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施工企业法律信息化管理创新应用研究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施工企业 信息化管理 创新 法律 研究

摘  要:党的十九大不但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

关键词:施工企业;法律;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9)10-0049-02

Abstract: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not only made it clear that the strategy of rul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in an all-round wa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Internet, 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real economy, so as to develop a digital economy and a sharing economy.

Key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law; information management

当前,建筑企业粗放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要提质增效就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企,诚信经营,向管理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走精细发展之路。为此,本文通过信息化建设,探索出一条新的法律管理方式,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1 当前建筑业法务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法务人员捉襟见肘

以国内进入世界500强的几大建筑央企为例,专职法务人员大多在1000人左右。这个数量与万亿级的企业体量严重不匹配,导致法务管理的深度不够,事前防范功能发挥不足,企业纠纷压力较大。

1.2 合同管理流程不闭合

合同的起草、谈判、签订、履行都由项目部完成,企业职能部门仅负责评审、审批和检查,导致公司的合同评审意见在项目部落实率不高,企业合同的整体签约质量不高,为后期的履行和纠纷埋下了隐患。

合同选择性报批的现象难以杜绝。项目部往往难以将合同百分百上传公司审批,导致一些风险难以提前发现和防控,只能等到纠纷发生后再想法“救火”。

1.3 项目印章管理易失控

由于行业特点和历史原因,建筑企业为每一个项目部均刻制一枚公章,经备案后由项目部自行使用和管理。项目部一般对公章的风险认识不足,使用手续简单,台账建立不全,公司对其监管难度较大。大量纠纷案例表明,项目部公章的使用和管理是施工企业面临的一个多发、易发的风险点,犹如牛皮癣一样难以根除。

1.4 授权管理效率低

授权管理涉及众多部门和领导审批,传统办理模式手续繁琐,环节较多,从申请到完成快则三四天,慢则半个月,效率十分低下。

1.5 限制交易审查难度大

目前,建筑企业基本都建立了合作商分级评价体系,对分包商、供应商实施准入评价、服务评价以及履约评价,定期发布评价结果,将高风险合作商列入限制交易名单(黑名单),进行交易限制和风险预警,惩处范围包括所有业务。每签订一份合同,经办人员都要对所有“黑名单”检索一遍,工作量十分巨大。并且“黑名单”发布时间跨度大,限制交易期限有三个月、半年、一年、两年甚至永久的,并不一致,时效复杂,手工审查几乎不可能完成。

1.6 精準普法难开展

建筑企业具有点多线长、项目分散、人员流动性强的特点,导致普法宣传覆盖率低,加之生产任务十分繁重,现场组织比较困难,主要管理人员也难以参加。这是建筑企业法律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

2 施工企业法律信息化管理的路径方法

2.1 施工企业法律信息化管理的定义

法律信息化管理就是施工企业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借助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安全技术,构建以风险防范为核心、以集中管控为主线、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全面推进法律管理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合的一种现代管理方式。

2.2 施工企业法律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2016年8月,以笔者为首研发的“法律事务共享平台”成功上线运行,如图1所示。该平台以风险防范为核心,以集中管控为主线,以合同管理为基础,搭建授权管理、印章管理、信用管理、律师管理等多种管理融合一体的综合法律风险防范平台。

平台在建筑行业属于首创,取得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具有创新性、集成性、实用性和安全性的特点。

2.3 法律事务共享平台具有的功能

平台目前具有合同管理、印章管理、授权管理、资信管理、普法宣传、文本防伪、数据统计、信息查询以及移动办公九大功能。

2.3.1 文本防伪功能。平台将数字水印防伪技术运用到业务办理中,结合二维码、骑缝章和企业LOGO等防伪手段,对所有合同、文件统一进行防伪技术处理,增加了文本的法律辨识度。

2.3.2 合同管理功能。平台可以提供从合同起草、合同评审、意见复核到合同签订的全流程服务。平台存储了各类合同范本供项目部参考使用,提升了合同起草的质量,提高了评审效率。合同草案审核通过后,由专人远程加盖合同专用章和骑缝章,项目部完成在线打印即可。

2.3.3 印章管理。平台通过技术加密单独存储了电子公章和合同专用章,可以为批准通过的文件、合同加盖电子印章。

2.3.4 授权办理。平台可以提供法人授权委托书的全流程办理服务。申请人发起流程后,平台会自动按照设定程序分送相关领导审批,职能部门收到后在线上分别完成拟定、签名和用印。流程完成后,平台会自动将生成的委托书返还申请人,在线打印后即可使用。

2.3.5 资信管理。平台可以对录入的限制交易主体(黑名单)进行自动识别,在业务评审时自动对操作人员进行警示,降低信用审查难度,提高审查的准确性,规范“黑名单”管理,提前发出预警。

同时,平台提供全国企业信用公示系统、中国裁判文书网、失信被执行人查询系统等数据库链接端口,方便对交易主体实施初步的资信调查。

2.3.6 普法宣传。平台可以精准地向使用者推送、更新各种相关法律、经典案例和实务研究、普法课件等内容,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查阅,或者向法律顾问进行咨询,以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

2.3.7 数据统计。平台拥有超大存储量的数据库和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按照名称、编号、类别、金额、经办人等进行分类统计,还可以按照时间、性质、项目类别等对文件数量、标的以及办理进展情况进行统计,自动生成台账和图表。

2.3.8 信息查询。平台不仅支持关键词搜索,也可以对各类文件自动生成专属二维码。使用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快速查询有关信息,为辨别真伪、过程监控、纠纷处理提供服务和支持。

2.3.9 移动办公。除APP外,平台还提供与既有OA软件、企业微信的移动办公解决方案,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进行登录,实现全业务、全天候移动办公,提高工作效率。

3 施工企业法律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效果

法律信息化管理实现管理重心的转移,彻底解决了困扰施工企业的合同与印章管理难题,加速了法务管理与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实现了二者的无缝对接,取得了良好效果。

3.1 增强了企业的后台管控力

法律信息化管理借助互联网技术,拉近了工程项目前端与企业管理后台的距离,充分发挥了后台对前端的服务支撑和监督保障作用,累计发现和处理相关风险隐患67.9万项,较好地落实了法人管项目的要求,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3.2 节约了项目经济运行成本

远程在线打印功能节约了项目管理的经济成本。据不完全统计,企业已节约合同印刷、装订、邮寄以及差旅费用2700余万元,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和企业规模的增加,节约的经济成本还将持续增加。

3.3 增强了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能力

法律信息化实施以来,在企业规模连续增长的前提下,企业纠纷数量保持稳定,并呈现下降趋势。与同等规模企业相比,效果更为显著,新发纠纷数量远低于未实施信息化管理的企业,仅占其三分之一左右。

3.4 促进了法律管理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合

法律信息化实施以来,法务部门的服务保障、规范管理和价值创造作用逐漸显现,实现了业务管理与法务管理的无缝对接。有些业务部门明确规定合同范本以法律事务共享台上的版本为准,有些业务部门在规章制度中更是直接规定业务合同“必须统一加盖公司合同专用章,统一进行防伪技术处理,否则,不能结算与支付”。法务管理正在由企业纠纷的化解者、风险的防范者向业务的促进者、效益的增加者以及战略的支撑者转变。

3.5 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法律信息化管理已经获得2项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增加了企业的科技含量。同时,该平台被中交企协评为2017年度中国交通企业法治建设优秀成果,获得中建协2018年度全国建筑业现代化管理创新一等奖,得到最高人民法院、西安交通大学以及西北政法大学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企业先后受邀在全国交通法治大会、全国首届“人工智慧与未来法治”学术会上介绍经验,提升了企业的美誉度。

参考文献:

[1]李霞.浅谈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信息化管理[J].消费导刊,2018(21):130-130.

[2]陈培培.企业转型发展中法律事务工作刍论[J].法制博览,2018(35):174-174.

[3]陈军.新形势下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工作的强化路径[J].河北企业,2018(08):161-162.

[4]刘红侠,郑新玉.浅谈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信息化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3):22-22.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