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智力不可遗传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遗传 智力

佳 郡/编译

智力是否可以遗传?其遗传程度如何?研究者们得出的结论是:智力并不遗传,但某些神经结构确实会遗传给下一代,不过这些神经结构对智力的影响只有15%~20%,其余的智力来自于父母的激励教育和子女生长环境的影响。

当罗杰•科恩伯格睁开迷糊的双眼,他看到父亲异常兴奋。12岁的他脑子一片混乱,因为自己很少在半夜被吵醒。父亲阿瑟•科恩伯格是一个腼腆而深沉的人,罗杰经常看到他在洛杉矶家里的书房中研读至深夜。不过,这次父亲的脸上一扫往日的严肃表情,因为他刚刚得到来自瑞典的电话通知,被告知获得了195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罗杰回去继续睡觉,心想这是大人的事情,但父亲今夜肯定要失眠了。

40多年之后,罗杰•科恩伯格也接到了同样的电话,而且,几乎是在10月4日这一天的同一时间:凌晨两点。罗杰形容他当时的心情时说:“我只能用‘震惊’这个词来形容。”而且,刚刚进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这个全世界的精英俱乐部的罗杰•科恩伯格,与此同时也进入了另外一个范围更为狭窄的俱乐部:一个只属于诺贝尔奖父子(母女)得主的俱乐部。智力可遗传给下一代?如果仅从前面的证据来看,回答似乎是肯定的。“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西班牙神经系统研究专家何塞•马斯杜说。

诺奖“父子兵”

马斯杜是国际知名的神经系统研究专家,目前他担任西班牙纳瓦拉大学神经科学院院长。他也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要想解开智力是否会遗传给下一代这个谜团,首先就要给智力进行定义。马斯杜认为,智力是“人用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这种能力可以遗传吗?也许科恩伯格父子可以作为一个例子。

在得知父亲获得诺贝尔奖后,罗杰•科恩伯格的人生就此改变。在学校中,科恩伯格是个成绩突出的孩子,尽管性格有点内向,但在与人交往上毫无障碍。12岁时,去瑞典领奖的父亲阿瑟带他来到斯德哥尔摩,从此让他发现了一个全新的科学世界。科恩伯格耳边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你和你父亲长得太像了……像极了。”外貌上的相似让科恩伯格理解成应该追随父亲的脚步。2006年,在他获得诺贝尔奖时,他与自己的父亲一样,也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教授。

然而,科恩伯格父子并不只在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这是不是纯属偶然?罗杰•科恩伯格难道天生就能获得诺贝尔奖吗?马斯杜认为:“不能这么说。诺贝尔奖并不只是取决于无与伦比的天才这一先决条件,它更是努力、学习和技巧,尤其是刻苦、坚持的结果。”而坚持和外界刺激尤为重要。

智力遗传的例证

波兰女科学家玛丽•居里夫人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1903年10月,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因为发现了“钋和镭”这两个化学元素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在她的长女伊雷娜11岁的时候,居里夫人再次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次是化学奖。

1935年,35岁的伊雷娜也获得了与母亲同样的殊荣——诺贝尔化学奖。那是为了表彰她在放射性元素研究上的杰出贡献。在智力遗传方面,伊雷娜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她是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女儿,她的家庭有4枚诺贝尔奖章。那么,是否仅仅是由于激励和坚持促成了伊雷娜的卓越成就呢?似乎不仅仅是这些:她的父母是光芒璀璨的人物,她的外祖父是物理学教授,几位长辈都具有很高的智商,高智商是否在她身上有一定的遗传?马斯杜说:“不错。据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称,神经系统的某些特征是可以遗传的。也可以说,一个人出生时的基因遗传自父母,但这并不能决定他最终的智力。”

在每个人的神经系统中,都存在着一种基础结构,但这并非是一种固定的结构,神经系统并不是完全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成形的。马斯杜说:“我们可以将神经系统与手做比较。如果一个人的双手用来打铁,那么他一定是手指粗壮且不灵巧,相反,如果双手被用来弹钢琴,那手指必定修长而且灵巧。”因此从某方面来说,教育子女的方式比基因遗传显得更为重要。

基因与智力只有20%的关联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基因与智力之间的联系是20%。研究人员利用神经图像技术对双胞胎进行了研究,结果他们发现,智力高低与父母遗传基因之间彼此联系的比例是20%,其余的智力发展则是处在变化状态的,根据个人的生活来逐渐改变和定型。研究人员认为,特别的激励可以使人的神经结构发生改变,并且促进其发展。

在所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当中,有7名获奖者的子女与他们一样,在后来也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些天才的日常生活显然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从懂事时开始,罗杰•科恩伯格生活在父亲的影响和激励之下;伊雷娜•约里奥•居里18岁后就一直给母亲充当助手;而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尼耳斯•玻尔的儿子奥戈•玻尔,从小就受到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和德国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等人的影响和教育,并且在1975年获得了与父亲同样的荣誉——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J.J.汤姆逊这位诺奖获得者的身上,我们也许能够看到:在塑造天才方面,来自外界的激励要比基因遗传显得更为重要。虽然汤姆逊在1906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他以后所取得的成就远超于这个奖项:他的儿子乔治•佩吉•汤姆逊在1937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不仅如此,与他没有任何血缘和遗传关系的7名学生,也分别获得了诺贝尔奖。同一位导师培养出了8名诺贝尔奖得主,这是一个后人无法超越的成就,也充分说明智力与遗传并无直接关联。

智力在于后天培养

马斯杜认为,“孩子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和激励,对于遗传自父母的智力基础是向更高还是更低程度发展至关重要。”在上面提到的7名诺贝尔奖得主的子女中,有5名是在与父母相同的领域中获奖,这也是对上述结论的印证。伊雷娜•约里奥•居里所进行的研究与父母一样,都与放射性有关;乔治•佩吉•汤姆逊与父亲J.J.汤姆逊所研究的领域都是关于电子方面的;罗杰•科恩伯格与父亲阿瑟•科恩伯格都是专门研究化学基因的;劳伦斯•布拉格在25岁时与他的父亲同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也因此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研究者们得出的结论是,人的智力并非完全依靠遗传。不过,某些神经结构确实具有遗传性,但是它们对智力发展的影响只占15%~20%,其余则与父母对子女所进行的激励教育,以及他们所处的生长环境的影响直接相关。“所以说,一个没有天赋的农民,他儿子的前途也并非天生就是务农,他今后的生活得靠自己的努力和坚持。除非患有严重的脑部疾病,任何人在智力上都不会受到遗传基因的限制。”

这一结论,似乎可以用丁伯根两兄弟的成功事例来进行论证。这是一对世界上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亲兄弟,简•丁伯根于196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尼古拉斯•丁伯根于197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是,丁伯根兄弟的父母并非才华横溢,他们与普通人的智力几乎相同,只是他们非常注重对孩子们的教育。

事实证明,所有获得诺贝尔奖殊荣的子女,都进入了比他们父辈级别更高的学术机构工作。愿天下更多的好父母都可能培养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孩子,只要他们真正有这个愿望和对孩子充满爱心。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