产品的时效性,消费者可以购买到高性价比的新鲜农产品。因此,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农产品智慧供应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农超对接”模式,惠及了农户、物流商、零售端和消费者等多方利益,形成了信息共享、互利共赢、高效低耗的农产品产销生态化运作体系。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广,更多的“互联网+”技术将与农产品供应链融合,智慧供应链也将会具备更完善的可视性、智能性、协同性和信息共享性。这一切也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如制定标准的行业规范,统一标准化的编码方式,鼓励农户合作社的组建,推出更多的惠农政策,加大对核心企业的监管,规范企业行为,确保农户利益,增强农户积极性等。同时,农户和消费者也应该提高认知水平,既要科学种养殖,也要科学消费。作为供应链中心的龙头企业,也要不断优化信息共享平台,增强大数据分析能力,丰富供应链的智慧化功能,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民、造福于社会,促进农产品智慧供应链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宋华.新兴技术与“产业供应链+”—“互联网+”下的智慧供应链创新[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22)

2.黄桂红,饶志伟.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整合探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1,25(2)

3.李桂娥.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2(49)

4.甘小冰,钱丽玲,王沿等.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3,32(15)

5.薛楠,姜溪.基于互联网+的京津冀一体化农产品智慧供应链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2015,29(7)

6.窦丽琛,刘红,刘雪颖.基于互联网+的京津冀茶产业智慧供应链一体化构建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12)

7.赵晓飞.我国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33(1)

8.黄敦高,吴雨婷.浅谈智慧供应链的构建[J].中国市场,2014(10)

9.宋华.智慧供应链的核心要素与实现路径[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5,20(12)

10.曹红玉.“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的创新发展[J].现代商业,2017(22)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