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大型文献纪录片文稿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文稿 纪录片 文献


打开文本图片集

第一集 落日余晖

20世纪初的世界,对大清的子民来说是奇妙的。在地球上的某些地方, 有了摩登的城市, 有了汽车飞机,电报电话, 有了一种叫诺贝尔奖的奖项,也有了自由恋爱的普通女人。而中国,正好在这奇妙世界的另一端。办了三十年洋务, 好不容易才把自己的经济总量再次拉抬到世界前列, 无奈甲午一败露了怯,百日维新又以流血告终,拿义和团和洋人拼,却闹了个八国联军辛丑条约,受了四万万子民人均一两赔款的奇耻大辱。逃亡西安又回鸾北京的慈禧太后终于相信,再不做点什么,这大清恐怕就真的要完了。

那是个有皇上的年代。在英国,爱德华七世享受着优渥的生活和人民的爱戴。在德国,威廉二世带着全家欣赏他心爱的帝国军队。俄皇尼古拉二世的盛大加冕仪式,曾让来自清廷的名臣李鸿章大开眼界。但更让这位老臣铭心刻骨的,还是那位锐意改革,脱亚入欧,后来又发动甲午战争打败了大清的日本明治天皇。

外国的皇上们一个个意气风发,似乎没有人留意到中国还有个没权的皇上。实际上,1901年,慈禧皇太后比过去更引人注目,因为她即将号令全国上下,推行新政。此时距离她镇压戊戌变法,还不到三年。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郑师渠:清政府的新政里面上谕里面特别指责康梁的戊戌变法,那是乱法不是新法,康有为被指责的,当康有为在西太后公布了新政上谕以后,他竟然发表了这样文章讲,新政好啊,新而国可富,新而种可强,新而民族可以改良,新而学界可以激进,新政好,你看他为什么要这样啊,就是因为“变”是普遍的要求。

1901年4月,清廷成立督办政务处,荣禄、庆亲王和李鸿章为主管,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协同办理,开始规划全面改革。就在这年11月,刚签署辛丑条约不到两个月的李鸿章病逝,一年以后,刘坤一病逝,再一年,荣禄病逝。大清新政最初的五个主事者,不到三年只剩下两个。

所幸方案已经有了。就在刘坤一去世前三个月,他和张之洞联名连递三摺,分别从教育、政治、军事三方面提出改革方案,史称江楚会奏。郑师渠:清政府是接受了他这个三个奏折提出的改革方案,所以可以讲这江楚会奏,张之洞主导的江楚会奏,实际上成为了后来指导清政府展开新政的一个带纲领性的、指导性的文件。

在随后的十年里,清廷撤六部,废科举,改税制,办新学,练新军,推地方自治,行预备立宪,其改制变法的幅度之大,比维新派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清廷已经觉悟了,就中国很多事就是领导一觉悟了,什么事都真的并不是很难的事,关键这领导不觉悟你就没办法,整个近代100年的历史,早期这个历史我们明显的看到,统治者只要他醒悟了,中国都往前走起来也是很快的。

大清王朝这一缕最后的光芒,照亮了一批能臣。张之洞和袁世凯,无疑是其中两颗最耀眼的明星。

袁世凯曾孙女袁静:按现在人讲他是一个比较,就是超前的这么一个人物,但他也有他传统的那一面,中国的那种传统,旧的传统观念,在他那个年代的人应该还是有。但是在那个年代,按现代人来看,他很多的一些做法,都是比较新潮的,就是这样。

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的继任人袁世凯,在天津屡出新招,从办实业公司到搞商品展览会,从整顿吏治到新式警察,都被当成全国的示范。他还大办新式教育,天津的学堂数量和学生数量都居于全国第一,甚至,他也把新式教育引入了自己的家庭。

袁静:老爷爷(袁世凯)呢,他有十七个儿子,十五个姑娘。当时是在家里边,请的都是,女孩子不出去,在家里请的是老师,到家里来讲学,包括设很多的学科,他每次呢,都要,要求的也严,要考试有奖励,这是姑奶奶给我讲的。英文呢,请的是有美国的老师,有德国的,教德语的请的是德国的老师,所以呢,她们的学习成绩呢 ,每次让老师把成绩单都要拿到他那,他要去审他要去看,然后再给子女一些物质上的奖励。她们的费用的支出,都是由当时的主管的就是一个奶奶去掌管,必须一级听一级的,你不能说,我三太太我要去管二太太,这是不可以的,但是他主管这个财务的这个太太是五奶奶,五老奶奶,我都不知道怎么称呼了,奶奶太多了。

与精明强干,作派新潮的袁世凯相比,湖广总督张之洞,是一位走传统路线,稳健谋国的老臣。他来自河北南皮,27岁就以探花入仕,从翰林院编修一路做到封疆大吏,三度担任湖广总督,前后坐镇武昌十八年。

武昌,与汉口、汉阳聚于汉江长江交界处,并称“武汉三镇”。这里自三国时期就是军事要地,更因其水陆枢纽地位,有九省通衢之誉。汉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对外开埠,银行洋行林立,英俄法德日租界临江一字排开。武昌城为政治中心地带,城内西南角一处衙门所在,即清廷湖广总督督署。

张之洞幕僚赵凤昌外孙杨小佛: 这张之洞这个人他是这样的,他写写东西什么会打瞌睡,要干一件事情,后头想起来又找,一时找不到。但是赵凤昌年轻,赵凤昌看在眼里,就已经给他准备好了,就是晓得你等一下要找东西了,他已经心中有数。所以几次这么一来,张之洞对这个赵凤昌印象就好了,就觉得他这个可以一直为左右手了。有什么事情,就像现在也是这样,领导想到一个事情,结果找不到,你这个秘书给他找到了,他很高兴是吧。

张之洞虽然已经年迈,平日里很多事情都得让机要秘书赵凤昌操办,但是他办洋务举新政的气魄,却不输给壮年的袁世凯。在武昌,造币局数百台机器大量铸造银元,纱布丝麻四大官办纺织局数千台机器日夜齐鸣,日产棉布180丈,棉纱5吨,织物500米,纺织业规模仅次于上海。在汉阳龟山脚下,汉阳铁厂一昼夜出铁六十吨。它由卢森堡人吕贝尔担任总工程师,蔡锡勇,盛宣怀先后担任总办,拥有四十多个外国工程技术人员,三千多名中国工人,为当时亚洲第一大近代钢铁企业。

汉阳铁厂的两座炼铁炉,成就了数千公里的铁轨和不计其数的枪炮。1895年,在汉阳铁厂的西面,湖北枪炮厂,也就是后来的汉阳兵工厂正式开工。刚投产,就达到每月500支枪,10万发子弹的制造速度。所造7.9毫米口径德国1888年式改良五响毛瑟枪,闻名海内外,人称“汉阳造”,这就是湖北新军在武昌起义时手中持有的武器。

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天瑜:汉口的沿长江这一带是租界区,沿汉水的这一带和紧贴着租界这一带那都是包括刘歆生,以刘歆生为主的这个华商在这儿建的新的街道。

早期武汉的民族资本家们也来淘金,他们和张之洞的官办企业一起,跟洋行洋厂打码头。冯天瑜:当时有一句话就是说汉口的对外贸易,贸易额是加做驾乎津门,就超过天津,驾乎津门, 直追沪上。

故宫创办人吴瀛之孙吴欢:那时候这个湖北的街上已经有公用电话了,拖着长辫子的男人在街上打公用电话那是一景,男女为之侧目,而且得打一会,提着辫子打,那时候不叫电话已经是英文名Teleph,湖北人是最先进的,比上海人还先进。

硬面的马路,医院,股票,图书馆,自来水,还有大批的外国人和留学生,诸多古典中国里没有的人和事,都在世纪初的武汉出现了。张之洞不曾料到,这座被誉为“东洋芝加哥”的城市,日后会成为推倒大清王朝的第一张骨牌。

武汉的繁荣如同肥皂泡上的流光溢彩,映照出整个大清帝国的深层危机。时髦的租界,是列强与特权阶层的乐园,各国洋行商号,是拖垮中国钱庄商号的对手。为了办新政,朝廷和地方纷纷向外国银行举债,并以关税、盐厘作抵押,张之洞也不例外。与此同时,湖北每年还要摊还赔款高达120万两,位居全国第三,而各国租界每年的租金才一百两上下。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地方官吏不惜给食盐加价,设立各种苛捐杂税,加重百姓负担。处处缺钱,只有贪官们的口袋常满。在这点上,张之洞的品行清廉倒是最为难得。在他眼里,中国最急缺的恐怕不是钱,而是人才。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