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热眼看冷战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冷战 眼看

作者简介:沈志华,中国冷战国际史和中苏关系史研究的领军人物,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香港大学名誉研究员,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已出版的主要学术专著有《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朝鲜战争揭秘》、《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斯大林与铁托——苏南冲突的起因及其结果》、《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等并主编了《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和《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等多部档案文献集。

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就是故事:而这些故事,自人类行为有文字记载以来就大部分埋藏在浩瀚的档案文献中,什么是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就是讲故事,就是把过去人类经历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现在的人们。历史研究者的基本责任就在于揭开历史真相,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不断地发掘,梳理和解读原始档案和文献。唯有如此,人们才能越来越接近真实的历史,了解自己的过去。这是一个自古以来被中国史家遵循和推崇的简单道理,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国逐渐步入现代化的今天,这种信念似乎已经被许多人遗忘了,丢弃了,其实,人类社会越是走向现代化,走向文明,就越需要了解历史,了解文明的演进。这里就包含着档案工作者和历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老生常谈”在此时也许还是必要的。

冷战国际史(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是近十几年来的国际学界异军突起的一个研究领域,其最重要的标志和特点就是研究者广泛收集和利用各国的解密档案文献,努力重现以往被铁幕遮蔽的历史真相。而在目前中国的世界史和国际政治范围内,能够在同一水平与国外学者对话的,最突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冷战国际史研究。笔者想结合这一研究领域的种种案例,谈谈有关档案解密开放与利用的感受。

开放和利用档案是历史研究的必要前提

史学界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即30年以前发生的事情才能成为历史学研究的对象,这种说法的依据就是世界各国档案法规定的解密年限大体都是25-30年。因此,档案的开放和利用是历史研究的前提。

10年以来,冷战国际史研究新成果之所以层出不穷,首要推动力应是俄国档案文献的大量解密和广泛利用。作为冷战一方的原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尤其是曾作为冷战主角之一的俄国,在大范围内解密和公布以往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已经成为20世纪末历史学界和档案学界的一件具有历史意义和轰动效应的大事。由于过去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资料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人们对于冷战历史中诸问题的认识,以至对一些基本史事的了解,往往是片面的、迷惑的、不确定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在这些历史档案大量解密并陆续公布于众的情况下,人们才有可能对过去的历史进行比较全面的重新认识。近几年,俄国档案管理趋于紧缩,但东欧各国的档案馆又为国际学者的综合利用打开了方便之门。更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外交部档案馆也于2004年对社会和国外开放了。与十几年前的情况完全不同,现在的第一手史料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以1956年的波匈事件为例,不仅匈牙利、波兰、俄国以及西方的档案大量公布出来,人们甚至可以找到中国、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和东德等国家的相关档案。在这样丰富的史料基础上,只要研究者用心、刻苦,很多历史真相应该是可以探明的。遗憾的是,在中国目前的研究中,这些唾手可得的珍贵史料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利用,还是有很多人热衷于按照自己头脑中固有的成见或构想,变换各种角度和理念去描述和解释历史,却很少踏踏实实地分析和解读已经呈现出来的丰富史料,甚至还有人沿袭“文革”时期的做法,迎合某种政治需要去任意剪裁历史,这就更令人可笑和担忧了。

关于档案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公开发表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宣言,从而表明了中苏结成同盟的明显倾向。当时,留在南京的美国大使司徒雷登正在与中共秘密接触,甚至接到邀请北上面见中共领导人。同时,在米高扬1月底访问西柏坡后,苏共同意中共中央派出代表团秘密访问莫斯科。那么,毛泽东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表明中共的立场?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刘少奇究竟是何时访苏的,但此事没有做过公开报道,研究者对此长期没有找到答案。1991年出版了师哲(刘少奇的俄文翻译)的回忆录,内称刘少奇一行是7月2日出发去莫斯科的。于是,学者们便推断,毛泽东在中共代表团出发前发表的这个宣言,就是为了向莫斯科表明中共积极靠拢苏联的立场,为刘少奇与斯大林的会见定调子或做铺垫,以便取得苏联的援助和支持。其结果,自然是放弃了与美国进一步接触的机会。但1996年有关档案文献的披露,完全推翻了这种看法。俄国公布的“斯大林的克里姆林宫工作日志”和斯大林与刘少奇的会谈记录清楚地表明,6月27日夜间,刘少奇与斯大林已经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成功的会谈。会谈记录显示,斯大林极其热情地接待了刘少奇,并且几乎答应了他所提出的一切要求,甚至还主动建议中共提前进军新疆。所以,毛泽东是在了解到斯大林的积极立场后,才下决心宣布向苏联“一边倒”的。有了莫斯科的支持、援助和保护,毛泽东就不再关心和顾忌美国的态度了。由此可以做出的推断是:第一,在中苏结盟的过程中,中国在客观上处于更为有力的外交地位;第二,毛泽东公开指责美国和拒绝走第三条道路的前提是已经与苏联确定了同盟关系。

如此看来,一两件档案的解密就足以改变人们对历史的认识。

对档案文献必须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解读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档案本身就是历史。中国外交部档案馆开放之初,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媒体。不少人以为,多年封闭的保密文件一旦开放,许多历史真相就会立即大白于天下,似乎档案解密本身就可以揭开历史谜团。这里包含了人们良好的愿望,也存在着极大的误会。殊不知,历史文献本身是不会说话的,且不说要在浩瀚的故纸堆中寻觅可以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如同大海捞针——这需要历史学家事先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付出辛勤的劳动,就是真找到了几件核心史料,也还需要研究者参照和对比其他已有的史料,进行认真梳理,缜密考证,如此才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这里也举一个案例。

1958年8月23日毛泽东命令解放军炮击金门,在台湾海峡引发了一场危机,这是导致远东国际局势紧张的重大举动。作为同盟国,在此之前毛泽东是否征求过苏联领导人的意见,或向莫斯科通报过信息,关系到如何评判莫斯科对此事做出的反应,以及当时中苏军事合作关系的状况。笔者查阅了有关研究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