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意象分析3篇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意象分析3篇《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意象分析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艺术家的现代神话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象征意义魏亚晖《肖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意象分析3篇,供大家参考。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意象分析3篇

篇一:《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意象分析

世纪外国文学艺术家的现代神话       ———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的象征意义魏 亚 晖《肖像》 的神话基础《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以下简称《肖像》)是詹姆斯·乔伊斯在 1916 年发表的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 。小说发表后受到评论家的广泛关注。H.G.威尔斯在 1917年称赞 《肖像》 是 “一部教育小说 , 迄今为止, 它所描绘的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徒的成长画面最为生动。” ① 《肖像》 讲述了斯蒂芬·代达罗斯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 。他冲破家庭、 社会 、 宗教以及民族等桎梏的束缚,最终在追求对艺术的自由感受和表达中完成了发现自我、 认识自我的关键一步 。小说取材于作家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充满自传性素材, 属于自传性小说的范畴。然而 , 这部作品决不仅仅是生活的简单再现 。实际上乔伊斯放弃原作 《斯蒂芬英雄》 而重新创作 《肖像》 , 就是感到前者过于简单地反映生活而缺乏深刻的社会内涵 。虽然 《肖像》 的情节含有作者本人的身影 , 但正如其弟斯塔尼斯洛·乔伊斯在意大利的一本杂志上发表纪念其兄长的文章中告诫读者的那样, 千万不要将乔伊斯的小说与他本人过分地牵强附会。② 因为与他的其他作品一样, 《肖像》 也是乔伊斯关于人生的一次探索 。它神秘的神话色彩、 深刻的象征意义已使它成为一部现代艺术家的神话。在年轻的斯蒂芬身上 , 乔伊斯表现的是堕落的现代西方社会中艺术家们不可避免地走向流亡的共同命运 。首先 , 就如 《尤利西斯》 以奥德修的神话为基础一样, 《肖像》 这部小说的象征意义也建立在一个神话故事的基础上 。这个神话故事的主人公是雅典一位名叫代达罗斯的著名工匠 , 他为克里特岛的国王弥诺斯建造了一座异常复杂的迷宫 , 里面关着一头怪兽。迷宫造成以后 , 弥诺斯怕代达罗斯和他的儿子伊卡洛斯泄漏迷宫的秘密, 就将他们囚禁在迷宫里 。心灵手巧的代达罗斯急中生智, 用木头等材料制造了两对翅膀 , 并用蜂蜡分别粘在自己和儿子的臂膀上, 飞离了孤岛迷宫, 翱翔在广阔的天空。伊卡洛斯由于不听父亲的劝告, 飞得离太阳太近 , 蜂蜡融化, 翅翼被毁 , 坠入大海淹死 。而代达罗斯则成功地飞回到西西里岛 , 获得了自由。③这个希腊神话表现的是代达罗斯这位古代艺· 13 ·

 术家依靠自己的创造, 获得自由的经过。《肖像》 在很多方面与代达罗斯神话相对应,表现的是一位代达罗斯式的现代艺术家寻找自我 、 寻求自由 、 表达艺术灵感的过程 。乔伊斯为了与代达罗斯的神话相呼应 , 还借用了几个与之相关的意象 , 即姓氏、 水和鸟。这三个意象成功地与小说的情节相统一 , 并自始至终暗示着代达罗斯的神话, 构造出一个现代艺术家在各种各样的枷锁下挣扎 , 最终从艺术中获得自由的现代神话, 反映了作者对现代艺术家和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看法, 即献身艺术不免要走向流亡。姓氏———一个家族的象征希腊 神 话 中 的 工 匠 名 叫 代 达 罗 斯(Daedalus), 而 《肖像》 中主人公的姓名则是斯蒂芬·代达罗斯 (Dedalus), 其姓氏与神话中的主人公相差仅一个字母。作家赋予他的主人公这样一个姓是有其特别的用意的。首先, “姓氏” 是一个家族的象征。在英语国家 , 人们的 “姓” 叫作 family name,由其姓氏人们自然会联想起这个家族的传统和丰功伟绩。然而对于斯蒂芬来说 , 他和他的父亲只有血缘关系 , 而别的一切, 家庭、祖国 、 宗教, 总是使他感到压抑和窒息 , 他最终的目标就是要挣脱这枷锁 , 获得无拘无束地创造艺术的自由, 成为一个 “非个性化” 的艺术家。

 “代达罗斯” 这个姓氏本身就是一种反叛与自由的象征, 是一种预言。其次, 主人公的成长意味着他的反叛,而这种反叛又是一种寻找自由的必然过程。因为只有这样, 斯蒂芬才能真正发现他的姓氏中暗含的预言 , 这也是作家借用这个姓氏所要传达的信息 。作家赋予他的主人公 “代达罗斯” 这个神话人物的姓, 其用意正是要表明 , 斯蒂芬与这位伟大的工匠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家族的姓, 这是一种血脉相承的关系。而他与代达罗斯也有一种继承关系, 只是这种继承是艺术上的 。代达罗斯作为一个神话中的工匠, 是艺术家的象征, 而斯蒂芬则是现代社会艺术家的代表。作为代达罗斯艺术上的继承人 , 斯蒂芬从小就表现出艺术上的天赋:敏锐的感觉 、丰富的想象力和内省的性格。他的成长也是朝着艺术家这样一个既定的目标前进的 。斯蒂芬真正意识到他与代达罗斯之间有着艺术上的继承关系是在小说的第四章:当他在海滩上漫步的时候, 他听到他的同学们开玩笑地叫他的名字 :“斯蒂夫诺斯·代达罗斯 ! 布斯·斯蒂夫努梅诺斯 ! 布斯·斯蒂夫尼弗若斯!” “这时, 像从前从来没有过的 , 斯蒂芬发觉他的奇怪的姓氏是一个预言” (第 430页)。④ 在恍惚之中, 他看见 “一个形影张着双翅 , 在波涛上飞翔 , 缓缓地升入空中” ,“一个像鹰一样的人在海面上朝着太阳飞去”(第 430 页)。这时 , 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涌上心头, 斯蒂芬终于明白 , 他不但拥有代达罗斯的姓氏, 而且他的姓本身就预言着他的使命 , 那就是 “像那位跟他同姓的伟大工匠一样 , 凭着灵魂的自由与力量 , 他将自豪地创造出一个崭新的 、 飞翔的、 美丽的、 神秘莫测的、 活力永驻的生命体” (第 432 页)。代达罗斯这个姓通过属于两个不同时代与背景的艺术家的形象被赋予了实实在在的意义 , 它成了艺术家这个家族的象征。而无论是神话中的代达罗斯还是爱尔兰的斯蒂芬, 他们通向艺术家的道路注定是一个不断发现美、 认识美、 最终摆脱尘世的束缚 、 获得自由的过程。

 《肖像》 的结尾 , 斯蒂芬在4月 26 日的日记中写道 : “欢迎你啊, 生活! 我要一百万次地去面对生活经验的真实, 在我心灵的作坊里铸造出我们家族未曾创造的良心” (第 526 页)。

 “我们家族” 指代的不是爱尔兰, 而应是艺术家的家族 , 他们的成员以追求艺术自由为第一生命, 在现· 14 ·外国文学评论 No.1, 1999

 代社会中最终将要走向流亡。“水” 与 “鸟” ——— “束缚”与 “自由” 的象征  水和鸟的意象分别以不同的形态贯穿小说的始终 , 在小说中有着揭示主题的象征意义。水既分布在沟渠 、 河流、 海洋里, 又可以云或雨的形态出现 。鸟的意象最早出现在斯蒂芬幼年的印象里 :在他父亲讲的故事中是无家可归的杜鹃;在丹特唱的歌中是凶猛的老鹰;在足球场上空飞翔的是只笨重的鸟;在海滨漫步的那位漂亮少女是只 “神奇而美丽的海鸟” ;而自由自在地飞翔着, 叫唤着的燕子则激发着他的灵感 。水与鸟在天地间无所不在, 它们在 《肖像》 中也似乎是无处不有 。由于乔伊斯对意象的认识和运用是表象主义的, 其意象和寓意的对应大多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语境效应, 所以水和鸟的各种象征性意义也是变化着的。然而,正如前面所说的 , 乔伊斯的这部小说是构筑在代达罗斯神话的基础之上的 , 水和鸟的意象在代达罗斯神话中都有其对应的形象 , 因此它们的象征意义也就有着有机的联系 , 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小说主人公在艺术上摆脱束缚、 寻求自由这样一个主题。在代达罗斯神话中, 环绕克里特岛的浩瀚大海就像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 与错综复杂的迷宫一起构成双重封锁, 使得代达罗斯唯有 “插上双翅” 才能挣脱囚禁。海, 或者说汇成大海的水 , 团团地围绕着克里特岛,就像一个坚固的绳套 , 又像一张大网, 成为束缚艺术家的桎梏。而装上人造翅膀的艺术家, 飞翔时就成了一只鸟 。代达罗斯神话中的 “鸟” 要飞离的是囚禁他的迷宫 , 他的目标是另外一片对他来说意味着自由的土地。将这个神话加以概括 , 它的寓意就是:艺术家被世俗的势力所囚禁, 而他依靠自己的艺术获得了自由 。这样来看 《肖像》 , 分析 《肖像》 中“水” 和 “鸟” 的意象 , 我们就发现, “水”的意象在 《肖像》 中尽管变化多端 , 但它的基调总是 阴森、 寒冷 、 令 人讨 厌的 ;而“鸟” 则与代达罗斯的神秘形象有关, 是艺术家自身的象征, 是艺术美的象征 , 同时又暗示着飞离。斯蒂芬成长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过程, 正是一位天才艺术家通过探索 , 最终发现艺术家的自我、 挣脱束缚、 获得自由的过程。这是一个艺术家的现代神话。而乔伊斯的伟大之处, 正在于他 “通过一个古老的神话, 成功地构造出一个现代神话” 。⑤一、 “水” 的双层象征意义小说一开始, “水” 就以尿的形态被幼小的斯蒂芬感觉到了:“当你尿床时 , 你先感到热乎乎的 , 不久后就觉得冰凉了” (第245 页)。“冰凉” 的感觉对于躺在床上的斯蒂芬来说自然不舒服 。

 “水” 作为一种令人不快的意象就这样在小说的头一页定下了基调。后来在克郎戈斯上小学时 , 斯蒂芬被威尔斯推进了水沟 , 他感到沟中的水 “多么冷, 多么粘乎啊” (第 245 页)! 这次事件导致斯蒂芬感冒发烧 。在病床上 , 他梦见 “海上的波浪 , 又高又黑的波浪汹涌起伏着 , 在没有月亮的夜晚, 浪花是黑色的” (第 268页)。这个阴森森的梦是以爱尔兰独立运动之父帕内尔的死为背景的 , 而联想到圣诞节争吵时斯蒂芬父亲眼中的 “泪水” , 人们对水的总体象征意义就会有更深的理解。无论水的形态怎样千变万化, 它带给斯蒂芬的感觉始终是一样的, 它只会令人恐惧、 害怕 、厌恶 , 它只会令斯蒂芬在长大后联想到 “克朗戈斯澡堂里泥浆样的水” (第 436 页)。《肖像》 中还有另一层意义上的 “水” ,它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 , 但在小说中却以“水” 的意象出现。这就是环绕在斯蒂芬周围的一切世俗势力 , 还有他自身成长中情欲· 15 ·艺术家的现代神话

 的烦恼。它们在小说的五个章节中分别出现, 依次是学校、 情欲、 宗教、 家庭和民族。它们是生活中的潮水 , 在斯蒂芬成长的过程中汇集成阵阵波涛, 无休无止地向他扑来, 将他包围起来, 令他感到窒息 。小说的结构恰好形成五次浪潮, 与 “水” 的意象相吻合 。尚未找到出路的斯蒂芬在这样的环境中, 犹如古希腊神话中的那位 “老父亲 、 老工匠” (第 526 页)一样, 最终只有飞离自己的祖国爱尔兰才能得到自由 。爱尔兰的英文名 (Ireland)与岛的英文名 (island)的发音相同 , 而爱尔兰跟克里特都是岛屿 ,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爱尔兰实质上就是一座水牢, 一座禁锢着向往自由的艺术家的水牢。二、 “鸟” ———美与自由的象征“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无论怎样的惊涛骇浪, 无论怎样的漫天巨网 , 世俗的一切是无法阻挡艺术家如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

 《肖像》 中斯蒂芬尽管一直受到各种各样的 “水” 的意象的束缚 , 但是 “鸟” 的形象却悄悄从暗处显现 , 先是模糊的 , 令年幼的斯蒂芬略感恐惧 , 但后来慢慢变得清晰,让不断成熟的斯蒂芬发觉它是美的象征 , 是飞离的象征、 自由的象征 , 最后它终于与斯蒂芬的姓氏联系起来 , 使他意识到自己作为艺术家的使命。鸟的意象首先出现在小说的第一个片断。丹特威胁斯蒂芬 , 警告他若不道歉,“鹰就会飞来, 啄出他的眼睛” (第 246 页)。这里的 “鹰” , 还有他的同学赫伦 (Heron)的名字中包含的鸟的形象 , 都是模糊的 , 只表现在语言上, 它们令幼小的斯蒂芬感到恐惧。但是在 《肖像》 中 , “鸟” 这个意象却像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一样, 由丑陋、 凶恶的形象逐渐地脱胎换骨, 变成了美的象征。在小说第四章海滨那一幕 , 当斯蒂芬在恍惚之中见到那个 “像鹰一样的人在海面上朝着太阳飞去” 时, 刹那间他终于明白了他的使命是成为一个艺术家。这时他见到一位美丽的少女站立在水的中央, “她好像被施了魔法, 看起来就像一只美丽的海鸟。她修长的腿裸露着 , 像白鹤一样纤细, 除了一缕翠绿的海藻在皮肤上留下的一个印记外 , 别的地方洁白无暇。她的大腿丰满、 圆硕 , 几乎一直裸露到臀部 , 像象牙一样洁润, 泛着柔和的光 , 白色内裤的须边像鸟儿身上白色的绒毛一样垂着。她把深蓝色的裙子大胆地撩到腰际 , 像鸽尾一样结在腰后。她的胸脯也像鸟的一样柔软纤细 , 纤细柔软 , 就像一只长着深色羽毛的鸽子的胸脯” (第 433 页)。这位美丽的少女能勾起人们无穷的联想。假若去掉那些鸟的比喻, 或许她会使我们联想到出浴的阿芙洛狄忒。然而 , 鸟的意象却在少女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斯蒂芬的眼中, 少女的美就是他想象中那只海鸟的美。这只海鸟 , 或许就是由丑小鸭变成的天鹅, 或者说她是如断臂的维纳斯一样的一件工艺品, 象征着最完美的艺术 。她没有勾起了斯蒂芬的情欲, 而是使他情不自禁地惊呼道:“天啊 !” (第 434 页)艺术 , 以及包含在生活中的艺术美 , 顿时唤醒了斯蒂芬内心的灵感。他从那海鸟似的少女身上听见了艺术生命的呼唤 , 从而打定主意离开爱尔兰 , 去追求艺术的自由 。在《肖像》 的最后一章中, 鸟的意象频繁出现 。鸟在天空的飞翔和鸣啭激发着他的艺术灵感, 引起他无穷的遐思。在图书馆前的台阶上, 他注视着天空自由飞翔的鸟儿 , 触景生情, 想到燕子的秋去春来 , 想到 “他也将永远离开那个充满祷告的节俭的家” (第 494页)。此时的鸟儿已在他的心中变成了自由的形象, 象征着他的飞离 。斯蒂芬的离去将是他最后的觉悟, 因为他认识...

篇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意象分析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主人公的成长朱宾忠   张正平Ξ内容提要 :作为一部成长小说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展现了 主人公斯蒂芬从童年到青少年期的成长历程。

 本文着重分析了主人公的性格二重性 ,指出理智与情感、服从与反叛这两组对立的性格元素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他的个性发展 ,使他逐渐走向成熟 ,并最后决定了他逃离家园 、自我放逐 ,并以艺术为旨归的人生之路。关键词 :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斯蒂芬   成长   二重性作为一部描述年轻人内心历程的成长小说 ,乔伊斯的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深刻地描述了青年艺术家斯蒂芬从婴儿朦胧时期到青年成熟时期的心理成长过程”(李维屏 81) 。在 20 世纪 “追溯年轻人内心历程的 ‘成长小说’之中 ,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可以说是最有深度的一部”(袁德成 188) 。

 但是 ,在对主人公的成长过程的分析上 ,既往的研究者们往往注重发掘小说主人公心灵与外部现实的冲突 ,追寻他的个性阶段性的线性发展轨迹。

 例如 ,有论者提出 : “斯蒂芬的精神成长充满了 痛苦。

 我们可以将其漫长而痛苦的心理旅程分为 5 个阶段 : 无知 ( Ignorance) →堕落 (Degradation) →忏悔 (Repentance) →复活 (Resurrec2tion) →流亡(Exile) ”(尤洪芸 朱荣杰 101) 。

 袁德成也认为小说的五个章节分别描述了 斯蒂芬的五个成长阶段以及他与所处环境发生的三次冲突 :第二章中灵与肉的冲突 ;第三章中犯罪与忏悔的冲突 ;第五章中献身宗教与投身文学的冲突。

 这些冲突对斯蒂芬个性意识的觉醒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89 - 198) 。

 他还指出 ,小说 “各章的故事均围绕斯蒂芬成长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展开 ,各个部分环环相扣 ,一步步循着这些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读者就可清晰地看到斯蒂芬从幼儿到青年艺术家的成长轨迹 ,真切地感受到他的痛苦和欢乐”(196) 。

 这些分析无疑是富有启发性的 ,但尚未能揭示出斯蒂芬的成长规律和根本原因 。

 事实上 ,如果拉开一定距离对文本进行综合审视 ,并运用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来观照人物的性格发展 ,我们将能够对人物个性获得一种动态的把握。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认为 ,任何一个人的性格都是由相反两极构成的 ,例如高傲与谦虚、懒惰与用功 、疏忽与心细等 ,它们互相依存并在环境的作用下不断发生变动 ,使性格呈现出复杂而有序的运动状态。①从这个视角出发 ,不难发现从小说的第一章到最后一章 ,在斯蒂芬身上存在着某些变动的却是以一贯之的因素。

 它们在小说中不是简单的陈陈相因 、前后相继 ,阶段性地发生和发展 ,而是以基本对立的性格元素的形式始终相伴随 ;它们的此消彼长推动着主人公的个性发展 ,使其人生倾向越来越明显。

 这些因素集中表现为主人公的情感与理智 、服从与反叛的矛盾运动之中 。・42・论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主人公的成长Ξ朱宾忠 ,武汉大学英语系副教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 ,主要研究英美文学及比较文学 ;张正平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主要研究英美文学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理智与情感是人的个性的两个重要构成要素。

 情感指人对于外界刺激所产生的爱、憎、喜、怒、悲 、欢等心理反应。

 理智指一个人认识、理解事物 ,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的能力 。

 在人的个性中 ,二者往往不是各据其半 ,而是其中之一占据了更主要的地位 ,从而决定一个人的个性偏向 — — — 情感型的还是理智型的 。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 ,两种因素会不断斗争 ,有时情感占了上风 ,有时理智占了 上风 ,但是这种变化不是任意的忽左忽右 ,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发展。

 随着人的个性的逐渐成熟 ,某种基本倾向会逐渐取得主宰性的地位 ,使两者关系趋于稳定。

 这种变化在斯蒂芬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非常明确的体现。斯蒂芬从小是一个柔弱多思的孩子 ,基本倾向是理智大于情感。

 他凡事喜欢反复思量 ,爱用一些教条来指导自 己的行动 。

 他的父亲说他是一个 “头脑冷静的爱思考的孩子”(Joyce87)②。

 在第一章中 ,他因为不肯满足三年级学生韦尔斯 (Wells) 换鼻烟盒的要求 ,被恶意地撞倒 ,掉进臭水沟里 ,并因此受风寒病倒了 。

 韦尔斯怕老师追究原因而受到惩罚 ,问斯蒂芬会不会告发他。

 斯蒂芬情感上自然想报复 ,但想到爸爸对他 “永远不要告发同学”(20) 的告诫 ,就表示不会告发。

 这里 ,我们可以看到 ,在行为的选择上他的理智战胜了 情感。

 同一章中 ,在要不要向校长告发学长多兰神父无理殴打他一事上 ,他的理智与情感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情感上 ,他觉得神父责打他是 “错误的 ;是不公平的 ,残酷的”(48) ,他在脑海里一遍一遍回味被当众责打的屈辱感觉 ,难过得吃不下饭。

 在同学们为他打抱不平的情绪影响和鼓励下 ,他决定向校长报告 ,为自己讨回公道。

 但理智却试图说服他不要这样做 :校长会站在学长那一边 ,认为他在耍花招 ;而学长会因为他竟敢告发他而变本加厉地责打他。

 一番利弊权衡后 ,斯蒂芬的理智占了上风 ,决定 “最好还是把这事忘了 ”(30) 。

 只是在走出饭厅时他才不由自主地受了感情的驱使走进校长室 ,一吐心中的冤情。

 跟校长谈话的过程中 ,他一直处于激情状态 ,以至于要 “努力保持腿和声音不发抖”(52) 。

 在要不要告发多兰神父这一件事上 ,他的情感第一次战胜了理智 。小说的第二章主要写了斯蒂芬青少年生活的几个片段。

 在这一阶段斯蒂芬的情感经历了一个逐渐积累而冲决理智的堤防的过程。

 随着性意识的觉醒 ,斯蒂芬开始憧憬与异性的接触。

 在跟一位他心仪的女孩同车回家的途中 ,他的心随着她的脚步向他走近又走远 “像浪尖上的软木塞一样跳跃不止”(64) 。

 他想伸手去拥抱她 ,亲吻她 ,但理智的无形约束使他不敢这么做。

 事后他感到很后悔 ,把车票撕成碎片来发泄。

 这个事件为他后来放任感情埋下了伏笔。

 由于一再错失与女孩接触的机会 ,他的情感像被堵住了的洪水一样 ,在他心中翻腾激荡 ,寻找着出口 。

 情感上他很想去找她 ,理智上又知道这样不可取。

 压制的结果是情感转变了方向 。

 他开始在妓女出没的后街上游荡 ,寻找爱情的替代品 。

 这时他一心想的是 “与一个同类一起犯罪 ,强迫另一个一起犯罪 ,和她一起体味犯罪的快乐”(91) 。

 终于 ,他邂逅了一名妓女 ,投入到她的怀抱里 ,感到激动 、欢乐而如释重负 ,他的情感又一次战胜了理智 。无论斯蒂芬所受到的天主教学校教育 ,还是那些他从小就学会的戒律(catechism) ,都要求他摒弃个人情感自由 ,接受理智的约束 ,过循规蹈矩的生活。

 迄今为止 ,斯蒂芬的情感对于理智的两次胜利都是情感遭到理智的长期抑制而突然爆发的结果 ,而理智的惯性力量则使他在情感爆发之后自律或者自责 ,迅速回复到理智的轨道上。

 然而 ,情感突破理智控制的快乐经历为他的个性向情感方向的发展积累了 动能 ,使他的情感在他青春期后一阶段的爆发比以前的能量更大 ,从而造成对于理智的压倒性的永久胜利 。如果说第一、二章初步展示了斯蒂芬情感与理智的斗争 ,第三、四章则进一步表现理智・52・外国文学研究                           2004 年第 6 期©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控制和压抑情感 ,情感反抗和突破理智的约束的过程。

 在第三章的开头 ,斯蒂芬意识到自己“不是一次 ,而是多次犯了不可饶恕的罪 ……第一次犯罪就够他遭受永久的毁灭 ,而随后的每一次都会使他的罪过和该受的惩罚翻一倍”(96) 。

 这种绝望的心情使他不肯向上帝祈祷 ,并对那些诚心祷告的人充满怀疑。

 然而这种消极的敌对情绪很快就被强烈的恐惧所代替。经堂上牧师对于地狱的可怕之处的生动描述紧紧攫住了他的心 ,使他走出经堂时两腿发抖 ,头皮发麻 ,头脑中回响着一片 “地狱 ! 地狱 ! 地狱 ! 地狱 ! 地狱 !”的喊声( 115 ) 。

 他的心灵再也承受不住恐惧感的折磨 ,他开始向上帝祈祷 ,期望得到上帝的原谅。

 在接下来的一场布道中牧师关于地狱之苦的进一步描绘使他打定主意向牧师忏悔 ,而不是仅仅在自 个儿内心里向上帝祈祷。

 但他不敢在学院的小教堂里进忏悔室 ,他跑到街上的一家教堂里向牧师坦白了自己的一切罪行 ,并得到了宽恕 。

 他感到由此获得了 新生 ,庆幸这是 “另一种生活 ! 一种在神的恩佑下的道德和幸福的生活 ! 这是真的 。

 这不是一场他过一会儿就会醒转的梦。过去的已经过去了 ”(133) 。

 这里情感的起伏变化使他的行动回复到了理智的轨道上。

 理智赢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在第四章前半部分 ,他的理智完全主宰着他的赎罪行动。

 他为自己制定了许多行为规则并严格地付诸实施。

 他一早起来就去跪在圣坛前祈祷 ;他把一天的时间分成若干段分别用于特定内容的祈祷活动 ;他走路的时候在裤袋里放着念珠 ,边走边数边念 ;他刻意折磨自己的各种官能 ,增加自己的身 体痛苦以期彻底净化自己一度被玷污的灵魂。

 然而被理智压抑的情感却在积蓄着力量 ,酝酿着新一轮的反扑 。

 他在祈祷和沉思时 “感到灵魂受到肉体持续不断的声音的困扰”(138) 。

 当学院的院长找他谈话 ,告诉他因为他的出色表现将留校担任圣职时 ,理智与情感的决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

 理智要求他接受这样一个光荣的职位 ,他从小就向往的当牧师的生活向他敞开了大门 ;而情感却告诉他这将是一种未老先衰、毫无生气的生活。

 何去何从 ,他难以取舍。

 在痛苦、彷惶和压抑中他来到大海边。

 面对天上的流云和海中翻滚的浪涛 ,他感到一种大自 然的启示。

 他感到自己的心飞上了云霄 ,他要翱翔四野 ,浪迹天涯。

 他要用心灵的自 由来创造生活 ,而不是把心灵禁锢在牧师的死板的生活里。

 他在溪边偶遇的像海鸟一样的美丽少女进一步坚定了他抛弃教士生活的决心。

 他要追求美与激情的生活 , “去生活 ,去创造 ,去堕落 ,去战胜 ,去从生命中创造生命”(156) 。

 在这一阶段的较量中 ,由于理智对情感的压抑更全面、更持久、更深重 ,情感长期积蕴的爆发力量也更猛烈 、更具有摧毁力 ,一旦爆发就彻底摧毁了 理智的防线 (当然这种爆发是在主人公发生顿悟的外在条件诱导下发生的) ,从而决定了主人公走上以情感生活为主的艺术之路。斯蒂芬个性中的另一组对立元素是服从与反叛两种倾向之间的斗争。

 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交替战胜对方 ,最后确立一方在个性中的主导地位 ,而是服从因素在一开始就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 ,叛逆因素逐渐萌生和壮大 ,并最后取得主宰地位 ,决定斯蒂芬的人生选择。服从对于斯蒂芬来说是一种自发的 、不假思索的心理定势和行为模式。

 他本性柔弱恭顺 ,在权威面前力图做一个温顺的服从者 ,无论这个权威是家庭的 、教会的 、还是社会的 。“他一次也没有表现出不服从 ,也从不让好捣乱的伙伴引诱他改变默默服从的习惯 ,甚至当他对老师的陈述有所怀疑时 ,他也从不公开地表示出来”(142) 。

 他的服从具体地表现在遵守学校和宗教社会的一切行为规则上。

 他的同学赫伦说 : “迪达勒斯是模范青年 ,他不抽烟 ,不遛市场 ,也从不和女孩子打情骂俏 ,也不说脏话”(70) 。

 而校长对他评价更高 ,称赞他是学院仅有的两三位为大家做出了表率的优秀学生 ,请他出任圣职。・62・论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主人公的成长©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斯蒂芬的叛逆则远不如他的服从来得那么自然。

 他的叛逆往往是一种逃避性的自卫行为 ,是无法可逃而不得不做出反应的结果 ,犹如被逼急了 的兔子咬人一样。

 随着压迫的升级 ,反叛的强度才渐次加强。

 他的首次反叛发生在第一章里。

 他被多兰神父毫无理由地指斥为 “偷懒的捣蛋分子”(46) ,当众遭毒打并被罚跪。

 这对他这样一个一向成绩很优异的学生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 ,他深以为耻 ,但是他既不敢申辩 ,更不敢反抗 ,只是想委曲求全挺过去了事。

 只是由于害怕多兰神父兑现他的威胁 — — — 次日还要来打他 — — — 他才最终采取了反抗的行动。

 但这种反抗严格来说并不是反叛 ,只是在向系统内更高的一级权威寻求公道和保护 ,并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的针锋相对 ,捍卫自己的权益。

 而且他告状成功之后立刻告诫自己 : “决不能在多兰神父面前表现出得意的模样来 ,应该表现得平静和顺从一些”(54) 。但无疑 ,这次行动可视为他叛逆的萌芽 ,而诱发他反抗的因子是多兰神父的无理迫害。随着斯蒂芬性意识的觉醒 ,他的反叛性也日渐滋长。

 波海姆(Helmut Bonheim) 曾指出 :“叛逆是 《画像》的主人公青春期的特质”(qtd. in Hall 277) 。

 在第二章中他有了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叛逆行为 。

 这种叛逆源自他的爱的或性的欲求 ,这是他行为的原动力 。

 青春期的斯蒂芬情窦初开 ,对性爱产生了一种向往。

 由于爱得不到满足 ,他有一种压抑感 ,从而陷入情感的苦闷之中 。

 他要打破这种压抑感 ,找到欲望的归宿、精神的寄托。

 最后 ,他的欲望在妓女身上...

篇三:《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意象分析

幅画,大家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蒙娜丽莎 达.芬奇(意大利)它代表达蒙娜丽莎 达.芬奇(意大利)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资产阶级的妇女形象。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中的人物。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资产阶级的妇女形象。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中的人物。

 马蒂斯夫人像 马蒂斯 (法国)人物造型夸张、变形,色彩鲜艳。人物造型夸张、变形,色彩鲜艳。

 讨论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呢?

 走进意象艺术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学习目标• 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 能够辨析意象艺术

  有一位女士问:“马蒂斯先生,难道我们女人都象您画的那个样子吗?” 马蒂斯回答说:“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画。” 告诉我,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如何理解马蒂斯的作品。野兽派的大师—— 马蒂斯

 亨利·马蒂斯(1869—1954)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他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著名。马蒂斯在色彩上追求一种单纯原始的稚气。他向东方艺术吸取了许多平面表现方法,画面富于装饰感。野兽派的大师——马蒂斯

 野兽派的大师——马蒂斯舞 蹈戴帽子的妇人

 为什么称马蒂斯他们为野兽派? 野兽派,法国现代绘画流派。

 该派使用亮丽的纯色,把颜料直接涂于画板,以追求一种爆裂性的表现效果。该派使用亮丽的纯色,把颜料直接涂于画板,以追求一种爆裂性的表现效果。1905年正式举办画展。作品令巴黎艺术界为之震撼;这其中就包括著名评论家路易年正式举办画展。作品令巴黎艺术界为之震撼;这其中就包括著名评论家路易·沃塞雷。由于沃塞雷。由于 用色的狂野 ,沃塞雷把这群艺术家称为"野兽" 。从此,野兽派显名于世。亨利·马蒂斯是其领袖。马蒂斯是其领袖。

 德莱恩、弗拉明克、杜飞、勃拉克等人为其重要成员。等人为其重要成员。

 马蒂斯夫人像马蒂斯(法)马蒂斯夫人像马蒂斯(法)此画的色彩极其浓重和强烈色彩极其浓重和强烈,但整个画面却显得十分沉静。在这幅画中,马蒂斯在人物,但整个画面却显得十分沉静。在这幅画中,马蒂斯在人物面部的正中央面部的正中央 画了一道 绿色粗线;这条线成了全画的核心。画中诸多要素都是靠这道线而得到统一和平衡。为了强化这种平面感,画家有意地把画面;这条线成了全画的核心。画中诸多要素都是靠这道线而得到统一和平衡。为了强化这种平面感,画家有意地把画面 左侧的背景画成橙色,从而将其拉到画面的前面,使我们觉得在背景与头像之间并没有距离。画中从而将其拉到画面的前面,使我们觉得在背景与头像之间并没有距离。画中 红绿两色的强烈对比,产生耀眼的闪烁效果,使画面充满了纯绘画性的魅力。,产生耀眼的闪烁效果,使画面充满了纯绘画性的魅力。

 一 、意象艺术定义 意象艺术是 艺术家 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 审美情感 、 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与把握到的 客观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规律作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观念中的艺术形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规律作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观念中的艺术形象。

 二、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意象艺术是 客观 世界的 主观 表达。 意象艺术更倾向于 心里真实 而不是 眼见的真实眼见的真实 的传达。

 看到这张画,同学们有什么感受?画中怎样表现的看到这张画,同学们有什么感受?画中怎样表现的 ? 学生讨论 ( 内容、形式 )恐怖死亡丑痛苦寂寞消极

 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蒙克爱德华·蒙克(1863年 - 1944年)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爱德华·蒙克(1863年 - 1944年)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蒙克蒙克的 母亲劳拉在1868年死于肺结核,母亲死後小蒙克由父亲克里斯蒂安·蒙克单独抚养。蒙克的劳拉在1868年死于肺结核,母亲死後小蒙克由父亲克里斯蒂安·蒙克单独抚养。蒙克的父亲患有精神病,他向他的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的根深蒂固的恐惧,父亲在蒙克青年期去世,蒙克的一个患有精神病,他向他的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的根深蒂固的恐惧,父亲在蒙克青年期去世,蒙克的一个 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为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体弱多病。蒙克的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在小时候就被诊断为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体弱多病。蒙克的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 安德烈结过婚,但在婚礼後不过数月也死了。

 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蒙克一个兄弟和蒙克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1887年也死了,眼看着身边的双亲和骨肉兄弟接二连三地不断死去,这对蒙克的精神打击是很厉害的,一个悲痛尚未过去,另一个悲痛接踵而至。这已经超过了精神打击,而是到了深度精神折磨的程度。一个兄弟和蒙克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1887年也死了,眼看着身边的双亲和骨肉兄弟接二连三地不断死去,这对蒙克的精神打击是很厉害的,一个悲痛尚未过去,另一个悲痛接踵而至。这已经超过了精神打击,而是到了深度精神折磨的程度。

 • 呐喊 蒙克(挪威)• 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

 让学生分析讨论这两幅画• 鹌鹑图 朱耷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 培根鹌鹑图 朱耷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 培根

 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 培根 教皇英诺森十世 委拉斯凯兹

 • 两个角度:• 艺术家按照我“艺术家按照我“感觉感觉”到的样子表现世界到的样子表现世界• 我“想 想”表现的意图的角度表现的意图的角度

 • 鹌鹑图 朱耷• 朱耷(约1626 年—约 约1705年),即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朱耷擅花鸟、山水。作者以鹌鹑自喻,着意年),即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朱耷擅花鸟、山水。作者以鹌鹑自喻,着意夸张了鹌鹑的眼睛夸张了鹌鹑的眼睛,眼圈画的特别大,眼珠已经顶到了眼眶的上角,表现出了一种,眼圈画的特别大,眼珠已经顶到了眼眶的上角,表现出了一种昂首向天昂首向天 , 白眼看人 ,冷峻孤傲 的气质。

 哪些作品是 意象艺术 ?123 4

 小结• 意象艺术更倾向于 心理的真实 而不是 眼见的真实眼见的真实• 尽管可能“丑陋”“怪异”,但艺术上却更集中更典型。尽管可能“丑陋”“怪异”,但艺术上却更集中更典型。• 艺术家的 主观能动性 在意象艺术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使我们感受到现实中没有也无法呈现的东西。在意象艺术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使我们感受到现实中没有也无法呈现的东西。

 欣赏意象作品

 让我们来认识三位后印象派的画家塞尚 凡高 高更

 现代绘画之父——塞尚1、全世界所有的物体都可以概括为基本的几何体1、全世界所有的物体都可以概括为基本的几何体——方体、球体、锥体2、对于美的执着,追求完美。方体、球体、锥体2、对于美的执着,追求完美。

 欣赏塞尚油画作品 《圣维克多山》圣维克多山实景照片请同学们找出油画作品《圣维克多山》和圣维克多山实景照片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请同学们找出油画作品《圣维克多山》和圣维克多山实景照片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现代绘画之父——塞尚由于塞尚太过追求完美了,对于被画物是一丝不苟的,如果绘画对象是人,他会要求对方不能乱动,不然画家就会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人。最后导致他只有两个模特由于塞尚太过追求完美了,对于被画物是一丝不苟的,如果绘画对象是人,他会要求对方不能乱动,不然画家就会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人。最后导致他只有两个模特苹果——一切不会动的静物他老婆一切不会动的静物他老婆

 现代绘画之父——塞尚

 现代绘画之父——塞尚

 现代绘画之父—— 塞尚

 现代绘画之父—— 塞尚

 寻找自己天堂的高更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与塞尚、梵高合称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与塞尚、梵高合称后印象派三杰后印象派三杰。他的画作充满大胆的色彩,在技法上采用。他的画作充满大胆的色彩,在技法上采用 色彩平涂 ,注重和谐而不强调对比注重和谐而不强调对比 ,

 寻找自己天堂的高更保罗·高更早年在海轮上工作,后又到法国海军中服务,23岁当上了股票经纪人,收入丰厚还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麦姑娘梅特高更早年在海轮上工作,后又到法国海军中服务,23岁当上了股票经纪人,收入丰厚还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麦姑娘梅特· 索菲亚·加德为妻。加德为妻。

 寻找自己天堂的高更在一次参观印象派画家举办的画展上,高更从这些画中着了魔,“在自己的绘画天赋召唤之下”,35岁时辞去了银行的职务致力于绘画,38岁时与家庭断绝了关系,过着孤独的生活。在一次参观印象派画家举办的画展上,高更从这些画中着了魔,“在自己的绘画天赋召唤之下”,35岁时辞去了银行的职务致力于绘画,38岁时与家庭断绝了关系,过着孤独的生活。

 寻找自己天堂的高更高更总是向往着远方,留恋那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地方,他要求抛弃现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碍,回到更简单、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高更总是向往着远方,留恋那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地方,他要求抛弃现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碍,回到更简单、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

 寻找自己天堂的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在一次重病后,高更对人生有所感悟,画出惊世巨作在一次重病后,高更对人生有所感悟,画出惊世巨作

  :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你喜欢哪一种?说出理由。: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你喜欢哪一种?说出理由。

  欣赏视频 三分钟了解文森特· 梵高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