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分析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多普勒 导管 超声 乳腺 特征

【摘要】 目的 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声像图特征。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内部回声较均匀的结节,多伴后方回声衰减,钙化及液化较少见,血供多较丰富,且多表现为高阻动脉血流,部分可见腋窝淋巴结肿大。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声像图有一定的特征性,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多普勒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74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69-02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新发的乳腺癌患者约120万,约50万死亡。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部分城市已跃居女性肿瘤首位。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一种乳腺癌,约占45%。笔者研究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探讨超声检查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45例,术前均行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为女性,年龄31-80岁,平均(51.2±10.3)岁。45例浸润性导管癌均为单侧乳腺单发病灶,患者多无明显症状,多为乳房触及无痛性肿块或体检发现乳腺占位就诊。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飞利浦IU22、百胜DU8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13.0MHz。患者取仰卧位,脱去上衣,双手上举,充分暴露乳腺及腋窝,首先对乳腺各象限进行纵、横、斜切面扫查,观察并记录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及后方回声、有无钙化灶及液性区等;观察肿瘤内部及周边血流分布情况,多普勒频谱分析肿瘤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最后检查腋窝淋巴结有无肿大。参考Adler半定量法[1]将肿瘤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分为4个等级:0级为肿块内未见血流信号;Ⅰ级为少量血流,可见1-2个点状或棒状血流信号;Ⅱ级为中量血流,可见3-4个点状或1条较长的血管;Ⅲ级为多量血流,可见5个以上点状或2条较长的血管。

2 结 果

超声检查见4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均为单侧乳腺单发病灶,且均表现为低回声结节,发生于左乳26例,右乳19例。病变在外上象限19例,外下象限8例,内上象限11例,内下象限9例。肿块最大径为1.0-2.5cm,平均(1.7±0.84)cm。本组45例浸润性导管癌血流Ⅱ/Ⅲ级者占64.52%(28/45),其中38例进行了多普勒频谱分析,RI均>0.70,见表1,图1。

3 讨 论

乳腺癌是导致妇女死亡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以浸润性导管癌最多见。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由于无放射污染、分辨力高,可分析肿瘤血流信息,已经广泛应用于乳腺疾病的检查。肿块内部及后方的回声情况与肿块内部组织成分密切相关,一般认为病变细胞纤维成分含量高,回声相对低,同时纤维成分对声能吸收较强,后方出现衰减,本组后方回声衰减虽占65.71%,但并非浸润性导管癌的特征性表现。国内外很多报道指出肿物内的微小钙化灶是乳腺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约有30%-50%的乳腺癌可以出现微小钙化,超声多表现为点状、簇状强回声,多发生于肿瘤组织变性坏死区,是组织异常而产生的钙盐沉积,为营养不良性钙化,本组仅37.78%病例可见钙化。

恶性肿瘤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营养供给,肿瘤细胞可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刺激生成大量新生血管[2-3]。本组髓样癌血流Ⅱ/Ⅲ级者占64.52%(28/45)。恶性肿瘤的新生血管走行多杂乱不规则、粗细不等,血管壁结构不完整、缺乏平滑肌成分、血管弹性差,同时有动静脉瘘,因此RI较高,本组进行多普勒频谱分析的病例RI均大于0.7。

淋巴转移是乳腺癌转移的重要途径,本组27例探及肿大淋巴结,但术后病理证实为转移的仅有10例,其余则病理组织学诊断为反应性增生,因此,超声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灵敏度高,但特异性较差。

具有典型恶性肿瘤征象的浸润性导管癌易与良性肿瘤鉴别,但相对较小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良性肿瘤在声像图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难以分辨。本组病例中误诊、漏诊4例皆因无特征性恶性肿瘤征象,与良性肿瘤在超声声像表现上具有一定重叠。因此,对于临床怀疑恶性肿瘤且缺乏超声特异性表现的病例,医生应全面、仔细检查,必要时结合钼靶检查,甚至是穿刺活检以免遗漏。

参考文献

[1] Adler DD,Carson PL,Rubin JM,et al.Doppler ultrasound color flowing imaging in the study of breast cancer:preliminary findings.Ultrasound Med Biol,1990,16(6):553-559.

[2] Nielsen DL,Andersson M,Andersen JL.Antiangiogenic 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J].Breast Cancer Res,2010,12(5):209.

[3] Oh SJ,Kim O,Lee JS,et al.Inhibition of angiogenesis by quercetin in tamoxifen-resistant breast cancer cells.Food Chem Toxicol,2010,48(11):3227-3234.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