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信息技术教育:历史的回溯与国际的视野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回溯 信息技术 视野 历史 国际

在整个时代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与实质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信息技术教育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们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诉求,培养新一代具备信息素养的人。

历史的回溯

一开始的信息技术教育仅仅只面向部分地区部分有条件的学校。中国在1981年参加了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之后在国内五所中学开展计算机修课实验。1984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信息技术教学处于大量小规模实验探索阶段。

直到2000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才规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以及从小学到高中各学段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内容。2003年4月,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明确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模块设置与内容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从2004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试点开始,信息技术课程就成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而在各试点高中开设,各学校又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开设了不同选修模块,支持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截至2010年,高中课程改革逐渐推广到全国,信息技术课程也普遍地在各所高中学校得以实施。据教育部2009年的统计,普通高中专任信息技术教师的数量达到了39101人,信息技术教育有效地提升了全体高中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

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了必修与选修模块,注重普及提升全体高中生的信息素养,在课程设置上落脚于计算机和网络相关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们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软件等获取、传输、存储、加工和表达信息。在选修课上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路径,根据各校的情况选择开展不同方向的课程,在加强信息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虽然全国各地的开展情况仍有差异,但总体上高中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了普遍提升。但是,部分地区的小学、初中也相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并且在内容上与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软件操作部分有大量重叠,导致原本螺旋式上升的课程设置并没有在实践中体现。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快速迭代,操作系统的不断升级,软件本身又变得越来越傻瓜化,很多多媒体软件的操作不需要教学学生们也可以自学掌握。

因此,信息技术教育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进行调整与改变,更好地定位自己的教育核心价值,在已有的全国信息技术教育的体系上继续深度地提升学生们的信息素养。

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国际上不同国家的信息技术教育有着不一样的定位取向,并且近几年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梳理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下信息技术教育的趋势。

1.现状

美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取向最为多元,各个州都会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向于信息社会文化的公民信息素养定位,也有的偏向于纯计算机科学的专业学科定位。因此,我们会看到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不同类型的框架体系,如美国计算机协会提出的计算机科学课程框架,计算机科学教师联盟提出的K12计算机科学课程标准,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颁布的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等一系列框架体系。最具代表性的美国K12计算机科学课程标准于2012年发布,明确指出计算思维、计算机实践与编程、计算机和交流设备、合作和社区全球化与伦理是K12计算机科学课程的主要领域。该标准对各个年龄段有不同的定位。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6年级):计算机科学和我。②第二阶段(7~8年级):计算机科学和社会。③第三阶段(9~12年级):现代社会中的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科学概念与实践、计算机科学的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部分州的高中课程体系里信息技术或计算机课程不是必修课程,而是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给予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学生们选修,并通过国家统一的AP课程进行考核。美国AP课程中CS(computer science)科目包括计算机A、计算机B两门课程。

2006年,欧盟通过了面向全民的“核心素养”提案,核心素养包括使用母语交流、使用外语交流、数学素养与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和文化意识与表达。其中“数字素养”(Digital Competence)框架明确提出了五个素养域,分别是信息域、交流域、内容创建域、安全意识域和问题解决域。这份方案预示着欧盟许多成员国将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推荐。

英国的国家课程方案中将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划分为4个阶段,即5~7岁开始自信地使用信息通讯技术、8~11岁较广泛地使用信息通讯工具和资源、12~14岁成为信息通讯工具及资源的独立使用者、15~16岁自主选择与使用信息通讯技术的工具与信息资源。

澳大利亚2015年发布的《设计技术与数字化技术课程标准》中将项目管理、设计思维、系统思维、计算思维、数字技术、设计和技术、解决问题作为课程标准的主要目标。俄罗斯颁布了《信息学课程示范教学大纲》,由信息和信息活动、信息理论、计算机、模型设计、算法与程序设计、信息技术等六部分组成。

2.特性

从世界各国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来看,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两个特性。

(1)计算思维成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之一

提升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已上升到一种思维层次。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将问题形式化。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符合逻辑地组织和分析数据,通过抽象再现数据。按照一定的算法思想支持自动化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利用计算机和其他工具帮助解决问题。

(2)数字素养成为面向全体的基本素养

欧盟所提倡的数字素养,包含信息域、交流域、内容创建域、安全意识域和问题解决域。预设着信息技术教育有着更为广泛的内容和责任。信息技术教育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们的信息敏锐度,如基于信息技术的交流,基于信息技术的内容创造,以及具备基本的信息安全意识等。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在信息时代充分有效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的目标。

展望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学科。最初,人与计算机只能通过计算机语言进行交流,因此LOGO和BASIC语言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不可回避的重点。后来,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各种各样多媒体软件成为教学主流,关于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加工和表达信息成为了信息技术教育不可回避的主线。紧接着,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教育承担大众的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驱动社会发展,整个社会与计算机、互联网脱离不开关系的时候,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们需要掌握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与投入到当今世界。而如今,提升计算思维的方式似乎离不开对基础语言的掌握,对算法和程序的理解与运用,对数据库相关知识的使用等一系列计算机学科的相关知识。然而,这依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关注计算机科学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同时也不可忽略技术的迅猛发展,拓展每一位学生基于技术的创造边界,为每一个人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信息技术学科也是一门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学科,如生物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数字艺术、数字音乐等。信息技术的跨学科潜力十分显著,要更好地帮助学生们提升数字化学习的能力,以及各个学科的综合探究能力同样离不开信息技术教育。

未来,信息技术教育将需要更为主动地探索多种教学方式,试探电子教科书及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混合学习方式,也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需求。通过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养成良好的计算思维、形成数字化学习的习惯,兼具信息社会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