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引领学生踏上数学阅读之旅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之旅 引领 踏上 数学 学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阅读并不是语文教学的专利,在数学教学中也需要重视我们的数学阅读能力。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的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式和观点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而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是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形成的关键。

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和观点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储备有关数学问题的现实生活材料

学生接触的现实生活是丰富的,其中蕴涵着许多他们将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只不过他们没能有方向性的予以观察,以至于当相关的数学文本出现时,只令他们感到陌生,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储备相关的生活材料。

储备生活材料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做数学游戏、组织学生参观超市、说说家庭中与数字相关的新鲜事、观察四周的环境(例如河中有多少只鸭子,河岸有几棵大树,树上飞来了多少只小鸟)等等。对具体事物中蕴藏的数学因素,教师应该在活动中适当地提示、重复一下,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提供有关现实生活的数学文本

数学知识是抽象而复杂的,承载数学知识的数学文本则可以是形形色色的,选择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恰当的文本,可以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高效率地将文本加以“数学化”。

如在新授反比例应用题时,“一项工程,12个工人6小时能完成,照这样计算,9个工人需多少小时完成?”,在这个文本中,“工时”的概念远离学生的生活,考虑到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纠缠于此,可以把文本置换为“王老师带的钱能买单价6元的钢笔12支,如果改买单价9元的钢笔,能买几支?”

三、利用学具将阅读文本“数学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孩子的思维主要靠表象进行,只接受形象,在解决文本问题时,小学生喜欢用实物与问题搭建某种关系。所以,教师有必要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引导他们利用学具,从具体过渡到抽象,把文本加以“数学化”。

如教学例题“一(2)班图书角有故事书12本,作文书8本,故事书比作文书多几本?”。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根据题意画一幅图,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然后拿出学具(用小圆片表示故事书,三角形片表示作文书)摆一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圆形表示故事书,三角形表示作文书,把它们画下来;可能还有学生觉得画圆形、三角形不方便,教师可以顺势指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在上述教学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布鲁纳“三个操作”的认知理论。有了表象操作,学生就能顺利地跨越实物到算式的鸿沟,将数学文本顺利地加以“数学化”。

四、拓展数学问题的文本素材

当数学问题解决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规律,用同样的思维方法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如用已解答完整的应用题的线段图进行编应用题,拓展使用相同线段图的文本素材。这些素材可以是生活化的素材,也可以是数学自身的素材。

例如在学习了“小数乘法”后安排活动:和父母一起在家里或超市寻找生活中的乘法算式,一起理解乘法算式在不同的物体上所传递的不同信息。然后在“会说话的乘法算式”活动中,让学生汇报成果,通过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有关“小数乘法”生活化的文本素材。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乘法算式,学生还发现,很多商品用乘法算式来介绍,也有的用表格的形式来说明,还有用比、百分数来表示。这些素材是数学本身的,比生活化的素材有更高的利用价值。

当然,在学生进行数学文本的阅读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把文本读通顺、读完整、不念成破句,以达到正确理解、顺利得将文本“数学化”的目标。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青年东街小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