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他们怎么花掉诺贝尔奖奖金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诺贝尔奖 奖金 花掉

问世间,钱为何物?教人生死难悟。天南地北淘金客,终生痴迷劳碌。

有钱笑,没钱哭,诺奖得主难免俗。

谁能勘破,

渺茫茫人海,寥寥精英,不走寻常路。

各位看官,大家可能都曾幻想過自己一夜暴富。中彩票、捡巨款之类的美梦几人没做过?在梦里,我们常苦恼这么多钱该如何挥霍?醒来时,仍恋恋不舍地琢磨,如果真有这么多钱随意支配,该去实现哪些人生理想?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这只是梦中烦恼。但对极少数人来说,这却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比如,对诺贝尔奖得主来说,突然获得的巨额奖金该如何支配?会不会因此改变人生?

说到这儿,各位看官可能已开始脑补一些经典名人故事,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不折不扣的智者,他们身上没有商人的市侩、暴发户的膨胀,也没有伪君子的做作虚伪。这些全世界最聪明的人对待财富的态度和方法,或许更能给我们启示。

如果您这么想,恐怕会失望,因为我要讲的这些真人真事,实在算不上经典,这些诺奖得主对待财富的方式堪称搞笑,说出来就像是在讲段子。

首先,说一下诺贝尔奖奖金的初衷是什么?按说,诺贝尔奖是这个地球上的最高荣誉,随便发个奖状,就足以让获奖者受到世人膜拜,青史留名,为什么一定要配置几百万元的高额奖金?难道单纯是为了提高知名度?

实际上,诺贝尔先生当初这么做是出于一个非常理性的愿望。奖金的设置(最初为15万瑞典克朗)也是经过科学测算的。这个奖金额度能保证一位教授在20年不领取薪水的情况下仍能够进行他的科研。也就是说,这个钱数是当时一位知名教授的20年薪水总额。

这是诺贝尔奖一直坚持至今的标准。只可惜诺贝尔基金会初期理财能力一般,投资什么亏什么,1901年首届颁发的诺贝尔奖单项奖金是15万瑞典克朗,到1923年就缩水到11.5万。运行到第五十年时更惨了,已经亏损掉60%本金。到这份儿上,连瑞典政府都看明白了——再这么整下去,诺贝尔奖别说发奖金,发奖状的钱都没了。

总不能让一个世界最高奖项发着发着就破产了吧。怎么办?给政策呗。瑞典政府给予诺贝尔基金免税、理财优惠政策。并允许诺贝尔基金投资股市、炒房(诺贝尔当初遗嘱中不允许),又鼓励捐赠,撺掇瑞典银行捐款。基金主要的投资国——美国也给了一系列优惠,在众多特殊政策扶持下,诺贝尔基金终于开始大赚特赚。到了1991年,诺贝尔奖单项奖金一跃提升至600万瑞典克朗,综合90年来的通货膨胀系数,终于和1901年的15万瑞典克朗相当。90年时间,诺贝尔奖才算重新捡回了当初的标准。

客观地讲,20年薪水总和这个标准也并不是特别高。比如我们中国的屠呦呦,在2015年和另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当时,该项奖金是800万瑞典克朗,屠呦呦获得其中的一半,折合人民币300多万元。屠呦呦曾开玩笑说,这点儿奖金不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大家一算,可不,在北京,工薪阶层20年的收入,也就能买半个客厅。

当然了,对穷人来讲,300多万人民币绝不是小数目。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群体里,就有很多是穷人,拿到奖金都快乐哭了。比如193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芬兰作家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他一生贫困交加,奖项公布时,他的妻子已经因过度操劳离世,他欠着出版社250万芬兰马克的债务,正四处躲债时被找到,被抓着脖领子道喜,告诉他得诺贝尔文学奖了。听到这消息,他的反应如同范进中举,记者采访他,打算怎么花奖金,他容光焕发、踌躇满志地说:“这次获奖,让我对偿还债务充满信心。”

这并不是个例,1974年诺贝尔文学奖两位得主之一的瑞典作家哈里·马丁松也穷得够呛,记者问他奖金用途,他坚定地表示“将用来缴纳税金和还债”。

看到这儿,各位看官可能觉得文学奖有特殊性——搞文学的人好像都穷,要不怎么叫穷酸文人呢。诺贝尔其他奖项的获得者,应该不至于这样吧。

实际情况是其他奖项获得者也好不到哪儿去。2012年,日本医学家山中伸弥先生正在家里修理洗衣机,突然接到电话,告知他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个情景被记者捕捉到并公之于众,日本内阁为之震动。在日本,家电是最低廉商品,普通家庭都是只换不修,山中伸弥这个载入史册的瞬间暴露了他的经济状况。日本内阁集体检讨——这么优秀的学者竟然还要修洗衣机,简直是国耻。于是,内阁决定集体凑份子,送山中伸弥一台新的。

1994年,美国数学家、经济学家约翰·纳什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当时连一份固定职业都没有,穷困潦倒(他患有一种间歇性精神疾病)。获奖后,他的愿望是“有奖金作为信用凭证,应该能有银行给我办一张信用卡”。

2001年,约翰·纳什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美丽心灵》上映,并获得第七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而真实世界中的纳什,则在普林斯顿大学谋得了一份年薪2.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7万元)的教职。

刚才说的这几位,基本上都是快穷疯了的主儿。与之相比,大多数诺奖得主还能算得上中等收入水平。他们中很多人把钱用来改善生活,比如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意大利裔美国籍经济学家弗兰科·莫迪利安尼,用奖金买了一艘帆船,放飞自我;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则用诺贝尔奖金购买了一辆定制的紫丁香色SUV。

更多的是用奖金来买房。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3位得主之一的沃尔夫冈·克特勒,他把自己所得奖金用于购置一座房子以及作为孩子的教育基金; 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沃尔夫冈·克特勒用自己分得的奖金中的一部分买了房子。

请注意最后一句,是用奖金的一部分去买房。而与之相对比的是,2012年,我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奖金税前约750万元人民币。记者问他用处,他说,准备在北京买套大房子,有人提醒他,北京市区房价5万多一平方米,最多也就买120平方米,实在不算大。

那是2012年的事,不知道莫言老师买了没有,如果没急着下手,到如今,这税前700多万元,恐怕只能买80平方米的套间了。

也有很多诺奖得主并不专注于改善個人生活,而是将钱捐赠出去。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日本的本庶佑教授,他决定把价值约700万元人民币全额赠送给母校京都大学,用于支援年轻研究者的研究工作。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分子神经生物学专家保罗·格林加德投入自己获得的全部奖金,以母亲的名义建立了一个新奖项,被称为“女性诺贝尔奖”,弥补对女性的偏见。

诺奖得主捐赠奖金很常见,但捐赠的名目通常很有意思。199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德国分子生物学家C.N·福尔哈德用奖金建立了一个慈善团体,其宗旨是“帮助年轻女性科学家抚养孩子”!比如,为她们请保姆、购买洗碗机。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马瑟略更“不务正业”,他用奖金设立了一个基金,用于资助舞蹈艺术。

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居里夫人。她在190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世界上唯一两度获得诺奖的女性。她的一生略显悲剧,由于时代所限,她并不能因为获得诺奖就得到政府对她后续研究工作的支持,她只能把所有奖金都用在后续的研发,这让她为人类文明所作出的贡献愈显珍贵。

接下来要讲的几位,属于诺奖得主中的“牛人”。第一位是让-保罗·萨特,法国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对西方的意识形态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他又是一位极优秀的文学家,是现代派文学中的标杆人物。

这样一位影响了20世纪西方哲学、文学史的伟人,得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但问题是,他不要。

萨特的一生,不接受任何官方荣誉。1964年,得知自己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立刻给诺奖评委会写信推辞。评委会收到信后认为:这是你应得的荣誉,即便你不要,我们也得给,于是仍旧公布结果。萨特再度写信称,我如果拿了这钱,就将失去我的独立性,所以,即便你给了,我也不要。

结果他真就没领,这件事在上世纪60年代很轰动。因为历史上虽然也有几位获得诺奖的学者拒绝领奖,但其中萨特名气是最大的。

当然,历史上还有两个更有名的人也拒绝了诺奖,但和萨特的区别是,他们在提名阶段拒绝后,评委会没有坚持,诺奖最终没颁给他们,这两个人,一个是爱迪生,一个是特斯拉。

爱迪生大家都了解。特斯拉大家可能只是听着耳熟。其实,特斯拉对人类的贡献绝不比爱迪生差。他一生有700多项发明,比如我们现在用的交流电就是他发明的,另外如雷达、无线电都是他的杰作。如今我们常听说的一家电动汽车公司叫特斯拉,就是因为这家公司的创始人马斯克极度崇拜特斯拉,才给自己公司起这个名字。

特斯拉和爱迪生同处一个时代,他们之间因为交流电和直流电之争结下了很深的怨恨,势不两立。当两人同时获得诺贝尔奖提名时,两人同时表示,有对方在,绝不去领奖,这件事因此不了了之。

客观讲,特斯拉对世界的贡献更大,因为他不像爱迪生那样靠发明专利暴富。他将交流电等700项发明专利无偿捐献,一生清贫,86岁时死在一家旅馆,没有任何遗产。

但接下来说的这位,比特斯拉的影响力还大,做法也比特斯拉更绝。他不是拒领诺贝尔奖,而是提前就把诺贝尔奖给花了。他就是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一生有两段婚姻,我们且不探讨婚姻中爱因斯坦的对错,只说在试图结束第一段婚姻时,爱因斯坦还不到40岁,刚出名不久,生活非常拮据。双方谈到离婚后赡养费问题,爱因斯坦真心想给,但一个大子儿都拿不出,于是提出:我将来肯定要得诺贝尔奖,那是一笔巨款,我承诺,得奖后奖金都给你。

当时,没人知道爱因斯坦会取得如此巨大成就(虽然他在40岁前就完成了光子假设理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但当时始终受到质疑)。试想,一个30多岁的大学教员,在你面前拍胸脯说他将来会得诺奖,然后把奖金都给你,你能信吗?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或许是因为两人的感情并没有真正断绝,总之,爱因斯坦的前妻米列娃信了。她同意了。

若干年后,爱因斯坦真的得到了诺贝尔奖。

按照当初的许诺,他将奖金全部给了前妻,还了这段情债。

翻遍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获奖者虽无一不是世界级精英人物,但能在30多岁就认定自己将获诺奖,敢提前就把诺贝尔奖金预支出去的,只有爱因斯坦一人。

这正是:

天生我才戏名利,千金散尽谈笑间。

浅斟低唱拒诺奖,一生所求何翩翩。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