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以教学车间建设促进工学结合的实施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工学 车间 实施 教学 建设

[摘要]为了配合教育部“工学结合”的高职办学新思路的实施,笔者提出了以校内建设教学车间为辅的内外结合的实施方案。通过教学车间的综合训练,拉近学校与工厂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探索“工学交替、内外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教学车间 工学结合 内外结合

[作者简介]石炳存(1968- ),男,重庆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自动控制。(江苏 无锡 214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20-0166-02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任,这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精良的专业技能、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身体及心理素质,而且应该具有适应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然而,学校的学习与工厂的真实生产环境之间有很大差别,因此,有必要缩短学校与工厂之间的距离。“工学结合”不失为一条高职办学的新思路。目前,“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有必要从校内拓展实训环节,实现“内外结合”,通过校内建设教学车间来加强校内实训,这也是促进工学结合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教学车间建设原因

高职教育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不但要求学生在工厂中完成一定课程的学习,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而且要能获得一定的报酬。实施工学结合之前,有必要使学生了解一些较为真实的生产环境,培养一些职业场所必备的合作精神,这些可通过在校内的教学车间来解决。

所谓教学车间是指在技术、工艺、设备、环境等方面与先进生产车间相似,具有教学、科研、生产等功能一体化的实训场所。教学车间以任务或工程中的项目为主要实训内容,由掌握生产技术、懂管理的教师或职业培训师授课。教学车间将按生产过程组建,而不是按学科组建,其突出特点是能提供较实际的工作环境,便于现场教学,可以将学习与工作、课堂与车间、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车间建设思路

1.以项目教学实现知识技能的有机结合。高职工程类专业都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课程设计,学生提交的设计成果是图纸和说明书,其成果没有经过实践验证,对于设计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学生无从知晓,而且各门课程相互独立,无法实现各门课程知识及所需技能的无缝对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十分有限。教学车间采用工作任务或工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如我院机电专业的气动机械手、教学机器人等教学产品),其工作任务或工程项目具有跨学科性。任务或项目中有的知识可能超出原有学科课程次序、突破相应的课程界限,这就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于任务或项目中,同时通过在教学车间内实施,完成自己的任务或项目,最后的结果落实在实实在在的产品上,使设计的正确性和方案的可行性得以证实,使学生逐步理解整个专业的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提供较为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教学车间在建设时,在大职业群、大工程群的基础上依据生产过程进行设备的动态组合,尽可能再现生产过程,以有利于学生对“职业工作过程”知识的整体把握,有利于全面完整地实施任务教学、项目教学。教学车间在建设时仿真先进生产车间,提供一定的工位、一定的规模,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较为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这样,通过在教学车间的实训,使学生对工作环境建立起一个初步认识,为更好地实施工学结合作一个前期铺垫。

3.开发学生创新能力。高职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这部分人一般在生产一线直接面对生产设备,除了维护正常的生产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体现在能够突破原有的模式,对原有知识进行深化和拓展,对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和分析,能突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高职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综合学习的过程,除了知识与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更应融入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车间的实训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工作任务或工程项目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兴趣,随着兴趣的增大,学生自然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会有更多的思考和钻研。在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还可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突破已有的惯性思维,这也是创新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都要求在教学实训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而不是单纯地重视系统的理论阐述,教学车间提供一个平台,使学习过程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返回到理论,将知识、技能附着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教学,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规模及设备。教学车间在建设时要考虑是否有足够的工位以保证学生集中训练的强度,要具有一定的规模以避免设备分散、重复购置,实现设备的共享,发挥规模效益。同时,在设备的配置上一定要有前瞻性,要保证主要设备的技术水平领先,并尽可能应用新技术、新工艺,这样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更快适应将来的工作环境。除生产设备外,教学车间还应配备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并在软件上提供相应的信息化共享平台。

三、教学车间运行

1.明确的指导思想。教学车间是在与工厂生产车间高度相似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和关键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坚持教学为本,同时发挥辐射功能,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合作的形式多样化,夯实教学车间的建设工作。

2.健全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保证教学车间良好运行的基础。教学车间除了满足正常的实训教学需求外,还应满足学生创新制作、兴趣小组的使用需求。它不仅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对学生开放,课余、节假日也应保持对学生的开放。但这样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和安全隐患,这需要从制度上予以保证,对教学车间的运行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认真执行,特别是与安全相关的规章制度,更要经常强调,不折不扣地执行。

3.优良的师资队伍。教学车间建设之初教师队伍建设就应列入师资建设规划,通过努力提升实训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改善实训工作人员待遇偏低的现状,建设一支高素质、稳定的实训师资队伍,以更好地满足开放管理的高标准要求。只有知识广博、实践丰富、创新性强的实训师资队伍,才能充分把握实训教学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才能培养出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四、教学车间建设效益

教学车间采用的工作任务或工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除了可以培养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外,还可以培养、训练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以及把所学知识运用于任务或项目中,充分理解本专业所面对的主要职业岗位的内涵。面对工作任务或工程项目,学生必须重构符合工作过程的操作次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独立思考、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习惯,在体验与思维相结合、技能与智力相结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团队工作能力与学会学习的能力。此外,职业教育还要完成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训导”。教学车间可通过引进企业文化的“软件”环境,引进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的精髓,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工业技能训练。

教学车间的建立,还将架起用人单位和学校之间信息沟通、技术合作及人才流动的桥梁。企业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师生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与制造,学校从企业引进技术带头人。在这种信息、技术、人才的双向流动过程中,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可实现社会人才标准与学校培养目标的一致。教学车间还可成为师资输出基地、职业培训师输出基地、技术带头人输出基地、工业技术革新能手输出基地及专门技术研究人才输出基地,从而获得很好的社会效益。此外,教学车间的建设,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特别是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师资队伍适应职业教育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学车间改变了传统以符号教学为重点的教学体系,代之以“学实物、练操作、长心智、评作品”为特征的现场教学,在课堂与车间、学习与工作、学校与企业的结合中拉近了课堂与社会的距离。“工学结合”在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要得到社会特别是企业的认同还需要一个过程,高职学生全部实现工学结合也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教学车间的建设使学生多了一个接触较为真实的生产环境的机会,它既可作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综合实习,也可作为工学结合的预演,教学车间与工学结合互补,实现内外结合,有助于促进工学结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刘惠坚,徐月华.建立车间式实训室,培养技能型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8).

[2]张玲.校企互动培养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3]刘宗安.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4]李国桢.高职学院教学车间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6).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