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改良上颌牙合垫式活动矫治器在前牙牙性反牙合矫治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矫治 上颌 在前 改良 疗效

【摘要】 目的:观察两种矫治器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矫治前牙牙性反的新方法。方法:选择52例前牙牙性反患者,对照组26例采用改良上颌垫式活动矫治器进行矫治,传统组26例采用传统的上颌垫式活动矫治器进行矫治,矫治期间定期观察两种矫治器的稳定性,双曲舌簧性能、矫治完成时间等。结果:改良组矫治器稳定性、双曲舌簧性能明显高;4周内解除反者20例(传统组8例、改良组12例),7周内解除者14例(传统组6例、改良组8例),13周内解除者15例(传统组9例、改良组6例),17周内解除者2例(均为传统组),失败1例(传统组),改良组矫治完成时间明显少于传统组(P<0.05)。结论:改良上颌垫式矫治器矫治前牙牙性反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型上颌垫式活动矫治器。

【关键词】 上颌垫式活动矫治器; 个体化双曲唇弓; 改良箭头卡环; 塑料基板; 牙性反

中图分类号 R78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1-0031-03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two types of appliance,and explore the new method for rectification.Method:52 cases with anterior crossbite were selected,26 cases in the improved group were using modified maxillary teeth pad activity malocclusion subjects and the traditional group of 26 patients using traditional maxillary teeth pad activity malocclusion subjects,two correctional treatments during regular observation of stability,hyperbolic reed performance,correct completion time,and so on were observed.Result:The correcting device stability and improved performance of hyperbolic reed in the improved group were higher.20 cases of 4 weeks to lift the splint(the traditional group was 8 cases,12 cases in the improved group),in 7 weeks were 14 cases(the traditional group was 8 cases,6 cases in the improved group),13 weeks to lift the 15 cases(the traditional group was 9 cases,6 patients in the improved group),17 weeks to lift 2 cases(all the traditional group),failure in 1 case(the traditional group).The correct finish time in the improved group was obviously less than that in the traditional group(P<0.05).Conclusion:The clinical treatments effect of the improved modified maxillary teeth or pad and correcting device is superior to traditional maxillary teeth pad activity and correcting device.

【Key words】 Maxillary occlusal pad removable appliance; Individualized twin loop labial archwire; Modified arrow clasp; Plastic substrate; Dental crossbite

First-author’s address:Qingshui County People’s Hospital,Qingshui 741400,China

doi:10.14033/j.cnki.cfmr.2015.21.015

前牙反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错畸形,可发生于乳牙期、替牙期及恒牙期,早期仅表现为个别或多数上、下前牙的覆、覆盖关系异常,即出现反覆、反覆盖,这种异常的咬合关系不仅阻碍了上前牙的唇向开展,也间接地影响了上颌骨的向前生长发育,同时易引起咬合创伤,颞颌关节病变等,反形成后,多不能自行消退,而是随生长发育不断加重,部分患者可出现严重的颅颌面畸形,影响患者的口腔功能、面部形态及心理健康[1],因此,前牙反多提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部分唇腭裂患者除外),及时解除反,消除影响上颌正常发育的障碍,阻断病情的进一步发展[2-3]。对于单纯的前牙牙性反,目前诊治的方法有活动矫治器、固定矫治器、简单的功能性矫治器等,大多数的病例可以应用上颌垫式活动矫治器进行治疗,传统的上颌垫式活动矫治器在临床应用中有许多缺点,影响矫治效果,笔者将其进行改良,大量应用于临床,效果良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口腔科前牙反患者52例,其中男27例,女25例;乳牙期4例,替牙期46例,恒牙期2例,平均年龄:乳牙期4岁,替牙期8.5岁,恒牙期12岁;年龄4~12岁。纳入标准:磨牙关系均为中性关系,上、下颌骨的关系基本正常,反牙齿反覆、反覆盖为轻中度,反伴有轻度拥挤及无拥挤者,上颌反牙齿不超过4个,第一磨牙及乳磨牙无严重的龋坏,且颊面、邻面牙齿的完整性良好,有牙体牙周疾病已经完成正规治疗者,相关常规检查、全景片、头颅侧位定位片,排除正畸的禁忌证;患者分类:首先,明确患者的牙列时期,将同一牙列时期、反牙数目相同,反畸形程度接近的患者每2人一组,随机分别采用传统型矫治器(传统组26例)及改良型矫治器进行矫治(改良组26例),矫治起始时间不作严格要求,同时矫治者最佳。材料:藻酸盐印模材料,自凝牙托水、牙托粉,直径0.5、0.7、0.8 mm不锈钢丝(贺利氏公司)。

1.2 方法

1.2.1 矫治器的制作 传统型矫治器按常规制作;改良型上颌垫式活动矫治器的制作:常规取上下颌模型,上简单颌架,卡环均选用改良箭头卡环,一般每侧一个,乳磨牙、磨牙分别采用0.7、0.8 mm的不锈钢丝弯制;继续选用邻间钩;通常上前牙区选用固位型双曲唇弓,要求双曲唇弓中部(水平段)高度位于上前牙唇面中1/3,除被矫治牙唇侧需适当离开外,其余部分钢丝尽量与非矫治前牙唇面密切切合,对于4个上切牙均反的病例,可将双曲唇弓设计为被动型,即双曲唇弓水平段完全离开切牙唇面0.5~1.0 mm;双曲舌簧在制作前,先将舌簧接触区舌侧石膏轻轻均匀刮除0.5 mm,完成后的舌簧应处于最大闭合状态,舌簧连接体形成比较规则的波浪形,固定舌簧时,应将舌簧加力部分用蜡完整包埋,舌簧连接体部完全暴露,舌簧表面的蜡要求光滑、平整,尽可能薄;垫力求平坦与对颌牙无锁结交错的尖窝,修正其外形,形成类似覆盖牙的外形,雕出食物溢出沟,颌垫的高度以上、下反前牙切缘垂直距离分开约1~2 mm为准;涂塑时特别注意将双曲舌簧连接体完整包埋,将塑料完全覆盖舌簧,并延伸至所有前牙的舌侧[4-5]。

1.2.2 矫治器的使用 矫正方法——矫治器完成后,在患者口内试戴,使其固位松紧适中,易于摘戴,无任何疼痛,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矫治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一般要求24 h戴用,进食时必须戴上,只有在刷牙时暂时取下,先适应1周后复诊,如无明显异常,即可给矫治器加力,一般每次打开舌簧约1 mm,让矫治牙稍有向前推的感觉,力量约为25~75 g,被矫治牙应无明显疼痛。每次加力复诊的时间为2周,前牙反初步解除后,及时分次磨低后牙垫,直至全部磨除,前牙牙性反矫治后不主张保持[6],对于矫治后覆较浅的病例,如不保持,易出现反复发,应该用原矫治器进行保持,将原矫治器进一步改造,即将前牙区基托进行重衬,使前牙区基托与前牙有良好的接触,同时将双曲舌簧埋在塑料中,以增加该区的强度,调磨被矫治牙舌侧基托,使其与牙齿的接触点位于该牙的龈缘处,以不压迫牙龈为度,同时调整双曲唇弓的水平部,使其与被矫治牙唇面颈1/3相接触,以促进该牙的伸长,覆恢复正常后即可去除保持器。

1.3 观察指标

包括矫治器基托面积的大小、稳定性能、舌簧性能、卡环变形情况、矫治时间等,其中最重要的为矫治时间,其评判标准为:自矫治器戴入患者口腔内至反牙齿恢复正常的覆、覆盖所需要的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PEMS 3.1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矫治期间观察两种矫治器各方面性能,发现改良型矫治器基托面积小,稳定性良好,传统型矫治器发生舌簧折断3例,单臂卡环变形6例,分别给予重新制作舌簧、调整卡环处理。1例患者(传统组患者)中途因拒绝配合治疗,致矫治失败,1例患者矫治中途因矫治器丢失,予以重新制作(2例均为传统组患者),追踪观察1例患者(传统组患者)在矫治结束后4周反复发,与咬上唇不良习惯及矫治后反覆较浅有关,在改正不良习惯后,改用“2×4”技术顺利矫正[7]。反治愈所需时间:4周内解除反者20例(传统组8例、改良组12例),7周内解除者14例(传统组6例、改良组8例),13周内解除者15例(传统组9例、改良组6例),17周内解除者2例(均为传统组)。反解除后大部分病例前牙覆覆盖关系基本恢复正常,牙列形态得到明显的改善,无咬合创伤,需保持患者5例,保持3~6个月。

3 讨论

前牙牙性反患者磨牙关系及上下颌骨形态、位置关系正常,仅表现为前牙反覆、反覆盖,矫治比较简单,对于反覆中度、反覆盖不大者,适合上颌垫式活动矫治器治疗,传统的上颌垫式活动矫治器由单臂卡环、双曲舌簧、基托及两侧后牙颌垫组成,该矫治器固位力部分位于加力部分的后段,牙弓前段没有固位卡环,双曲舌簧加力后,矫治器常向后下方移位,稳定性差,易对基牙及口腔软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乳磨牙颊侧多无明显倒凹,新生的六龄牙临床牙冠较短,应用单臂卡环,固位较差,卡环易变形。在临床应用中双曲舌簧加力后易向切端方向滑动,以连接体为中心出现扭转,被矫治牙受力点不稳定,受力情况较差,双曲舌簧尖端易刺激、刺伤舌体,舌簧处易残留食物,食物残渣容易通过舌簧区,进入基托下,增加患者不适感,不利于口腔卫生,舌簧反复加力,极易折断,有被患者吞服的可能。

改良后的上颌垫式活动矫治器去除了原矫治器的单臂卡环,换用改良箭头卡环,并加用上颌双曲唇弓,充分利用正常前牙作为支抗,使矫治器支抗牙分布更加合理,支抗牙连线多呈四边形,类似于活动义齿的固位原理,增加了矫治器的稳定性。将传统的双曲唇弓加以改良,即将双曲唇弓水平部弯制成个体化的弓形,与腭侧基托相配合,增加了矫治器的固位,双曲唇弓水平部离开被矫治牙唇面约1 mm,撑开了上唇,消除了唇肌对反牙齿的腭向作用力,保持牙齿原位置的前后向力量平衡被打破,在舌肌的作用下,可促进反牙齿的唇向移动,同样,对于4个上切牙反的患者,双曲唇弓水平部适当离开切牙唇面,起到了类似上唇唇挡的作用,即使在舌簧没加力的情况下,该区的切牙也可产生轻微的唇向移动,双曲唇弓可协助观察牙齿的移动效果,也可防止反前牙唇向移动过快,增加矫治的安全性,在反唇向移动与双曲唇弓水平部相接触后,如该牙还需向唇侧移动,则可用日月钳调整该处唇弓,使之离开该牙唇面约1 mm。对于作用力部分的改良,将双曲舌簧在最大压缩状态下完成制作,并在模型上将被矫治牙舌侧的石膏适当去除约0.5 mm,制作完成后,可使双曲舌簧的作用力加强,有效加力的距离增加,传统的双曲舌簧在涂塑时部分连接体外露,增加了双曲舌簧的不稳定性,且在该处易折断,故在涂塑时将舌簧连接体完全包埋,改良后的双曲舌簧表面制作了一层较薄的塑料基板,起到类似屏障的作用,隔绝了食物残渣进入基托下的通道,消除了舌簧对舌尖部的不良刺激,同时稳定了舌簧,使其在加力时能保持稳定,使舌簧的性能得到了加强,由于改良后的矫治器固位力得到明显的加强,矫治器的基托面积可适当减小,减少了矫治器的异物感,患者更易于接受。

改良后的矫治器在临床使用中,舌簧和双曲唇弓相结合可矫治前牙扭转,灵活放置舌簧位置,可使前牙产生近中或远中方向的移动,牙齿到达预计位置后,剪除舌簧,在原矫治器适当位置重新制作一舌簧,继续推前牙唇向移动;需牙冠较大范围唇向倾斜移动者,在制作舌簧时,可将其位置适当向牙齿切端方向调整,需牙齿整体移动者,舌簧位置尽量接近牙颈部,对于多个前牙反的病例,宜视支抗情况,必要时可将牙齿分批、分次移动以保护支抗,对于伴有轻度拥挤的病例也可采取这种措施,前一个反牙的唇向移动可开辟出少量的间隙,可使拥挤改善,其余牙的矫治将更加顺利。拥挤病例中接近替换期的乳牙如影响反牙齿的矫治,可拔除该乳牙。

活动矫治器的稳定性是矫治的基础,可靠的矫治力是矫治成功的关键,改良组矫治器这两方面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矫治效率高,完成矫治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乳牙期、替牙期的牙性反矫治时间较短[8-9],这与颌骨的可塑性、牙齿的发育状态密切相关,此期的矫治力量宜轻,以免引起乳牙下方恒牙胚的反向移动及年轻恒牙矫治后出现牙根弯曲等,对于恒牙列初期的恒牙反,矫治时施加的力量较乳牙期及替牙期稍大,且矫治的时间较长,矫治效果差。牙性反矫治后一般不主张保持,可适当调磨被矫治牙舌侧,使其与下前牙有较好的咬合关系,对于矫治后覆较浅的病例,常规予以保持,将原矫治器改良后保持并诱导上前牙伸长,覆正常后即可终止保持,避免在乳牙期、替牙期长久的保持,以免影响牙颌系统的正常发育,改良后的矫治器制作简单,应用材料少,费用低廉,治疗周期较短,效果良好。该矫治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矫治需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对于乳牙期及替牙期的前牙牙性反效果可靠,恒牙期的前牙牙性反矫治效果较差。

参考文献

[1]傅民魁.口腔正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8-114.

[2]张勤.前牙反的早期治疗矫治方法初探[J].实用临床医学,2011,4(5):129.

[3]邹静.儿童期咬合紊乱早期矫治[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1,4(1):8.

[4]赵春洋.口腔正畸矫治器制作技术[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68-170.

[5]韩光丽.口腔正畸工艺技术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56-160.

[6]石慧俊,曾祥龙,傅民魁.关于前牙反矫治后复发的长期追踪研究[J].口腔正畸学杂志,2009,1(3):66-69.

[7]姜涛,杨东伟.“2×4”技术在替牙期反矫治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7,23(12):741-742.

[8]段永华.上颌垫附双曲舌簧活动矫治器矫治前牙反57例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3,11(33):134-135.

[9]金巍,冯博,吴静.改良矫治器矫治儿童前牙反的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8):1581-1682.

(收稿日期:2015-03-01) (编辑:何玉勤)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