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试论流通特征在货币票证检验中的运用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票证 试论 流通 货币 特征

货币票证经过流通使用或保存不善可能会造成氧化褪色、污斑、褶皱、破裂修补、虫蛀等现象。运用流通痕迹特征对历史货币票证进行分析检验,有助于确定其真伪。在没有样本的情况下,可以尝试运用流通痕迹特征对其进行分析并提供检验意见。

货币票证属于印刷品,货币票证检验可以运用印刷文件检验的方法。不同于印刷产品的质量检验,对货币票证进行检验,不仅可以通过对其印制特征、材料特征及防伪技术等进行比较检验,还可以运用流通痕迹特征进行检验。

一、流通特征分类

流通痕迹特征是指货币票证在流通使用或保存过程中形成的痕迹特征。主要包括纸张氧化、印油渗透、褶皱破损、过水污染、修补裁切、孔洞等。

(一)纸张氧化。受空气干湿度、日照等保存环境、条件的影响,纸张会发生氧化,色泽变黄,柔韧度变脆等变化,制成及流通时间越长变化越大。

(二)印油渗透。印油在纸张上会发生渗透,特别是在油墨堆积比较厚重的签章、冠号及主要图文处,可以观察到印油渗透现象。印油质量越差,印油渗透现象越明显。

(三)褶皱及破损。货币票证折叠后容易产生褶皱,即使通过熨烫都很难恢复原样。多次对折、磨损后容易产生破裂。由于纸质不同、外力不同,破损的形态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四)过水及污染。货币票证过水受到侵蚀会产生收缩、起毛、染色等变化,污渍的扩散形态不同,呈现出中淡边浓的痕迹,与用茶水染色的人为做旧痕迹不同。

(五)修补及裁剪。货币票证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生破损等情况,可能会进行修补及裁剪。修补及裁剪的手法因人而异,其特点也不尽相同。

(六)孔洞及破损。货币票证在流通、保存过程中遭受蛀虫的侵食或人为损坏而形成孔洞,孔洞在甄别真伪中有时能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

(七)手写及加盖记号。货币票证进入流通领域时,大多需要通过手写或加盖冠号、领用记号、地名等标记来表明发行量或流通区域,这些记号为我们提供了鉴别的依据。

二、流通特征的运用

运用流通特征应当注意观察折痕与破损的关系、孔洞的出入口形状及位置、污渍内外层的形状及大小、纸张色调及氧化形成的色差、骑缝处书写冠号的流利程度等特征,结合其他特征的分析,判断其是否异常,进而判断其真伪。

(一)分析纸张的流通特征

1、颜色及边角变化。因氧化纸张表层及四周变黄、变脆。自然氧化形成的变色、被水渍污染与人为染色作旧的纸张颜色的特点是不一样的。自然形成的着色有深浅、浓淡变化,而人为着色常常表现为颜色相同、呆板。纸张流通使用后还可能出现四角由锐变钝,纤维外露等现象。

2、褶皱及破损。经过流通的纸张的褶皱、破损与人为做旧是有明显区别的。可试恢复原折叠方式,看褶皱、破损痕迹与纸张氧化变色有无矛盾,判断折痕或破损是自然还是人为形成(见图1)。

3、孔洞。由于造成孔洞的原因不同,所以孔洞的形态也不同(见图2)。对重叠的纸印品的孔洞进行分析,可以恢复其排列顺序,分析与内容或序号是否合理,进而判断有无异常。

4、修补及揭薄。为提高品相,人们可能对流通的纸币进行漂洗、修补、平整等处理。通过侧光或透光观察,可以很容易地发现纸张的厚薄变化及有无擦刮、修补、揭薄等痕迹,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确定有无变造的可能。

(二)分析印油渗透及墨色变化

1.印油渗透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往外扩散,呈半透明状。年代越久远印油渗透斑痕颜色越淡。印油渗透现象在票证背面空白处观察更明显(见图3)。

2、油墨的色度会随光照、氧化而发生改变。不稳定的墨色,位置越外层、时间越久远其颜色变得越浅,如紫色变浅、浅绿变浅黄(见图4)。发现纸币颜色不同,要排除同版多色及漏印(黄色)底纹等原因造成。

3、骑缝处的编号(冠号)如果是用墨水书写的,时间越久,墨迹越灰且沉入纸中。加盖的冠号、注释文字等印文的印油颜色会因氧化而变色,可根据其颜色判断形成的大致年代。

三、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检验货币票证真伪比检验笔迹、印章更复杂,在辨别货币票证真伪时,要综合评价流通特征,充分考虑货币票证的特殊性、印制年代及条件等因素,把流通痕迹特征与伪作区分开,确保得出正确的分析意见。

(一)货币票证的孔洞

因虫蛀、钻孔、装订等外力作用,纸张上留下的孔洞形态是不同的。被虫蛀的孔洞会留下齿痕,出入孔的形态也不相同,这些情况未被大多数人知晓,因此成为鉴别纸质品真伪的杀手锏,被收藏界称为“金洞”。使用大头针、订书钉等金属物装订纸制品时会留下锈洞,湿度越大、时间越长锈洞越大。

但孔洞不是万能的,市面上已经出现把新仿的货币票证放入有蠹虫的老纸堆中让虫食用,造成老旧的假象,因此在使用这一特征时,要综合其他因素分析、判断其是原纸老洞,还是老纸新洞或新纸新洞。

(二)货币票证的尺寸

纸质品印刷完成后需要按照规定的尺寸进行裁切,同一刀或同一批裁切后的尺寸基本相同。在尺度上要把握:一是发行流通过水后会发生涨缩性变化,为了提升纸币的品相而把脏的纸边裁切,修边后的纸币尺寸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真票流通后自身的变化。二是有的货币票证被裁剪掉一个或两个角,可能是因未发行或回收后经处理而形成,不要轻易地由此断定其是伪造的。三是有人利用银行发行供收藏的、未经裁切的联版正票进行移位裁切,变造成“错版币”(实际上是残次币)的现象,残次币也不是假币。总之,不要把尺寸的变化都当作假币看待。

(三)纸制品的印刷质量

要把印制年代、厂家与印制水平结合起来分析。如根据地创建时期至建国初期发行的纸币、债券、股票、粮草票等金融票证,是在纸张、油墨等物质十分匮乏的条件下,采用石印版等印刷设备,手工、半手工完成的,因此,纸张的厚薄及大小、油墨的色差及浓淡、冠号排列平行度及字形字体都不完全相同,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见图5)。不同年代印制的货币票证有其不同的特点,如果一枚苏维埃纸币印制得特别精致,字形字体与现行常见的相同,反而是反常的。在印制货币票证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残次率,如脏版、漏印职章或冠号、纸张卷曲折叠造成图文空白、重印、裁切露边等。发现并研究纸质印制品印制的一般规律,把印刷质量与伪作区分开来具有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运用流通特征可以分析、检验货币票证的真伪,同时,还可以为无样本历史货币票证及其他印刷文件的检验,提供一条分析、思考的新途径。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