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对建筑类高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析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探析 实践能力 培养模式 高校 建筑

近年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坚持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突出教学中心地位,以科研促教学,以质量求发展;充分发挥学校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学科专业优势,培养为城市化服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学校始终坚持质量首位的原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强化质量意识,努力提高学科专业质量、师资队伍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浅析

1.对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认识

学校是北京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基地,以培养工程素质高和实践能力强的城市建设工程师为目标。因此,实施工程素质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构建符合首都城市建设需求的建筑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十分必要。为此,学校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实践认知规律,针对学生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定位,总结实践教学经验、建筑类各专业教育评估和本科教学评估的“评建”成果,整合建筑类专业课程与课内外实践教学内容,构成分阶段、逐步深化的实践教学框架,形成以工程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课内外有机结合、学与用相互促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对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

首先,通过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优化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与内容,保证工程技术教育四年不断线,以工程素质教育为基础开展实践能力培养。例如,从学生入学就通过专业概论课开始引入工程意识教育内容,直到毕业设计中的工程项目综合训练,不间断地贯穿于整个四年教育。

其次,按照基础/工艺实践、技术/工序实践、工程/项目实践三个阶段,通过课内外的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组合,构建以工程素质教育为基础,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用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基础教学强调以学促用,专业基础教学强调学用结合,专业教学则强调以用促学,形成学用结合三层次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模式及实现途径由浅入深,从理论到实践,从综合性实验到创新实验,从单项训练到工程项目综合训练,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再次,以国家建设部专业教育评估和适应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为导向,根据建筑类各专业特点,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工作。学校将实践能力培养与特色专业建设和专业评估的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配套管理办法,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同时加强教学组织和教学质量管理,保证实践教学工作的规范化。

按照认知规律,构建“学”“用”相结合、循序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1.第一阶段“以学为主”

“以学为主”重在知识的积累,通过基础/工艺阶段主要进行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训练,通过“工艺操作”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树立工程意识,实现对本专业、相关专业和工程对象的初步认知,使学生对工程概念加深理解并有切身体会,实现对工程基础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总体认识,为应用打下基础。

2.第二阶段“学用结合”

“学用结合”强调学以致用,通过技术/工序阶段主要强化以“工序过程”为主题的工程训练,锻炼学生的测量、绘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基本技能,实现工程从理论到技术实践的过程认知,锻炼学生指导施工及组织、管理等实践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由工程概念引申出的工程内容,提高工程素质。

3.第三阶段“应用与创新”

“应用与创新”重点培养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项目阶段主要进行以“项目过程”为主题的工程师训练,完成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法的系统性、综合性训练,使学生对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法有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实现从工程意识、工程知识到工程设计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毕业设计等综合训练过程,全面强化工程教育。

4.将课内外的人文社会实践和工程技术实践融入每个阶段

通过科技实践类选修课和大学生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的专项训练,以及大学生课外科技立项、各种学科竞赛和参加教师科研活动、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多方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突出过程,培养重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1.在基础/工艺实践阶段,重点抓好基础实验课教学

全面修订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加大实践学时的比例。任课教师参加指导课程实验,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动手完成验证性实验,同时学校积极制定政策和采取激励措施,开放各级实验室。

2.在技术/工序阶段,重点抓好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和实习教学管理

通过制定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和考核文件,对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进行项目认定、验收并给予专门投入,鼓励教师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技术革新。同时,探索实施多种灵活的实习教学组织方式,保证实习效果。学校及各二级学院建有完整的实践教学指导、检查、考核和质量监控的管理办法;学生在指导教师和实习基地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参加实习项目,紧密结合社会、生产与行业技术的发展,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学校依托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行业的优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在实习中接触工程,了解社会,培养能力。

3.在工程/项目阶段,重点抓好毕业设计(论文)综合训练过程

高度重视毕业设计(论文)的检查与监控力度。学校通过制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规范》等系列文件,从毕业生的开题、选题到进度、质量,直到最后答辩、评优,均实施全程监控。学校特别强调建筑类专业选题要密切结合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程实践,要求工程类题目不低于80%;规定了主干专业课不及格的学生不能参加毕业设计(论文);采用中期答辩、大组答辩等方式控制质量;答辩委员会有外校和设计施工部门的专家参加。

学校要求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等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师要有工程实践背景,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鼓励中青年教师获取注册建筑师等执业资格,注重引进具有丰富工程实践背景的人员。

4.大力开展学生课内外人文社会实践和工程技术实践活动

学校制定政策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通过校级系列化实践类选修课程、实验示范教学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开展专项训练,通过课外社会实践和科技活动立项、积极参加全国及北京市组织的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活动等途径,与课内教学有机配合,大力培养学生人文社会实践和工程技术实践能力。

构建“学”“用”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学”“用”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符合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工程实际,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培养特色。

其次,应从学生的工程素质教育入手,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清晰高效的“学”与“用”相结合且循序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工程素质教育基础上,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明确能力培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使实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也使学生整体实践能力普遍提高。

再次,要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主动适应国家建设部组织的专业评估需求。

学校的建筑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不仅得到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认可,而且还得到行业主管部门和同行专家的认可,在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朱光系该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张 雯]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