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加强学术交流,促进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学术交流 创新能力 民族地区 研究生 培养

摘 要: 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不仅应在专业培养计划内实施,还应通过课程外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加以拓展和深化。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结合学校实际对学术交流在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学术交流的实践形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办好研究生学术交流的对策。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 学术交流 创新素质培养 交叉学科

以创新为时代特征的21世纪,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日益凸显,知识的广博性、整体性成为科技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也是“以创新为灵魂”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拓宽相关学科知识,避免专业面过细、过窄,加强基础与专业结合是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挑战。科研能力的训练及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过程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学术交流又是激活研究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

吉首大学作为1958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创办在民族地方的两所高校之一,地理位置、办学条件、学科与生源结构等劣势明显,培养的硕士研究生面临多重就业压力。因此,我们结合本校硕士研究生学术交流及创新能力培养情况,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研究生过程培养,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建议。

一、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受创新意识及思维、知识结构、地方经济及办学条件等的影响。

1.创新意识及思维、知识结构是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首先,研究生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包括针对性的问题意识、科学的研究动机和良好的信息素养。由于研究生较成熟的年龄和受扩招影响的就业形势恶化,高校研究生考虑问题更加现实,对学术研究普遍感到压抑、失落,对科研创新缺乏足够的能力和兴趣。目前,研究生对问题、事物的看法采用固定的模式和视角,对他人的理论和观点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科学研究主要采取简单移植、简单揭示表面现象、简单延伸、简单推理[1]的方法,导致创新意识和思维逐渐减弱与退化。所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非常重要。

其次,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国的传统教育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作为该传统教育的产物,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过窄并缺乏跨学科学历。因此,合理的知识结构、深厚的知识底蕴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基础。

2.办学条件限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学校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受高校管理体制中明显的行政本位和官本位现象的影响,高校缺乏生机与活力,研究生学术创新的空间更容易被挤占;受高校提倡“尊师重道”,“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是教师管束的对象,必须绝对服从学校和教师的管理[2]。

其次,民族地区高校办学条件较差及科研经费短缺。一是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培养经费少,很多高校无法购买大量的图书资料,导致学校图书资源短缺而难满足研究生吸取前沿学科知识的需要。二是理工科院校的实验仪器陈旧、设备落后,实验材料供应不足,使用淘汰的仪器设备,降低实验要求时有发生,甚至研究生成为实验旁观者,从而造成创新能力低下。三是科研经费短缺导致研究生学位论文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虽然我国民族地区高校已初步建立起“奖、助、贷、补”等多元化研究生资助模式,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但只能满足部分研究生的一般科研需求,不能保障大多数研究生在读期间学术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加上导师的科研经费有限,长此以往必将导致高校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

最后,导师指导能力较低。民族地区高校教师“严重的近亲繁殖现象”导致学术自由的窒息,学术创造力的衰退、加上研究生扩招导致生师比过高。据了解,很多高校导师“资源”奇缺,有的高校博士加上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生师比高达120∶1[3]。过高的生师比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3.交叉学科的发展状况是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交叉学科发展观念陈旧、科研人员团队意识不强。其一,受学科范围内从事“纵深式”研究的影响,人们不愿进行学科间的拓展研究,甚至对跨学科教学与研究存在无知或偏见,使得交叉学科研究人员团队意识不强,在一定程度地阻碍了学科的综合性[4]。其二,交叉领域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由于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仅靠某一导师指导是很难完成的,而掌握交叉学科指导老师的数量和质量均不能保证。其三,在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上,过于强调按二级学科甚至研究方向来设定课程,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宽口径培养趋势,从知识结构上限制了对研究生知识交叉融合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四,交叉学科优秀研究生生源不足。

二、学术交流在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1.学术交流是民族地区高校学科建设及发展的需要。学术交流可使国内外、校内外的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使研究生了解其他学科发展动态及科研成果,激发研究生将自身从事学科与交叉学科中新的研究方向相结合,是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2.学术交流是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协作能力的需要。学术交流有助于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反映高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建设科学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倡导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良好的学术规范与道德、团结协作精神;此外,创新能力以独立和批判精神为前提。学术交流能够培养研究生开放的心态、“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它从争论到达成共识的过程能够培养研究生同他人团结协作的能力。

3.学术交流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出创新性成果的需要。学术交流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交流空间,拓展了研究生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及科研思路,是提升其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研讨时师生平等,导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有针对性地给出建设性指导意见。这更加激励研究生产生创新观点,围绕新观点展开研究工作,获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4.学术交流是研究生成长的需要。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展现研究方向、科研能力、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的平台。研究生在参加学术交流尤其是自己主讲时,一方面提高了学术报告的撰写、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意识,另一方面由于经过充分准备,对所讲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有利于个性的充分发挥,交流的成功激励更多地投入未来的创造和研究中。其次,学术交流通过在研究领域、研究思想与方法等方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及启迪创新思维,使研究生充分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术创新和研究生全面健康成长。

5.学术交流是提高导师水平的需要。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导师起着点评、引导、解疑和参与讨论的作用,学术交流形式和内容多样,不同学科领域的师生共同参加,拓宽交流面,推动导师之间的交流、互补和促进,有利于提高导师水平。

三、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存在的问题

高水平开放式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是民族地区高校的重要特征。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是单纯的课程学习和硬式的学位论文写作所不可代替的,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式。尤其是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由于受地域和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存在着学术交流平台建设迟缓,经费短缺,制度不完善,载体不丰富及开展次数较少等问题。因此,民族地区高校更应该把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建设纳入学校学科建设体系当中,在政策、资金和场所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四、加强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的对策

吉首大学自2003年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来,招生学科不断扩大,现已涉及文、史、哲、理、工、农、医、经、管、法、教育等十一大学科门类,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700余人,作为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全、办学层次最高、师资力量最强、办学特色最明显的大学,我校积极推动学术交流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完善研究生学术交流制度和形式。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完善的制度支撑。我校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由研究生处和培养单位负责组织、审批及管理,建立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经费的预算和决算制度,将研究生导师的学术交流活动按课时量进行计算,在程序上遵循“项目申报→项目组审核→领导小组批复→项目实施→提交总结”的程序。

我校研究生学术交流的方式主要有:①学术讲座。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讲授各自领域的前沿动态、个人学术经历及创业历程,国内外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等。②学术沙龙。组织各培养单位的学生进行研究进展汇报、课题讨论等活动,以达到相互借鉴、交叉渗透的目的。以上两项是每年学校结合湖南省创新论坛集中在11—12月开展的研究生学术活动节进行。③培训讲座。邀请毕业校友、学者针对某一新兴学科、前沿理论和技术开设专门的学术培训。④联合培养。挖掘和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联合指导、短期访问等形式,研究生到国内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211”、“985”高校进行交流和学习,联合开展创新项目,提高科研创新能力。⑤社会实践和服务。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让研究生进入企业进行短期实习和完成学位论文。⑥学术会议。通过主办或协办学术会议,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内)学术会议,掌握学科发展动态,探索新项目。⑦网上互动。鼓励研究生自发建立自己群体的学术论坛或通过网上已有的学术论坛交流科研、寻求协作与帮助、掌握相关专业信息、加强与不同学科尤其是国内外学者和研究生的联系,拓展科研实践的空间。

2.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和学术需求,立足民族地域特色,打造学术交流有效载体,提高吸引力。吉首大学结合研究生学科专业特色,以研究生学术需要为最终目标,采用学术报告会、研究生创新论坛、国内外学术年会、学术类社团等多元性的学术交流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在研究生学术载体建设过程中,优先发展研究生创新论坛,重视学术报告会和国内外学术年会的开展。

3.增加经费投入,设立多项专用基金,促进创新能力培养。我校设立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课题基金”,“吉首大学研究生校级科研项目”等,鼓励在校研究生积极参加对科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学术研究及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性创新研究。从2004年开始,每年均开展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对有创新研究成果的给予表彰;还设立了“研究生奖学金”以奖励成绩优异和成果突出的研究生;为鼓励教师多开展科研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设了“精品课程”专项、“优秀研究生教材建设基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基金”等,主要目的是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4.鼓励以交叉学科方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交叉学科涉及两门及两门以上学科专业知识,导师只有了解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具有交叉学科的兴趣和前沿意识,愿意与其他多学科领域的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才能探索其他他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用以结合本学科领域的研究课题,寻求新结合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性[4]。我校作为一所民族地区的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多,教学资源紧张,只有学科交叉,才有利于学科的自我发展与健全,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以推进学科的综合化,使之与学科的发展规模和质量相互匹配,相得益彰,从而在富有成效的交叉、渗透中不断培育出新的学科生长点,形成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结构。以林学、化学、医学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例,研究生在不同学科导师指导下从特色林产资源中发现功能活性成分,然后运用化学的手段提取分离,得到已知或未知化合物并进行活性鉴定,将这些化合物应用于临床,最后制成产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因此,在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上应鼓励学科交叉。

5.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是硕士研究生学术交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通过评估机制,“鼓励竞争、优胜劣汰”,有利于激励导师与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创新热情。我校在学术活动节前夕将组织校内专家对研究生撰写的学术论文进行评审,对优秀学术论文进行表彰。我校在每年从不同层面开展研究生学术活动,内容涉及校内外专家的名家讲坛、研究生学术沙龙,在以研究生为主报告的学术沙龙中,每场均聘请相关学科的资深专家进行点评。评价时,既注重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又注重研究成果的质量及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做到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设计思路新颖、可操作性强、实施效果明显的学术交流项目,应当给予物质与精神双方面的肯定,并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海滨,黄孙庆.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高教论坛,2010(4):108-110.

[2]王得忠,胡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因素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22-26.

[3]戴洁,宋智.高校导师“资源”奇缺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引争议[N].江南时报,2006-11-10.

[4]赵灿.从交叉学科角度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4):68-7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XJK011BGD008);吉首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006)。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