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之反思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新课程 反思 背景下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开展,走进实验区。不难发现广大教育工作者已基本理解了新课程理念,走进课堂,不难发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但随着实验的不断推进,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浮出水面”。本文针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实践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希望能够帮助一线教师不断优化、调整教学行为,坚定课改信心。

一、“探究式学习”并不排斥“接受式学习”

我们传统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不重视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精神。因此,新课程提倡“探究式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验学习的乐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探究式学习”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具有重大意义,是学习方式的一场革命。但这并不意味着探究式学习就是先进的、唯一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学习方式就是落后的、过时的、应该抛弃的。因为“探究式学习”主要是针对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提出的,它是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不能取代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

1 “接受式学习”仍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探究式学习”,另一种是“接受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是指教师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的一种学习方式,通俗地说,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学生练习”这一类的学习方式。应该说,“接受式学习”也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认知规律。它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接受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一般来说,有关科学发展历史的内容、近、现代科学研究进展的内容、中学阶段难以重复再现的经典实验等,适合采用“接受式学习”的方式。例如。关于“原子结构”这部分内容,《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以及有关经典实验”,考虑到这部分知识在原子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其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经典物理实验,物理史实资料丰富,教育功能强,因此适合以“接受式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教师可以沿着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向学生介绍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介绍汤姆孙发现电子的研究过程,介绍a粒子散射实验的设计思想、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和实验现象分析思路,让学生体会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体会科学方法在科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因此,“接受式学习”仍是一种基本的、常用的学习方式。

2 各种学习方式都有其优缺点。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

“探究式学习”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固然先进,但它也有计划性不强、时间难以把握、效果不很显著等问题,如果运用的不好。则课堂讨论将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接受式学习”运用得好,如教师擅长讲授,可以生动地向学生传达大量的有用信息;运用不好的话,授课会很沉闷,让人昏昏欲睡。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事实上,“接受式学习”对于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也是必要的。

3 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1)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2)“探究式学习”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现实。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挫伤积极性;(3)学生个性不同,“探究式”也好,“接受式”也罢。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式才是最有效的。如果学习对学生是有意义的,它肯定在启迪着学生的思考,它肯定具有“探索”的成分。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运用各种学习方式。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二、“学生自主”并不排斥“教师指导”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两种倾向值得引起警惕:一种是教师过分包办代替,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另一种是教师过分放手,几乎是撒手不管,课堂教学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而学生真正的学习和探究处于形式化、浅层性状态。教师必要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

1 教师不是旁观者。新课程讲究教师的有效教学。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导师,还是一个协作者。现行合作教学,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却常常游离于学生之外,我们常常看到,在让学生讨论某个问题时,教师只是时而在学生间走走,充其量就是问问你们有没有讨论完。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还常常处于旁观者的位置上,过程性教学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新课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应当是旁观者,而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参与者、合作者、管理者、评价者,是学习的引领者。要关注对学生学的行为的考察,考察学生学习的参与和投入程度以及在他们头脑中是不是真正发生了认知的变化和重组,有没有形成新的有意义的认知结构。

2 辩证处理师生关系,体现自主探究。在学生开展问题探究的活动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又要发挥教师教学指导的角色功能。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应因人、因教学内容而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过早的引导,学生还没有进行充分地思考和分析,往往会剥夺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过多的引导,又会剥夺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引导过晚,又会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而一筹莫展;有时引导不够充分,以致学生感到手足无措。因此,教师应充分把握问题引探的时机、深度、广度、难度和适度,辩证地处理问题探究中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关系,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因此,要上好一节课,必须正确处理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指导作用的关系,“学生自主”不等于不需要“教师指导”,教师要在鼓励学生大胆学习、质疑、探究的同时,发挥自己的角色功能,在关键处和敏感处给予点拨和调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发展。

三、“合作学习”并不等于“形式上的小组讨论”

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不少教师知道现在提倡合作学习,于是课堂上为了追求所谓的“时髦”,动辄采用小组讨论,

不管内容有没有讨论的必要甚至进行次数过多的讨论。这样做小组学习的形式有了,但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也不佳。新课程提倡有意义的合作学习,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具体操作时,为了避免流于形式。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 合理选择学习的问题。从课程知识的特点来看,并不是所有知识都适合小组学习,也不是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小组合作,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价值,有值得合作的地方,学生愿意合作,也需要合作,这样的合作才有意义。而且,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的,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需要他人帮助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更有价值。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把握教材,对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基本估计:哪些问题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需要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小组合作学习。

2 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实践证明,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这一环节,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实现小组合作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把自己获得的学习成果、独特见解在小组中与别人分享,与别人交流;把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向别人求助,寻求解决;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思考分析,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学习他人之长。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因此,教师应当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在对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就能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时时有新鲜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3 合理引导、参与调控,训练学生学会合作。教师始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合作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尤其是在出现困难、意外、混乱局面时要深入小组,参与其中,掌握情况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的展开。其次,教师要及时的诊断与处理问题,注意激活“冷场”,控制“过热场面”。使全体小组成员“动”起来,“活”起来。教师还要下组参与学习讨论,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的运用教学机智,调整学习时间。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期,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如不能友好相处、讨论过于喧哗、远离讨论问题等。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六会”学会尊重与倾听;学会质疑与求异:学会接纳与放弃;学会宽容与帮助;学会评价与创新;学会求助与生存。

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把握最佳时机,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目的。

课改不仅要有改革的勇气和魄力,更要有根据实际情况而改变的教育智慧和创新能力。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实地走在课改的路上,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形式上的“时髦课改”!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这才是我们的归宿。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