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脊柱旁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脊柱 多层 鉴别 螺旋 肿瘤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在鉴别脊柱旁肿瘤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3例脊柱旁肿瘤患者。经术后病理证实,神经源性肿瘤30例,孤立性纤维瘤2例,非霍奇金氏淋巴瘤1例。 结果 对比术前患者的常规CT图像、灌注增强CT图像。可以发现在所有神经源性肿瘤中呈良性表现者29例,包括17例神经鞘瘤,8例神经纤维瘤,4例节细胞瘤。常规CT显示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影,密度略低于肌肉组织影,个别患者可见有散在坏死区,极少可出现钙化灶。其中恶性表现者1例,为神经鞘瘤。在常规CT显像上可见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影侵蚀椎体造成骨质破坏。行灌注增强CT扫描后,结果呈环形、均匀、不均匀、无强化型、分隔样等多种强化类型。结论 脊柱旁肿瘤中以神经源性肿瘤为主,明确后纵隔各种神经源性肿瘤的CT以及增强CT图像特征,在临床上鉴别脊柱旁肿块中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脊柱旁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多层螺旋CT

[中图分类号] R738.1;R52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9-0051-03

Clinical valu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araspinal tumors

WANG Tieying WEI Yingbo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Wuhai City People"s Hospital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Wuhai 016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scan faces in identifying paraspinal tumor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33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ho had paraspinal tumor. It had been confirmed that neurogenic tumors in 30 cases, 2 cases of solitary fibrous tumors and 1 case of non-Hodgkin"s lymphoma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patient"s routine preoperative CT image and enhanced CT perfusion images, it can be found benign manifestations can be found 29 cases, including 17 cases of schwannoma in all neurogenic tumors, eight cases of neurofibroma, four cases of ganglion cell tumors. Conventional CT appear as round or oval soft tissue, muscle tissue density slightly lower shadow, and individual patients were seen scattered in the necrotic area, which may form calcification. There was one case of malignant manifestations, schwannoma. It was visible on conventional CT imaging soft tissue density uneven erosion caused by vertebral bone destruction. Patients after partial perfusion CT scan, the results showed a circular, uniform, non-uniform, non-reinforced, strengthened and many other types of separate samples. Conclusion Neurogenic tumors is a primary part in paraspinal tumor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make sure posterior mediastinal neurogenic tumors of various CT and contrast-enhanced CT image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linical side mediastinal mass in the spine.

[Key words] Paraspinal tumors; Neurogenic tumors; Multi-slice CT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是最常见的脊柱旁肿瘤之一,好发生于后纵隔[1]。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绝大部分是由肋间神经或是椎旁交感神经起源的,因此绝大部分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会在胸椎处呈现出软组织肿块影。其中少部分起源于膈神经或者迷走神经,则肿块位置相对靠前。其中包含的病理类型有:①神经鞘瘤;②神经纤维瘤;③节细胞瘤。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多为良性肿瘤,年幼的神经母细胞肿瘤为恶性,也有为数不多的恶性神经源肉瘤[2]。而多层螺旋CT对于诊断脊柱旁肿瘤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肿块的大小、边界、位置、密度是否均匀、及其增强特点等方面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3]。

本文通过分析本院收治的33例脊柱旁肿瘤患者手术病理,证实其中30例为神经源性肿瘤。回顾性的分析了这一部分患者的多层螺旋CT图像,进而研究多层螺旋CT扫描以及灌注增强CT扫描在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自2010年10月~2014年 2月经多层螺旋CT扫描显示为脊柱旁肿瘤患者共33例,其中男 20例,女 13例 ,年龄 35~70岁 ,中位年龄为52岁。

1.2症状与体征

全部患者中23例无明显自觉症状,为定期体检时发现胸部肿块,约占所有患者的63%左右。其余患者出现以胸闷、胸痛、咳嗽等为主的临床症状,个别危重患者甚至出现端坐呼吸、声音嘶哑等症状。

1.3影像学检查

本文报道中采用 Philips Brilliance-6M SCT机、美国med rad高压注射器以及Volume Wizard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多层CT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先行常规CT扫描,对照常规CT扫描图像明确肿瘤部位,继而以肿瘤为中心应用MSCT进行灌注扫描。利用高压注射器通过肘正中静脉快速注入造影剂(优维显)(流速5 mL/s,剂量为50 mL)[4]。同时行CT扫描,总时间为40 s。将扫描后的数据传入后处理工作站Volume Wizard,对比肺孤立性纤维瘤常规CT显像以及CT动脉增强期、静脉增强期显像特点[5]。

1.4术后病理

所有33例患者经术后病理证实,其中30例为神经源性肿瘤,2例为孤立性纤维瘤,1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在30例神经源性肿瘤中包含17例神经鞘瘤, 8例神经纤维瘤以及4例节细胞瘤。

2 结果

2.1 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结果对比分析

常规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清晰地得到肿块的位置、大小、边缘情况、与邻近组织的关系以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等多方面结果。33例脊柱旁肿瘤患者中,32例呈良性表现,孤立性纤维瘤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29例为神经源性肿瘤。在常规CT图像上表现为孤立性肿块,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形态规则,肿瘤内部密度均匀,周围脂肪间隙清晰,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图1)。1例为恶性肿瘤表现。CT显像示肿块形态不规整,呈多发结节影,多有融合样改变,边缘毛糙,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可伴有肋骨、椎体等骨质浸润破坏(图2)。

从常规CT扫描冠状位图像上其能够清楚地观察到局部肿块大小、范围、边界,与周围组织关系,其中良性肿瘤多成膨胀性生长,形态规整。相比而言恶性肿瘤则常常表现为较大肿块,多会出现多结节融合或是肿块内部分叶等情况,且多数情况下其包膜不完整,浸润周围组织,甚至出现椎体或是肋骨破坏。从矢状位上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肿瘤的上下边界,进一步明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旋转位CT图像对于肿瘤内部密度不均匀的患者作用更为明显,可以更加清晰地反映出肿块内部的密度变化,对于区分坏死、液化、钙化等变化有着独特的作用。

图1 胸腔内实质性肿块,与胸膜宽基底相连,孤立性、边缘清楚光整、密度均匀,肿块向胸腔内突起,胸壁相应部位肋骨未见异常改变

图2 肿块形态不规整,有融合样改变,边缘毛糙,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伴有肋骨破坏,肿块内部密度不均,伴有大块钙化灶

2.2 多层螺旋CT灌注增强扫描结果对比分析

灌注增强CT扫描图像显示,在增强扫描时呈现均匀、不均匀,斑点状、结节状等不同强化类型。其中神经纤维瘤呈现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的均匀密度肿块, 多为单发,呈现均匀密度强化,可压迫椎体、肋骨,但不出现骨质破坏。节细胞神经瘤包膜完整,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影,呈轻度均匀强化。神经鞘瘤呈现出圆形、类圆形单发肿块,边界清晰,密度均匀[6]。部分出现不均匀强化、结节状强化等。呈恶性肿瘤表现的神经母细胞瘤,CT图像可见肿块不规则影,内部伴有大块钙化灶,增强后出现强化明显并可见有坏死区形成。

3 讨论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脊柱旁肿瘤,据国外文献报道,神经源性肿瘤占各类纵隔肿瘤及囊肿的第1位(19.9%~30%)[7]。国内文献报道则多居第2位(14.6%~25.8%)[8]。脊柱旁肿瘤以神经源性肿瘤为主,包含部分纤维瘤,淋巴瘤等其他少见类型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多见于中青年患者,少部分发生在儿童、老年患者中。多数呈现出良性病变特征,少数为恶性表现。神经源性肿瘤在组织学上,根据组织起源通常将神经源性肿瘤分为三类:①起源于神经鞘细胞的,包含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鞘瘤。②起源于神经节细胞的, 包含神经节瘤、神经节母细胞瘤及神经母细胞瘤。③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包含副神经节细胞瘤[8]。其中以神经鞘瘤最为多见,其多发生于脊神经或是肋间神经。相比而言神经纤维瘤则多发于肋间神经、交感神经干等处。部分肿瘤CT影像上可成哑铃型图像,多是由于部分起源于神经根的肿瘤,穿出椎间孔进一步向外生长,达到锥孔外的肿瘤继续膨胀性生长,而呈现哑铃型。另一部分由肋间神经起源的肿瘤生长时可沿椎间孔伸入椎管,亦可使肿瘤表现出哑铃型改变。典型的纵隔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为一侧脊椎旁的单发肿块,形态规则,多呈圆形、椭圆形,部分可有分叶状改变。常向一侧纵隔突出,肿块密度常等于或略低于胸壁软组织密度,肿块内部可见散在钙化或坏死液化区。其中良性肿块边缘清晰,与周围组织器官分界明显,多呈现软组织密度影,当肿块中脂肪组织增加时, 其密度将会降低,多数肿块密度均匀,灌注增强扫描时呈现出均匀强化。肿瘤体积过大时可压迫周围正常组织,而使正常组织发生变形。肿块与正常组织间出现明显界限。相对而言恶性肿瘤体积常常较为巨大,外形不规则,可呈现多个小结界融合状改变也可呈现出巨大结节分叶状改变。且肿块内部密度不均匀,多伴有大块的钙化灶、液化坏死区。灌注增强扫描时其内部强化亦不均匀。多成浸润性生长,无明显边界,可见毛刺征,与周围正常组织间隙变浅或是消失,甚至可出现侵及邻近正常组织、器官,破坏周围肋骨、椎体等骨质结构等。

节细胞神经瘤,多呈现良性表现,患者多为青年人。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多为长梭型肿块影,沿间隙生长[9]。密度均匀,常规扫描可出现点状钙化灶。增强扫描可表现出轻度强化也可无强化。

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多为良性表现,好发于中年人,常规CT扫描为圆形、类圆形肿块,形态规整,边界清晰[10]多伴有明显的小的钙化灶或囊性改变,灌注增强扫描时呈现均匀或不均强化[11]。

神经母细胞瘤,是小儿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常规CT扫描呈现为位于椎旁椭圆形肿块,肿块内部伴有大片坏死区,同时伴有不规则、圆形、条索状等钙化灶,与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所表现的散在点状钙化灶,存在着根本的区别。肿块边界不清、边缘毛糙,外形大而不规整。肿块内部密度不均匀。灌注增强扫描后显示肿块内部呈现斑点状、条索状、环形等不规则强化灶。

脊柱旁肿瘤依据CT扫描图像进行临床诊断时,首先进行的便是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根据肿块大小、边缘状况、结节数量、肿块密度以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等方面,可大致分辨出肿瘤的良、恶性。进而区分不同来源的肿瘤[12],如:神经源性肿瘤、纤维瘤、血管瘤、淋巴瘤等。通过灌注增强扫描观察强化状态,可以更加清晰地区分肿瘤的性质、来源。结合临床症状,是否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头晕等表现,可给出临床诊断,进而评估患者当前状态,疾病进展情况。为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翟跃杰,王勇.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J]. 中国实用医药,2008,3(21):70-71.

[2] 杨君,诸一吕. 后纵隔不同病理类型神经源性肿瘤的CT 诊断[J].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8):871-872.

[3] 朱新进,曾惠良,赵继泉,等. 后纵隔节细胞神经瘤 CT 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0(6):27-29.

[4] 王晓玲,李丽华,韩丽君,等. 高压注射器在对比增强 PET/CT 中发生对比剂渗漏的原因与预防[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26):72-73.

[5] 张筱双. 优维显和欧乃派克在CT 增强扫描中的比较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12):103-104.

[6] 苏凤芹,任维华,刘文慧. CT 增强扫描中因造影剂引起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J]. 哈尔滨医药,2010,(2):47-48.

[7] Takeda S,Miyoshi S,Minami M,et al. Intrathoracic neurogenic tumors——50 years" experience in a Japanese institu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2004,26(4):807-812.

[8] 李红伟,柴秀芹,蔡志超,等.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 CT 诊断价值[J]. 辽宁医学杂志,2008,22(3): 155-157.

[9] 明兵,李振勋. 胸部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 CT 诊断[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16(10):605-607.

[10] Kinoshita T,Naganuma H,Ishii K,et al. CT features of retroperitoneal neurilemmoma[J].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1998,27(1): 67-71.

[11] 孙清荣,刘卫金,戚跃勇,等.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 CT 诊断[J]. 放射学实践,2008,23(6): 651-653.

[12] 戴连仔. 30 例主动脉夹层的 CT 诊断[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15):70-71.

(收稿日期:2014-07-01)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