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当代青年婚恋观探析9篇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当代青年婚恋观探析 探析 婚恋 当代

当代青年婚恋观探析9篇当代青年婚恋观探析 26特别策划Specials婚恋难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人口安全、性别失调、婚姻挤压、大龄青年、剩女剩男、空巢青年、光棍节、催婚逼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代青年婚恋观探析9篇,供大家参考。

当代青年婚恋观探析9篇

篇一:当代青年婚恋观探析

特别策划Specials婚恋难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人口安全、性别失调、婚姻挤压、大龄青年、剩女剩男、空巢青年、光棍节、催婚逼婚、“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这些特殊语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代中国青年婚恋难的现实。第一,单身人口增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人惊呼:单身社会已经来临!据民政部门统计,我国适婚单身人口目前已突破 2 亿人,独居成年人口超过 7700 万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单身独居人士已经突破百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从 2013 年开始,中国的结婚率逐年下降。2019 年,全国结婚率为 6.6‰,比上年降低 0.7 个千分点。另外,结婚率也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差距,经济越发达地区结婚率越低。与此同时,离婚率逐年上升,从 2005 年开始,中国的离婚率从未降过。2019 年,全国离婚率上升到 3.4‰,比上年增长0.2 个千分点。一般而言,流动人口的单身率高于当地的常住人口,这些单身人口不少是“被单身”。“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我想有个家》曾几何时风靡大街小巷,唱出了那个年代很多人的心声,而在当下,“拥有一个家”依然是很多人的梦想。人口性别失衡这个社会大背景是脱单难、婚恋难的重要人口学原因。因为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长期失调,我国积累了大量的男性单身人口,人口学称之为“婚姻挤压”。在一夫一妻婚姻匹配的模式下,可婚男性相对过剩人口是客观存在的,是无论如何难以消除的单身人口现象。从个体的角度看,谁能婚配成功似乎是一个概率事件,但总有一个相当数量级的男性可婚人口被挤压出婚姻市场,这个群体主要以低婚配优势(低颜值、低地位、低收入、低文化)的草根男性和流动男性为主。但还有很多具体而微的直接原因影响着青年的恋爱、结婚状况。由于婚恋成本上升,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闲暇时间少,社交圈窄小,学制长等原因,越来越多的“80 后”“90 后”被迫晚婚或单身。2018 年,团中央“青年之声”发布的《当代青年群体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交际圈小、工作忙和不主动是青年单身的三大原因。此外,网恋是当代社会一个重要的婚恋形式,但似乎成功率并不高。在社会个体化和原子化的进程中,婚恋方式已经逐渐摆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模式,与网络时代的虚拟交往相结合。但《当代青年群体婚恋观调查报告》发现,青年对网恋的信心指数并不高,60.22% 的青年认为“与陌生人网恋不靠谱”。第二,婚姻的市场化、物质化和商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为结婚准备房、车和彩礼已经成为当代青年婚恋穆光宗当代中国青年婚恋状况分析【摘要】婚恋观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折射,当代青年面临社会转型和多元价值的冲击和影响,婚恋观也呈现出多元特征,择偶条件随时代而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婚恋状况与时代变迁的关系。婚恋难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传统意义上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观念在青年中悄然生变,背后有诸多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关键词】青年

 婚恋观

 家庭观

 【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识码】A人民论坛 2021 04月上 P10-47.indd

  26 21/4/12

  下午2:20

 人民论坛 / 2021年04月上 27难的压力源。当代社会的婚恋方式日趋市场化和多样化,除了维持传统的媒人介绍外,还有网恋等方式,各种网络交友、相亲网站和节目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颇受欢迎,这符合互联网时代的交友相亲大趋势。在一些城市相亲角,多数女性关注的主要是男方有没有城市户口、有没有房子和车,年收入等,婚恋难并非虚言。而且可以看出,在婚姻市场上,对男青年的期望更高,他们的压力也更大。婚恋难的经济因素十分重要,相爱是两个年轻人的事,结婚却是两大家子的事。“万紫千红一片绿”这句顺口溜说出了一些地方男方娶媳妇要出的彩礼钱,多少有情人皆是因为双方彩礼谈不拢而一拍两散,在金钱面前似乎没多少感情真的能经受住考验。当代青年更重视婚姻质量,择偶最看重健康和能力,宁缺毋滥是青年男女的共识。择偶条件随时代而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婚恋状况与时代变迁的关系,婚恋观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折射。“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既现实又不易实现,这也是一些女性“被单身”的主要原因。第三,中国已经进入重视婚姻自由、人格尊严和婚姻质量(生活满意度)的时代,这是当下低结婚率和高离婚率现象的可靠解释。尽管婚恋难是不争的事实,但多数青年仍然愿意等待而不是将就,当代青年将有无感觉、是否有感情和今后的婚姻质量放在了重要位置。此外,有些大龄独生子女还不知道怎么与异性沟通和相处。当代青年婚恋主体是“80 后”“90 后”“00 后”,其中多数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原生家庭对他们的人格发育有深刻的影响 :一些人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难以与异性融洽相处 ;还有一些青年不懂得接纳他人,不愿意承担家庭责任,还不具备成家立业的能力。总体来看,当代越来越多的婚恋问题正在显现 :可爱可亲可意可配的结婚对象难寻难找,追求婚姻质量的声音越响,落单的概率也就越高 ;出现了更多的“拜金女”“草根剩男”等新的“婚恋难民”;个别地方结婚彩礼节节攀升,独生女时代不少男青年做“上门女婿”;流动青年和空巢青年普遍存在 ;结婚率下降,单身和啃老现象增多,离婚率上升 ;初婚年龄延长,晚婚晚育普遍,婚内生育率低迷不振,少子化趋势难以阻挡,等等。当代青年的婚恋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大系统中的小系统问题。这是一个价值观多元化、乱花迷眼的转型时代,相对传统观念中的“门当户对”,当代青年择偶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当代部分青年对婚姻的期望恐怕是外貌主义、物质主义、浪漫主义、攀比主义和本位主义的叠加。当代青年婚恋观的传统面目和现代性一般而言,婚姻的目的有着综合的考量 :一是满足两情相悦和合法的性的需要,二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需要,三是相互扶持和生活依靠,婚姻家庭可以给人安全感、排除孤独感。既有传统的文化压力,亦有实际的生活考量。根据多项调查反映的情况来看,当代青年婚恋主流价值观呈现的似乎仍是传统的面目,即讲究门当户对(条件相当)、以爱情为基础、以彩礼为前提。但深究之下,不难发现当代青年婚恋的“现代性”:物质丰裕的时代使得当代青年更加重视住房、私家车、家庭财富、彩礼等物质基础,并有攀比心理,重视外貌颜值,强调人品、性格、个性、脾气等影响婚姻质量的个体因素,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夫妻相处之道、婚姻经营之道、家庭和合之道。有调查发现,男女双方其实各有期待 :女性一般注重男性的责任心与上进心,希望其有家庭责任担当。而男性则更加看重对方温柔孝顺的品质,这可能是因为男性偏向于希望未来的配偶能更好地照顾家庭和老人。有被单身者发出一问 :“谈什么恋爱啊,一个人不好吗?”这是一个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问题,似乎是回问,也似乎是自问。结婚是否必要,不能不说与生育关系密切,特别是当“丁克”文化逐渐蔓延之时。结婚已经不再是人生的一道必答题,而可以是一道选答题,“如果准备生孩子,结婚就比较必要,如果不要孩子,结不结婚其实无所谓”,持这样观点的人其实不少,这是理解独身主义的一个依据。由于社会对非婚生子仍有歧视和偏见,所以合法的婚姻关系成了婚内生子的保护伞。也就是说,现代婚姻保留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工具性价值和两情相悦、互相需要的情感性价值。婚恋观的代际冲突和亲子冲突若隐若现。当代青年人民论坛 2021 04月上 P10-47.indd

  27 21/4/12

  下午2:20

 28特别策划Specials婚恋难的背后还有一个可敬可怜的群体,就是渐渐老去的父母们,他们往往比自己的孩子还着急。一旦孩子过了“三十而立”的关口,就不免心急如焚、闲言碎语起来:“都老大不小了,怎么还不找对象”,甚至可能下死命令:“春节前务必脱单!”由此也带来长辈脱单要求和部分青年独身主义的某种冲突。不难发现,在当代青年的父母身上,固守着传统的婚姻价值观 ;但在当代青年身上,却洋溢着现代婚恋价值观——单身自由又无围城之困。主动单身与被动单身的区别说明了我们对单身现象不能一概而论。主动单身(独身主义)大抵向往个体独立和自由,被动单身或者被单身现象不是主观愿望,而是因为客观条件的约束。婚配市场化带来的诸多问题婚恋难的背后除了人口性别生态失衡因素外,还有诸多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例如家庭规模核心化、人口流动加剧、婚姻价值观嬗变等。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独生子女时代独有的“两头婚”“两头居”现象。于是乎,公园相亲角、婚恋网站、相亲电视节目等应运而生。《非诚勿扰》《新相亲大会》《中国式相亲》《爱情保卫战》等婚恋节目有着非常高的收视率,各地广场或公园里的相亲角和“父母代理相亲”景象火爆全国。这种家庭式的新型相亲活动折射出适婚青年的婚恋态度由被动转为主动。婚配走向市场化的同时,也提出了如何提高婚配成功率和婚姻质量的问题。如何规范婚配市场,防备婚姻诈骗成为民生大事,这也是婚配安全之道。不论是婚恋网站平台本身收取高额费用还是平台用户进行诈骗行为,这些都会让一腔热情、对平台寄予厚望的单身青年心灰意冷,甚至有可能“再也不相信爱情”。婚配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需要规范。2017 年,共青团中央、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青年婚恋工作的指导意见》,目的是要促进婚恋市场规范发展,建立健全婚恋交友信息平台、婚介婚庆服务机构的行业标准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民法典》中规定离婚要先经过一个月的离婚冷静期,但据媒体报道,为了赶在《民法典》生效之前领到离婚证,赶着办离婚的人可是从凌晨就开始排队了,看来有些离婚事件还是深思熟虑的,并非属于冲动式的“激情离婚”。婚恋观是关于两性关系的种种看法,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严肃的也有玩玩的心态。不难看到,现在大部分青年对于恋爱的态度是比较随性的,恋爱动机多元化,并不一定奔婚姻而去,不能不说婚姻道德、婚姻责任有所倒退。当代中国青年推崇婚姻质量,不愿凑合,恋爱时的分分合合和婚后冲突客观上提升了恋爱分手率、婚内出轨率和婚后离婚率。现代人类性与婚姻的分离值得关注,要警惕的是不负责任的婚前性行为的蔓延。为此,须倡导合乎道德的、负责的安全性行为,同时倡导婚后合乎伦理的夫妻道、父母道、家庭道的行持,强化婚姻家庭共同体成员的责任担当。传统文化中的婚恋之道挖掘“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的正能量极为必要。幸福的婚姻必有其成功之道,优质的婚姻应该以感情为基础,以责任为纽带,以信仰为动力,即以互敬互爱、家庭和睦为基石,以苦乐与共、养儿育女为责任,以家国天下、光耀门楣为己任。婚恋之道就是要处理好婚姻与家庭内外的人际关系和两性关系 :婚姻关系是两性关系,家庭关系还包括亲子关系,一是处理好夫妻关系,二是处理好夫妻双方跟双方原生家庭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围城外社会中的两性关系。国学大家张中行先生在《婚姻》一文中说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等级,婚姻也是这样。以当事者满意的程度为标准,我多年阅世加内省,认为可以分为四个等级 :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可意”的婚姻,就是称心如意,但理想婚姻概率低,可遇不可求。“可过”,就是虽某些方面不甚满意,但日子可以过下去。“可忍”,就是不太满意但仍处于能够忍受的程度。之所以要忍,可能是另一半的错误或者不足尚可原谅 ;可能是为了孩子和老人着想,不得不忍 ;或者如果“不忍”,自己没有更好出路。所以“忍辱”是开阔心胸、建设婚姻家人民论坛 2021 04月上 P10-47.indd

  28 21/4/12

  下午2:20

 人民论坛 / 2021年04月上 29庭共同体、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路径。“不可忍”,就是感情破裂,夫妻走向对峙,在一起就是煎熬,只有分手才能解脱。根据观察与思考,本文以为,现实的婚姻大致有三种状态 :其一,上品婚姻。其特征是志同道合、彼此尊重、生活融洽、爱情长青、彼此信任、风雨同舟。即使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也能够平等沟通、换位思考、达成共识。假定取值范围定为 0—100 分,如果夫妻双方的总体满意度平均达到 90 分及以上,则可称之为上等婚姻。一般来说,这样的婚姻需要拥有真爱的感情基础、良好的个人修养甚至有较好的经济条件。真正优质的婚姻,一是取决于婚前的感情基础 ;二是取决于婚后的相处之道,即能否相互负责、相互珍惜、互让互谅。其二,中品婚姻。其特征是有感情基础,有不和谐和缺憾的方面,磕磕碰碰、争吵冲突但又终能化险为夷,总体上能够相濡以沫、白头偕老,各方面是有同有异、同异各半。此乃能够共担婚姻家庭责任、生活有烟火气的现实婚姻,日子平淡、彼此忠诚但能化解感情危机,多数婚姻大抵如此。如果夫妻双方的总体满意度平均达到 60—89 分之间,则可称之为中等婚姻。其三,下品婚姻。其特征是感情基础不坚固,貌合神离,夫妻双方性格和三观明显不一致,冲突频率较高,各方面大异小同,生活的基调是凑合和忍受。感情有裂缝甚至爱情已经死亡,徒有婚姻的外壳,感觉是忍受凑合着过日子,冲突加剧或许会接近离婚的边缘。婚姻的解体对当事人和家庭的其他成员或许是解脱,也或许有伤害。如果夫妻双方的总体满意度平均达不到 60 分,则可称之为下品婚姻。当代青年婚恋重视质量,重视内在的匹配度、心灵的契合度,重视性格与认知的契合度,这是婚姻品质的基本保证,但客观上也无疑增加了婚恋的成本和成功的难度。现代的婚姻之所以脆弱——离婚率升高和婚内出轨皆为不争事实,则在于过分重视颜值和物质等外在的东西,加之外在的诱惑又太多太强,忽视了婚姻共同体的经营和夫妻在婚恋修行中的内省和成长——从小我走向大我,从私我走...

篇二:当代青年婚恋观探析

当代青年婚恋观的现状及对策

 对甜蜜爱情、美满婚姻和幸福家庭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是社会生活以家庭为核心,“家和即万事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人们思想观念、利益需求、行为方式的多元化,折射出价值观变化和社会变迁给传统的恋爱婚姻、家庭社会带来了挑战,婚姻家庭领域和道德观念领域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婚恋观、一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的滋生,并在一定程度上扩散和蔓延,成为家庭不稳定的隐患和社会不和谐的音符。对甜蜜爱情、美满婚姻和幸福家庭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是社会生活以家庭为核心,“家和即万事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人们思想观念、利益需求、行为方式的多元化,折射出价值观变化和社会变迁给传统的恋爱婚姻、家庭社会带来了挑战,婚姻家庭领域和道德观念领域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婚恋观、一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的滋生,并在一定程度上扩散和蔓延,成为家庭不稳定的隐患和社会不和谐的音符。

 一、当代青年婚恋观现状分析

 所谓婚恋观,是指男女双方对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爱情本质、择友标准、恋爱道德、恋爱与婚姻关系、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婚恋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对青年的择偶行为、婚姻生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与幸福。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呈现以下特点:

 所谓婚恋观,是指男女双方对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爱情本质、择友标准、恋爱道德、恋爱与婚姻关系、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婚恋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对青年的择偶行为、婚姻生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与幸福。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呈现以下特点:

 1、对婚姻的期望高,未婚青年对未来婚姻普遍呈现乐观心态。据有关调查反映,从心理认知、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三个方面来看,、对婚姻的期望高,未婚青年对未来婚姻普遍呈现乐观心态。据有关调查反映,从心理认知、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三个方面来看,93%青年朋友们对未来婚姻的态度是乐观的,认为通过双方的努力,有信心使自己的婚姻幸福,愿意为营造幸福的婚姻付出真诚的感情;青年朋友们对未来婚姻的态度是乐观的,认为通过双方的努力,有信心使自己的婚姻幸福,愿意为营造幸福的婚姻付出真诚的感情;99%的青年朋友相信爱情是维系婚姻的重要条件。的青年朋友相信爱情是维系婚姻的重要条件。

 2、情感的需求和满足成为第一要素,爱情在现代婚恋观中的基础地位不断确立和提高。青年朋友们对自己和对方的情感更尊重,更注重婚姻中内心的感觉与判断。“合则聚,不合则离”反映出了他们对现实婚姻关系的现状进行感性认识后的一种开放式的自我判断和自我选择,这是对自己及双方情感的尊重,但在洒脱宣言的背后,同时暗藏着男女青年们对家庭稳定的不安心理,对家庭稳定性、持久性和趣味性的忧虑。、情感的需求和满足成为第一要素,爱情在现代婚恋观中的基础地位不断确立和提高。青年朋友们对自己和对方的情感更尊重,更注重婚姻中内心的感觉与判断。“合则聚,不合则离”反映出了他们对现实婚姻关系的现状进行感性认识后的一种开放式的自我判断和自我选择,这是对自己及双方情感的尊重,但在洒脱宣言的背后,同时暗藏着男女青年们对家庭稳定的不安心理,对家庭稳定性、持久性和趣味性的忧虑。

 3、金钱在当今婚恋观中的地位上升,经济基础成为婚恋双方考虑的重要因素。虽然情感越来越成为男女婚恋的基础,但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婚恋的“含金量”急剧增加。其中两个原因是:一方面,市场经济提升了金钱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人们在现实婚恋中感受到了它的“魔力”;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和消费诱惑给婚恋生活带来了压力。因此,青年在婚恋中追求情感的同时,金钱等物质的因素成为重要条件甚、金钱在当今婚恋观中的地位上升,经济基础成为婚恋双方考虑的重要因素。虽然情感越来越成为男女婚恋的基础,但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婚恋的“含金量”急剧增加。其中两个原因是:一方面,市场经济提升了金钱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人们在现实婚恋中感受到了它的“魔力”;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和消费诱惑给婚恋生活带来了压力。因此,青年在婚恋中追求情感的同时,金钱等物质的因素成为重要条件甚

 至是硬件,应以感情为首选条件的婚恋,被车子、房子、票子、位子等情感之外的东西左右着,影响着婚恋双方的正确判断和选择。至是硬件,应以感情为首选条件的婚恋,被车子、房子、票子、位子等情感之外的东西左右着,影响着婚恋双方的正确判断和选择。

 4、性观念从封闭走向开放,对性越轨行为宽容度增加。当今社会,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人们的价值体系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性刺激因素增多,性观念也受到了冲击。现代未婚女性不再谈“性”色变,性开放的程度从表层趋向深层、性观念从封闭走向开放,对性越轨行为宽容度增加。当今社会,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人们的价值体系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性刺激因素增多,性观念也受到了冲击。现代未婚女性不再谈“性”色变,性开放的程度从表层趋向深层:从对性知识的开放,对性行为态度的开放到婚前婚外性行为发生率的居高不下,性观念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对性知识的开放,对性行为态度的开放到婚前婚外性行为发生率的居高不下,性观念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变化之一,性和生育相对分离,与男女的爱恋和情感结合在一起,追求性快乐和性欢愉,成为现代性观念的主要特征;变化之二,是女青年的贞操观念的日渐淡薄,对婚前与婚外性关系日趋宽容,性不仅与生育相分离,也开始和婚姻家庭,爱情相分离。变化之一,性和生育相对分离,与男女的爱恋和情感结合在一起,追求性快乐和性欢愉,成为现代性观念的主要特征;变化之二,是女青年的贞操观念的日渐淡薄,对婚前与婚外性关系日趋宽容,性不仅与生育相分离,也开始和婚姻家庭,爱情相分离。

 5 、传统“男强女弱”、“郎才女貌” 观念仍是主导。男女青年择偶的重要标准,除了将人品和性格作为择偶的首要标准外,男女青年在其他标准方面却存在明显差异,男性关注未来配偶的相貌和气质,而女性更青睐那些有事业心并且能够提供优越物质生活的男士。男性对女性往往不注重其学历和收入,而把容貌放在首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主外,女主内”仍是主流思观念仍是主导。男女青年择偶的重要标准,除了将人品和性格作为择偶的首要标准外,男女青年在其他标准方面却存在明显差异,男性关注未来配偶的相貌和气质,而女性更青睐那些有事业心并且能够提供优越物质生活的男士。男性对女性往往不注重其学历和收入,而把容貌放在首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主外,女主内”仍是主流思

 想,婚姻关系中“男强女弱”的观念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较大,绝大多数青年朋友们认为婚姻关系中,男性应该比女性更出色。因此在选择伴侣的时候,多数男性会选择比自己综合条件略逊一筹的女性,而女性则希望能遇上比自己综合条件更优异的男性。想,婚姻关系中“男强女弱”的观念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较大,绝大多数青年朋友们认为婚姻关系中,男性应该比女性更出色。因此在选择伴侣的时候,多数男性会选择比自己综合条件略逊一筹的女性,而女性则希望能遇上比自己综合条件更优异的男性。

 综上所述,当代青年婚恋观总体上呈现多元化价值取向的特征,由传统保守的婚恋观逐渐向开放的婚恋观发展趋势明显。在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婚前性行为、恋爱结果的态度上存在着矛盾和冲突,青年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迫切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综上所述,当代青年婚恋观总体上呈现多元化价值取向的特征,由传统保守的婚恋观逐渐向开放的婚恋观发展趋势明显。在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婚前性行为、恋爱结果的态度上存在着矛盾和冲突,青年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迫切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二、透视现代婚恋观带来的社会问题

 尽人皆知,理性择偶才可能产生美满的婚姻,美满的婚姻是和谐家庭的前提。第一步没踩正,其后的发展不言而喻。时下有一种说法:“爱情是盲目的,热恋中的女人都是低智商的”。对爱情和婚姻满怀憧憬的女性在不正确的婚恋观的引导下又被“一见钟情”的激情撞成“瞎子”加低智商,美满婚姻、幸福生活也就成为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不仅仅是可望不可及,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

 尽人皆知,理性择偶才可能产生美满的婚姻,美满的婚姻是和谐家庭的前提。第一步没踩正,其后的发展不言而喻。时下有一种说法:“爱情是盲目的,热恋中的女人都是低智商的”。对爱情和婚姻满怀憧憬的女性在不正确的婚恋观的引导下又被“一见钟情”的激情撞成“瞎子”加低智商,美满婚姻、幸福生活也就成为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不仅仅是可望不可及,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

 问题一:婚姻变得越来越不确定、越来越娱乐化。“闪婚”、

 “闪离”,婚姻的“七年之痒”正在变为“一年之痒”,半年婚姻、一月婚姻、一周婚姻已不少见,“无理由离婚”成了一些年轻人离婚的理由。而“好就在一起,不好就分开,没有谁是谁这辈子的唯一”思潮在当代青年中的影响力折射出一种现象,没有多少年轻人还愿意为婚姻和恋爱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家庭容易因情感而建立,也容易因情感而解体,爱不爱随心而定,无论离合都有准备。王兵就是一名“闪离”,婚姻的“七年之痒”正在变为“一年之痒”,半年婚姻、一月婚姻、一周婚姻已不少见,“无理由离婚”成了一些年轻人离婚的理由。而“好就在一起,不好就分开,没有谁是谁这辈子的唯一”思潮在当代青年中的影响力折射出一种现象,没有多少年轻人还愿意为婚姻和恋爱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家庭容易因情感而建立,也容易因情感而解体,爱不爱随心而定,无论离合都有准备。王兵就是一名" 闪婚"的受害者,在同学生日聚会第一次见到前妻时,小兵一眼就被女方清新脱俗的气质所迷倒,那种感觉无法用语言表达,就是梦中情人再现,恋爱中女友的娇气、任性没使他反感,反让他加紧攻势、倍加呵护,不到两个月,俩人就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可婚后女方的小姐脾气,却让小兵有些招架不住,想着有了孩子成熟些会好的,可一年后孩子的降临让小兵确确实实地对当初的决定后悔不迭,做了母亲的她比孩子更“孩子气”,生活自理能力几乎为零,离吧,孩子怎么办?过吧,现实生活离当初想像如此遥远,都不愿意屈就的双方离婚成了唯一的选择,而亲情的割舍远非双方感情的取舍那么容易,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引发的问题已不容人们等闲视之。的受害者,在同学生日聚会第一次见到前妻时,小兵一眼就被女方清新脱俗的气质所迷倒,那种感觉无法用语言表达,就是梦中情人再现,恋爱中女友的娇气、任性没使他反感,反让他加紧攻势、倍加呵护,不到两个月,俩人就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可婚后女方的小姐脾气,却让小兵有些招架不住,想着有了孩子成熟些会好的,可一年后孩子的降临让小兵确确实实地对当初的决定后悔不迭,做了母亲的她比孩子更“孩子气”,生活自理能力几乎为零,离吧,孩子怎么办?过吧,现实生活离当初想像如此遥远,都不愿意屈就的双方离婚成了唯一的选择,而亲情的割舍远非双方感情的取舍那么容易,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引发的问题已不容人们等闲视之。

 问题二:“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变成“以金钱为基础的爱情”,出现“新买办婚姻”。男女青年们太多的注重组建婚姻的经济基础,都希望在正式组建家庭时就能有稳定收入、有房、有车,这些条件如果都需要具备,显然对

 问题二:“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变成“以金钱为基础的爱情”,出现“新买办婚姻”。男女青年们太多的注重组建婚姻的经济基础,都希望在正式组建家庭时就能有稳定收入、有房、有车,这些条件如果都需要具备,显然对 25 -28 岁的适婚青年们是具

 大的压力。于是就出现了一部分适龄青年不谈恋爱,一心一意拼命工作,努力赚钱积累物质基础,实际婚嫁年龄推迟,单身大龄现象便成了家庭、社会关注的热点;一些能力条件欠佳的,由父母鼎力相助,拿出了养老的钱,“啃老”现象、“带薪保姆”很是普遍,导致“小夫妻”、“小家庭”依赖性太强,缺乏应有责任心和独立生活能力。物质因素成为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大的期望值将婚姻物欲化,而淡化对情感、责任、相互扶持等婚姻基础的需求,从而造成重婚姻硬件而轻婚姻软件的现象。大的压力。于是就出现了一部分适龄青年不谈恋爱,一心一意拼命工作,努力赚钱积累物质基础,实际婚嫁年龄推迟,单身大龄现象便成了家庭、社会关注的热点;一些能力条件欠佳的,由父母鼎力相助,拿出了养老的钱,“啃老”现象、“带薪保姆”很是普遍,导致“小夫妻”、“小家庭”依赖性太强,缺乏应有责任心和独立生活能力。物质因素成为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大的期望值将婚姻物欲化,而淡化对情感、责任、相互扶持等婚姻基础的需求,从而造成重婚姻硬件而轻婚姻软件的现象。

 问题三:婚姻变成人生的一种投资或投...

篇三:当代青年婚恋观探析

青年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因素分析□张 丽【内容摘要】婚恋观是指对于恋爱、婚姻以及婚恋过程中两性问题的基本看法,它是对恋爱和婚姻的主观看法和内在标准。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婚恋观积极与否直接关系到其心理健康、综合素质和整体发展水平。为了准确地了解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的现状,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研究得出,当代青年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中个人方面包括个人性格、个人条件、所受教育情况、过往恋爱经历,家庭方面包括父母感情融洽程度、父母文化程度、同胞兄弟姐妹的数量,社会方面包括文化传媒、学校教育以及与同辈群体环境。【关键词】青年大学生;婚恋观;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基金项目】本文为长江大学 2018 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编号:2018116)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单位】张丽,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引言婚恋观是指对于恋爱、婚姻以及婚恋过程中两性问题的基本看法,它是对恋爱和婚姻的主观看法和内在标准。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婚恋观积极与否直接关系到其心理健康、综合素质和整体发展水平。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年一代的婚恋情况也是高度重视。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中提出“青年婚恋观念更加文明、健康、理性;青年婚姻家庭和生理健康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等要求。对大学生婚恋观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引导其树立更加文明理性的婚恋观,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为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研究,笔者借助网上问卷调查平台拟定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 18 ~ 24 岁之间的青年群体,问卷包括 32 道题目,以客观题为主,内容涉及青年大学生的恋爱观、婚姻观以及性观念。回收有效问卷 909 份,这为本次研究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撑。填写问卷者中,男性544 名,占总样本数的 59. 85%;女性 365 名,占总样本数的40. 15%。各年龄段的分布情况为:18 岁以下青年 95 人,占总样本数的 10. 45%;18 ~24 岁的青年 806 人,占总样本数的88. 67%;24 岁以上的青年 8 人,占总样本数的 0. 88%,大部分为大一至大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可发现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虽各有差异,但是总体上还是趋于理性的。综合本次调查研究结果,可以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青年大学生婚恋观的因素。二、个人因素对于婚恋观的影响通过对回收调查数据的分析,个人的性格、学历、经济实力、家庭状况、恋爱次数等都会影响到其婚恋观。笔者在此将个人因素聚焦于个人性格、个人条件、所受教育情况以及过往恋爱经历这四个方面,以此具体分析其对婚恋观的影响。(一)个人性格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性格外向的青年一般都更加自信、开朗、热情,擅长人际交往,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给他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也更好,因此就能寻觅到理想的婚恋对象;而性格内向的青年一般都比较封闭、不愿交际,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会相对迟钝,他们有自己的一方世界和自我抉择,因此在恋爱方面会比较谨慎被动。在本次调查问卷的回收数据中,有 760 名同学选择另一半主要是看对方的性格,占总样本数的 83. 61%,由此可见,个人性格在婚恋选择中是十分重要的。(二)个人条件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个人条件包括外形条件、精神条件、物质条件等。相貌佳、气质好、能力强的青年能给别人留下更好的印象。就其自身而言也会更加的自信大方,在婚恋交往过程中相对来说就更顺利。而个人条件不好的青年更容易产生自负心理,这种心理容易使人孤僻,怯于或者不愿与异性交往,这些都十分不利于个人婚恋观的塑造。本次调查问卷中,对于多选题“你选择另一半主要是看什么”,有 51. 82%的同学选择样貌,17. 93% 的同学选择经济实力,23. 43% 的同学选择学历,这些归根结底还是属于个人条件。由此可见,个人条件对于婚恋抉择有十分重大的影响。(三)所受教育情况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个人所受教育情况也会影响到青年的婚恋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目前中国大部分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通过读书,思维方式得到改变、价值观得以塑造。原有传统的“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观念显然站不住脚,更多的女生跳出原有的生活圈,遇见更多优秀的人,也逐渐摆脱依附男生等想法,大家都更愿意努力提升自己,主动地追求、争取属于自己的感情。(四)过往恋爱经历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过往的恋爱经历,或愉快或遗憾,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到之后的婚恋选择。不能一味地否认批判过往的恋爱经历,也不能过度沉迷于过去的美好。过往恋爱经历对之后婚恋观的影响应该辩证的来看待。在生活中,既存在着经历一段失败的感情后就看破红尘的忠实单身主义者,也存在着因为过往恋爱经历而对自己的感情需求有了更贴切的认知的人。是有利影响抑或是不利影响,终究源于自己的选择。· 1 1 1 ·

 三、家庭因素对于婚恋观的影响家庭是每个人自幼成长生活的地方,是其培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摇篮,同时也是其所接触到的第一个婚姻环境、体会到的第一个婚姻关系。在本次问卷调查中,56. 99%的青年大学生认为家庭环境对自己婚恋观影响最大。由此可见,家庭在青年婚恋观的塑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体可以从父母感情融洽程度、父母文化程度、同胞兄弟姐妹的数量等三个方面来分析。(一)父母感情融洽程度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有调查显示,如果父母双方感情不融洽,会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种为“亲子过度亲密”现象,父母一方对于自己的配偶不满意,就会抓住子女作为自己的亲密对象;另一种为“亲子过度疏冷”现象,即对于包括子女在内的整个家庭都十分冷漠。这两种极端现象都会给子女带来不良影响。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想离开这个家庭去寻求别的归属感,于是就容易发展出不成熟的恋情。而且,父母在婚姻中的言行可能给子女造成不好的示范,子女的性格受父母的影响会比较敏感偏激,对其恋爱对象的依赖性较重,这段患得患失中的感情走得也并不顺利。相比较而来,在父母感情融洽的家庭中成长的子女,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学习父母的相处模式,知道如何与另一半和谐相处,也懂得怎样去经营一段感情,他们的婚恋观相对来说更加的理性积极。(二)父母的文化程度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父母的文化程度主要是与子女选择婚恋对象时的自主性有比较大的联系。接受了良好教育的父母通常情况下思想较为开放,子女能够自主地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婚恋对象。而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思想相对保守,甚至封建闭塞,择偶观念也比较保守,这样子女也不得不迎合父母狭隘的观念,在一段感情中无法实现独立自主,或者达到另一个极端,即与父母强烈对抗,竭力争取自己婚恋自由,不被父母支持的感情相对来说会比较艰难。当然这也并不是绝对的相关关系,在生活中,一些父母当代文化程度并不高,但其愿意支持子女的选择,有这样开明的父母,子女有一个自由舒适的成长环境,想必婚恋观也是文明健康的。(三)同胞兄弟姐妹的数量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同胞兄妹的数量也会影响到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这是因为,相比起有同胞兄弟姐妹的人来说,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兄弟姐妹的陪伴,他们对同辈伙伴的交往和沟通欲望就会更加强烈。这种欲望在家庭中无法得到满足,就只能向外拓展寻求补偿,也就是提前进入恋爱状态。由于他们尚未完全成熟,在恋爱中可能会遇到诸多阻碍,恋爱观念也不够理性,恋情多半以失败告终,这些经历都会影响到他们之后的婚恋观。四、社会因素对于婚恋观的影响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产物,都是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出生、成长的。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各种事物、各类关系都会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影响。婚恋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自然是离不开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熏陶。笔者从文化传媒、学校教育、同辈群体三个方面来分析探讨社会因素对于青年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一)文化传媒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在 21 世纪,文化传媒,也就是书籍、影音作品以及互联网等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较快,受其影响也会更大。一般来说,文化传媒对于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有利有弊。一方面,良莠不齐的文化作品包含着许多婚恋观念,而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其传递的信息缺乏解读辨别能力,因此更容易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例如,歌曲《死了都要爱》《爱情买卖》等,歌词浮夸,寓意低俗,极力吹捧或者贬低爱情,容易给青年错误指示;另一方面,文化传媒对于青年大学生婚恋观的塑造也会起着积极作用,一些文学影视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为大学生婚恋提供了良好的楷模、包含的故事情节极大地呈现了爱情婚姻的美好,这些都会使其婚恋观更加理性健康。例如,2014 年央视播出的电视剧《父母爱情》,男女主角的爱情并不像彩云那般绚烂,但平淡真实,静水流深更显可贵,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触动。(二)学校教育会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每个人自幼儿园起,就步入学校接受教育,开始自己的漫漫求学路。在学校中学习着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无形之间炼造着自己的“三观”,大学生的婚恋观可谓是深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接受的教育越多,个人的素养越高,其婚恋观会更加的文明理性。当然,这里所说的教育是正规的优质的文明教育,它要给大学生传递着端正的价值观。前段时间,几度霸占热搜的“女德班”广受热议。所谓女德班,即以宣扬“女德”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该学堂倡导“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极力地向小女生宣扬三从四德等落后观念。显然易见,这样的教育并不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婚恋观,反而是重拾封建糟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三)同辈群体环境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在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的除家庭成员之外,便是同辈群体了,因此同辈群体环境也影响着其婚恋观。他们由于在年龄、社会背景、知识水平等的同质性和相似性,导致他们在婚恋观方面会出现较强的模仿倾向和从众性,甚至是相互攀比。在相似性较强的同辈群体中,由于群体压力和互动导致其动摇或者放弃自己的某些婚恋方面的价值观念,而采取和大家一致的行为,这样难以形成理性自主的恋爱观。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 35 名同学在“你认为大学生为什么会谈恋爱”问题中选择“因为周围的人都在谈恋爱”这个选项,由此可见,同辈群体环境对婚恋观的塑造和养成也有着较大的影响。五、结语综合可知,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总体来看是健康理性的,但仍有部分对待婚恋比较悲观消极,导致他们在婚恋观念和行为方面出现偏差。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总体可分为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来分析。在个人方面,个人性格、个人条件、所受教育情况以及过往恋爱经历会影响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在家庭方面,父母感情融洽程度、父母文化程度、同胞兄弟姐妹数量会影响其婚恋观;在社会方面,学校教育、文化传媒、同辈群体环境影响其婚恋观。要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健康理性的婚恋观,一是要从其自身方面入手,从小开始养成大方开朗的性格,积极接受优质的文化教育,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升其各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加自信乐观地对待婚恋感情;二是加强家庭氛围的营造,发挥家庭父母、同胞兄弟姐妹等对其教育的摇篮作用;三是学校、媒体等应该加强引导,同时加大对文化影音作品的审核力度,多传播积极的婚恋观念,增强青年大学生对婚恋的认知和担当。· 2 1 1 ·

 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和产业应用现状与趋势分析□葛运东 陈洪梅 姚建民【内容摘要】自然语言处理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是人工智能、互联网企业的基础技术。探讨了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技术和基本应用,以机器翻译为例分析了目前系统存在的质量不足,揭示了现阶段自然语言处理面临的典型问题,浅析自然语言处理产业应用中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关键词】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产业;机器翻译;语义理解【作者简介】葛运东(1981 ~ ),男,山东临沂人;苏州市科技服务中心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科技项目管理陈洪梅,苏州市科技服务中心姚建民,苏州市科技服务中心,苏州大学计算机学院本文分析了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技术、基本应用,并依据技术覆盖面和深度,选择机器翻译为例,从主流翻译系统存在的不足,分析机器翻译现状和趋势,进而反思自然语言处理产业应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自然语言处理基础技术(一)分词。分词即将句子通过各种算法转换成词语串的过程。分词的难点有命名实体识别、交叉歧义、未登录词识别、领域歧义、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及多种粒度分词等。命名实体识别将文本中的实体按类标记出来,例如人名、公司名、地区、基因和蛋白质的名字等。(二)词性标注。词性是词汇基本的语法属性。词性标注就是确定给定句子中每个词的词性并加以标注的过程。词性标注的难点在于歧义的消除,比如汉字“把”有介词(“你能把他怎么样?”)、量词(“一把匕首”)、动词(“把酒言欢”、“把门儿”)、名词(“刀把儿”、“话把儿”)。(三)句法分析。句法分析即确定句子语法结构,生成句子中词汇之间的依存句法树。句法分析是实现最终目标的关键环节。常见的句法分析有句法结构分析、依存关系分析等。以获取整个句子的句法结构为目的的称为完全句法分析,而以获得局部成分为目的的语法分析称为局部分析。通过依存句法分析,生成句子的依存句法树,该句法树描述词语...

篇四:当代青年婚恋观探析

19 卷·第 2 期2016 年 4 月宿 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Vol.19 , No.2Apr.2016第 19 卷·第 2 期2016 年 4 月宿 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一、90 后大学毕业生婚恋观的现状认识当今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社会。

 90 后群体的恋爱、婚姻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颇受关注的 90 后大学生群体已经走出校园, 谈婚论嫁,这群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走过自由、开放的恋爱道路,她们的婚恋观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一)

 90 后大学生毕业生婚恋观的形成“ 90 后”泛指 90 年以后出生的人群。

 80 年代,我国城乡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经历了 80 年代以后, 90 年代出生的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90 后群体是高校的绝对主力军,是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90 后群体处于初、高中时代时,早恋现象便时有发生。

 加上网络时代的到来, 90 后群体中网恋现象打破了传统的以现实恋爱为主的恋爱模式,使网络新时代的恋爱观念与行为变得更加开放与自由。

 2005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解除了在校大学生的婚禁后,大学生恋爱显得更加合理和常见。随着越来越多的 90 后大学毕业生步入婚姻的殿堂,各种婚姻现象也层出不穷。

 “前脚跨出校门,后脚迈入家庭”的 90后们成了“毕婚族”;追求“快餐式”婚姻的 90 后们成了“闪婚族”;随之而来,认为“相爱就在一起,不爱了就分开”的 90 后们就成了“闪离族”;其中由于无法支撑各自离婚后的生活,离婚不离家的 90 后们成了“蜗婚族”;提前进入同居生活来体验婚姻的 90 后们成了“试婚族” .(二)与 60 、 70 、 80后比较, 90 后大学毕业生婚恋观的特点在恋爱观方面,首先, 90 后大学毕业生的恋爱动机多元化。根据调查显示,认为大学生谈恋爱的动机是“寻求爱情”和“排解孤独和寂寞”的同学个占两成,其余同学的选择还包括:“丰富自己的恋爱经历”、“出于好奇”、“寻求刺激”、“跟随大众”、“生理需要”等。

 其次, 90 后大学毕业生的恋爱观更加开放。

 根经调查显示,90 后大学毕业生对婚前性行为呈现更加宽容的态度。

 有七成的学生认为“基于相爱和理性的婚前性行为是可以接受的”。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同居现象越来越多,社会对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的态度更加宽容,男生比女生更赞同婚前性行为。

 并且,90 后大学毕业生对待同性恋也持有相当宽容的态度。在择偶观方面, 90 后大学毕业生的择偶标准现实理性且有“务实”倾向。

 一部分 90 后大学毕业生重视对象的内在因素,如性格、人品、理想和抱负、才华和能力等;而越来越多的90 后大学毕业生重视对象的外表或者外在条件, 如身材、相貌、家庭背景、金钱、权力、职业等等。在婚姻观方面,首先, 90 后大学生的婚姻观更加趋于自主化。

 绝大多数的 90 后大学毕业生认为“自我做主的婚姻是最好的婚姻”。

 同时, 90 后大学毕业生在婚姻生活中也更崇尚自主和平等。

 其次, 90 后大学毕业生对待婚姻更加理性。

 他们注重享受爱情,同时要求一定的物质基础。(三)

 90 后大学毕业生婚恋观的现状分析在多样文化冲击下,作为思想开放的一代人, 90 后大学生对在校期间结婚、婚前性行为甚至“同性恋”持相当宽容的态度。

 高校恋爱的普遍性、恋爱关系的不稳定,婚前同居、“试婚”等现象都说明 90 后大学毕业生的思想和对婚恋观的态度都已经开放。90 后大学毕业生在婚恋观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部分 90 后大学毕业生,她们在婚恋的选择过程中非常务实,追求物质。

 而另一部分 90 后大学毕业生则注重精神,享受爱情。

 她们认为爱情是始终贯穿婚姻的。二、90 后大学毕业生婚恋观的变化及原因分析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年轻人的恋爱观念不断变化。

 90 后大学毕业生这个特殊群体,她们的婚恋观一方面遵循着我国传统婚恋观变化的规律, 另一方面与 60 、 70 、 80 后的婚恋观相比,发生了较大碰撞。(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婚恋观的发展变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我国几千年来青年传统的择偶方式。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政治和经济发展,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受到了严厉的打击, 青年人的择偶方式由父母包办转向于自由恋爱。

 如今 90 后大学毕业生的择偶方式中,自由恋爱成为主流。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之前的一段时期里,青年们的恋爱对象主要是通过熟人介绍,形式比较单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深入,社会上陆续出现了婚介所、婚托、报纸电台征婚广90 后大学生婚恋观变化探析陈发达( 韶关学院 广东·韶关 512005)摘要:90 后大学毕业生群体的恋爱观、择偶观、婚姻观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方面, 90 后大学毕业生的婚恋观遵循着我国传统婚恋观变化的规律;另一方面,她们的婚恋观与 60后、70后、80 后的婚恋观发生了较大碰撞。

 而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包括她们的成长、生存环境,以及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因此,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对 90 后大学毕业生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

 90 后大学生;比较;变化;婚恋观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534 ( 2016 )

 02-073-02作者简介:陈发达,韶关学院学生处助理研究员,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73DOI:10.13985/j.cnki.34-1227/c.2016.02.036

 第 19 卷·第 2 期2016 年 4 月宿 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Vol.19 , No.2Apr.2016第 19 卷·第 2 期2016 年 4 月宿 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告等择偶渠道和途径。

 而时代发展到今天, 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使得 90 后大学毕业生的择偶方式更加多样化,自主化。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人的择偶标准变化特别明显,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

 新中国刚成立初期,青年男女重精神轻物质。在 60 年代物质缺乏的情况下, 人们的择偶标准转向了物质方面。

 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背景成为择偶首要的参考标准。

 “文革”结束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青年开始注重对方的外貌、身高、年龄、职业、人品、婚史等,同时,对对方的家庭条件和物质方面也有了基本要求。

 而当代的大学毕业生,一味追求物质或注重个人感情,对对方的外貌、年龄、婚史等方面要求降低。(二)

 90 后大学毕业生婚恋观与 60 、 70 、 80 后的比较90 后大学毕业生相比 60后、70 、 80 后,他们的恋爱观显得非常的开放和宽容。

 60 后、 70 后偶恋爱时害羞扭捏、保守矜持,80 后开始稍微开放,而到了 90 后更加敢于表达自己的爱意,恋爱行为非常大胆。

 同时, 90 后对大学生同居、婚前性行为、同性恋等上一代难于接受的现象,都持有非常宽容、随意的态度。90 后大学毕业生对于择偶, 基本否定了 60 、 70 后关于婚姻应该“门当户对”的观点。

 她们认为只有自主的爱情和现实的因素才是婚姻的基础, 恋爱双方家庭背景是否相似对婚姻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同时,她们把择偶标准直接用金钱、房子、车子等物质条件表现出来,而在 60 后,甚至 70 后看来,那是择偶时避谈的敏感话题。(三)

 90 后与 60后、70 后—— — 不同的婚姻观对于婚姻, 90 后大学毕业生对 60 、 70 后把爱情以外的感情因素掺杂进婚姻的现象持有反对态度。所以, 90 后对待离婚的态度也比 60 、 70 、 80 后坦然得多, 她们甚至对 60后、70 、 80后那些没有爱情还拖拖拉拉的婚姻嗤之以鼻。同时, 90 后大学毕业生在婚姻生活里也基本推翻了“夫唱妇随”的观点, 90 后婚后“ AA 制”及离婚不离家的“蜗婚”现象,也让60后、70 后甚至 80 后难于理解。(四)

 90 后大学毕业生婚恋观变化的原因分析90 后大学毕业生在改革开放社会变迁中成长起来。

 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他们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和世界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同时,作为独生子女的 90 后大学毕业生,她们在物质条件优越和家庭溺爱包容的环境下成长, 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追求享受和自我个性的特点。转眼间, 90 后已陆续走出校园,进入社会。

 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 90 后大学毕业生们,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房价、高压力、快节奏的生存环境,使他们的生存都显得困难。

 当爱和面包的取舍也成为一种选择时,对物质的追求也就表现得更加直接。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会使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产生各种错误倾向,而时下,我国多数高校在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方面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单一,缺乏适当教育与引导。

 同时,在大学生婚恋观上,家庭的影响非常重要,从父母的家庭关系到父母对子女择偶标准的要求都在不同程度上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婚恋观、择偶观。三、90 后大学毕业生婚恋观变化的影响及正确婚恋观的树立90 后大学毕业生婚恋观发生的变化,对自身的发展、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正确的婚恋观不但是幸福生活婚姻的基础,而且对个人、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因此,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对于 90 后大学毕业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一)

 90 后大学毕业生婚恋观变化的负面影响90 后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发育和成熟正在趋于发展和定型的时期,他们的婚恋观会给自身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大学生恋爱中的任性行为、自杀、情杀现象,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同时,婚前性行为带来“早孕”、“人流”人数增多的情况,给 90 后大学毕业生都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近年来, 80 后离婚率的节节攀升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闪婚闪离”及婚姻关系的不稳定,对家庭的关系以及子女的成长都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受此影响,部分 90 后大学毕业生把婚姻变成人生的一种投资或投机行为, 这样不仅影响着夫妻婚后生活的幸福, 而且对两个家庭关系的和谐都造成一定的影响。当前,不正确的婚恋观引发的心理扭曲,导致情感犯罪屡见不鲜;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引发的问题,已经在社会各个方面显现。

 同时, 90 后大学毕业生婚恋观的变化,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二)

 90 后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婚恋观的重要意义90 后大学生的婚恋观不但折射出他们人生价值的特征,而且直接关系到他们的人格成长、心理健康、品格培养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只有树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才能促进和保障人们对婚姻的规划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行进在符合人类幸福规律的轨迹上,从而为一生的婚姻幸福奠定良好基础。(三)加强 90 后大学毕业生婚恋观教育的措施学校对 90 后大学毕业生婚恋观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学校在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上,应转变原有观念,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对大学生开展科学有效的婚恋观教育。

 加强恋爱、婚姻统一性教育,培养婚恋责任意识,树立恋爱婚恋道德教育与恋爱艺术教育并重的意识。在 90 后大学毕业生婚恋观上, 家庭的影响也至关重要,父母家庭的关系、父母对子女择偶标准的要求都在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婚恋观。

 因此,父母应该与子女多沟通,帮助子女成长。同时,社会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 90 后大学毕业生婚恋观的教育,如在 QQ 、微信、电视台、微博、报纸的相关媒体做类似情感类的咨询、疏导、教育工作。

 同时,作为影响面极广的媒体,要进一步加强社会责任感,应多宣传个人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相应的责任,不能总是渲染婚姻的物质性、功利性、性自由等不良信息。参考文献:[1]. 赵文芳 . 新中国成立 60 年以来青年婚恋观的发展变迁 [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3).[2]. 陕劲松 .60 年来我国婚恋观的变迁 [J]. 理论探索, 2010(1).74

篇五:当代青年婚恋观探析

i:10.13440/j.slxy.1674-0033.2019.06.018第 33 卷 第 6 期2019 年 12 月商洛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luo UniversityVol.33 No.6Dec. 2019收稿日期:

 2019-10-20作者简介:

 蒋万胜,男,陕西富平人,博士,教授The Causes and Correction Measures of ContemporaryChinese Women"s Views on Marriage and LoveJIANG Wan-sheng, SHI Dai(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Shaanxi)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oncept of marriage and love of young women hasundergone great changes. Negative changes will cause negative effects such as rising divorce rate andfalling population growth rat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data and the text of new media, thispaper finds that contemporary young women have problems such as heavy dependence tendency,excessive utilitarianism of mate selection, fear of marriage and childbirth, lack of scientific sexualconcept, etc. The reason for this is the rise of feminism, the alienation of money to people"srelations, the propaganda of the mass media, and so on. For these problems, young women shouldcorrectly understand "feminism",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marriage and love, and improve theirmedia literacy.Key words:new media; young women; marriage and love concept; media literacy(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女性的婚恋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消极的变化会引起离婚率上升、人口增长率下降等负面影响。通过对相关数据以及新媒体的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当代青年女性存在依赖倾向严重、择偶过度功利化、恐婚恐育、缺乏科学性观念等问题,其形成的原因是女权主义的兴起、金钱对人们关系的异化、大众媒体的宣传刻画等。

 对于这些问题,青年女性应该正确认识“女权主义”,树立正确婚恋观,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等。关键词:新媒体;青年女性;婚恋观;媒介素养中图分类号:

 C9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033 ( 2019 )

 06-0088-07当代中国青年女性婚恋观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蒋万胜,时代婚恋观指的是男女双方对于恋爱、 婚姻、性的根本态度和看法 [1] 。

 女性的青年时期是婚恋行为发生的主要时期,因此青年女性是否具有正确的婚恋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女性的婚恋观发生了很多变化,如当代青年女性对恋爱更加自主,在恋爱中更加追求平等,性观念更加开放等。

 这些变化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其中青年女性婚恋观的消极变化也不容忽视。《2017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2017 年离婚率高达 3.2‰ [2] , 不正确的婚恋观毫无疑问是导致离婚率上升的重要原因。青年女性婚恋观的消极态度包括片面地不愿婚育,由此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人口再生产, 使人口数量下降。《中国统计年鉴 2018》显示,2017 年我国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 11.4% [3] , 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有关专家预测:2018 年中国出生人口或

 第 6 期 89 蒋万胜,时代:当代中国青年女性婚恋观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将减少 13%以上, 总和生育率降至 1.5 以下,低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 [4] 。

 生育率下降不仅会导致社会老年人口占比增高, 社会保障压力增大,还会导致适龄劳动力减少,人口红利降低,人工成本增高,影响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

 本文力图探寻当代青年女性婚恋观中存在的问题, 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并且提出建议。1 相关文献回顾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认定的青年人是指 44 岁以下的人群 [5] ,但是青年女性的恋爱结婚行为集中在 18 至 35 岁之间,所以本文采用的青年女性标准是 18 至 35 岁 [6] 。第一,国内关于青年女性婚恋问题的研究大多围绕女大学生婚恋观展开。

 徐瑶 [7] 认为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是对于婚恋的态度随意、看重物质、对性开放等,存在过分看重物质、性观念过于开放等问题。

 朱安新等 [8] 通过对女性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发现女大学生都不再将婚姻作为唯一的归宿、 对于婚前同居都持开放的态度;她们的生育观更为开放,不再将传宗接代作为唯一的婚姻目标。国外对于青年女性婚恋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特定地区和特定群体的婚姻观和婚恋行为展开。

 阿里亚·盖太诺(Arianne M. Gaetano)通过对上海受过高等教育的职业女性进行研究,认为中国当代社会正在经历性别意识形态的挑战。受过教育的单身城市女性被认为是“剩女”,她们被描绘成消极的、过于善变的和物质的,她们主要是因为没有完成结婚的责任,社会性别不平等使她们不得不这样做,职业和家庭角色之间的选择加剧了她们的矛盾心理 [9] 。

 这些外文文献关注了特定的青年女性群体的婚恋观,但是对于新媒体对青年女性婚恋观的反映很少涉及。第二, 对于青年女性婚恋观存在的问题,研究者主要关注青年女性婚恋观反映出的功利化现状、原因以及对策。

 常雪等 [10] 认为,当前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存在功利化现象, 是因为受社会环境、家庭状况和个人因素的影响;这个问题的解决途径包括:

 全社会应该树立健康的婚恋观,家庭应该培养子女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女大学生应该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彭思琦 [11] 认为,《非诚勿扰》 这档电视节目反映出女嘉宾的功利化婚恋观, 这些女嘉宾看重男嘉宾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符号资本。

 张金玲 [12] 认为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存在功利化问题,这既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弊端、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是因为家庭监管不到位、学校教育不规范、女大学生自身思想水平不高。

 对于这一问题应该要加强家庭教育、拓宽学校的教育内容、优化教育的环境。综上所述,就现有研究文献而言,关于青年女性婚恋问题的研究,国内大多集中于女大学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直接的调查问卷得出结论;国外的研究者更注重对特定青年女性群体婚恋观的研究;现有文献中定性分析青年女性婚恋观的研究不多。对于青年女性婚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对青年女性功利化问题的现状、成因以及对策的探讨,研究范围较窄。2 当代中国青年女性婚恋观存在的问题2.1 依赖倾向严重在封建社会,由于小农经济的性质和封建礼教的影响,男性在婚姻中掌握主动权,在婚姻中男性的地位高于女性, 是整个家庭的权力中心。到了现代社会,男女的地位越来越平等,在家庭生活中,女性不再受长期封建社会形成的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的束缚,女性越来越追求与男性的平等。但是随着青年女性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且在一些“女权主义”的影响下,一些青年女性在婚恋中开始追求绝对的自我满足,认为女性地位高于男性,男性应该无条件地满足女性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她们认为男性应该无条件地满足女性的物质欲望,应该无限地包容女性等。鲍德里亚提出“消费的社会” [13] 的概念,即在消费主义的语境下,女性在婚恋中对于男性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功利化。

 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的语境下,商家利用一切符号的景观来营造一种消费的氛围,让人们沉溺其中,进而不自觉地进行消费。

 在当今商业化的话语下,这种现象显得尤为明显。在节假日时,商家和媒体利用图片、文字等诱人的符号, 不遗余力地构造着梦幻的语境,尤其是利用男女之间的婚恋关系,构造出一种“用物质来表达爱”的话语逻辑。在这种话语逻辑下,一些女性要求男性无条件地满足其物质需求,而忽略了男性在婚恋关系中的本体性。

 在婚恋关系中, “消费”的概念已经不止于物质,注意力、倾诉的需求等都成为了消费的潜在因素。

 一些女性不仅要求男性为其进行物质消费,还要求其无条件地陪伴、无条件地满足其心理的需求等。在消费主义的话语语境下, 女性要求男性为其消

 费物质、精力、心意等,毫无疑问男性异化成为了一些女性消费的工具。2.2 择偶过度功利化结婚不仅仅是男女双方的结合,也是经济产权的结合。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丈夫有保护妻儿的职责,男性必须要证明他有承担家庭责任的能力,否则就不允许结婚,在这种生物本能之下,衍生出了彩礼等风俗习惯 [14]35 。

 在现代社会,经济基础毫无疑问是女性择偶的重要条件。2017 年珍爱网出台的《2017 单身人群调查报告》 [15] 显示,单身女性的择偶标准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工作收入、家庭背景、双方性格匹配度,婚恋歧视排名前三分别是:家庭背景、地域、单亲。《2018 单身人群调查报告》 [16] 显示,城市女青年中,近五成要求另一半收入为 8 000~10 000 元,其次为 5 000~8 000 元,再次为 10 000~12 000 元,城市女青年表示在择偶时会优先考虑程序员, 其次为金融师、职场白领和教师,这说明当代青年女性在择偶过程中首先注重功利性条件。共青团中央曾经于 2018 年做过关于“与物质条件差的男性交往”的调查 [17] ,结果显示:即使在双方具有深厚的感情基础之上,大部分的青年女性仍不愿意与物质条件差的男性交往。

 在“是否愿意嫁给社会地位低的男性”调查中,结果也是一致,大部分的青年女性不能接受配偶工作社会地位低下 [18]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物质丰富之下是人们持续增长的欲望,这种欲望带来的却是心灵的失落和幸福感的缺失。在高速发展的经济之下,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也越来越膨胀,这在当代青年女性婚恋观方面,则表现为她们在择偶时最注重对方的物质条件, 功利性很强。毫无疑问,在婚恋中物质条件不可缺少,但是情感的因素也很重要,情感和物质的冲突反映了婚恋中功利性和义理性的冲突。在物质的极大丰富之下,人们的感情和幸福感却被忽略,毫无疑问是一种心灵的失落。2.3 恐婚恐育结婚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14]316 。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青年女性的婚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结婚率 [2] 、生育率 [3] 逐年降低,2018 年结婚率仅为 7.2‰, 创近 5 年来新低 [19] ;人口增长率仅为 10.94‰,创 1952 年新低 [20] 。

 婚育问题是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中既有经济、社会的原因,也有青年女性自身婚恋观念的原因。《当代青年群体婚恋观调查报告》 [21]显示,近 7 成青年择偶“愿等待不愿将就”,其中女性青年选择“等待”的比男性青年更多;36%的青年女性认为“单身也很幸福”,持有该观点的女性是男性的 2 倍。部分青年女性却产生了对婚恋的恐惧。

 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61.2%的受访者存在“恐婚”倾向,8.0%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严重”,61.7%的受访者认为离婚率高、 失败婚姻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恐婚”的主因 [22] 。“80 后”中有 8.1%的青年已经成为了“恐婚一族”,他们不愿承担婚姻的责任,喜欢享受单身的自由,对人际关系也缺乏信任 [23] 。此外, “丁克现象”在中国社会也呈现上升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5 年对全国人口 1%进行抽检的结果, 全国总生育率仅为 1.05, 低于2014 年世界银行公布的其他 199 个国家和地区的生育率 [24] 。

 各项调查也表明,中国青年女性的生育愿望持续低迷。

 在新浪微博上“日常恐婚恐娃”的超级话题,阅读量高达 1 002.2 万,讨论达到 9 710 次, “恐婚恐娃” 话题引起了许多青年女性的共鸣。2.4 对性缺乏科学认识在中国古代早期不乏有关于性欢乐的文献资料 [25] ,但是到汉代之后,统治者出于维护男权社会的需要,对女子的性行为作出多番规定, “房室周旋,遂生媟黩。

 媟黩既生,语言过矣。

 语言既过,纵恣必作” [26] ,要求女性“事夫如事天”,压制女性的性欲。到了宋明时期,程朱理学提倡“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27] ,将女性的性欲视为“淫”,压制人类的性欲本能。

 在这种性压抑的环境下,中国青年女性的性观念长时间趋于保守。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西方外来思想的进入和国内思想的解放, 青年女性的性观念越来越开放。多篇研究也显示当代青年女性的性观念趋于开放,对于婚前性行为持包容态度 [28] 。

 但是在性开放的环境之下,大部分青年女性对“性”的观念模糊不清,缺乏性健康的知识,对于性行为缺乏科学的认识。

 部分青年女性的性观念过于保守,仍坚持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性压抑”的观点,羞于谈性,回避自身的正当生理需求;部分青年女性性观念过于开放, 她们不顾社会风俗道德,缺少对家庭的责任,与已婚男性发生婚外情,或者2019 年 12 月商洛学院学报90

 第 6 期 91 蒋万胜,时代:当代中国青年女性婚恋观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发生援交、滥交行为。孙茜子的研究发现,女大学生的性生殖知识和性保健知识掌握率都低于半数。

 27.7%的女大学生认为性交易是“个人自由,无所谓”,17%的女大学生认为性交易可以理解 [29] 。

 王雪飞的调查发现,师专女生普遍缺乏性健康知识。在自愿发生性行为的女生中,42.5%的女生发生性行为的原因是“男友主动要求”,31.9%的女生是为了“回报男友的深情”,可见青年女性在性关系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性互动中主体性差;还有 52.7%的师专女生对于“爱上有妇之夫的女大学生”表示同情,有 56 人发生过性交易,占总人数的 9.56%,1 个受访者表示爱上了有妇之夫, 充当了破坏别人家庭的“第三者”,1个受访者表示进行了性交易,成为了被别人包养的对象 [30] 。

 由此可见,当代青年女性缺乏科学的性观念,对于负面的性行为缺少基本的性道德。综上,当代青年女性婚恋观存在依赖倾向严重、择偶过度功利化、恐婚恐育、对性缺乏科学认识等问题。这些问题毫无疑问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对于...

篇六:当代青年婚恋观探析

代青年婚恋问题的哲学思考 【内容摘要】对甜蜜爱情、 美满婚姻和幸福家庭的追求, 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当代青年是个备受关注的群体,他们的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他们即是经济体制转轨后物质生活极大提高的受益者,也是对外开放政策实施后受外来思潮、 观念影响最深的人群,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出新的价值趋向和问题值得我们的关注与研究,本文就当代青年婚恋问题做出分析,以便把握清青年婚恋观念的发展变化脉络,并对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加以引导。

 【关键字】

 青年; 婚恋观; 婚恋问题; 哲学思考

 一、 当代青年婚恋观现状及分析

  所谓婚恋观, 是指男女双方对恋爱、 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包括对爱情本质、 择友标准、 恋爱道德、 恋爱与婚姻关系、 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婚恋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影响恋爱、 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 对青年的择偶行为、 婚姻生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与幸福。

 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和婚 恋行为呈现以下特点:

 1 、 .择偶条件的理性因素多于感性因素。

 在以人品、 经济收入、 容貌、 文化水平、 性格、 能力、 贞操和共同语言等多项条件为备选项目的大学生择友标准调查中, 人品(64.7%)、 共同语言(33%)、 性格(41.7%)

 成为影响男女生择偶的共同首选因素, 而能力(57.3%)

 在女性择偶条件中占一定地位, 男生比女生更注重容貌。

 “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因素没有受到大学生的青睐。

 这说明当代青年在选择恋爱对象时趋于理性, 注重人品、 性格等个性特征, 淡化容貌、 经济收入、 文化水平等感性要求; 强调将志同道合和共同语言作为恋爱的基础。

 2、 对婚姻的期望高, 未婚青年对未来婚姻普遍呈现乐观心态。

 据有关调查反映, 从心理认知、 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三个方面来看, 93%青年朋友们对未来婚姻的态度是乐观的, 认为通过双方的努力, 有信心使自己的婚姻幸福, 愿意为营造幸福的婚姻付出真诚的感情; 99%的青年朋友相信爱情是维系婚姻的重要条件。

 3、 金钱在当今婚恋观中的地位上升, 经济基础成为婚恋双方考虑的重要因素。虽然情感越来越成为男女婚恋的基础, 但是,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使婚恋的“含金量”急剧增加。

 因此, 青年在婚恋中追求情感的同时, 金钱等物质的因

 素成为重要条件甚至是硬件, 应以感情为首选条件的婚恋, 被车子、 房子、 票子、位子等情感之外的东西左右着, 影响着婚恋双方的正确判断和选择。

 4、 性观念从封闭走向开放, 对性越轨行为宽容度增加。

 当今社会, 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 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 人们的价值体系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性刺激因素增多, 性观念也受到了冲击。

 现代未婚女性不再谈“性”色变, 性开放的程度从表层趋向深层:从对性知识的开放, 对性行为态度的开放到婚前婚外性行为发生率的居高不下, 性观念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变化之一, 性和生育相对分离, 与男女的爱恋和情感结合在一起, 追求性快乐和性欢愉, 成为现代性观念的主要特征; 变化之二, 是女青年的贞操观念的日渐淡薄,对婚前与婚外性关系日趋宽容, 性不仅与生育相分离, 也开始和婚姻家庭, 爱情相分离。

 5、 从早恋、 晚婚到“急婚”。

 早恋、 晚婚、 “急婚”等词语, 为我国近几年来的婚恋状况及发展趋势画出了一道弧线。

  早恋与晚婚的出现, 是多重原因的结果:

 教育年限的增多造成个人就业时间推后; 生活压力增大, 竞争也日趋激烈; 结婚的社会压力逐渐减少, 婚姻的生育继后功能正在弱化; 婚前性行为使青年能够在婚姻前也能满足性需要。

 “急婚”则主要出现在“80 后”群体中。

 随着“80 后”步入结婚年龄, 不少人发现了早结婚的好处, 纷纷步入结婚礼堂。

 对更多“80 后”女性来说, 畏惧高龄难嫁是她们早作成婚打算的另一重要理由。

 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相比, “80 后”的恋爱环境要更好, 人们也不再认为在大学谈恋爱是早恋。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摆脱服从分配的历史阶段, 大学毕业后可以自主选择就业地区, 这样“80 后”恋人修成正果的比例也大大提高。

  二、 青年婚恋状况变化的原因

  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的是双重转型——由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必然带来社会意识和文化的变化, 作为社会观念、 文化之一的婚恋观及婚恋文化也会随之变化, 导致婚恋观与婚恋行为的多元化。

 1. 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婚恋观念的变化

  (1)

 富裕的物质生活为现代婚恋观及家庭生活奠定了基础。

 2)

 富裕的物质生活为现代女性拓展了角色空间, 带来了女性角色冲突现象。

 (3)

 丰富的物质生活增强了人们的功利化心理。

 2. 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导致婚恋观与婚恋行为的多元化

  李喜先在《论精神文化》 一文中对精神文化作了概括:

 “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哲学、 科学、 技术、 宗教、 文学、 艺术、 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等, 并可归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这两种文化是最有活力的要素, 尤如系统中的‘软件’ 一样,它可以‘外化’ 为制度和器物, ‘内化’ 为价值规范。

 在文化系统中, 精神文化,特别是价值规范, 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起着核心的作用。

 价值观念是存在于人们内心中评价行为和事物所做出的判断, 而行为规范则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最大变革是人的思想变化, 即精神文化的变革导致婚恋观的变革。

 (1)精神文化的变化改变了全社会的婚恋观念。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婚姻是“传宗接代” “养儿育女” 的概念, 现代人的意识已发生了几大变化:

 首先, 家庭是作为社会人的个体满足自己“心理——文化” 需求的单位, 而不是传宗接代的组合; 其次, 夫妻关系取代了亲子关系在家庭中的轴心地位, 夫妻更注重双方在婚姻中的感受, 决定着婚姻的存亡; 再次, 女性在家庭生活中不再是依附、 生育的工具, 成为平等的独立个体, 对婚姻其重要作用; 最后, 人们对新生的婚恋现象态度越来越宽松, 大众舆论关注重点发生转移, 不再仅仅关注个人隐私, 更多的是公众利益, 为青年婚恋观念中的个性解放提供了土壤。

 (2)

 精神文化的变化改变了青年的性观念。

 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人性的复苏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青年的一大进步。

 自我意识主要在于“关心自己” , 在于对自我的认识, 只有把自我从客体中区分出来, 分清我与物、 我与非我的关系时, 自我意识才真正形成。

 而传统价值观念对人的摧残、 践踏最无情地表现为自我意识的失落和人性的沉沦, 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也就只能自轻自贱, 无所谓人格、 自信、自强与尊严, 人与人之间亦无法建立平等的关系。

 主流文化、 权力话语占据了青年的意识形态, 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个体的潜能只有“螺丝钉” 的作用, 人

 不是完全的人而是被扭曲的物。

 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惟在生命的开发与自觉中,否则只有万马齐喑。

 惟其自觉的开发了的生命才具有生命本质的精髓与精彩。

 现在全社会的心态是宽松多了, 青年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机会, 中国青年在婚恋家庭观念上的变化其核心在于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人性的复苏, 从自我压抑、 自我贬抑中走出来的青年, 生活空间逐渐扩大, 变化是肯定的:

 青年们从过去偏面重社会评价、 重信义、 重名节而转变为具有较强独立意识、 自我意识的一代, 他们更看重社会提供的机遇和自身的情感; 女性从过去明显的依赖性、 依从型转变为追求独立人格、 追求平等权力的新形象, 她们挣脱禁锢, 坚持言说女性语话, 抗拒男子世界的神圣, 从过去懦弱、 压抑而变为坚强、 大胆, 同时极具反抗精神; 家庭的双方旗帜鲜明地要求家庭的民主气氛、生活的多姿多彩。“自我” 、“人性” 中的积极性、 自主性、 主体性不言而喻地值得倡导, 高扬自我是对传统社会的反动, 掌握好自己的命运, 经得起一切的命运, 这可能是当前我们不将家庭置于死地而努力为之的, 灾难将以进步作补偿。

 自我意识觉醒与人性解放带来了这一代青年性意识的觉醒, 性意识产生低龄化、 对性爱质量的追求、 婚姻中责任向爱情的转变、 在婚姻中个性意识的追求等等无不体现了当代青年性观念的变革 。

  三、 关于当代青年婚恋问题的建议 总体上, 当代中国青年婚恋价值取向已从单一价值、 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变化。但是, 如果是基于不良的婚恋动机, 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 就会引起更多的继发性的社会问题。

 因此, 我们要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年端正婚恋动机, 接受系统的婚恋教育。

 (1)

 必须统一思想, 高度关注、 重视青少年的性教育。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不重视性教育, 学校性教育基本是空白点, 许多人谈性色变, 认为性教育不登大雅之志堂, 由此引发的性教育放任自流, 致使许多青少年对婚恋认识模糊, 加强婚恋和性教育, 必须社会、 学校、 家庭一起努力, 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2)

 必须强调婚恋观反映的是道德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 许多青年认为婚姻恋爱是个人私事, 与他人无关, 特别是婚外恋及婚前性行为都是个人隐私,别人无权干涉。

 人类的文明史早有训示, 婚恋和性是一个道德问题, 受到社会的约束, 道德的婚恋观和性爱是家庭和睦、 社会和谐的积极建设力量, 而不道德的婚恋观和性爱则是家庭解体、 社会冲突的破坏力量, 加强婚恋及性爱教育主要教育青少年提高自控能力, 强化道德意识。

 (3)

 生理卫生知识教育和从西方捡来的所谓“安全性行为” 教育, 家庭美德方面的教育也重视不够。

 我们必须致力于对青少年在婚恋观方面“尊重” 、 “责任” 、 “节制” 等品格的培养, 使他们理解婚姻恋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规范, 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 道德观, 在婚恋观的教育中应以品格塑造为重要目标, 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婚恋观的关系, 引导青少年加强内在自我道德修养, 使青少年的婚恋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从而从他律走向自律, 自觉地控制不正确的婚恋行为。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择友观, 摒弃腐朽的、 功利的择友意识, 在集体活动中教育青少年互帮互助, 团结友爱, 促使青少年增进纯洁的友谊, 提高明辨是非、 社会交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 邓倩; 当代中国青年婚恋价值取向的调查分析[J]; 内 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 2006 年 04 期

 [2]徐安琪:

 《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97年 9 月 版。

 [3]重庆青年报. 2002-12-22( 7)

 。

  [4]李喜先:

 《论精神文化》 。

篇七:当代青年婚恋观探析

青年群体婚恋观调查报告 ——“青年之声”《怎样让青年更幸福》调查问卷分析

  2018 年5 5 月 21 日

 当代青年群体婚恋观调查报告 ——“青年之声”《怎样让青年更幸福》调查问卷分析

 摘要:为进一步满足新时代青年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青年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团中央青年发 展部指导下,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依托“青年之声”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青年婚恋观调查活动。本报告侧重关注19—35岁的青年婚恋问题,所有数据主要来源 于2017年12月底“青年之声”平台上开展的《怎样让青年更幸福》青年群体婚恋观调查。本报告从“青年择偶观、恋爱观、婚姻观、生育观、婚恋伦理观以及对团组织开展的青年婚恋服务活动的看法”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提出进一步完善青年婚恋服务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青年婚恋观婚恋服务

 一、调查背景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

 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将青年婚恋作为青年发展的重要领域。为了推动服务青年婚恋工作,共青团中央、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青年婚恋工作的指导意见》。

 本报告以《规划》的相关要求为指导,以新时代背景下“80后”和“90后”青年为调研主体。这批青年正处于社会和个人成长的转型期,面临初入社会的困顿与迷茫、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挑战,他们强烈渴望融入社会,并寻找值得信任的情感依赖。随着“佛系青年”“空巢青年”等话题不断刷屏,单身青年群体以及刚步入婚姻的青年群体对待婚恋的观点,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各界关注的社会议题。基于此,本报告从获得的有效调查数据出发,重点从“青年择偶观、青年恋爱观、青年婚姻观、青年生育观、青年婚恋伦理观、青年对团组织举办的婚恋活动的看法”六个方面进行分析,为团组织和社会各界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开展婚恋服务提供建议参考。

 二、调查方法 1.

 问卷调查法。本次调研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在“青年之声”平台发布问卷,面向全国青年展开,进行了以“19—35岁”人群为主的抽样调查,通过各级团组织渠道,依据科学抽样原则,在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青年中发放问卷,最终获得3082份有

 效问卷。

 2.

 深入访谈法。在抽样调查样本中选取了部分青年,围绕择偶观、恋爱观、对婚姻和家庭的看法、对单身状态的看法等内容,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入访谈,丰富定量数据的内容。

 三、调查周期与样本情况 1.调查时间:2017年12月27日-2018年1月31日 2.

 样本要求:《规划》中的青年年龄范围是14-35周岁,因此,本次调查样本年龄主要集中在19-35岁。

 3.

 样本情况:本次调查问卷收回有效样本数为3082份。其中,男性占比 42 . 96 % ,女性占比 57 . 04 % 。

 从年龄上看:本次调查, 25 - 30 岁的青年占 40 . 49 % , 19 - 24

 岁的青年占 39 . 97 % , 31 - 35 岁的青年占 12 . 98 % , 35 岁以上的青年占6 . 55 % 。

 从文化程度来看:本次调查, 84 . 33 % 的青年为大专以上(含大学)学历,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 10 . 29 % ,高中(含中专)学历的占 3 . 86 % ,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 1 . 52 % 。

 从地域分布看:本次调查,地级市或县级市的青年占 50 . 46 % ,乡镇村的青年占 23 . 36 % ,直辖市的青年占 14 . 11 % ,省会城市的青年占 12 . 07 % 。

 从婚恋状态来看:本次调查, 51 . 52 % 的青年为“单身”, 26 . 51 %

 的青年“已婚”, 21 . 97 % 的青年“处于恋爱中”。

 三、青年择偶观 1.

 青年择偶更注重“内在的匹配度”,最看重人品和性格

 青年选择配偶的偏好标准方面,相对比传统观念中的“门

 当户对”,呈现更加多元化特点,特别是更注重“内在”方面的匹配。我们从人品、性格、相貌、健康、能力、职业、学历、地域、家庭背景和收入10个方面调查了青年的择偶条件。从整体上看,“人品”和“性格”是青年最为看重的两个方面。其次,50 . 15 % 的男性青年认为“相貌”较为重要”,而 54 . 89 % 的女性青年则更注重“能力”。此外,“健康”和“能力”也是男女青年都比较注重的方面。值得关注的是,男女青年对对方的“收入”“学历”“地域”“家庭背景”的关注度普遍较低。可见,青年择偶标准更关注非物质因素,更注重“内在的匹配度”。在深度访谈中,一位1992年出生的男青年表示:“看重相貌并不是指长相,而是举手投足的气质,是否有整洁的衣着和干净的外貌,妆容也体现了一种生活品味。”另一位女青年则表示:“男性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是未来家庭的支柱。”

 图1男性择偶标准

 图2女性择偶标准 2.

 近七成青年择偶“愿等待不愿将就”

 调查显示,就“如果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结婚对象,您会怎样?”这一问题, 69 . 53 % 的青年选择“继续等待,找到理想的人才结婚”; 15 . 61 % 的青年选择“保持单身”;有 9 . 34 % 的青年愿意“降低择偶标准”;仅 5 . 52 % 的青年选择“将就结婚”。

 图3青年对“如果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结婚对象”的选择

 图4男性(图左)和女性(图右)对“如果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结婚对象”的选择区别 其中,选择“继续等待”的女性青年比男性青年更多,而 选择“降低择偶标准”和“将就结婚”的男性青年比女性青年多。可见,当代青年对爱情充满向往,并持有执着追求的态度,特别是女性青年在追求真爱方面比男性青年更为“执着”,更不愿意将就,体现了当代女性青年的独立和自信。在深入访谈中,一位1988年出生的女性青年表示:“如果没有找到我理想中的他,我更愿意单身一辈子。其实单身也没有那么可怕,只是个人的不同选择。” 3.

 青年对网恋以及婚恋网站、交友APP的认可度较低

 在新媒体时代,各类相亲交友的平台越来越多,虽然扩大了青年的人际圈和交友范围,但整体上看,青年对与陌生人网恋仍持谨慎态度。调查显示, 60 . 22 % 的青年认为“与陌生人网恋不靠谱”,仅 25 . 41 % 的青年认为“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可以尝试网恋”, 14 . 37 % 的青年认为“可以接受网恋”。其中,男性青年对与陌生人网恋的接受程度高于女性青年。

 图5青年对与陌生人网恋交友的看法 2017年,程序员苏享茂自杀事件引发青年对婚恋平台可靠性的讨论。在青年交往方式方面, 78 . 52 % 的青年选择“别人介绍”的方式, 73 . 39 % 的青年选择通过“单位、团组织或社会机构举办的联谊会”交友, 11 . 06 % 的青年选择“社交 A PP ”, 6 . 20 % 的青年选择“婚恋相亲网站”, 2 . 24 % 的青年选择“电视相亲节目”。在深度访谈中,一位1985年出生的青年表示:“婚恋网站是纯商业的,需要不断收费,而且周边也没有听说谁是通过婚恋网站成功结婚的例子,我不太相信这种交友方式。”

 图6青年交友方式的选择对比图

 四、青年恋爱观 1.

 七成以上男性青年会主动追求爱情,女青年中主动追求的占三成多 本次调查中,在回答“你遇到喜欢的人,会主动追求吗”问题时, 73 . 64 % 的男性青年选择“会主动追求”, 36 . 52 % 的女性青年选择“会主动追求,爱情要靠自己追求”。可见,女性青年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相对男性较为被动和谨慎。

 图7女性(图左)和男性(图右)对“你遇到喜欢的人,会主动追求吗”的选择 2.

 交际圈小、工作忙和不主动是青年单身的三大原因 调查显示,青年单身现象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自身对情感的态度以及生活和工作的外在限制。大中型城市青年的生活和工作节奏较快,一方面工作后的社交圈子较小,限制了交友范围。另外一方面,工作忙导致恋爱时间较少,难以维持稳定的恋爱关系。一位1991年出生的女性青年表示:“工作太忙了,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有限,哪有时间谈恋爱啊。谈了恋爱也没时间约会。”另有近半数青年表示,“不够积极主动,不知道该如何与异性相处。”近期“佛系”青年话题走红后,“佛系恋爱观”

 也随之被提出。单身青年对待恋爱不够积极的心态,也是构成当代青年单身的重要因素。

  图8青年单身现象的原因占比图 此外, 42 . 90 % 的男青年认为“由于房价过高、物价上涨过快等造成的经济压力”也是造成大龄单身的原因之一。在深度访谈中,一位1983年出生的男性青年表示:“在北京买个房子实在太贵,靠自己的能力实在是难以实现。很多姑娘找对象就要求男方有房子,所以这也就成为我单身的原因了。” 五、青年婚姻观 1.

 男性青年对婚姻的认同度比女性青年高

 调查显示, 67 . 98 % 的男性青年认为“结了婚人生才圆满”,而女性青年选择该项的比例为 49 . 37 % 。其中, 35 . 61 % 的女性青年认为“单身也很幸福”,持有该观点的比例是男性青年的2倍。可见,男性青年对婚姻的认同度比女性青年高,而女性青年的“不婚”可能性比男性青年大。

 图9男性(图左)和女性(图右)对“你认为人一定要结婚吗”的选择对比图 在深度访谈中,一位1986年出生的女性青年表示:“虽然 单身,但是日子过得很快乐,有朋友有工作,非常充实。如果有了男友,没有考虑要孩子的话,两个人这样生活也不错。” 2.

 半数男性青年表示对婚姻“很有安全感”

 调查显示,问及“您对婚姻抱有多大安全感”这一问题时, 50 . 00 % 的男性青年表示对婚姻“很有安全感”,而有 26 . 56 % 的女性青年表示对婚姻“很有安全感”;超过六成的女青年表示 “一般”, 10 . 35 % 的女青年表示“没有安全感”。可见,相较于男性青年,女性青年对婚姻的稳定性存在更多担忧,缺乏对婚姻的安全感。

  图10男青年(左)和女性青年(右)对婚姻抱有安全感的态度

  在深度访谈中,一位1994年出生的女性青年表示:“现在到处都是明星出轨,家庭暴力还有高离婚率之类的报道,感觉女性应该更加独立,有自己的经济能力,而不是过多依赖男生和婚姻。还是自己更可靠吧。”可见,对这些婚姻家庭负面现象的社会报道也是导致青年对婚姻安全感降低的重要因素。

 3.

 青年普遍认为事业和家庭同等重要

  图11青年对“事业重要还是家庭重要”的态度图 调查显示,有 81 . 47 % 的青年认为“事业和家庭都重要”;有 14 . 57 % 的青年选择“家庭重要”, 3 . 96 % 的青年选择“事业重要”。其中,选择了“家庭重要”的男性青年人数比女性青年多。当代青年对工作和家庭都很看重,男性青年对家庭的重视度比女性青年略高。由于调查对象的年龄集中在19—35岁,正是即将组建家庭和刚刚组建家庭的主要人群,该年龄段的青年对成立家庭的渴望度和依赖度较高。

 4.

 家人“催婚”是青年单身期间最大的压力来源

 调查显示, 49 . 55 % 的青年表示单身期间感受到的最大压力

 来自于“家人”,其次是“社会舆论”,第三是“自我压力”。有媒体称印有“没有对象”的春节恶搞毛衣走红,从侧面反映了单身青年面对来自家人压力时的焦虑心理。“催婚”已成为代际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

  图12青年对单身期间受到的压力来源的占比图 一位1989年出生的青年表示:“逢年过节是父母催婚的时候,特别能理解他们的心情,但是我真的不觉得我年纪到非要结婚不可的时候,搞得我也特别有挫败感。现在过节都不想回去。” 六、青年生育观 1.

 当代青年传统的生育观仍占主流地位 图13青年对“家庭模式”的观点图

  结婚生子的传统生育观念仍占主流地位。根据本次调查显示,多数青年认为“夫妻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传统家庭”是“最期待的家庭模式”,有 6 . 26 % 的青年选择“丁克家庭”。可见,中国传统的生育观依然备受青年支持。深度访谈中,一位 1991 年出生的青年表示:“咱们中国人还是讲究多子多福吧,所以肯定还是要生孩子的,这是传统观念的影响。” 2.

 “二孩”政策深受青年欢迎

 图14青年对生育子女数量的观点图

 图15青年对生育子女时间的观点图

  在全面“二孩”的政策背景下,近六成青年表示希望生育2个小孩,想要 1 个孩子的占 27 . 19 % ,想要 2 个以上的占 4 . 77 % 。此外,59 . 31 % 的青年表示婚后两年内要孩子, 3 — 5 年内想要孩子的占20 . 73 % 。可见,青年的理想生育数量较高,生育期待值也较高。在深度访谈中,一位北京的青年表示:“由于房子的空间和未来孩子的上学情况,会增加生育成本,可能中小城市更没有生二孩的负担吧。我可能就考虑只要一个孩子,将来经济条件改善了再要第二个。”由此可见,二孩生育与青年所处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青年经济能力密切相关。

 七、青年婚恋伦理观 1.

 女性青年对“未婚同居”行为更为谨慎 近些年来,社会多元价值观呈现,大学生未婚同居的现象日益增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调查显示, 55 . 39 %的青年对“未婚同居”持“接受”的态度, 23 . 33 % 的青年表示反对。其中, 66 . 24 % 的男性青年接受“未婚同居”,而女性青年对“未婚同居”的接受比例是 47 . 21 % 。可见,在“未婚同居”问题上,女青年更为谨慎。

 ...

篇八:当代青年婚恋观探析

19 年 9 月第 9 期

  高教论坛HigherEducationForumSep.2019.No.9新时代大学生婚恋家庭观探析张红艳,周晓阳(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摘要:新时代大学生生活在社会多元多样化的时代,大部分大学生有着正确的婚恋家庭观,但也有极少部分其婚恋家庭观呈现恋爱态度的自我化、婚恋行为的随意化、家庭观念的虚无化等突出问题。究其原因是社会道德伦理环境下滑、高校婚恋家庭道德教育乏力、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缺失。为此,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家庭观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婚恋家庭观;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9719 ( 2019 )

 9-0119-06作者简介:张红艳( 1968- ),女,湖南祁东人,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周晓阳( 1953- ),男,湖南祁东人,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收稿日期:2019-06-23 修稿日期:

 2019-07-2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场合都对新时代大学生寄予厚望,2014 年“五四”青年节与北京大学师生的交流中,真诚地称赞当代大学生可爱、可信、可贵、可为,也意味深长地指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赋予当代青年的时代重任。

 2019年 3 月 18 日,习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 生 的 ‘拔 节 孕 穗 期’,最 需 要 精 心 引 导 和 栽培。”[ 1 ] 由此,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家庭伦理意识,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赋予的“全党都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 2 ] 的历史使命。

 一、新时代大学生婚恋家庭观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恋爱态度的自我化爱情是亘古不变的恒久话题,纯洁、高雅而被众多文学作品赞誉。恋爱更是男女双方培育爱情的交往活动,是一种圣洁崇高的情感交流,真正的爱情是热烈而持久的。新时代大学生的爱情观是多样和多态的。一些人可能是真正想寻找一份真爱,一些大学生可能是为了打发寂寞时光。一项对女大学生的调查显示,“19.96% 的女大学生认为弥补内心的空虚、寻求精神寄托是她们恋爱的动机”[ 3 ] 。一些人可能动机不纯,不是为了培育爱情、达成婚姻而谈恋爱,而是为了一时快乐或贪图享受而谈恋爱,具体表现:一是把爱情视为生物性的受动,在游戏中享受动物性控制的快感,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性伦理;二是物欲爱情观,在乎曾经拥有,也就远离了责任、道德以及婚姻和家庭的人伦之理,2014 年 2 月 18 日《文萃报》第 11 版报道:某校大三女生与舍友父亲相恋结婚,这是典型的物欲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爱情观;三是绝对的爱情观,把爱情视为一切,认为生活里若没有爱情,一切都淡然无味,一旦失去,生命也就终结,这也就是近几年来因恋爱自杀攀升的原因之一。(二)婚恋行为的随意化婚姻是一种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的两性结合。非婚同居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滋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已渗透到圣洁的校园,贞操观和羞涩感已远离了文明的大学校园,追求感情上的愉悦和现实的快乐,校外租房越来越多,人们戏称校园周边的街为“堕落街”。笔者 2018 年就非婚同居对本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 500 份,收回 480 份,其中男生234 份,女生 246 份,当问其赞不赞成非婚同居时,38.96% 的人表示赞成,其中男生占 20.42% ,女生占 18.54% 。这些同居的大学生,也不排除真心相爱的,他(她)们以结婚为目的而提前进入试婚阶段。但无论何种目的的非婚同居,都与社会伦理不相容。同居关系是不受法律保护而十分脆弱的身份关系,处理不当,会产生诸如学业荒废、未婚先孕、人工流产等一系列困惑。一方面,对成长中的大学生身体会造成伤害,特别是对女大学生因怀孕而流产,伤害9 1 1万方数据

 更大;另一方面,非婚同居,如果感情出现裂缝,处理不当,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而某些幼稚的大学生却图一时快乐而把人伦规范和长远幸福抛到了脑后。(三)家庭观念的虚无化家庭成员之间应当是平等的。但一些大学生却养成了自我中心主义的道德价值观,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家庭伦理生活,甚至破坏了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家庭是人生的庇护所,是社会不可或缺的细胞能量,承担着社会最重要的功能,即人口的繁衍。可以说,家庭是人类社会延续的源流,它是由男女两性因婚姻而组成的社会单元,传统的大学生虽然对婚姻和爱情充满期许,“但他们大多遵循 ‘恋爱—结婚—家庭’的递进模式”[ 4 ] ;但新时代大学生颠覆了这一传统模式,解构了婚姻与爱情、家庭的关系,流行着“恋爱—试婚—结婚”的模式,逾越了传统的家庭本位观念,片面强调个人的幸福和价值。情爱行为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化,不以婚姻而恋爱,也不因恋爱而必须结婚。于是,社会流行“学得好,不如找得好”,这是新时代少数大学生异化自己青春和情感的表现,把爱情作为寻求发展的资本。对待生育问题,做“丁克族”已成时髦。暨南大学 6位学生曾花费一年多的时间调查了全国 21 所高校,发放了 1800 多份调查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生育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的为 30.8% ,选择“丁克家庭”的为 11.3% 。选择“丁克家庭”的这部分同学,一方面可能是考虑自己将来工作压力大,另一方面更多的是考虑自己将来不愿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与义务。

 二、新时代大学生婚恋家庭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当代大学生非道德婚恋家庭观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社会的也有学校和家庭的。(一)社会道德伦理环境下滑改革带来丰厚的财富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糟粕。一是西方自由主义的性自由、性开放随着国门的打开而侵入,一些人淡化了纯美爱情观,把恋爱视为吃快餐,追求生理上的满足或婚恋背后的交易,而不是把爱情作为幸福婚姻的前奏。二是一些媒体作为社会信息和舆情的载体,对社会上的一些婚恋问题舆论导向偏离了正常的伦理轨道,对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没有正确的认识、理解和分析;还有一些相亲节目追求低级趣味,以期迎合观众、提高收视率。美国当代著名政治理论家布热津斯基就传媒的巨大吸引力和影响力批评道:“通过视觉媒体大规模地传播道德败坏的世风,作为吸引观众的手段,以娱乐为幌子,事实上宣扬性和暴力以及实际上是传播瞬时的自我满足。”[ 5 ] 的确,这些低级的恋情节目对一些两性知识处于空白期的大学生提出了挑战,极易产生好奇心而试水。三是由于执法部门监管不力,社会上的黄、赌、毒,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一些免疫力低的青少年。四是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贫富差距拉大,先富起来的一些人养情妇、包二奶由社会瞄向了学校,个别女生或男生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而投怀送抱,甚至充当不光彩的“第三者”。五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背景下,当代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出现了暂时的滑坡,在整个社会道德水平降低的背景下,社会及各阶层对当代大学生的浪漫校园恋情只要不做出特别出格而违背人伦道德的行为,表示理解,大学教师也默认这种状态的存在。同时,家庭对自己子女的校园恋情,不是像过去那样堵,而是疏,提供参考意见,相信并尊重子女的自愿选择,即使把异性朋友带回家里同居也不反对,这样也就助长了大学生同居现象增多。(二)高校婚恋家庭道德教育乏力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更注重当代大学生的特色和个性培养,尊重和包容当代大学生的自由发展。

 80 年代的大学生禁止谈恋爱,更不用说非婚同居,大学生们遵循传统的模式,不敢越雷池一步;90 年代大学的开放办学,大学教育模式多样化,大学对学生的管理更趋开放,对大学生的恋爱,既不主张也不反对;特别是 2005 年 9月教育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取消了“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的条款,赋予了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婚姻自由权和自主权,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权的重视。然而,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树立正确的婚恋家庭观,高校还处于空档期。一是学校对大学生的婚恋家庭观教育重视不够,没有把它作为大德育观纳入整个大学阶段培养当中。教育理念还停留在八九十年代的水平,认为只要学生把专业知识学好了,做人的道理自然会懂,学生谈情说爱是情到深处、必然而然的事情,认为只要不出格,无伤大雅,这就出现了专业教育与婚恋道德教育脱节。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单一,教学内容简单。关于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只是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涉及一点,其他课程并未涉及;且由于课时的原因,一些教师在讲解情感这一章时,也只是把它轻轻带过,没有结合教育部出台的大学期间可以结婚的背景对大学生进行详细的婚姻道德教育,使一些大学生对婚恋家庭问题感到迷茫。0 2 1万方数据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单一,就情感而谈情感,未将情感教育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社会责任和担当结合起来,等等。正是上述原因,致使个别大学生,在婚恋家庭伦理问题上模糊不定,甚至走了弯路、邪路,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三)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缺失家庭是人们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然而,当今的家庭伦理环境十分不容乐观。一是父母家庭责任缺失。一些家庭父母长期处于交战或冷战中,根本不顾及子女的感受;一些父母忙于赚钱,而不顾及子女的心理需求;一些家庭父母各自追求自己的幸福,搞婚外恋。在这三种类型的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一般都会恐惧婚姻。二是一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把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带入家庭,传统的家教家风被利益关系所取代,一切人伦关系都用金钱衡量,无形中给成长中的子女留下了“有权就有一切”的观念,以致出现了个别大学生挥霍父母的金钱滥交异性朋友的现象。三是溺爱子女,生怕自己的子女吃亏。如子女读书,用金钱贿赂老师,希望老师多方关注自己的子女;子女在学校打架,一味袒护自己的子女,有些家长还直接教唆子女把别人的子女往死里打,打死了有的是钱赔偿。其培养出来的孩子,必然是以自我为中心,滋长自私自利不良习气,人伦失范、人心疏远以及人情冷漠也就在所难免。四是重学业,轻家庭美德教育。传统的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的教育弃之于外。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孝、什么是爱,也不懂得为什么要感恩。甚至不懂得何为善、何为恶,善恶不分。正由于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缺失,使一些大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婚恋家庭观。

 三、培育当代大学生正确婚恋家庭观的新思路习近平在 2019 年 3 月 18 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1 ] 习近平这段话寓意深长,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地丰富思政课内容、不断拓展思政课视角和深度,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引导当代大学生把个人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树立为国家的道德担当、对社会负责、对个人发展及家庭幸福负责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婚恋家庭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工程的重要的基础性内容,也一定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当代大学生婚恋家庭观自觉和自律意识。(一)创新当代大学生婚恋家庭观教育内容大学生婚恋家庭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政理论课应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伦理思想体系,将之贯彻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之中,增强大学生婚恋家庭观教育的先进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效性。首先,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婚恋家庭观教育,增强教育的先进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6 ] 因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婚恋家庭观教育,培养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伦理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自信,保证大学生婚恋家庭观教育的先进性和正确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伦理具有内在统一性。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家庭伦理的许多内容,如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家庭和谐、家庭幸福、尊老爱幼、家风优良,等等,都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找到思想指导。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婚恋家庭观教育有科学的引领作用,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伦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三个倡导”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必须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标准,在“三个倡导”的引导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婚恋家庭观,杜绝和防止不良婚恋行为的发生,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婚恋家庭观教育的各个方面及全过程,确保教育的先进性。其次,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思想教育,增强教育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思想是唯一科学的家庭伦理思想,它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人类家庭伦...

篇九:当代青年婚恋观探析

1 8年1月第30卷/第1期/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BEI YOUTH ADMINISTRATIVE CADRES COLLEGEJan.201 8Vo}.30 No.1当代青年婚恋观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4"-~3 5周岁青年的调查数据张洪玉(四JII省团校,四JII成都610100)摘要:本次调查研究采取量表形式测量青年的恋爱观、婚姻观和性观念,结果显示被调查青年在恋爱观、婚姻观和性观念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中间值,表明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在整体上是趋于积极理性的,多数青年能够对恋爱、婚姻和性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持有健康文明的婚恋观。但是,仍有部分青年在婚恋观的某些方面持有消极悲观的态度,导致他们在婚恋观念和行为方面出现偏差。影响青年婚恋观的因素主要还是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对青年婚恋观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有利于青年树立更加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关键词:青年婚恋观;影响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一、研究背景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从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婚恋、就业创业、文化、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权益保护、预防犯罪、社会保障等10个领域,分别提出具体发展目标,并且针对每个领域青年发展的突出问题,有重点地提出发展措施Ⅲ。《规划》针对青年婚恋问题提出的发展目标是:“青年婚恋观念更加文明、健康、理性;青年婚姻家庭和生殖健康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青年的相关法定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因此,对青年婚恋观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引导青年树立更加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二、研究设计(一)调查设计本研究借助专业的网上问卷调查平台对当代中国青年的婚恋观进行问卷调查和研究,调查收稿日期:2017一09一Z7作者简介:张洪玉(1988一),女,四川省团校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共青团与青少年工作。15万方数据

 内容包括青年的恋爱观、婚姻观和性观念,调查对象主要是14~35周岁的青年群体,回收有效样本数224份。其中,男性n5名,占总样本数的51.3%;女性109名,占总样本数的48.7%。各年龄段分布情况为:14~22岁青年34名,占总样本数的15.2%;23~28岁青年99名,占总样本数的44.2%;29~35岁青年91名,占总样本数的40.6%。本研究主要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全部回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二)变量设置1.因变量设置本研究将青年婚恋观分为恋爱观、婚姻观和性观念三个维度进行测量,并且主要采用量表赋分的形式进行测量。分别对每个维度设置了3个题目,关于恋爱观设置的3个题目是:择偶时,主要考虑对方的人品、性格、能力、相貌、学历等个人条件;找对象最好的方式是自由恋爱;谈恋爱的目的是遇到了一个真正喜欢的人。关于婚姻观设置的3个题目是:沟通、信任、尊重、忠诚、自由是婚姻关系的基本要则;婚姻是履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没有不幸的婚姻,只有不幸的夫妻。关于性观念设置的3个题目是:婚外性行为是违背伦理道德的;性行为需要建立在爱情基础上;追求刺激、放纵自我的性行为是不可取的。以上量表题目均设置“很不同意、不太同意、无所谓、一般同意、非常同意”5个选项,选项从弱到强分别赋以l~5分,得分越高说明其婚恋观越趋于健康理性。2.自变量设置根据对以往研究的梳理,我们将自变量分为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测量。其中,个人层面的自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户口、受教育程度、收入、性格和外形条件等7个方面;家庭层面的自变量包括父亲的受教育程度、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同胞兄弟姐妹的数量、父母感情的融洽程度、原生家庭类型、原生家庭氛围以及与父母沟通感情问题的频率等7个方面;社会层面的自变量包括新婚姻法、大众传媒(包括电视、网络、社会舆论等)和同辈群体等3个方面。三、研究结果(一)青年恋爱观及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量表中关于恋爱观的得分进行加总处理发现,被调查者的平均得分是12.57,显著高于中间值9,表明当代青年的恋爱观在整体上是趋于健康理性的。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重点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分析影响青年恋爱观的主要因素。1.个人因素对青年恋爱观的影响本研究以性别、年龄、户口、受教育程度、收入、性格和外形条件为自变量,以青年恋爱观为因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得出以下结果(见表1)。表1个人因素影响青年恋爱观的多元回归结果16从回归模型结果来看:性格和外形条件对青年恋爱观的影响最大,达到0.05的统计显著性水万方数据

 平。就性格来看,性格外向的青年在恋爱观上的得分高于性格内向的青年,其恋爱观更加积极理性。性格外向的人大都比较乐观、自信、热情、好交际,善于与人相处,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给他人的第一印象也比较好,所以在恋爱方面也更加积极主动和自信。性格内向的人一般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交际,比较孤独,不会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因此,在恋爱方面也会更加谨慎,不够积极主动。就外形条件来看,外形条件越好的青年在恋爱观上的得分越高,其恋爱观更加理性健康。外形条件越好的人越自信,而外形条件越差的人越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容易使个人孤立、离群,不愿在公开场合露面,不愿与异性交往。2.家庭因素对青年恋爱观的影响本研究以父亲的受教育程度、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同胞兄弟姐妹的数量、父母感情的融洽程度、原生家庭类型、原生家庭氛围以及与父母沟通感情问题的频率为自变量,以青年恋爱观为因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得出以下结果(见表2)。表2 家庭因素影响青年恋爱观的多元回归结果从回归模型结果来看:同胞兄弟姐妹的数量、父母感情的融洽程度以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均对青年恋爱观有显著性影响,尤其是前两者.达到0.05的统计显著性水平。就同胞兄弟姐妹的数量而言,同胞兄弟姐妹数量越多,关于恋爱观的得分就越高,其恋爱观就越趋于健康理性。有研究指出,没有同胞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缺乏社交能力,生理和心理比较早熟,娇生惯养,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兄弟姐妹这一中国家庭历史中长期拥有的“同辈亲密关系”[2],对同辈伙伴的交往和沟通愿望就会非常强烈,而这种强烈的交往需求无法首先在亲密的同胞兄弟姐妹中得到满足,就只能向外寻求补偿,比非独生子女更早进入恋爱状态,即更容易发生早恋,而早恋中的青少年由于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成型,在恋爱问题上也就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恋爱观念不够健康理性。就父母感情的融洽程度而言,父母感情越融洽,关于恋爱观的得分就越高,其恋爱观就越趋于积极健康。有调查显示,父母感情不够融洽的家庭,其子女初恋的时间更早口]。在父母感情较差的家庭中,更容易出现“亲子过度粘结”现象,即,一方对于配偶非常失望,于是死死抓住子女作为自己亲密的对象,这样的父母会给子女带来“窒息”的感觉。一方面令子女不由自主想离开,想找个空间喘息;另一方面,子女内心又需要亲密感,于是,就更容易发展出不成熟的恋情,在这种恋情中又总是害怕失去,便会生出更多波折。相比父母感情融洽的子女,其恋爱模式沿袭父母,懂得如何和谐地与另一半相处,因此,他们的恋爱观相对更加健康理性。就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而言,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子女选择恋爱对象的自主性有较大的关系,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的子女在选择恋爱对象时更加自主,往往选择的恋爱对象是适合自己的,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择偶观念较为狭隘,其子女的择偶观念也被迫迎合父母狭隘的观念。3.社会因素对青年恋爱观的影响本研究以新婚姻法、大众传媒(包括电视、网络、社会舆论等)和同辈群体为自变量,以青年恋爱观为因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得出以下结果(见表3)。1 7万方数据

 表3社会因素影响青年恋爱观的多元回归结果从回归模型结果来看:大众传媒和同辈群体对青年恋爱观的影响较大,均达到0.05的统计显著性水平。就大众传媒来看,不经常接触大众传媒的青年在恋爱观上的得分比经常接触大众传媒的青年更高,其恋爱观也更趋于积极理性。当代青年成长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重消费享乐和金钱至上等观念冲击着青年群体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表现在婚恋观上,即出现纯美爱情观被弱化,恋爱只在乎生理上的满足或通过恋爱婚姻带来的利益,这些负面观念通过迅速崛起的互联网传递给青年,而大多数青年对于网络等大众媒介传播的婚恋信息缺乏批判解读能力,从而容易受到负面因素影响,产生错误的认识和观念。就同辈群体而言,和同辈群体交往频率越低的青年在恋爱观上的得分比和同辈群体交往频率高的青年更高,其恋爱观更加趋于健康理性。在青年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的群体除家庭成员之外,便是同辈群体,不少青年的恋爱行为和观念容易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大多数人都会存在一种心理现象,即从众心理,表现在恋爱方面,则会出现随波逐流现象,对恋人的看法缺乏主见,总会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难以形成理性自主的恋爱观。(二)青年婚姻观及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量表中关于婚姻观的得分进行加总处理发现,被调查者的平均得分是12.56,显著高于中间值9,表明当代青年的婚姻观在整体上是趋于健康理性的。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重点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分析影响青年婚姻观的主要因素。1.个人因素对青年婚姻观的影响本研究以性别、年龄、户口、受教育程度、收入、性格和外形条件为自变量,以青年婚姻观为因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得出以下结果(见表4)。表4个人因素影响青年婚姻观的多元回归结果从回归模型结果来看:年龄和本人的受教育程度对青年婚姻观的影响较大,均达到0.05的统计显著性水平。就年龄而言,年龄越大的青年其婚姻观越理性积极。在对待是否要结婚的问题上,年龄越小的青年越认为结婚不是绝对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改变自己的想法,对待结婚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示绝对要结婚的青年人数明显增多。在对待离婚的态度上,年龄越大的青年对婚姻越谨慎,其离婚观更保守,不会在婚姻出现问题的时候,选择一定要离婚,而年龄越小的青年更容易选择一定要离婚。对待婚姻,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阅历的增加,多数青年的婚姻观还是回归主流,他们更加相信爱情,并且选择自己想要的婚姻。就受教育程度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的青年其婚姻观更加稳定理性,其在择偶时更具自主性和理性,而这种经过理性思考和自主选择的婚姻伴侣,为以后婚姻关系的和谐稳定打下良1 R万方数据

 好基础。另外,受教育程度越高的青年,越倾向于将伴侣作为平等的伙伴,精神的伴侣,能够提高婚姻质量,在处理婚姻中的问题时都会更加理性H一。可见,青年的受教育程度对其婚姻观是有着一定影响的,当其受教育程度越高时,越容易产生健康理性的婚姻观,越容易维持和谐稳定的婚姻关系。、2.家庭因素对青年婚姻观的影响本研究以父亲的受教育程度、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同胞兄弟姐妹的数量、父母感情的融洽程度、原生家庭类型、原生家庭氛围以及与父母沟通感情问题的频率为自变量,以青年婚姻观为因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得出以下结果(见表5)。表5 家庭因素影响青年婚姻观的多元回归结果从回归模型结果来看:在家庭因素中,原生家庭类型、同胞兄弟姐妹的数量以及父母感情的融洽程度对青年婚姻观的影响较大,均达到0.05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从原生家庭类型来看,从小成长在完整家庭中的青年婚姻观更加积极健康。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原生家庭完整的青年一般比较积极乐观,更能寻求良性的异性相处和倾向以结婚为目的的交往态度;而原生家庭不完整的青年一般更容易悲观,对婚姻里的责任和担当缺乏信心,越有可能有较差的异性相处和不以结婚为目的的交往态度。在不完整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青年犯罪率高,心理问题也比较突出,受这些不良因素影响,更容易形成不太健康的婚姻观。同胞兄弟姐妹的数量对青年婚姻观的影响同其对青年恋爱观的影响是一致的,即同胞兄弟姐妹越多,其婚姻观越趋于健康理性,在此不再赘述。就父母感情的融洽程度而言,父母感情越融洽的青年婚姻观越积极健康。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感情的融洽程度会对子女的价值观和婚姻观产生不同影响,认为父母感情融洽的青年对爱情和婚姻更加憧憬,更倾向以婚姻为前提的爱情观,对婚姻也更加忠诚。而认为父母感情不太融洽的青年对爱情更加不信任,不容易走进婚姻殿堂,在与异性交往的态度上更倾向于不以婚姻为前提交往。总之,父母感情不融洽会对子女的婚姻观产生负面影响,也会间接影响子女以后的婚姻关系。3.社会因素对青年婚姻观的影响本研究以新婚姻法、大众传媒(包括电视、网络、社会舆论等)和同辈群体为自变量,以青年婚姻观为因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得出以下结果(见表6)。表6社会因素影响青年婚姻观的多元回归结果从回归模型结果来看:新婚姻法、大众传媒和同辈群体均对青年婚姻观有影响,均达到0.05的统计显著性水平。就新婚姻法来看,在调查中,绝大多数青年表示赞成新婚姻法的实施,认为新婚姻法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婚姻爱情观。新婚姻法实施后,大多数青年的婚姻观有了一定的改19万方数据

 变,日趋成熟和理性,尤其是女性青年,更加倾向独立自主,自立意识越来越强。大众传媒和同辈群体对青年婚姻观的影响同其对青年恋爱观的影响是一致的,即不经常接触大众传媒和同辈群体的青年其婚姻观更趋于健康理性,在此不再赘述。(三)青年性观念及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量表中关于性观念的得分进行加总处理发现,被调查者的平均得分是12.79,显著高于中间值9,表明当代青年的性观念在整体上是趋于开放理性的。...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