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中 发挥 物理 学生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主体作用 能力 物理 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习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的发挥。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告诉我们,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学校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和教育要求,都是外部的客观的东西,就学生的素质发展而言都是外因。这些外部的影响,只有通过主体的积极“吸收”,即内化,才能转化为主体内部稳定的特征。学生素质的形成过程是知识、技能、道德观念内化的过程,如果不调动学生主体内部的积极性,这个“内化”就不可能实现。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这个主体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行的“我要学”,并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各种能力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严密的理论科学和定量的精密科学。它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除了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外,还包含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科研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只能济一时;授之以渔,则可使人受益终生。方法比知识更具有生命力和创造性,是通往知识的桥梁。物理教学应特别重视与实践相联系,重视用实验去验证相关理论,重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师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中心,在传授物理知识、掌握实验技能的过程中,渗透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物理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的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

(一) 在复习导入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

在学习新知识前,我们往往要通过准备一些问题进行过渡,复习一些旧知识导入新课。新知识引入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在设计复习导入时就要紧扣新知识的内容。通过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静摩擦力方向判别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在某些情况下,相对运动趋势不明显,学生难以想象。如果能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考虑,用模拟放大的办法,使学生生动地看到接触层的有关情况,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如在平面板上放一张砂布(以增大摩擦),再把一面有毛刷的木块放在砂布上,且使板刷的长毛与砂布接触。用力沿水平方向拉木块,可以看到板刷的长毛发生形变,由形变的情况就可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了;又如: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让两个力气差不多的学生上台做一个"夺棒"的游戏,教师先让两位同学各自抓住木棒的两端,然后互相拉夺,看谁获胜。接着教师让获胜者将手在肥皂水中浸一下再夺,看能否再获胜?为什么?这样引入新课,有活泼的形式,有紧张的情节,有逼真的表演,有热烈的场面,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在新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

新知识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知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物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施瓦布曾说道:“仅仅向儿童提供刺激环境并指望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学习是不够的。” 上课时,只解放学生的耳朵,却堵住他们的嘴,捆住他们的手,由教师唱独角戏,必然是使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大大减效。

在新知识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抽象、枯燥的物理知识,要适时让学生使用教具和学具进行演示,从而有效的促使学生由感性认知逐步上升为表象,最后形成理性的认识。使他们感觉到知识是由他们自己通过动手操作学会的。例如: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学生从日常经验出发往往认为“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个用力推小车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开始学生看到:用力推小车,小车就运动,不用力推,小车就不运动这一现象。然后让学生停止用力推车,问学生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车子仍然在运动?为什么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慢慢地停下来。当这些现象实出现时,教师可紧追一个“为什么”。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发现问题时,就会产生探究新规律的强烈欲望。

(三) 在新知识巩固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

巩固新知识是学生掌握新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学习物理学离不开生活实践,物理实验对于巩固新知识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性不能用理论教学代替。为了达到实验的效果和目的,课前充分的预习准备工作是关键。课前要把实验的每一个步骤细节化、有针对性和便于操作。比如在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这个实验前,可以先利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并解决如下问题:

1.验证牛顿第二定律,要验证几个关系?各要求什么保证条件?怎样实现这些保证条件?

2.验证牛顿第二定律,谁是研究对象?哪个力是合外力?怎样改变物体的质量?怎样改变合外力?

3.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为什么必须平衡摩擦力?怎样平衡摩擦力?在什么情况下才是正确地平衡了摩擦力?

4.小车应当从什么位置开始运动?

5.怎样验证加速度与外力大小的关系?数据表怎样列?图象应当是怎样的?

6.怎样改变物体的质量?怎样验证加速度与物体质量大小的关系?数据表怎样列?图象应当是怎样的?

以上思考题是针对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和物体所受外力成正比,和物体本身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和外力方向一致”,根据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学生在实验中可能碰到的问题来设计。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实验室,在实验课中根据问题,自己完成整个实验,在实验中学习了方法解决了问题。从而达到通过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巩固新知识的目的。那种实验课前不做预习准备、课中教师边讲学生边做的手把手的方式,学生不是主动参与,而是亦步亦趋,被动跟着教师操作,所产生的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课外实践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巩固新知识的有效方式。例如,学过串并联电路后,组织学生组装楼梯电灯开关电路。在组装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理解了楼梯上下两个开关中任何一个都可以开灯、关灯的原理。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思维方式,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从多方面探索问题的结果,在应用规律处理物理习题时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用全面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活动舞台,让他们能自由地思考、讨论、交流、争辩。要结合教材,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习题,使学生由消极的等待条件转化为主动的获取条件,进行创造性学习。如在讲解运动的相对性和参考系时,我给同学们讲了这么一则小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个法国飞行员碰到了一件极不寻常的事件:这个飞行员在 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什么小玩意儿在游动着。飞行员以为这是一只什么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现在请你想一想这位飞行员的惊诧,因为他抓到的是——一颗德国子弹!本来相对运动是一个同学们感到比较枯燥的概念,但是他们对于类似的战争逸事很感兴趣,都愿意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通过热烈的讨论,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是:因为子弹并不是始终用800~900米每秒的初速度飞行的。由于空气的阻力,在空中可以减低到几十米每秒,这个速度是普通飞机也可以达到的。因此,很可能碰到这种情形:飞机跟子弹的速度相同。那么,这颗子弹对于飞行员来说,就相当于静止不动的,把它抓住自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基于这样的结论,同学们很容易理解运动的相对性。

物理教材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内在的发散思维因素,有目的、有步骤地为学生提供身边的物理现象,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超重和失重”的规律课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手掌托着两本较重的书,先让手缓缓上下移动,体会一下书对手掌的压力,跟静止时是否相同?然后手突然竖直上升或竖直下降,再体会手掌受到的压力,接着让两本书叠放在一起让它们一同下落,让学生讨论上本书对下本书的压力如何?为此教师提出问题,并分析推理得出物体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的概念和规律。还可以取一个旧饮料瓶,在靠近底部处开一个小孔,先用手按住小孔,往瓶内注水,然后放开手指,可看到水从小孔射出。如果放开手指后,使瓶子自由下落,让学生观察小孔的水流情况,同时提出瓶子在空中运动的其它情形如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等,让学生思考,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较好的发散,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物理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主动的学习,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代替学生学习,切实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才能使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邵长泰等.物理.基础版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2] 罗澄源等.物理化学实验(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8.

[3]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 北京:京师范大学出版, 1998 .11.

[4]皮连生.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6.

相关文章:

Top