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五苓散合二陈汤加减治疗特发性水肿31例临床观察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水肿 临床 观察 治疗 特发性

摘要:目的 观察五苓散合二陈汤治疗特发性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五苓散合二陈汤为基本方,根据患者体质状况灵活化裁,1剂/d,7剂为l疗程。时间最短1周,最长4周。结果 五苓散合二陈汤治疗特发性水肿总有效率935%。结论 五苓散合二陈汤治疗特发性水肿疗效明显,具有复发少、水肿反弹性低的特点。

关键词:五苓散;二陈汤;特发性水肿

中图分类号:R256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8-0058-02

特发性水肿(idiopathicedema)是指病因不明、以体重增加及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文献中也常冠以周期性水肿(cyclicalede-ma)、水钠潴留综合征(fluidretentionsyndrom)及体位性水肿(orthostaticede-ma)等名称[1]。这类水肿虽然并不威胁生命健康,但对日常生活还是有一定影响,给患者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及心理负担。中医方面,属祖国医学“水肿”范畴,对于水肿,《内经》有“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及“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认为多归咎于肺、脾、肾三脏,即“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笔者认为现代人生活条件较好,嗜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物,运动不足,损脾伤胃,久坐伤肉,脾虚不能制水,而易发浮肿。因此治疗水肿的关键在于健脾化湿,利水消肿。应用五苓散合二陈汤治疗特发性水肿,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31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确诊特发性水肿的病人,其中男3例,女28例,年龄21~69岁;病程最短2 d,最长1 a;单纯颜面浮肿10例,单纯双下肢浮肿15例,全身浮肿6例。全部病例有不同程度肢体困重、酸胀、麻木感,纳眠可,二便正常。排除药物及心、肺、肝、肾、甲状腺等重要脏器疾病者;排除高血压、糖尿病、营养不良者;全部病例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检查均正常。

2 诊断标准

根据《实用肾脏病学》[2]、《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学》[3]拟定。①反复发作的下肢凹陷性水肿,,或眼睑水肿,或虽无明显水肿,但患者自觉面部、四肢肿胀,腹胀大,白天重于晚上,傍晚重于晨起,体重可有增加;个别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肥胖;可伴有精神抑郁,精神易激动,或有面部潮红、易出汗等症状。②水肿常呈周期性变化,早晚体重相差1 kg以上。③夜尿量明显多于白天。④立卧位水试验:卧位时排尿量和正常人基本相同,达70%,而立位24 h尿量明显下降,为卧位尿量的50%或饮水量(1000 mL)的40%。检测尿钠显示立位时尿钠排量较卧位时降低。⑤理化检查排除肾源性、心源性、肝源性、经前性、黏液性、营养不良性水肿及药物等原因引起的浮肿。

3 治疗方法

方选五苓散合二陈汤加减。基本方:茯苓20 g,桂枝12 g,泽泻15 g,猪苓10 g,炒白术10 g,姜半夏12 g,炙甘草5 g,陈皮12 g,川牛膝15 g,鸡血藤15 g。肾阳虚衰的加仙茅,淫羊藿;脾虚者加党参,白术;7剂为l疗程。时间最短1周,最长4周。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水肿疗效评定标准[4]。治愈:水肿全部消退,其他症状消失;好转:水肿及其他症状减轻;未愈:水肿及其他症状无变化。

42 治疗结果 31例中,治愈 9例,好转20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35%。

5 讨论

特发性水肿系内分泌紊乱引起的水钠代谢紊乱而致的综合征,属于功能性水肿范畴,作为临床常见病,本病好发于中年女性,肥胖者易患,水肿的出现或加重往往与月经有关而呈周期性[5]。但不仅仅限于中年女性,很多中青年男性,尤其是久坐办公室人员,特发性浮肿的发生率也很高。同时,特发性水肿发病机制不清,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激素、对体位变化的异常反应及饮食等与周期性特发性水肿的发病密切相关[6]。由于特发性水肿的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明了,现代医学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但中医学在治疗本病方面有其独特优势。

水肿多因饮食不节,后天失养,伤及脾胃,脾主运化,若饮食不节,或后天失养,致脾胃气虚,脾失健运,久则易致运化失司,痰湿内阻,水湿停滞不行,当水湿横溢于肌肤则成水肿,同时有先天不足,久病劳倦所伤,情志内伤,肝失疏泄等。治疗方面,唐宋以前,多从实治,《内经》云“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及仲景“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宋代以后,又有阴水之说,强调补脾肾。《证治汇补·水肿》谓:“治水之法,行其所无事,随表里宜寒热上下,因其势而利导之,故宜汗、宜下、宜渗、宜清、宜燥、宜湿,六者之中,变化莫拘”。

五苓散作为利水化湿方已长期应用于临床,古今医家多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水肿。五苓散方出自《伤寒论》,方中泽泻甘淡寒,淡渗水湿,寒胜热邪,直达膀胱,以渗湿利水;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为除湿之圣药,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猪苓苦以泄滞,甘以助阳,淡以利窍,能除湿利小便;白术甘温,脾恶湿,,水饮内蓄,则脾气不运,益脾胜湿必以甘为助,故佐以白术燥湿,健脾助土,使水之堤防以制水也;桂枝味辛甘,性温,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方中泽泻配茯苓以加强利水作用,茯苓配白术以实脾利水,桂枝配茯苓以温化水饮,通阳利水[7]。《临证指南医案》中华岫云总结叶天士水肿治验为:“有湿在下者,用分利;有湿而著里者,用五苓散,通达膀胱”。诸药合用,则阳通气化脾健水行肿消体安。

二陈汤治痰之主药也,其一身之痰都管治,如要下行,加引下药,再上加引上药[8]。这里的“痰”并非只指一般概念中的痰,而是指人体津液的异常积留,是病理性的产物;二陈汤由半夏、橘红、白茯苓、炙甘草、加生姜、乌梅,水煎,去渣热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云: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上中下一身之痰,痰多小便不通,肥盛之人,湿痰为患,本方为治湿痰之主方。方中半夏为君,取其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降逆和胃,以橘红为臣,理气燥湿化痰,燥湿以助半夏化痰之力,理气可使气顺则痰消。痰由湿生,湿自脾来,故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甘草为使药,调和药性而兼润肺和中,诸药合用,标本兼顾,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祛痰的通用方剂[9]。

兼水蓄下焦,症见小便不利,烦渴饮水,或水肿身重心悸,吐涎沫,头眩者,宜二陈汤合五苓散[10]。水饮痰湿,很难截然分开。一般都是水饮痰湿混杂在一起。五脏六腑的功能受到干扰或损伤,使得脏腑不能正常运化水液,引起水液的停滞,转化成为了痰液和浮肿。通过五苓散合二陈汤治疗特发性水肿的临床观察,疗效明显,是治疗特发性浮肿的有效方剂,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Kay A,Davis CId iopathic edema[J].Am JK idney D iseases,1999,34:405-423

[2]董德长实用肾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89

[3]李宗明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76

[4]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5]李伟,任可,白羽,等特发性水肿的中医证候学研究,第21届全国中医肾病分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上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

[6]任红旗,胡伟新周期性特发性水肿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5,25(5):714

[7]王颖加味五苓散治疗特发性水肿的机理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07,9(13):92

[8]朱震亨丹溪心法[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76-86

[9]易玲利二陈汤从痰论治中医病证[J]中国社区医师,2011,(26):163

[10]高亮陈明运用二陈汤及其类方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12):2425-2427

(收稿日期:2016-04-26)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