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文献综述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绩效 综述 文献 股权激励 公司

【摘 要】 股权激励在我国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后,已经成为了公司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因为股权激励制度的合理与否关系着公司的绩效情况,二者的关系也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其重要地位而日益密切,股权激励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学者对股权激励的相关研究以及其与公司绩效的相关理论研究,理清其发展的脉络,旨在通过对有关研究的归集分类,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指出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股权激励 公司绩效 文献综述

一、研究目的

股权激励是公司治理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及管理手段,其形成和应用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当的研究,股权激励不仅能够解决公司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还能够对公司的绩效产生影响。股权激励可以处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公司内部股权利益冲突;股权激励制度的缺失与不健全会造成管理层为谋短期利益而损害公司长期运营。除此之外,股权激励会对公司的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健全合理的股权激励制度会显著提升公司绩效,相反,则会对公司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公司根据所处的行业情况及自身状况来制定合适的股权激励制度显得尤为重要。从国内外学者对股权激励的研究以及之后对于其与公司绩效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人将研究的视角精细化,不仅对股权激励的模式、对象、期限和数量等方向进行研究,而且正反两个角度以及二者无关论的观点与研究结果层出不穷,本文旨在通过对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相关文献的梳理与评述,理清该问题的研究脉络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我将股权激励的研究按时间进行整理,以更好的反映相关研究的整个发展历程以及研究重心的转变。

首先,在最早期,亚当斯密创作的著作《国富论》中,开创性的指出自己对于股份制企业的猜想和预测,提出了最早的委托代理问题,提出管理者会在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后更倾向于追逐个人利益,从而做出危害企业的行为。之后出现的委托代理理论则从理论高度,按照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亚当斯密的观点进行了印证,而该理论也一直在指导着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发展。Hart以契约论为基础,指出在契约无法协调双方利益时,应当把主导权交给确定下来的决定权归属的一方,而该方也通过剩余权利的分配得到了应有的激励效果,以此达到解决二者冲突的效果(1986)。Hall通过调研得出被激励者的数量应该有所节制,对关键或重要的人才应该实行股权激励,以此满足被激励者的心理,达到股权激励应有的目的和效果,切忌令股权激励演变为企业的全员福利(2000)。Murphy通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提出企业对高管的激励是有一个前提的,此类被激励者必须是足够影响到公司股价的(2002)。紧接着在次年,他通过对大量发展态势迅猛的大型公司进行实地调研后发现,绝大多数的公司倾向于采用股票期权的方式对管理层或高管进行激励(2003)。薛兴国、杨顺勇建立了以任职时间,学历,工作水平等为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对高管的打分来确定应给与其的股权激励数量,以达到激励效果,使其对公司充满更多的责任感(2006)。而在国内,许多学者提出了与此相左的观点,李曜通过基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研究提出我国企业采用限制性股票进行激励的收益与效果大于股票期权的方式,以此佐证股票的激励方式更加适合我国的经济情况(2008)。我国学者吴春来则提出与Hall完全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公司应该扩大股权激励的范围和对象,使尽可能多的人有被激励的可能,不仅仅只是少数关键高管,从而在公司内部形成竞争,提高员工效率,以此实现超额利润(2009)。林萍,劉雅玲通过对我国111家从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公司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发现,股权激励对与公司绩效挂钩的财务指标都有正向作用(2017)。

三、两者关系的相关文献

(一)具有正相关性的相关文献。现在有关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二者关系的研究中,认为他们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的观点仍是主流,绝大多数的学者都赞同该种观点。潘颖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运用多种模型对我国公司绩效和股权激励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二者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并且他们不同程度的受公司股权结构的影响(2009)。Jeff.P.Boone采用复杂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视角,他指出对企业高管实行股权激励,会导致公司绩效和价值的提升。但同时会相应增加公司的成本,不可避免的降低信息披露的质量(2011)。黄园、陈昆玉通过研究证明了对企业高管进行股权激励,会同时增加专利的数量,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企业业绩的增长。但是对于应采用何种方式,何种激励强度并未有具体的标准(2012)。赵华伟等学者通过一系列研究指出,公司绩效的好坏与股权激励的范围、强度、数量等都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尤以股权激励的强度最甚(2016)。

(二)具有负相关性的相关文献。虽然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有正相关的关系,但在国内外仍有少数学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俞鸿琳通过对我国公司,尤其是56家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在国有企业中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而在其他民营企业中股权激励与绩效之间并无关系。而等人认为公司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是具有显著负相关性的,尤其是体现在国有上市公司中,由于这些企业都是国有控股,股权结构非常集中,加之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对于高管的股权激励效用并不显著,甚至呈现出负相关。而在非国有上市公司中两者虽然呈正相关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显著。

(三)有一定条件相关性的相关文献。随着研究的步步深入,许多研究人员发现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只是简单的正向或负向,这种正或负是需要附加一个前提条件的,更像是我们数学中的区间的概念,而不同的学者对于这类条件的规定和选取标准也是不尽相同的。李晓玲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对于公司高管激励强度在0到0.17的范围时,两者成正相关。在0.17到0.71的范围内时,股权激励又与公司绩效显示出一种负相关的关系。而在这种激励强度超过0.71后,激励与绩效又变为正相关关系(2008)。而曹建安等学者的研究则与李晓玲略有不同,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认为激励强度在0到1时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呈现负相关,而在超过1时二者的关系则又偏向了正相关(2013)。

(四)不具有相关性的相关文献。除了以上集中观点,还有部分研究者认为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相关性,公司价值的提升与业绩的上涨是由于其他管理方面的原因导致,亦或是外部因素导致。就算公司不断增加股权激励的强度,也不会为公司的绩效带来任何的增长。Baker是最初提出此类观点的学者,他通过选取案例公司进行研究得出二者之间不存在相关性的结论(1988)。国内学者刘广生通过大量的数据研究也得出了此种结论,虽然他理论上二者之间应当存在一定的正向关系,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无论怎样改变股权激励制度,都不会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2013)。

四、文献评述及展望

(一)文献评述

总体来看,在有关股权激励的研究当中,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专家学者,都认为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关注的重点也都是更偏重于市场效应。把目光转会到国内来看,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所有的独特性,其起步较晚,完善性与健全性照国外成熟资本市场有很大的差距,同时自身也存在这不少的问题,这些都导致了本该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的股权激励方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股权激励所付出的并不能与被激励高管的工作努力程度相匹配。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部分高管可能会由于股权激励制度的实行而从中钻空子谋私利,通过影响公司所有者进而影响股权激励的内容,致使激励效果大大降低。该种现象在国企中比较显著,股权激励很难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业绩的目的,而在一些私人企业中,股权激励则可以轻易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企业绩效的增长。

虽然如此,股权激励制度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依旧是不可替代,难以忽视的,有关于股权激励政策及其实施与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还是非常必要的。在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方面的研究,更多的站在高管的角度而非核心技术人员,在此问题方面,适当将研究重心往核心技术人员的股权激励上专业是更符合现今企业发展潮流的。

(二)未来展望

第一,关于股权激励与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我们现在的研究更多的是站在企业的市场效应方面,因此将目光转向投资效率或许可以发现股权激励的新方向。第二,对于股权激励对代理成本的影响研究,虽然委托代理理论早早就已经被提出,但一直更多的被拿来当作研究其他问题的工具或基础,在当今两权分离日益明确的现状下,委托代理成本已经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方面,该项支出在企业当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重,如何有效控制此项成本或许成为促进企业绩效进一步提升的关键环节。最后,如何确定公司股权激励的重心是应该在高管还是核心技术人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是应该按照企业的性质与行业来进行不同的设计,还是应该按照企业的公私制,亦或是按照企业的自身内部环境?该问题对于企业如何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好的促进业绩的提升,充分发挥股权激励的作用都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 付东.股权激励契约设计与公司业绩关系研究[J].企业经济,2013(3):173-176.

[2] 李曉玲,王达明.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相关性实证研究[J].江淮论坛,2008(6):34-39.

[3] 刘广生,马悦.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J].中国软科学,2013(7):110-121.

[4] 董斌,陈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研究[J].商业研究,2015(6):145-154.

[5] 谭克虎,刘海涛,李霞,董卫敏.奥利弗·哈特和本特·霍尔姆斯特伦:契约理论[J].经济学动态,2016(12):98-117.

[6] 杨华领,宋常.员工股权激励范围与公司经营绩效[J].当代财经,2016(12):109-118.

[7] 孙政,于东正.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03).

[8] 卢雄鹰.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9] 袁淑文.关于企业股权激励机制的应用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5(03).

[10] 易欣.上市公司如何实施股权激励[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1).

[11] 李娜.股权激励对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02:14-15

[12] Jensen M. C. Murphy K. J. Performance pay and top-management incentiv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2):225 ~ 264.

[13] Nagar V. Nanda D. Wysocki P. Discretionary disclosure and stock-based incentiv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15(1):283 ~ 309.

作者简介:李金翰(1994—),男,汉族,山东肥城市人,在校学生,管理学硕士,单位:新疆财经大学,研究方向:公司财务与会计。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