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舱外航天服研制的故事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航天 研制 故事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00秒,我国航天员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轨道舱舱门,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在茫茫太空第一次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18时32分,胡锦涛主席拿起话筒和航天员亲切通话,询问身着我国自主研制的舱外航天服在太空行走的感觉。翟志刚兴奋地向胡主席报告:感觉很好,“飞天”舱外服穿着舒适!中国人,再次证明了自己的聪明和智慧!

团队——年轻而优秀

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实现出舱活动的关键装备。它不仅为航天员提供在太空生存的环境和条件,还具备保障航天员在太空进行各种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实际上,它已不仅仅是“服装”,更是一个堪比飞船的小型飞行器。它涉及几十个专业,上百种高新技术。因此,研制舱外航天服是一个难关。资料记载,美国和前苏联用了八到十年的时间才开发研制出来,而我国仅仅用了4年!

自2004年7月决定研发神七舱外航天服的那一刻起,一场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攻坚战就打响了。当时它的领头人——总指挥宏峰、责任总设计师李潭秋,均45岁;舱外服总体主任设计师刘向阳,37岁;其他成员多是大学毕业没几年的年轻人。他们缺的是经验,但有的是光荣和梦想、责任和信心、干劲和激情。这就是我们的研发团队!

研制初期,他们无从下手。能查到的资料很有限,引进国外技术需要巨额资金,更何况有些关键技术用金钱也无法买到。某外国航天机构曾宣称:中国的航天飞船虽上了天,但他们要想实现太空行走,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为此,中国的研发团队抱着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大无畏气概,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设计之初,各种不同设计思想的论争十分激烈。为了赶时间,有的同志认为,我们只要研制出比当年世界出舱第一人列昂诺夫使用的服装稍微复杂先进些的就可以了。也有人主张,干脆引进国外的服装关键技术,换上我们的“皮”,既保证性能,又节省时间。大多数同志认为,我国的第一件舱外航天服应是全新的,各项技术都要“推陈出新”。

在争论与探讨中,设计思路渐渐明确:瞄准世界前沿技术,走一条既有借鉴又有创新的特色之路。

然而,特色又是何其之难!

一方面,资料有限。我们有的只是一些产品说明书,一点点可怜的接口文件、技术咨询。另一方面,队伍太年轻,平均年龄不足30岁,很多没有经过重大科研试验任务的锤炼。然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张万欣,舱外服总体主任设计师,中心最年轻的女主任设计师之一。

1993年,张万欣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来到七室,开始参加舱内航天服的研制工作。当年一同分来的同学中,如今只剩她还坚守在载人航天阵地。

2000年S月,中心推荐张万欣作为访问学者去俄罗斯学习舱外航天服技术。她在上海学习一年俄语。此时张万欣已30岁了,连俄语字母都不会写,然而凭借非凡的毅力,一年后她的俄语水平已基本满足需求。

俄罗斯一年的学习生活,张万欣用了“幸运”来形容,因为她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了舱外服技术基础理论,为今后承担任务打下了基础。2004年7月,我国研制舱外航天服工作启动,张万欣作为舱外服总体方案编写人员,她再一次感到责任重大。

当张万欣作为技术人员和同事一起再赴俄罗斯学习时,她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孜孜不倦吸取着知识的养分和精华。在本可以不参加的实际训练操作中,身材瘦弱的她穿上舱外服后,肩的部分就搭在上臂的位置,女性手小,操作起来非常吃力。教员鼓励说,前段时间在这训练的一个日本女航天员,身材比她们还瘦小,但所有操作都很到位!张万欣和同事想,我们虽说不是航天员,但是造航天服的,日本女性行,我们更应该行。在反复训练中,她和同事终于经受住这次考验,让外国同行竖起了大拇指。学习训练回来,张万欣瘦了七八斤,裤腰被收进去半掌宽。

1975年出生的张滔是舱外航天服总体副主任设计师、本体结构与机构组组长,2003年从哈工大毕业来到航天员中心。在这个室,每个新来的人都有自己的产品任务。在这里,年轻是他们施展才华、开拓想象力的舞台。

在张滔的记忆里,“锁闭机构”就曾让马加炉尝到了挫折的滋味。

锁闭机构是舱外航天服被包门的关键部件,为了让这个机构更简便易操作,他们想到用扭簧机构。马加炉承担了扭簧机构的设计。每当马加炉在屏幕上打出一轮三维图,大家就像苛刻的评委,直言自己的想法建议。大家坐在一起讨论和自己蒙头设计,完全不是一回事,因为很多问题你根本想不到。不知经过多少轮讨论修改,图纸终于出来了,原理样机也终于出来了。但是后来考虑到,对于载人航天事业来说,强调的是绝对安全可靠,一个完全创新的设计,留待上天去检验、实践是不允许的,应该选择已被证明是最安全可靠的方案,最终扭簧方案没有被采纳。虽然很遗憾,但大家理解我们要为航天员打造的就是安全。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无论从设计思想、设计理念,还是实际操作技能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气液控制台是用来调节液冷服温度的,通过气液控制体温。气液控制台是舱外航天服非常关键的产品,因为舱外航天服的各种管路几乎全汇总在气液控制台上。十多个管路,内部管道纵横交错,怎样实现中间的逻辑控制,非常难。在它上面有液温手柄来调温。手柄的限制条件很多,不仅占用空间要小,而且要实现很多功能,产品必须做得小而精,实现高集成度。张滔和王涛承担了这项任务。考虑到旋钮式的方案便于操作,他们决定采用这样的方式。为了将机构设计得更巧妙,平日不起眼的圆珠笔和电钮都进入了两名设计师的视野,成为他们参照和借鉴的宝贝,在摁起摁下的反复中,设计思路也渐渐明晰……

2005年的一天,当第一套结构服出来,加工车间里弥漫着无尽的喜悦,年轻的设计师们欣喜若狂。这都是大家悉心描图、设计、跟产加工出来的啊!

产品从设计-跟产-试验-总装-系统测试,每个环节设计师都要在。在质量体系中,设计师对产品负全责。新研制产品各种验证试验络绎不绝,没成家没有孩子的年轻人,此时也就理所当然成为熬夜打拼的生力军。

2006年9月30日,舱外航天服正式转初样阶段。国庆佳节,张学志特意请了两天假,把女朋友王娓带回哈尔滨老家。望着两个情深意长的年轻人,张妈妈笑着认可了这段恋情。张学志高兴地说,我的爱情和舱外航天服一起转入初样。

2007年,舱外航天服转正样,张学志和王娓的爱情也瓜熟蒂落,转入正样,他们终于将红红的结婚证书领回了家。

年轻人结婚的多了,室领导提出了一个似乎不近情理的“要求”:结婚可以,但生孩子不可以,等神七任务完成了再要孩子!

这样不近情理的要求实属无奈之举,因为任务太重,人员确实不够。

总体组长邓小伟,去年孩子出生的时候,他正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