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生儿急性极重度失血性贫血的急症输血量探讨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急症 输血 失血 新生儿 性贫血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急性极重度失血性贫血的输血量及速度。方法 将65例新生儿急性极重度失血性贫血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①探讨输血量和速度:首次输血量=(120-实际测得的血红蛋白数)×6/10×体重,输血速度首先予10-20ml/kg于30-60分钟内静脉注射或快速滴注,余量再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而定,如无活动性出血,一般以15-20滴/分的速度进行;②经典输血量和速度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率为84.4%,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09%,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3.13%,治疗组的死亡率为0%,而对照组的死亡率为15.63%,两组情况比较疗效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值均小于0.01)。结论 探讨输血量和速度与经典输血量和速度相比更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 贫血;输血;婴儿;新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21-02

新生儿失血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新生儿期出血造成血液丢失所致的贫血,其危急程度取决于出血的速度和程度。新生儿急性极重度失血性贫血[1],是严重危及新生儿生命的急症。急症输血是抢救此类患儿关键措施之一,而急症输血量的掌握应根据患儿的出血速度和程度以及个体情况来进行。为此我们作了多年的临床探讨,现将我科于1985年5月至2001年5月期间收治的65例新生儿急性极重度失血性贫血,在综合抢救的基础上,分别使用经典输血量[2]和探讨输血量进行治疗,其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自我科1985年5月至2001年5月期间因急性极重度失血性贫血而抢救治疗的新生儿共65例,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的基本情况,见表1、表2。

1.2 方法 所有的病例均采取综合抢救治疗,其中对照组的首次输血量按经典输血量予输血,即首次输血量20ml/kg,按15-20滴/分的速度输入;而治疗组则根据探讨输血量予输血,对出血急性期(小于24小时)即用患儿所要提高到的血红蛋白数减去实际测得的血红蛋白数(g/L),然后乘以每提高10g/L血红蛋白需正常成人全血量6ml[3],再乘以患儿的体重,用公式表示为:(120-实际测得的血红蛋白数)×6/10×体重=首次输血量,输血速度则根据急性极重度失血性贫血通常均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对此类患儿首先予10-20ml/kg于30-60分钟内静脉注射或快速滴注,以迅速增加血容量,改善循环,余量再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而定,如无活动性出血,一般以15-20滴/分的速度进行,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全身情况,如患儿面色转红,四肢温暖,呼吸转平稳等全身情况明显改善则应减慢输血速度,反之,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患儿,应根据出血量的大小、出血速度的快慢而随时根据公式调整输血量和适当加快输血速度。对已超过急性期(大于24小时)的患儿,则根据公式减半计算。另外对于并有营养不良或肺炎的患儿,其输血速度减缓至其他患儿的1/2,输血量比其他患儿减少1/4,如心音较低的在输血前即予毒毛旋花子甙K0.09ml/kg稀释后缓慢静注。

2 结 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无论是从贫血基本纠正(以Hb>=120g/L为标准)时间、临床治愈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均作了统计学处理,P值均小于0.01,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意义,见表3。

3 讨 论

急性极重度失血性贫血的治疗除止血和治疗原发病外,均需立即输血。而输血量和速度应根据病人的个体需要而定,即依贫血的程度和病情的急缓而异[2]。本文正是按照这一原则对新生儿极重度失血性贫血的输血量及输血速度作了探讨。本文结果表明:治疗组贫血纠正迅速,治愈率达100%,并发症发生率低,而对照组贫血纠正速度相对缓慢,治愈率仅仅为84.4%,死亡率竟达15.6%,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前者。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3.1 治疗组的输血量根据公式计算后,所补充的血容量在本组病例中大大超过了对照组,而更符合患儿的实际需要。在新生儿急性极重度失血性贫血发生后,其血红蛋白均已低于60g/L[2],血容量的损失已远远超过了总血容量的15-20%,因此几乎所有的患儿都已发生失血性休克,及时补足血容量,纠正了休克,改善了循环,以致于避免了休克的进一步发展;而对照组仅予20ml/kg的血量,通常仅仅不到失血量的一半,加上输血速度相对缓慢,因此在首次输血后贫血基本上没有一个得到及时纠正,而且仍有少数患儿失血性休克未能及时纠正,导致病情的恶化。

3.2 新生儿急性失血后,由于红细胞与血浆同时丢失,在早期(3-24小时)由于血液未及完全稀释,血容量的减少相对更明显于血红蛋白的下降;在失血的后期(>24小时)由于机体的代偿,从周围组织中吸取组织液以补充血容量,这时血红蛋白的下降反而更明显于血容量的减少[4-6]。因此,在早期足量输血后,实际上所补充的血容量尚仍然少于丢失的血容量。而后期血容量已通过代偿有所补充,此时予输入全血后有可能导致血容量的过多。这就是治疗组早期使用探讨量输血无一例发生心衰,而对照组却因在后期仍有贫血,此时输血反而容易发生心衰的原因。

3.3 治疗组由于一次性配血量较大,血源多来自于同一个献血者,因此输入体内后,红细胞破坏相对较少;而对照组由于一次性配血量较小,要多次输血,血源多来自于多个不同的献血者,而各献血者之间的血型亚型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输入体内后红细胞破坏相对较多,这就是对照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较高的原因。其次,由于多个不同的献血者,对照组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几率也将有增高的可能。

本文结果表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能是因为治疗组的探讨输血量和速度比对照组的输血量和速度更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但探讨输血量公式及输血速度的应用也不能机械教条,应结合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适当调节,即根据每个患儿的失血速度、全身情况以及治疗后的反应灵活掌握。比如在发生出血的初期(3小时内),由于血管反射性的收缩,血液重新分配,储存于脏器内的血液进入血液循环中,可使血红蛋白的量及红细胞数暂时不致减少。此时的主要症状是血压急降与休克,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数的测定均不能反映出真实情况[5]。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按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数的测定值来计算输血,而是根据患儿的全身情况来决定。一旦已经发生贫血,在用探讨输血量公式计算时也应根据失血速度越迅速,输血的量可相应偏大,输血速度相应偏快;反之,失血速度越慢,则输血的量越应偏小,输血速度也相应减慢,甚至选择输红细胞。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治疗后的反应,根据临床情况随时调整方案。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探讨输血量公式不适用于慢性贫血。对于有营养不良或肺炎的患儿,也应适当减少输血量和减慢输血速度。

参考文献

[1] 王慕逖,主编.儿科学.北京:1996:321.

[2] 诸福棠,吴瑞萍,胡亚美,主编.实用儿科学.第4版.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656.

[3] 诸福棠,吴瑞萍,胡亚美,主编.实用儿科学.第4版.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469.

[4] 诸福棠,吴瑞萍,胡亚美,主编.实用儿科学.第4版.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99.

[5] 邝贺龄,主编.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496.

[6] 戚仁泽,主编.诊断学,第2版.北京:1996:281.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