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农林院校数理化统计基础学科间的融合与优化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数理化 农林 学科 融合 院校


打开文本图片集

(浙江农林大学 理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摘 要:回顾总结了“十二五”期间我院数理化统计基础学科,通过调整学科发展方向,对接学校“1030”战略,不断推进涉农深度,初步形成了亲农特色,学科的协同效应和综合竞争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阐述了“十三五”时期这些基础学科进一步建设的思路,通过打破一个观念,确立一个中心;打破学科壁垒,组建两个团队;制定管理制度,规范内部管理;健全评价体系, 完善激励机制;显著提高院内各学科间的融合度,努力形成以四个学科为节点的开放式闭路循环系统,追求农林院校内基础学科的特色和优势。

关键词:学科建设;基础学科;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8-0063-03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and summarizes four basic disciplines during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in our school. Through adjusting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docking "1030" strategy, the agricultural depth has continued to promote and the pro agriculture characteristic has preliminary formed. The synergistic effect and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The further construction idea of these basic disciplines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re analyzed to break "one concept" and establishing "a center"; Breaking the barriers between disciplines and setting up two teams; Establishing management system and regulating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Perfecting appraisal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of the school and trying to build the open closed loop system of the four disciplines, in order to give fully play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he basic disciplines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Keyword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basic disciplines;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我校設立校、学院(教学部)两级机构,实行校、学院(教学部)、学科组织三级管理。学科组织是学校教学、科研等功能的基层单位,在校与学院(教学部)两级授权范围内履行职责。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工作的核心和学校发展的根本,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体现[1]。学科建设是龙头,重视学科建设是学院发展的关键。有特色、高水平的学科代表着学院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须以学科特色建设为主渠道促进学院的发展[2]。而农林院校中的理学院其学科是数理化基础学科,如何体现其特色是发展的关键。下面结合我院基础学科在“十二五”期间的建设成就和“十三五”期间的建设思路,谈如何通过数理化统计基础学科间的融合与优化体现农林院校内基础学科的特色与优势。

一、“十二五”期间学科建设的成就

(一)各学科的亲农特色初步形成

学院现有的学科分别属于数学学科、化学学科、统计学科、物理学科四个一级学科,这些基础学科间离散程度高。学院在“十二五”期间以“大农林”观为规划实施的先导,积极引导各学科对接学校“1030”战略,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提升学科组织化程度,加强与学校特色优势学科的结合与联合。数学学科方向调整为计算数学、生物数学、组合与优化,化学学科方向调整为生物质功能材料、绿色农林产品精深化学加工与利用,统计学科方向调整为生物统计、经济统计,物理学科方向调整为生物物理、光声信息技术。调整后,四个学科带有鲜明的大农林印记。在学科方向的指引下,学科教师获得了一批和农林相关的项目,发表了一批和农林相关的论文。物理学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阶洛伦兹-高斯涡旋光束的特性及其用于生物细胞捕获的研究》(2015年立项)和《电场驱动水分子在碳纳米管中单向输运的分子动力学研究》(2013年立项)就是紧密围绕生物物理而开展的。化学学科的浙江省科技厅项目《农林剩余物固体酸水解制备低聚木糖应用技术研究》(2014年立项)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竹子根系分泌物中独脚金内酯类化合物(SLs)及其生物活性研究》(2015年立项)是绿色农林产品精深化学加工与利用方向下开展的科学研究。教师发表了《分子动力学模拟氧化石墨烯对DNA片段的吸附》、《叶子启发的水在表面的蒸发研究》和《化学改性竹材加工剩余物制备的生物质吸附剂能高效除去废水中有机染料》等论文,授权了发明专利《竹粉氨基羧酸型吸附材料的生产方法》、《电阻式冬笋探测器及探测方法》和《用于蛋鸡养殖的绿蓝红紫外四色LED组合灯》等等。《温室植物生产中的新型人工光环境调控技术研究》获得了第五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三等奖。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我院的数理化统计基础学科已带有农林标签,各学科的亲农特色初步形成,这是学院的特色,也是学院竞争力所在。

(二)各学科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通过调整学科发展方向,与“三农”问题紧密结合,推进涉农深度,追求基础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实现与其他院校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服务于校内其他学科和社会区域经济的能力明显提升,学科的协同效应和综合竞争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校内,数理化统计基础学科在学校学科群体系中成为优势学科群发展强有力的外围支撑。我院的生物物理学硕士点建在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生物技术一级点下,我院物理学科教师设计提供了各种优质LED光源,协作开展了光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在这方面对方学院教师已发表了一篇一区的SCI论文和两篇二区的SCI论文;协作开展了光质对松线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对方学院教师获得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围绕学校的“竹子”特色合作开展了冬笋探测技术的研究,已申报多项发明专利。化学学科建有浙江省林业生物质化学利用重点实验室,参与了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生物农药高效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工程学院的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林业工程学科”和工程学院牵头的“浙江省林化产品制造产业创新团队”等。与校外开展积极协同,化学学科的“浙江省林业生物质化学利用重点实验室”参与了浙江科技学院牵头的浙江省2011协同中心--浙江省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二、“十三五”期间学科建设的思路

(一)打破一个观念,确立一个中心

四个学科割裂开来,每一个都很弱。拥有四个学科的基础学院要想与只有一至两个学科的专业学院竞争,必须把四个学科整合在一起,形成学科群[3]。所以,必须打破数理化统计这些基础学科是平行的、分离的观念。在“十一五”期间,我院的这几个学科确实是不交叉的。但经过五年的建设,在“十二五”末,物理学科和化学学科形成了交叉;统计学科是这一期间从数学学科中分离出去的,本来有一定的交叉。所以在“十三五”期间,应该进一步凝练四个学科的研究方向,寻找不同学科的交叉点,显著提高院内各学科间的融合度,努力形成以四个学科为节点的开放式闭路循环系统。目前,我院只有一个省级科学研究平台即浙江省林业生物质化学利用重点实验室。“十三五”期间,应该围绕做大化学开展学科工作,这也是农林高校的特色。但我们的化学应是植物化学,再小一步可能就是天然产物化学。在天然产物化学找到一个研究点,在这一研究点上使院内四个学科能形成一个闭环。图1表示各学科在不同时期的融合度。

(二)打破学科壁垒,组建两个团队

打破原来按各自学科为一个团队的格局[4],在院内围绕大化学组建两个跨学科团队。一个是以农业资源为背景,天然产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为核心的科研创新团队;另一个是依托農林背景,以生物大数据信息的数据挖掘科研创新团队。化学学科教师注重对天然产物的化学特性和化学提取的研究,物理学科教师注重对天然产物的物理特性和物理提取的研究。结合上述两者的研究,在天然产物的物理化学提取方法上有创新,提取物的后续开发上有突破,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数学学科教师重点在于提供最佳的编程,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供天然产物的相关实验使用。统计学科教师注重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建立最优的模型;对相关产品的市场前景进行调研,做出市场预测方案。每一个团队均吸纳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两个团队相辅相成。在一个团队内,不同学科教师既明确每人的分工,又密切合作。两个团队围绕研究主题申报相关的科研项目。学院要注重每个团队的梯队建设,形成高层次人才领军、青年英才、优秀博士等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学科相融合的科研创新团队。同时,坚持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并重,既强化团队建设中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又强调团队对研究生、本科生的培养。

(三)制定管理制度,规范内部管理

为了加强团队管理,提高效益,需要制定一套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团队实行负责人制度,团队设兼职秘书1名,协助团队负责人进行日常管理。建立《团队周会制度》,确保团队每周开展1次内部工作交流和主题研讨等,周会每次确定2人进行主题发言,形成内部学术交流的制度和氛围。制定《团队工作制度》,主要包括团队成员的角色定位、工作分配、工作日志、工作流程和工作协调等。根据团队人员的特长,合理确定每位成员的角色,擅长实验的教师以实验研究为主,擅长理论的教师以理论研究为主,比较外向的教师积极向外拓展争取横向项目等。工作分配主要依据角色分配,但具体到一项工作可能会按照项目所需有所调整。工作日志和工作流程是便于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也是工作所需。建立《团队科学研究制度》,主要包括科学研究项目申报的协调、学术论文撰写和发表的规定、相关成果署名的规定等。科学研究项目申报主要涉及选题的遴选、人员的安排,学术论文撰写和发表主要涉及创新点的凝练和投稿期刊的选择原则等。

(四)健全评价体系, 完善激励机制

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学院在二级分配中制定有利的政策,支持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科研创新团队围绕天然产物化学潜心创新,激发团队学术成员创新激情和活力。在基于学科年度经费预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为基于团队的年度经费预算,从而进一步集聚资源,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益。基于团队的年度经费预算,每年由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编制。学院下放权力,赋予两个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一定的人、财、物的支配权。改变考核方式,学院由对个人的考核转变为对团队的考核。学院重点做好对科研创新团队的考核,考核方式为年度和一个聘期进行综合评价,做到长短结合。对个人的考核由团队完成。业绩奖励、团队津贴和科研奖励,学院按考核结果切块给科研创新团队,由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按照每人贡献进行分配,学院层面进行监督。学院出台的各项制度均要保证科研创新团队的实体化运作,切实落实团队的责权利相统一。学院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以学院文化建设为依托,利用各种媒体和多种形式,宣传、表彰奖励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和成员。

学科是学院的细胞,学科的特色就是学院的特色[5]。农林院校内理学院含有多个基础学科,通过围绕最有实力、最有特色、最有价值的一个研究点,把多个基础学科聚集在一起,打破学科壁垒,组建跨学科科研创新团队,在院内形成一个开放式闭路循环系统。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学院在二级分配中制定有利的政策,健全评价体系, 完善激励机制,支持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保证科研创新团队的实体化运作,切实落实团队的责权利相统一。科研创新团队制定一套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内部管理,提高学术效益。通过多个基础学科间的融合,提升学科的协同效应,形成农林院校内基础学科的亲农特色和优势,提升学院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雷生.高校学科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9):28-29.

[2]高兵.基于学科发展特征的高水平大学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28-29.

[3]潘宏志,刘国瑜,陈金彦.基于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3(6):55-58.

[4]徐学纯,黄忠华,宋淑敏,等.对吉林大学学科建设与管理体制的思考[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9):3-5.

[5]朱庆葆.学科特色决定办学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1.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编号:Y201225628)。

作者简介:周国泉(1970-),男,浙江省桐乡市,教授,博士,浙江农林大学理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光学、高等教育管理。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