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论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校内 实习 高职院校 基地 建设

[摘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彰显办学特色和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难题之一。文章在分析校外实习基地实际运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基础上,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依托校办实习工厂,按照“资源优化重组,机制改革创新”的工作思路,在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的校内机电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对其他院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生产性实习基地 管理与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王晓江(1958- ),男,陕西蒲城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学管理与研究;罗怀晓(1969- ),男,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管理中心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管理与研究;张普礼(1962- ),男,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工程系主任,教授,主要从事专业教学管理与研究。(陕西 咸阳 721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高专)“高职高专工科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王晓江。(项目批准号:陕教高[2008]16号)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2-0162-02

生产性实习是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养成至关重要。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习、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多年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在理顺管理与运行机制、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协调生产与教学关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但同时仍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解决。

一、校外实习基地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实情况下,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性生产实习实训,是很难落实和操作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政府方面。政府部门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缺少完善的、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法规约束,未使企业将接收学生实习作为其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同时,对于在校企合作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如减、免、退税等,致使大部分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因此,为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应积极发挥其宏观调控、政策导向、法律规范的职能,给予企业优惠政策,促使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建立校企联合、合作共赢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并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加强日常监控与考核。

2.企业方面。企业一方面急需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希望毕业生能够达到零适应期;但另一方面企业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实训不够支持,或者是没有精力顾及。因为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必然要追求效益最大化,企业要生存、发展,也离不开市场竞争;同时又由于受技术保密、安全责任、进人计划、食宿条件、生产安排和管理等客观因素,以及怕麻烦、怕影响生产等主观原因的影响,致使职业院校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很难落实和有效实施。

3.学校方面。对于校企合作,学校始终是积极主动的,但实际多是依靠私人关系(领导、校友、朋友、同学等)在维持,学校无法对企业提出配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即存在所谓“一头热”现象。即使有的企业愿意接收学生的实习,但限制性也太多,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摸,这里不能去、那里不能看;而且实习费用较高,学校难以接受,也很难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的。当然也有部分院校主动性比较差,存在等、靠、要思想,一切只是理想化的设想,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校外实习和实训的正常开展及质量的保障。

由此看来,高职院校要真正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目前的情况下只有调整思路和做法,必须要有学校能够掌控的基本实训条件,必须要有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作保障,才能培养出与企业需求比较接近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经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和实习,达到企业“准员工”的技能水平后,企业可根据用人需求,选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到企业的顶岗实习问题;另一方面,企业也积极主动,因为现在的学生是企业的准员工,企业接收学生实习没有后顾之忧。

二、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的具体措施

由于历史等原因,近十多年来,许多学校的校办实习工厂已从学校剥离,成为独立的社会企业;因为管理体制与机制问题,部分学校的校办实习工厂已因为不能很好处理生产与教学实习的关系,而逐渐从实际产品的生产中退出,变为纯粹消耗性的仿真教学实习车间;部分校办实习工厂规模小,甚或产品和设备与学校主干专业不配套,实际上并不具备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功能,也起不到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的作用。我院几经周折将校办实习工厂完整保留下来,方便了教学,学生的实习实训教学任务得以有效落实和实施,但仍存在诸如校厂如何深入融合等一些发展中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解决。

为更加有效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减少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使学院长期办学形成的“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深入,需要对原有校内实践教学资源进一步优化重组,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围绕学院五个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使各专业实训设施相对集中,形成规模与体系,组建五个融“教学、生产、培训、科研、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路:立足全局,统筹考虑,分步实施;以产养教,以教促产,产教并举;优化整合,强化功能,创新机制。在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中,实现三个一体化,即“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实训、生产”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重点打造具有特色的机电类专业生产性实习基地。

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的原则:一是生产性原则。作为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是真实的产品生产,真实的生产性企业。二是先进性原则。跟踪技术前沿,充分体现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仪器设备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适当压缩传统产品,扩大高技术含量、高利润产品。三是开放性原则。实习基地要能够为多方面提供服务和提供多种服务;以生产为主,规模适度,为教学服务;扩大教学实习,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岗位。四是市场性原则。要立足市场,降低管理、运行、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职工收入。建设过程中,考虑工种、设备、工艺流程在反映企业生产实际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实习、实训。

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的功能定位:一是必须保持生产性,产品要面向市场,并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保证职工收入;二是必须提供教学实习,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真实的生产性实习环境,并减少学生实习消耗,主要是为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所以在建设中,必须要有意识地预留一些岗位给学生顶岗实习;三是必须保持适度的新产品研发、试制与推广,以确保始终处于技术前沿;四是必须保持“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的具体措施:我们以校办实习工厂为主,工业技术中心、机械工程系、材料工程系、数控工程系相关实践教学资源为辅,统筹安排,形成规模大、工种全,融“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实训、生产”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的机电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具体包括改扩建七个实习车间和四个实习中心。(1)七个实习车间分别是机床电气车间、机械加工车间、机床装配车间、焊接车间、铸造车间、热处理车间、钣金加工与塑料成型车间,主要承担机电类各专业学生的专业(顶岗)实习任务。在车间、工种、工艺流程、设备仪器等安排上,合理规划,统一布局。(2)四个实习中心分别为:一是计量与检测中心。将原工厂计量室、机械工程系公差测量实验室、数控工程系精密测量实训室资源整合,组成计量检测中心,主要服务于机电类各专业学生实习和生产活动。二是工具中心。将原工厂刀具、夹具、量具库、机械工程系工艺工装实验室、夹具实验室资源整合,形成工具中心,服务于生产和机电类学生的教学实习。三是设备维修中心。由校办实习工厂负责机械、机床、电气、动力等的维修与保养工作,同时为机床维修专业、数控维修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以及机械、电气类其他专业的学生实习服务。并建立机床拆装实训室,供机电类专业学生实训实习。四是热加工检测中心。将原材料工程系无损检测与理化检测实训室、基础部力学性能实验室、工厂试验中心资源整合,组成热加工检测中心,主要服务于检测专业、热加工及机械类各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

在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校办工厂)建设中,我们还将改扩建2万平方米的生产性实训厂房,添置8大类、18个品种、20台套设备。项目整体实施后,将进一步扩大生产性实训规模,实训岗位将由目前的300个增加到460个,实习实训能力将达到每天1000人的规模,所有重点建设专业和专业群的生产性实训均得以有效保障,实现设施先进、功能强大、覆盖面广、资源共享、全方位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的建设目标。

三、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原则。在“课程实验—基本技能实训—校内生产性实习—校外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下,课程实验、基本技能实训教学任务由各系承担并负责管理,使学生达到本专业初、中级工水平;校内生产性实习由校办实习工厂承担并负责管理,学生实际操练,并帮助工厂生产产品、创造价值,学院在提供一定实习经费支持的同时,工厂也付给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达到“三赢”目的;校外企业顶岗实习由校外实习基地承担,实行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共同管理模式,学生按照“准员工”角色进行管理。

2.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一是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由校办实习工厂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运作,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主要承担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青年教师的技能培训与挂职锻炼。二是校办实习工厂和学校的人员实行双岗双责,交叉使用;有关费用由学校与校办实习工厂统一结算,以保持校办实习工厂财务的独立性。三是实践教学任务由教务处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向各系部、校办实习工厂分别下达,教学质量管理中心负责教学实施过程的全面督导与质量评价工作,确保各项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四是学校对校办实习工厂的考核,除完成一定生产任务、保证本厂职工收入外,还要考核其完成教学实习任务情况及“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产品研发、技术推广与服务、生产性实习条件、环境建设等情况。

总体来说,我们在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初步实现了生产与教学协调发展,保证了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但距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诸如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管理与分配制度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翟轰.校厂一体 产教结合——“前校后厂”办学模式的案例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2]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3]胡春宝.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17).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