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通过注意训练调节情绪:方法及证据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证据 调节 情绪 训练 方法

摘要:在情绪调节领域,注意训练受到广泛关注。现有的注意训练主要包括4种训练范式:点探测任务、视觉搜索任务、目标指向注意训练和注意训练技术;均通过改变个体的注意模式从而实现情绪调节,其调节情绪的效果得到了多数研究的支持。其中点探测任务最受关注,已发展出包含多次训练,持续数周的训练任务。点探测任务亦可通过网络传输,由受训者在家中电脑上完成,更易为社交障碍的患者接受,也开始受到关注。今后的研究需进一步关注注意训练的长期效果,基于家庭的注意训练,以及注意训练对情绪障碍的预防。

关键词:注意训练;情绪调节;注意分配

分类号:B842;B849

1、引言

在Gross(1998)提出的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process model of emotion regulation)中,将注意分配(attentional deployment)作为情绪调节的一种策略;同时,注意分配也属于情绪调节过程的一部分(Gross,1998)。本文中,我们参照Gross(1998)的定义,将注意分配理解为对注意过程中所关注的内容的调节;由于发生在情绪加工过程的较早阶段,因此和其他情绪调节的方式相比,具有需要较少的资源、能量和时间的优势(程利,袁加锦,何媛媛,李红,2009;Schutte,Manes,&Malouff2009)。Gross(1998)提出的注意分配策略分为3种:分心(distraction),专心(concentration)和沉思(rumination)。分心指的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事件的非情绪的方面或者是将注意力彻底从当前的情境中转移出去;专心指的是将全部的认知资源投入到某一刻意选定的任务上或某一情绪诱发事件上:沉思则指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感受和事件导致的后果上(Gross,1998)。与分心、专心不同,沉思往往与负面的后果相关,会导致抑郁症状和较长时间的负性情绪状态(Gross&John,2003)。目前文献中对分心和沉思这两个注意分配策略的研究较多。对病理性烦躁不安(dysphoria)的患者和抑郁症患者的研究发现,诱导患者使用分心的策略可以有效地减少其烦躁、抑郁的症状,而沉思反而会保持甚至加剧患者的症状fNolen-Hoeksema,1991,2000)。对于健康被试的研究也发现采用分心的策略可以有效地减轻被试抑郁的情绪(Kross&Ayduk,2008);而沉思则会导致个体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且持续时间更长(Bushman,Bonacci,Pedersen,Vasquez,&Miller,2005;Watkins,2004)。而且,有研究发现沉思与负性情绪的关系在生理过程中有据可依。当给被试呈现负性图片或词语时,沉思导致杏仁核的激活水平更高且兴奋时间延长(Ray,Currat,Berthier,&Excoffier,2005;Siegle,Steinhauer,Thase,Stenger,&Caner,2002),面对压力事件时沉思会导致可的松的水平上升(Roger&Jamieson,1988)。更为重要的是,相当数量的研究表明,注意转移可以有效降低情绪相关的脑激活水平。相比注意集中的策略,注意转移条件下情绪唤起的核心区域杏仁核的激活水平显著降低(Pessoa,Padmala,&Morland,2005)。与低分心任务负荷相比,高分心任务下早期情绪注意减弱(Doallo,Holguin,&Cadaveira,2006)。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关注情绪维度时(完成情绪评价任务)时,情绪刺激诱发的P3波幅显著大于中性刺激(Huang&Luo,2006;Schupp et al.,2000),与此相反,当要求被试关注与情绪无关的方面时,情绪刺激诱发的P3波幅则小于中性刺激(Hinojosa,Carreti6,Valcfircel,Mendez-BOrtolo,&Pozo,2009;Yuan,Yang,Meng,Yu,&Li,2008;Yuan et al.,2007,2009,2012)。这些研究均支持这一观点:注意的方向可以显著影响情绪相关的脑电活动水平,从而改变情绪刺激的效应。

最近5年,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注意分配在情绪调节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Isaacowitz,Toner,&Neupert,2009;Lutz,Slagter,Dunne,&Davidson,2008)。现有的研究有力地支持了这一观点:注意分配在情绪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相当数量的研究表明,注意分配的过程可以通过反复的练习加以改变fLutz,Slagter,et al.,2008;Rueda,Rothbart,Saccomanno,&Posner,2007)。更重要的是,注意训练不仅可以改变个体的注意模式,而且可以改变情绪加工方式,从而实现对情绪反应的改善(Amir,Beard,Taylor,et al.,2009;Beard,2011;Browning,Holmes,Harmer,2010;Heeren,Lievens,&Philippot,2011;MacLeod,2012;MacLeod&Mathews,2012;See,MacLeod,&Bridle,2009;Wadlinger&Isaacowtiz,2011)。本文关注的焦点为现有的注意训练范式对情绪加工方式的改变以及对情绪反应的改善。近期美国精神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Psychiatry)和临床心理学年鉴(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均发表文章,总结注意训练的研究成果,对注意训练的方法给予高度评价,并呼吁同行给予更多的关注(MacLeod&Holmes,2012;MacLeod&Mathews,2012)。现有的针对情绪障碍(如焦虑症)的各种治疗方法仅对一部分的寻求专业的心理学治疗的个体有效,对相当一部分临床患者而言,接受现有的临床治疗并没有收到显而易见的效果(见综述:Gorman,2003)。而注意训练的方法在短期和长期都有可能有效地减轻患有焦虑症的个体和普通人群的焦虑症状(Wells,White,&Cartel 1997;Dandeneau,Baldwin,Baccus,Sakellaropoulo,&Pruessner,2007;MacLeod。Rutherford,Campbell,Ebsworthy,&Holker,2002;Johnson,2009),其效应量大小在0.72-0.88之间(Amir,Beard,Burns,&Bomyea,2009,),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psychotherapy,0.71-0.90)和医学方法(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0.42-0.90)的效应量相当(Gelenberg et al.,2000;MOiler,Volz,Reimann,&Stoll,2001;Rickels,Pollack,Sheehan,&Haskins,2000)。而且和临床治疗相比,注意训练的方法相对比较简单,标准化程度高,且容易实施。鉴于有些患有焦虑症的个体出于各方面原因(如经济因素)无法获得专业的临床治疗(Amir,Beard,Burns,&Bomyea,2009),因此注意训练的方法可能是现有临床心理疾病治疗方法的一个有益的补充。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