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不断挑战自我,在消化内科领域砥砺前行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砥砺 内科 前行 消化 挑战自我

听说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内镜中心主任张川的工作和学习经历后,记者不由感慨:张川主任真是一个既闲不住、又喜爱挑战的人。

张川主任是山东济宁人,1992年从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后,到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这是一家市级三甲医院,病人很多,收入也不错,但向往挑战的他,于1995年考取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内科学硕士,毕业后留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宝钢医院)消化科工作。他对待工作勤奋踏实、有冲劲儿,没过几年,年轻的张川就担任了科室副主任。即使这样的进步速度,张川也没有安于现状;随后,他又到日本进修了高级内镜技术,并于2004年到首都医科大学北京朝阳医院(西区)消化科任主任。彼時,上海的科室领导很不理解,他们认为张川是进了北京的区县级医院工作;其实,朝阳医院是北京非常有名的三甲大医院,其“西区”,便是位于石景山的分院。

在朝阳医院西区,张川从无到有,一手组建了消化科,领导着几个科室骨干没日没夜地打拼,他说他喜欢这种创业的感觉。

在这里担任科主任,张川一干就是11年。这期间他攻读了医学博士学位,师从如今的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友谊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委张澍田教授。

2015年,46岁的张川经过慎重考虑后,最终还是决定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接受更多的挑战,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这样一个有着130年历史的老牌三甲医院工作。然而,同仁医院的特色是五官科、眼科及耳鼻喉科,这些科室水平在全国顶尖,但内科和外科近些年则不见起色,消化内科也是一穷二白,甚至不如朝阳医院西区;而且,内镜中心还不归消化内科管理,病床收不满,门诊病人少,技术落后,没有特色——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张川主任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便使得科室床位使用率提高到了95%,赢得了院领导的信任,并兼任了内镜中心主任,使内镜量翻倍,同时还开展了多项先进的内镜手术……

找准方向,稳扎稳打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由多种因素所致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是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侵袭作用的结果。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伤,甚至可能造成食管狭窄、食管腺癌等。GERD以往在西方国家发病率高,但近年来,亚洲地区、尤其是我国的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甚至高达12%;虽然多数 GERD 患者可通过药物治疗使反流症状缓解,但症状完全消失的比例很小,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仁医院消化科早在老主任刘宾教授时期,就率先在北京市开展了食管动力疾病的诊疗工作;张川主任上任后,又将胃食管反流病作为科室的主攻方向,在著名的汪忠镐院士和同仁医院前任院长、普外科专家伍冀湘教授带领下,于2015年9月成立了首都医科大学胃食管反流疾病诊治中心。该中心除了以消化内科、普外科、胸外科作为核心科室外,还联合了耳鼻咽喉科、呼吸科、心血管科等相关科室,对不同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人进行多学科的精准诊治。张川主任专门开设了胃食管反流病门诊,设立了胃肠功能室,引入了先进的食管高分辨测压、24小时Ph-阻抗监测技术,可对不同类型的食管动力疾病作出全面的评估,还可配合外科行术中测压技术,从而提高了抗反流手术的精确性。不仅如此,张川主任又在北京市率先开展了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下射频治疗手术。该项技术在美国开展了10余年,疗效颇佳。其最大的优势是微创,并且可以反复进行治疗,针对外科手术失败的病例,也可以进行射频治疗补救。在手术室里,张主任在内镜定位下一次次将射频导管准确地放置在食管和胃交界处,球囊上的射频针刺入食管的肌层,热效应将食管肌层增厚,有效增加了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压力,从而减少了反流的次数。

有这样一位女性外地病人,受胃食管反流病折磨40余年,因为平躺后会加重胃酸流向食道,她居然在椅子上趴着睡觉,这一睡就是40年,经过多方诊治、服药无数也不见好转。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健康之路”节目指引下,她慕名找到了张川主任,通过对患者准确的检查、评估,张川主任最终决定和外科合作,为患者实行抗反流手术,术后收到了奇效,患者反流症状明显减轻,40余年来终于可以躺下入睡了。

还有这样一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因反酸、烧心就诊入院,经过消化科的精准诊断,最终确诊为罹患了系统性硬化症累及食管,并且免疫抑制治疗效果不佳。这种病情的患者是不能做手术的。经过全科讨论、并与患者及家属反复沟通,张主任冒险为该患者做了内镜下射频治疗,谁知术后随访发现,患者反酸症状竟意外得到了治愈。

与这两名患者一样,在张川主任的主导下,到该科就诊的众多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均得到了有效的治疗;还有许多在外院被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经过张主任诊断,发现是贲门失迟缓症、胡桃夹食管等少见病甚至是隐蔽的食管或胃食管交界部的恶性肿瘤,最终都得到了治疗。

“病人的事多小也是大事。”张川主任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现在消化科强势的科室都去做内镜手术了,没人爱看内科病了,尤其是慢性病。”因而,张川主任除了关心病人“上面”的食管反流,同时还关心病人“下面”的疾病——慢性便秘也是他钻研的胃肠道动力课题之一。

慢性便秘是常见病、多发病,不但老年人常见,随着生活节奏快、作息不规律,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尤其以女性为主。便秘是许多人都有的病理性的常见疾病,有可能是多种或一类疾病造成的,许多人并没有经常来医院。随着年龄和症状持续时间延长,最终形成各种混合顽固性便秘的原因,包括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功能性出口梗阻是指排便时肛门直肠只表现在一系列的功能异常,包括直肠黏膜脱垂、肠套叠、会阴下降、耻骨直肠肌肥厚等。便秘是指大便干燥,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排便不完全等。慢性便秘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常见疾病,被称为功能性便秘、结肠与肛门功能障碍。张主任带领几位医师又开展了直肠测压、结肠传输实验等检查,针对盆底肌功能障碍的病人,不再一味地给予缓泻剂治疗,而是明确诊断以后,应用“生物反馈”疗法,通过肛门和盆底肌肉活动的体表肌电图、肛管压力感受器、治疗师的肛门指检来了解患者的排便行为,并让患者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恰当地使用腹部肌肉增大腹压和放松盆底肌肉减少出口阻力来完成排便过程,此举解决了很多患者长期的病痛。

借力优势,造福患者

同仁医院的强势学科除了“百年眼科”以外,耳鼻喉头颈外科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到这里就诊的下咽癌、喉癌等头颈部肿瘤患者非常多。细心的张川主任在给这些患者做内镜检查时发现,许多头颈部鳞癌的患者,食管都有病变。他查阅文献后发现,头颈部鳞癌有10%至30%的患者会合并有食管鳞癌,反过来食管鳞癌的患者也有10%左右可能合并下咽部鳞癌。中国是食管鳞癌高发的国家,如若晚期发现,患者的预后差、死亡率高,这会给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

掌握了这些情况后,张川主任立刻决定将食管—头颈部多原发癌的诊治作为科室的第二个主攻目标。他带领团队,积极地与耳鼻喉头颈外科沟通,要求头颈部鳞癌的患者術前、术后随访都应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这项工作仅在开展初期,就已经发现了多例头颈部癌合并食管癌,患者继续行食管的手术治疗。在这中间,他们甚至还发现了数例食管早期癌,也就是食管癌浸润不超过黏膜下层的患者;而这一类病人有不少是可以内镜下微创切除的,无需开胸、甚至无需打孔做腔镜,仅仅在医院常见的胃镜下,用细小、狭长的手术器械,如刀尖上的舞蹈一般,将早期肿瘤完整切除,病人即可得到根治,达到了5年生存率超过90%的显著疗效,这是目前内镜手术中最先进的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手术(Endoscopic Submucosa Dissection,ESD)。张川教授一手抓先进的内镜技术,一手将具有医院学科特色的头颈-食管多原发癌的早期诊治这一先进课题,推向国内外整个消化内镜学术界。

除上述学科创新外,张川主任还带领科室人员积极开展了ERCP手术,即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这种手术是指将十二指肠镜插至十二指肠降部,找到十二指肠乳头,由活检管道内插入造影导管至乳头开口部,注入造影剂后X线摄片,以显示胰胆管的技术。由于ERCP不用开刀、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较外科手术少,因而患者的住院时间也大大缩短,深受患者欢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ERCP在临床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已经成为当今胰胆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以往,同仁医院肝胆外科医师为配合胆囊及胰腺手术开展了ERCP技术,但许多病人首诊就诊于内科,需要内科诊断及进一步治疗,如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胆管良性狭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疾病,消化内科医师不开展ERCP,在诊断胆胰疾病上就相当于少了一条臂膀。张川主任带领该科南区高福生主任,率先在自己的科室开展了ERCP技术,分院内镜中心没有X线造影机,大家就推着内镜主机和电脑到血管介入中心,经常一干就是一天。

有个湖南的小伙子,年龄还不到30岁,两年前因为胆囊坏死,在地方医院做了胆囊切除术及胆总管探查术。就诊于张川主任的科室的时候,反复发生剧烈腹痛、发烧,核磁胰胆管造影显示胆总管下段狭窄、胆总管和双侧肝内胆管扩张,诊断为“胆管探查术后胆管狭窄”,常规内科治疗起不到效果。张川主任为他实施了ERCP术,放置了鼻胆引流管,小伙子的腹痛、发烧很快就缓解了,此后每隔半年,都要复诊,在内镜下更换一次胆总管支架,避免了再次实行大手术治疗。

业绩、学习两手抓

同仁医院消化科是中国医师协会脂肪肝诊疗中心,此前由展玉涛教授牵头,在疑难肝病的诊疗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基础科研领域有着深厚的基础,并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张川主任到任后,又牵头成立了“肝胆疾病专家组”,由消化内科、感染内科、肝胆外科、内镜中心等科室共同协作组成。

有个外地来京治疗的中年女性患者,之前因为不明原因的血氨升高、白蛋白降低和肝功能异常就诊了多家医院。在张川主任、展玉涛主任的带领下,他们反复查阅文献,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最终确诊为一种国内非常罕见的成人希特林蛋白缺乏症。该病由SLC25A13基因突变导致Citrin蛋白缺陷, 又称为成年发作瓜氨酸血症Ⅱ型。临床主要有突发意识障碍、精神错乱等肝性脑病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肝功能损害及高氨血症,肝脏特异性精氨酸琥珀酸合成酶活性下降,最终多死于脑水肿。由于张川主任他们诊断明确,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接受了低蛋白、高热量饮食的调整,有效地避免了致命的肝性脑病的发生。

在日常工作中,张川主任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他首先抓的是科室业绩。仅仅用了一年时间,科室床位使用率、门诊量、内镜诊疗量、内镜手术率等,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室频频获奖,院领导对他的成绩很是肯定,但是张川主任却乐意将荣耀归于每位同事身上:“每个人都有意愿把工作做好,这是我们进步的根本原因。”他根据每个人的业务专长和工作特点,将手下的这些精兵强将分为若干个专业组:认真细致的几位年轻女大夫,对科室里能够“扬名立万”的胃食管反流病及其他胃肠动力疾病很有兴趣,工作又有冲劲,张川主任就安排她们肩负起了胃食管反流病专业组;几位长于做内镜的男医师,负责了消化道早癌、胆胰疾病的诊疗工作。第二方面,张川主任抓的是业务学习。每周一中午,不管多忙,他都要组织科里的大夫共同学习专业领域的新进展、新指南,分析疑难病例,解读内镜图像。由于有了胃食管反流病的特色,他会轮流选派科室大夫参加学术会议、上台做汇报或者做病例分享。

“一个健康的科室里,科主任绝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比大家强。我不怕大家超越我,我愿意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提升自己,在学术舞台上抛头露面,提高知名度,也提高我们科室的自信。”张川主任如是说。

随着北京市日新月异的大建设,为了疏解首都核心区功能,“百年老院”同仁医院也要迎来巨大变化——在位于东南五环外的北京亦庄开发区,同仁医院亦庄分院(南区)旁边,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着同仁医院二期工程。按照规划,到2019年前后,同仁医院会将主要力量搬迁至亦庄。对此前景,张川主任也做好了充分准备。他自己身先士卒,每周往返于市中心和城郊,到分院为患者实行ERCP手术,并布置了多名医师参与分院的内镜和门诊工作,分担了分院压力。

面对未来,张川主任坚信,随着同仁医院的不断发展,他所带领的消化内科和内镜中心的科研能力和诊疗水平一定会越来越高,一定能够造福更多的患者。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