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学历史知识的整合\记忆和表述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表述 整合 记忆 中学历史 知识

摘 要:中学历史知识的综合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要求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牢记基本的历史知识,科学地表述历史知识,而这些恰恰是学生的薄弱所在,因此对学生进行中学历史知识的整合、记忆和表述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关键词:中学历史知识;整合;记忆;表述

中学历史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要有意识地掌握历史知识结构,善于记忆复杂的历史知识,并学会科学地表述历史知识,这也是高考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但实际上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这就要求教师总结这方面的规律和经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方法指导。本文试图做些尝试,并希望和同行进行交流。

一、历史知识的整合

1、史论结合法。每个历史知识点都是史实、方法和结论的结合体。史实是客观基础,方法是工具基础,结论是认识结果。史论对应整合是最基础最微观的知识整合。如详务派建立近代工业—中体西用;林则徐编写《四洲志》—近代看世界第一人;总理衙门—中国近代第一个专门外交机构。

2、诸要素整合法。比如历史事件通常由人、事、时、空等要素组成。历史会议通常由时间、地点、代表、主题、内容等要素组成。

3、不同角度整合法。即将对同一认识对象从不同思维角度获得的知识整合起来。如鸦片战争,可按背景—目的—经过—结果—性质—影响进行整合。

4、不同阶段整合法。即将关于认识对象不同发展阶段的知识进行整合。如美苏关系的演变可按扼杀—绥靖—结盟—冷战—争霸—"和平演变"六个阶段进行整合。

5、专题史整合法。如中国农业,横向可按田制、赋役制度、农县、水利、农业政策展开,纵向可按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贯通。再如经济,横向可按农业、手工业(或工业)、商业、金融、交通、外贸、经济政策展开,纵向可按古代经济、近代经济、现代经济贯通。

6、断代史整合法。如隋唐史,可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进行整合。

7、通史整合法。贯通古今进行整合。如世界史可按世界上古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进行整合。

8、国别史整合法。如中国史,纵向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贯通整合,横向按中国经济史、中国政治史、中国文化史、中外关系史等方面展开整合。

9、中外关联整合法。如中国古代政治史—古希腊民主和罗马法—二者联系和区别;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0、新史观主导整合法。如按文明史观、世界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分别进行整合。文明史横向可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展开,纵向可按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整合。

11、同类或异类历史事物对比整合法。同类如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异类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二、历史知识的记忆

对于基本的科学的历史知识,不仅要真正理解,而且要牢固记忆,以备及时应用。历史知识纷繁复杂,记忆方法也要多样化。现列若干记忆方法,供学习者参考。①比较记忆法。如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可从性质、原则、内容、意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加强理解,强化记忆。②串字记忆法。如《南京条约》的内容,可简记为:“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商(协定关税)”即可。③数字浓缩记忆法。如1953—1956年中国历史可浓缩为六个字来识记:“一化(工业化)三改(三大改造)一宪(1954年宪法)”。④口诀记忆法。如记十月革命过程中的大事,可编成这样的口诀记忆:“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事件抛幻想,十月革命开纪元”。⑤内容浓缩法。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可浓缩为"艰难破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无奈凋零、回复发展、重获新生"六个阶段进行识记。⑥关键字记忆法。如《临时约法》的内容,可用“国民主权,民族平等,国民自由,选举权利,责任内阁”等二十个字来识记。⑦网络记忆法。即列出知识要点,理清内在联系进行记忆。适合知识的复习。⑧归类记忆法。如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可以这样归类:一次失败的变法(戊戌变法);两个新阶级的诞生(无、资);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四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五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⑨谐音记忆法。如“八一”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者,可用“刘叶煮粥喝”(刘、叶、朱、周、贺)来记。⑩数字特征记忆法。如1234年蒙古灭金,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⑾时间间隔记忆法。如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⑿方位记忆法。如记“战国七雄”的方位,可用“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进行记忆。⒀尝试回忆法。为了检查记忆效果,可通过尝试回忆的方法来确定哪些知识点已记住,哪些还没有记住,然后对尚未记住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识忆。(14)规律记忆法。如分析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的原因时,虽然引起起义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其根源无非是:①残酷的刑法,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②土地高度集中;③自然灾害等等。(15)图示记忆法。如清朝疆域的记忆,可以在图上勾出来,并设计成“米”字形,从西面开始,按顺时针方向记忆。(缺少西南)。

三、历史知识的表述

1、历史表述的准确度。要提高历史知识表述的准确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说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华民族沉沦和屈辱的历史。这样说,就失之偏颇,中国半殖民地化是中华民族沉沦和挨打受辱的历史,但半封建化则是中华民族觉醒和走向近代化的历史。②正确理解和正确运用历史观点。如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其本质上是落后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是完全正确的,但说"洋务运动是要实现中国的政治变革"就完全错了。③客观叙述历史事实。如说长城抗拒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就不符合史实。④、阐释历史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⑤文字表述要符合语法规范。

2、历史表述的完整度。提高历史知识表述的完整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知识要素的完整性。例如概述戊戌变法,应从背景、过程、内容、结果、性质、影响、教训等方面表述。②思维角度的完整性。例如评价新航路的开辟时,应从其对欧洲、对亚非美、对世界整体化、对科学发展等视角进行评价,且兼顾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大方面。

3、历史意义阐释的深度。意义的深度体现了认识的深度,不少学生在意义的诠释上,往往停留在历史表象上,不能由表及里,把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常常只会描述或列举历史表象。如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时,有的学生列举了经济上出现铁器、牛耕和私田,政治上进行改革,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应改为: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土地私有制出现;政治上,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国家从分裂趋向统一;思想上学派纷争,异常活跃。

4、历史表述的组织性。增强组织性:①表达要有条理性、层次性。①各层意义之间要有内在联系。③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注意各层次之间的衔接过渡。

5、历史表述的规范性。如概述历史事件,一般可用“时间+背景+人物+目的+事件”的程式叙述。阐释意义一般可用"事件+意义"的程式表述,且表述意义多用"动词+宾语"的结构,如秦国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确立了秦国封建制度,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

6、历史表述的简洁性。表述时应努力做到突出整体、重点、主体、关键、实质、特征等方面,忽略相对次要的方面。

7、历史情境描述的生动性。注重历史过程的情节性、历史人物的个性、历史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阶级性。

了解以上方法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经常进行训练,只有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日常的历史学习中去,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